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圣强[1](2020)在《《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德治思想始于西周之前,殷商也并非无“德”之朝,但德治思想在周朝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天命从大邦殷到小邦周的转移,包括殷商遗民在内的天下臣民需要一个充分合理的解释,否则,天下将不会稳定,政权将不会长久。周统治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并将天命转移的枢纽系于“德”之上,即天命并非一成不变地佑护统治者已有的政权,而是会依据统治者的“德”进行取舍转移,也就是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统治者用“德”的兴废存亡解释了夏、商、周三代政权的更替,周统治者视“德”为影响王权合法性构建的核心因素。《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是当今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关于《周易》古经作者争论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历代学者分析出的几位可能的作者均是治国者或参与国家治理者,而且都肯定周文王与《周易》有关。文王通过演易、编写卦爻辞和改革易筮系统,使掌握在殷人手中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渠道和权力转移到周人手中,新的易筮系统的使命就是要向天下宣传“天命更新”的原因和必然性,宣传不同于殷商的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转移思想,周人视“德”为影响王权合法性与持久性的核心要素,而《周易》古经也因此成为了周初统治者为完成其克商、建国及治国理民之大业而宣传其治国思想的最理想的载体,《周易》古经也成为了周初统治者实践其德治思想的主要载体。尽管学界对《周易》古经是否涵有德治思想见解不一,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周易》古经的德治思想只是后人的解读,但《周易》古经成书的人文语境以及《周易》古经的性质可以提供足够的理由与证据证明《周易》不只是卜筮之书,而是在神秘的卜筮外衣之下体现文王与周公“德义”思想的教化之书、参与治国理民的王者之书。殷周之际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人文意识的觉醒,人的价值在人神关系中得以凸现,“人”在与“天”、“神”的相对关系中逐步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周统治者所讲的“天命”是以“民心”为其内核的,《周易》古经所蕴涵的民本思想与周统治者所推崇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周易》古经的德治思想,民本思想是基,周人治国理政主体思想中的民本意识在《周易》的卦爻辞中多有体现:《中孚》卦、《革》卦等讲说了孚信于民的意识,《困》卦、《震》卦、《蒙》卦和《家人》卦等蕴涵了“小惩大诫,教民明耻”的意识,《损》卦、《益》卦等讲述了“损上益下,让利于民”的意识,《谦》卦、《比》卦、《临》卦等讲述了“履谦有终,亲比万民”的思想等等。《周易》古经成书于忧患多难之世,“是故其辞危”,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念、人文价值理想,最早、最鲜明、也最集中地体现于《周易》古经之中。忧患意识,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危难的悲悯情怀,以及对未来之发展当秉持的戒惧敬畏之心。初爻,位一卦六爻之下,事之始也,与二爻相比,又有不中、无为、不利出行之象,六十四卦初爻之辞对忧患意识体现的最多。处忧患多难之世,可以“潜龙勿用”,可以远难待时,虽不可妄动,但不能消极逃避,《周易》乃王者之书,其中蕴涵着建国者、治国者的理想与策略,《周易》告诫人们处忧患之时要以修德为本,正如孔颖达所云:“以为忧患兴德为本也。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周易》古经中“修德防患”、“进德修业”的思想,在诸卦九五爻之爻辞和《乾》之卦爻辞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而《乾》卦六爻之时位更是描绘了一个完整的正心诚意、修德防患、进德修业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处忧患之世之时,“潜龙勿用”、远难待时、谨慎思虑、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进德修业、德治天下才是统治者终极之目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在西周时期占据了重要的政治地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树立并维护了西周时期统治者的政治权威,是当时治国理民的主要指导思想。周人“以德配天”的思想在《周易》卦爻辞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周易》古经德治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德配天”,在《周易》古经的视野之下,具有“以德配天”精神和视野的人,践行“以德配位”之精神,因循天道,恪守自然规律,参赞天地之化育,以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之境界。《周易》古经与《易传》均有丰富的德治思想,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周易》古经中的德治思想重在具体的德治行为,以德治之术为主,《易传》中的德治思想则以“道”为主,重在建立宏大的德治之大“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周易》古经的德性诠释是《易传》德治思想的核心内涵,从帛书《易传》的记载不难看出,孔子对“祝卜”与“德义”的先后关系问题是很明确的,孔子把人文性的“德义”置于祈神的“祝卜”之前。与《周易》古经一样,民本思想同样也是《易传》德治思想的基础,《易传》认识到了民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易传》认为重民、养民、保民、安民才能成就大业。《易传》认为民众应该受到敬畏,统治者在国家管理过程中当限制王权、反身修德、损上益下、谦对万民、德主刑辅。《易传》把养贤视为效法天道的必然之举,养贤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国家管理是否成功。与《周易》古经相比《易传》的德治思想有了更为系统化的发展,而教化则是德治思想得以最终实现的最重要的实践过程。“易与天地准”,“穷理尽性以至于性命”,《易传》指导人们了解天道,使人的行为遵循天道的规范,以天地之大德为最高追求来规范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同时也是德治思想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依据,“天人合一”是《易传》德治思想的终极追求。德治思想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其极强的实践性。春秋时期,在孔子眼中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探索治世救世之路,拨乱反正、安邦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儒家也希望找到有效之策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现实和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易传》接续《周易》古经,继续讲忧患治国之道,《易传》视忧患意识为立国长久的重要政治智慧。只是《易传》的语言风格与《周易》古经己经有了明显的差异,孔子及其后学的使命感、紧迫感蕴涵在《易传》的德治思想之中,相对于《周易》古经卦爻辞中德治思想的危而隐,《易传》德治思想的表达是直抒胸臆的,《易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卫国以德”的立国之策。西周王朝被儒家描绘为礼乐文明昌盛的理想时代,儒家以继承和弘扬周之礼乐文化为己任,对“天”的主宰亦即道德之义尤为关注,这在《易传》中更是深有体现。《易传》本着推天道以立人道的天人合一这一基本理论基础,研究与探索治邦安国之道、治乱兴衰的社会政治规律,而《易传》也反复强调其理论体系的履践性如“成务”、“大业”、“吉凶”等,也就是《系辞传》所云:“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这实际上就是指易学在实现国家与社会政治理想方面的具体实践性,而且《易传》的实践性要求是高于儒家其他典籍之上的。