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城市化进程与新世纪乡土小说的转型 |
| 第一节 乡村叙事模式的新探索 |
| 第二节 新型农民形象的塑造 |
| 第三节 乡村文化的裂变 |
| 第二章 景观意象:乡村物质空间的变迁 |
| 第一节 新乡土形象的建构 |
| 一、乡村土地意象的双重呈现 |
| 二、乡村建筑意象的新旧更迭 |
| 三、乡村道路意象的景观更新 |
| 第二节 “去乡村化”的乡村现实 |
| 一、资本介入下的乡村图景 |
| 二、消费文化下的景观建构 |
| 第三节 乡村叙事中的生态隐忧 |
| 一、自然意象:乡土凋敝的预警 |
| 二、动物意象:生态失衡的反思 |
| 第三章 日常生活:乡村社会空间的转型 |
| 第一节 家庭关系的重构 |
| 一、亲情关系的新变 |
| 二、亲密关系的变革 |
| 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新趋向 |
| 一、流动的乡村 |
| 二、失序的伦理 |
| 第三节 基层权力的异化与崇拜 |
| 一、利益驱动下的权力异化 |
| 二、“官本位”思想下的权力崇拜 |
| 第四章 村落叙事:乡村文化空间的隐喻 |
| 第一节 传统消逝的挽歌 |
| 一、乡村传统的失落 |
| 二、清风街:为了忘却的回忆 |
| 第二节 现代乡愁的寄寓 |
| 一、乡土的眷恋与忧思 |
| 二、楚王庄:乡村蜕变中的精神困惑 |
| 第三节 乡村乌托邦的退守 |
| 一、乌托邦的求索 |
| 二、受活庄:乡村突围后的退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 引言 |
| 中美关系变迁的心理透视 |
|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英美废奴运动的交流和影响 |
| 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创新点 |
| 第一章 《思想与时代》的时代、思想背景与主旨 |
| 第一节 危机与转型的时代 |
| 一、民族危机:民族生存与民族认同 |
| 二、伦理危机:新旧伦理的冲突与科学、人文的冲突 |
| 第二节 思想承续 |
| 一、伦理思想史上的东南学派 |
| 二、《学衡》《国风》《思想与时代》一脉相承的伦理观 |
| 三、《学衡》《国风》《思想与时代》伦理思想的发展 |
| 第三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伦理观 |
| 一、伦理旨趣:融贯新旧、沟通中西 |
| 二、伦理精神指向:习道术、明人伦 |
| 三、伦理目标:“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 |
| 第二章 守望伦理传统 |
| 第一节 传统伦理文明的合理性 |
| 一、西化论否定传统伦理之反思 |
| 二、科学主义否定传统伦理之反思 |
| 三、传统伦理“尽人性”的合理生活态度 |
| 第二节 继承儒家伦理的路径探索 |
| 一、人文主义路径 |
| 二、非理性主义路径 |
| 三、新黑格尔主义路径 |
| 第三节 儒家伦理之“常德” |
| 一、人生态度与理想人格 |
| 二、孝亲与忠国 |
| 三、礼之别与乐之化 |
| 四、伦理承续与方法转变 |
| 第三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伦理启蒙 |
| 第一节 科学的伦理启蒙 |
| 一、“重德轻智”之弊 |
| 二、科学社会中的伦理与社会中的科学伦理 |
| 三、责任伦理之先声 |
| 第二节 “自由”“平等”的伦理启蒙 |
| 一、从“天命”到自由意志 |
| 二、从等级依附到自由平等 |
| 第三节 伦理启蒙的特质 |
| 一、民族性之常与时代性之变 |
| 二、教育的伦理启蒙导向与功用 |
| 第四章 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与建构 |
| 第一节 伦理实体与伦理范式的转型 |
| 一、华夏、诸夷到“中华民族” |
| 二、“家-国”到“民族-国家” |
| 第二节 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建构 |
|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一性 |
| 二、“王权国家”到现代民族国家的伦理基础 |
| 第五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政治伦理思想 |
| 第一节 伦理的政治:以伦理导政治 |
| 一、政治有道德论 |
| 二、伦理对政治的价值导向 |
| 第二节 现代转型背景下的国际政治伦理 |
| 一、世界主义伦理到民族主义伦理 |
| 二、国家主权至上与反对强权 |
| 第三节 以启蒙民众为导向的国内政治伦理 |
| 一、“高调民主观”与“有组织的自由观” |
| 二、五权宪章之制度正当性 |
| 结语 救亡与启蒙的调和 |
| 一、道德选择型的个体身份认同模式 |
| 二、不可通约的民族价值与自由价值 |
| 附录:《思想与时代》作者发文统计目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