吴佳彧[1](2021)在《《中国医籍考》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医籍考》原名《医籍考》,是由丹波元简、丹波元胤、丹波元坚父子三人相继完成的一部中医目录着作,编撰历时30余年,成书于1831年。丹波元胤对此书贡献最大,因而一般称此书为丹波元胤所撰。《中国医籍考》在成书之后经历了钞本流传、刊刻传播和补充完善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中国学者的积极参与。因此,此书的流传是近世中日两国学术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中国医籍考》收录了上自秦汉,下至清道光2000余年间的中国医学着作。全书共着录医籍2876部,标注存891部,佚1070部,未见904部,阙11部。所谓“存”,即存世医籍;“佚”,指亡佚失传医籍;“未见”,指作者当时未见;“阙”指书籍残存不全。书中分为医经、本草、食治、藏象、诊法、明堂经脉、方论、史传、运气9类。其中,着录方论类医籍的数量最多,共2043部,占全部载录医籍数量的70%以上。所着录的医籍,引录文献源自目录书、地方志、医书、文集和其他相关文史类着作,尤以史志目录和目录专着为主。选录医籍的原则为不收房中、神仙等修真导引类医籍;不收治牛、治马等兽医类书籍;不收香薰、粉泽等制香美容类书籍。这种排除标准,可能受到了丹波家族治学理念和部分目录学着作收书范围的影响。《中国医籍考》体例效仿清朝朱彝尊《经义考》一书,以辑录体为主,每着录一书,均载其作者、书名、卷数(含卷数异同)、出处,并说明存、佚、未见、阙4种情况。其后或录其书各种版本的序跋,或取目录书中与该书相关的提要,或摘录医家、学者的评述论说。若有考证,则再附以按语详细说明。此书共辑录了 2087条文献。除去难以追溯来源者,主要源自序跋、提要、地方志和其他文史着述中的内容。丹波父子对《中国医籍考》引录文献的处理,可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以采录各医书序跋为重点,通过原始文献揭示该书的内容主旨;其次,以目录书的解题和提要等内容为辅,借他人之文综合评述该书价值所在;最后,以地方志中记录的医家生平和其他相关文史资料涉及的医书背景作为补充,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示该书成书背景、学术渊源、体例特色等,令读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该书。在《中国医籍考》一书中,共有577部医籍采录有诸书序跋。其中,丹波氏标注为“存”或“阙”且录有序跋文的,共有475部;标注为“佚”和“未见”但仍录有序跋文的,共有102部。丹波父子采录的102部亡佚或未见医书的序跋,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从诸家文集中辑录摘引;其二,自现存医书卷首或卷末采撷而来。通过将《中国医籍考》引录序跋内容与本人搜集到的对应医籍的序跋进行对比后发现,丹波父子所录序跋中有68篇为节选。通过分析节选内容与未选内容可知,丹波父子对序跋内容的取舍有4个特点:有关作者生平经历及成书渊源的内容,全部收录;有关书籍体例、特色、价值的内容,大体收录;涉及书籍刊刻经过和作序者评述的,有选择地收录;大凡铺陈引语和赞美之词,基本不予收录。笔者根据搜集到的医书序跋,对《中国医籍考》中文字有缺失或错误的13篇序跋进行了初步的校正。综上所述,《中国医籍考》是日本学者编着而成的中医目录集大成之作。此书的编撰与流传,是中日医学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在考证中国医学着作的传承、源流等方面也具有极大价值。丹波父子在编撰《中国医籍考》时,采用辑录体的编纂体例,取材广泛,旁征博引;对收录的引文多数都信而有征,所述按语多在求证事实。这种编撰方式,体现了丹波父子彰往而知来、追本而求实的编纂思想。尽管《中国医籍考》书中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对此书进行研究,能够为现代中日医学交流、中医学术源流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段阿里[2](2021)在《《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天人合一观”视角,从天文、历法等术数范畴探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时间医学重要理论范畴发生的历法背景与思想基础,对天文历法要素参与《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渗透和影响加以综合的、动态的考察,总结、归纳出《内经》中人体各类生命节律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力图充实、完善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时间医学的临床应用提供规范、准确、详实可靠的文献支撑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内经》中时间医学理论相关内容及历代医家的注解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并通过发生学、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参考哲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对《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本研究选择1956年3月影印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及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的《灵枢经》作为《内经》原文选录的范本;哲学、天文学、社会文化典籍,重点选择《内经》成书前的六经、诸子文献及史书,如《论语》《孟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尚书》《史记》等;并以《说文》《尔雅》《释名》《广雅》等小学类典籍为依据,以经典着作中古代注疏为参考,采用训诂学的方法辨析文中涉及的主要词语含义。本研究由综述、前言与正文三部分构成。综述部分对中医时间医学理论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调研,前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缘起,正文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计时方法参与《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加以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了《内经》时间医学的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结合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计时符号、计时工具、计时要素加以整理归纳,深入挖掘和研究《内经》中蕴含的天文历法知识,分析其计时原理,确立其计时标准,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中国古代计时方法对《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渗透和影响,以揭示《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形成的天文学基础。第二部分运用哲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人文条件、认知方法等诸多因素,立足《内经》原文的考辨,从天文历法要素在《内经》中的应用痕迹、时间节律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体现、人体气血阴阳的时间要素特性三个维度,挖掘整理《内经》中涉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生理、病理周期性节律变化的全部文献及历代医家经典注解,分析考辨《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着重探讨人体“五脏主时”的生理活动节律和“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的病理变化节律的规律和内涵,力求充实、完善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第三部分用《内经》以降医学典籍中的论述为主要论据,通过分析阐释人体生命节律与疾病的关系,深入探讨《内经》中因时而致病、择时而治病、用时而养身、望时而预观等时间医学理论的实用价值,总结归纳《内经》时间医学的应用价值,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康复,以期在健康中国发展中提供新的防治策略。结论:通过对《内经》相关文本的分析与整理,提出人体生命节律具有“因时可调”的平衡性和“因时而变”的动态性,为综合性节律,其实质可以概括为阴阳消长盛衰和五行更迭衰旺调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理论可以辨析预测脏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临床养生治疗。1.通过对中国古代计时方法相关文本的分析与整理,发现《内经》时间医学理论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天文历法学机制,其以天干、地支为计时符号,以圭表、日晷、铜壶滴漏为计时工具,以年、月、日、时、四时与长夏、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计时要素,其历法思想涵盖了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历,尤其是对阴阳合历的创造和发展独创了五运六气历,其计时方法为以昼夜十二时作为计时标准,月亮的朔望月周期作为计月标准,干支纪年法作为计年标准,通过计量年、季、月、日、时的时间间隔,来判断气候变化规律、预测季节来临,将时序变化纳入时间医学理论体系中,使人体生命节律具备相应的时间属性,进而确立了中医学的时间要素以及时间为本位的思维特征,其构建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系统论和整体观。2.通过对《内经》人体生命节律相关文本及历代医家经典注解的收集和整理,提出人体生命活动随自然界时序变化呈现出的时间节律具有“因时可调”的平衡性和“因时而变”的动态性,直接或间接的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生命节律的表现是以气化流转作为载体,以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和五行之气的生克制化为表现形式,人体与之相适应的是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的五个功能调控系统,将五脏赋予时间内涵,其功能特性也可与所主时序的特点相类似,其实质可以概括为阴阳消长盛衰和五行更迭衰旺调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3.《内经》中的人体生命节律是一种综合性复杂节律,按照周期长短可以分为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及超年节律,按照时间属性又可将日节律细分为阴阳消长日节律、五脏主时日节律、营卫运行日节律,月节律细分为气血盛衰月节律、人气消长月节律,年节律细分为四时阴阳消长年节律、四时人气活动年节律、五脏主时衰旺年节律、四时脉象变化年节律,所论阴阳、五行、气血、营卫和脏腑功能活动相配合适应自然界而产生的生命节律是人体生命状态和信息传导动态过程的综合演变。在临证中对于不同节律的取舍问题,主张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提出对于“常”证要遵循“因时制宜”原则,对于“变”证要注意“舍时从证”规律。4.通过诠释人体生生命节律与疾病的关系,提出“因时而致病”“择时而治病”“用时而养生”“望时而预观”的人体生命节律治疗观,构建“望时预测”“择时针灸”“因时用药”“顺时养生”的人体生命节律防治法,尤其是提出具有疾病类型、节律类型、适用范畴、准确程度的疾病预测模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康复,以期在健康中国发展中提供新防治策略。
袁静[3](2020)在《李昭玘诗文校注》文中认为李昭玘(?-1126)字成季,自号乐静居士。北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中进士第,授徐州教授,李清臣荐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累官提点永兴、京东、京西路刑狱,坐元符党夺官。徽宗初,召为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崇宁元年(1102)罢主管鸿庆宫,入元佑党籍,居闲十五年。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以起居舍人召,已卒。李昭玘治政有为,胸度夷旷。李昭玘着有《乐静集》三十卷,今存二十九卷。现存版本有四,均为清代抄本,《全宋诗》、《全宋文》辑佚《乐静集》外诗文,共得诗歌74题97首,文章218篇。李昭玘诗文版本较少,但从宋至清(元代无)仍有十余种选本、总集收录其作品,笔者对其版本及载录进行整理。李昭玘生年未见明确记载,但据李昭玘文中“成童”、“于今四十年”、“某与晁君少同学而齿差长”、“为童时,以闻先生道德文章”等关键词句,大胆推测并搜集资料考证其生年约为1043年至1048年间。李昭玘诗文共系年110篇,可系年诗为12题19首;可系年文91篇。李诗均不见作者署以创作时间,李文自署创作时间18篇,经考索系出73篇。李昭玘诗歌按内容可分为酬唱赠答诗、羁旅行役诗、哀悼诗、日常闲适诗。李诗在创作上善用典故、托物言志,并形成了平淡、清丽的诗歌风格。李昭玘散文可分为议论文、政治论文和四六公文。议论文“才赡意广”,政论文观点鲜明,说古论今,四六公文,博古切今、琢削稳密。李昭玘诗文中展现其思想动向。为官与居闲两段时期李昭玘分别奉守着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思想,并受宋代理学影响深重,这也清晰的体现在其诗文创作中。李昭玘诗文校注,以《四库全书》本《乐静集》为底本,以道光四年东武刘氏味经书屋清抄本、陆心源抄本、《全宋诗》中卷一二八九至卷一二九一李昭玘诗、《全宋文》中卷二六○五至卷二六一七李昭玘文为参校本,辅以宋元明清重要总集、选本,对李昭玘现存诗文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典章制度、典故及重要词语进行注释整理,以期有助于后来研究。
