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考虑逐行扫描 DVD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细细考量逐行扫描DVD(论文文献综述)

孙博慧[1](2021)在《激光3D打印AlSi合金光学元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激光3D打印(Laser 3D Printing)是一种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采用激光作为热源,以层层叠加的方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零件制造,具有适用材料广、结构高度可设计、成形样品精度高、力学性能好、制作周期短等优势。光学金属反射镜被广泛应用在测量与遥感领域的折反式光学系统中,因此对其体积、重量、寿命和光学性能具有严格的要求与标准。传统制造虽能减少反射镜重量,却牺牲掉了刚度,且其制作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成形内部轻量化的全封闭金属反射镜,在满足轻质和高比刚度两项需求的同时,又增强了反射镜的力学性能,缩减了制作周期。本文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工艺打印AlSi合金光学反射镜,通过激光参数优化、点阵结构设计和抛光及镀膜处理,使反射镜实现了快速制造、轻量优化结构设计和良好的光学反射以及工艺性能。具体研究如下:(1)研究了SLM工艺参数对打印AlSi10Mg合金性能的影响,获取了最佳参数窗口区。首先,在大范围激光参数下(P:100 W~400 W;V:330 mm/s~2500 mm/s),采用SLM工艺打印40条AlSi10Mg单轨,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单轨截面金相表征,总结激光与单轨作用规律,得到最佳参数窗口;其次,在最佳单轨窗口内,再次选取参数进行三维块体打印,通过致密度、宏观形貌和拉伸性能的对比分析,得到SLM工艺下AlSi10Mg最佳激光参数P=350 W,V=1.6 m/s。(2)设计了具有点阵功能结构的AlSi10Mg光学反射镜,实现了结构轻量化、垂直方向自支撑与表面致密性能强化。反射镜内部先后采用六边形和点阵轻量化结构设计,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打印时,六边形填充结构由于间隔较大,导致了封顶失败;而内部点阵结构,实现了在垂直方向的自支撑和反射镜封顶成形,省去了复杂繁琐的支撑去除环节,达到结构轻量化的目的,并节约了打印材料,更具有减震、大比表面积、吸能降噪等优势。相对于半径为200 mm、高150 mm的实心反射镜质量可减轻80%,镜面经致密性能强化,拉伸性能提升至490 MPa,硬度130 HV,有效改善内部缺陷,预防镜面开裂。(3)针对SLM光学镜表面情况及其光学设计要求,对激光3D打印的AlSi10Mg反射镜进行了后处理,以优化其内外表面质量,提高其光学性能。首先,对比分析了化学抛光、电解抛光和喷砂三种方式的抛光效果,通过化学抛光处理了内部结构,有效去除因阶梯效应和球化等粘黏在打印件表面的金属残渣;其次,通过电解抛光将外表面粗糙度值降低到纳米级别,减小其在系统装配时的尺寸误差;最后,利用电子束蒸镀,将抛光后的镜面镀一层厚度约为300 nm的银反射层,使其在400~1000 nm波长范围下,反射率达90%以上。

徐世平[2](2020)在《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石拓片,在金石学产生、兴盛、发展、复兴的过程中,拓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拓片不仅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史料,也是古人临池的范本类型之一。随金石学而兴起的拓片题跋,从最初的卷册形式为主,到清代乾嘉金石学复兴、碑学兴起,整纸拓的题跋、悬挂、欣赏,逐渐成为新的时尚。历来对于金石拓片题跋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史料的价值,兼及书法品评。而以现代的设计角度来观照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则有许多新的发现。金石拓片的题跋作品中,拓片是主,题跋为宾,围绕拓片展开的题跋,毫无疑问是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通过对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留下的大量金石拓片题跋作品的分析、研究,在看似不经意的题跋中,却蕴含着诸多的设计因素。由此可知,拓片本身既有金石的设计基因,又有拓片的传拓工艺,还有文人为了题跋而预留空间的设计。至于题跋中的设计因素就更加丰富了,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设计。内容包括题跋文体的选定、叙述的角度、文字的长短等。形式则包括题跋书体与风格、位置与大小都要遵循一定的形式构成规律,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填空。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调和与对比、渐变与突变、节奏与韵律、动感与静感、比例与尺度等设计原理均为拓片题跋提供了支持。而世俗的伦理次序,一定程度上支配着题跋位置的前后、高低、左右、上下等,对形式的影响不可忽视。印章从印文拟定、印风印式及钤盖都充满了设计,对于题跋形式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有时会起到点睛的作用,使画面醒豁,神采斐然。题跋纸墨色彩及界格的设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题跋空间一般在原拓纸和另纸两层为多,也有和绫纸形成三层空间的题跋,这对于设计的要求就更高了。金石拓片题跋的经典设计案例,结合了配画、临帖、钩摹等手段,经过精心的装潢设计,使拓片题跋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兰亭序·兰亭诗》《石鼓文》手卷、《熹平石经》《四欧堂》册页、《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以及全形拓中六舟的《博古清供图》《古砖花供图》《剔灯图》《六舟礼佛图》、吴大澂《愙斋集古图》的拓片题跋解析,进一步印证了设计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金石拓片题跋综合了金石拓片作为文字和图像载体本身具有的审美,还有传拓过程中产生的传拓工艺之美,最后融合文人艺术家诗文、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之美。而能将这些因素巧妙糅合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没有设计的统摄,将是散乱无序的。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或过于随意或过度设计,不免潦乱繁琐,我们正可引以为戒。如何运用设计把握好度的分寸,妙为布白,留有余地,处理好虚实关系,使拓片与题跋浑然一体,便成为当下现实的关切。

曹倩[3](2020)在《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面临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恶意攀比、破坏社会秩序等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我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加强学生品格教育的迫切性日益提升。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品格教育的最佳阵地。然而,当前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介绍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缺乏开展本土的品格课程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尝试通过个案研究探寻小学阶段品格课程研制的一般模式和策略,以此发挥品格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围绕“如何进行品格课程研制”这一研究问题,研究将品格课程研制过程划分为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制定实施路径和设计课程评价这四个阶段,以F小学为工具性个案,主要采用访谈法、实物收集法,共收集51份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与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索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即目标维度、内容、实施路径、评价机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未来小学品格课程研制提供方向。