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生,田丹丹,覃柳燕,韦绍龙,韦莉萍,韦弟,黄素梅,周维,何章飞[1](2021)在《香蕉套种黑皮冬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香蕉套种黑皮冬瓜后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蕉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易感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1号为试验材料,在上一造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大于50%的蕉园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设桂蕉9号套种黑皮冬瓜、桂蕉9号单作、桂蕉1号套种黑皮冬瓜和桂蕉1号单作4个处理,调查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香蕉和冬瓜采收后产量,检测冬瓜采收后蕉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处理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差异。【结果】桂蕉9号套种黑皮冬瓜、桂蕉9号单作、桂蕉1号套种黑皮冬瓜和桂蕉1号单作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1.48%、14.44%、52.96%和70.00%。香蕉套种黑皮冬瓜后虽平均单株产量与单作香蕉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但折合每公顷香蕉产量因枯萎病发病率的降低而有所增加。桂蕉9号和桂蕉1号套种黑皮冬瓜后土壤pH分别较单作该香蕉品种显着提高24.00%和19.45%(P<0.05,下同)、土壤电导率(EC)显着下降78.48%和72.55%、土壤碱解氮含量显着升高72.92%和72.73%、土壤细菌及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Chaol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着提高,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套种黑皮冬瓜提高了土壤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套种黑皮冬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套种黑皮冬瓜的防病效果比感病品种更明显。【结论】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套种黑皮冬瓜可通过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电导率、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达到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的目的。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套种黑皮冬瓜种植模式可在广西香蕉枯萎病病区推广应用。
王思宇[2](2019)在《生态农业背景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业用地被划归到城市用地中,都市地区面临土地资源稀缺、农副产品供给不足和运输距离远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生存保障,满足自然景观营造需求,还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已经采取发展都市农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但仍存在对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建设中缺乏对农业生态的保护,农业废弃物污染城市环境等问题。将生态农业引入城市公园对城市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生态农业与都市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从区位特点和功能定位界定了都市农业公园的概念。梳理分析国内外案例,总结它们在设计方法上的共性和建设经验。对生态农业理念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规划原则、功能组织、空间布局、水体与生产管理等元素入手,构建完整技术路线。论文最后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为例,对本次规划设计研究进行实践论证。
王菁[3](2018)在《适应地域自然特征的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宜居的需求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科,如何从空间设计上实现乡村庭院设计生态化,如何将生态设计手法通过图解方式普适化表达,是风景园林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图解归纳秦岭北麓西安段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为研究目标,基于生态设计手法图解、乡村庭院相关理论和地域自然特征分析,首先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和乡村庭院生态目标体系,其次采用手段目标分析法对秦岭北麓多个乡村庭院案例进行生态目标判定、设计手段解析和条件性判定,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归纳,最后以图解方式提出了若干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语汇和多类生态设计手法组合。论文共分为六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依次展开相关研究论述。第一章,梳理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写作框架。第二章,对生态设计手法图解、乡村庭院、案例分析法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同时提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第三章,通过对秦岭北麓地域自然特征的梳理,明确与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提炼相关的环境因子及其特征,提出乡村庭院生态目标体系;第四章,在调研基础上,采用手段目标分析法对秦岭北麓长安区和鄠邑区6个乡村庭院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其设计手段现状;第五章,经相关理论和案例验证,以生态目标为指导,对案例中现状设计手段以图解方式提炼为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及其组合模型;第六章,论文结论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研究结论,并对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提出展望。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在深度访谈和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典型个案深度解析及跨案例补充验证的方法,通过较为严密的操作步骤进行图解研究,最终提炼出较为普适性的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的生态设计手法语汇33条以及生态设计手法组合3种,为该类型研究提供指导。