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推行其以德治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方略,虽各路诸侯无一真正信服与实践,虽然儒家德治思想、治国方略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真正实践于治国理民,但儒家对德治思想的探索使渊源于周初的德治思想更为完备与系统化,为西汉时儒家德治思想真正服务和实践于治国理民做好了坚实的准备。《易传》所构建的天人关系及对德治思想之探索为历代王朝之治国理政提供了与时俱进地的、因势乘变的理论上、思想上、哲学上的支持。汉代易学与《易传》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易传》是汉代易学的主要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汉代易学的主流是以“卦气说”为核心内容的象数易学。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与政治的密切结合,汉代易学与政治的结合体现出易学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极强实践性。易学既明天道又切人事,汉代易学与政治的结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与了汉代新的统治秩序的构建。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基本形成,与这种局面相适应的统治思想呼之欲出,汉代将五经列为官方认可的大经大法,实际上开启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新的政治运行模式。二是基于天人感应、阴阳灾变的神道设教体系的建立。天人之际、阴阳灾变学说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士大夫阶层可借助“天意”来限制君权、匡救时弊。而《周易》象数易学与阴阳灾变学说合流,作为解释“天意”理论强有力的支持,重塑了新时代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体系,这种蕴涵着丰富德治思想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以“天意”的名义履践德治思想,对统治者修德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神道设教不仅仅是对民众的教化,更重视对统治阶级的警示。三是即使在东汉末年之黑暗统治时期,易学仍不放弃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与探索。东汉末年是圣君贤臣皆无的真空时代,经学则成为统治阶级欺世盗名、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此黑暗环境下注经派象数易学的鼎盛发展证明易学仍不放弃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与探索。东汉易学家尊崇易学圣贤的思想,致力于对《周易》经传文本的的整理和文辞的注释,探究《周易》经传的原始本意,力图重现先王、圣贤的易学思想及其治世之用。四是本于天道的德治思想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自始至终就是《周易》古经特别是《易传》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思想精髓。汉代易学的天人之学承继于《易传》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并继续发扬光大,使易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更臻于完善,此与汉代独尊儒术之确立不无关系,也与两汉的政治需要相适应。天人合一、天人和谐有序是《易传》德治思想实践的终极目标。弘扬易学是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中,宋朝集中了最多的贤臣,宋儒排斥佛老的“全身苟圣”、“弃道而忘天下国家”的风气,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的人文情怀是宋儒的突出追求。大多数的宋代易学名家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他们同时也是治国理政的实际参与者、实践者,即亦儒亦吏,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程颐和苏轼等是主要代表。宋代易学家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内圣外王思想指导下的实现王道之治的治国理政架构,易学的本质就是要开示开物成务之道,以程颐为代表的宋代易学家认为实现经世外王的王道之治包括三个重要因素:君圣、臣贤与典法。在致力于妥善解决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问题上,宋代的易学家各有所偏重,李觐、欧阳修和司马光重外王轻内圣,苏轼则偏重内圣轻于外王,周敦颐和邵雍虽致力于内圣与外王的有机统一但没有实现真正的贯通。二程先生集邵雍、张载和周敦颐等探索成果之大成,致力于对“明体达用”的进一步探索,致力于追求理与事的结合,其易学思想的核心归结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敦颐是宋代易学从“达用”转到“明体”的关键人物,北宋五子中,程颐长期置身于政治旋涡的中心,其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五朝,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然有着切身的体会,以程颐为代表的宋代易学家们对内圣外王理想治世模式的追求是执着的,对“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外王事业是坚持不懈的,对经世外王之路的探索是深入的,对君主无意圣王和臣僚互为朋党之残酷现实是无奈和忧患的,实践上的磨难阻止不了宋儒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内圣与外王体用相依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明体者崇德,达用者广业,在易学德治思想体系的构建上,致力于从进德到修业、从内圣到外王的真正贯通。宋代易学家对《周易》经传德治实践的探索达到了先秦以后诸朝之顶峰,致力于实现进德与修业、内圣与外王的贯通,相对于汉唐对《周易》经世致用的看重,宋代易学家们更致力于阐发天人性命的贯通,更看重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夏商周三代,文化一脉相承,有损益有维新,“德”的概念在传承中不断维新。历朝历代自周开创的维新传统没有断绝,各朝各代皆力图将三代开创的文化传统与本朝实际相结合,有传承又着意于创造适合当世的新文化,文化传承与维新的过程中一直维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德治。周人将“德”确定为构建政权合法性的核心要素和政权转换之根本依据,从而奠定了德治思想的基础,此思想传至后世,绵延不绝,并历久弥新。儒家思想体系的总追求是以达于德为中心,儒家德治思想体系肇始于《周易》古经和周初先王,完善于《易传》等儒家典籍,弘扬于历代儒家。本于天道的内圣外王是儒家德治思想体系的实践性归宿,内圣外王与《易传》所推崇的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一脉相承的。内圣、进德、厚德载物是本于天道的形上的道德追求,外王、修业、自强不息是在道德追求指引下的德治实践。肇始于易学的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组成部分:遵循天道的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齐治平、以民为本、德主刑辅、富民安人等等则是具体的德治知行合一之实践;而教化则是德治思想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实践过程,既包括了进德与内圣的过程,也包括了修业与外王的过程。德治思想及其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存有其局限性,历朝历代处于不同的统治目的,其德治思想的具体实践各有不同,《史记》中对当时朝廷的提倡儒术,常用一个“饰”字来描述,指出儒术在很多状态下仅仅用来作专制政治的装饰之用。