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乐[1](2011)在《唐代方镇使府僚佐与笔记小说》文中研究说明唐代方镇使府制度与笔记小说有着紧密的关系,正是唐代方镇使府僚佐的创作和传播活动促进了唐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本文从唐代方镇使府制度入手,探讨了方镇使府制度中僚佐的征辟和由此而产生的唐代文人入幕风习,以及使府僚佐所营造的独特文化气氛。唐代有三分之一弱的笔记小说是由方镇使府僚佐创作的,笔者对这些僚佐在方镇使府中的生活环境和创作活动展开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唐代方镇使府僚佐与府主的交往是不可回避的,因为僚佐必须处理好与府主节帅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在当时许多使府节帅都乐于谈论微事,喜好征异话奇,而僚佐们为了满足府主节帅的需要,不断收集奇闻逸事来取悦府主节帅。唐代方镇使府能够为僚佐提供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闲适的时间,僚佐也能在方镇中接触到一些气类相投的文士,并经常与之聚会话趣,这就有利于僚佐们进行素材采集、故事编集,并在聚会中传播这些创作的笔记小说。唐代方镇使府僚佐创作的笔记小说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往往叙事带有地域性,诗赋引用抒情有致,议论插入说理简洁,足可为唐代笔记小说增添色彩。
吴文良[2](2007)在《泽潞刘氏的兴亡与唐代中后期的政治》文中研究说明泽潞是唐代中后期的一个重要藩镇,自元和十五年(820年)至会昌四年(844年),刘氏一家三代(刘悟、刘从谏、刘稹)屯驻此地二十四年。在这段时间内,刘氏对于维护唐政权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构成了一定威胁;泽潞刘氏还与朝中各派政治势力发生纠葛,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对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产生较大影响。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前人关于藩镇个案研究的经验,对藩镇泽潞作个案研究,时间跨度主要限定在刘氏家族屯驻泽潞这一阶段。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藩镇泽潞的基本情况:藩镇泽潞的建立与其战略地位,泽潞地区的人口经济,昭义军军力及其与中央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刘悟本人的经历和是非功过,泽潞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刘从谏的是非功过,刘从谏与各派政治势力的瓜葛,以及刘从谏时期泽潞与中央的关系。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泽潞叛乱的原因、性质,朝廷用兵泽潞的原因、对泽潞的处置,以及平定泽潞的意义。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简短结语。
徐晓峰[3](2006)在《李德裕创作心态研究》文中指出以往的李德裕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仅关注其政治活动,而忽视其创作;二是注意其创作,但未对全部文本进行整体或系统研究;三是未考虑到李德裕创作的特殊性,从而未能挖掘其创作中的文化示范意义。监於此,本文研究的是李德裕的创作心态,即李德裕围绕特殊创作而展现出的独特意识,从中揭示其“身份期待”,以见其人格范式的文化意义。在引言中,作者归纳李德裕的创作心态为四种意识:文体意识、史官意识、故事意识以及主题意识。正文部分为四章,分别阐述这四种意识的内涵,并适当考察这种意识産生的原因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第一章分析“文体意识”。笔者首先分析了李德裕三次编定文集所涉及的不同文体,从中可大致发现其对不同文体功用的认识。