匡石滋,田世尧,段冬洋,凡超[4](2015)在《火龙果与大豆间作的效应分析》文中认为为给火龙果园合理间作提供科学依据,以红皮红肉型火龙果间种大豆‘毛豆5号’和‘华夏3号’,研究果豆间作模式对主要生态因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豆间作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容重比对照处理降低了5.07%7.97%,总孔隙度提高了5.51%8.66%,土壤含水量增加了56.40%59.66%;果豆间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36.61%42.62%、全氮75.67%77.03%、碱解氮48.57%61.92%、速效钾81.64%103.12%,有效磷含量降低了31.89%35.99%;果豆间作有效改善了果园微生态环境,气温和地表温度分别降低2℃和3℃左右,相对湿度提高4%6%;果豆间作栽培模式总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间作优势,明显提高火龙果园的经济效益,纯收入增加17.86%24.93%。
李昕升[5](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孙金荣[6](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指出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李科[7](2012)在《洞庭湖区杨树林下间作及套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郁闭前及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及套养条件下,对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1)探讨了洞庭湖区杨树林下间作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在郁闭前杨树林下间作不同作物使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蓄积分别比对照提高30.8%、19.6%和91%以上;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第3a,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蓄积分别比对照提高8%、4.8%和21.3%,使5a生的杨树林蓄积量增加11.7m3/hm2;郁闭后林下套养土鸡使杨树胸径、树高和蓄积分别比对照提高6.8%、7.1%和20.6%,使5a杨树蓄积增加14.2m3/hm2。(2)探讨了洞庭湖区郁闭前杨树林下间作棉花、南瓜和冬瓜1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对照提高16.4%以上,土壤全N、土壤速效P含量分别提高19.4%和14.7%以上;郁闭后杨树林下套养本地土鸡2a,土壤的各主要养分含量比不套养均有所提高。(3)探讨了洞庭湖区郁闭前杨树林下间作棉花年均利润达到10488元/hm2,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年均利润达到14276元/hm2,郁闭后杨树林下套养土鸡年均利润达到22237.5元/hm2。(4)提出了适合在洞庭湖区郁闭前杨树林下间作棉花、南瓜、冬瓜的林农模式,郁闭后间作麦冬的林草模式与套养本地鸡种的林禽模式。
赖庆奎,晏青华[8](2011)在《澜沧江流域主要混农林业类型及其评价》文中指出混农林业在云南山区具有悠久的实践历史,通过介绍和评述澜沧江流域实践的主要混农林业类型,分析总结社区村民在发展混农林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杨忠兴[9](2008)在《农林复合经营在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云南省退耕还林存在着造林树种及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在退耕还林中要保持农户长久、高度的积极性和保证长远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全面推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让农林复合经营技术成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技术手段.
李小英[10](2006)在《滇池流域台地水土和氮磷流失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农业非点源目前已成为我国水环境恶化和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和控制对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外有关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研究报道很多,大多采用单一测定方法、从单场降雨单个因素深入阐明、多为坡面研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采用综合方法、在小流域尺度上研究氮磷流失的年际变化规律仍较少,目前在滇池流域台地区域研究水土及氮磷流失规律的研究还尚未报道。本文选择滇池东南面呈贡县大渔乡小流域和松花铺小流域为试验点,采用径流小区和小流域集水区出口实测法测定坡面和集水区的水土和氮磷流失过程及氮磷流失负荷;研究该区的降雨侵蚀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估算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量;并通过测定径流量和径流中的氮、磷随时间和降雨强度的变化,分析水土流失和氮、磷流失规律,为滇池流域台地区域找到控制水土和氮磷流失的途径,提高土壤质量,为滇池流域生态修复、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年降雨量集中在5~10月,这5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降雨侵蚀力90%以上发生在该时段。尤其是6、7、8三个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54%,侵蚀力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71%,是需要控制水土流失的重点季节。2.研究区主要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均水土流失量按大小顺序排列为坡耕地>荒草坡>农果混作>板栗园。按年均氮磷流失量大小排列为农果混作>板栗园>坡耕地>荒草坡。3.平均坡度3°的梯地,土壤侵蚀量表现为随坡位变化规律,上部>中部>下部。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土壤水稳团聚体、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了不同部位的变化规律。上部土壤有粗骨化现象和坡底土壤粘粒累积现象。上部坡位是水土流失重点控制部位。4.不同土地利用下,次降雨径流量与径流中总氮含量相关关系显着,与总磷的关系不显着,但时段降雨径流量与时段氮、磷流失量有很好的相关关系(r=0.97)。5.在次降雨过程中,径流中的总氮、总磷以及溶解性氮和溶解性磷的浓度与径流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降雨初期是氮磷流失的高峰期。在氮磷流失的年际变化中,6、7月是氮磷流失的高峰季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地概况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 1.5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检测 |