也有统治者有“泛道德化”的倾向,认为道德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还有一种倾向是从德治走向了人治。德治思想及其实践局限性的原因既包括儒家自身的因素也包括后世统治者的因素。从儒家来说,后世儒家可能是认识到了先秦儒家的教训,即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个诸侯国真正地实践过儒家的德治思想,后世儒家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重新处理了儒家与统治者的关系,即从先秦儒家的劝谏统治者发展到后世儒家的顺应统治者。如果走向了人治的方向,则德治的实践就会过多地依赖最高管理者之“德”,如果最高管理者不贤无德,那德治思想的真正实践是不可能完成的。从维系社会、治国理民的角度来看,道德教化不是德治的全部,德治与法治也不是并行的互不干涉的两套体系,德治与法治同为政治的两翼,二者是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维护国家治理。当然,德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思想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对德治思想内涵的探讨是永远具有价值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刘雪艳[2](2020)在《乡村题材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日益繁盛,要想在全球文化之林有自己的一片土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变得越来越重要。乡村文化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家通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政策表达对乡村文化的重视。乡村题材纪录片可以承载民族情感、传递国家意志,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的国家文化形象,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文化形象对外传播与交流,加强我国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也能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笔者通过观摩作品、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及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乡村文化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进行探究,乡村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核心,乡村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乡村文化是国家文化形象的根本立足点。乡村文化的内涵包括:和谐统一、自强不息、孝悌仁义以及新时代乡村道德风尚,国家文化形象蕴含在乡村文化的母体中,乡村文化中的文化元素是呈现国家文化形象的载体。本文研究的重点章节是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内容呈现手段,乡村题材纪录片将符号与文学修辞相结合对国家文化形象进行呈现。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具有相似性,以语言符号为载体呈现的国家文化形象,便于受众理解与接受。非语言符号囊括着节日符号、实物符号、行为符号与场景符号,非语言符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语境固化的作用被削弱,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在画面修辞的呈现上,笔者创造性的将文学修辞手法与纪录片画面相结合,在文学与纪录片的交叉中寻找更加有力的内容呈现手段,强调、隐喻、渲染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国家文化形象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乡村题材纪录片对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还体现在叙事策略上,本文从乡村文化主题把握、形象塑造、故事讲述三方面进行探讨。乡村题材纪录片中蕴含的文化主题以新颖的乡村视角展现独特的文化风情,以民族的讲述展现不一样的家国特色,以可读的故事讲述多彩的文化形象。乡村题材纪录片塑造的国家文化形象对国家文化形象中时代特色、民族魂魄与国家意志的展现也是大有裨益的。乡村题材纪录片的故事讲述将国家文化形象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叙事手法呈现我们的眼前。最后,国家文化形象的呈现以乡村题材纪录片的画面为依托,无论是微观的镜头选取,还是宏观的整体表现,乡村题材纪录片都围绕国家文化形象,以其独特的优势,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深沉且奔放、热烈又含蓄且具有中国特色。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下不断变化外壳,以符合时代审美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乡村题材纪录片犹如华丽布匹,以得天独厚优势为国家文化形象量体裁衣。乡村题材纪录片以乡村文化为精髓,以独特的叙事策略,以纪录片符号为依托,在画面的表达中,建构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和谐奋进的、仁义自信的国家文化形象。

刘中锦[3](2020)在《孔笙导演作品美学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这个影视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影视行业产业化造就了一大批导演和一大批影视作品,而从中仔细寻觅后发现真正能够称之为优秀导演的并不多。而孔笙作为电视剧行业的佼佼者,在这个时代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影视人的独特美学思维方式,秉持艺术德性、坚守艺术底线、肩负文化传承成为其主要的美学诉求。孔笙一部部经典的艺术作品不仅涤荡着影视界的风气与氛围,更引领着受众的价值观与导向。然而,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导演学术界对于其研究却停留在较浅层面。对于其美学思想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其执导的影视作品为依托,以美学机理为核心,阐明孔笙的独特美学思维。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和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此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则是全文主要论述的开始,全面详细的从全局的视角把握孔笙的美学概观,并从其执导历程入手梳理其作品,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探寻其美学诉求,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思想溯源。并且在前述基础上阐明孔笙导演在主题表达与题材选择等方面表现出的美学思维与表达特点,进而阐述其主题表达与题材选择的意义。通过以上阐述为后续论证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支撑。该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探讨造就孔笙美学思维的本质根源。以艺术真实为核心,分别探讨生活真实、历史真实、情感真实、历史真实的内涵及其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阐明了孔笙导演的美学机理,同时为后文的论述打下坚实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即第三、四、五章,该部分通过作品、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总结了孔笙在镜头、叙事、表演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美学思维。镜头美学方面:从孔笙导演作品中分析其镜头存在的普遍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托展开孔笙在镜头方面展现出的美学思维。叙事美学方面:从孔笙导演之于影视作品开局、激励事件、高潮和结局设计的美学诉求以及对孔笙在作品中展现的对开局、激励事件、高潮、结局设计的主要类型的分析,来探讨其叙事美学思维。表演美学方面:论述孔笙导演在指导表演方面的独特性,而非孔笙本身的表演。从明星美学、动作美学、表情表演三个部分综合分析,并讨论孔笙在以上三方面的美学诉求,进而阐明孔笙导演在指导表演方面所展现的独特性与审美性。第四部分也就是结语部分。本文在该部分客观辩证的指出了孔笙在执导作品中所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较大程度实现了对孔笙的全面关照。同时,以期能更好的为影视发展提供借鉴。