接下来,分别考察李德裕对待诗赋、官文书以及论类文体的使用,结论为:在诗赋体上,李德裕更多地继承了抒情体物传统,讽谏论事的功能没有加以强调;官文书为实用性文体,更能参与政治,体现李德裕的兼济之志,故而得到他极大的重视;“论”体和官文书存在不同,但一样具有实用性,故李德裕主张在进士科试中用它取代策文。第二章讨论“史官意识”。文章从李德訦P於历史记述原则的文章,考察了他的修史态度,从中可以发现他的“史官”身份期待。正是因为这种期待,他将自己的某些创作看成是历史的记述,希望被史官保存下来。第三章论述“故事意识”。首先从其要求论事程序的规范化,分析其追摹的“汉魏之风”在议政上表现为援引“故事”,以期完善国家典制?酉聛矸治鲞@种“故事意识”对行文语言特色及总体风貌的影响。第四章以“主题意识”为题考察李德裕在创作中对某类问题的关注。文章先着眼於外集所论“君臣关系”,认为他坚守君臣合作观,以此再辨析前期平泉诗歌中的仕、隐情节。随後,又从外集所论“天人关系”出发,分析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其後反观他在辞赋创作所呈现的“智道关系”的思索——着重於对“智”的认识,以便我们进一步了解李德?男撵`世界。
苑汝杰,火月丽[4](2004)在《唐五代小说中的河朔藩镇行贿现象》文中研究指明
仲亚东[5](2003)在《唐代宦官诸使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唐代宦官诸使为研究对象。唐代宦官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走出宫廷,以任“使”为名,广泛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宦官诸使的设立和发展,是当时使职差遣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由唐及宋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宦官诸使的广泛设立和发展,促进了宦官集团权势的增长,并进而影响到唐代中后期政局的变化。 本文首先对各个宦官使职进行个案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宦官使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进而分析宦官诸使与当时社会环境、与皇帝和朝官集团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描述了宦官诸使的衰亡过程,并对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学术史回顾 |
| 二、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
| 三、主要观点 |
| 第一章 唐方镇使府僚佐制度述略 |
| 一、方镇使府制度述略 |
| 二、僚佐的征辟 |
| 三、僚佐的品秩、俸禄及其他 |
| 第二章 唐代文人入幕的风习 |
| 一、幕府为文人入朝升迁之津梁 |
| 二、文士对方镇使府的选择 |
| 三、使府中独特的文化氛围 |
| 第三章 唐代方镇使府僚佐与笔记小说的创作 |
| 一、唐代创作笔记小说的方镇使府僚佐 |
| 二、创作笔记小说的僚佐分布所反映的地域性特点 |
| 第四章 唐代方镇使府僚佐的生活环境对笔记小说创作的影响 |
| 一、唐代使府节帅乐谈微事 |
| 二、府主与僚佐间的互动促进笔记小说的创作 |
| 第五章 唐代方镇使府僚佐的创作活动对笔记小说发展的影响 |
| 一、素材采集 |
| 二、文本撰写 |
| 三、聚会传播 |
| 第六章 唐代方镇使府僚佐创作笔记小说的艺术特色 |
| 一、叙事 |
| 二、抒情 |
| 三、议论 |
| 结语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刘悟之前的泽潞 |
| 一、藩镇泽潞的建立及其战略地位 |
| 二、泽潞地区的人口与经济 |
| 三、昭义军军力 |
| 四、藩镇泽潞与中央的关系 |
| 第二章 刘悟时期的泽潞 |
| 一、刘悟的早期经历 |
| 二、淄青倒戈 |
| 三、从义成到昭义 |
| 四、刘承偕事件 |
| 五、已亏臣节还是不亏臣节 |
| 第三章 刘从谏时期的泽潞 |
| 一、从将作监主薄到昭义军节度使 |
| 二、立功受封 |
| 三、入朝与还镇 |
| 四、甘露之变后的刘从谏 |