| 1.5.1 根际土壤微生物DNA提取 |
| 1.5.2 基因扩增与测序 |
| 1.5.3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下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及香蕉、黑皮冬瓜产量表现 |
|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
| 2.4 不同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 2.4.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分析 |
| 2.4.2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丰度 |
| 2.4.3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农业面临生产压力和污染问题 |
| 1.1.2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 |
| 1.1.3 农业在园林景观中的不断发展 |
| 1.1.4 相关政策为农业公园发展提供支持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2 相关概念解读 |
| 2.1 生态农业 |
| 2.1.1 概念 |
| 2.1.2 基本特征 |
| 2.1.3 发展现状 |
| 2.1.4 建设原则 |
| 2.2 都市农业 |
| 2.2.1 概念 |
| 2.2.2 基本特征 |
| 2.2.3 发展现状 |
| 2.3 都市农业公园 |
| 2.3.1 概念 |
| 2.3.2 基本特征 |
| 2.3.3 相关理论进展 |
| 2.3.4 相关实践进展 |
| 2.3.5 功能定位 |
| 2.3.6 国内都市农业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
| 2.4 概念整合 |
| 2.5 小结 |
| 3 相关案例分析 |
| 3.1 国内案例分析 |
| 3.1.1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扩建项目 |
| 3.1.2 衢州鹿鸣公园 |
| 3.2 亚洲国家案例分析 |
| 3.2.1 泰国Coro都市农业种植园 |
| 3.2.2 菲律宾阿纳纳斯新社区 |
| 3.3 欧美国家案例分析 |
| 3.3.1 生产性城市Fayetteville 2030城市规划愿景 |
| 3.3.2 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都市农业广场Lafayette Greens |
| 3.3.3 比利时Parckfarm都市农业公园 |
| 3.3.4 卡尔德斯德蒙特维蔬果园灌溉系统改造 |
| 3.3.5 日尔兰公园 |
| 3.4 小结 |
| 4 生态农业背景下的都市农业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 4.1 规划设计原则 |
| 4.1.1 生态优先原则 |
| 4.1.2 突出区位地域优势 |
| 4.1.3 便于维护管理 |
| 4.1.4 人性化原则 |
| 4.1.5 统筹兼顾原则 |
| 4.1.6 美学原则 |
| 4.2 规划设计方法 |
| 4.2.1 功能组织 |
| 4.2.2 空间布局设计 |
| 4.3 规划设计策略 |
| 4.3.1 园区水体管理策略 |
| 4.3.2 生态农业管理策略 |
| 4.4 小结 |
| 5 南京市江心洲都市农业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 5.1 规划背景与上位政策 |
| 5.1.1 规划建设背景 |
| 5.1.2 上位发展规划 |
| 5.1.3 洲内基础条件分析 |
| 5.2 场地现状分析 |
| 5.2.1 土地利用 |
| 5.2.2 现状高程 |
| 5.2.3 现状水系 |
| 5.2.4 现状交通 |
| 5.2.5 潜在使用人群 |
| 5.2.6 农业资源与产业基础 |
| 5.2.7 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 |
| 5.2.8 场地现状条件的不足 |
| 5.3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
| 5.3.1 项目定位 |
| 5.3.2 总体方案 |
| 5.3.3 功能分区 |
| 5.3.4 交通组织 |
| 5.3.5 基础设施 |
| 5.4 分区规划 |
| 5.4.1 休闲游憩区 |
| 5.4.2 湿地净化区 |
| 5.4.3 农业生产区 |
| 5.4.4 农业科普区 |
| 5.4.5 森林涵养区 |
| 5.4.6 连接过渡区 |
| 5.5 专项设计 |
| 5.5.1 生产专项 |
| 5.5.2 水体专项 |
| 5.5.3 水体设计 |
| 5.5.4 种植专项 |
| 5.5.5 构筑物专项 |
| 5.5.6 节庆设计 |
| 5.5.7 用地平衡 |
| 6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问题提出 |
| 1.1.1 从现实问题到学科问题 |
| 1.1.2 学科问题拆分与本研究的关系 |
| 1.2 研究对象 |
| 1.2.1 研究对象概况 |
| 1.2.2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1.4.1 现实意义 |
| 1.4.2 理论意义 |
| 1.5 文献综述 |
| 1.5.1 国内外文献梳理 |
| 1.5.2 相关研究评述与展望 |
| 1.5.3 相关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
| 1.6 研究方法 |
| 1.7 研究内容 |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 2.1 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的相关理论 |
| 2.1.1 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的基本概念 |
| 2.1.2 生态设计手法的基本特征 |
| 2.1.3 生态设计手法图解在本文中的应用 |
| 2.2 乡村庭院的相关理论 |
| 2.2.1 乡村庭院的基本概念 |
| 2.2.2 乡村庭院生态设计的相关理论 |
| 2.2.3 乡村庭院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 2.3 案例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
| 2.3.1 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