陈铭浩[4](2020)在《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清朝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清前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段时期在清朝甚至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朝以及清前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清代尤其是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吸收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历代思想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可以说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历代民族关系思想之大成。清前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客观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他们以民族关系思想为指导,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清前期统治者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与政治思想相统一的特点,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又使他们的思想具有二元性特点。清前期统治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帝王,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前期各类历史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梳理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包含绪论、总结及六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等。第一章阐述了清太祖、清太宗、岳托、宁完我等人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这一时期的“恩威并用”、“诚信”、“参汉酌金”等思想成为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基石。第二章是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本章探讨了多尔衮、史可法、范文程以及洪承畴的思想,其中多尔衮的“一统”思想为清朝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总结了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章探讨了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康熙帝的“大一统”、“中外一体”、“尚德不尚威”等思想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梳理了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为“康乾盛世”的重要时期,雍正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雍正帝为例,他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六章比较了清前期统治者与前代着名帝王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使我们更好地理清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总结共包含五大部分,一是总结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以汉治汉”、“以汉攻汉”等不同于前代的思想体系;二是分析了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民族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三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四是概括了清前期统治者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五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于欣[5](2019)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重要价值。挖掘、阐发和传承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系统梳理和探究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全面而深入地呈显其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这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由宗法分封的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深刻经济背景,生产方式大变革所必然引发的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矛盾斗争激化加剧是其政治背景,思想文化领域内新旧理念碰撞交织、百家异说的文化繁荣是其文化背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及其学派的形成发展和重要地位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方面的必要条件。西周“以教祗德”的“尚德”理念、官师合一的礼乐教化模式,奠定了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古代德育思想体系的基调和轮廓,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理论来源。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构成了先秦儒家德育活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了重振西周时期礼乐文明和教化传统的生机活力,先秦儒家不断内求“礼乐之原”,由礼而仁,由仁而性,由此开启了对“欲”、“群”、“心”等人性问题的探究与阐发。人之“欲”是德育之所以必要的重要依据之一,“欲”及其满足具有天然合理性,礼义道德及其教化则是满足人欲之必需。人之“群”是德育之所以必要的另一重要依据,人之生不能无群,礼乐教化是“群居和一”所必需。人之“心”是德育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基,主宰性的意志之心、情感性的德性之心、理性的认知之心分别为人之受教修德提供了主体性依据、内在情感根基和内在理性根基。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体现了立足于人本身为德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撑的理论自觉。关于德育活动的目的,先秦儒家秉持治国安民与“为己”“成人”互为目的手段、社会性目的和个体性目的互渗统一的基本精神,一方面主张以教求治求安,力求通过德教达成治国安民、维护差序和谐理想秩序的社会性目的;另一方面主张教以“成人”,力求通过德教修身来美身化性、成就君子圣人的德性理想人格,达成提升人性、发展完善人本身的个体性目的。