李学慧[4](2020)在《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现汉》的收词大致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研究历版《现汉》的新增词语意在从历时层面展现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概况,完善现代汉语词汇的相关研究。《现汉》从第1版出版至今已发行过七版,共六版(第2版—第7版)新增词语。六版《现汉》共新增词语19971条,在音节数量方面,新增词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三、四音节词语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类分布方面,新增词语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动词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语来源方面,新增词语主要分为四类: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在语义领域方面,《现汉》新增词语涉及的语义领域较为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科技、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现汉》增收词语是社会发展、词汇发展和词典编纂的需要,语言同社会共变,社会发展,词汇也发展,《现汉》为维持其先进性需要对词典不断进行修订,每次修订时《现汉》所增收的词语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通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查考需要原则。《现汉》作为一部规范型词典,非常重视词汇的规范问题。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主要涉及到语音规范、词形规范和词义规范,语音规范涉及到异读词的处理,词形规范涉及到异形词的处理,词义规范涉及到义项变化和释义改变,这些规范工作体现出《现汉》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所做出的努力。
刘闯[5](2019)在《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致SD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机体自身的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导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报道,2017 全世界大约有 4.25 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全球将有高达6.28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的代谢紊乱最终可导致多系统损伤,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从而导致患者致盲、致残,甚至死亡。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相比较于西医单靶标治疗策略,中医药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策略显示出一定优势,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辨证论治”理念的指导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熊曼琪教授为核心的团队提出“瘀热互结、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确立了“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基本治法。结合临床实践,拟出加味桃核承气汤,并对组方不断进行优化,进行拆方和不同配伍研究,最后制成了院内制剂“降糖三黄片”。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已证实降糖三黄片能够改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对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胃肠病变等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然而,降糖三黄片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尚未阐明,因此研究降糖三黄片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和去分化均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机制。胰岛β细胞去分化是指成熟的β细胞失去成熟细胞的特征,丧失部分或全部胰岛素分泌能力。近年来研究证实,胰岛β细胞去分化可能较细胞凋亡在T2DM发生过程中更为重要,并且去分化在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早期就已经发生。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1,Pdx-1)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诱导胰岛素(Insulin)、GLUT2、GK、IAPP的表达,这些蛋白都是成熟的胰岛β细胞的特征性基因。MafA基因也同样参与胰岛素的分泌过程,是重要的转录因子和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的标志。Fox01可抑制胰岛α细胞向β细胞转化、保护β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维持β细胞终末分化状态以及抑制胰腺祖细胞分化为β细胞。Fox01可以在细胞核内竞争结合在Pdx-1基因的启动子上游抑制其转录过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动物胰腺组织Fox01、MafA、Pdx-1和Insulin的表达情况,可以据此推测降糖三黄片是否通过抑制去分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蛋白质组学是阐明生物体各种生物基因组在细胞中表达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模式的学科。蛋白质芯片是蛋白质组学常用的检测工具。本实验我们采用了蛋白质芯片的方法对SD大鼠的血清进行分析,寻找各组别大鼠的分子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以探讨可能的机制。同时,为了保证蛋白质芯片结果的准确性,并对部分差异因子进行elisa验证。分析实验动物血清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据此探讨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可能病理机制以及降糖三黄片可能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1.观察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的糖脂代谢的影响2.观察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致SD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3.探讨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胰岛β细胞去分化的影响4.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的糖脂代谢的影响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降糖三黄片组。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降糖三黄片组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同时,降糖三黄片组予675mg/(kg ·d)降糖三黄片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的无菌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80天,所有组别大鼠自由饮水。每日观察大鼠的饮水、饮食活动,每周测量1次体重。在干预第90天时,各组别大鼠经乙醚麻醉后,采用眼眶后静脉丛采血。连续干预第180天,末次给药后,各组别大鼠,按照45mg/kg体重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腹主动脉采血。采血前均禁食不禁水12小时以上,血液离心后得到血清,测量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水平。大鼠解剖后,检查腹部脂肪堆积情况。2.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致SD大鼠的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测量第90天、180天的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各组别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ISI)。3.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胰岛β细胞去分化的影响为了探讨降糖三黄片对胰岛细胞去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别胰腺组织中Fox01、MafA、Pdx-1和Insulin的表达情况。4.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的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蛋白质芯片分析各组别大鼠血清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可能涉及差异的细胞因子,并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elisa验证。对差异蛋白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探讨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结果:1.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的糖脂代谢的影响从各组别大鼠体重变化趋势来看,各组别大鼠体重都在不断增加。第30天,各组别大鼠体重增加趋势基本一致。从60天开始,模型组大鼠平均体重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大鼠体重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解剖提示模型组大鼠腹部脂肪较多、腹股沟脂肪堆积,而降糖三黄片组脂肪堆积情况较模型组大鼠有所改善。在第90天时,各组别大鼠糖脂代谢就出现了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BG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FBG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C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TC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TG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HDL-C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HDL-C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DL-C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LDL-C降低(P<0.05)。在第18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大鼠FBG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C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TC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TG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HDL-C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HDL-C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DL-C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LDL-C降低(P<0.01)。2.