| 2.3.2 案例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
| 2.3.3 案例分析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
| 2.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
| 2.4.1 分析框架 |
| 2.4.2 技术路线 |
| 2.5 本章小结 |
| 3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目标分析 |
| 3.1 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域自然特征分析 |
| 3.1.1 地形地貌 |
| 3.1.2 地质土壤 |
| 3.1.3 水文资源 |
| 3.1.4 气候特征 |
| 3.1.5 动植物资源 |
| 3.2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对地域自然特征的适应性分析 |
| 3.2.1 乡村庭院对地形地貌的适应 |
| 3.2.2 乡村庭院对地质土壤的适应 |
| 3.2.3 乡村庭院对水文资源的适应 |
| 3.2.4 乡村庭院对气候特征的适应 |
| 3.2.5 乡村庭院对动植物资源的适应 |
| 3.3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目标体系分析 |
| 3.3.1 生态目标归纳的原则 |
| 3.3.2 乡村庭院生态目标体系 |
| 3.4 本章小结 |
| 4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典型案例解析 |
| 4.1 典型案例解析步骤 |
| 4.2 传统生产型乡村庭院案例解析——以长安区子午街道南豆角村为例 |
| 4.2.1 南豆角村区位概述 |
| 4.2.2 生态目标判定 |
| 4.2.3 设计手段解析 |
| 4.2.4 本节小结 |
| 4.3 经济生产型乡村庭院案例解析——以长安区滦镇上王村为例 |
| 4.3.1 上王村区位概述 |
| 4.3.2 生态目标判定 |
| 4.3.3 设计手段解析 |
| 4.3.4 本节小结 |
| 4.4 体验生产型乡村庭院案例解析——以鄠邑区祖庵镇南街村为例 |
| 4.4.1 南街村区位概述 |
| 4.4.2 生态目标判定 |
| 4.4.3 设计手段解析 |
| 4.4.4 本节小结 |
| 4.5 本章小结 |
| 5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图解 |
| 5.1 手法研究层次分析 |
| 5.2 条件性判定 |
| 5.2.1 设计手段总结归纳 |
| 5.2.2 设计手段案例验证 |
| 5.3 生态设计手法语汇 |
| 5.3.1 生境改善 |
| 5.3.2 庭院经济 |
| 5.3.3 生态循环 |
| 5.3.4 本节小结 |
| 5.4 生态设计手法组合 |
| 5.4.1 传统生产型庭院 |
| 5.4.2 经济生产型庭院 |
| 5.4.3 体验生产型庭院 |
| 5.5 本章小结 |
| 6 总结 |
| 6.1 主要结论 |
| 6.2 研究不足与扩展方向 |
|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 6.2.2 后续扩展方向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 附录-Ⅱ图录 |
| 附录-Ⅲ表录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
| 1.4 间作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
| 1.5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火龙果与大豆间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 2.2 火龙果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 2.3 火龙果与大豆间作对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 2.4 火龙果与大豆间作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火龙果间作大豆可有效改良果园土壤理化状况 |
| 3.2 火龙果间作大豆总体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间作优势 |
| 3.3 火龙果间作大豆能有效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园经济效益 |
|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 一、播种育苗 |
| 二、定植 |
| 三、田间管理 |
| 四、病虫害防治 |
| 五、采收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 一、选种育种 |
| 二、播种育苗 |
| 三、定植 |
| 四、田间管理 |
| 五、病虫害防治 |
| 六、采收 |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 一、贮藏 |
| 二、食用 |
| 三、药用 |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 一、贮藏 |
| 二、食用 |
| 三、药用 |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 一、生态适应性 |
| 二、生理适应性 |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 一、南方地区 |
| 二、北方地区 |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 二、同食相忌 |
| 三、具体应用 |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 一、南瓜精神 |
| 二、南瓜民俗 |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 六、主要观点 |
| 七、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
|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
|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
|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
|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
|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
|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
|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
|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
|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
|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
| 结论 |
|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
