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78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萍[1](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陈易[2](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阿布都热依木·亚森[3](2020)在《运用调节法治疗石膏样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胆液质调节剂对石膏样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之间来自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骨科门诊按照以西医诊断标准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维医证候标准为石膏样黏液质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以调节胆液质异常过盛热属性为目的给予胆液质调节剂(MZJ-W-0015-3013),秋水仙片(MZJ-W-0064-2013),秋水仙油(外用)治疗,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片,秋水仙油(外用)治疗,观察时间15天。采用医生或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综合评价、疼痛VAS评分、DAS28评分和生存量表(HAQ)评分,评价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维医证候评分和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率(ECR)等实验室指标。结果:1.入组基线比较两组在基线检查时的一般数据和观察项目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具有可比性。2.维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29例(96.6%),其中显效9例(15%),有效20例(73.3%),无效1例(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4例(80%)。有效24例(80%),无效6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维医证候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ACR疾病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达到疾病ACR20、ACR50、ACR70的总改善率为90%(27/30),其中达ACR20的为50%(15例),达ACR50的为40%(12例),达ACR70的为6.7%(2例)未达到ACR20的为3.3%(1例);对照组达到疾病ACR20、ACR50、ACR70的总改善率为53.3%(16/30),其中达ACR20的为50%(15例),达ACR50的为3.3%(1例),未达到ACR20的为46.7%(14例)4.症状、体征的改善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及关节畸形无明显差异。5.DAS28评分的改善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DAS28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种方法治疗以后,两组患者DAS28值均降低;治疗组DAS28值的降低均大于对照组。6.实验室指标的改善述结果可以说明胆液质调节剂对石膏样黏液型RA患者可以改善RF、ESR、CRP来缓解RA患者的病情,但是变化不大。胆液质调节剂对石膏样黏液型RA患者有抗炎作用,延缓病情发展,需要长期观察。7.生存质量的改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健康评价得分无显着性差异,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健康评价得分下降,治疗组HAQ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胆液质调节剂对小关节肿(类风湿关节炎,RA)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胆液质调节剂对石膏样类风湿性关节炎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上可以安全使用。

