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后牙异体固定桥修复的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后牙变异固定桥修复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英潇[1](2021)在《IL-22、IL-22R1、IL-27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IL-22、IL-22R1、IL-27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一病例对照研究,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108例中国青岛地区汉族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其中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eOLP)患者31例和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non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neOLP)患者77例,以及118例中国青岛地区健康汉族人群的IL-22 rs2227485,IL-22R1 rs3795299,IL-27 rs153109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相对风险度评估。结果:1、IL-22 rs2227485位点:(1)在eOLP组、neOLP组、OLP组及对照组中均检测出AG、AA、GG三种基因型,其中均以AG杂合子基因型最多见,等位基因频率均以G等位基因最多见。(2)四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均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2、IL-22R1 rs3795299位点:(1)在eOLP组、neOLP组、OLP组及对照组中均检测出CC、CG、GG三种基因型,其中eOLP组、neOLP组、OLP组均以CG基因型最为多见,其次是GG,而对照组则以GG基因型最常见,其次是CG。四组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均以G等位基因最多见,C等位基因较罕见。(2)eOLP组、neOLP组和OLP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IL-22R1 rs379529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eOLP组、neOLP组和OLP组的G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下降,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上升。(3)相对危险度的关联分析提示携带CC+CG基因型的人群患eOLP的相对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的2.957倍(X2=6.774,P=0.014<0.05,OR=2.957,95%CI=1.280-6.832),且携带C等位基因的人群患eOLP的风险为携带G等位基因的2.172倍(X2=6.831,P=0.011<0.05,OR=2.172,95%CI=1.205-3.916);携带CC+CG基因型的人群患neOLP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的1.999倍(X2=5.396,P=0.026<0.05,OR=1.999,95%CI=1.111-3.597);携带CC+CG基因型的人群患OLP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的2.232倍(X2=8.755,P=0.003<0.05,OR=2.232,95%CI=1.307-3.814),而且携带C等位基因的人群患OLP的风险为携带G等位基因的健康人群的1.688倍(X2=6.242,P=0.016<0.05,OR=1.688,95%CI=1.117-2.550)。3、IL-27 rs153109位点:(1)在eOLP组、neOLP组、OLP组及对照组中均检测出AG、AA、GG三种基因型,其中均以AG基因型最多见,等位基因频率均以A等位基因最多见。(2)四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IL-22 rs2227485,IL-22R1 rs3795299,IL-27 rs153109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均可检测出三种基因型。2、IL-22R1 rs3795299位点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OLP的易感性基因,而G等位基因可能作为OLP的保护性基因存在。3、IL-22 rs2227485、IL-27 rs153109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OLP的发生发展无关。

