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君[1](2020)在《麻醉因素对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麻醉因素对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和术后恢复情况、镇痛等各指标,各时间点的肾功能变化及脂质氧化情况,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局麻药佐剂对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是否为可行的优化麻醉策略。方法1选择在河南大学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择期行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的患者100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术前未服用肾毒性药物,无局麻药过敏,无肾源性高血压,无慢性疼痛病史,无近期镇静药及镇痛药应用史,无免疫系统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无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和凝血功能未见异常。2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全麻组(G组)、罗哌卡因TPVB+全麻组(R组)、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全麻组(Div组)、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罗哌卡因TPVB+全麻组(Div+R组)、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TPVB+全麻组(Dtp+R组)。3观察指标:术前:记录患者一般病史资料;术中:记录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围术期消耗用量,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记录麻醉后恢复室(PACU)不良事件的发生、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补救镇痛的发生率等,拔管即刻采用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镇静镇痛情况。实验室指标:于麻醉前、气腹后30 min、开放肾动脉30min、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这6个时间点分别抽取肘静脉血样及留置尿液进行实验室检查,测定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血清丙二醛(MDA)浓度,C反应蛋白(CRP)和肌酐的浓度。4麻醉诱导及维持: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面罩通气后行喉罩通气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8ml/kg,通气频12次/min,I:E为1:2,PEEP 6 cmH2O,吸入氧浓度50%,吸入氧流量2 L/min,调节通气参数。麻醉维持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2~5 mg·kg-1·h-1,瑞芬太尼3~12 μg·kg-1.h-1,并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5 mg/kg。手术结束即刻给予丙帕他莫2g和托烷司琼5mg进行镇痛预充,术后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治疗,药物配制为舒芬太尼2 μg/kg混合托烷司琼10mg,24小时PCIA舒芬太尼消耗量计入其围术期消耗总量。5神经阻滞:根据手术切口选择两点法阻滞,体表定位C7、T7、棘突、横突等骨性标志,在超声下分别定位T8、T9、T10、T11目标横突及胸膜,每个穿刺点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10ml。6干预措施:①G组单纯全身麻醉,未行TPVB,未经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②R组超声引导下行TPVB,椎旁间隙给予0.5%罗哌卡因,未经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③Div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 g/kg,输注时间10min,随后以0.5 μg·kg-1·h-1维持至肾动脉夹毕即刻,未行TPVB。④Div+R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同Div组,行TPVB同R组。⑤Dtp+R组超声下行TPVB,椎旁间隙内给予药物为右美托咪定0.5 μ g/kg混合罗哌卡因。结果1 5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5组围术期用药消耗量的比较:Div+R组和Dtp+R组丙泊酚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较其余3组减少,G组和Div组瑞芬太尼用量较其余3组增加(P<0.05)。3 5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的比较:与G组比较,Div组和Dtp+R组高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与R组比较,Div组和Div+R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升高(P<0.05)。4 5组患者术后恢复各指标的比较:Dtp+R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显着缩短,VAS评分降低,与4组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amsay评分方面,5组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5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与G组和R组比较,Div组、Div+R组和Dtp+R组T2-5各时点MDA、CRP均降低(P<0.05);与G组、R组和Div组相较,Dtp+R组Cys C的浓度在T2~4时间段出现显着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v+R组和Dtp+R组的肌酐浓度在T4~5时间点与G组、R组和Div组3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在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应用中,减轻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较好,患者短期肾功能有所改善,且围术期麻醉药物用量减少,术后苏醒时间缩短,镇痛效果佳,围术期更加平稳。