研究发现,F小学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品格课程研制模式,具体包括:从基本内容、特征、作用、地位五个维度来理解品格教育理念;从“面向自我、面向面向他人、社会”三个层面观照品格课程目标;以“构建专业化课程、创设学校文化、打造家校合作平台”作为主要实施路径,其中课程的整合与活动化建设是突出亮点;以评价表为载体,评价的主体和形式多元化。而在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参与者三个方面。品格课程的研制需要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合力,在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学校文化起到统领作用。因此,我们为做好小学品格课程研制工作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一是“塑魂”,凝聚学校文化,立足核心育人理念,研制有“灵魂”的品格课程体系;二是“反省”,梳理学生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确保品格课程研制的连续性。

蔡健荣[4](2020)在《某云资源管理平台中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今虚拟化技术日渐成熟,众多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运营商都面向公司和个人开放了云服务。云资源管理平台是给云服务提供商使用的统一纳管系统,资产管理作为云资源管理平台中必不可少的模块实现对云服务提供商所拥有的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资产的管理。经过对云服务提供商的需求进行分析后开发了该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使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采用Spring和Dubbo作为开发框架,利用开源的配置管理数据库——蓝鲸CMDB作为数据存储。在蓝鲸CMDB中定义了各类资产模型及其属性。模型可视为表,属性可视为字段,对资产信息的增删改查等同于操作该资产模型的实例即表中的记录。系统管理员负责定义模型、管理用户信息和管理域信息。用户可操作其所在管理域下的资产实例,更新资产拓扑,导入/导出资产。系统管理员可为用户设置所辖管理域或审查用户导入资产的记录。本文分析了该系统增删改查功能背后所暗含的复杂的业务逻辑:首先对用户输入的资产数据进行规则检验,然后提取资产数据内部的关联关系,根据关联关系构建资产拓扑,最后依照业务逻辑顺序依次调用蓝鲸CMDB的接口。预期引入事务使系统在操作失败时自动回滚。系统通过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现已上线并正常运行。它能高效导入资产数据并分类管理,实现了设计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杨诚[5](2020)在《霍译《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重塑的认知识解研究 ——以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王熙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红楼梦》的一项伟大艺术成就;在红学研究中,人物形象研究一直是重头戏,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在相关翻译研究中却是薄弱环节,研究数量较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更少。本论文采用Langacker的认知识解理论,从详略度、辖域、视角与突显四个维度对霍克思译本前80回中对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和王熙凤的相关描写在微观层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四位女性人物各自在译本中的形象变化以及变化的共同特点,并且运用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学、操纵学派等翻译理论探讨了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系统分析霍克思译本中语言的偏离,论文发现译作中四位女性人物的形象均有较大变化。黛玉的悲剧性大为下降。原着中黛玉是典型的悲剧形象。她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她与宝玉朦胧纯真的爱情最终未能如愿;贯穿全书的还泪神话以及围绕她设置的一系列悲剧意象更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氛围。霍译在外貌描写上突显的是其优美而非病弱,而她的言语行为均较原着激烈,使其柔弱的形象被削弱;在宝黛爱情描写中,霍译增加了大量解释,导致原文朦胧的爱情描写变得直接,她对宝玉的深情也被淡化;而且霍译忽略了还泪神话在全书的照应,又因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大量悲剧意象在霍译中无法再现,黛玉整体形象的悲剧性也随之降低。宝钗由“冷”变“热”。原着中,宝钗是淑女典范。她思想言行均循规蹈矩;待人接物中规中矩,态度温和但保持距离;同时书中围绕她有意设置了许多突显其“冷”的文化意象,共同构建了其“冷美人”形象。霍译中,她虽然思想更显得正统,行为却有了一份随意与率性;她待人的分寸掌握欠佳,有时更严厉有时又太亲热,未能再现她与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的冷冰冰的形象;加上一些突显其“冷”的文化意象在译本中无法再现,其“冷美人”形象在霍译中被消解。探春更加敏感精明。原着中,探春因明敏精干而被赞为“敏”。她精明能干;虽然对生母赵姨娘也有尖刻的言辞,但本质上是大家闺秀,温和文雅,平时对赵姨娘也按礼尊重。霍译中,她作为管理者的精明威严被进一步突显;对赵姨娘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敏感尖刻;而她高雅、守礼的闺秀特质却被弱化,她由闺秀中的政治家蜕变为完完全全的精明管理者。熙凤更辣更鲜活。原着中,王熙凤性格中最为突显的特征便是“辣”。她当家理事周到老辣;在贾瑞、尤二姐事件表现得虚伪毒辣;尽管为人圆滑,也不敢越礼,其言行却有着贵族妇女少有的泼辣。霍译中,凤姐变得更精明强干;她对贾瑞、尤二姐更虚伪,因此更反衬出她的毒辣;她更能说会道,更圆滑,也更泼辣凶悍;同时,她说笑的方式也更丰富多彩。整体上,霍译中的凤姐个性更强烈,形象更鲜明。霍译中四位女性变化虽各不相同,但大的方向却基本一致,即均指向闺秀特征的弱化与个人能力与个性特质的强化。原着中,无论是标准淑女宝钗还是有点小性儿的黛玉,也无论是对生母比较尖刻的探春还是个性最张扬的“凤辣子”,本质上都是礼教熏陶出来的大家闺秀,而霍译中她们的守礼言行均有被忽略的趋向,而她们与当时闺秀要求不甚相符的一些特质,如黛玉的聪慧、探春的精明、熙凤的能干与泼辣等,在霍译中均被进一步突显。霍译中女性人物形象之所以会发生以上形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学文本的开放性为译者在译文中重塑人物形象提供了空间。《红楼梦》文本中空白与未定点特别多,模糊的语言表达与难以复制的文学意境客观上为多种诠释提供了可能性。其次,中西文化差异使译者无法在译文中还原原着中的人物形象。而中英语言的差异使书中采用的一些汉语的独特表现形式无法再现,文化的差异则造成了中国特有文化意象的流失,它们均导致了人物形变。再次,译者的思想观念有意无意地参与了译文中人物形象的改写和重塑。曹雪芹与霍克思时代不同的社会观念通过作者与译者分别影响了原着与译着。霍克思以平等的等级观改写中国传统家庭的森严等级观念,使四位女性人物与人相处时表现出更多的平等倾向;他还以平等的女性观改造了中国传统女性的顺从形象,霍译中女性都不自觉地染上了现代女性的影子。研究表明,从认知识解的角度察看翻译文本,能帮助我们见微知着,从细微的差别中品味出人物形象变化的趋向,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看出译者对作品人物的态度。经典文学作品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变化难以避免,我们既要坦然接受翻译中必然会发生的变形,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文化融合,从而缩小翻译中的变形。

