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 1.2.3 总体性评价 |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 1.3.1 农村生活垃圾 |
| 1.3.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碎片化 |
|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结构及创新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框架结构 |
| 1.4.3 创新意图 |
| 1.5 A市及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总体情况简介 |
| 第2章 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阐释 |
| 2.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问题指向:碎片化 |
|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价值理念:以公民需求为导向 |
|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学术要义:整合与协调 |
| 2.4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研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碎片化问题的适用性阐述 |
| 第3章 A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碎片化问题的调查设计、实施及数据资料统计整理 |
|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实施及数据统计 |
| 3.1.1 问卷调查区域的选择 |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 3.1.4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 |
| 3.2 访谈调查的设计、实施及结果整理 |
| 3.2.1 访谈调查对象的确定 |
| 3.2.2 访谈调查提纲的拟定 |
| 3.2.3 访谈调查的实施 |
| 3.2.4 访谈调查结果的整理 |
| 第4章 基于调查结果的A市农村生活垃圾 |
| 治理碎片化问题分析 |
| 4.1 治理理念的碎片化 |
| 4.1.1 责任理念的碎片化 |
| 4.1.2 垃圾治理价值取向的碎片化 |
| 4.1.3 村民环保意识的碎片化 |
| 4.2 治理结构的碎片化 |
| 4.2.1 治理主体结构的碎片化 |
| 4.2.2 治理资源结构的碎片化 |
| 4.3 治理区域的碎片化 |
| 4.3.1 区域环卫设施规划配置分散 |
| 4.3.2 治理空间碎片化 |
| 4.4 治理信息的碎片化 |
| 4.5 治理监管的碎片化 |
| 4.5.1 治理监管体系的碎片化 |
| 4.5.2 治理监管责任的碎片化 |
| 4.5.3 治理监管制度的碎片化 |
| 第5章 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碎片化问题的整体性治理策略探讨 |
| 5.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公民需求为导向的垃圾整体性治理理念 |
| 5.1.1 塑造垃圾共同治理价值观 |
| 5.1.2 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 5.1.3 明确农村居民个人的治理主体地位 |
| 5.1.4 加强垃圾治理的引导宣传 |
| 5.2 推进整体联动,实现垃圾治理结构的整合 |
| 5.2.1 治理主体结构整合 |
| 5.2.2 治理资源结构整合 |
| 5.3 注重区域统筹,健全垃圾治理各参与主体协调合作机制 |
| 5.3.1 科学规划设计,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
| 5.3.2 破除治理死角,确保区域全面覆盖 |
| 5.3.3 化解利益冲突,达成区域利益均衡 |
| 5.3.4 加强沟通协调,促进区域合作共治 |
| 5.4 搭建交互平台,实现垃圾治理信息共享 |
| 5.4.1 建立垃圾信息交互共享平台 |
| 5.4.2 组建垃圾信息实时网络数据库 |
| 5.4.3 构建垃圾治理监测信息通报体系 |
| 5.4.4 构建垃圾治理区域整合性通报机制 |
| 5.5 加强监督管理,提升垃圾治理整体绩效 |
| 5.5.1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
| 5.5.2 完善内外监督体系 |
| 5.5.3 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
| 5.5.4 强化绩效考评问责 |
| 第6章 本项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 6.1 本项研究的主要成果 |
| 6.2 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
| 6.3 本项研究的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A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状况调查问卷 |
| 附录2 A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状况访谈提纲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