从德育内容上看,先秦儒家所主张的德育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仁、义、礼、孝、悌、忠、信、知、勇等道德规范是其道德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明分正名的社会等级观念和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是其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仁义为上、安仁乐义的人生价值观是其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先秦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作为受教者自教方法的自我修身之道和作为教育者施教方法的社会教化之道。自我修身之道侧重于受教者对自身之“志”、“学”、“思”、“行”等能动性的主动发挥,包括“志于仁”、“学以致道”、“思以致圣”、“躬行践履”。社会教化之道侧重于教育者对受教者之主体意识自觉的激发和引导,包括注重运用“愤启悱发”、“举一反三”、“以问为教”等方法的对话式思想宣讲,强调教育者以身体道、自反修己的身教示范,把良好环境的选择培育作为促进人性完善之重要着手处的环境熏陶,引导受教者在“礼”的践履和切己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其情、悟得其理的生活体验,强调教化以情感为起点和根基的因情设教。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和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先秦儒家高扬了主体性德育理念,凸显了情感德育特色,形成了生活化德育模式,构筑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的基石,为中华道德文明和古往今来的德育活动贡献了具有“永久魅力”的优秀“基因”;另一方面,因其得以形成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具有人性论理论基础的抽象性、对主体性根源的误读、对庶民地位作用的贬低、对等级观念和秩序的严守等思想局限性。辩证分析和客观评价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是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及实现的首要前提。综而观之,作为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之典型代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深蕴着“儿童的天真”,彰显着具有“永久魅力”的鲜明特色和优秀“基因”,具有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先秦儒家的主体性德育理念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研究相契合,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教育者主体性的首要着力点是激发受教者的主体意识自觉,教育者必须密切结合受教者积极的“前理解”给予切己的启发和引导。先秦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育内容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具有相契合性,为涵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宝贵资源,主要体现为“仁”、“礼”对于社会公德教育的涵养作用,“信”和“为政以德”对于职业道德和政治品德教育的涵养作用,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对于家庭美德教育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孝德观、推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涵养作用。先秦儒家的德育方法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高度的相契合性,能够在原则方法、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提供诸多有益借鉴,可以以其和谐守礼的师生关系为借鉴,确立“序差互动”的基本原则;以“对话式”思想宣讲为借鉴,推进“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以因情设教和生活体验为借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和生活化。要想实现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必须立足于现时代的新发展、新实践,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抓住三个基本环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传承弘扬先秦儒家德育的优秀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合理因素进行科学的加工改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科学分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优秀“基因”;以实践为导向,实践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动力与源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实现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宏观实践导向,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为微观实践导向;坚持综合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既要批判地继承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又要广泛学习、借鉴西方有益的德育文化,将中西优秀的德育思想资源融通于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陈敏[6](2018)在《齐鲁文化与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文中研究说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代表齐国的东夷文化也在迅速发展。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尊传统,齐文化求革新。齐文化与鲁文化发展中的相互融合,产生了具有丰富价值的齐鲁文化。当代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齐鲁文化包涵丰富的优秀教育思想的精华,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时代价值,对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朱军[7](2018)在《古今结合 展现齐鲁家风的渊源与传承》文中提出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纪委宣传部、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六集纪录片《齐鲁家风》,以宏大的格局、丰富的史料以及细腻的表述方式,通过40多个生动鲜活的古今人物故事,展现了齐鲁优秀家风的源头和传承。

山东省人民政府[8](2018)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政发[2017]46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7年12月30日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谋划未来,统筹

王凤青[9](2017)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历史发展潮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价值观层面的集中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特征,能够为山东省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资源、精神支撑与动力支持。因此,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