刘梦佳[2](2021)在《青岛市5岁儿童乳牙列龋病龈上菌斑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青岛市城市和农村5岁重度低龄龋病儿童和健康儿童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探讨龋病发生的微生物病因学机制,甄选潜在的龋病相关微生物因子,建立龋病预测模型,填补青岛地区5岁儿童乳牙列龋病宏基因组学研究的空白,为当地儿童龋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共采集青岛市5岁儿童龈上菌斑样本63份。根据龋失补牙面数(dmfs)分为32例患重症低龄儿童龋的儿童(高龋组;dmfs≥6)和31例口腔健康的儿童(健康组;dmfs=0)。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将样本分为城市组32例和农村组31例。其中,城市的高龋组17例、农村的高龋组15例、城市的健康组15例和农村的健康组16例。对63份样本提取DNA基因组,扩增16S r RNA V3-V4区,进行双端测序,对比健康状态和地理位置对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分析不同健康状态和地理位置来源的龈上菌斑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筛选不同地理位置的与重度低龄儿童龋和健康的相关微生物,观察dmfs与种属水平微生物的相关性,采用网络分析来观察与龋病相关的微生物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建立龋病预测模型,进一步从功能代谢角度分析微生物在龈上菌斑中的功能特征。结果:重度低龄儿童龋和健康者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健康状态对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地理位置,但不同地理位置来源的龈上菌斑微生物结构也存在差异(P<0.05)。整体上,在健康组筛选出相对丰度较高的健康相关微生物(P<0.05),在高龋组筛选出相对丰度较高的可疑致龋微生物(P<0.05),如普雷沃氏菌属、纤毛菌属、候选菌TM7、月形单胞菌属;其中,只在城市样本中筛选出的龋相关的微生物为候选菌TM7、普雷沃氏菌属和月形单胞菌属,而农村样本中没有显着的致龋微生物;整体上,城市样本中链球菌属、Actinobaculum和金氏球菌属的相对丰度低于农村,而消化球菌属和候选菌TM7的相对丰度高于农村;其中,健康组中城市样本的Actinobaculum、金氏球菌属低于农村样本,而奈瑟氏菌属和孪生球菌属高于农村样本;高龋组中城市样本的链球菌属和金氏球菌属低于农村样本,而孪生球菌属高于农村样本;网络分析显示与龋相关的微生物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mfs与普雷沃氏菌属、候选菌TM7和月形单胞菌属呈正相关;ROC曲线模型显示种水平物种的预测价值更高,普雷沃氏菌可作为龋病预测标志物;在整体上,与高龋组相比,健康组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较高;与城市的高龋组和健康组分别相比较时,农村的高龋组和健康组中富集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结论:1、不同口腔疾病状态是决定菌群分布的重要因素,地域因素对正常儿童口腔菌群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作用。2、青岛市5岁高龋与健康儿童的龈上菌斑微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存在差异,健康儿童菌斑微生物图谱结构较高龋患儿更为保守。3、青岛市5岁高龋与健康儿童的龈上菌斑微生物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如普雷沃氏菌等细菌成分在两人群中的相对丰度存在显着变化,其可能作为生物因子参与或代表了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菌群失衡。4、利用口腔菌群的菌谱变化特征作为生物学指标,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可用于检测城市和农村来源宿主口腔健康状态的通用龋病模型,为龋病的高危人群筛查、个体的口腔健康监测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张丽仙[3](2021)在《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颌位记录法下颌位置差异、修复后义齿咀嚼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0例无牙颌患者分别采用K7神经肌肉法和哥特式弓法确定颌位关系制作两副全口义齿,比较两种不同的颌位记录法下切牙颌骨位置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差异、修复后义齿使用1个月的咀嚼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K7神经肌肉学设备确定颌位关系与哥特式弓相比:60%的患者神经肌肉法所得垂直距离小于哥特式弓法,70%的患者神经肌肉法所得下颌位置较哥特式弓法更前位;二者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肌肉法确定颌位关系舒适度高于哥特式弓法(P<0.05)。结论:K7神经肌肉法确定颌位关系制作全口义齿与哥特式弓法相比:K7确定的下颌位置制作的全口义齿患者的舒适度较高,但二者的咀嚼效率差异不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使用数字化修复方式进行前牙美学和全口咬合重建修复,并探讨下颌运动轨迹等数字化方式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3位患者作为病例收集对象。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自身条件,将下颌运动轨迹运用于动态咬合设计中,采用数字化修复方式分别进行前牙美学修复和全口咬合重建修复。应用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探讨其在数字化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结果:结合下颌运动轨迹的数字化修复方式简化了就诊流程,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及椅旁调牙合时间,修复体制作精度良好,患者舒适度高。数字化微笑设计和动态功能设计提高前牙美学与功能治疗效果的可预测性;数字化制作采用复制方式提高修复体的制作精度,简化传统制作的繁琐流程。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应用于全口咬合重建中,可视化分析下颌运动过程中的静态和动态咬合接触,进行修复体的精准设计。患者对最终修复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数字化虚拟微笑设计和动态功能设计的应用,在前牙美学修复中保障了美学效果和功能状态;结合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的数字化诊疗方式,可加强牙科团队成员之间、医生与技师之间的沟通,真实模拟口内的运动情况,实现精确咬合设计。

