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HGV/GBV-C和HCV共感染患者肝组织相关病毒抗原的表达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肝组织中相关病毒抗原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万政伟[1](2021)在《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及其感染性克隆初步探索》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Human Pegivirus Type2,HPgV-2)于2015年英国和美国研究团队首次报道。进化分析发现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与人感染的HPgV(GBV-C)同属于黄病毒科Pegivirus属病毒。目前关于HPgV-2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研究描述该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特点而HPgV-2病毒的细胞嗜性和致病性尚无任何研究报道。研究发现,HPgV-2主要经血传播,尤其是静脉注射感染。该病毒大多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HCV人群中HPgV-2核酸阳性率为0.29%-2.4%。健康献血员人群、HBV单独感染者、HIV-1单独感染者中很少报道有HPgV-2核酸阳性者。Pegivirus属病毒除了人感染的HPgV(GBV-C)和HPgV-2外,也有陆续报道其他动物感染的相关病毒。和其他种属感染的Pegivirus病毒一样,HPgV-2很难在体外进行分离培养,这直接影响该病毒感染机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1)建立HPgV-2的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方法,筛查相关人群,探索HPgV-2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2)扩增国内HPgV-2病毒株全序,分析该病毒基因组特点和分子进化关系。(3)探究HPgV-2对人群宿主的潜在危害及细胞嗜性。(4)尝试建立HPgV-2的体外培养体系,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和HCV/HIV-1共感染关系。研究内容及方法1、人群调查(1)建立HPgV-2的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方法,筛查该病毒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情况。(2)扩增HPgV-2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并分析该病毒序列变异情况和分子进化关系。2、病毒的致病性和细胞嗜性研究(1)比较HPgV-2感染者肝功能血清学指标,探索HPgV-2对肝脏损伤指标的影响。(2)随访HPgV-2的HCV/HIV-1感染患者,观察HPgV-2的感染状态。对比HCV病毒清除前后肝功能血清指标和肝脏病理改变结果,探索HPgV-2与肝脏损伤的关系。(3)在随访过程中获取患者的肝脏组织和PBMCs,通过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及核酸扩增方法确定HPgV-2的细胞嗜性。3、感染性克隆构建,探索体外培养方法(1)分析质粒载体和HPgV-2全基因组序列,确定单克隆位点,并合成单克隆位点序列,构建含单一克隆位点的质粒骨架载体。(2)运用PCR方法分段扩增HPgV-2全基因组序列,采用酶切连接方法将扩增片段逐一插入载体,构建HPgV-2全基因组克隆。(3)获得的HPgV-2全基因组克隆,经线性化及体外转录获得病毒全基因组RNA。(4)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HPgV-2全基因组RNA转染进入细胞系,经过细胞系培养及核酸和抗原检测等方法确定病毒是否体外拯救成功。主要结果1、HPgV-2的基因变异及感染特点研究(1)HPgV-2的抗原和核酸检测方法建立本研究合成了三条HPgV-2基因组部分序列多肽(P4,P9,P16),以此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检测血清中的anti-HPgV-2抗体。参考已报道的HPgV-2基因组序列,设计了针对HPgV-2 5’UTR和NS3区域的巢式PCR扩增方法以及该病毒的核酸定量qRT-PCR检测方法。(2)HPgV-2的基因变异性分析本研究采用RT-PCR分段扩增方式获得6条HPgV-2近似全长核酸序列。通过基因组进化分析,发现目前已发现的国内HPgV-2株和国外毒株之间的变异非常小(93.6%-97.8%)。同时,HPgV-2在进化关系上和蝙蝠体内的持续性G病毒最为接近。(3)HPgV-2人群感染特点分析本研究收集了不同人群横断面血清样本共计8198份,检测结果提示HPgV-2和HCV、HIV-1感染相关;HCV人群中,HPgV-2抗体阳性率(1.23%)是健康献血员的8.23倍。在HCV/HIV-1共感染人群中,HPgV-2抗体阳性率(8.91%)是健康献血员的59.66倍,是HCV人群的7.25倍;HPgV-2核酸阳性率(3.47%)是 HCV 人群(0.29%)的 12.08 倍。2、HPgV-2在人体内感染状态、致病性及细胞嗜性研究(1)观察到HPgV-2在人体内能形成持续性感染及一过性感染两种状态,且能够独立于HCV,HIV-1形成稳定感染本研究收集了南方医院240例HCV感染者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512例HCV/HIV-1共感染者样本,对HPgV-2核酸阳性患者进行纵向观察,发现HPgV-2在病人体内形成长达5年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同时,也观察到HPgV-2病毒从阳性到转阴的一过性的感染状态。当HPgV-2/HCV共感染患者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时,HPgV-2不受DAAs药物抑制,能够在患者体内维持稳定感染状态;HCV病毒清除后继续随访半年,HPgV-2仍能在患者体内稳定存在。(2)HPgV-2对肝脏指标(肝功能血液指标、病理指标)HCV感染者中,HPgV-2 RNA阳性和阴性感染者之间ALT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P=0.776);HPgV-2血清学阳性感染者与阴性感染者ALT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298);HPgV-2抗体水平高低(OD≥1.0或者OD<1.0)感染者ALT水平也没有显着影响(P=0.623)。HPgV-2/HCV合并感染患者接受DAAs治疗后,HCV被清除而HPgV-2在患者体内单独持续感染过程中,对比感染者肝脏指标和病理特征发现,HPgV-2未导致患者的肝脏指标异常或明显肝脏病理特征改变。(3)HPgV-2的细胞嗜性免疫组化实验只在肝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内检测到HPgV-2抗原信号;RNA原位杂交在肝脏细胞和浸润淋巴细胞中都能检测到HCV信号,但只在浸润淋巴细胞中检测到微弱的HPgV-2 RNA信号。RNA正负链原位杂交实验在外周血PBMC细胞中检测到HPgV-2正负链RNA信号(阳性率分别为8%-10%,5%-6%)以及HCV病毒的正负链RNA信号(阳性率分别为6%-11%,4%-6%)。CD4+、CD8+T细胞及B淋巴细胞亚群经流式分选富集后利用HCV/HPgV-2正负链RNA扩增实验主要在B淋巴细胞亚群中扩增到HCV和HPgV-2正负链 RNA。3、HPgV-2感染性克隆构建本研究分段扩增了 HPgV-2全基因组并通过单一酶切位点逐一连入骨架载体,成功获得了 HPgV-2全长克隆。HPgV-2全长克隆经体外转录获得病毒全基因组RNA后转染Vero细胞,经核酸和抗原检测显示我们构建的全长克隆能够拯救出HPgV-2,但病毒传代发现不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感染。结论1、本研究确定中国人群中存在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HPgV-2)感染。目前已发现的中国HPgV-2株和国外HPgV-2病毒株基因序列高度保守。HPgV-2主要感染HCV人群,合并HIV-1感染显着增加HCV人群中HPgV-2感染率。2、HPgV-2在感染者体内能形成长达5年以上的稳定感染;DAAs药物或不能抑制HPgV-2复制;HPgV-2可以不依赖HCV/HIV-1病毒在患者体内形成单独的持续感染状态。3、HPgV-2不感染肝脏细胞,也不引发明显的肝脏损伤;研究结果首次发现HPgV-2是一个淋巴细胞嗜性病毒,且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4、本课题成功构建了 HPgV-2基因组全长克隆,但尚不能稳定组装成具有持续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李天一[2](2019)在《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滋病1985年传入我国,近10年来,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模式由血液和静脉吸毒传播为主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经性传播的比例从2006年的33.1%增加到2017年的94.6%,其中异性性传播的比例为69.2%。在我国,估计有400-1000万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s),1860岁成年男性约69%有嫖娼史,FSWs具有特殊的脆弱性,容易被边缘化,具有特别高的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的负担,是HIV和其他性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FSWs及嫖客人群是应该受到特别重视的我国HIV流行的关键人群。HCV(Hepatitis C virus)主要经血液及经皮暴露传播,与HIV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和危险人群,共同感染十分普遍。HIV感染可增加HCV感染的风险,降低HCV的体内清除率,加快HCV感染的疾病进程,HCV感染也可加快HIV的疾病进展,HCV相关肝病也是HIV感染者主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HPgV-2(Human pegivirus 2)是2015年由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报道的一种新的主要经血传播的人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一个新属(Pegivirus),目前,仅有几项研究证实其主要感染HCV阳性的人,对这个病毒与HIV和HCV感染的关系、致病性等目前尚无定论。云南省是我国艾滋病流行的起源地,红河州是云南省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摸清红河州艾滋病流行的特点和规律,2008年5月至2014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宁教授课题组在云南红河州的开远、蒙自和河口针对暗娼和嫖客人群进行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系列横断面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获得了FSW及嫖客人群的HIV新发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新发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HIV阳性FSW二代传播的风险等一批重要的研究结果。