张伟峰[4](2019)在《四妙散加味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四妙散加味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为期12周观察。对照组口服甲氨喋呤片7.5mg qw开始,此后每周递增2.5mg,至15mg qw维持治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 qd,仅关节疼痛明显时服用,疼痛缓解停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妙散加味煎煮汤剂口服治疗,日1剂。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ESR、CRP、RF、抗CCP抗体、中医症候积分、DAS28评分等观察指标,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患者80例,78例完成临床观察,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脱落1例,脱落率为2.5%。2.两组内比较,治疗6周、12周后两组ESR、CRP、RF、抗CCP抗体、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等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12周后除抗CCP抗体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0.05)外,其余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判定方面,DAS28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4.两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用时和用量组间比较,观察组使用天数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5)。5.安全性生化指标方面,两组内比较,治疗2周、6周、12周后两组WBC、ALT、AST、BUN、Cr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2后、6周、12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结论:以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为治疗基础,加用四妙散加味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可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ESR、CRP、RF、抗CCP抗体,在改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治疗,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表明四妙散加味有增强疗效、安全性较好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林美玉(Lam Mei Yuk)[5](2018)在《经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且致残率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理念,使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初步客观、系统评价中医学运用经方治疗RA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药治疗RA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评价,分析比较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与常规的西药治疗RA的疗效,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以期为RA患者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全面提高中医药治疗RA的水平,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实用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数据分析采用Meta分析,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建库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中医、西医治疗RA的RCT文献,桂枝芍药知母汤纳入28篇,白虎加桂枝汤纳入3篇,黄芪桂枝五物汤纳入5篇,乌头汤纳入11篇,经质量评价、异差质性检验后,采用Meta分析,比较中药、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第二部选取导师汪悦教授治疗RA的临证医案,并对其经验和临床心得加以分析。结果:①桂枝芍药知母汤纳入RCT文献28篇,合计病例2440例,中药组1236例,西药组1204例。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组总有效率94.3%,西药组总有效率81.3%,RR=1.16,95%CI(1.09,1.2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0001。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组在 ESR(MD =-8.43,95%CI[-13.27,-3.29]),p=0.001;CRP(MD =-4.24,95%CI[-6.38,-2.11]),p<0.0001;晨僵时间(MD=-22.17,95%CI[-31.33,-13.05]),p<0.00001,全部主要指标显着优于西药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配合西药组总有效率93.0%,西药组总有效率78.8%,RR=1.18,95%CI(1.03,1.2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0001。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ESR(MD =-9.09,95%CI[-14.26,-3.91]),p=0.0006;CRP(MD =-7.41,95%CI[-11.41,-3.40]),p=0.0003;晨僵时间(MD=-13.69,95%CI[-17.51,-9.28]);RF(SMD =-1.30,95%CI[-1.92,-0.68]),p<0.0001),全部主要指标显着优于西药组。②白虎加桂枝汤纳入RCT文献3篇,合计病例252例,中药组127例,西药组125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配合西药组总有效率90.2%,西药组总有效率76.4%,RR=1.19,95%CI(1.03,1.3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2。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 ESR(MD =-8.92,95%CI[-15.16,-2.69]),p=0.005;CRP(MD =-5.41,95%CI[-7.74,-3.07]),p<0.00001;晨僵时间(MD =-15.65,95%CI[-18.98,-12.32]),p<0.00001,全部主要指标显着优于西药组。③黄芪桂枝五物汤纳入RCT文献5篇,合计病例359例,中药组189例,西药组170例。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组总有效率91.9%,西药组总有效率76.4%,RR=1.18,95%CI(1.05,1.32),p=0.005。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 ESR(MD=-5.90,95%CI[-23.51,11.72]),p=0.51;CRP(MD=-4.23,95%CI[-10.86,-2.40]),p=0.21;晨僵时间(MD =-21.22,95%CI[-42.9,10.46]),p=0.06;RF(MD=-3.79,95%CI[-7.15,-0.42]),p=0.0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RF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而对CRP、ESR和晨僵时间的改善作用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④乌头汤纳入RCT文献11篇,合计病例913例,中药组478例,西药组435例。乌头汤加减组总有效率88.2%,西药组总有效率69.3%,RR=5.09,95%CI(2.50,10.34),p<0.00001,有显着差异。乌头汤加减组在RF(MD=3.75,95%CI[-166.14,173.64]),p=0.97,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乌头汤加减配合西药组总有效率89.8%,西药组总有效率69.2%,RR=1.30,95%CI(1.19,1.42),p<0.00001。乌头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ESR(MD =-8.5,95%CI[-12.05,-4.94]),p<0.00001;CRP(MD =-5.40,95%CI[-6.60,-4.21]),p<0.00001;晨僵时间(MD =-19.93,95%CI[-36.59,-3.27]),p=0.02;RF(MD =-21.47,95%CI[-51.87,8.92]),p=0.17,乌头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在ESR、CRP、晨僵时间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而对RF的改善作用,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说明所有经方加减或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组对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功能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对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对中医证候疗效、ACR改善率、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双手握力、关节肿胀分、中医证候积分、VAS、HAQ、DAS28、TNF-α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对休息痛的改善作用,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对IL-1、TNF-α、关节压痛数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对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乌头汤加减组对IL-1β的改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乌头汤加减配合西药组对抗CCP抗体的改善作用,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①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方配合西药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减少晨僵时间、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ESR、CRP、RF等。从多方面改善关节功能,其总体效益优于西药,而且不良反应较西药常规疗法少。②对经方加减治疗RA的研究,指出经方治疗RA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唯纳入研究文献质量和数量不高,因此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③JADAD评分表示纳入的47篇文献中,仅有2篇属高质量研究,其余属低质量研究。即使meta提示了经方治疗RA有治疗优势,其疗效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去证明。④汪悦教授善用经方治疗RA并获得良好疗效,将为中医药提供宝贵的临床医学应用。

贺志力[6](2017)在《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临床选取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联盟(RULAR)2010年联合推出RA分类诊断标准且病情处于中度以上活动期(DAS28评分>3.2)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6周(8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后关节压痛计数、关节肿胀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估(Pt GA)、医生对病情的总体评估(Ph GA)、健康评估问卷(HAQ)及实验室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并比较两组治疗后ACR20、ACR50、ACR70缓解率及治疗前后DAS28平均值的变化。研究结果:7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完成了为期16周的研究,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组以下称治疗组及甲氨喋吟联合来氟米特组以下称对照组各39例。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在疗程8周、16周时无显着性差异,在实验室指标方面如:ESR、CRP、RF方面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抗CCP两组在治疗8周后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治疗16周后治疗组抗CCP平均值较对照组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肝肾功能异常发生情况比较无显着差异。两组中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白细胞下降发生方面,治疗组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出现显着脱发6例,治疗组无脱发不良反应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字绍芬,李迎春[7](2015)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及护理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及护理现状进行综述,提出未来应加强中医中药的基础研究,同时应寻找最佳证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为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还应加强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的研究。

杨昕艳,兰文正[8](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由激素、病毒、细菌等因素引起的以滑膜炎为主要临床病变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晨僵、对称性关节炎、皮下结节、游走性关节肿痛等,病情持久,反复难愈,容易引起关节功能障碍和畸形,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其生活质量和预后[1]。不少研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可耐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2]。本研究主要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告如