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致SD大鼠的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在第9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FINS分泌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FINS分泌高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HOMA-IR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HOMA-IR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HOMA-β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的HOMA-β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ISI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ISI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第18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FINS分泌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降低了 FINS的分泌(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HOMA-IR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HOMA-IR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HOMA-β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HOMA-β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ISI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ISI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组织病理检测显示,对照组:2例动物胰腺组织可见少量的胰岛体积增大、细胞团块状增生、胰岛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其余8例动物胰腺组织结构完好、未见异常变化。模型组:9例动物胰腺组织镜下可见大量胰岛体积增大、边界模糊,胰岛细胞增生及间质纤维组织纤维化。其余1例动物胰腺组织结构完好、未见异常变化。降糖三黄片组:10例动物胰腺组织可见部分胰岛体积增大、边界模糊,胰岛细胞增生及间质纤维组织纤维化。从程度上来看,降糖三黄片组大鼠的胰岛体积增大和胰岛细胞增生程度较模型组有改善。3.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胰岛β细胞去分化的影响Insulin表达位点位于胞浆,各组胰岛细胞可见弱至中等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下调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有上调趋势(P<0.05)。Pdx-1表达位点位于胞浆或胞核,呈现棕黄色,各组胰岛细胞可见弱至中等阳性表达。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下调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有上调趋势(P<0.05)。Fox01表达位点位于胞浆或胞核,呈现棕黄色,所有胰岛细胞胞可见中度至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对模型组有上调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有下调趋势(P<0.05)。所有胰岛细胞可见MafA蛋白中度至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下调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组有上调趋势(P<0.05)。4.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的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蛋白质芯片共筛选出14种差异因子,分别为ICAM-1、TIMP-1、CNTF、Activin A、Eotaxin、Galectin-3、Gas 1、IL-13、LIX、Neuropilin-2、TWEAK R、Decorin、Erythropoietin、Galectin-1。其中模型组与降糖三黄片组有差异的有Activin A、Eotaxin、Galectin-3、CNTF这4种蛋白。模型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的有ICAM-1、TIMP-1、Activin A、Eotaxin、Galectin-3、Gas 1、IL-13、LIX、Neuropilin-2、TWEAK R、Decorin、Erythropoietin、Galectin-1共13种蛋白。对模型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蛋白进行PPI、GO和KEGG分析。PPI分析提示有10个蛋白靶点有相互作用,其中以TIMP-1居于核心地位。GO富集分析结果提示,主要涉及对脂多糖反应、细菌源分子反应、凋亡信号通路调节、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调节、钙离子转运调节、淋巴细胞活性调节、白细胞细胞间粘附、细胞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反应、免疫球蛋白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涉及了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外基质集合、层粘连蛋白结合、趋化因子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激素活性、生长因子活性、信号素受体活性;在细胞组分方面,主要集中在细胞外基质、免疫突触。KEGG富集分析提示,模型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蛋白涉及了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GF-β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为保证蛋白质芯片数据的准确性,我们选取了 Galectin-3、ICAM-1、NRP2、TIMP-1这4种差异蛋白进行了验证,Elisa验证结果与蛋白芯片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Galectin-3(P-0.00)、ICAM-1(P=0.00)、NRP2(P=0.02)、TIMP-1(P=0.00)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Galectin-3(P=0.00)、TIMP-1(P=0.00)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NRP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糖高脂饮食可以导致SD大鼠体重增加、糖脂代谢的紊乱、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伤。2.降糖三黄片可以改善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减缓体重的增加,减少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3.降糖三黄片可以上调Insulin的表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可能是通过下调胰岛β细胞Fox01表达,上调MafA、Pdx-1的表达,从而抑制胰岛β细胞去分化,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4.降糖三黄片还可能通过下调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血清中Galectin-3、TIMP-1蛋白表达,改善炎症反应、胰腺纤维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但白瑾[6](2019)在《曾协《云庄集》诗赋研究及校注》文中研究指明曾协是北宋前期一位不知名的文人。因其为宋代重要儒学家族——南丰曾氏家族成员,其文采受到中国古代一些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有关其人其文的评论在以往的研究中略失公允,故有必要通过其全部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一个全面、整体的研究。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学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讨论曾协的家世、交游及这些与他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并对《云庄集》的版本进行介绍。第二章结合《云庄集》中具体文句对曾协在文学基本认知和文学艺术风格两方面的觐点进行讨论,以概括其诗学思想。第三章以体裁选择、题材分类与艺术风格、思想内容三条线索对《云庄集》中的诗作进行分析,以总结其诗歌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个性。第四章对曾协诗作以外的其他文体创作进行分析,以更全面地把握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在进行这些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尽可能回答前人关於曾协的研究所留下来的问题。第二部分为校注部分。以《四库全书》本《云庄集》为底本,以《豫章丛书》本《云庄集》为第一参校,参考《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等今人整理成果,以辩证文本、疏通文义,作为文学研究的辅助。
戎姝阳[7](2019)在《张九成《横浦集》研究》文中提出张九成(1097-1159),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是两宋之际较有名气的理学家,教育家。张九成是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三传弟子,受业于继承“二程”思想的杨时,形成了自己“援佛入儒”的理学思想,开创了在南宋时期影响颇深的“横浦学派”。《横浦集》由其门人郎晔整理而成,包括诗赋四卷、文章十六卷,辑录了大量的诗歌、文论、书信、奏议、题跋、序、记等,对於全面研究张九成其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於张九成的研究焦点在其理学思想方面,相比其《孟子传》、《中庸说》、《论语解》等着作,《横浦集》则鲜少人问津,因此笔者认爲尚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共分爲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要对张九成的家世生平、师从交游、《横浦集》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其文学思想、文章创作进行较爲系统的梳理;下编爲《横浦集》的注释部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绍定後翻刻本爲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其他文献爲参考,力求疏证典故,详考名物,以期爲深入研究张九成其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高翠婷[8](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穴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整理先秦至清末有关原穴的古代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出原穴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所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以十二原穴的标准名称及别称为关键词逐一检索,整理古籍中有关原穴的主治应用、腧穴配伍应用、刺灸法及禁忌症等内容,并建立数据库,运用Python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用Gephi画关联规则图。结果:经整理纳入与太冲穴相关的条文565条,其中太冲穴主治相关条文288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277条,涵盖了 38本古籍。纳入与丘墟穴相关的条文232条,其中丘墟穴主治相关条文132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00条,涵盖了 28本古籍。纳入与大陵穴相关的条文497条,其中大陵穴主治相关条文294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203条,涵盖了 44本古籍。纳入与冲阳穴相关的条文198条,其中冲阳穴主治相关条文132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66条,涵盖了 28本古籍。纳入与太渊穴相关的条文407条,其中太渊穴主治相关条文235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72条,涵盖了 30本古籍。纳入与太溪穴相关的条文467条,其中太溪穴主治相关条文268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99条,涵盖了 44本古籍。纳入与京骨穴相关的条文197条,其中京骨穴主治相关条文128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69条,涵盖了 22本古籍。纳入与神门相关的条文411条,其中神门穴主治相关条文201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210条,涵盖了 30本古籍。纳入与太白穴相关的条文270条,其中太白穴主治相关条文143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27条,涵盖了 25本古籍。纳入与合谷穴相关的条文787条,其中合谷穴主治相关条文205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582条,涵盖了 80本古籍。纳入与腕骨穴相关的条文268条,其中腕骨穴主治相关条文135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33条,涵盖了 33本古籍。