蒋雅卓[6](2019)在《唐代宿泊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以题材为中心的唐诗专题研究尤为盛行。所谓“宿泊”题材诗是写夜宿和泊船的诗作,宿指停船的时段在黄昏至黎明之间,泊指夜宿的地点在舟中或岸边。宿泊诗以时间为维度。诗人的思考与活动源于白天,夜晚是白天的继续,也是宿泊诗诞生的重要背景。宿泊诗以空间为经度。它贴近山水,继承传统的山水审美精神,却并不仅仅表现纯粹的山水之乐,还关注到人这一主体在山水客体间的精神面貌。总而言之,宿泊诗即写诗人在水路交通线上夜宿时的见闻感受,它是交通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宿泊诗有两大源头:其一是羁旅题材,其二是夜题材的相关书写。宿泊诗发端于诗骚,拓宇于魏晋,初成于《古诗十九首》。及至唐代,宿泊诗从形式到审美各方面都已完备,并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唐人继承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诗的羁旅题材传统,将宿泊发展成一种独立的题材类别。唐代约有400多首宿泊诗,诗人普遍偏好以近体写宿泊主题,古体次之,乐府稀少。近体中律诗又多于绝句,五律多于七律,七绝多于五绝。从初唐到晚唐,能够代表唐诗高峰的诗人有几十位。其中成就突出的如宋之问、骆宾王、杜甫、李白、刘长卿、刘禹锡、韦庄、卢纶等人,都展现出他们写作宿泊诗的杰出艺术才能,最终形成蔚然可观的创作高峰。到中唐,宿泊题材中还孕育出像张继《枫桥夜泊》、卢纶《晚次鄂州》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交口称誉,视为榜样,表明其达到高度成熟。狭义的宿泊诗以描写唐人在水路交通线上的漂泊主题为主,包括舟中夜宿和泊船夜宿两种情形,但有一类以“夜泛”“泛舟”为题眼,以写夜晚江面泛舟之乐的诗歌也可纳入讨论范围。诗人进行创作实践中,继承行旅诗中诸多圆熟的意象,并升华包含忧患意识的舟船意象、体现生命悲剧意识的猿意象,增加反映唐代政治悲辛的南北意象。宿泊诗艺术上的特色和成就主要有三点:其一,生活气息浓厚,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面,拓展了唐诗的题材范围及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功能;其二,情景交融,境界宛然,写景状物时声色描写突出。诗人熟练运用通感手法,最终超出可视可听的界限,捕捉潜意识和直觉印象,表现出内心更深刻的触动;其三,冲破“诗缘情”的创作套路,有了写意的偏向,意在景先,感事而发,形成立体可感的诗境美。唐代中后期,诗人呈现从北向南的不可逆的流动趋势,大量外籍诗人来到相对偏远和蛮荒的南方水域,如巴水水域、汉水水域、洞庭湖水域、江州水域、岭南水域。诗人在心理和视觉上,被这些南方水域景物所触动,写下了不少地域风情诗歌。这部分诗作记录有当时这些南方水域所见的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精神,而且能体现出诗人在反映地域文化时的选择倾向。南方偏远地区的水域文化从正负两个方向影响着诗人的创作,无论主动接受或被动反映,诗人都会在无形间吸收这些南方水域特有的文化特质。

田梓榆[7](2018)在《十四世纪前中国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用香历史悠久,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性格和情感精神的体现,作为传达中国香文化物质文明重要载体的香具,依香而生,香与器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行演进,是一笔亟待挖掘与整理、传承与发扬的珍贵财富。它们历经了数千多年朝代更迭的演变,是中国千年物质文化的凝结,从中可以窥见不同时代使用香具背后的社会生活、经济情况、制作工艺、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历史变迁。早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焚烧芳香类植物,室内焚香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用香目的以清洁、抑菌、驱虫等功能性为主。两汉时期,熏香风气由贵族阶层向普通平民逐渐衍生,出现了炉身较浅、熏燃草本植物的豆式炉。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启,中土与西域国家之间发生了贸易往来,外域的树脂类香料开始进入中国。相应地,香具的形制也在发生变化,能够在炉身内堆起香灰,放上树脂类的香料并以炭火熏燃的博山炉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显现,佛教元素逐渐出现在的香具的制作上。隋唐时期,因外域文化的浸染融合和佛教的愈加兴盛,作为礼佛的重要活动的焚香,吸引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供佛时使用异域风格的香具也随佛教在中国流行开来。因其开放、包容、富足的社会背景,香具的制作也极尽奢华、富丽,尤其流行富于异域风格的金属香具。宋代的崇文氛围使富有学问和教养的文人们成为政治与文化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审美引领风尚,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尺,形成了符合文人美学趣味的宋代香具体系。北宋金石考古学兴起后,商周青铜器被文人们首先作为香具使用。由于宋代制瓷业的发达,南宋时,更是流行使用以瓷质仿青铜器造型的香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兴旺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形成,用香的群体也由文人阶层扩大到寻常的巷陌百姓,市民情趣香具的大量出现是宋代香具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明清的香事活动继承了宋元以来市井香的繁盛,仍旧以世俗间情调为主,精神层面的追求变得模糊,焚香深入民间,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本文选取建国以来考古发掘出土并具有香文化演进变化重要历史节点的代表性香具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和其他相关图像,并通过实验考古学的方法模拟并制作所讨论的典型香具的模型,设计各类科学实验,并对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得到对选取的典型香具制作成因、使用方法、使用原理更加科学、直观和理性的判断。找到隐藏在这些香具下的文化内涵、时代气息以及中国香文化发展史的脉络,为了解和解释中国古代文明提供更多的切入点和窗口。

李赫[8](2018)在《基于FPGA的图像采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图像处理系统正向着高速、高分辨率、高集成化、高可靠性方向发展,鉴于软件处理系统在速度和实时性上的不足,用硬件来实现图像处理算法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是当今运用极其广泛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将FPGA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FPGA硬件设计、并行处理以及多级流水线设计的优势,提高图像处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本文针对国内外视频采集和图像处理现状,详细描述了包括FPGA和SDRAM以及CMOS摄像头的新型图像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各个功能模块的作用及设计。第一,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背景和基础提出了基于FPGA的图像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构想,根据这一系统所要达成的功能目标而分解成几个相互连接、各自作用的模块。第二,分别针对不同的功能部分,包括复位部分、视频采集部分、色彩空间转换部分、视频存储部分和VGA显示部分的总体思路以及具体的运行原理进行详细的图示并解释其工作流程,同时借助ISE自带的逻辑分析仪进行验证,达到了视频采集、存储以及最终显示的系统运行目标。