赵岩冰[2](2014)在《奈福泮与临床常用镇痛药对犬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文中认为奈福泮是一种非麻醉性镇痛药,对中、重疼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呼吸抑制较轻,无耐受性和依赖性,已有研究表明肌内注射20mg,相当于12mg吗啡的效应。奈福泮在人医临床术后镇痛方面已广泛应用,在兽医临床未得到人们的认可。前期课题组研究了奈福泮在犬镇痛方面的效果,表明其安全有效,在临床镇痛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建立犬子宫卵巢摘除术致痛模型,研究围术期肌注奈福泮与国内宠物临床常用镇痛药(痛立定和美洛昔康)的镇痛效果,比较观察不同时间点生理指标、疼痛评分及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了解三种药物对犬临床镇痛效果及对免疫应激方面影响,为奈福泮在犬临床镇痛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选取本地健康成年雌犬24只,随机分为4组(A、B、C、D组),四组均摘除子宫卵巢进行致痛。A组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B组在术后0h(术后待犬清醒,可正常行走时)肌肉注射奈福泮注射液(2mg/kg),C组在术后Oh肌肉注射痛立定注射液(4mg/kg),D组在术后0h肌肉注射美洛昔康注射液(0.2mg/kg)。术后0、2、4、6、8、12、24h选用墨尔本大学疼痛评分量表、双盲试验法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各时间点检测生理指标、采集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免疫应激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疼痛评分结果显示术后0h,各组评分均超过11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随后用药各组评分均降低,6h后各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性。(2)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趋势相近,术后0h犬心率和血压显着升高(P<0.05),随后用药各组心率和血压均接近生理水平,6h后四组无显着差异(P<0.05)。呼吸频率在术后0h明显增加,在术后2-4h B、C、D与A组比较呈显着降低趋势(P<0.05),在6h后四组无显着差异。犬的体温在术后呈现升高趋势,在术后2-6h B、C、D组接近正常水平,与A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6h后四组体温无显着性差异。(3)应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术后各组血浆皮质醇、儿茶酚胺和胰岛素浓度均升高,术后B、C、D组与A组比较,上升趋势缓慢,B组较C、D组持续时间稍长。前列腺素检测结果显示A组术后均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 B、C、D组在2-6h与A组相应时间比较显着降低(P<0.05),6h后四组无显着差异。(4)术后各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含量均升高,B、C、D组与A组比较上升较缓慢。综合试验结果得出:(1)肌肉注射2mg/kg奈福泮用于犬术后镇痛与痛立定和美洛昔康比较,奈福泮镇痛效果强、持续时间长(有效镇痛时间可达6h)。(2)肌肉注射2mg/kg奈福泮用于犬术后镇痛与痛立定和美洛昔康比较,奈福泮具有较长时间抗应激、抗伤害作用,对免疫作用抑制轻微。
李杨[3](2014)在《维拉帕米预防兔膝关节术后粘连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膝关节术后出现的结缔组织纤维带与邻近组织或器官的粘连是临床常遇见的并发症,可抑制膝关节术后的运动范围,降低手术预期。维拉帕米(Verapamil)—罂粟碱的衍生物,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目前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管病和肺动脉高压等,同时,也有近来报道将其应用于治疗烧伤后的瘢痕疙瘩及预防术后的瘢痕形成,效果显着。本课题拟通过制备兔膝关节滑膜切除模型,局部应用维拉帕米干预后观察其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1mg/ml维拉帕米治疗组(A组)、2.5mg/ml维拉帕米治疗组(B组)、5mg/ml维拉帕米治疗组(C组)、空水醇溶液对照组(D组)、单纯手术组(E组),每组9只。三组动物均在无菌条件下行右膝关节大部分滑膜切除术,并以咬骨钳将髌上囊区域咬噬粗糙。其中A、B、C组造模完毕后以不同浓度维拉帕米溶液药棉覆盖,术毕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逐层缝合,包扎后以管型石膏将兔右膝关节固定于屈曲140。位,为时4周,对侧膝关节不行任何处理,D组造模完毕后以空水醇溶液药棉覆盖,E组不行药棉覆盖。于术后4w对每组兔子进行在恒定伸膝外力作用下测量膝关节活动角度的方法对所有动物的膝关节活动角度进行测量;4周后处死动物并取材:取3只动物经原手术切口进入观察关节内部粘连情况并做记分评价;取3只动物行髌上囊处粘连组织提取,行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并以实时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RTPCR)对局部瘢痕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取3只动物将右膝关节完整取下并行脱钙处理后,以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马松三染(Masson’s trichrom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局部组织瘢痕粘连情况和波动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所有动物无感染、无死亡、无明显不良反应。造模后4w各组动物活动角度比较:C组膝关节活动角度明显高于A、B、D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膝关节活动角度高于A、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E组膝关节活动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4周后,取每组3只动物做肉眼观察并做双盲评估,B、C组明显优于A、D、E组,C组优于B组。