纳入与阳池穴相关的条文102条,其中阳池穴主治相关条文62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40条,涵盖了 26本古籍。一、原穴单穴的应用规律太冲穴能够治疗87种病症,总频次达288次,太冲穴善治脾胃、肾系及肝胆等病症。丘墟穴能够治疗48种病症,总频次达132次,善治疗肢体经络、肝胆等病症。大陵穴能够治疗78种病症,总频次达294次,善治心系、头面五官、肢体经络等病症。冲阳穴能够治疗31种病症,总频次达132次,善治肢体经络类病症,其次是外感类病症。太渊穴能够治疗49种病症,总频次达235次,善治肺系、心系及肢体经络等病症。太溪穴能够治疗66种病症,总频次达268次,善治脾胃、头面五官、肺系、心系、肢体经络、肾系等病症。京骨穴能够治疗46种病症,总频次达128次,善治肢体经络等病症。神门穴能够治疗47种病症,总频次达201次,善治善治心系、脾胃、肺系等病症。太白穴能够治疗37种病症,总频次为143次,善治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外感病等。合谷穴能够治疗89种病症,总频次达205次,善治头面五官类病症、肢体经络类病症、肝胆病等。腕骨穴能够治疗43种病症,总频次为135次,善治肢体经络等病症。阳池穴能够治疗27种病症,总频次为62次,善治肢体经络类病症、肝胆病症等。二、原穴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应用古代文献中与太冲穴配伍的腧穴共有211个,使用频次1206次,与太冲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照海、昆仑等。太冲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使用频次依次排前5位。与丘墟穴配伍的腧穴共有89个,使用频次313次,与丘墟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昆仑、足三里、解溪、蠡沟、行间等。丘墟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与大陵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77个,使用频次883次,与大陵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神门、中脘、间使、膻中等。大陵穴与任脉腧穴配伍较多,其次是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的腧穴。与冲阳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13个,使用频次286次,与冲阳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公孙、足三里、厉兑、曲池、合谷等。冲阳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与太渊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49个,使用频次706次,与太渊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列缺、足三里、偏历、合谷、尺泽等。太渊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腧穴配伍使用的频次最高。与太溪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92个,使用频次879次,与太溪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飞扬、照海等。太溪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使用频次最高。与京骨穴配伍的腧穴共有90个,使用频次246次,与京骨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大钟、昆仑、足通谷、悬钟、照海等。京骨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经使用频次最高。古代文献中与神门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47个,使用频次840次,与神门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内关、合谷、足三里、心俞、大陵等。神门穴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的腧穴配伍使用频次最高。与太白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27个,使用频次507次,与太白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章门、丰隆、公孙、大都等。大白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使用频次最高。与合谷穴配伍的腧穴共有303个,使用频次2758次,与合谷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曲池、足三里、百会、列缺、水沟等。合谷穴与手足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使用频次最高。与腕骨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54个,使用频次709次,与腕骨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合谷、阳谷、曲池、中渚、足三里等。腕骨穴与手足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最高。与阳池穴配伍的腧穴共有76个,使用频次172次,与阳池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内关、合谷、曲池、中渚、腕骨等。阳池穴与手足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最高。三、原穴的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原穴的频繁项集做关联分析得到以下蕴含式:太冲、足三里→间使;太冲、照海→足三里;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太冲、足三里→神门;太冲、足三里→照海。丘墟、昆仑→足三里;丘墟、行间→太冲;丘墟、风市→足三里;丘墟、足三里→风市;丘墟、足临泣→昆仑。大陵、足三里→劳宫;大陵、劳宫→膻中;大陵、间使→足三里;大陵、膻中→足三里;大陵、合谷→间使。冲阳、内庭→厉兑;冲阳、厉兑→解溪;冲阳、厉兑→内庭;冲阳、章门、百会→长强;冲阳、曲池→天府。太渊、鱼际→足三里;太渊、足三里→鱼际;太渊、列缺→足三里;太渊、列缺→颊车、合谷;太渊、颊车、列缺→合谷。太溪、太白→足三里;太溪、足三里→太白;太溪、行间→大都;太溪、大都→行间;太溪、足三里→中脘。京骨、足三里、委中→照海、昆仑;京骨、完骨→足通谷;京骨、三阴交、委中→照海;京骨、委中→足三里、照海、昆仑;京骨、照海→足三里、昆仑、三阴交。神门、鱼际→太冲;神门、太冲→心俞;神门、心俞→太冲;神门、太冲→鱼际;神门、隐白→大陵。太白、肺俞→足三里;太白、膈俞→足三里;太白、足三里→支沟;太白、复溜→足三里;太白、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合谷、肩髃、足三里→曲池;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合谷、悬钟、足三里→曲池。腕骨、中渚→合谷;腕骨、中渚→曲池;腕骨、合谷→阳谷;腕骨、风池→合谷;腕骨、尺泽→曲池。阳池、腕骨、合谷→前谷;阳池、腕骨、阳谷→合谷;阳池、曲池→尺泽、肩髃;阳池、前谷、合谷、阳谷→腕骨;阳池、前谷、阳谷→腕骨。上述规则“→”前的为前项,“→”后的为后项。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不同配穴组合间是有联系的,可以在使用前项配穴组合时考虑将后项中的配穴组合一起使用。四、原穴的配伍应用太冲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133种病症,总频次达277次,太冲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肢体经络、脾胃、头面五官类、肾系、心系等病症。丘墟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63种病症,总频次达100次,丘墟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肢体经络、肝胆类病症。大陵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109种病症,总频次达203次,大陵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心系、脾胃、肝胆类病症。冲阳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43种病症,总频次达66次,擅长治疗肢体经络类病症、心系及肝胆病症。太渊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89种病症,总频次达172次。太渊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肺系、肢体经络、头面五官、脾胃等病症。太溪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92种病症,总频次达199次。太溪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头面五官、脾胃、肢体经络、心系、肝胆、肾系等病症。京骨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54种病症,总频次达69次。京骨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肢体经络、头面五官、脾胃、肝胆、外科等病症。神门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101种病症,总频次达210次。神门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心系、头面五官、脾胃、肢体经络、肺系等病症。太白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56种病症,总频次达127次。太白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脾胃病、心系病、外感病等。合谷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213种病症,总频次达582次。合谷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头面五官、肝胆、肢体经络等病症。腕骨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79种病症,总频次达133次。腕骨穴配伍其他腧穴善治肢体经络类疾病、肝胆类病症等。阳池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29种病症,总频次为40次。阳池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肢体经络、头面五官类、气血津液、肝胆等病症。五、原穴的频繁项集配伍应用太冲配足三里能够治疗脚气、行步艰难、痫病、中风-中经络、膝风肿痛等病症;太冲配合谷能够治疗难产、鼻衄、喉喑、关格、中风-中经络、厥证、惊风等症;太冲配三阴交能够治疗疝气、难产、崩漏、脚气、阴头痛、水肿、行步艰难、遗精等症;太冲配照海能够治疗脚气、阴挺等症;太冲配昆仑能够治疗脚气、行步艰难、痉证等症。丘墟配足三里能够治疗半身不遂、脚气、胸胁痛等症;丘墟配昆仑能够治疗草鞋风、脚背红肿、半身不遂、足腕痛等症;丘墟配解溪能够治疗转筋、草鞋风、脚背痛等症;丘墟配蠡沟能够治疗胸胁痛、髀膝外踝诸节痛等症;丘墟配足临泣能够治疗脚背红肿、腋下肿、草鞋风、绕踝风、足指拘挛等症。大陵配足三里能够治疗咳嗽、心痛、疥疮、黄疸、胸胁痛等症;大陵配神门能够治疗心痛、吐血、喜笑、癫狂等症;大陵配中脘能够治疗呕吐、心痛、黄疸、五噎、吐血、反胃等症;大陵配间使能够治疗癫狂、呕吐、心痛、吐血等症;大陵配膻中能够治疗肺痈、反胃、五噎、咳嗽等症。冲阳配公孙能够治疗脚气、癫狂、心痛及脾疼等症;冲阳配足三里能够治疗足痿、脚气、癫狂等症;冲阳配厉兑能够治疗龋齿、癫狂、面浮肿、水肿等症;冲阳配合谷能治疗热病汗不出、头痛等症;冲阳配曲池能够治疗瘿病、肘中痛、癫狂等症。太渊配列缺能够治疗牙痛、头痛、手掌热、咳嗽等症;太渊配偏历能够治疗胸满、喘证、咳嗽、咽干等症;太渊配足三里能够治疗牙痛、吐血、喘证、呕吐、腹痛等症;太渊配合谷能够治疗牙痛、肺痈、喘证、口僻等症;太渊配尺泽能够治疗肺痈、肩背痛等症。太溪配三阴交能够治疗阴茎痛、疝气、癃闭、阴肿、积聚、少阴病等症;太溪配足三里能够治疗牙痛、痃癖、黄疸、咳嗽等症;太溪配合谷能够治疗牙痛、耳鸣、疟疾等症;太溪配照海能够治疗嗜卧、消渴、疝气等症;太溪配飞扬能够治疗嗜卧、疟疾、腰痛等症。京骨配大钟能够治疗背弓、脐突、颈病、癫狂等症;京骨配昆仑能够治疗红肿生疮、脚气、肾心痛等症;京骨配照海能够治疗红肿生疮、脚气、癫狂等症;京骨配悬钟能够治疗身体不仁、手足偏小、痿厥等症;京骨配足通谷能够治疗寒热、汗出不恶寒、?疝等症。神门配内关能够治疗心痛、怔忡、健忘、不寐、痫病、癫狂等症;神门配合谷能够治疗喉痹、癫狂等症:神门配心俞能够治疗痫病、癫狂、痴呆等症;神门配足三里能够治疗癫狂、痫病等症。太白配足三里能够治疗腹痛、便秘、五噎、腹胀、便血等症;太白配章门能够治疗便秘、噫气、腹痛等症;太白配丰隆能够治疗体重、呕吐、舌强、股膝内肿等症;太白配公孙能够治疗鼓胀、肠鸣、腹胀、霍乱等症;太白配大都能够治疗心痛、泄泻、便秘等症。合谷配曲池能够治疗中风-中经络、水肿、疥疮、瘾疹、疟疾、麻风、喉痹、伤寒余热不尽等症;合谷配足三里能够治疗中风-中经络、水肿、头痛、赤眼、疥疮、喉痹、翳障等症;合谷配百会能够治疗头痛、中风-中经络、急惊风、中暑、中风-中脏腑等症;合谷配列缺能够治疗牙痛、头痛、中风-中经络等症;合谷配水沟能够治疗口僻、中风-中脏腑、口噤等症。腕骨配合谷能够治疗热病汗不出、癫狂、头痛、手指节痛、肩膊酸疼等症;腕骨配阳谷能够治疗汗不出、耳鸣、五指掣、胁痛等症;腕骨配曲池能够治疗癫狂、手足拘挛、肩膊酸疼、四肢麻木等症;腕骨配中渚能够治疗汗不出、肩背痛、手足拘挛等症;腕骨配足三里能够治疗黄疸、水肿、腰连腿疼等症。阳池配内关能够治疗耳后肿痛、喉痹、自汗、肩臑内外侧疼等症;阳池配合谷能够治疗疟疾、热病汗不出、五指疼痛等症;阳池配中渚能够治疗肩膊酸疼、手臂拘挛等症;阳池配腕骨能够治疗肩膊酸疼、手臂痛、手指拘挛等症;阳池配腕骨、合谷能够治疗肩膊酸疼、手臂痛、手指拘挛、.