|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
|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
|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
|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
|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
|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
|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
|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
|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
|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
| 十一、《风土记》 |
| 十二、《字林》 |
| 十三、《永嘉记》 |
| 十四、《广州记》 |
| 十五、《郭子》 |
| 十六、《淮南万毕术》 |
| 十七、《家政法》 |
| 十八、《声类》 |
| 十九、《食经》 |
| 二十、《三仓》 |
| 二十一、《范子计然》 |
| 二十二、《邺中记》 |
|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
| 二十四、《广志》 |
|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
|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
|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
|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
|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
| 三十、《养鱼经》 |
|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
| 三十二、《交州记》 |
| 三十三、《东方朔传》 |
| 三十四、《吴录》 |
|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
| 三十六、《荆州记》 |
| 三十七、《湘州记》 |
| 三十八、《诗义疏》 |
| 三十九、《林邑国记》 |
| 四十、《南越志》 |
|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
| 四十二、《吴记》 |
| 四十三、《游名山志》 |
| 四十四、《晋起居注》 |
| 四十五、《仓颉解诂》 |
|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
| 四十七、《皇览》 |
| 四十八、《齐地记》 |
| 四十九、《西河旧事》 |
|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
| 五十一、《南方记》 |
| 五十二、《吴氏本草》 |
| 五十三、《异物志》 |
|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
|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
|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
|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
|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
|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
|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
|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
| 一、“有”、“无”之辨 |
|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
| 三、银、钱、根之辨 |
| 四、“妨”字衍缺之辨 |
|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
|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
|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
|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
|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
|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
|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
|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
|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
|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
|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
| 二、时间价值差异 |
|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
|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
|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
| 小结 |
|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
|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
|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
|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
|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
|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
|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
|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
|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
|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
|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
|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
|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