居云梦[4](2020)在《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患者中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患者提供更加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就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选择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在3~5mm范围内,且上颌窦底形态较平坦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利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在术后愈合6个月左右行种植义齿固定修复。临床随访观察并在术后当天、术后6、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估种植体植入后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手术并发症;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共植入23颗士卓曼骨水平种植体(长度均为8mm),术前CBCT测量上颌后牙区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4.09±0.52mm,其中最大为4.90mm,最小为3.38mm。采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6个月,CBCT显示上颌窦底得到了明显提升,新形成的窦底基本上位于植入种植体根部顶端上方或平齐位置,且窦底形态较平坦自然,新形成的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8.63±1.08mm,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检查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疼痛不适等症状,以上结果提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23颗种植体均正常完成了上部冠修复。修复完成6个月后(术后12个月)复查,临床检查发现所有修复体功能良好,CBCT显示术后12个月种植体周骨结合良好,窦底形态及成骨高度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2)本研究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CBCT检查发现胶原蛋白海绵材料溢出到上颌窦内,穿孔率为4.3%。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随访观察未出现明显的上颌窦感染的症状及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CBCT检查发现散落在上颌窦内的材料已经全部吸收,窦内成骨基本未受任何影响,患者预后良好。(3)种植体存留率:所有种植体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无一例出现种植体的松动、脱落,患者对于修复效果满意,存留率为100%。结论:本研究通过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对传统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内提升术)进行了改良,拓宽了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手术适应症,增加了提升高度,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从而为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需要行常规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的患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

王佳英[5](2020)在《不同铁含量对鼠牙发育矿化及龋易感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龋病是一种生物膜介导的,糖驱动的多因素动态疾病,会破坏矿化的牙齿组织。牙齿的发育异常影响牙釉质的质量和结构以及牙本质的形成。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疾病,缺铁是导致贫血的最常见原因,缺铁通常是由于铁摄入或吸收不足引起的,严重时造成缺铁性贫血。针对临床工作发现罹患龋坏的患病人群中有较高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本文将对铁含量与龋病及牙发育矿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缺铁性贫血,铁过量与龋病及牙发育的相关性,为研究龋病的治疗及缺铁性贫血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4日龄无特异性病原体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四组:缺铁性贫血组(IDA)、阳性对照组(PG)、高铁组(HG)及阴性对照组(NG)。通过喂养含铁量不同的饲料建立动物模型,四组大鼠喂养4周后眼球内眦静脉取血,测其血红蛋白(HGB)和血清铁(SI)指标,评价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对建模成功的各组别大鼠口腔连续5天植入变异链球菌并通过质谱分析仪检测细菌在口腔中成功定植。继续喂养不同铁含量的致龋饲料,除NG组直接饮用超纯水外,其余组饮用带有5wt%蔗糖的超纯水溶液,每个月监测一次铁含量。3个月后通过吸入七氟烷窒息配合脱颈处死大鼠,体视显微镜下对各组磨牙龋损情况计分,扫描电镜(SEM)观察龋损的微结构变化并对牙釉质的厚度进行测量分析,能量色散谱(EDS)对牙齿元素组成进行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唾液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4周后,取血检测HGB和SI水平,贫血组大鼠HGB和SI显着降低(P<0.01);高铁组SI水平显着增高(P<0.01),这些数据共同表明IDA模型和高铁含量模型已成功建立。每月记录牙齿的情况变化,通过肉眼观察各组间的前牙着色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DA组前牙表现出白垩色,高铁组表现出着色较深的铁锈色。四个组间磨牙Keyes龋齿评分:IDA组>PG组>HG组>NG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对龋损的微结构变化尤其是表浅的釉质龋进行了更为精确而详细的表征,与Keyes龋损计分的结果大体一致。EDS元素分析显示各组牙釉质及牙本质中均检测出Ca、P、Na、Mg、C、O元素,与其他组不同的是,HG组还检测出Fe元素。釉质厚度测量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组别大鼠唾液腺HE染色结果显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缺铁显着增加大鼠龋齿易感性并且可能不利于牙釉质的发育矿化,而高铁含量能够抑制龋齿的产生并有利于釉质的形成及矿化,但并未对大鼠唾液腺形态结构产生影响。