本课题在此基础上,以历次调查确认的771名HIV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采集并保存的血浆标本和调查信息,进行HI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HIV共感染的HCV和HPgV-2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的是阐明当地高危人群中HIV及其共感染的HCV和HPgV-2的基因变异特征,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流行规律,明确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为HIV及其他两种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第一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HIV-1的M群广泛流行,可进一步分成A-D、F-H、J和K共9个亚型及88个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及无数的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ms,URF)。云南省是我国主要流行HIV-1毒株的传入地和重组毒株的起源地,流行毒株的分布有显着的地理、民族和传播途径的差异,对红河州以暗娼和嫖客为主的高危人群缺乏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长期变化的研究。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Ribonucleic Acid),一步法逆转录巢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HIV-1pol区约3100bp的片段并测序,进行下列研究:(1)病毒基因亚型:采用构建NJ(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和使用在线工具COMET和REGA的方法分型,两种工具分型结果一致且置信值为100%的为确定的分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信息,分析基因亚型与人群特征的关系及随时间的变化。(2)病毒基因重组:用jpHMM软件进行病毒基因重组分析,将不同插入片段分别与标准参考株构建NJ进化树,判断重组片段的来源,分析不同高危人群的重组模式特征。(3)传播簇分析:对不同亚型的序列分组,剪切为相同长度,删除已知的耐药位点,构建ML(Maximum-likelihood)进化树,判断传播簇的标准是bootstrap大于990,基因距离小于0.015。分析成簇人员的特征以及成簇相关的因素。将HIV感染者的首次标本及其病毒基因序列分为20082010年、20082012年、2008年2014年3组,分别构建ML树并进行成簇分析,观察传播簇数目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4)耐药分析:将拼接编辑的pol区序列提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V耐药数据库(http://hivdb.stanford.edu),通过序列比对确定耐药突变的位置、种类、耐药程度及药物敏感性的解释。(5)红河毒株与云南省流行毒株的关系:收集318例20082010年采样的云南各地HIV感染者的pol区基因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序列一并构建进化树,对成簇的流行毒株构建MCC(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进化树,分析红河州HIV-1毒株与云南省流行毒株的关系。结果:获得386例研究对象的HIV-1 pol区基因序列,除20082009年采样的标本扩增测序失败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时间采样的标本外,扩增测序成功与失败的人员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获得的主要结果:(1)HIV-1基因亚型及其人群分布和时间变化:当地流行的HIV-1毒株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CRF08BC(62.95%)、CRF07BC(10.88%)、新型重组毒株URF(10.88%)、CRF01AE(8.03%)、C(6.99%)和B(0.26%)。各亚型HIV-1在各类人群的分布有显着差异,吸毒人群中CRF08BC的比例显着高于嫖客和暗娼人群;CRF01AE毒株几乎仅出现在不吸毒的嫖客和暗娼;HIV-1基因亚型的分布随时间呈现明显变化,CRF08BC的比例下降,在性传播人群中最为显着;暗娼人群中CRF07BC和CRF01AE的比例显着提高;嫖客人群中URF毒株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人群,是新型HIV-1毒株主要来源。(2)不同人群中新型重组毒株(URF)的基因重组模式有显着差异,B/C重组主要出现IDU(Intravenous Drug Users)人群,CRF01AE参与的重组主要出现在不吸毒的暗娼和嫖客人群,B/C重组的C亚型病毒骨架主要来源于CRF08BC或CRF07BC。(3)参与分析的386条序列形成32个传播簇,成簇率20.98%,簇的大小为28,含2条序列的簇占绝对优势(71.88%),大部分簇内人员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年龄大(50岁以上)、单身、感染CRF07BC毒株等因素与成簇相关。虽然各亚型的成簇数均随时间而增加,但是簇内人员数和成簇率均未见增加,未见传播簇的扩张。(4)CRF07BC、C和CRF01AE均形成红河当地的流行簇,呈现奠基效应。结论:(1)CRF08BC是当地优势毒株,CRF01AE在不吸毒的嫖客和暗娼中的比例显着高于吸毒人群,当地正在发生优势毒株由CRF08BC向CRF07BC和CRF01AE的转变,与性传播超越静脉吸毒成为当地主要传播途径的转变是一致的。(2)IDU人群病毒的主要重组模式是B/C,多数源于CRF08BC或CRF07BC的二代重组。CRF01AE参与的重组主要出现在不吸毒的暗娼和嫖客,主要源于CRF01AE与CRF08BC或CRF07BC的二代重组。不吸毒的嫖客人群是新型重组毒株的孵化器,应密切监测。(3)HIV-1传播簇以含2条序列的小簇为主,形成传播簇的多为有IDU行为的人,推测IDU嫖客与IDU暗娼在从事性交易的同时,可能也常共用注射器吸毒。未见传播簇随时间的扩张,推测静脉吸毒的暗娼和嫖客多数以长期稳定的“对子”形式活动,很少有新成员加入。(4)主要流行毒株形成当地的流行簇,与云南其他地区交集不多,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有利条件。第二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CV的复制和突变速率均大于HIV-1,在RNA病毒中居首。目前将HCV分为7个基因型和83个亚型,1型和3型流行范围最广,4型和5型是低收入国家最常见的亚型。我国是HCV感染大国,已检出HCV 6个基因型的24个亚型。云南省是HCV的高流行地区,吸毒人群中HCV基因亚型复杂,各亚型毒株的分布有显着的地区差异。对红河州及以暗娼和嫖客为主且感染了HIV的人群,尚缺乏HCV基因亚型分布及其长期变化的研究。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进行下列研究:(1)用ELISA法检测HCV抗体,分析各类人群中HC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2)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3)一步法逆转录巢式PCR扩增HCV CE2(1300bp)和NS5B(1000bp)区基因片段并测序。(4)分析HCV基因亚型:将CE2和NS5B区的序列质量控制后提交到COMET HCV比对网站,得出分型结果。再下载53条各基因型的参考序列,分别导入CE2和NS5B的fas文件,用MEGA 6构建NJ树,汇总两种方法的结果确定基因亚型。(5)HCV成簇分析:将序列构建ML进化树确定传播簇,传播簇的判断标准为bootstrap值大于99%、基因距离小于0.05。将研究对象的首次标本及其HCV基因序列分为20082010年、20082012年、20082014年3组,分别进行成簇分析,观察传播簇数目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对主要流行毒株进行流行动力学分析。(6)HIV与HCV的共传播:对同时获得HIV和HCV序列的研究对象进行两种病毒传播簇的比较。结果:(1)检出HCV抗体阳性500例,仅静脉吸毒的人群(IDU)HCV抗体的阳性率是99.25%,有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无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97.85%vs19.10%,P<0.05)。单纯嫖客人群和单纯暗娼人群HC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36.89%和7.93%。(2)有357例HCV RNA扩增测序成功,其中CE2区334例、NS5B区293例,扩增测序成功率为71.2%,不同特征人群扩增测序的成功率无显着差异。依据CE2和/或NS5B区确定HCV基因亚型,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3b(37.25%)、3a(26.05%)、6n(17.37%)、1b(10.36%)、6a(7.84%)和其他亚型(6k、6v和2a)。不同人群HCV基因亚型的分布有显着差异,暗娼人群6a多于1b,且未检出5个亚型(3b、3a、6n、1b、6a)以外的其他亚型。(3)HCV基因亚型的分布在20082011、20122014两个时间段呈明显变化,6n在各人群均呈下降趋势、6a在暗娼和嫖客人群显着上升、3a在吸毒人群中显着升高而在嫖客和暗娼人群中下降、3b在嫖客人群中显着升高,在其他人群中变化不大。(4)共确认30个传播簇,成簇率为16.81%,绝大多数(93.33%)为仅有2条序列的传播对。簇内人员为IDU嫖客与IDU暗娼的占75%、均为仅IDU人员的占25%、簇内人员同民族的居多(85.71%)、文化程度均偏低居多(66.67%)、含单身人士的居多(89.34%),不同HCV基因亚型成簇率具有显着差异,由高到低依次是6a(37.04%)、3b(21.37%)、3a(17.02%)、6n(6.35%)、1b(5.41%),不同类型高危人群的成簇率未见显着差异。(5)HCV传播簇的数目和成簇率随时间增加,但未见传播簇随时间而扩张,保持以2条序列的小簇为主。在同时获得HIV和HCV序列的研究对象中,有6对2种病毒均成簇,可能为共同传播。结论:(1)有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获得了性高危人群(暗娼和嫖客)HCV抗体阳性率的数据,明显高于目前所知异性传播HCV的水平,需要密切监测和研究。(2)HCV的基因亚型复杂,毒株的种类和分布正在发生变化,3b毒株在嫖客人群中的增加最为显着。(3)HCV的成簇率为16.81%,绝大多数为传播对,簇内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多数相近,基本信息未知的人显示成簇率较高的趋势,提示调查依从性较差的人可能具有多重危险因素,感染和传播的危险较大。不同HCV基因亚型成簇率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毒株的流行和传播特征,成簇率较高的更多在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群中传播,成簇率低的可能主要通过偶发的针刺等事件传播。(4)未见传播簇随时间而扩张,提示当地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员长期保持稳定的关系,很少有新成员加入,HCV传播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共用注射器吸毒的对子(2人)增加所导致的,预防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减少新增吸毒人员。