羟脯氨酸检测试剂盒结果表明:A组37.95±4.88μg/mg、B组25.29±5.91μg/mg、C组23.15±4.27μg/mg、D组3.95±5.19μg/mg、E组44.62±5.53μg/mg,其中A组、B组、C组较对照组(E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较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A、B、C三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切片经HE染色和马松三染后于光镜下观察可见:D、E组有浓厚且致密的纤维性组织形成,与周围组织粘连广泛,A、B组可见稀疏的纤维瘢痕形成,其范围较小,与周围组织粘连亦较少,C组纤维瘢痕组织形成最少,且稀疏,与周围组织未见明显粘连。组织切片经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并行光密度半定量结果表明:A组32.77±18.93、B组21.91±19.87、C组17.43±22.81、D组45.89±24.32、E组47.21±23.97,其中A组、B组、C组较对照组(E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较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每组白兔的膝关节瘢痕粘连组织经RTPCR检测白介素(interleukin, IL)6,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 β的表达水平情况:A组0.53±0.08和0.61±0.14、B组0.17±0.07和0.35±0.12、C组0.09±0.05和0.25±0.10、D组0.94±0.05和0.89±0.09,其中A组、B组、C组较对照组(E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较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A、B、C三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兔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后维拉帕米干预,检测用药组和对照组间的各指标,包括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粘连肉眼观察、羟脯氨酸含量、光镜下粘连情况、波形蛋白表达情况以及炎性因子表达情况,这些指标的结果表明局部应用维拉帕米可以通过抑制局部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表达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关节粘连的形成,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在本研究中,维拉帕米在膝关节术后的抗粘连、抗炎、抗瘢痕形成功效的体现有利于膝关节术后的功能康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预防膝关节术后粘连的治疗手段。
丁刘欣[4](2011)在《针刺内麻点用于腹部外科手术后镇痛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进一步评价针刺内麻点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给予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镇痛效果、安全性及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静脉血中β–内啡肽含量。实验数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观察组评分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镇痛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β–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都有增高,但观察组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常用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2.针刺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方法,设备简单、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经济实用,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钱锦栋[5](2007)在《太宁乳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太宁乳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进行平行对照研究。术式采用外剥内扎术。术后治疗组在术毕及术后换药时伤口使用太宁乳膏,对照组除不使用太宁乳膏外其它一般处理同治疗组。就术后创面疼痛(静止,排便、换药时)、创缘水肿、创面出血、肛门坠胀、疤痕增生、创面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经临床观察,太宁乳膏对痔术后疼痛的止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当天、一天、七天的疼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第二天、第三天疼痛积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对其它痔术后并发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在术后肛门坠胀、创面水肿、疤痕增生、创面愈合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出血、大便秘结和尿潴留情况,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太宁乳膏对痔术后疼痛的止痛效果明显,能减少水肿及肛门坠胀,减少疤痕,促进创面愈合。