张洪哲[6](202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MMP-9在牙髓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endodontalis 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与机制,进一步探究MMP-9与口腔炎症发展的关系,从而为根尖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实验将培养的MC3T3-E1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LPS组),MMP-9过表达+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oe-MMP-9+LPS组),MMP-9抑制表达+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si-MMP-9+LPS组)。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WB)检测不同组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OCN)的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通过qRT-PCR和WB检测,与LPS组相比较,oe-MMP-9+LPS组的IL-1β、TNF-α、RANK、RANKL、TLR-2、TLR-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降低(P<0.05),OPG和OC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P<0.05)。si-MMP-9+LPS组中IL-1β、TNF-α、RANK、RANKL、TLR-2、TLR-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P<0.05),OPG和OC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一、MMP-9抑制了炎症环境中IL-1β,TNF-α,RANK,RANKL,TLR-2和TLR-4的表达。二、MMP-9促进了OPG和OCN的表达。因此MMP-9在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对成骨前体细胞起保护作用,这进一步提示MMP-9在口腔炎症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也为预防和治疗根尖周炎提供了新的线索与思路。

高玮[7](2019)在《铁缺乏与(重度)低龄儿童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是持续影响儿童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ECC不但会影响儿童的咀嚼、语言、美观等功能,影响恒牙的萌出和发育,甚至会导致全身疾病发生,而缺铁导致的贫血是学龄前儿童常见全身性疾病,目前对铁与低龄儿童龋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报道较少。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实验:实验一青岛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调查研究目的:了解青岛市学龄前儿童患龋状况,分析ECC与色素沉着、血红蛋白和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性,为预防儿童口腔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样青岛市2区13个幼儿园,筛查共1690名36岁学龄前儿童,以WHO标准行口腔健康调查,记录龋失补指数及色素沉着情况,计算乳牙患龋率、龋均及龋面均;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并根据BMIZ评分进行分组;采血检测血红蛋白含量,并分析色素沉着、BMI及血红蛋白含量与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5.3%,龋均为3.2,龋面均为5.4。不同年龄乳牙患龋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31,P<0.001)。乳牙患龋与色素沉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5,P<0.001)。乳牙患龋与BMI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673,P>0.05)。患龋儿童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无龋儿童(t=5.723,P<0.001),贫血组儿童患龋率为81.5%,远高于不贫血组儿童的患龋率(65.8%)(χ2=4.134,P<0.05)。结论:调查的青岛市低龄儿童患龋率较高,患龋与色素沉着和贫血有关,应重视儿童的均衡营养。对于色素沉着和贫血对ECC的发生机制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实验二铁对变异链球菌的影响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铁(FeCl3)对致龋菌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情况的影响。方法:将变异链球菌ATCC 25175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的FeCl3的TSB培养液中,37℃、厌氧培养24h,判读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对各管划线比较,判读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另一方面,于TSA固体培养基均匀涂布变异链球菌,放置含不同浓度FeCl3的牛津杯,37℃、厌氧培养24h,比较抑菌环直径大小。结果:FeCl3溶液对变异链球菌的MIC及MBC均为0.938%,随FeCl3浓度的减小,牛津杯直径逐渐减小。结论:随FeCl3溶液浓度的增大,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的效果明显,高浓度FeCl3溶液可显着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综上所述,铁缺乏与(重度)低龄儿童龋有相关性,探讨和研究铁与龋病之间的机制,对于控制我国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有很大帮助,并对实施更有效的治疗龋病和发现龋病致病机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佳妮[8](2019)在《冷热循环对不同电解液微弧氧化后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冷热循环处理对分别以20g/LNa2SiO3溶液和20g/LMgSiF6溶液为电解液,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后的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方法:将78片切削纯钛试件(25mm×3mm×0.5mm)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每组26片,各组试件均进行喷砂处理。其中A组仅进行喷砂处理,作为对照组,B组、C组喷砂后再进行微弧氧化处理,作为实验组,微弧氧化电解液分别为20g/LMgSiF6溶液和20g/LNa2SiO3溶液。从经过不同表面处理后的各组试件中随机抽取2个,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观察其表面所形成的膜层形貌。每组剩余的24片试件,按照ISO9693标准进行瓷粉烧结,每组瓷粉烧结后的试件随机分三组:A1组、A2组、A3组、B1组、B2组、B3组、C1组、C2组、C3组,每组8片试件,其中A2组、B2组、C2组和A3组、B3组、C3组分别进行3000次和6000次冷热循环,A1组、B1组、C1组不进行冷热循环。每组随机抽取6片进行三点弯曲试验,计算钛-瓷结合强度,并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结合强度的差异。每组剩余2片试件以自凝树脂包埋,将钛-瓷结合界面显露于树脂外,利用SEM及能谱(EDS)分析,观察钛-瓷结合界面的形貌以及界面的元素扩散分布情况。从每组进行过三点弯曲试验后的6个试件中,随机抽取2个试件,分别以肉眼观察和利用SEM观察钛-瓷分离后的钛基底形貌。结果:由三点弯曲试验所测得的各组钛-瓷结合强度分别为:27.86±1.70MPa(A1组)、25.58±2.20MPa(A2组)、25.03±1.92MPa(A3组)、38.93±2.14MPa(B1组)、25.73±4.00MPa(B2组)、25.68±1.80MPa(B3组)、38.05±3.00MPa(C1组)、35.30±0.59MPa(C2组)、31.73±1.93MPa(C3组)。其中未进行冷热循环的A1组、B1组、C1组之间结合强度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000次冷热循环后的B2组结合强度有降低趋势,与B1组结合强度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C2组的结合强度改变,相比于A1组和C1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00次冷热循环后,A3组、B3组、C3组的结合强度与A1组、B1组、C1组相比,结合强度降低,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3组相较于C1组,结合强度降低幅度为16.6%,远小于B3组较B1组的结合强度降低幅度65.96%。结合钛-瓷结合界面的SEM观察及EDS分析发现,随着试件经过冷热循环的次数增加,钛-瓷结合界面的孔隙数量逐渐增多,且范围逐渐增大。相比较于仅喷砂处理的对照组,两经微弧氧化处理的实验组中O元素向钛基底扩散的程度都有所降低。经6000次冷热循环后可观察到,A3组、B3组、C3组钛-瓷分离后的钛基底表面瓷粉残留,C3组瓷粉残留量最多。结论:微弧氧化技术是可以有效提高钛-瓷结合强度的,一定次数的冷热循环会降低钛-瓷结合强度;20 g/L Na2SiO3溶液体系的微弧氧化处理,更能经受复杂多变的口腔环境考验,更适合应用于临床。