由于视频信号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信号也十分复杂,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款新型的视频信号处理系统,使之能够实现实时采集、存储空间大以及实时处理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种新型的视频信号处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去,满足当今人们速度快的实际需求,利用FPGA为图像处理在算法以及系统结构上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荀利波[9](2018)在《诗歌的抗战—西南大后方诗歌创作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南大后方诗歌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背景下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既承续中国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新诗发展的脉络,同时又因全民族全面抗战和争取民族自由独立与解放的伟大现实,担负了抗战救亡、文艺动员的使命而与中国的现实有了更深刻、更广泛的接触,推进了新诗在革命、启蒙与诗歌艺术上的相谐发展,使现代新诗艺术更加成熟。但就学术界研究现状来看,虽然西南大后方诗歌被植入中国现代诗歌的整体发展进程中进行了多角度的叙述,其独特性也不断被发掘,但对“西南大后方诗歌”作为一个整体范畴的研究尚未获得充分重视。为此,本文提出西南大后方诗歌创作生态研究。具体而言,是在西南大后方诗歌生态系统生成的背景下,将西南大后方诗歌文学生态的考察分解到诗歌作为文学活动的要素之中,即以诗人、诗歌创作、诗歌传播为主体,通过对这几个部分的文学生态考察,整体上形成对诗歌创作生态的呈现。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战时生态生成与新诗的西南出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以陪都重庆为核心的西南大后方,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治背景下,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对经济、教育、文化、文学等资源的凝聚具有独特优势,既打破了“五四”以来形成的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现代文学生态,又在西南大后方重构新的生态环境,使西南大后方和西南大后方诗歌以一种独特方式登上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舞台。对现实更为深入的了解、体验和思考,使得诗人们对诗歌作为文学艺术自身发展问题逐步形成了新的认识,从而推进了诗歌在创作观念、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讨论与变革。第二章论述战火与硝烟中的诗歌主体生态。战争是政治的极端形式,全面抗战时期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诗人与其所置身的作为客体的空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存在于背离故土、流亡他乡之痛,更重要的是诗人们的生命体验和经历,成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战时诗人们从战争爆发初期的流散,到1938年之后在西南渐趋聚集,民族、国家的生存,自我个体的生存,这些问题的纠缠作用于诗歌创作中,促成了诗歌艺术上的多重变化,甚至于奠定了诗歌发展的基调——革命的、大众的、现实的。第三章论述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状态。由于国土的沦陷和西南大后方的空间聚集,在抗战救亡的吁求下,诗歌接受群体更趋丰富,特别是使五四以来就提倡的“文艺大众化”得以以知识分子“俯身”的姿态亲近底层大众,这在某种程度上或可看作是知识分子阶层对知识垄断的再次“革命”,也为诗歌朗诵、街头诗等诗歌传播形式在抗战时期获得发展提供了土壤。抗战时期的出版、传媒业,因战时救亡加强了与社会各界抗日救亡组织及其活动的联系,从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阵地,改善了诗歌创作的生态环境,对诗歌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四章论述诗歌本体的生态适应。因抗战文艺发展的需要和文学生态的变化,西南大后方诗歌延续了“诗体解放”传统,自由体诗在发展中出现了朗诵诗、街头诗、叙事诗、方言诗等诗体上的新变化。在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下,诗歌体式的变化是抗日斗争的历史现实下诗人们对社会生态作出创作调适的结果,是获取自我生存空间的必然要求,改变了新诗诞生以来发展的走向,也为新诗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第五章论述战时生态下新诗创作活动的变化。贯穿于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始终的“西方影响与民族传统”“启蒙救亡与诗歌本体”两对基本矛盾,决定了新诗发展复杂而曲折的局面。全面抗战的炮火真正在最大范围内逼迫诗人们从“上层”走到了大众之中,走向了中国自我的时代之中,它导致的是新诗在诗歌观念、诗歌视野、诗歌创作艺术等方面向中国的现实、向中国自我的现代性情境的靠近。战时诗歌创作生态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国现代新诗艺术发展空间。虽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全民族抗战的亢奋激情中现代新诗“使命意识”的强化和“审美意识”的削弱,使得新诗在形式、语言、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病症”,但诗歌必然“反映时代精神”,诗歌研究更不能置身于它所生成的社会现实之外。在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下,在文艺大众化、民间形式等的讨论中,在朗诵诗、街头诗、方言诗、叙事诗、政治讽刺诗等诗体的创作实践下,西南大后方诗歌推进了新诗诗歌观念、诗歌视野、诗歌创作艺术等的发展,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派诗歌创作过程中成长起一批重要诗人,形成一批代表新诗发展新高度的成果,成就了新诗发展独特而重要的一段。

管磊彬[10](2017)在《基于图像处理的高分子材料一致性比对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电气产品生产消费国,制造业特别是家电制造业发展迅猛,不断有新的产品推陈出新,消费者也越来越多的享受到电器产品为生活带来的便捷。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其质量保证问题,高分子材料作为的原材料,影响着电器产品的诸多性能,因此高分子材料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分子材料一致性比对判定工作只能由有经验的专家来完成,通过比对送检材料和原始材料的三种图谱,分析图谱中相关信息,进而进行一致性判定。由专家来对材料进行判定,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经验、技术背景等有很高要求。因此,该任务客观的要求运用高效低耗的方式完成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图像识别算法,能够实时准确的对高分子材料图谱进行信息提取,并研发了一种针对高分子材料分析图谱的计算机自动化比对系统,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了图谱曲线识别重构算法,首先通过坐标轴直方图投影确定图谱的坐标轴原点、横纵坐标和坐标刻度,然后计算坐标轴比例尺,进一步计算图谱中曲线像素点所代表的实际物理量,最后为了减少因像素间隔和缺失造成误差,采用样条插值的方法重构其对应物理量。2.针对图谱中的特征数值,设计了两套识别算法:1)针对IR图谱是有规律的垂直方向的文本,在滤除曲线后通过直方图投影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到文本行,然后将其送入基于模板匹配的字符识别模块进行文本识别2)而针对TG和DSC图谱,提出了一种基于连通区域搜索匹配的图谱特征数值识别方法。首先通过连通区域分析确定疑似文本区域,然后在疑似文本区域中进行模板匹配分析,然后匹配率最高的即为该匹配类的结果,最后将其送入基于模板匹配的字符识别模块。3.经过图谱信息提取之后,需要将送检材料的三类图谱与存档的基准的图谱进行一致性比对,本文基于该过程提出了可调阈值的一致性比对算法。该算法综合了三种图谱各自特性、专家经验和相关国家标准,在共计1368套材料图谱上的测试结果中94%以上都可以得出确定性结果,而其中99%的结果与专家判定一致。4.建立了基于B/S架构的一致性自动判定的应用系统,前端为浏览器,后端由MATLAB程序集成的服务器提供。用户可以只需通过浏览器就能进行材料一致性比对,该系统提供了人机友好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网页涵盖了“各级用户管理”,“比对参数设置”,“一致性判定”等功能模块。

二、细细考量逐行扫描DV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细考量逐行扫描DVD(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3D打印AlSi合金光学元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激光3D打印
