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1](2021)在《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根治手术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根治手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88例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Ⅰ期手术切除造瘘、Ⅱ期还纳瘘口手术,即入院后先予以I期肿瘤切除及造瘘手术胡,待术后约3个月予以Ⅱ期还纳瘘口及肠吻合处理。研究组予以Ⅰ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术。分析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生存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年随访成功率均为100.00%,研究组随访期间死亡率为38.64%,对照组为36.36%,数据对比P> 0.05。结论应用I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有利于在保障其近远期疗效的基础上降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
蔡力山[2](2020)在《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10-2017.10收治的40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0例观察组采用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20例对照组采用近端造瘘术治疗。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显着较少(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5.00%)显着比对照组(30.00%)少(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活质量测量量表(QOL)上,观察组显着比治疗对照组高(P<0.05)。结论:将肠切除吻合术对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展开一期治疗时,能显着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毕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梁志勇,顾海帅[3](2019)在《改良Dudley灌洗法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改良Dudley灌洗法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8例)和观察组(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Dudley灌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Dudley灌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和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术后感染症状,术后感染率为0;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2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25.0%;治愈5例,治愈率为62.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Dudley灌洗法在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具有显着疗效,且术后感染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贵和,陆咏江,鲍刚,易应松,蔡宁[4](2018)在《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对临床效果的作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对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治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及Ⅰ期病灶切除造瘘、Ⅱ期肠还纳术,观察组给予保守治疗及Ⅰ期切除吻合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
佟鑫[5](2018)在《不同手术时机对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患者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I期切除治疗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I期传统或改良Dudley法切除术,患者进行常规的术中灌洗、术后胃肠减压、放置等操作,其中16例患者立即实施I期切除吻合术,49例患者812 h保守治疗后实施I期切除吻合术,11例则在23 d保守治疗后实施I其切除吻合术,对比3组患者的疗效差异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保守治疗812 h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立即手术组与保守治疗23 d患者(P<0.05);并且保守治疗812 h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23 d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守治疗观察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有利于进行充足、完善的术前肠道准备工作,对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降低术后病死率具有积极作用。
姜帅[6](2018)在《手术一期切除治疗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对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患者行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外科临床治疗分析,探究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手术术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科学把握手术时机。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09月到2017年09月期间住院的110例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一期手术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人为A组,67例行二期手术的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人为B组。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来证实两组有无可比性,比较两组资料的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感染率、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来分析行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差异,探究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手术术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科学把握手术时机。结果:选取的110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A组为43例行一期手术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人,梗阻时间(按照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到行急诊手术)为3.7d±2.5d。67例B组行二期手术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症状,梗阻时间(按照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到行急诊手术)为4.2d±2.8d。所有病人接受结肠癌根治性手术。A组接受一期切除吻合的43例中(11例入院后立即行一期肠切除吻合,22例在保守治疗≤48h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10例在保守治疗>48h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两组患者共有并发症11例,切口感染8例(A组6例,B组2例),经局部换药、引流、神灯理疗痊愈。发生吻合口瘘3例(A组2例,B组1例)。经过统计,两组患者在术前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并发术后吻合口瘘率等方面无明显性差异(P>0.05)。研究发现,A组手术切口感染(20.9%vs7.4%χ2=4.277 P=0.039),手术时间(188.67±19.067min vs 159.48±14.382min P=0.000)、住院时间(20.65±2.991d vs14.21±2.942d P=0,000)与B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梗阻时间超过3天时,患者切口感染率会进一步上升,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A组行一期肠切除吻合的病人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率与B组接受一期肠切除吻合的病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43例行一期肠切除吻合中,入院后立即行一期切除吻合一期切除吻合的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死亡病例。保守治疗≤48h后出现1例死亡,保守治疗>48好后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中出现3例死亡。结论:1.行一期吻合和二期手术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概率无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下,对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人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是切实可行的。2.对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尽早行结肠灌洗一期手术能够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许允发,王琦,王强[7](2017)在《CT对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对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并同时行CT检查的150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对大肠癌和梗阻部位的诊断符合率、图像特点。结果150例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经CT诊断为大肠癌患者共139例,诊断符合率为92.67%(139/150)。其中,乙状结肠癌、横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诊断符合率均达到95%。术后结果显示,CT对梗阻部位诊断符合率为93.33%(140/150)。CT对肠壁增厚、腔内肿块、肠腔狭窄、增厚肠壁与正常肠壁交界处的"袖口征"或"肩征"征象可良好显像。结论 CT对大肠癌及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疾病与梗阻部位诊断符合率较高,对多种肠道结构改变显像良好。
赵海荣,魏强,鲁海洋,刘腾业[8](2017)在《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根治手术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手术方式选择对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根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实施左半结肠Ⅰ期根治性切除肠吻合术患者(根治组)和31例Ⅰ期切除吻合近端造瘘患者(吻合造瘘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与吻合造瘘组患者比较,根治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根治组患者比较,吻合造瘘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胃管拔除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造瘘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着低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9,P=0.035);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以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术后化疗以及手术方式有关,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方式,根治性手术患者生存率更高。结论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手术方式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侯朝敏[9](2017)在《用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用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对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四川省阆中市郎家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4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对这44例患者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其治疗的效果。结果 :这4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住院的时间为1233 d,平均时间为(18.74±3.45)d。在这4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并发吻合口瘘,1例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2例患者术后并发肠粘连,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这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其并发症均消失。结论 :用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对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着,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庞涛,庞博文[10](2017)在《用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用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河北省安国市医院收治的40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Ⅰ期肠切除吻合术对这40例患者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其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时间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这40例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了手术,没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死亡,其手术的平均用时为(163.86±16.71)min,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226.35±40.93)ml,住院的平均时间为(15.89±3.74)d。术后,有1例患者并发了肺部感染,有1例患者并发了切口开裂,有3例患者并发了切口感染,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结论 :用Ⅰ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显着,且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较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手术方法两组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处理。 |
| 1.2.2 观察指标。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情况 |
| 2.2 随访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对比两组手术各项指标 |
| 2.2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
| 2.3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 检查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2.1 CT检查对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 |
| 2.2 CT对肠梗阻部位的诊断符合率 |
| 2.3 附病例报告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指标观察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
| 2.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
| 2.3 影响预后单因素分析 |
| 2.4 影响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