杨绍滨[9](2019)在《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冷酶消化法,从牙源性角化囊肿囊壁组织分离得到上皮细胞,在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原代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广谱角蛋白(CK)、角蛋白10(CK10)、角蛋白14(CK14)以及间充质细胞表面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分别用0、20、40、80、160、320μmol/L EGCG溶液处理细胞24、48、72 h,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实验分组设计为对照组(0μmol/L),EGCG低、中、高浓度组(20、160、320μmol/L),分别处理细胞48 h,流式细胞术PI单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Wnt/JN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以正常人口腔角质细胞(HOKs)作为对照。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可在体外成功培养并传代至3-4代。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多边形,密集排列呈瓦片样外观。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K,CK10,CK14表达阳性,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阴性。0、20、40、80、160、320μmol/L EGCG分别处理OKC上皮细胞和HOK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EGCG作用48 h,OKC上皮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58.7μmol/L,而HOK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82.1μmol/L。与对照组(0μmol/L)相比,中(160μmol/L)、高(320μmol/L)浓度EGCG可使OKC上皮细胞sub-G0和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而高浓度(320μmol/L)EGCG可增加HOK细胞sub-G0和G0/G1期细胞的比例,减少S和G2/M期细胞的比例(P<0.05),产生明显的G1期阻滞现象。EGCG低、中、高浓度组(20、160、320μmol/L)OKC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而高浓度组(320μmol/L)HOK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OKC上皮细胞Wnt/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量较HOK细胞上调(P<0.05)。中(160μmol/L)、高(320μmol/L)浓度EGCG处理OKC上皮细胞48 h后,FZD3和JNK3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而高浓度(320μmol/L)EGCG也能显着下调HOK细胞FZD3和JNK3的表达量(P<0.05)。结论:EGCG对OKC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有关。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EGCG选择性抑制OKC上皮细胞增殖,但对正常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高浓度EGCG对正常细胞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