第三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PgV-2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PgV-2是一个新的经皮传播的血源性传染性病毒,几乎所有确诊的HPgV-2病例都是与HCV双重感染,但在无HCV感染的人群中也有低流行率。在云南省的特殊高危人群中HPgV-2的流行状况如何?是否HPgV-2影响HIV和HCV感染的进程?都需要深入研究。由于这个病毒多数是与HIV和/或HCV共感染,对其致病性尚无定论。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进行下列研究:(1)检测HPgV-2抗体,采用自建的ELISA法检测HPgV-2抗体,分析不同特征人群抗体阳性率的差异。(2)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3)获得HPgV-2基因片段并测序,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扩增HPgV-2 NS3区长度为153bp的基因片段并测序,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HPgV-2 RNA阳性率。(4)高通量测序获得HPgV-2的全长基因组。(5)整理HPgV-2基因序列,质量控制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HPgV-2与其他Pegivirus属病毒的亲缘关系,比较全长序列各基因片段的基因离散率。(6)HIV和HCV载量的检测和比较:取全部HPgV-2 RNA阳性标本,挑选2倍数量HPgV-2 RNA阴性标本,两组标本HIV和HCV RNA均阳性,采样时间为同一年份、抗病毒治疗情况和传播途径相同。分别检测HIV和HCV载量。结果:(1)HIV-1感染者的HPgV-2抗体阳性率为25.29%,HIV抗体和HCV抗体均阳性者的HPgV-2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HIV抗体阳性而HCV抗体阴性者(27.69%vs 20.83%,p<0.05)。HPgV-2与HIV-1共感染率呈随时间升高的趋势。HIV-1感染者的HPgV-2核酸阳性率为5.32%,HIV-1与HCV同时阳性者的HPgV-2核酸阳性率高于仅仅HIV-1阳性者(6.37%vs 3.35%,p<0.05)。(2)单纯吸毒者、单纯暗娼嫖客人群和混合行为组,HPgV-2抗体和核酸的阳性率分别为38.57%和6.09%、21.75%和3.57%、19.55%和6.77%,单纯吸毒人群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暗娼和嫖客人群(p值均<0.01)。(3)HPgV-2核酸阳性组和阴性组的HCV载量平均值分别为1.11E+06cp/ml和7.19E+05cp/ml、HIV载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36E+04cp/ml和2.14E+05cp/ml,均无显着性差异。(4)获得了7条HPgV-2的全基因组序列,红河的HPgV-2独自成簇,奠基者效应显着。鉴定出3个可能的传播簇,1个簇可能为HPgV-2与HIV和HCV的共传播。结论:(1)本研究特殊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中,HPgV-2的流行率较高,可能与研究对象既有IDU等经皮经血暴露的行为,还有频繁的经性暴露行为有关。(2)HPgV-2感染最常发生于HCV阳性的人,常通过经皮经血途径传播,也可能存在经性传播。(3)未发现HPgV-2感染对HIV和HCV的复制有影响。(4)HPgV-2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红河的毒株在局部地区独立传播流行,与HIV和HCV的共感染比较罕见。静脉吸毒与性乱行为交织的高危人群是新病毒产生和传播的沃土,需要密切监测和深入研究。

李占甲[3](2020)在《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庚型肝炎病毒为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近年来被重新命名为人类Pegivirus病毒(HPg V)。该病毒一般不会引起肝脏损伤,但在艾滋病患者和埃博拉感染者的治疗中可发挥正向协同作用,同时该病毒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感染率可高达18.6%,远高于正常献血者(2.3%),其中输血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基于HPg V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感染率较高,移植后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研究HPg V感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意义重大。本研究拟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临床资料,研究HPg 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8例患者以及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中心消化内科因各种消化系统疾病而入院的2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各型肝炎病毒(特别是HPg V)在两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2、对18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血型、婚姻状况、民族、白血病类型、输血情况、HBV和HCV感染等,同时选取694例健康献血者进行对照分析。3、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按白血病类型进行分组,分别探讨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总体生存率、白血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无白血病生存等。结果:1、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Bs Ag、Anti-HCV、HEV RNA、HPg V RNA阳性率分别为4.8%、0.5%、0.5%、18.6%,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分别为12.7%、2.6%、0.9%、0.4%,两类患者中均未发现HAV和HD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性别、年龄、血型、婚姻状况、民族以及输血对HBV感染无显着影响。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的阳性率(18.6%)显着高于健康献血者(2.3%),民族和输血是HPg V感染的危险因素,HPg V感染率在年龄、性别、血型、HBV感染、HCV感染、婚姻状况、白血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3、AML组、ALL组、MDS组中HPg V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性粒细胞重建中位时间(IQR)分别为13.5(11-15)天vs 13(11-14)天、12(11-14)天vs 13(11.5-14)天、12(11-15)天vs 14(11-16)天;血小板重建中位时间(IQR)分别为14(12-16)天vs 14(12-17)天、15(10-17)天vs 13.5(12-15)天、19(16-28)天vs 15(12-30)天,三组患者的造血重建均无显着差别。AML组HPg V阳性患者的皮肤3-4度a GVHD发生率、皮肤c GVHD发生率以及胃肠道c GVHD发生率均显着高于HPg V阴性患者,分别为25%vs 6.9%、60.6%vs 24.7%、12%vs 1.4%;在ALL组中,HPg V阴性患者的OS显着高于阳性患者(93.7%vs 69.3%);在MDS组中,HPg V阴性患者OS、LFS显着高于阳性患者(92.9%vs 50%,85.7%vs 50%),HPg V阴性患者TRM、肝脏3-4度a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阳性患者,分别为0%vs 33.3%、0%vs 25%。结论:1、我中心消化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以HBV为主,其次为HCV。HEV和HPg V阳性率均较低,未发现HAV和HDV感染。性别、年龄、血型、婚姻状况、民族以及输血对HBV感染无显着影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HAV、HBV、HCV、HDV、HEV阳性率均与正常人群无显着差异,HPg V阳性率显着高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是HPg V感染的高危人群,HPg V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血型、HBV感染、HCV感染、婚姻状况、白血病类型等均无显着关联,民族可能是HPg 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输血可显着增加HPg V感染风险。3、HPg V感染可增加AML患者皮肤3-4度a GVHD、皮肤c GVHD以及胃肠道c GVHD发生率,也可增加MDS患者肝脏3-4度a GVHD发生率,同时会降低ALL和MDS患者生存率以及MDS患者无白血病生存率。建议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相关的献血者和供者进行HPg V筛查,同时实时监测患者术后的HPg V感染情况,实时进行干预性治疗。