徐立国,席酉民,郭菊娥,葛京[10](2016)在《社会化过程中领导特质的类型及其形成与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基于张瑞敏个案的社会化过程,探索了领导特质的类型及其形成与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过程中,领导特质表现为四种类型,即根源型、驱动型、思维型和事务型。根源型特质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积淀并固化于领导者的潜意识中,具有强烈的稳定性,是领导特质的核心层及领导者成长的根本依赖。驱动型特质是不带有价值性判断的领导者自身的主观行为特征,是形成其他领导特质的动力基础。思维性特质是领导者思维意识层面的特质,体现于对待事务时的思维模式。事务型领导特质是领导者对待事务时所呈现的特质,这种特质会依据思维特质的作用而有选择地呈现于领导行为。根源型特质与驱动型特质基于关键事件冲击后领导者的感悟而形成,两者相互激发与固化,并基于关键事件、文化、家庭及教育等因素共同衍生出思维型特质及事务型特质。思维型特质是事务型特质呈现于领导行为的前提,决定了领导者面临一定情况时的事务性特质的呈现选择。根源型特质和驱动型特质共同决定了领导者的成长方向和效率,是区别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关键。思维型特质和事务型特质共同决定了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有效性,是区别有效领导者与无效领导者的关键。本研究结论不仅能够在领导特质的分类、形成、关系、整体作用、特质激活理论等方面推动领导特质理论的发展,并能为现实中企业领导者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启发。

二、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1)《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的意义
    二 《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情况综述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德”与殷周之际王权合法性的构建
    一“政治上革命,文化上维新”,周对殷商的继承与发展
        (一) 法先王
        (二) 周承殷制
        (三) 盛德必百世祀
    二 商周人神关系的演变与周初的人文觉醒
        (一) 巫觋政治
        (二) 商人的鬼神观
        (三) 从卜与筮的差异看商周人神关系的变化
    三 “德”是影响王权合法性的核心因素
        (一) 殷商并非无德
        (二) 殷鉴与保民思想
        (三) 周人天命思想中的“德性基因”
        (四) 周人对王权合法性的认识
第二章 《周易》古经的德治思想
    一 《周易》是王者之书
        (一) 关于《周易》古经作者及成书时间的争论
        (二) 关于《周易》古经哲理性的争论
        (三) 关于《周易》“德义”思想的疑问
        (四) 《周易》是指导治国理政实践的政典
    二 《周易》古经的“德”释义与民本思想
        (一) “孚”信于民,利涉大川
        (二) 损上益下,让利于民
        (三) 履谦有终,亲比万民
        (四) 小惩大诫,教民明耻
    三 以修德为核心的忧患意识
        (一) 诸卦初爻蕴涵的忧患意识
        (二) 忧患之时,修德为本
    四 德位相配
        (一) “天命靡常”与“以德配天”
        (二) 以德配位
第三章 《易传》的德治思想
    一 从孔子易学观的转变看《易传》的以“德”释易
        (一)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二)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观的转变
        (三) 《易传》对《周易》古经的德性诠释
    二 德治的依据——天地之德
        (一) 《易》与天地准之“天”
        (二)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三 《易传》的民本思想
        (一) 劳民劝相
        (二) 裒多益寡,施禄及下
        (三) 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四) 德主刑辅
    四 《易传》的教化思想
        (一) 神道设教
        (二) 《彖传》的教化思想
        (三) 《象传》的教化思想
    五 《易传》的修德思想
        (一) 《易传》认为《易经》是圣人以“德”治天下之书
        (二) 从《系辞传》“三陈九德”看“修德”
        (三) 损上益下,修德思想发端于对王权的限制
    六 《易传》德治思想的终极追求
        (一) 顺天应人
        (二) 天人合一
第四章 《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的政治实践
    一 “礼崩乐坏”时代,《易传》对恢复社会秩序的探索
    二 汉代易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一) 易学与汉代统治秩序的构建
        (二) 易学与汉代的神道设教
        (三) 东汉易学家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与探索
        (四) 本于天道的德治思想的构建
    三 宋代易学的政治实践
        (一) 教化是德治思想最重要的实践过程
        (二) 内圣外王与进德修业是一脉相承
        (三) 宋代易学对“内圣”的追求和“外王”的实践
第五章 德治思想的实践意义和局限性
    一 德治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易经》,是为廉吏谋修身,非为贪官谋私利
        (二) 重视“关键少数”的道德建设引领作用
        (三) 文王克商方略对当下内政外交的借鉴意义
    二 德治思想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一) 古籍
    (二) 现代着作
    (三) 相关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乡村题材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定义
        二、国家文化形象的定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符号学理论
        二、交往行为理论
第二章 乡村文化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乡村中有国家文化的精髓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
        一、乡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时代的乡村文化
    第三节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中乡村文化元素的挖掘
第三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内容呈现手段
    第一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符号的使用
        一、语言符号的使用
        二、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第二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文学修辞的使用
        一、强调的使用
        二、隐喻的使用
        三、渲染的使用
第四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主题把握
        一、主题具有民族性
        二、主题具有新颖性
        三、主题具有可读性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形象塑造
        一、乡村文化形象具有时代特色
        二、乡村文化形象彰显民族魂魄