        1.2.1 3D打印技术
        1.2.2 激光3D打印技术原理及特点
        1.2.3 激光3D打印的送粉方式
    1.3 激光3D打印光学金属反射镜
        1.3.1 激光3D打印光学金属反射镜现状
        1.3.2 激光3D打印光学金属反射镜材料选择
        1.3.2.1 铝及铝合金
        1.3.2.2 激光3D打印AlSi10Mg合金研究现状
        1.3.3 激光3D打印光学金属反射镜工艺路线
        1.3.4 激光3D打印光学金属反射镜评价指标
        1.3.4.1 光学性能指标
        1.3.4.2 机械性能指标
    1.4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AlSi10Mg粉末的基本性质
        2.1.2 AlSi10Mg粉末化学组成成分
        2.1.3 AlSi10Mg粉末物相组成
        2.1.4 AlSi10Mg粉末的显微形貌
        2.1.5 实验设备
        2.1.6 实验设备参数
    2.2 实验可调节工艺参数
    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金相显微镜表征
        2.3.2 XRD物相分析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2.3.4 拉伸性能测试
        2.3.5 密度测试
        2.3.6 粗糙度测试
        2.3.7 电子束蒸发镀膜
        2.3.8 反射率测试
第3章 SLM工艺参数对打印AlSi合金性能的影响
    3.1 激光与物质交互作用
    3.2 激光功率和速度参数对单轨AlSi合金形貌的影响
    3.3 激光功率和速度对块体AlSi合金的影响
        3.3.1 实验参数设置
        3.3.2 激光功率对SLM成形块体AlSi合金致密度的影响
        3.3.3 激光扫描速度对SLM成形块体AlSi合金致密度的影响
        3.3.4 线能量E对成形块体AlSi合金致密度的影响
        3.3.5 激光功率和速度对打印AlSi合金宏观形貌的影响
        3.3.6 激光功率和速度对打印AlSi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
        3.3.7 激光功率和速度对打印AlSi合金微观形貌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光学反射镜减重结构设计与表面致密性能强化研究
    4.1 光学镜减重结构设计
        4.1.1 SLM正六边形孔反射镜减重结构
        4.1.2 点阵结构设计
        4.1.3 点阵结构打印方向设计
    4.2 光学镜表面致密性能强化
    4.3 光学镜表面力学性能强化
    4.4 小结
第5章 激光3D打印光学镜表面后处理技术
    5.1 化学抛光表面处理
        5.1.1 超声辅助化学抛光处理样品
        5.1.2 化学抛光内部复杂点阵结构
    5.2 电解抛光表面处理
    5.3 喷砂表面处理
        5.3.1 喷砂的原理
        5.3.2 喷砂实验设计
        5.3.3 喷砂结果分析
    5.4 反射镜表面电子束蒸镀银膜
        5.4.1 电子束蒸镀原理及其步骤
    5.5 反射镜面光学性能评估
        5.5.1 光学镜面反射率评估
        5.5.2 光学镜面形精度评估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术语阐释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术语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考证
        (二) 图像分析
        (三) 物质文化
        (四) 数据整理
    三、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现实意义
第一章 拓片与金石学
    第一节 传拓的产生
        一、传拓技艺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二、传拓技艺的产生
    第二节 拓片的传播
        一、石刻拓片
        二、铜器铭文拓片
        三、刻帖拓本
    第三节 以拓片为中心的金石学
        一、史传和遗刻互考
        二、对书法的品评
        三、研究的成果
    第四节 拓片题跋风气的形成
        一、已有的题跋种类
        二、从卷、册到整纸的题跋
第二章 拓片的设计
    第一节 拓片工艺的设计
        一、拓片中的金石工艺设计
        二、传拓法中的设计
    第二节 文人对拓片的设计
        一、精拓
        二、构图形式的设计
第三章 题跋的设计
    第一节 题跋内容的设计
        一、解读拓片是设计的前提
        二、题跋内容的设计
    第二节 题跋形式的设计
        一、书体与风格的设计
        二、形式设计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印章的设计
        一、印风与印式的设计
        二、钤印的设计
    第四节 色彩在题跋中的设计
        一、墨色的设计
        二、纸色的设计
第四章 拓片装潢及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第一节 拓片装潢形式的设计
        一、诸多设计因素的植入
        二、拓片常见装潢形式的设计
    第二节 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一、原纸题跋的设计
        二、拓纸以外第二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三、第三层绫纸的空间设计
第五章 拓片题跋经典设计案例解析
    第一节 手卷题跋设计举例
        一、刻帖手卷题跋的设计——以《兰亭序·兰亭诗》卷为例
        二、碑学以后的手卷题跋设计——以《石鼓文》为例
    第二节 从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到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一、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册页的设计
        二、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三、册页设计的全面升华
    第三节 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题跋的设计
        一、题跋人物及年表
        二、世俗伦理观对于题跋形式的影响
        三、视觉形式影响下的题跋设计
    第四节 全形拓题跋设计举例
        一、全形拓常见形式的题跋设计
        二、全形拓与绘画三维空间的设计
结论
尾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图版目录
表格目录
附录
后记

(3)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追溯:理解品格教育
        1.1.2 政策引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1.1.3 社会呼吁:品格教育联盟的“成都经验”
        1.1.4 现实之忧: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的攀升
    1.2 研究目的
    1.3 关键概念
        1.3.1 品格
        1.3.2 品格教育
        1.3.3 品格课程
        1.3.4 课程研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品格课程目的的研究
    2.2 关于品格课程内容的研究
    2.3 关于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的研究
        2.3.1 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3.2 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3.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研究