郭英[6](2005)在《慈竹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 Clure据报道有明显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但对心脏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少。 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慈竹提取物是否具有心血管活性,对大鼠心肌缺血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在离体器官上,运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对慈竹提取物的作用进行研究;在整体动物上,分别采用药物(垂体后叶素、异丙肾上腺素)、结扎冠状动脉致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方法研究慈竹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结果: 1.慈竹提取物(0.25mg/ml、0.50mg/ml)能够在降低离体心脏心率和心
李静[7](2005)在《术后镇痛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疼痛已被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血压4个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指征,临床分类有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大类,术后疼痛属急性疼痛范畴,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要处理的急性疼痛。 术后疼痛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而且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及免疫等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病人术后的顺利康复。术后镇痛可减轻或防止患者机体对疼痛刺激的一系列应激反应所造成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从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为使术后镇痛工作充分而完善,麻醉医生应了解术后疼痛机制,熟知镇痛药作用机理,掌握各种镇痛方法。因此,本文就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术后疼痛的机制: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基本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伤害感受器的痛觉传感(transduction),一级传入纤维、脊髓背角、脊髓-丘脑束等上行束的痛觉传递(transmission),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interpretation),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的痛觉调控(modulation);即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引起神经兴奋电活动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中的细纤维(Aδ和C纤维)进入脊髓背角神经元,在中枢经过传导、转导、整合、调控进而引起痛觉。
苏美玉[8](2005)在《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 疼痛是除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生命体征,“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硬膜外PCA(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静脉PC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皮下PCA(patient 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和周围神经PCA(patient controlled nerve analgesia, PCNA)等,其中PCEA和PCIA是目前常用的手术后镇痛方法。PCEA和PCIA两种镇痛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PCEA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免疫抑制,利于病人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目前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药物主要是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两者镇痛效果确切,但后者不良反应较多,如何寻找一种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 LA)复合罗哌卡因(Ropivacaine, Rop)用于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清β-内啡肽(beta-endorphin, β-EP)、P物质(substance P, SP)和皮质醇(Cortisol)影响,并与芬太尼(Fentanyl, Fen)复合罗哌卡因(Ropivacaine, Rop)进行比较,从而为临床胃癌病人手术后镇痛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择30例ASA Ⅰ~Ⅱ级经腹胃癌根治术病人,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30~65岁,体重41~83kg。所有病人均在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所用镇痛药物不同,随机分为三组,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组(LR组)、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组(FR组)、对照组(C组)疼痛时用曲马多,每组10例。术中连续监测病人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
朱建英,王筱慧,赵继军,叶文琴[9](2002)在《膀胱痉挛性疼痛的护理进展》文中认为
路牧,赵刚,郦正阳[10](2002)在《维拉帕米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药品、材料、仪器等 |
| 1.2 麻醉方法 |
| 1.2.1 入组病人选择 |
| 1.2.2 麻醉前准备 |
| 1.2.3 神经阻滞及术前干预 |
| 1.2.4 麻醉诱导 |
| 1.2.5 麻醉维持 |
| 1.2.6 留取标本及记录观察指标 |
| 1.2.7 质量控制 |