吴浩明[4](2016)在《湖北省HIV患者体内人类Pegivirus病毒的进化和动力学分析以及E2来源多肽的抗病毒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人类Pegi virus病毒(简称HPgV,之前被称为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是一种正义单链RNA (+ss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Pegivirus病毒属。HPgV主要有五种基因亚型,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地域特异性,其中在中国主要流行的是3亚型HPgV。HPgV主要的传播方式有血源传播、性传播和垂直传播,由于HPgV和HIV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大约17-41%的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PgV。据报道,持续性的HPgV病毒血症能够降低HIV感染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HPgV通过抑制HIV病毒的进入和复制过程,并调控宿主的细胞因子以改善HIV患者的疾病进程。我们分析了湖北省13个地区的156例HIV感染患者,发现有57例合并感染了HPgV (36.5%),对其中33位HIV/HPgV共感染患者体内的HPgV病毒E2基因进行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有29例感染了3亚型HPgV,只有4例感染的是2亚型HPgV。对10例HIV/HPgV共感染患者200条全长的HPgVE2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HPgV病毒种群在病人体内的进化呈现病人特异性特征,利用中性检验结合错配分布的方法分析了病人体内HPgV病毒种群历史动态变化,发现大部分病人体内的病毒种群存在过快速扩张的历史,并最终达到稳定的种群大小,HIV病毒对HPgV的复制没有产生抑制作用;另外,病人体内的HPgV病毒受到很强的净化选择压力,该结果提示HPgV病毒获得免疫逃逸能力和实现种群扩张的过程中,E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没有出现变化,这可能与患者的免疫能力受到削弱或者机体对不具致病能力的HPgV病毒微弱的免疫应答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驱动HPgV病毒种群变化的因素,我们详细分析了HIV/HPgV共感染患者E2基因重组发生情况,发现了男性占主导的同源重组现象(7例男性和1例女性),我们还发现部分患者被不同类型的病毒株感染,这种现象在男性中也更为普遍。另外,某些男性病人更易被同源的病毒株感染,而女性病人体内的毒株则呈现病人特异性特征。这些结果提示男性占主导的同源重组,可能与男性高风险行为方式高于女性的因素有关。综上所述,病人体内的HPgV的多重感染和不同毒株之间的重组,导致了HPgV的遗传多样性,并有可能导致了HPgV病毒种群不同的扩张方式。据报道,HPgVE2蛋白和多肽能够抑制HIV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由于HPgV流行有严格的地理特异性,不同亚型的HPgV对HIV-1病毒复制的影响也出现差异,所以我们对HPgV不同基因型E2蛋白抗原位点区域(267-298aa)的进化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基因型的抗原结合肽以及不同区域的多肽对HIV-1的抑制活性,认为HPgV膜蛋白中可能存在多个区域或者是膜蛋白的空间结构,参与了对HIV的抑制作用。总而言之,我们使用HIV/HPgV共感染模型,对HIV-1感染者体内HPgV病毒的进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不同基因型及不同区域的膜蛋白来源多肽对HIV复制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加深对HPgV病毒抑制HIV复制机制的理解,并为开发治疗HIV感染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冯悦[5](2011)在《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庚型肝炎病毒(GB virus C, GBV-C)发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属于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9.4kb。GBV-C与艾滋病病毒(HIV-1)、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几乎相同传播途径,在HIV/HCV单/共感染的静脉吸毒人群(IDUs)中广泛传播。根据基因序列同源性,目前GBV-C可分为六种基因型,各基因型具有典型的地域分布特征。GBV-C病毒感染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该病毒在与HIV-1共感染情况下,具有延缓艾滋病病程、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的作用,此作用与GBV-C基因型及相关基因序列特征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多国接壤,毗邻全球最大的毒品生产地——金三角地区,是毒品运输的重要途径。多项研究表明,血缘性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毒品运输路径直接相关,云南省因此成为HIV-1和HCV传入我国,并向其他省份传播的源头地区,在云南地区开展血缘传播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云南省开展开展GBV-C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在与HIV-1共感染情况下的疾病慢性化机制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为调查云南地区GBV-C的感染情况,我们首先对该地区231例静脉吸毒者和非静脉吸毒者的GBV-C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发现GBV-C E2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5.97%(60/231),GBV-C RNA检测阳性率为32.04%(74/231),抗体/核酸交叉阳性率仅2.16%(5/231)。在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HIV/HCV的三重感染率明显高于GBV-C单感染和GBV-C/HCV的共感染(P<0.05);在非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HCV的共感染率明显高于GBV-C/HIV/HCV三重感染率(P<0.05);GBV-C在HIV轻症和重症的患者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在HIV中症患者的感染(P<0.05)。为验证GBV-C对HIV-1和HCV感染者病程的影响,本研究对GBV-C感染与患者的CD4细胞数、ALT、AST、HCV的基因型和亚型、HIV-1 RNA病毒载量和HCV RNA病毒载量等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GBV-C感染与否,以上指标未发现显着变化。为阐明GBV-C阳性患者中GBV-C基因型流行特点,本研究进而对GBV-C RNA阳性样本的GBV-C 5’NCR、E2基因及病毒全基因进行扩增、序列测定与同源关系分析,发现43例GBV-C感染者中除1例(NK07)属于3型,2例(DH019和DH021)属于4型外,其它40例所感染毒株不属于已知基因型且独立成簇。Bootstrap值分别为:5’NCR,97%;E2,99%;Full-length,99%。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新基因型序列间相似性为91.2%-99.2%,不同基因型间相似性为86.2%-89%,Simplot和Bootscanning分析表明,所有获得新基因型全基因组序列不存在型间重组现象,该毒株可被命名为GBV-C7型。基于现有数据,云南省GBV-C基因型分布为:7型占93.02%(40/43)、4型占4.65%(2/43)、3型仅占2.33%(1/43);在IDU人群中,7型为93.10%(27/29)、4型为6.90%(2/29)、没有发现3型的存在;在非IDU人群中,7型为92.86%(13/14)、3型为7.14%(1/14)、未发现4型的存在。鉴于GBV-C基因分型尚无公认方法和界定标准,本研究提出了以GBV-C E2区序列为主要分型靶序列,平均遗传距离小于0.0900视为同一基因型,介于0.1282~0.1438之间可视为不同基因型,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0900~0.1282之间时,该毒株可能为基因重组型或者同一种基因型,需经重组位点分析确定。为揭示GBV-C起源与进化,本研究分别根据GBV-C全长基因组序列、5NCR、E1、E2和NS5B区的核酸序列变异情况,对GBV-C进化速率和可能起源时间进行推算,所得的GBV-C分子进化速率为10-5~10-2sub/site/year,推断GBV-C的起源时间为152.96~1798.76年以前。比较而言,病毒E1/E2区(nt 900-1250)核酸序列更适合用于GBV-C的起源与进化研究,以此序列计算得到GBV-C五种基因型的分子进化速率介于10-4~10-2sub/site/year之间。根据各基因型病毒的地域分布、变异率和进化速率推断其起源时间和可能起源地,发现GBV-C 1型起源于非洲西部(1238年)、GBV-C 2型起源于欧洲(1928年)、3型起源于日本(1987年)、4型起源于东南亚(1981年)、5型起源于非洲南部(1975年)。总结我国主要GBV-C流行株的进化和传播特点为,GBV-C 3型由日本传播至中国,GBV-C 4型由东南亚分别经云南地区传播至中国内陆地区。在云南省,GBV-C 4型可能以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德宏地区、红河地区和文山地区为源头,传播到云南省中部地区(大理和昆明地区),再经中部地区向我国内陆地区的传播。最后,为了探索GBV-C的自身高清除率的相关机制,本论文就宿主细胞microRNA对GBV-C复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生物学相关软件以GBV-C 3’NCR为靶基因预测了机体内相关的rnicroRNA共计12种,从中筛选出最可能与GBV-C 3’NCR发生作用的三种microRNA,即Has-miR148a、Has-miR-152和Has-miR-301。进而,建立了此三种microRNA的茎环RT-PCR和SYBR染料的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以及GBV-C 3’NCR和三种microRNA的真核表达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高表达miR-148a的Huh7.5.1细胞中,GBV-C 3’NCR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然而,经RNAi技术抑制miR-148a表达的细胞中,GBV-C 3’NCR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由此我们得出,Has-miR-148a与GBV-C 3’NCR之间呈负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云南省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中GBV-C的感染、基因型流行、起源进化以及高清除率的相关机制的研究发现,GBV-C在云南地区高度流行且发现了新的基因型并命名为GBV-C 7型,提出了以E2区序列为基础的基因型分型的新标准;通过对GBV-C起源与进化的研究,阐明了我国和云南地区的GBV-C基因型进化特点和传播路径;证明了Has-miR-148a与GBV-C高清除率的相关性。本论文针对云南地区GBV-C的研究为首次,为今后在该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为GBV-C和HIV共感染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议,同时为GBV-C影响HIV患者疾病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聂青和,李梦东[6](2007)在《加强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