    2.4 关于品格课程评价策略的研究
        2.4.1 评价原则和依据研究
        2.4.2 评价策略与方式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3.3.1 个案的描述与选取
        3.3.2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3.3.3 资料的整理与编码
    3.4 研究的质量评价
    3.5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4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
    4.1 F小学品格课程理念框架的构建
        4.1.1 F小学品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4.1.2 F小学品格教育的主要特征
        4.1.3 F小学品格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4.1.4 F小学品格教育的定位
    4.2 F小学品格课程目标的确定
        4.2.1 .品格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4.2.2 品格课程目标的观照维度
    4.3 F小学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3.1 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4.3.2 品格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排列
    4.4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决策
        4.4.1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的决策
        4.4.2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
        4.4.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的选择
    4.5 F小学品格课程评价的制定
        4.5.1 品格课程评价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4.5.2 品格课程评价的主要载体:评价表
        4.5.3 品格课程评价的具体方式
5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5.1.1 课程文本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1.2 课程实施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1.3 课程研制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5.2 品格课程研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课程文本的参照与选择:品格课程研制的基础
        5.2.2 社会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风向标
        5.2.3 家庭教育:品格课程研制的助推器
        5.2.4 学校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营养液
        5.2.5 教师课程能力:品格课程研制的舵手
        5.2.6 学生成长:品格课程研制的旨归
6 结论与启示
    6.1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基本样式
    6.2 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启示与建议
        6.2.1 启示:塑魂——基于核心理念规划品格课程
        6.2.2 建议:反省——梳理学生经验,把握课程连续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请函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调研日记(节选)
    附录5 课程文本资料(节选)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某云资源管理平台中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任务
        1.2.1 课题内容
        1.2.2 本人承担任务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蓝鲸CMDB简介
    2.2 REDIS简介
    2.3 ZOOKEEPER简介
    2.4 RABITMQ简介
    2.5 SWAGGER简介
    2.6 HTTPCLIENT简介
    2.7 EASYEXCEL简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3.1.1 系统管理员
        3.1.2 普通用户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系统用例分析
        3.2.2 资产实例管理
        3.2.3 资产拓扑关联
        3.2.4 资产导入/导出
        3.2.5 系统管理功能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层次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资产实例管理模块设计
        4.2.2 资产拓扑关联模块设计
        4.2.3 资产导入/导出模块设计
        4.2.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3.1 E-R图设计
        4.3.2 数据库表设计
    4.4 系统的界面设计
    4.5 系统的接口设计
        4.5.1 实例管理接口设计
        4.5.2 拓扑关联接口设计
        4.5.3 导入/导出接口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资产实例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1 添加资产
        5.1.2 修改资产
        5.1.3 删除资产
        5.1.4 展示资产列表
        5.1.5 统计使用概览
    5.2 资产拓扑关联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2.1 查询资产拓扑
        5.2.2 更新资产拓扑
    5.3 资产导入/导出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3.1 导入资产文件
        5.3.2 检验资产数据
        5.3.3 导出资产实例
    5.4 各模块共用工具类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方法介绍
    6.2 系统的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6.2.1 检验资产数据的白盒测试
        6.2.2 添加资产的黑盒测试
        6.2.3 修改资产的黑盒测试
        6.2.4 删除资产的黑盒测试
        6.2.5 展示资产列表的黑盒测试
        6.2.6 统计使用概览的黑盒测试
        6.2.7 查询资产拓扑的黑盒测试
        6.2.8 更新资产拓扑的黑盒测试
    6.3 系统的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霍译《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重塑的认知识解研究 ——以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王熙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译本选择与研究范围
        1.2.2 人物选择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红楼梦》原着人物形象研究
    2.2 《红楼梦》英译人物形象研究
        2.2.1 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红译研究