徐晓琳[10](2019)在《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患者及正常儿童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差异性,研究UCLP患者与反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变异,探讨变异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口周力在错畸形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UCLP及反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龄正常儿童20例(男14例,女6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3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口周力和牙弓宽度、长度的测量。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息止位口周力测量,测量位点包括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侧龈缘。获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上下颌石膏模型,用电子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牙弓的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对有差异性的变量采用LSD检验分别比较UCLP患者健患侧及反组与正常组之间、UCLP患者健患侧与反组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之间的联系。结果:1.口周力的差异性上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组的唇颊、舌侧口周力均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裂隙侧大于反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的唇颊侧、舌侧口周力也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非裂隙侧舌侧大于反组(P<0.05),但唇颊侧除上中切牙唇侧口周力大于反组(P<0.05)外,其余位点与反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唇颊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组的唇颊侧口周力均小于正常组(P<0.05);UCLP组双侧和反组相比,除下中切牙唇侧UCLP组小于反组(P<0.05)外,其余位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舌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组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大于反组(P<0.05),除此之外其余位点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牙弓的差异性上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组上牙弓各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组,且UCLP组裂隙侧小于反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中、后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组(P<0.05);UCLP组非裂隙侧与反组相比,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长度小于反组(P<0.05),但中、后段宽度与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牙弓前段宽度三组之间UCLP组最大、正常组次之、反组最小(P<0.05)。下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UCLP组双侧和反组下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大于正常组(P<0.05),而UCLP组与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UCLP和反患者与正常相比上颌唇颊、舌侧口周力大,下颌颊侧口周力小,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上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下牙弓宽度及下颌长度大。2.UCLP患者与反患者相比上牙弓长度不足,裂隙侧牙弓窄,与唇侧及裂隙侧颊侧高口周力有关,口周力增高的原因可能是唇部术区瘢痕挛缩。3.UCLP患者和反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互作用,通过肌功能矫治器减少口周力对牙弓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牙弓畸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调整牙弓形态及颌骨位置有利于达到口周力内外平衡。

二、后牙变异固定桥修复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牙变异固定桥修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IL-22、IL-22R1、IL-27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过程
        2.1 唾液样本采集
        2.2 标本DNA提取
        2.3 DNA浓度和纯度的测定
        2.4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临床基础资料比较
    2 DNA质量检测结果
    3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
    4 三个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4.1 IL-22 rs2227485位点
        4.2 IL-22R1 rs3795299位点
        4.3 IL-27 rs153109位点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扁平苔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20 个病例)
致谢