李雅娟,刘小荣,祁会杰,王勇平[9](2011)在《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90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布洛芬片+甲氨蝶呤片)、中西医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组(中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进行治疗。结果: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中西医治疗组有效率70.0%,对照组有效率53.3%。中西医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而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膝关节炎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好。

王小华,张晋霞[10](200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4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64例、中药组62 例、中西医结合组78例,分别进行西药、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西药组有效率84.38%,中药组有效率82.26%,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94.87%,毒副反应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可靠,其毒副作用小,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论文提纲范文)

(1)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2)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文献基本情况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5.1 文献筛选结果
        5.2 文献基本情况
        5.3 文献质量评价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选结果
        6.2 文献基本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7.1 文献筛选结果
        7.2 文献基本情况
        7.3 文献质量评价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8.1 文献筛选结果
        8.2 文献基本情况
        8.3 文献质量评价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9 分析结果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9.2 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2.1 湿热瘀阻证
        2.2 寒热错杂证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运用调节法治疗石膏样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治疗方案
    5 疗效、安全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四妙散加味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湿热痹阻证的证候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病例脱落标准
    4 临床研究方法
        4.1 随机分组
        4.2 临床治疗方案
        4.3 临床观察项目
    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5.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关节压痛及肿胀数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DAS28 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ESR、CRP、RF、抗CCP抗体指标比较
    3 治疗结果分析
        3.1 治疗前后ESR指标比较
        3.2 治疗前后CRP指标比较
        3.3 治疗前后RF指标比较
        3.4 治疗前后抗CCP抗体指标比较
        3.5 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比较
        3.6 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比较
        3.7 治疗前后DAS28 评分及疗效比较
        3.8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3.9 两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情况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ESR、CRP、RF、抗CCP抗体与RA关系
        1.3 西医治疗现状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当代医家辨治经验
    3 导师关于RA的学术经验
    4 四妙散加味组方的特点
        4.1 理法方药分析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5 四妙散加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经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源流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
        1.5 小结
    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述认识
        2.1 致病原因
        2.2 诊断与辅助检查
        2.3 治疗
第二部分 汪悦教授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整理分析
    1 汪悦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术思想
    2 汪悦教授的经方治验
        2.1 桂枝芍药知母汤
        2.2 黄芪桂枝五物汤
        2.3 白虎加桂枝汤
        2.4 乌头汤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检索关键词及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与管理
    2 研究内容
        2.1 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
        2.2 偏倚风险的评估
        2.3 出版偏倚分析
        2.4 异差质性检验
        2.5 效应量选择
        2.6 统计学分析及方法
第四部分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RA的Meta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1.3 结果
    2 白虎加桂枝汤治疗RA的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2.3 结果
    3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RA的Meta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3.3 结果
    4 乌头汤治疗RA的Meta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4.3 结果
第五部分 讨论
    1 分析结果
    2 研究的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特点
        1.3 病因和发病机制
        1.4 临床表现
        1.5 治疗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
        2.1 古代医家对痹证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
    3 中西医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第2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地点
    3 临床研究方案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病例标准
        3.5 病例脱落标准
        3.6 病例的选择
        3.7 试验设计和方法
        3.7.1 随机对照法
        3.7.2 非盲法观察
        3.7.3 干预措施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两组基线指标比较情况
        4.2 治疗8周后两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4.3 两组治疗16周后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4.4 两组在治疗8周、16 周后ACR20、ACR50、ACR70缓解率情况比较
        4.5 不良反应发生及处理情况
第3章 讨论
    1 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喋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2 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安全性
    3 补肾通阳、化痰活血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第4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及护理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
    1.1 西医治疗
        1.1.1 药物治疗
        1.1.2 外科治疗
    1.2 中医治疗
        1.2.1 药物
        1.2.2 中医外治法
    1.3 中西医结合
    1.4 民族医药
        1.4.1 藏医
        1.4.2 蒙医
        1.4.3 壮药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康复护理
    2.4 心理护理
    2.5 健康教育
3 讨论

(8)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9)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对象。
        1.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中西医治疗组。
        1.2.3 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组。
    1.3 疗效评定及统计方法
        1.3.1 疗效评定。
        1.3.2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期结果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运用调节法治疗石膏样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D]. 阿布都热依木·亚森.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四妙散加味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张伟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经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林美玉(Lam Mei Yuk).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6]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D]. 贺志力. 南昌大学, 2017(03)
  • [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及护理研究现状[J]. 字绍芬,李迎春. 全科护理, 2015(3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临床观察[J]. 杨昕艳,兰文正.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07)
  • [9]中西医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膝关节炎[J]. 李雅娟,刘小荣,祁会杰,王勇平. 甘肃医药, 2011(01)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临床观察[J]. 王小华,张晋霞.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12)


中医论文 类风湿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关节炎症状论文 中药论文

上一篇:鱼类病毒坏死病毒(VNNV)不同基因型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VNN检疫和监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经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