| 1.2.8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1.1 入选病人的一般情况的比较 |
| 2.1.2 入选病人手术情况的比较 |
| 2.2 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 |
| 2.2.1 围术期用药消耗量的比较 |
| 2.2.2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 |
| 2.2.3 围术期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 |
| 2.3 入选病人实验室各指标的比较 |
| 2.3.1 入选病人各时间点MDA、CRP的比较 |
| 2.3.2 入选病人各时间点CysC、肌酐各指标的比较 |
| 3 讨论 |
| 3.1 右美托咪定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
| 3.2 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肾损伤的机制 |
| 3.3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 |
| 3.4 围术期应用其他麻醉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
| 3.5 右美托咪定在围术期的保护作用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局部麻醉药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疼痛的概述 |
| 1.2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
| 1.2.1 疼痛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 1.2.2 疼痛应激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
| 1.3 常用镇痛药物 |
| 1.3.1 阿片类镇痛药 |
| 1.3.2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NSAIDs) |
| 1.3.3 NMDA受体拮抗药 |
| 1.3.4 α_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 |
| 1.3.5 钙通道阻滞剂 |
| 1.3.6 P物质及神经激肽受体(NK-受体)拮抗剂 |
| 1.3.7 乙酰胆碱(Ach)受体激动剂及抗胆碱酯酶药 |
| 1.3.8 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 |
| 1.3.9 中药镇痛药物 |
| 1.4 常用镇痛方法 |
| 1.4.1 口服用药 |
| 1.4.2 皮下注射 |
| 1.4.3 肌肉注射 |
| 1.4.4 静脉给药 |
| 1.4.5 经皮肤给药 |
| 1.4.6 椎管内给药 |
| 1.4.7 病人自控镇痛(PCA) |
| 1.4.8 经鼻腔粘膜给药 |
| 1.4.9 经直肠粘膜给药 |
| 1.4.10 神经阻滞 |
| 1.4.11 关节腔内给药 |
| 1.5 兽医临床镇痛药应用现状 |
| 1.5.1 国外常用镇痛药 |
| 1.5.2 国内常用镇痛药 |
| 1.5.3 奈福泮概述 |
| 1.6 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实验器材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麻醉前准备与诱导 |
| 2.2.2 卵巢子宫摘除术手术过程 |
| 2.2.3 术后给药与双盲实验设计 |
| 2.2.4 疼痛评分量表 |
| 2.2.5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 2.2.6 各试剂盒检测原理 |
| 2.3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疼痛评分结果 |
| 3.2 生理指标的监测结果 |
| 3.2.1 呼吸频率的监测结果 |
| 3.2.2 心率的监测结果 |
| 3.2.3 血压的监测结果 |
| 3.2.4 体温的监测结果 |
| 3.3 三种药物对神经内分泌的检测结果 |
| 3.3.1 血清皮质醇含量的检测结果 |
| 3.3.2 血清儿茶酚胺含量的检测结果 |
| 3.3.3 血清前列腺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
| 3.3.4 血清胰岛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
| 3.3.5 血清白介素-6含量的检测结果 |
| 3.3.6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检测结果 |
| 4 讨论 |
| 4.1 手术对疼痛评分的影响 |
| 4.2 疼痛应激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2.1 疼痛应激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
| 4.2.2 疼痛应激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
| 4.2.3 疼痛应激对体温的影响 |
| 4.3 疼痛对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
| 4.3.1 疼痛应激对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
| 4.3.2 疼痛应激对儿茶酚胺浓度的影响 |
| 4.3.3 疼痛应激对前列腺素浓度的影响 |
| 4.3.4 疼痛应激对胰岛素浓度的影响 |
| 4.4 疼痛应激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 4.4.1 疼痛应激对白介素-6的影响 |
| 4.4.2 疼痛应激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实验材料 |
| 1.1.2 实验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实验动物观察与管理 |
| 1.2.2 膝关节挛缩角度测量 |
| 1.2.3 膝关节粘连情况肉眼观察 |
| 1.2.4 羟脯氨酸含量检测结果 |
| 1.2.5 HE染色结果观察 |
| 1.2.6 马松三染结果观察 |
| 1.2.7 免疫组化结果观察 |
| 1.2.8 炎性因子RTPCR检测结果 |
| 1.3 讨论 |
| 研究局限性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药物治疗膝关节粘连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综述 |
| 1.1 术后疼痛的产生机制 |
| 1.1.1 术后疼痛产生的中枢机制 |
| 1.1.2 术后疼痛产生的外周机制 |