(2)青岛市5岁儿童乳牙列龋病龈上菌斑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1.2 实验仪器设备
    2.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2.2 样本采集方法
        2.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4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2.5 高通量测序流程
        2.6 测序数据处理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
    2.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基于种系发育信息的龈上菌斑微生物组特点
    4.龈上菌斑微生物的显着差异分析
    5.相关性分析
    6.ROC曲线模型
    7.网络分析
    8.功能预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微生物定植及发育特征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20 例病例汇报
    病例 1:扁平苔藓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2:创伤性溃疡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3:口腔糜烂
        参考文献
    病例 4:慢性唇炎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5:乳牙深龋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6:上前牙固定桥修复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7:后牙固定桥修复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8:牙列缺损修复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9:前牙美学修复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10:慢性根尖周炎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11:慢性根尖周炎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12:慢性根尖周炎一例
    病例 13:阻生齿拔除一例
    病例 14:阻生齿拔除一例
    病例 15:阻生齿拔除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16:慢性牙周炎一例
    病例 17:慢性牙周炎一例
    病例 18:慢性牙周炎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 19:牙龈瘤一例
    病例 20:牙龈瘤一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3)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神经肌肉学设备确定颌位关系的自身对照初探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下颌运动轨迹在咬合设计中的应用(病例报告)
    前言
    一、前牙美学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 前牙美学修复(下颌运动轨迹复制)
        体会
    二、全口咬合重建病例报告
        病例二 牙列缺损修复(下颌运动轨迹重建)
        病例三 重度磨耗修复(下颌运动轨迹改建)
        体会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4)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
    1.2 临床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效果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2.1 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
    2.2 上颌窦黏膜穿孔率
    2.3 种植体存留率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分析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不同铁含量对鼠牙发育矿化及龋易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试剂和溶液
    3 实验流程图
    4 实验方法
        4.1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
        4.2 实验分组与动物模型建立
        4.3 实验动物血常规及血清铁浓度的测定
        4.4 变异链球菌细菌培养
        4.5 大鼠口腔变异链球菌植入
        4.6 检测变异链球菌是否定植
        4.7 龋齿模型建立
        4.8 大鼠磨牙 Keyes 龋齿评分
        4.9 大鼠磨牙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4.10 大鼠唾液腺HE染色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铁缺乏及高铁动物模型建立
    2 大鼠前牙肉眼观察
    3 大鼠磨牙龋齿评分
    4 大鼠磨牙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5 大鼠唾液腺 HE 染色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6)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根尖周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病例 1
    病例 2
    病例 3
        参考文献
    病例 4
        参考文献
    病例 5
    病例 6
        参考文献
    病例 7
    病例 8
        参考文献
    病例 9
    病例 10
        参考文献
    病例 11
        参考文献
    病例 12
    病例 13
        参考文献
    病例 14
    病例 15
        参考文献
    病例 16
        参考文献
    病例 17
        参考文献
    病例 18
        参考文献
    病例 19
    病例 20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铁缺乏与(重度)低龄儿童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青岛市1690名学龄前儿童口腔现状调查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铁离子对变异链球菌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索引(附录)
致谢

(8)冷热循环对不同电解液微弧氧化后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2 钛片的初步表面处理
    1.3 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后钛片的表面形貌
    1.4 进行瓷层烧结
    1.5 进行冷热循环
    1.6 三点弯曲测试钛瓷结合强度
    1.7 观察瓷剥脱后钛基底并进行元素分析
    1.8 观察钛瓷结合界面
    1.9 统计学方法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钛片处理后表面形貌
    2.2 钛-瓷结合强度
    2.3 结合界面的电镜观察及元素线性扫描分析
    2.4 瓷层剥脱后的钛基底形貌及元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及细胞来源
    1.2 材料及试剂
    1.3 试剂配制及储存
    1.4 仪器设备
    1.5 OKC上皮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
    1.6 HOK细胞复苏和传代培养
    1.7 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1.8 CCK-8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1.9 流式细胞术PI单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1.10 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1.12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
    1.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OKC上皮细胞形态学特点
    2.2 OKC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2.3 EGCG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EGCG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5 EGCG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6 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在OKC上皮细胞中高表达
    2.7 EGCG下调FZD3和JNK3 的表达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20例临床病例)
致谢

(10)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口周力对比分析结果
    2 牙弓形态对比分析结果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因
    3 偏倚的预防
    4 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后牙变异固定桥修复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IL-22、IL-22R1、IL-27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研究[D]. 潘英潇. 青岛大学, 2021
  • [2]青岛市5岁儿童乳牙列龋病龈上菌斑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D]. 刘梦佳. 青岛大学, 2021
  • [3]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D]. 张丽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居云梦. 青岛大学, 2020(01)
  • [5]不同铁含量对鼠牙发育矿化及龋易感性的影响[D]. 王佳英. 青岛大学, 2020(01)
  • [6]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张洪哲. 青岛大学, 2020(01)
  • [7]铁缺乏与(重度)低龄儿童龋的相关性研究[D]. 高玮. 青岛大学, 2019(02)
  • [8]冷热循环对不同电解液微弧氧化后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D]. 朱佳妮. 青岛大学, 2019(02)
  • [9]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D]. 杨绍滨. 青岛大学, 2019(02)
  • [10]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D]. 徐晓琳. 青岛大学, 2019(02)


egcg论文 等位基因频率论文 龋齿论文 基因型论文 周力论文

上一篇:HGV/GBV-C和HCV共感染患者肝组织相关病毒抗原的表达
下一篇:太阳能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仪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