疟疾等症。结论:通过整理原穴的单穴应用规律发现阴经的原穴多用于治疗与本脏相关的脏病,阳经的原穴主治外经疾病。特定穴的配伍上,有原原配穴、原合配穴、俞原配穴、原络配穴、原募配穴等。足经的原穴多与足经的腧穴相配,手经的原穴除与部分足经腧穴配伍外,多与手经腧穴配伍。原穴配伍其他腧穴治疗疾病能够扩大治疗范围,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优先研究关联性较强的组合,这可以缩小研究范围,对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张洁[9](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周海燕[10](2018)在《魏晋南北朝儿童研究》文中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保持家庭人丁兴旺,求子活动在各阶层范围内盛行。各阶层求子方式多样,既有以求助佛、道、地方神只为基础的信仰求子,又有以医学为依据的医方求子。求子活动的频繁与多样反映了古代家庭、社会对子嗣的重视。及生命在母体孕育,胎教便提上生命历程。胎教起源于贵族阶层,历来为世家大族所重视。为培养德行兼备的子弟,士族从择偶开始便为胎教积极准备,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胎教理论与方法。然而,即使在士族阶层亦存在着堕胎的风险,堕胎的原因不一,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夫妻纷争、妻妾不谐、父死母嫁等家庭因素引起的堕胎,二是孕妇胎养不当而引起的堕胎。而养胎方法有二:一是以巫术为指导养胎。各阶层孕妇以信仰为基础,寻求神只、巫觋帮助,保佑孕妇母子平安。二是以医学为指导的养胎。各阶层孕妇以医学作为指导,根据时节制定养胎方案;重视安胎药物的作用;千方百计避免疾病,如不幸染病,又积极予以治疗。总之,孕妇为胎儿健康孕育尽最大的努力。生命不易,弥足珍贵,家庭、国家对婴、幼儿的养育均十分重视。从家庭角度看,父母千方百计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环境,在抚养婴、幼过程中,父、母角色不尽相同,承担的任务各有分工。母亲主要负责婴、幼儿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而父亲则主要承担起教育婴、幼儿的责任。从国家层面看,国家从法律、政令等方面矜恤婴幼,力图减轻抚养人的生活重担,以保证婴、幼儿在国家、社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孕育生命本是值得庆贺的喜事,然而与此截然相反,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普遍。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深刻根源,原因主要有三:战乱、贫困、赋役沉重等社会因素是这一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不谐、乱伦、重男轻女等家庭因素是其存在的又一诱因;同时,生育风俗禁忌又是这一现象存在的另一原因。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对社会及家庭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此,官府积极采取措施,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并取得了一定的良效。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温床,儿童首当其冲受到父母的教养与影响。儿童与父母之间关系密切。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既遵循礼制规范下的伦理道德规范,又靠情感体系下骨肉亲情维系。在礼制规范下,父亲是家庭权威,父子关系相对单一,形成以父亲为核心的一元次序。父尊子职,父亲的神圣地位不容侵犯,父亲的权威通过教育幼子得以实现。相对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较为复杂,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不仅受到礼制的约束,更受到家庭核心人物——父亲的影响,父亲在母子关系上有极大的发言权。在情感体系下,父母角色又有新的定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摘下威严的帽子,与幼子亲情互动,勾勒出一幅幅父慈、母爱、子亲的画面。在礼制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下,父母不仅见证了幼子的茁壮成长,而且享受了难得的天伦之乐。同时,在亲子关系中,儿童虽然年幼单纯,但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以实际行动自下而上影响着父母,刷新其在父母心目中稚嫩形象。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并非是哺育与教养的单向驱使,而是相互影响、共生互动的双向联系。儿童由天真无邪到知书达理,这一重大转变得益于教育的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童蒙教育形式多端,官学、私学、家庭教育均起到重要作用。此时,虽然官学时兴时废,但小学教育行而不辍,不失为艰难生存的官学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官办小学因其性质所定,旨在培养谙熟儒家经典的名士,进而为统治阶级服务。然则,就教育内容而言,小学在汉代教育的基础上,表现出这一时代的诸多特色。一是佛教传入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现“婆罗门书”等异域书体。二是教材种类多样化,明贤时彦以汉代蒙书为基础对其进行校注与增删,有些名家甚至亲自撰写蒙学教材,极大的丰富了蒙学读物的种类,丰富了蒙学教育的内容。相比于官学,私学中的童蒙教育更为繁荣,求学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三方面均表现出多样性的时代特点。儿童受百花齐放思潮之影响,可以汲取不同营养,学习不同内容;由此,其成长、成才亦形成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孤儿命运坎坷,若要立足于社会,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的关注与帮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统治阶级意识到孤儿生存的艰辛,重视孤儿救助这一社会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救助未成年人,官府从政令、制度方面入手矜恤婴幼,使孤儿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然而,仅有官府保障措施远远不够,孤儿还需要宗族的关爱、乡里的救济,朋友的慷慨、佛教的布施。不同阶层共同形成合力,救孤儿于危难。孤儿的生存对社会稳定与发展,家族兴旺与繁衍均有重大意义。儿童游艺虽为“小儿之戏”,却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则,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世家大族对儿童游艺不以为然,他们更推崇儿童“弱不戏弄”,希望儿童幼年向学,早慧、早熟;世家大族的儿童游艺观与儿童的天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儿童离不开游艺,儿童游艺不仅是小儿之戏,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儿童通过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展现了童年的快乐与纯真,预示了人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互动,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特征,锻炼了社会参与意识。从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游艺反映了儿童童真、童趣、童志、童智等不同层面。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成书经过及流传情况 |
| 学术贡献 |
| 具体内容 |
| 1 前言 |
| 1.1 中日医学交流概况 |
| 1.2 江户时代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
| 1.3 江户时期汉籍在日本的传播 |
| 1.3.1 输入汉籍规模 |
| 1.3.2 输入医籍数量 |
| 1.3.3 汉籍的翻刻与流传 |
| 1.4 日本医学考证学派的兴起 |
| 1.4.1 后世派与古方派的对峙 |
| 1.4.2 日本儒学考证学派的影响 |
| 1.5 丹波家族与江户医学馆 |
| 1.6 丹波父子与《中国医籍考》 |
| 1.7 小结 |
| 2 概述 |
| 2.1 编撰体例 |
| 2.2 版本的传承流变 |
| 2.2.1 钞本流传 |
| 2.2.2 刊刻传播 |
| 2.2.3 补充完善 |
| 2.3 现存重要版本简述 |
| 2.3.1 和多田贡钞本 |
| 2.3.2 日本东京国本出版社影印富士川游家藏钞本 |
| 2.3.3 中西医药研究社据东京国本出版社影印本 |
| 2.3.4 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 2.4 小结 |
| 3 收录医籍研究 |
| 3.1 采录医籍数量统计 |
| 3.2 采录医籍来源分析 |
| 3.2.1 明确出处的医籍来源 |
| 3.2.2 未载出处的医籍来源 |
| 3.2.3 医籍来源分析 |
| 3.3 采自目录书中的医籍研究 |
| 3.3.1 《汉书·艺文志》 |
| 3.3.2 《隋书·经籍志》 |
| 3.3.3 《旧唐书·经籍志》 |
| 3.3.4 《崇文总目》 |
| 3.3.5 《新唐书·艺文志》 |
| 3.3.6 《通志·艺文略》 |
| 3.3.7 《宋史·艺文志》 |
| 3.3.8 《国史经籍志》 |
| 3.3.9 《医藏书目》 |
| 3.3.10 《明史·艺文志》 |
| 3.4 小结 |
| 4 引录文献类别分析 |
| 4.1 来源可循的文献 |
| 4.1.1 目录书 |
| 4.1.2 地方志 |
| 4.1.3 医书 |
| 4.1.4 其他 |
| 4.2 难以溯源的引录文献 |
| 4.3 小结 |
| 5 引录序跋文研究 |
| 5.1 引录序跋情况 |
| 5.1.1 “存”“阙”医书载录序跋 |
| 5.1.2 “佚”与“未见”医书序跋 |
| 5.2 节选序跋内容分析 |
| 5.3 引录序文中的讹脱文字校正 |
| 5.3.1 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自序” |
| 5.3.2 贝琼“医镜密语序” |
| 5.3.3 徐时行“伤寒撮要序” |
| 5.3.4 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自序” |
| 5.3.5 邹善“岭南卫生方序” |
| 5.3.6 朱撝“心印绀珠经序” |
| 5.3.7 贺万祚“医宗粹言序” |
| 5.3.8 祝登元“心医集自序” |
| 5.3.9 刘威“医说佛乘序” |
| 5.3.10 陈士铎“洞天奥旨自序” |
| 5.3.11 袁黄“痘疹丛书序” |
| 5.3.12 孟继孔“治痘详说自序” |
| 5.3.13 翟良“痘科类编释义自序” |
| 5.4 小结 |
| 6 分析讨论 |
| 6.1 《中国医籍考》采录书籍排除标准 |
| 6.1.1 参考目录学着作 |
| 6.1.2 丹波氏治学理念 |
| 6.2 丹波父子编纂思想 |
| 6.2.1 彰往而知来 |
| 6.2.2 追本而求实 |
| 6.3 《中国医籍考》的不足之处 |
| 6.3.1 收书有所欠缺 |
| 6.3.2 体例不够完备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中国医籍考》引录序跋统计表 |
| 附录2: 《中国医籍考》录有序跋的医书情况调查表(393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研究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计时方法 |
| 1 中国古代计时符号 |
| 1.1 天干 |
| 1.2 地支 |
| 2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 |
| 2.1 圭表 |
| 2.2 日晷 |
| 2.3 铜壶滴漏 |
| 3 中国古代计时要素 |
| 3.1 年(岁) |
| 3.2 月 |
| 3.3 日 |
| 3.4 时 |
| 3.5 四时与长夏 |
| 3.6 八节 |
| 3.7 二十四节气 |
| 3.8 七十二候 |
| 4 《内经》应用的历法 |
| 4.1 《内经》应用历法溯源 |
| 4.2 《内经》应用历法分类 |
| 4.3 天文历法与生命节律 |
|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内涵 |
| 1 《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天人合一 |
| 2 《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
| 2.1 《内经》日节律内涵 |
| 2.2 《内经》月节律内涵 |
| 2.3 《内经》年节律内涵 |
|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应用价值 |
| 1 生物钟的应用 |
| 2 望时预测的应用 |
| 2.1 阴阳消长节律望时预测 |
| 2.2 五脏主时节律望时预测 |
| 2.3 六气主时节律望时预测 |
| 2.4 营卫循行节律望时预测 |
| 3 择时针灸的应用 |
| 3.1 择时针灸在经络学说中的应用 |
| 3.2 择时针灸在针刺治疗中的应用 |
| 3.3 子午流注针法 |
| 4 因时用药的应用 |
| 4.1 日节律因时用药 |
| 4.2 月节律因时用药 |
| 4.3 年节律因时用药 |
| 5 顺时养生的应用 |
| 5.1 四时调神 |
| 5.2 饮食以时 |
| 5.3 起居有常 |
| 5.4 应时而动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附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李昭玘研究现状综述 |
| (一)生平研究 |
| (二)文学创作研究 |