| 1.2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
| 1.2.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 1.2.2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 1.2.3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 1.2.4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 1.2.5 对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 |
| 1.2.6 其它不良影响 |
| 1.3 术后疼痛的评估 |
| 1.3.1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 1.3.2 数字疼痛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
| 1.3.3 Wong-Banker 面部表情量表法(facial expression scale,FPS-R) |
| 1.3.4 语言评价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 |
| 1.3.5 口述疼痛程度分级评分法(Oral pain rating score,OPRS ) |
| 1.3.6 McMillan 疼痛评估表 |
| 1.3.7 MOPS(改良目的疼痛评分)标准 |
| 1.3.8 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 |
| 1.3.9 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 |
| 1.4 术后镇痛常用药物 |
| 1.4.1 阿片类镇痛药 |
| 1.4.2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 |
| 1.4.3 局麻药 |
| 1.4.4 曲马多(tramadol) |
| 1.4.5 氯胺酮 |
| 1.4.6 其他药物 |
| 1.5 术后镇痛方法 |
| 1.5.1 口服用药 |
| 1.5.2 肌内注射 |
| 1.5.3 静脉注射 |
| 1.5.4 椎管内注药镇痛 |
| 1.5.5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 |
| 1.5.6 神经阻滞 |
| 1.5.7 经皮肤给药 |
| 1.5.8 经直肠黏膜给药 |
| 1.5.9 经皮神经电刺激 |
| 1.5.10 超前镇痛 |
| 1.5.11 平衡镇痛 |
| 1.5.12 其它方法 |
| 1.6 术后镇痛的问题与展望 |
| 第2章 引言 |
| 2.1 背景回顾 |
| 2.2 研究现状 |
| 2.3 研究意义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临床资料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纳入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2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
| 3.3 方法 |
| 3.3.1 观察组 |
| 3.3.2 对照组 |
| 3.4 观察项目 |
| 3.4.1 手术后疼痛强度评估 |
| 3.4.2 安全等级标准 |
| 3.4.3 疗效评定标准 |
| 3.4.4 观察指标 |
| 3.5 血浆内啡肽含量测定 |
| 3.6 统计学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4.2 术后各时点VAS 评分比较 |
| 4.3 两组患者镇痛疗效比较 |
| 4.4 安全性比较 |
| 4.5 两组患者血浆内啡肽含量比较 |
| 4.6 不良反应比较 |
| 第5章 讨论 |
| 5.1 腹部手术后疼痛治疗 |
| 5.2 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在腹部手术后的应用 |
| 5.3 针刺镇痛及内麻点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
| 5.4 β?内啡肽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
| 5.5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词汇表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理论研究 |
| (一) 疼痛的基本概念及病理生理 |
| (二) 疼痛的治疗及用药 |
| (三) 常见给药途径 |
| (四) 混合痔手术后的镇痛措施 |
| (五) 中医药用于痔术后镇痛 |
| 二. 临床研究 |
| (一) 临床资料 |
| (二) 治疗方法 |
| (三) 观察方法 |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 (五) 观察指标的评判标准 |
| (六) 统计学方法 |
| (七) 治疗结果 |
| 1. 疗效 |
| 2. 对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结果 |
| (1) 总体镇痛效果 |
| (2) 疼痛积分比较 |
| 3. 术后并发症积分比较 |
| 三. 讨论 |
| (一) 痔术后疼痛的特点及太宁乳膏的疗效特点 |
| (二) 太宁乳膏在痔术后应用有效性的作用机理 |
| (三) 本研究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正文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术后镇痛的进展 |
| 前言 |
| 术后疼痛的机制 |
| 术后疼痛所用的药物 |
| 术后镇痛方法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写词语表 |
| 致谢 |
| 论文部分 |
| 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部分 |
| 疼痛和手术后镇痛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致谢 |
| 1 临床特征 |
| 2 发生机制 |
| 3 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
| 3.1 精神因素 |
| 3.2 局部因素 |
| 4 护理进展 |
| 4.1 精神放松护理 |
| 4.2 尿动力学检查 |
| 4.3 预防感染 |
| 4.4 膀胱冲洗护理 |
| 4.4.1 膀胱造瘘管的护理 |
| 4.4.2 foley气囊导尿管的护理 |
| 4.4.3 冲洗液种类、温度、冲洗速度的选择 |
| 4.5 消除腹压升高的因素 |
| 4.6 膀胱内药物灌注 |
| 4.7 硬膜外腔注药 |
| 4.8 静脉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