李穗芬,谭奕洲,唐漾波,张惠忠,陈志浩[7](2005)在《三种肝炎病毒在肝细胞癌组织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在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分别采用抗HBVS,抗-HBVC,抗HCVNS5及抗-HGVNS5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27例HCC及37例慢性肝病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组织中HBVS抗原(HBsAg)、HBVC抗原(HBcAg)、HCVNS5抗原(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HCC中检出HBsAg18例(66.7%),HCAg13例(48.2%)及HGAg9例(33.3%)。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7例,HBV/HCV重叠感染4例,HBV单独感染7例,HCV单独感染2例,HGV单独感染2例;在慢性肝炎中检出HBsAg26例(70.3%),HCAg19例(51.4%)及HGAg12例(32.4%)。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10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HBV单独感染11例,HCV单独感染5例,HGV单独感染2例。HBsAg、HCAg、HGAg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呈细颗粒状分布。HBcAg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胞核或胞浆内。结论:慢性肝炎及HCC患者有较高的HBV、HCV及HGV感染率,HBV感染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V和HGV的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杜娟[8](2003)在《SEN病毒分子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5种肝炎病毒(A-E)的发现,有80%-90%的病毒性肝炎病例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在剩下的10%-20%的病例中,病人虽然有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却检测不到已知的五种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而1989年HCV和1990年HEV的发现使我们坚信所有病毒性肝炎都应该是由相应的病原体引起的,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隐藏在这些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肝炎背后的病原体。1999年6月,Diasorin Research Centre的Panielli Primi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一个首写名为SEN的HIV静脉吸毒者患者血液中发现了一种新的DNA病毒,将其称作SEN病毒。目前对SEN病毒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它的认识还很不全面,对其致病性也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SEN病毒中怀疑与不明原因输血后肝炎有关的两个亚型SENV-D和SENV-H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在中国各类人群中的流行情况进行初步研究,并希望从中得到确定SEN病毒致病性的有用信息。 1.SEN病毒D和H亚型中国分离株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已发表的文章及基因序列,针对SENV-D和SENV-H基因组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套式PCR技术从两例non-A-E肝炎患者血清中分段克隆得到了一个SENV-D亚型分离株(SENV-D-BJ1)的全部编码区基因序列,还得到了一个SENV-D亚型分离株(SENV-D-BJ2)的大部分编码区基因序列(包括ORF1和ORF2);从一例健康人血清中分段克隆得到了两个SENV-H亚型分离株(SENV-H12-1和SENV-H12-2)的全部编码区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组结构及基因排列情况,两个SENV-D亚型分离株与已发表的对SENV-D(AX025730)株分析的结果相吻合。两个SENV-H亚型分离株的情况与已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SEN病毒分子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对SEN琴H(AX025838)株分析的结果有所不同:SENV-H12一1分离株的ORFI仅由675个氨基酸组成,比SENV-H(AXO25838)的ORFI少N一末端的92个氨基酸,此外在2个位点上还存在插入:SENV-H12一2分离株在一些位点上的缺失造成O盯1蛋白比SENV-H(AXO25838)少7个氨基酸,由于第一个起始密码子发生突变,采用位于下游的第二个起始密码子使得O即2蛋白比SENv--H (AXO25838)少N一末端的7个氨基酸。所有这四个中国分离株,均保留了O即1中与复制有关的保守序列(FTL和YXXK):在推测是非结构蛋白的ORFZ中均含有CAV样保守区W‘X7一H一X3一C一Xl一C一XS一H;ORF3蛋白的碱性氨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簇后紧接着一个富含丝氨酸的区域,与D.molanogaster的DNA拓扑异构酶I有一定的同源性,推测在单链DNA的复制中起作用。2.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EN病毒D和H亚型方法的建立及我国SEN病毒D和H亚型流行情况的初步调查 为了了解人群中SENV-D/H的流行情况,我们参考己发表的文章及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针对SEN丫D亚型和SENV-H亚型建立了两套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PCR)检测方法,并对这两种套式PCR方法的检出率和特异性做了比较,确定了创门的灵敏度均为每反应体系10Ocopies;为了调查sEN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我们对收集的健康献血者和各型肝炎患者(包括甲肝、乙肝、丙肝和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PCR检测。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在我国献血者中SENV-D和SENV-H亚型感染率相当(26%vs 24%),SENV-D/H(s ENV-D和/或SEN从H)的感染率为31%,显着高于美国、意大利以及泰国报道的2%一5%的比例;与日本、台湾和德国的报道的巧%一20%感染率相当。SENV-D/H在HBV和HCV患者中的合并感染率比在健康献血者以及甲肝患者中的感染率有显着上升 (59%一85%vS31%一36%,P<0.05),这一结果与日本和台湾的报道相吻合。此外我们的调查发现SENV-D旧在non一A一E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也显着高于献血者和甲肝患者(68%vs 31一36%,P<0.01),而与其它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相当。3.SENV-D和SENV-H分离株进化地位分析 本文中对分离得到SENV-D和H亚型中国株(SEN从D一BJI和 SENV-D一BJZ以及SEN琴H12一1和SENV-H12一2)做的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它们的确归属于SEN琴D和H亚型,并且发现SENV-H亚型内不同分离株之间的差异比SENV-D分离株之间的差异大的多(0.030一0.236 vs 0.026一0.119)。对SENV-D和H 3博士学位论文:SEN病毒分子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亚型在nonA一E肝炎患者和无偿献血者中的进化趋势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在进化地位上无显着的差别。对SENV-D和H亚型来自不同地域的分离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SENV并未按照地域分布聚集成簇。这一现象在TTV和TLMV中也存在,说明人体内的圆环病毒在很久之前就己存在了。4.SENV-D株ORFs的表达、鉴定 通过构建不同的表达载体,实现了SENV-D亚型O盯2、ORF3和ORFIC-末端蛋白(ORFI一P2)的体外表达。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了O盯1一PZ蛋白和0盯3蛋白的抗原性,发现ORFI一PZ蛋白和ORF3蛋白分别与5份PCR阳性血清中的1和2份产生了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而与3份PCR阴性血清均无反应。 以上仅从分子病毒学和

王宏卫[9](2003)在《庚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HGV)是新发现的经输血传播的单正链RNA病毒。HGV与黄病毒科的其它成员,尤其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具有相似的基因组结构。HGV的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一个约2900个氨基酸的蛋白前体,与HCV的蛋白前体在氨基酸水平有25.5%的同源性。HGV除了核心蛋白存在与否仍有争议外,其前体蛋白在结构上与HCV的C-E1-E2-NS2-NS3-NS4A-NS4B-NS5A-NS5B结构非常相似。然而,HGV和HCV在生物学特点上却差别显着。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HGV转基因Founder小鼠进行传代培育,获得了能稳定传代并较高表达的转基因小鼠品系,提供了一个可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研究HGV的有效体系。以该转基因鼠为技术平台,本文亦在HGV体内外复制与表达、HGV致病性、HGV与HCV复制和表达差异及疫苗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探讨。 一 全长HGV转基因小鼠的遗传育种与特性研究 转基因小鼠是病毒研究的有效体系,利用本室克隆出的完整HGV cDNA克隆(HGVqz)构建由CMV启动子调控的含HGV全长基因的目的片段,用显微注射法建立了整合有HGV全长基因的Founder小鼠。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4株(#2、#4、#8、#9)Founder小鼠分别和同系正常异性小鼠交配的方式进行转基因小鼠传代培育及建系。所产仔鼠经PCR和Southern blot进行筛选并以ELISA检测小鼠血清HGV抗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组织HGV抗原表达。表达量较高的阳性小鼠被用于进一步传代、保种。目前,#2号Founder小鼠已传至F5代并从中筛选出了表达量相对较高的小鼠品系,#8号Founder小鼠已传至F3代,但#4、#9号Founder小鼠在传代过程中整合的外源基因丢失。对#2号Founder小鼠F1-F5代HGV NS3基因的分析表明,至少在有效的测序范围内,未发现核苷酸的突变或缺失。 转基因小鼠各组织RT-PCR检测表明:HGV RNA可以在多个组织检测到,而且肝、肾、肺等若干组织还有复制中间体负链RNA的存在。转基因小鼠若干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表明:HGV可以在转基因小鼠肝、肾、肺等多个组织表达,各个组织的表达强度不一致,以肝脏表达最强,但HGV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分布并不均匀。ELISA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体内不存在HGV抗体,但HGV抗原可以分泌至血清中,其中从#2号Founder小鼠后代筛选到血清HGV抗原含量相对较高且传代后仍较稳定的转基因小鼠。