        三、乡村文化形象呈现国家意志
    第三节 乡村文化的故事讲述
        一、多元结构下表达文化
        二、多元节奏下呈现文化
        三、多元视角下传递文化
第五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画面表达方式
    第一节 镜头的选取传递文化
        一、景别的选择表达文化意义
        二、构图的使用呈现文化含义
        三、色彩的使用表现文化意义
    第二节 画面整体呈现时以真实和艺术相结合传递文化
        一、以真实事物中真实性与自然美的结合传递文化
        二、以画面表现时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传递文化
        三、以整体呈现上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传递文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孔笙导演作品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孔笙导演美学概观
    第一节 孔笙的主要执导历程
    第二节 孔笙导演美学主导诉求
        (一)坚守艺术德性
        (二)现实主义创作
        (三)肩负文化传承
    第三节 孔笙导演美学思想溯源
        (一)文化根源
        (二)社会根源
    第四节 孔笙题材选择与主题表达
        (一)题材选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二)主题表达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厚重感
第二章 孔笙导演美学机理
    第一节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
    第二节 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
    第三节 从情感真实到艺术真实
    第四节 从人性真实到艺术真实
第三章 孔笙镜头美学探析
    第一节 孔笙镜头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历史剧中镜头语言的客观再现性
        (二)年代剧中镜头语言的含蓄隐喻性
        (三)多题材剧中镜头语言的创新性
    第二节 孔笙镜头语言的静态美
        (一)教科书式的严谨构图
        (二)景别镜头的恰当转换
        (三)画面色调的相得益彰
    第三节 孔笙镜头语言的动态美
        (一)运动镜头的多义性
        (二)场面调度的平衡性
        (三)画面组接的连贯性
第四章 孔笙叙事美学探析
    第一节 叙事开局设计美学
        (一)孔笙叙事开局设计的美学诉求
        (二)孔笙叙事开局设计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激励事件设计美学
        (一)孔笙激励事件设计的美学诉求
        (二)孔笙激励事件设计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叙事高潮美学
        (一)孔笙叙事高潮设计的美学诉求
        (二)孔笙叙事高潮设计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叙事结局美学
        (一)孔笙结局设计的美学诉求
        (二)孔笙叙事结局设计的主要类型
第五章 孔笙表演美学探析
    第一节 明星美学
        (一)明星美学之辨析
        (二)孔笙之于明星选择的美学诉求
    第二节 动作美学
        (一)孔笙作品表演中的动作策略
        (二)孔笙之于动作表演的美学诉求
    第三节 表情表演
        (一)孔笙作品表演中的表情表演
        (二)孔笙表情表演的美学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清太祖至清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清太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宁完我的“参汉酌金”思想
    第四节 岳托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祖可法和张存仁的“伐明三策”
第二章 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多尔衮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范文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史可法的“联清灭寇”思想
    第四节 洪承畴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章 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陈名夏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党争中的异化
    第三节 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黄宗羲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第六节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章 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圣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施琅的“大一统”思想
    第三节 蓝鼎元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夷夏之辨”的认识
第五章 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年羹尧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岳钟琪的“以夷攻夷”和“畏威怀德”思想
    第四节 鄂尔泰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曾静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六章 清前期帝王与历代着名帝王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清太祖与金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清太宗与金太宗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三节 清圣祖与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清世宗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总结
附录 清前期民族关系大事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二)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三)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 儒家及其根本思想特征
        (二) 先秦儒家及其发展
        (三) 先秦儒学的特色及重要历史地位
    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 西周“以教祗德”的“尚德”理念
        (二) 西周官师合一的礼乐教化模式
        (三) 先秦儒家对西周德教传统的继承发展
第二章 先秦儒家德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人性论是先秦儒家德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 探求“礼乐之原”:开启人性问题的逻辑必然
        (二) “礼”—“仁”—“性”:开启人性问题的逻辑理路
    二、人之“欲”:德育之所以必要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 “欲生于性”:“欲”及其满足具有天然合理性
        (二) 以礼“制欲”“养欲”:礼义道德及其教化是满足人欲之必需
    三、人之“群”:德育之所以必要的另一重要依据