| (三)李昭玘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
| 二、李昭玘诗文版本及载录情况 |
| (一)《乐静集》版本情况 |
| (二)李昭玘诗文载录情况 |
| 三、关于李昭玘生年问题之探讨 |
| 四、李昭玘的思想 |
| 五、李昭玘的诗歌创作 |
| (一)诗歌内容 |
| (二)诗歌艺术手法及风格 |
| 六、李昭玘的散文创作 |
| 七、李昭玘诗文创作之价值与不足 |
| 凡例 |
| 李昭玘诗 |
| 卷一 |
| 游白鹤观 |
| 从张圣途乞石 |
| 送王子中南归筠州 |
| 送徐州举人赴省试 |
| 送李容甫归北都 |
| 雪堂诗寄子瞻 |
| 谢刘主簿见和乞石诗 |
| 昂昂千里驹 |
| 泛泛水中凫 |
| 飞鸿亭 |
| 驱雀行 |
| 春日游西池 |
| 卷二 |
| 观江都王画马 |
| 暮冬书怀赠次膺四首 |
| 出郭闲步 |
| 寇彦时自历下归携古铁刀白石压尺见赠因以二诗答之 |
| 右白石压尺 |
| 右古铁刀 |
| 次韵庭玉弟暮春作 |
| 戏赠阎汉臣庙令 |
| 又戏赠汉臣 |
| 睡起 |
| 病中闻雨 |
| 吊刘孝嗣 |
| 经睢阳有感 |
| 南游道中 |
| 舟行阻雨 |
| 道中书怀三首 |
| 过盱眙宿慈氏寺 |
| 宿慈氏遥碧斋有感 |
| 天长道中 |
| 久雨 |
| 南峰闲步 |
| 登龙游寺 |
| 过虹县有作 |
| 过淮 |
| 登平山堂 |
| 泊扬州城外 |
| 赠盱眙令王邦直 |
| 还家有作 |
| 卷三 |
| 和程适正见赠二首 |
| 北园书事三首 |
| 赠子常二首 |
| 赠故人刘器之待制 |
| 早秋书事二首 |
| 齿落 |
| 发白有感 |
| 早秋 |
| 赠汉臣 |
| 八月十五日夜大雨 |
| 九月八日雨作 |
| 北园偶成二首 |
| 送春 |
| 有客携扇欲予题字,因以一绝答之 |
| 和鲍辇七夕四绝 |
| 十月晦过舍弟庭玉处,见诸人棋战方酣,顷之复过,集者皆散,独一枰尚在窗户閴然,因成三篇呈子常汉臣 |
| 御试宿集英殿雨过有作呈敏甫学士 |
| 子常生日无以为寿,偶得团茶一饼,因书拙诗一首藉之以献 |
| 迎驾 |
| 喜晴寄张使君 |
| 无咎哀辞二首 |
| 送次膺赴诏二首 |
| 次膺哀辞三首 |
| 雨后二篇 |
| 赠汉老侄琴 |
| 某氏挽辞二首 |
| 卷四 |
| 《全宋诗》辑佚李诗 |
| 摘果 |
| 培花 |
| 赞潏(yù)水先生 |
| 春日游金明池 |
| 观刘孝嗣写真 |
| 观画 |
| 深山 |
| 诗一首 |
| 中顶 |
| 回马岭 |
| 句(三) |
| 李昭玘文 |
| 卷五 |
| 记陵冢 |
| 录僧惠泉事迹 |
| 跋秦系诗 |
| 记白鹤泉 |
| 辨戏马台 |
| 记残经 |
| 记刘向冢 |
| 录张祜诗 |
| 说二洪 |
| 录德宗诗 |
| 卷六 |
| 济州真武殿记 |
| 徐州巽台记 |
| 真乐堂记 |
| 葬遗骸记 |
| 任城修佛殿记 |
| 负日轩记 |
| 卷七 |
| 勅谥灵慧大师传 |
| 送吴秀才归汶上序 |
| 晁伯均字序 |
| 晁子安字序 |
| 燕游十友序 |
| 卷八 |
| 潞州戒焚死榜 |
| 祭枯骸文 |
| 祭晁次膺文 |
| 祭晁无咎文 |
| 卷九 |
| 问默 |
| 书邓先生石几 |
| 跋阁本法帖 |
| 跋三代款识 |
| 跋东坡真迹 |
| 跋郭填诸帖 |
| 跋孟仲宁画莲社图 |
| 跋石曼卿诗后 |
| 书六逸四畅画本 |
| 戏答阎子常悲墨 |
| 书笔工王玠 |
| 卷十 |
| 上眉阳先生 |
| 上苏黄门 |
| 上孙莘老 |
| 上孙莘老求先人埋铭 |
| 上颜朝奉 |
| 卷十一 |
| 上郓州安抚刘莘老相公书 |
| 答刘秀才求先博士墓志书 |
| 代贺方回上李邦直书 |
| 代贺方回请见书 |
| 代四兄求荐举书 |
| 卷十二 |
| 贺太皇太后生辰表 |
| 贺皇帝即位表 |
| 贺太皇太后表 |
| 进奉贺皇帝登宝位上绢表 |
| 谢吿谕表 |
| 贺册皇太后表 |
| 贺册皇太妃表 |
| 进贡绫表 |
| 贺兴龙节表 |
| 慰皇帝表 |
| 慰太皇太后表 |
| 贺玉玺表 |
| 贺元符改元表 |
| 卷十三 |
| 贺皇帝即位表 |
| 贺生皇太子表 |
| 谢永兴路提刑到任表 |
| 谢京东西路提刑到任表 |
| 谢移京东东路提刑到任表 |
| 知沧州谢上表 |
| 谢落秘阁校理表 |
| 谢降授承议郎表 |
| 谢复官表 |
| 谢出籍表 |
| 谢八宝赦转官表 |
| 卷十四 |
| 代人贺元圭表 |
| 代济州命官学生道僧耆老请皇帝封泰山乞车驾经幸本州表 |
| 第二表 |
| 第三表 |
| 代贺平泸贼表 |
| 代知徐州马大夫谢上表 |
| 卷十五 |
| 贺河中府经略游龙图 |
| 与虢州孙学士 |
| 上开封府蒋待制 |
| 贺新潭州张学士 |
| 贺新郢州韩待制 |
| 上事谢监司 |
| 与交代先状 |
| 谢赵判监 |
| 移京东东路提刑谢丰侍郎 |
| 沧州到任谢韩丞相 |
| 卷十六 |
| 答王贤良 |
| 上执政求外任 |
| 回谢马状元 |
| 贺吴正言 |
| 贺吴盐运转官 |
| 贺李资深中丞 |
| 贺李邦直舍人 |
| 贺范龙图移庆州 |
| 贺胡学士加职知桂府 |
| 上李邦直 |
| 卷十七 |
| 谢徐州范教授 |
| 回兖州知府 |
| 贺转运使 |
| 上南京丰侍郎 |
| 永兴提刑谢到任 |
| 贺交代改官 |
| 谢漕使 |
| 移京东西路宪谢丞相 |
| 同前谢曾枢密 |
| 谢交代上官正言 |
| 卷十八 |
| 谢运使学士 |
| 答留台沈大夫 |
| 回致仕毕大夫 |
| 贺济州太守礼上 |
| 济倅问候 |
| 沂宿太守问候 |
| 沂宿通判问候 |
| 提刑问候 |
| 贺荆王 |
| 贺淮阳知军到任 |
| 谢漕州吕孝廉 |
| 谢黄尚书 |
| 卷十九 |
| 贺游龙图冬 |
| 贺两府正 |
| 贺提举冬 |
| 贺邻郡守倅冬 |
| 回外邑宰冬 |
| 贺监司正 |
| 贺运司正 |
| 贺曾端明正 |
| 贺孙学士正 |
| 贺邻郡冬 |
| 贺李邦直正 |
| 回诸州通判冬 |
| 回安抚冬 |
| 回两府冬 |
| 卷二十 |
| 谢及第 |
| 谢举幕职 |
| 谢举太学博士 |
| 谢馆职 |
| 代庭玉弟谢吕大资举县令 |
| 代谢荐 |
| 又代谢荐 |
| 代谢改官 |
| 卷二十一 |
| 贺门下司马相公 |
| 贺平章文太师 |
| 贺左仆射相公 |
| 到任谢右仆射 |
| 谢大漕 |
| 贺南京知府 |
| 贺吴运使转官 |
| 贺右丞 |
| 代石职方答交代 |
| 代人上两府问候 |
| 代贺方回谢举换文 |
| 代人谢安抚 |
| 代人谢副漕 |
| 代人谢两府 |
| 卷二十二 |
| 哲宗兴龙节疏右语 |
| 僖祖忌疏 |
| 太宗忌疏 |
| 仁宗忌疏 |
| 神宗小祥功德疏 |
| 神宗忌疏 |
| 神宗小祥开启道场疏 |
| 章献明肃皇后经疏 |
| 神宗皇帝斋疏 |
| 孝明皇后忌疏 |
| 皇帝天宁节功德疏 |
| 卷二十三 |
| 祈水退青词 |
| 灵惠疏 |
| 诸庙文 |
| 河伯文 |
| 僧道道场 |
| 谢灵惠疏 |
| 灵惠塔祈晴疏 |
| 灵惠塔祈雨疏 |
| 谢雨疏 |
| 天庆观祈雪青词 |
| 灵惠塔疏 |
| 祈雪禳火青词 |
| 卷二十四 |
| 济州天宁请观禅师开堂疏 |
| 天宁请化老住持疏 |
| 天宁请首座赞直传法开堂疏 |
| 同前 |
| 卷二十五 |
| 用相 |
| 知人 |
| 省台寺监 |
| 治吏上 |
| 治吏下 |
| 卷二十六 |
| 重外 |
| 属民 |
| 取士 |
| 政录 |
| 卷二十七 |
| 试馆职策一道 |
| 卷二十八 |
| 王仲远墓志铭 |
| 荣起之墓志铭 |
| 李奉议墓志铭 |
| 成州使君李公墓志铭 |
| 蓬莱县君赵氏墓志铭 |
| 晁次膺墓志铭 |
| 卷二十九 |
| 吴彦律墓志铭 |
| 傅主簿墓志铭 |
| 吕正臣墓志铭 |
| 宋故益州路诸州军水陆计度转运使直史馆护军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工部侍郎李公神道碑 |
| 张纯臣墓志铭 |
| 仁寿县君蔺氏墓志铭 |
| 卷三十 |
| 寿安县君卞氏墓志铭 |
| 察推阎公行状 |
| 赵知录墓志铭 |
| 张广叔墓表 |
| 阎宗一墓志铭 |
| 卷三十一 |
| 《全宋文》辑佚李文 |
| 承天节道场疏 |
| 西京无畏三藏前开启谢雨道场疏 |
| 贺郊祀改元肆赦表 |
| 贺李帅启 |
| 贺刘侍郎除帅启 |
| 签判到任谢上位启 |
| 跋于氏藏兰亭 |
| 宋故乐平郡君赵氏墓志铭 |
| 宋故宜春县主赵氏墓志铭 |
| 八阵论 |
| 附录 |
| 附录1 李昭玘可系年诗文编目 |
| 附录2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乐静集》提要 |
| 附录3 李邴《乐静公文集后序》 |
| 附录4 陆心源《影宋本乐静集跋》 |
| 附录5 《乐静集》刘喜海跋 |
| 附录6 《文献通考》附文 |
| 附录7 《直斋书录解题》附文 |
| 附录8 《宋史》卷三四七《李昭玘传》 |
| 附录9 苏轼《与李昭玘一首》 |
| 附录10 苏轼《答李昭玘》 |
| 附录11 苏辙《答徐州教授李昭玘书》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概况 |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 1.研究意义 |
| 2.研究方法 |
| (四)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 1.研究对象 |
| 2.语料来源 |
| 一、历版《现汉》新增词语概况 |
| (一)新增词语的音节数量 |
| (二)新增词语的词类分布 |
| (三)新增词语的主要来源 |
| (四)新增词语的语义领域 |
| 二、《现汉》新增词语的收词问题 |
| (一)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因 |
| 1.社会发展 |
| 2.词汇发展 |
| 3.词典编纂 |
| (二)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则 |
| 1.通用性原则 |
| 2.规范性原则 |
| 3.系统性原则 |
| 4.查考需要原则 |
| 三、《现汉》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 |
| (一)语音规范 |
| (二)词形规范 |
| (三)词义规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新增词语 |
| 附录2 《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词语 |
| 附录3 《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 |
| 附录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增词语 |
| 附录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 |
| 附录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 |
| 1.1.1 糖尿病国内外流行病学现状 |
| 1.1.2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
| 1.1.3 2型糖尿病的危害 |
| 1.2 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与机制 |
| 1.2.1 发病因素 |
| 1.2.2 病理机制 |
| 1.2.3 高糖高脂毒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
| 1.3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 1.3.1 脾瘅与消渴 |
| 1.3.2 中医病因病机概述 |
| 1.3.3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的中医诊疗经验 |
| 1.4 降糖三黄片研究进展 |
| 1.4.1 降糖三黄片来源与组方思路 |
| 1.4.2 降糖三黄片的临床研究 |
| 1.4.3 降糖三黄片基础研究 |
| 1.4.4 本课题选题依据 |
| 第二章 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致SD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
| 2.1 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的糖脂代谢的影响 |
| 2.1.1 实验目的 |
| 2.1.2 实验材料 |
| 2.1.3 实验方法 |
| 2.1.4 实验结果 |
| 2.1.5 讨论 |
| 2.2 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致SD大鼠的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
| 2.2.1 实验目的 |
| 2.2.2 实验材料 |
| 2.2.3 实验方法 |
| 2.2.4 实验结果 |
| 2.2.5 讨论 |
| 2.3 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胰岛β细胞去分化的影响 |
| 2.3.1 实验目的 |
| 2.3.2 实验材料 |
| 2.3.3 方法 |
| 2.3.4 结果 |
| 2.3.5 讨论 |
| 2.4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降糖三黄片对高糖高脂饮食的SD大鼠的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 2.4.1 实验目的 |
| 2.4.2 实验材料 |
| 2.4.3 实验方法 |
| 2.4.4 实验结果 |
| 2.4.5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曾协及其《云庄集》 |
| 第一节 曾协的家世与其文学创作关联 |
| 第二节 曾协的交游与其文学创作关联 |
| 第三节 《云庄集》的版本流传 |
| 第二章 曾协的诗学思想 |
| 第一节 曾协的“有为”论 |
| 第二节 曾协论“清新”与“家法” |
| 第三章 曾协的诗作研究 |
| 第一节 曾协诗作的体裁选择 |
| 第二节 曾协诗作的题材分类与艺术风格 |
| 第三节 曾协诗作的思想内容 |
| 第四章 曾协的其他文学作品研究 |
| 第一节 曾协的词作研究 |
| 第二节 曾协的赋作研究 |
| 第三节 曾协的文学类散文研究 |
| 结语 |
| 校注部分 |
| 凡例 |
| 赋卷 |
| 宾对赋 |
| 植菊赋 |
| 五言古诗卷 |
| 拟古六首 |
| 拟结客少年场 |
| 和唐使君柜古风二首 |
| 送汪汝冯沿檄造朝 |
| 陈曦颜获玉兔,甚竒,邀予赋诗 |
| 邓器先北窓 |
| 次韵李粹伯登镇江倅厅富览亭 |
| 题李粹伯晦蓭 |
| 王炎(?)安吉丞厅真清轩和沈文伯韵 |
| 江梅 |
| 蜡梅 |
| 章季子携所作乐府来,以诗谢之 |
| 题大儿新安官舍三乐斋 |
| 饮沈氏园得僻字 |
| 送邓器先赴罗田尉五首 |
| 送赵德庄右司赴江东漕八首 |
| 赋赵有翼仇池石次沈正卿用苏翰林韵 |