        2.2.2 与“人物形象”相关的红译研究
    2.3 认知识解理论: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物形象重塑研究的适用性
        2.3.1 认知识解理论
        2.3.2 认知识解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3.3 认知识解对人物形象重塑研究的适用性
    2.4 小结
第3章 林黛玉:悲剧形象淡化
    3.1 柔弱形象弱化
        3.1.1 娇弱变强壮
        3.1.2 多愁善感减弱
    3.2 宝黛爱情朦胧美消失
        3.2.1 含混描写变明晰
        3.2.2 深情变平淡
    3.3 闺秀形象模糊化
        3.3.1 聪慧形象加强
        3.3.2 守礼形象削弱
    3.4 悲剧性减弱
        3.4.1 还泪神话隐没
        3.4.2 悲剧意象消失
    3.5 小结
第4章 薛宝钗:冷美人形象“热”化
    4.1 思想行为发生裂变
        4.1.1 思想正统化
        4.1.2 行为随意化
    4.2 与他人距离感缩小
        4.2.1 对下人更随性
        4.2.2 对同辈更热情
        4.2.3 对尊长更率性
    4.3 “冷美人”形象消融
        4.3.1 “冷”的意象消失
        4.3.2 “冷”的行为隐没
    4.4 小结
第5章 探春:“敏”形象突显
    5.1 威严形象强化
        5.1.1 态度更严厉
        5.1.2 处事更精明
    5.2 敏感的个性加强
        5.2.1 言行更显敏感
        5.2.2 称谓更加尖刻
    5.3 闺秀形象削弱
        5.3.1 烘托高雅的意象消失
        5.3.2 体现高雅的描写淡化
    5.4 小结
第6章 王熙凤:“辣子”形象更鲜明
    6.1 精干形象进一步强化
        6.1.1 处事更能干
        6.1.2 心机更深细
    6.2 虚伪的表现增强
        6.2.1 对贾瑞更热情
        6.2.2 对尤二姐更友好
    6.3 泼悍鄙俗的形象发生裂变
        6.3.1 言行泼悍加剧
        6.3.2 鄙俗言语减少
    6.4 虚荣要强的个性加强
        6.4.1 要强的形象强化
        6.4.2 虚荣的形象裂变
    6.5 守礼的形象削弱
        6.5.1 恭顺变放肆
        6.5.2 对长辈称呼失礼
    6.6 鲜活的形象突显
        6.6.1 言语更加圆滑
        6.6.2 鲜活描写增多
    6.7 小结
第7章 霍译中女性形象重塑的整体趋向与探因
    7.1 霍译中女性形象变化的共同趋势
        7.1.1 闺秀形象弱化
        7.1.2 才能个性强化
    7.2 霍译中女性人物形变探因
        7.2.1 开放多解的文学文本
        7.2.2 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
        7.2.3 难以抑制的译者观念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唐代宿泊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唐代宿泊诗的兴起和发展
    2.1 宿泊诗的内涵
    2.2 唐前宿泊诗的传统
    2.3 唐代宿泊诗的创作概况
    2.4 唐代宿泊诗的兴起背景
第3章 唐代宿泊诗的内容与情感
    3.1 唐代宿泊诗中的漂泊生活
        3.1.1 舟中夜宿
        3.1.2 泊船停宿
    3.2 唐代宿泊诗中的夜泛生活
        3.2.1 宵禁与夜泛
        3.2.2 科举与夜泛
    3.3 唐代宿泊诗的情感内涵
        3.3.1 唐代的忧患意识——以舟船意象为例
        3.3.2 唐代的悲剧体验——以猿意象为例
        3.3.3 唐代的故园之思——以南北意象为例
第4章 唐代宿泊诗的艺术特色
    4.1 浓郁的生活气息
    4.2 突出的声色描写
    4.3 强烈的写意偏向
第5章 唐代宿泊诗与南方偏远地区的流域
    5.1 巴渝流域
    5.2 汉江流域
    5.3 洞庭湖流域
    5.4 江州流域
    5.5 岭南流域
    5.6 余论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唐代宿泊诗索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7)十四世纪前中国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原因和意义
    四、资料选取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贵族生活的衍生——汉代香具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博山炉——以满城汉墓出土器物为例
        一、博山炉基础模型的形成
        二、满城汉墓出土的博山炉
        三、博山炉定名考释
        四、博山炉的产生背景
        五、博山炉的使用
        六、博山炉的燃熏实验(图 1-15)
    第三节 豆式熏炉
        一、豆式熏炉的起源和用途
        二、博山炉形成前、后出土豆式熏炉形制的变化和原因
        三、从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彩绘豆式熏炉及燃烧残余物看豆式熏炉的燃熏方法
        四、模拟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陶质豆式熏炉(433)燃熏实验
        五、豆式熏炉的使用和功能
        六、熏笼与豆式熏炉的搭配组合
        七、前博山炉时期的铜质豆式熏炉
        八、后博山炉时期豆式熏炉的演变
    第四节 过渡期的四连体熏炉
        一、南越王墓出土四连体熏炉概况
        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带来域外树脂类香料
        三、树脂类香料促使本土香具发生变革
        四、博山炉在空间中使用的局限性
        五、四连体熏炉的出土情况
        六、以南越王墓出土铜质熏炉为参照划分过渡时期出土熏炉发展的两个方向
第二章 佛教西来的影响——唐代香具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钓香炉”意象——贴佛像炉、鼎式炉、提环香炉
        一、贴佛像炉
        二、鼎式炉
        三、提环香炉
    第三节 柄香炉
        一、柄香炉释名
        二、早期的柄香炉
        三、域外的柄香炉
        四、佛教中的执香炉行香礼仪
        五、狮子镇柄香炉
        六、其他材质的柄香炉——不成功的发明
        七、柄香炉与香宝子
    第四节 束腰炉与高足炉
        一、束腰炉
        二、高足炉的图像和实物
    第五节 香囊
        一、香囊的定义
        二、香囊的构造原理
        三、香囊名实关系的确立
        四、存世的13件唐代香囊
        五、香囊的使用方式
        六、名物的转换与错位
        七、香囊焚香实验
第三章 诗意化的文人情调——宋代香具
    第一节 背景
        一、宋代文化和审美基调的制定——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
        二、浓厚的人文气息——市民阶层出现
        三、金石考古学引发复古情结
        四、禅宗思想和理学对宋代香具的影响
        五、中国香具发展的新高度
    第二节 卍字炉
        一、由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出土卍字石香炉引起
        二、卍字符号考释
        三、卍字炉——北宋文人的香炉形制
        四、卍字炉归类和使用方式——篆香炉和香篆
        五、卍字炉香篆熏燃实验
        附:关于卍字炉用途的思考
    第三节 南宋仿古体系香炉
        一、南宋仿古体系香炉产生背景综述
        二、南宋仿古体系香炉
        三、隔火熏香与仿古型香炉的使用
        四、宋式陶瓷香炉焚香适用性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FPGA的图像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当前有关图像处理的研究进展情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2.1 基于FPGA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理论基础