|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
|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 结语 |
|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
|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
|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
|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
|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 致谢 |
| 主要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概述 |
| 1.1 背景 |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 1.2.1 国外 |
| 1.2.2 国内 |
| 1.3 存在的问题 |
| 2 林下间作或套养研究进展 |
| 2.1 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 2.2 对土壤的影响 |
| 2.3 经济效益 |
| 2.4 发展模式 |
| 3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 3.2 技术路线 |
| 4 试验材料及方法 |
| 4.1 试验地概况 |
| 4.2 试验材料 |
| 4.2.1 杨树造林 |
| 4.2.2 间作作物种类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间作与套养 |
| 4.3.2 调查方法 |
| 4.3.3 土壤测定 |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1 郁闭前杨树林下间作 |
| 5.1.1 间作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 5.1.2 间作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
| 5.1.3 间作经济效益分析 |
| 5.2 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 |
| 5.2.1 间作麦冬、百合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 5.2.2 间作麦冬、百合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
| 5.2.3 间作经济效益分析 |
| 5.3 郁闭后杨树林下套养 |
| 5.3.1 套养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 5.3.2 套养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
| 5.3.3 套养经济效益分析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郁闭前杨树林下间作 |
| 6.2 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 |
| 6.3 郁闭后杨树林下套养 |
| 6.4 杨树林下间作及套养模式 |
| 6.4.1 郁闭前杨树林下间作模式 |
| 6.4.2 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及套养模式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澜沧江流域发展混农林业的优势 |
| 2 主要混农林业类型及评价 |
| 2.1 林农系统 |
| 2.1.1 轮垦种植系统 |
| 2.1.2 改良型轮垦耕作系统 |
| 2.1.3 树篱带种植 |
| 2.1.4 农林间作套种 |
| 2.2 林牧系统 |
| 1) 林下放养型。 |
| 2) 牧草采集型。 |
| 3) 垫圈积肥。 |
| 4) 林下养殖。 |
| 2.3 农林牧系统 |
| 1) 庭院种植。 |
| 2) 绿篱系统。 |
| 2.4 林药系统 |
| 1) 林-黄连 (Coptis chensis) 间作。 |
| 2) 林-砂仁 (Amomum villosum) 间作。 |
| 3) 林-魔芋 (Amophorphalus konjac) 间作。 |
| 2.5 林菌系统 |
| 2.6 其他系统 |
| 2.6.1 复层树木园 |
| 1) 以天然林为主的复层树木园。 |
| 2) 以人工林为主的复层树木园。 |
| 2.6.2 橡胶林复层系统 |
| 2.6.3 林蜂系统 |
| 3 混农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 1) 轮垦耕作系统的改良与可持续性问题。 |
| 2) 农林复合系统规模小、管理粗放、效益低。 |
| 3) 流域内贫困面大。 |
| 4) 经济作物草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
| 5) 农林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市场发育缓慢, 激励机制缺乏。 |
| 4 小结 |
| 1农林复合经营 |
| 1.1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 |
| 1.2农林复合经营的特点 |
| 1.2.1复合性 |
| 1.2.2系统性 |
| 1.2.3集约性 |
| 1.2.4等级性 |
| 1.3农林复合经营的意义 |
| 1.3.1提高土地利用率 |
| 1.3.2实现多资源开发利用,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
| 1.3.3生产多种产品, 发展地方经济 |
| 1.3.4以短养长, 扩大林业生产 |
| 1.3.5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
| 1.3.6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
| 2云南省退耕还林实施概况 |
| 3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 |
| 3.1造林树种及模式单一 |
| 3.2政策补助到期后, 部分退耕农户生计有一定困难 |
| 3.3生态林比重偏高, 不利于退耕区域农民的经济发展 |
| 3.4造林地管护问题 |
| 3.5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自主性差 |
| 4农林复合经营对退耕还林工作的促进作用 |
| 4.1为退耕还林提供新途径 |
| 4.2农林复合经营与退耕还林可以有机结合 |
| 4.3农林复合经营技术为退耕还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 4.4农林复合经营技术是推动退耕还林持续稳步发展的保障 |
| 5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 |
| 5.1林—农复合模式 |
| 5.1.1林—农间作模式 |
| 5.1.2绿篱型 |
| 5.2特种农—林复合模式 |
| 5.2.1林木混交模式 |
| (1) 乔木与茶叶混交模式: |
| (2) 香椿与花椒混交模式: |
| (3) 核桃与青刺尖、板栗与青刺尖、旱冬瓜与楤木混交模式: |
| 5.2.2林—药间作模式 |
| (1) 桤木、桦木与草果混交模式: |
| (2) 花椒与金银花模式: |
| (3) 橡胶与砂仁、生姜混交模式: |