| 送赵有翼通守吴兴 |
| 七言古诗卷 |
| 寄题兰陵郡斋梅露堂 |
| 送赵有翼监丞造供职 |
| 次翁士秀《喜雪长咏》 |
| 次韵翁士秀《雪再作》 |
| 和裘父侄季狸《竹夫人歌》 |
| 周知和以苏陈倡和韵,赋水仙、江梅、腊梅三种花,谨次韵 |
| 周知和李粹伯一再和钵字韵诗,益工,勉继元韵 |
| 次韵翁士秀《病起》 |
| 五言律诗卷 |
| 暮春杂咏八首 |
| 蓬户 |
| 王叔武示忠州张使君德远近诗次韵三首 |
| 倪文举寺簿挽诗三首 |
| 和韩子文 |
| 七言律诗卷 |
| 送李秀叔吏部拜命赴阙二首 |
| 李懋之壶中斋请赋诗 |
| 次韵翁士秀见赠二首 |
| 再次前韵二首呈士秀 |
| 次韵汪汝冯见赠 |
| 次韵赵有翼简徐圣可元韵 |
| 喜晴 |
| 李粹伯《对月见怀》次韵 |
| 王叔武示和人雪诗次韵二首 |
| 送薛士昭 |
| 沈正卿示探梅诗次韵 |
| 再次沈韵 |
| 正卿借韵招同社候雨霁访梅次韵 |
| 总司官饯董少卿 |
| 谢翁子履、子进惠诗二首 |
| 次韵谢郑仲南惠诗二首 |
| 谢翁子亨惠诗 |
| 谢蜀人侯君惠诗 |
| 送向兄荆父帅维扬二首 |
| 和陈曦颜《春尽思归》二首 |
| 夜饮枕流,次日以诗记陈迹 |
| 再饮枕流和王景文韵 |
| 昔先君子与司直兄相知文字间,诸孤悬隔,各未相闻,一旦裘父侄惠然见访,共道家庭旧好,抚今念昔,慨然伤怀,因成小诗呈裘父 |
| 裘父见和复次韵 |
| 和裘父见赠二首 |
| 俞义仲挽诗 |
| 邵衮臣挽诗二首 |
| 寒食雨霁 |
| 湖山堂 |
| 卫公堂二首 |
| 送张忠州使君八兄二首 |
| 题陈倅升卿芝草图二首 |
| 沈正卿《重梅》次韵 |
| 和俞几先《喜雨》二首 |
| 和蒋子尚 |
| 和王雅州见赠 |
| 陈曦颜、董漕湖南过零陵,用简斋韵见赠,次韵谢之,又赋一篇以述怀 |
| 都朝适至,作诗相庆,次韵 |
| 和李粹伯 |
| 寄题陈曦颜敦复斋 |
| 赵有翼招同社出游次韵 |
| 诸公出游,有翼有诗,和者盈轴,次日,饮正卿家,出以示余,走笔次韵 |
| 有翼有诗督真率第二次会,次韵 |
| 送裘父侄还乡二首 |
| 代常州请平江郑侍郎 |
| 代人上平江徐侍郎五首 |
| 五言绝句卷 |
| 紫芝杂咏 |
| 送王炎(?)赴山阳守,以“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为韵十首 |
| 山云 |
| 小山丛桂 |
| 七言绝句卷 |
| 题留烟亭 |
| 题零陵郡治环翠亭 |
| 醒心亭 |
| 荻华渚 |
| 睡足轩 |
| 洁泉 |
| 清富庵 |
| 薝卜林 |
| 凝香迳 |
| 野菊涧 |
| 游罨画溪(有序) |
| 芭蕉 |
| 西溪冬夜 |
| 偶作二首 |
| 和史侍郎《游澹岩》韵六首 |
| 督几先画 |
| 李粹伯命赋枕流,已读佳篇,不容着语,戏书二伽陀问之 |
| 和剡宰二首 |
| 月夜再和 |
| 和韩子文五首 |
| 和翁士秀《瑞香水仙》二首 |
| 上平江徐侍郎十绝句 |
| 老农十首 |
| 和叔武《逢梅》二首 |
| 再和前韵三首 |
| 春至无梅,追用前韵一首 |
| 和粹伯七夕韵 |
| 词卷 |
| 点绦唇 |
| 点绦唇 |
| 浣溪沙 |
| 秦楼月 |
| 桃源忆故人 |
| 踏莎行 |
| 凤栖梧 |
| 祝英台 |
| 水调歌头 |
| 水调歌头 |
| 酹江月 |
| 酹江月 |
| 酹江月 |
| 水龙吟 |
| 记(含辨、铭)卷 |
| 李泌辨 |
| 求己斋铭 |
| 大愚堂记 |
| 强衍之愚庵记 |
| 超宗道人妙用庵记 |
| 直节堂记 |
| 棣华堂记 |
| 书後卷 |
| 书柴鸣举《易索隐》後 |
| 书《陈池州芝亭记》後 |
| 书邓器先所藏苏帖後 |
| 题侯齐彦乐府後 |
| 题本事方後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傅伯寿《云庄集序》 |
| 附录二 四库全书《云庄集》提要 |
| 附录三 他人唱和曾协诗歌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上编 张九成及《横浦集》研究 |
| 第一章 张九成家世生平研究 |
| 第一节 张九成家世生平考论 |
| 一、家世与乡风 |
| 二、生平经历 |
| (一) 早期求学时期 |
| (二) 初入仕途时期 |
| (三) 贬谪南安时期 |
| (四) 起任温州时期 |
| 第二节 张九成师从关系考述 |
| 一、少年时师从黄珪 |
| 二、青年时师从杨时 |
| 三、向寺僧求学 |
| 第三节 张九成交游情况考述 |
| 一、前期交游考述 |
| 二、中期交游考述 |
| 三、後期交游考述 |
| 第二章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情况 |
| 第一节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 |
| 第二节 《横浦集》的版本情况 |
| 第三章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及文章研究 |
| 第一节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 |
| 一、诗歌创作理论 |
| 1、“吟咏性情”的中心思想 |
| 2、“意蕴真醇”的创作旨趣 |
| 二、文章创作理论 |
| 第二节 张九成的文章研究 |
| 一、序 |
| 二、记 |
| 三、劄子 |
| 四、书 |
| 五、说 |
| 六、题跋 |
| 七、赞 |
| 八、铭 |
| 九、祭文 |
| 十、墓志铭 |
| 结语 |
| 下编 《横浦集》注释 |
| 凡例 |
| 横浦集卷一 |
| 古赋 |
| 述志赋 |
| 谪居赋 |
| 古诗 |
| 客观余孝经傅感而有作 |
| 见柿树有感 |
| 鲁直上东坡古风坡和之因次其韵二首 |
|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
| 正月二十日出城 |
| 二十六日复出城 |
| 十二日出城见隔江茅舍可爱 |
| 客至 |
| 食苦笋 |
| 示两儿 |
| 有客 |
| 读梅圣俞诗 |
| 菖蒲 |
| 三月晦到大庚 |
| 勾漕送建茶 |
| 五月十七日冒暑报谒 |
| 九月七夜喜新凉 |
| 十一月忽见雪片居此七年未尝也 |
|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
| 偶题 |
| 课书 |
| 读书 |
| 罢禄 |
| 偶成 |
| 游尘外亭呈妙喜老师陈元器郑叔茂沈季诚 |
| 横浦集卷二 |
| 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
| 怀汪圣锡 |
| 送郑仲远 |
| 次陈一鹗韵 |
| 多雨偶成 |
| 即事 |
| 十二月二十四夜赋梅花 |
| 辛未闰四月即事 |
| 有感 |
| 十九日杂兴 |
|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韶 |
| 彦执赏予诗 |
| 拟古 |
| 横浦集卷三 |
| 赠樊茂实铁照 |
| 子集弟寄江蟹 |
| 嘉佑寺 |
| 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
| 秋兴 |
| 七月十二日偶成 |
| 秋晴 |
| 中秋 |
| 闻桂香 |
| 喜晴 |
| 桂 |
| 拟归田园 |
| 读东坡迭嶂图有感因次其韵 |
| 闻彦执熙仲有辣螺诗聊复有作 |
| 有感 |
| 杨干致仕 |
| 所见 |
| 六月晦送孙少刘 |
| 横浦集卷四 |
| 律诗 |
| 竹 |
| 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
| 双修峰 |
| 送单普赴肇庆节推 |
| 过报恩 |
| 雨 |
| 三月晦城门晚景 |
| 题竹轩 |
| 夜雨 |
| 次单推韵 |
| 到白石寺次壁间郑如圭韵 |
| 七月十二日出城 |
| 八月十四日偶成 |
| 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
| 三月十一日不出 |
| 晚兴 |
| 即事 |
| 三月二十四日出城 |
| 喜晴 |
| 悼王侍郎 |
| 悼玉溪 |
| 夏日即事 |
| 雨晴到江上 |
| 山蝉 |
| 惠声伯窻前孤桐 |
| 闻沈元用帅南海喜而有作 |
| 寄故人施彦执 |
| 次施彦执韵 |
| 见菊花呈诸名士 |
| 再用前韵 |
| 悴卓送海棠 |
| 次单推韵 |
| 柑花 |
| 咏梅 |
| 松棚 |
| 题大庾新楼呈郑仲远年契 |
| 十二月初七日述怀 |
| 十一日咏梅 |
| 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
| 悼吕居仁舍人 |
|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
| 夜起 |
| 出城 |
| 元夕 |
| 午睡 |
| 丙寅正月 |
| 岭下桃花作澹红色绝可爱因作绝句 |
| 忆北轩菊 |
| 忆天竺桂 |
| 酴酿 |
| 三月五日 |
| 出城 |
| 元宵 |
| 夏日即事 |
| 清暑 |
| 雨中海棠 |
| 三月六日出城 |
| 喜晴 |
| 夏日即事 |
| 惜花 |
| 二月八日偶成 |
| 六月十二日偶成 |
| 题郡斋壁 |
| 横浦集卷五 |
| 论 |
| 少仪论 |
| 四端论 |
| 乡党统论 |
| 横浦集卷六 |
| 书傅统论 |
| 尧典论 |
| 舜典论 |
| 大禹谟论 |
| 皋陶谟论 |
| 益稷论 |
| 禹贡论 |
| 甘誓论 |
| 五子之歌论 |
| 胤征论 |
| 汤誓论 |
| 仲虺论 |
| 汤诰论 |
| 横浦集卷七 |
| 书傅统论 |
| 伊训论 |
| 太甲论上 |
| 太甲论中 |
| 太甲论下 |
| 咸有一德论 |
| 盘庚论上 |
| 横浦集卷八 |
| 书傅统论 |
| 盘庚论中 |
| 盘庚论下 |
| 说命论上 |
| 说命论中 |
| 说命论下 |
| 高宗肜日论 |
| 西伯戡黎论 |
| 微子论 |
| 泰誓论上 |
| 泰誓论中 |
| 泰誓论下 |
| 横浦集卷九 |
| 书傅统论 |
| 牧誓论 |
| 武成论 |
| 洪范论 |
| 旅獒论 |
| 金滕论 |
| 大诰论 |
| 微子之命论 |
| 康诰论 |
| 酒诰论 |
| 梓材论 |
| 召诰论 |
| 洛诰论 |
| 横浦集卷十 |
| 书傅统论 |
| 多士论 |
| 无逸论 |
| 君奭论 |
| 蔡仲之命论 |
| 多方论 |
| 立政论 |
| 周官论 |
| 君陈论 |
| 顾命论 |
| 康王之诰论 |
| 横浦集卷十一 |
| 书传统论 |
| 毕命论 |
| 君牙论 |
| 冏命论 |
| 吕刑论 |
| 文侯之命论 |
| 费誓论 |
| 秦誓论 |
| 横浦集卷十二 |
| 状元策一道 |
| 横浦集卷十三 |
| 迩英春秋进讲 |
| 夏曹伯来朝 |
|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
|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
| 横浦集卷十四 |
| 春秋讲义(此海昌县庠所讲) |
| 发题 |
| 隠西元年春王正月 |
| 门人陶与谐録 |
| 横浦集卷十五 |
| 孟子拾遗 |
| 横浦集卷十六 |
| 序 |
| 寄医僧序 |
| 谢举之字序 |
| 徐宗义宗礼字序 |
| 孙斌字序 |
| 送陈朝彦序 |
| 孟声远字序 |
| 王耕耘字序 |
| 都圣与《易傅》序 |
| 《尽言集》序 |
| 《元城先生语録》序 |
| 横浦集卷十七 |
| 记 |
| 海昌童儿塔记 |
| 袁州学记 |
| 云荫堂记 |
| 静胜斋记 |
| 竹轩记 |
| 重建赣州学记 |
| 横浦集卷十八 |
| 劄子书简 |
| 爲先奉直陈乞章服上参政劄子 |
| 又上宰相劄子 |
| 上李泰发参政书 |
| 答徐得一书 |
| 答李樗书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一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二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三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四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六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七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八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九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一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二 |
| 贺沈左相书 |
| 贺万俟右相书 |
| 答贑州赵守书一 |
| 答贑州赵守书二 |
| 与永嘉何舍人书 |
| 回黄朝奉书 |
| 回贑州邹推书一 |
| 回贑州邹推书二 |
| 回贑州邹推书三 |
| 回孙尚书书一 |
| 回孙尚书书二 |
| 回全椒杜主簿书 |
| 答曾主簿书 |
| 与台州曾侍郎书 |
| 借米书 |
| 与净居谌禅伯书 |
| 与径山杲大慧书 |
| 与张教谕书 |
| 与尚书书一 |
| 与尚书书二 |
| 与尚书书三 |
| 与施彦执书一 |
| 与施彦执书二 |
| 与陈开祖书一 |
| 与陈开祖书二 |
| 与陈开祖书三 |
| 与陈开祖书四 |
| 与陈开祖书五 |
| 与陈开祖书六 |
| 与陈开祖书七 |
| 与陈开祖书八 |
| 与陈开祖书九 |
| 与陈开祖书十 |
| 与陈开祖书一一 |
| 与陈开祖书一二 |
| 与知县书 |
| 与通判书一 |
| 与通判书二 |
| 净居谌禅伯书一 |
| 净居谌禅伯书二 |
| 横浦集卷十九 |
| 杂着 |
| 因与石月先生论仁遂作克己复礼爲仁说 |
| 黄氏训学说 |
| 青龙白虎说 |
| 名节说 |
| 目病说 |
| 智愚说 |
| 爲郡说 |
| 题跋 |
| 题书室柱 |
| 书司马温公咨白 |
| 题晁无咎学说 |
| 题李伯时《孝经图》 |
| 题米元章《悼东坡诗》 |
| 题孙叔谐序王文炳 |
| 书吕夫人墓铭後 |
| 书吕居仁与范秀才诗简 |
| 赞 |
| 侯宪奇石赞 |
| 铭 |
| 拟夏禹九鼎铭 |
| 頮水铭 |
| 漱盂铭 |
| 唾壶铭 |
| 杖铭 |
| 横浦集卷二十 |
| 祭文 |
| 祭吕居仁舍人文 |
| 祭虞深之文 |
| 祭王侍郎文 |
| 祭郑仲远文 |
| 祭解帅文 |
| 祭黄元宠文 |
| 祭史几先文 |
| 祭彦执文 |
| 祭坟园神文 |
| 祭灵潭龙君文 |
| 到任祭文宣王文 |
| 祭本衙土地文 |
| 墓志铭 |
| 廖守墓志铭 |
| 黄吏部墓志铭 |
| 陈氏考妣墓铭 |
| 龚夫人墓志铭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张九成现存与友人写赠诗文作品情况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 第一节 原穴概述 |
| 一、原穴的源流 |
| 二、原穴的意义 |
| 三、原穴的分布 |
| 四、原穴的应用 |