#8号Founder小鼠后代亦有血清HGV抗原含量相对较高的转基因小鼠,虽然成年鼠不同年龄段血清HGV抗原含量相对比较稳定,但经传代后血清HGV抗原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常规病理学切片观察显示:转基因小鼠基本不发生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只有肝脏有淋巴细胞浸润等轻度的炎性变,其他组织均未见异常。血清酶学分析显示,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无明显差异。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二鼠伤寒沙门氏菌pagc启动子的克隆与活性分析 从鼠伤寒沙门菌中克隆出pagC启动子(P pagC),构建体内激活的表达质粒pZW,插入庚型肝炎病毒(HGV)Ns3基因,构建出表达质粒pZWNS3。以其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o7,观察Ppagc的启动活性。结果表明:Mg2+可抑制Ppagc的启动活性,Mg2+浓度<5 Olnmol几时培养的重组菌经sDs一PAGE和westem blot检测能高水平表达HGv Ns3蛋白。Mg2+浓度升至50。l几时,Ns3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收集以50ol几Mg2+的培养基扩增的重组菌,灌胃接种c57小鼠,检坝ll/j、鼠的血清抗体、T细胞增殖和CTL反应。结果显示PpagC是一个强的宿主体内激活的启动子,为构建以伤寒沙门菌为载体的高效免疫口服疫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三含体内激活启动子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能诱导转基因鼠细胞免疫应答 本研究以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HGV)转基因小鼠为模型,探讨逆转免疫耐受的方法及与HGV致病性的关系。首先采用鼠伤寒沙门菌pagC基因的启动子(PpagC)为转录调控元件,构建宿主体内表达HGV NS3抗原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口服接种免疫HGV转基因小鼠。结果证明对诱导转基因小鼠血清HGv Ns3抗体无明显影响,但对小鼠血清HGv抗原含量、肝组织HGv抗原及HGV mRNA表达量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外培养脾细胞表现出针对HGVNS3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并检测到Thl型细胞因子IFN一Y。过继转移实验证明T细胞可能是通过IFN一Y介导的机制抑制转基因鼠体内HGV的表达及复制。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转基因小鼠肝组织见淋巴细胞浸润等轻度炎性变。T细胞免疫耐受消除的结果提示,这种宿主体内激活目的抗原表达的口服疫苗有望成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四Hcv la/lb型嵌合体能在H印GZ细胞内复制与表达 为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la和lb型嵌合体全长eDNA在HePGZ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以HCVI创lb嵌合体cDNA构建表达质粒转染HePGZ细胞,免疫组化和Westem blotting检测HCV蛋白表达,RT一PCR检测HCv正、负链RNA。结果,转染细胞中检测到分子量约70KD的HCV NS3蛋白,转染细胞连续传20代,仍能检测到HCv正、负链RNA。证明该HCV嵌合体可以在细胞中复制和表达,HCvlb型的RNA依赖的RNA聚

任浩[10](2001)在《新型肝炎相关病毒(HGV和TTV)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输血传播性病毒(TTV)是分别于 1995和 1997年鉴定的新型肝炎相关病毒。HGV为黄病毒家族中的单正链RNA病毒,全长约9.4Kb,从5′到3′依次编码5′-NCR、C、E1、E2、NS2、NS3、NS4A、NS4B、NS5A、NS5B和3′-NCR。C区和 E区编码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NS3区编码病毒超 Ⅱ组解旋酶、锌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NS5B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几年来,对于HGV的基因组结构与传播途径研究的比较清楚,但仍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1.HGV的致病性:由于HGV是在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发现的,便认为是一个新的肝炎病毒,但随后的研究对其致病性提出了争议,因此,HGV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2.HGV的组织亲嗜性:对HGV的复制部位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HGV具有嗜肝性,另一种认为有嗜淋巴性,多数学者倾向后一种看法。3.HGV的细胞感染模型;有研究表明HGV能够在PBMCs、有干扰素抗性的Daudi细胞(B细胞淋巴瘤细胞)、PH5CH、MT-2C中复制和表达,但仍未建立稳定传代感染的细胞模型。TTV为单负链DNA病毒,目前的研究表明TTV在感染者体内可能存在两种形状的基因组,一种是线状,一种是环状,多数研究表明为后一种。TTV虽为DNA病毒,但其基因组结构具有显着的遗传学多样性,可导致不同的变异株,不同变异株导致疾病产生的能力也不同。本研究分别对HGV和TTV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 第一部分庚型肝炎病毒(HGV)的研究 本教研室曾经构建了HGV全基因组cDNA克隆pHGVqz,并在GenBank注册 (注册号为AF081782)。为了进一步阐明HGV的致病性和复制部位,本研究在获得HGV全基因组 cDNA克隆的基础上,体外转录获得了全长 HGVRNA基因组,研究了该RNA转录体对恒河猴的致病性,并初步建立了HGV感染的细胞模型,主要工作如下。1、HGVRNA转录体感染恒河猴的研究 以HGV全长cDNA基因组克隆为模板,体外转录制备了全长HGV RNA转录体,肝内注射感染BK15和BY1两只恒河猴,取其感染后阳性血清分别感染BS1和BM1恒河猴,然后取BM1阳性血清再感染BB1恒河猴。 感染后每周或隔周抽血检测血清 ALT水平、HGV RNA和抗-HGV。除 BS1外,其它实验猴血清ALT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存在个体差异。BK15和BY1分别于感染后第1周和第 8周血清 HGV RNA阳转,且持续存在达 27周之久,其余 3只传代感染的恒河猴血清 HGV RNA也均阳转。在五只实验猴血清中均检测到了抗-HGV。定期手术取肝组织检测组织病理变化及 HGV E2蛋白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所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有实验猴肝组织病理检查均呈现轻度肝炎样变。以MAb做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表明,HGV EZ蛋白主要在肝细胞浆中表达,在心脏和脾脏细胞中亦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存在个体差异。在BK15、BYI和 BMI肝组织中检测到了 InRNA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BK15实验猴肝细胞,发现两种病毒样颗粒,一种呈晶格状排列,直径约25-30urn;一种呈圆团状存在,直径约67urn。 以 HGV特异性的荧光标记探针定量检测 BKIS血清 HGV ILNA的动态变化,验证了血清HGV定性分析结果。定量检测了BK15和BSI的心、肝、胰、肾及BYI、BMI、BBI活检肝组织中HGV正、负链RNA,在除BSI之外的其它实验猴肝组织内均检测到了HGV正、负链RNA的存在,表明HGV能够在肝组织中复制。在BK15猴的心、肝和脾脏细胞中均检测到了HGV的复制,说明在该实验猴体内可能存在嗜肝性和嗜淋巴性双重亲嗜性HGV。而在BSI肝组织末检测到HGV的复制,却在脾脏中检测到高水平的HGV复制,在此猴体可能仅有淋巴亲嗜性HGV株。 结论:恒河猴对HGV敏感,可作为实验动物模型。HGV可在恒河猴中传代感染并引起轻度的肝炎样病变。HGV可以在恒河猴肝组织复制,亦可在心脏和脾脏中复制。2、RGV细胞模型的初步建立 利用LipofeCtamin将HGV RNA转录体转染HepGZ细胞,RTICR检测培养细胞和上清中HGV正、负链NA,在转染后24h便可在培养上清中检测到HGV负链RNA。以此上清感染新鲜HepGZ细胞,每36天传代一次,共传代20余次,细胞至少能够存活90天。传代细胞及培养上清中均可检测到HGV正、负链NA。制备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检测到 HGV EZ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SDS.PAG和 Westemblot亦检测到 HGV EZ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 取HGV RNA阳性培养上清感染新鲜HepGZ细胞,上清中检测到负链RNA时再感染新鲜细胞,共传代感染一次,传代感染的细胞中均可检测到HGV的复制。 HGV感染的HePGZ细胞经冻存后再复苏,在培养上清和细胞内仍能检测到HGVRNA。 结论:*印GZ细胞不仅对HGV易感,而且可以支持HGV的复制增殖。3、HGV NSS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以 pHGVIwh6重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 HGV NSS部分基因片段,BalnHI和Kpn酶切后定向克隆至pPROEX HTa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将正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转座载体 pFastBac HTa,获得重组转座质粒 pFHTNSS。转化含有 bacmid和辅助质粒的D

二、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肝组织中相关病毒抗原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肝组织中相关病毒抗原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及其感染性克隆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黄病毒科病毒
    1.2 GBV-C病毒(HPgV)简介
    1.3 HPgV-2病毒简介
    1.4 Pegivirus病毒的培养体系探索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HPgV-2在国内人群中的发现
    2.1 材料与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PgV-2感染人的致病性及细胞嗜性
    3.1 材料方法
    3.2 技术路线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PgV-2感染性克隆探索
    4.1 材料与方法
    4.2 技术路线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缩略词汇总表
成果
致谢

(2)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3.2 HIV-1 pol区扩增测序基本情况