| (4) 杉木与黄连混交模式: |
| (5) 桤木与砂仁混交模式: |
| 5.2.3林—食用菌结合模式 |
| 5.2.4林—资源昆虫结合模式 |
| (1) 林—蜂结合模式: |
| (2) 寄主树—资源昆虫结合模式: |
| 5.3林—农—牧 (渔) 复合模式 |
| 5.3.1林—农—牧多层种植模式 |
| 5.3.2林—农—牧庭园兼营模式 |
| 5.3.3林—农—牧—渔结合模式 |
| 5.4庭园经营与旅游结合模式 |
| 6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 |
| 1.1 国内外面源污染研究综述 |
| 1.1.1 面源污染概念 |
| 1.1.2 国内外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
| 1.1.2.1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
| 1.1.2.2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方法 |
| 1.1.2.3 土地利用与非点源污染 |
| 1.1.2.4 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对策 |
| 1.1.2.5 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成果 |
| 1.2 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 1.2.1 土壤侵蚀过程 |
| 1.2.2 研究方法 |
| 1.2.2.1 土壤侵蚀测定方法 |
| 1.2.2.2 计算方法(土壤侵蚀模型) |
| 1.3 国内外氮、磷流失研究进展 |
| 1.3.1 土壤氮素流失的形态、途径及过程 |
| 1.3.2 土壤磷素流失的形态及迁移途径 |
| 1.3.3 农林复合系统对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 |
| 1.4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
| 2 滇池流域及研究区基本情况 |
| 2.1 滇池流域自然环境状况 |
| 2.1.1 地理位置及水系 |
| 2.1.2 地质、土壤特征 |
| 2.1.3 气象 |
| 2.1.4 人口及经济 |
| 2.1.5 旅游经济 |
| 2.1.6 森林植被 |
| 2.1.7 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1.7.1 流域水资源短缺 |
| 2.1.7.2 滇池水体污染严重 |
| 2.1.7.3 水土流失严重 |
| 2.1.7.4 发展的“新昆明”建设对滇池水体的潜在影响 |
| 2.2 研究区位置及基本情况 |
| 2.2.1 地理、气象及水文特征 |
| 2.2.2 地形地貌 |
| 2.2.3 植被状况 |
| 2.2.4 土壤类型及理化性质 |
| 2.2.5 土地利用状况 |
| 2.2.6 人口及经济状况 |
| 2.2.7 面源污染负荷 |
| 2.2.8 土壤氮、磷含量调查 |
| 2.2.9 农田施肥现状和特点 |
| 2.2.10 研究区水土及氮磷流失 |
|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
| 3.1 研究内容 |
| 3.1.1 台地土壤侵蚀分析 |
| 3.1.2 台地氮磷流失分析 |
| 3.1.3 台地水土及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研究 |
| 3.2 研究技术路线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测定方法 |
| 3.3.2 计算方法 |
| 3.3.3 分析方法及指标 |
| 4 台地土壤侵蚀分析 |
| 4.1 试验设计 |
| 4.2 研究区降雨量分布 |
| 4.3 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分布 |
| 4.4 降雨量与径流量 |
| 4.4.1 不同土地利用的降雨产流 |
| 4.4.2 不同坡位径流量变化 |
| 4.5 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量 |
| 4.5.1 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量 |
| 4.5.2 径流泥沙含量与径流量的关系 |
| 4.5.3 不同坡位土壤侵蚀量的变化 |
| 4.6 不同坡位土壤抗蚀力变化 |
| 4.6.1 土壤有机质变化 |
| 4.6.2 土壤结构性能随坡位的变化 |
| 4.6.2.1 不同坡位土壤容重 |
| 4.6.2.2 不同坡位土壤机械组成 |
| 4.6.2.3 不同坡位土壤的结构性质变化 |
| 4.6.2.4 土壤含水量随坡位的变化 |
| 4.7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SLE 估算土壤侵蚀量 |
| 4.8 小流域土壤侵蚀 |
| 4.8.1 集水区月径流量变化 |
| 4.8.2 集水区水土流失年际变化 |
| 4.9 小结 |
| 5 台地氮磷流失分析 |
| 5.1 试验设置与分析方法 |
| 5.1.1 坡面径流小区试验 |
| 5.1.2 集水区出水口测定 |
| 5.2 坡面氮磷流失年际变化 |
| 5.2.1 不同土地利用下氮磷流失特征 |
| 5.2.2 径流量与氮磷流失关系 |
| 5.2.3 径流中泥沙含量与氮磷流失关系 |
| 5.3 典型降雨过程中的氮磷流失动态变化 |
| 5.3.1 氮磷流失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
| 5.3.2 氮磷流失量与时段径流量的相关分析 |
| 5.3.3 次降雨径流养分流失率估算 |
| 5.3.4 径流中泥沙粒径分析 |
| 5.3.5 不同土地利用年土壤流失量与氮磷流失量 |
| 5.4 小流域氮磷流失变化 |
| 5.4.1 集水区氮磷流失年际年内变化 |
| 5.4.2 集水区径流的氮磷流失形态 |
| 5.4.3 集水区氮磷流失负荷 |
| 5.5 小结 |
| 6 台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
| 6.1 水土及氮磷流失控制方案 |
| 6.1.1 水土流失因子控制方案 |
| 6.1.1.1 提高土壤抗蚀力 |
| 6.1.1.2 坡度坡长因子 |
| 6.1.1.3 地面植被覆盖 |
| 6.1.1.4 水土保持管理措施 |
| 6.1.2 污染类型控制方案 |
| 6.1.3 输移过程控制方案 |
| 6.2 水土及氮磷流失防控关键技术 |
| 6.2.1 生物篱技术 |
| 6.2.1.1 生物篱的物种选择 |
| 6.2.1.2 种植管理技术要求 |
| 6.2.1.3 水土及氮磷流失控制效果 |
| 6.2.1.4 生物篱技术特点 |
| 6.2.2 混农林技术 |
| 6.2.2.1 树种选择 |
| 6.2.2.2 不同水土保持林的防蚀效果 |
| 6.2.2.3 园地不同管理措施下的水土及氮磷流失控制效果 |
| 6.2.3 边坡陡岩植物喷播技术 |
| 6.2.3.1 物种配置 |
| 6.2.3.2 微地形改变 |
| 6.2.3.3 植被建植方法 |
| 6.2.3.4 种子预处理 |
| 6.2.3.5 播后管理技术 |
| 6.2.4 山地径流控制净化技术 |
| 6.2.4.1 技术路线 |
| 6.2.4.2 布局 |
| 6.2.4.3 拦蓄系统 |
| 6.2.4.4 净化系统 |
| 7 结论与讨论 |
| 7.1 结论 |
| 7.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导师简介 |
| 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