| 五、武宗时期的刘从谏 |
| 第四章 刘稹之乱 |
| 一、自保还是叛逆 |
| 二、君相决意平泽潞 |
| 三、刘氏泽潞的覆灭 |
| 四、战后处置 |
| 五、平泽潞的结果和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体意识 |
| 第一节 从李德裕编次文集看其对文体功用的认识 |
| 第二节 诗赋之抒情体物 |
| 第三节 官文书的政治应用性以及进士科的试论议 |
| 第二章 史官意识 |
| 第一节 从三篇文章看李德裕的修史态度 |
| 第二节 以创作参与历史记述的备史心态 |
| 第三章 故事意识 |
| 第一节 “政必有经”——“故事”的援引 |
| 第二节 行文“援古为质”——“故事”的融入 |
| 第四章 主题意识 |
| 第一节 由君臣合作观考察前期平泉诗中的仕、隐对立情节 |
| 第二节 天人关系探讨——兼论智、道关系中“智”的运用 |
| 结论 由创作心态看李德裕的身份期待 |
| 附录一 李德裕相关研究综述 |
| 附录二 李德裕相关论文辑录 |
| (大陆) |
| (台湾) |
| (日韩) |
| (西方) |
| 参考文献 |
| 後记 |
| 前言 |
| 第一节 解题 |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 第三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
| 第四节 几个要说明的问题 |
| 上篇 |
| 第一章 唐前期政治制度的概况和宦官涉政的开始 |
| 第一节 唐前期政治制度的概况 |
| 第二节 宦官涉政的开端 |
| 第二章 与皇室事务有关的宦官使职 |
| 第一节 教坊使 |
| 第二节 内园使 |
| 第三节 五坊使 |
| 第四节 庄宅使 |
| 第五节 宣徽使 |
| 第六节 十王宅使、少阳院使、内坊使 |
| 第三章 财政型宦官使职 |
| 第一节 掌领国库的宦官财政使职——琼林、大盈库使、如京使 |
| 第二节 负责征收的宦官财政使职——市舶使、榷盐使 |
| 第四章 牧政型宦官使职 |
| 第一节 闲厩使 |
| 第二节 飞龙使 |
| 第五章 驿政型宦官使职——馆驿使 |
| 第六章 军备型宦官使职 |
| 第一节 军器使 |
| 第二节 弓箭库使 |
| 第三节 粮料使 |
| 第七章 军事型宦官使职(上) |
| 第一节 监军(使) |
| 第二节 观军容使 |
| 第三节 都监 |
| 第四节 各种直接统军的使职——制置使、处置使、招讨使 |
| 第五节 排阵使、护驾使 |
| 第八章 军事型宦官使职(下) |
| 第一节 神策中尉 |
| 第二节 辟仗使、威远军使 |
| 第三节 射生使 |
| 第九章 地方政务型宦官使职 |
| 第一节 宣慰使 |
| 第二节 春衣使 |
| 第十章 中枢政务型宦官使职 |
| 第一节 枢密使 |
| 第二节 合门使 |
| 第三节 翰林院使、学士院使 |
| 第十一章 文化管理型宦官使职——功德使 |
| 第十二章 外交型宦官使职——客省使、礼宾使 |
| 下篇 |
| 第十三章 唐代宦官诸使发展的一般趋势与特点 |
| 第一节 从内廷到外朝之路 |
| 第二节 某些使职从御史到宦官的发展轨迹 |
| 第三节 本使治它事 |
| 第四节 宦官实力、宦官气焰与宦官使职 |
| 第五节 从中尉与枢密的关系看宦官使职的内部关系 |
| 第十四章 唐代中后期社会政治的状况与宦官诸使的作用——宦官诸使存在原因分析之一 |
| 第一节 宦官诸使的危害 |
| 第二节 宦官诸使广泛出现的历史环境 |
| 第三节 宦官诸使与中央权威的维护——以监军使为例 |
| 第四节 宦官任使的实际效力 |
| 第五节 宦官各使之间的相互作用 |
| 第十五章 宦官与皇权的关系——宦官诸使存在原因分析之二 |
| 第一节 各位皇帝对宦官的纵容程度的不同 |
| 第二节 皇帝对宦官诸使的利用 |
| 第三节 皇帝与宦官的矛盾 |
| 第十六章 宦官诸使与朝官的关系——宦官诸使存在原因分析之三 |
| 第一节 朝官对宦官任使的抵制 |
| 第二节 朝官与宦官诸使之间的结党 |
| 第三节 朝官对宦官任使现实的承认 |
| 第十七章 唐代宦官诸使的衰落 |
| 第一节 唐王朝走向衰落 |
| 第二节 宦官诸使自身的问题 |
| 第三节 宦官诸使衰落以至灭亡的过程 |
| 附录 |
| 唐代馆驿使一览表 |
| 唐代市舶使一览表 |
| 征引文献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