    3.3 HIV-1 基因亚型及其在不同人群和时间的分布
    3.4 基于全长基因组的2株新型重组毒株和4株G亚型病毒的鉴定
    3.5 新型重组毒株(URFs)的鉴定及人群特征
    3.6 HIV-1 传播簇分析
    3.7 与云南其他地区毒株流行的关系
    3.8 主要HIV-1 毒株的流行动力学分析
    3.9 耐药毒株流行情况
4 讨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HCV共感染的情况
    3.2 HCV CE2/NS5B区扩增测序结果
    3.3 HCV的基因亚型及其构成
    3.4 HCV的成簇分析
    3.5 不同时间段的成簇分析
    3.6 HIV与 HCV的共传播
    3.7 HCV的流行动力学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Pg V-2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HPgV-2抗体与核酸检测结果
    3.2 HPgV-2阳性人员的流行病学特征
    3.3 HPgV-2与HCV的共感染情况
    3.4 HPgV-2抗体阳性者中HPgV-2 RNA阳性的比例
    3.5 单独HPgV-2 RNA阳性率
    3.6 HPgV-2的基因变异和遗传特征
    3.7 HPgV-2的致病特征分析
    3.8 HPgV-2的成簇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3)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类Pegivirus病毒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3.2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肝炎感染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健康献血者的HPgV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PgV感染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3.4 输血对HPgV感染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预处理方案
        2.3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
        2.4 各项观察指标定义
        2.5 白血病危险分层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SCT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造血重建情况
        3.3 生存情况
        3.3.1 AML患者生存情况
        3.3.2 ALL患者生存情况
        3.3.3 MDS患者生存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人类Pegivirus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湖北省HIV患者体内人类Pegivirus病毒的进化和动力学分析以及E2来源多肽的抗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HPgV病毒的发现和命名
    1.2 HPgV的基因组结构
        1.2.1 非编码区
        1.2.2 结构蛋白区
        1.2.3 非结构蛋白区
    1.3 HPgV的生活周期
        1.3.1 HPgV的细胞嗜性
        1.3.2 HPgV的初始复制位点
        1.3.3 HPgV的细胞受体
    1.4 HPgV病毒实验室培养和检测方法
    1.5 HPgV流行病学
        1.5.1 HPgV的流行情况
        1.5.2 HPgV的传播途径
        1.5.3 HPgV的基因型
    1.6 HPgV的致病能力
        1.6.1 HPgV的非致病性
        1.6.2 HPgV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1.6.3 HPgV与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
    1.7 HPgV与HIV之间的相互关系
        1.7.1 HPgV共感染现象
        1.7.2 HPgV抑制HIV感染的机制
    1.8 HPgV的进化特点
        1.8.1 起源假说
        1.8.2 HPgV的突变速度
        1.8.3 HPgV基因组的保守性
        1.8.4 HPgV的遗传重组
    1.9 RNA病毒的遗传进化
        1.8.1 突变(mutation)
        1.8.2 重组(recombination)
        1.8.3 选择(selection)
        1.8.4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1.8.5 迁移(migration)
        1.8.6 “准种”理论(quasispecies)
        1.8.7 研究RNA病毒进化的意义
2 湖北地区HIV感染者体内HPgV病毒遗传多样性及个体特异性病毒谱系形成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耗材
        2.2.3 常用试剂
        2.2.4 试剂盒
        2.2.5 溶液配制
        2.2.6 质粒、菌种和细胞系
        2.2.7 引物
        2.2.8 实验方法
        2.2.9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标本采集与病毒检测
        2.3.2 系统发育分析与基因分型
        2.3.3 种群动态分析
        2.3.4 溯祖分析
        2.3.5 选择压力分析
    2.4 讨论
3 HIV感染者体内HPgV病毒遗传重组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标本收集和病人情况
        3.3.2 系统发育分析和重组检测
        3.3.3 RNA二级结构预测
    3.4 讨论
4 HPgV病毒E2蛋白抗原位点序列多样性分析及膜蛋白多肽对HIV的抑制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抗原位点系统进化分析
        4.3.2 抗原位点选择压力分析
        4.3.3 HPgV膜蛋白多肽抑制HIV-1的活性
        4.3.4 多肽对HIV-1的抑制可能发生在病毒进入阶段
        4.3.5 改造多肽的抑制活性
    4.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5)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与附表清单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庚型肝炎病毒
        1.1.1 庚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命名
        1.1.2 庚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及其基因组特征
        1.1.3 庚型肝炎病毒的诊断
        1.1.4 庚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的分布及分型方法
        1.1.5 庚型肝炎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1.2 庚型肝炎病毒传播和流行
        1.2.1 庚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2.2 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
    1.3 庚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3.1 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1.3.2 庚型肝炎病毒与艾滋病病毒
    1.4 研究云南地区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
        1.4.1 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
        1.4.2 云南地区病毒传播对我国病毒流行的影响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云南省GBV-C的流行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1 引言
    2.2 本章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1 实验材料
        2.3.2 主要试剂
        2.3.3 仪器设备
        2.3.4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本研究样本临床指标统计
        2.4.2 云南地区不同人群中GBV-C RT-PCR检测结果
        2.4.3 云南省GBV-C的流行
        2.4.4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率分析
        2.4.5 云南省非静脉吸毒人群中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率分析
        2.4.6 云南省不同地州和不同人群的GBV-C感染情况
        2.4.7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HIV患者不同病程中GBV-C的流行
        2.4.8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IV/HCV共感染患者影响
        2.4.9 云南省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CV患者的影响
        2.4.10 云南省非静脉吸毒人群中GBV-C对HCV患者的影响
        2.4.11 云南省不同人群中GBV-C与HCV基因型和亚型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5.1 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GBV-C的感染率
        2.5.2 本研究中GBV-C诊断指标的选择
        2.5.3 本研究中GBV-C感染的偏好性
        2.5.4 本研究中GBV-C的感染与HIV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2.5.5 GBV-C影响HIV患者临床指标的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地区GBV-C基因型分布与新基因型的发现
    3.1 引言
    3.2 本章技术路线
    3.3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1 实验材料
        3.3.2 主要试剂
        3.3.3 仪器设备
        3.3.4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GBV-C 5'NCR和E2区RT-PCR的扩增