    2.2 图像采集系统硬件设计总体结构
    2.3 图像采集系统中的电源系统
    2.4 FPGA电路设计
    2.5 视频采集电路设计
    2.6 存储器电路设计
    2.7 视频编码电路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图像采集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 系统总体流程
    3.3 复位部分的规划
    3.4 视频数据采集部分的规划
        3.4.1 CMOS传感器的OV9655特征
        3.4.2 设置SCCB总线
        3.4.3 OV9655的参数
        3.4.4 OV9655数据采集驱动
        3.4.5 色彩空间转换部分
    3.5 视频数据存储部分
        3.5.1 异步时钟域的解决方案
        3.5.2 异步FIFO传输方式
        3.5.3 SDRAM存储器的作用流程
        3.5.4 SDRAM控制器的验证
    3.6 VGA控制部分
        3.6.1 VGA接口的基本功能
        3.6.2 接口芯片ADV7123和控制过程
        3.6.3 VGA时序参数
        3.6.4 测试与验证
    3.7 图像处理算法功能
    3.8 结论
第4章 本文总结和未来前景
    4.1 本文总结
    4.2 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诗歌的抗战—西南大后方诗歌创作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战时生态生成与新诗的西南出场
    第一节 抗战中崛起的西南大后方
        一、西南大后方区域范围及政治地位的确立
        二、西南大后方社会整体发展的稳定
    第二节 现代文学中心的西南重构
        一、北京、上海现代文学中心的沦陷
        二、硝烟中流散的现代文学
        三、抗战时期现代文学中心的西南重构
    第三节 现代新诗在西南大后方的历史出场
        一、现代诗人抗战时的西南集聚
        二、诗歌传播场域在西南的构建
        三、现代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战火与硝烟中的诗歌主体生态
    第一节 战火中的洗礼:诗人生存状态与诗歌态度
        一、流散期:吹响民族抗战号角
        二、稳定期:浴火后的西南聚集
        三、困难期:向现实的深处掘进
    第二节 硝烟中的集结:诗歌社群与诗人组织
        一、“文协”的建立与诗人动员
        二、《七月》等报刊媒介与诗人组织
        三、西南联大等校园文学社群与诗人的组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状态
    第一节 接受群体类型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一、底层的大众:文艺动员中的普通市民和工农
        二、挑剔的读者:西南大后方城市知识分子群体
        三、诗歌逐梦者:西南大后方校园中的学生群体
    第二节 诗歌传播的主要途径与困境
        一、出版发行机构的发展与诗歌文集出版
        二、《抗战文艺》等报刊媒介的诗歌传播
        三、诗朗诵、街头诗等传播途径的发展
        四、战时环境下诗歌传播的主要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诗歌本体的生态适应
    第一节 朗诵诗等:“使诗歌,成为大众的东西”
        一、高兰等的朗诵诗创作
        二、田间等的街头诗创作
        三、沙鸥等的方言诗创作
    第二节 叙事诗:“新诗的再解放和再革命”
        一、战时生态适应中走向新的抒情
        二、战时生态适应中的形式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时生态下新诗创作活动的变化
    第一节 战时生态下的新诗创作活动特点
        一、创作目的的工具化
        二、创作活动的组织性
        三、接受对象的大众化
    第二节 战时生态下新诗创作的整体变化
        一、规定性的“我们”对个体的“我”的超越
        二、现实性在诗歌现代性构建中的合法性的确立
        三、多元文化整合对西南大后方诗歌艺术的丰富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937 年 7 月至1945 年 8 月出版的主要诗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图像处理的高分子材料一致性比对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1.3.1 图像的基本分类
        1.3.2 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分类
        1.3.3 图像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分析图谱信息提取
    2.1 图谱在本文中的定义
    2.2 图谱特征信息定义及其识别流程
        2.2.1 IR图谱特征信息定义和识别
        2.2.2 DSC特征信息定义和识别流程
        2.2.3 TG图谱特征信息识别流程
    2.3 图谱坐标轴识别算法
    2.4 图谱中曲线的识别算法
        2.4.1 曲线波形识别提取
        2.4.2 图谱曲线重构及结果
    2.5 特征数值识别模块
        2.5.1 本文中的文本定位方法
        2.5.2 文本行分割方法
        2.5.3 字符特征提取和识别方法
第三章 高分子材料一致性判定算法
    3.1 IR图谱的判定方法
    3.2 DSC图谱的判定方法
    3.3 TG图谱的判定方法
    3.4 材料一致性判定算法及其测试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应用系统建设
    4.1 系统框架及其相关技术路线
    4.2 系统功能及其用户界面
        4.2.1 用户管理
        4.2.2 账户管理
        4.2.3 参数设置
        4.2.4 一致性判定
        4.2.5 查看判定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细细考量逐行扫描DVD(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3D打印AlSi合金光学元件技术研究[D]. 孙博慧.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2]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D]. 徐世平. 苏州大学, 2020(06)
  • [3]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D]. 曹倩.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某云资源管理平台中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蔡健荣.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霍译《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重塑的认知识解研究 ——以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王熙凤为例[D]. 杨诚. 湖南大学, 2020
  • [6]唐代宿泊诗研究[D]. 蒋雅卓.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7]十四世纪前中国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D]. 田梓榆. 中国美术学院, 2018(12)
  • [8]基于FPGA的图像采集系统设计[D]. 李赫. 吉林大学, 2018(01)
  • [9]诗歌的抗战—西南大后方诗歌创作生态研究[D]. 荀利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基于图像处理的高分子材料一致性比对系统研究[D]. 管磊彬.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5)


中国形象论文 诗歌论文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