        (一) “人之生不能无群”:人是“能群”的社会存在物
        (二) “仁爱”和群、“明分使群”:礼乐教化是“群居和一”之必需
    四、人之“心”:德育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基
        (一) 物质性的好利之心:通过“心官”表现出来的“物欲”
        (二) 主宰性的意志之心:受教成德的主体性依据
        (三) 情感性的德性之心:受教成德的内在情感根基
        (四) 理性的认知之心:受教成德的内在理性根基
第三章 先秦儒家德育的目的和内容
    一、先秦儒家德育的双重目的
        (一) 以教求治求安的社会性目的
        (二) 教以“成人”的个体性目的
    二、先秦儒家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二) 明分正名、为政以德的政治观
        (三) 仁义为上、安仁乐义的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先秦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自我修身之道:受教者的自教方法
        (一) “志于仁”:受教者的自觉选择与坚守
        (二) “学以致道”:受教者的主动学习
        (三) “思以致圣”:受教者的积极思考与内省
        (四) 躬行践履:受教者的力行与实践
    二、社会教化之道:教育者的施教方法
        (一) 思想宣讲:启发性的对话式教学
        (二) 身教示范:以身体道的不言之教
        (三) 环境熏陶:良好环境的潜移默化
        (四) 生活体验:与人伦日用相融合
        (五) 因情设教:以情感为教化起点
第五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 高扬了主体性德育理念
        (二) 凸显了情感德育特色
        (三) 形成了生活化德育模式
        (四) 构筑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的基石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 人性论理论基础的抽象性
        (二) 对主体性根源的误读
        (三) 对庶民地位和作用的贬低
        (四) 对等级观念和秩序的执守
第六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德育理念的当代价值
        (二) 德育内容的当代价值
        (三) 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以实践为导向
        (三) 坚持综合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齐鲁文化与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齐鲁文化的价值内涵及其教育思想解读
二、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一) 青年价值观出现诸多矛盾和困惑
    (二) 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 青年价值目标呈现功利化趋势
三、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子分析
    (一) 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 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冲击
    (三) 全球化引发的价值观碰撞
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 彰显齐鲁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 内省修身:激发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日益成熟
    (二) 诚信仁爱:促进青年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
    (三) 友善品质:培养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的道德规范
    (四) 注重积累:培育青年学生的坚持不懈之品格
    (五) 因材施教:创新青年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方式
    (六) 培育和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

(7)古今结合 展现齐鲁家风的渊源与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贯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示精神, 重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二、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齐鲁文化精髓
三、构建大格局, 展现齐鲁“大家风”
四、古今结合、交叉叙述的结构方式
    (一) 形式各样的古今转化方式
        1. 地理转换
        2. 关键词转换
        3. 场景转换
    (二) 转换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
五、生动的故事化讲述方式
六、多种电视手法的运用
    (一) 通俗易懂的语言
    (二) 古文字幕与现代文解说相对照
    (三) 情景模拟和三维动画的运用
    (四) 其它各种元素的运用
七、结语

(9)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宣传,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厚滋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契机, 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三、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 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机融合

四、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D]. 李圣强. 山东大学, 2020(12)
  • [2]乡村题材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D]. 刘雪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孔笙导演作品美学研究[D]. 刘中锦.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 陈铭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5]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于欣. 山东大学, 2019(02)
  • [6]齐鲁文化与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J]. 陈敏. 北京青年研究, 2018(02)
  • [7]古今结合 展现齐鲁家风的渊源与传承[J]. 朱军. 现代视听, 2018(02)
  • [8]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8(02)
  • [9]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J]. 王凤青. 理论学习, 2017(07)
  • [10]社会化过程中领导特质的类型及其形成与关系研究[J]. 徐立国,席酉民,郭菊娥,葛京. 南开管理评论, 2016(03)


儒家论文 易经论文 齐鲁文化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诚信论文

上一篇:深层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裂缝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120mm钢坯轧制Φ6.5mm盘条的道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