        3.4.2 GBV-C 5'NCR和E2区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3.4.3 GBV-C 5'NCR和E2区序列基因分型的能力分析
        3.4.4 基于GBV-C 5'NCR区序列对GBV-C的基因分型
        3.4.5 基于GBV-C E2区序列对GBV-C的基因分型
        3.4.6 GBV-C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3.4.7 GBV-C全基因组序列片段测序和序列拼接
        3.4.8 GBV-C 7型与其它基因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3.4.9 基于GBV-C全长基因序列对GBV-C的基因型的分析
        3.4.10 GBV-C 7型重组位点的分析
        3.4.11 云南省GBV-C基因型的流行特点
        3.4.12 GBV-C E2区与HIV相互作用的氨基酸位点的分析
    3.5 讨论
        3.5.1 GBV-C基因型的命名
        3.5.2 GBV-C基因分型的标准
        3.5.3 我国GBV-C基因型流行特点
        3.5.4 云南省GBV-C基因型流行及其分析
        3.5.5 GBV-C与HIV间的相互作用
    3.6 小结
第四章 庚型肝炎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4.1 引言
    4.2 技术路线图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材料
        4.3.2 主要软件
        4.3.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GBV-C的进化速率
        4.4.2 GBV-C的起源
        4.4.3 GBV-C的基因组序列的变异特征
        4.4.4 基于高变区序列进行GBV-C的基因分型
        4.4.5 基于E1/E2高变区序列进行GBV-C的基因分型
        4.4.6 不同基因型GBV-C的分子进化速率
        4.4.7 GBV-C五种基因型流行及其进化特征
        4.4.8 南省GBV-C主要基因型的流行及其进化特征
    4.5 讨论
        4.5.1 GBV-C的分子进化速率
        4.5.2 GBV-C进化速率的选择
        4.5.3 GBV-C各基因型起源进化的比较
        4.5.4 中国GBV-C主要流行株的传播
        4.5.5 研究病毒起源及其进化动力学的意义
    4.6 小结
第五章 庚型肝炎病毒自身高清除率与机体microRNA的相关性
    5.1 引言
    5.2 技术路线
    5.3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1 实验材料
        5.3.2 主要试剂
        5.3.3 仪器设备
        5.3.4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与GBV-C 3'NCR区序列相关的microRNA预测
        5.4.2 GBV-C 3'NCR区序列相关microRNA的筛选
        5.4.3 GBV-C3'NCR和microRNA基因定性PCR检测
        5.4.4 GBV-C 3'NCR和microRNA基因的测序结果
        5.4.5 GBV-C 3'NCR和microRNA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4.6 GBV-C 3'NCR与microRNA基因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
        5.4.7 microRN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5.4.8 Has-mir-148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5.5 讨论
        5.5.1 MicroRNA的检测方法的选择
        5.5.2 本研究检测体系中参照基因的选择
        5.5.3 Has-miR-148a与GBV-C 3'NCR间的相互作用
        5.5.4 Has-miR-148a与GBV-C 3'NCR作用位点的分析
        5.5.5 Has-miR-148a的其它生物学功能
        5.5.6 GBV-C的高清除率与Has-miR-148a的相关性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加强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肝炎病毒问题
    1.1 庚型肝炎病毒
    1.2 可能有第三种肠道传播的病毒肝炎
    1.3 TTV的发现
    1.4 SANBANV、YONBANV及TLMV
    1.5 SEN病毒 (SENV
2 肝炎病毒的变异
3 抗病毒治疗仍不理想
    3.1 干扰素
    3.2 拉米夫定
    3.3 阿德福韦 (ADV
    3.4 其它新核苷类似物
        3.4.1 恩替卡韦 (entecavir, ETV) :
        3.4.2 克勒夫定 (clevudine, CLV) :
        3.4.3 恩曲他滨 (emtricitabine, FTC) :
        3.4.4 瑞莫夫韦 (remofovir) :
        3.4.5 特比夫定 (telbivudine) :
4 加强宿主易感性的研究
5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仍有待完善

(7)三种肝炎病毒在肝细胞癌组织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来源
    1.2 方法
        1.2.1 乙肝两对半和抗-HCV用ELISA法
        1.2.2 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
        1.2.3 实验对照
        1.2.4 结果判定
    1.3 仪器
    1.4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种肝炎病毒抗原在HCC中的检出率
    2.2 3种肝炎病毒抗原在慢性肝炎组织中的检出率
    2.2 病理组织学特征
3 讨论

(8)SEN病毒分子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SEN病毒D亚型和H亚型中国分离株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EN病毒D和H亚型方法的建立及我国SEN病毒D和H亚型流行情况的初步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SENV-D和SENV-H中国分离株进化地位分析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SENV-D株ORF的表达、鉴定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发表文章

(9)庚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全长HGV转基因小鼠的遗传育种与特性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鼠伤寒沙门氏菌pagC启动子的克隆与活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含体内激活启动子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能诱导转基因鼠细胞免疫应答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HCV 1a/1b型嵌合体能在HepG2细胞内复制与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部分 庚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研究:全长cDNA克隆在体内、外的表达与复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致谢
附录

(10)新型肝炎相关病毒(HGV和TTV)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庚型肝炎病毒(HGV)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HGV RNA转录体感染恒河猴的研究
    第二节 HGV细胞模型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HGV NS5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第二部分 输血传播性病毒(TTV)的研究
    第一节 高危人群中TTV的感染率
    第二节 TTV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总结
文献综述
致谢
附录

四、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肝组织中相关病毒抗原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及其感染性克隆初步探索[D]. 万政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李天一.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3]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D]. 李占甲.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湖北省HIV患者体内人类Pegivirus病毒的进化和动力学分析以及E2来源多肽的抗病毒活性研究[D]. 吴浩明. 武汉大学, 2016(06)
  • [5]云南省GBV-C流行与进化特征及其自身清除机制的研究[D]. 冯悦.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6]加强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 聂青和,李梦东.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7(01)
  • [7]三种肝炎病毒在肝细胞癌组织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J]. 李穗芬,谭奕洲,唐漾波,张惠忠,陈志浩. 实用医技杂志, 2005(12)
  • [8]SEN病毒分子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D]. 杜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3(03)
  • [9]庚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研究[D]. 王宏卫. 第二军医大学, 2003(02)
  • [10]新型肝炎相关病毒(HGV和TTV)的实验研究[D]. 任浩. 第二军医大学, 2001(01)


基因合成论文 hiv感染论文 艾滋病检测论文 重组蛋白论文 hiv核酸检测论文

上一篇: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后牙异体固定桥修复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