| 第二节 原穴总体研究进展 |
| 一、文献研究 |
| 二、临床研究 |
| 三、实验研究 |
| 第三节 单个原穴适宜证研究综述 |
| 一、太冲 |
| 二、丘墟 |
| 三、大陵 |
| 四、冲阳 |
| 五、太渊 |
| 六、太溪 |
| 七、京骨 |
| 八、神门 |
| 九、太白 |
| 十、合谷 |
| 十一、腕骨 |
| 十二、阳池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文献的数据准备 |
| 二、文献的预处理 |
| 三、研究工具及方法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第一节 太冲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太冲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太冲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二节 丘墟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丘墟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丘墟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三节 大陵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大陵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大陵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四节 冲阳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冲阳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冲阳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五节 太渊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太渊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太渊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六节 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太溪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太溪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七节 京骨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京骨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京骨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八节 神门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神门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神门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九节 太白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太白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太白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十节 合谷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合谷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合谷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十一节 腕骨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腕骨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腕骨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第十二节 阳池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一、阳池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
| 二、阳池穴配伍应用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
|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
|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
|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
|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
|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
|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
|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
|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
|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
|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
|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
|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
|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
|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
|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
|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
|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
|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
|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
|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
|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
|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
|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
|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
|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
|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
|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
|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
|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
|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
|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
|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
|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
|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
|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
|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
|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
|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
|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
|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
|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
|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
|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 7.1 讨论 |
| 7.2 结论 |
|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
|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
| 7.3 创新点 |
|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结构设计、创新点与不足 |
| 第一章 葆育之道:育婴扶幼 |
| 第一节 求子之道:生命的酝酿 |
| 一 子孙观念 |
| 二 求子活动 |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胎教 |
| 一 胎教的重要性 |
| 二 胎教的准备——男尊社会下男性的择偶观 |
| 三 胎教之方 |
| 四 胎养之法 |
| 五 堕胎的风险 |
| 第三节 葆育之道:生命的鞠养 |
| 一 家庭的责任:婴儿的生养 |
| 二 官府的责任:葆育资助 |
| 第四节 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生命的遗弃 |
| 一 生子不举及其成因 |
| 二 鬻子不养及其成因 |
| 三 官府对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的惩治与救助 |
| 四 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的影响 |
| 第二章 情礼之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子关系 |
| 第一节 礼制规范下父子关系——以世家大族家庭教育为视角 |
| 一 父子角色定位与家教幼训 |
| 二 家教幼训的内容 |
| 第二节 情感体系下父子关系 |
| 一 父之视子:父爱如山 |
| 二 子之事父:返哺之恩 |
| 第三节 父权与礼制双重作用下的母子关系 |
| 一 父权笼罩下母子关系:父尊对母子关系的影响 |
| 二 礼制规范下母子关系 |
| 第四节 情感体系下母子关系:母慈与子亲 |
| 一 母之于子:母爱如海 |
| 二 子之于母:情深意长 |
| 第五节 父母角色定位与亲子互动 |
| 一 父亲角色的定位 |
| 二 母亲角色的定位 |
| 三 儿童角色的定位 |
| 第三章 求学之路:官、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学教育再探 |
| 一 小学的涵义及设立 |
| 二 小学入学年龄 |
| 三 小学教育内容 |
| 四 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
| 附论:世家大族儿童官学教育——萧梁国子生策试 |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
| 一 求学方式的多元格局 |
| 二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
| 三 师生关系的多样化 |
| 四 私学中童蒙教育的特点 |
| 第四章 慈幼之政:孤儿救助 |
| 第一节 引言 |
| 一 “孤儿”释义 |
| 二 孤儿救助的历史背景 |
| 第二节 官府救孤制度 |
| 一 孤儿救助政令 |
| 二 巡行与救孤制度 |
| 第三节 民间救孤措施 |
| 一 宗族恤孤 |
| 二 乡里救孤 |
| 三 其他个人行为救孤 |
| 四 佛教救助 |
| 第五节 孤儿救孤的特点及影响 |
| 一 魏晋南北朝孤儿救助的特点 |
| 二 魏晋南北朝孤儿救助的影响 |
| 第五章 童年之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儿童游艺 |
| 第一节 弱不戏弄:儒家思想下士族对儿童游艺的态度 |
| 第二节 文化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传承游艺与童趣 |
| 一 竹(木)马之欢 |
| 二 骑牛·骑羊·骑狗 |
| 三 斗鹅·斗鸡·斗鸭 |
| 四 水岸之戏 |
| 五 博弈之戏 |
| 第三节 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时代特色与童志 |
| 一 战争之戏与将帅之才 |
| 二 聚沙为塔与向佛之心 |
| 三 枕石漱流与清谈之志 |
|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社会参与与童智 |
| 一 弹弓·射猎 |
| 二 乐舞百戏 |
| 三 出游之乐 |
| 第五节 游艺与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互动 |
| 一 儿童游艺与父子关系 |
| 二 儿童游艺与母子关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与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