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妮莎[1](2019)在《塔河稠油化学降粘剂优选及降粘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塔河稠油的高粘原理,解决其在开采运输过程中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室内实验系统的研究了塔河TH10138稠油、塔河TK677稠油、塔河TH123101稠油的流变性、粘温特性、酸值、组分含量等,对四组分与稠油粘度的关系进行分析,以联合1稀油为对照组探讨了稠油高粘的原因。其次,对所选十种降粘剂的溶解性、配伍性、降低界面张力能力、耐盐性、絮凝能力等进行评价,并通过7因素2水平正交实验对降粘剂进行筛选并通过复配降粘剂的降粘效果优选出最佳配比。最后研究油水比、温度、降粘剂浓度、矿化度、pH值等对降粘剂的降粘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油水乳状液的自然脱水能力、二次降粘能力对降粘剂的配伍性进行了评价。50℃条件下,油水比为1:1时优选出的最佳降粘剂配方为1000mg/L的21#降粘剂+500mg/L的7#降粘剂+0.4%Na2CO3,可使稠油降粘率达98.3%,油水乳状液脱水率达80%以上;油水比越小,乳状液粘度越低,粘度主要与分散相粘度有关;该降粘剂体系在温度为40℃至80℃区间内降粘效果稳定,降粘率在98%左右;降粘剂质量浓度越高,乳状液粘度越低,但降粘剂浓度高于1500mg/L后乳状液粘度基本不再变化;Ca2+浓度高于10000mg/L后降粘剂对稠油降粘效果变差,油水乳状液稳定性较差;降粘剂在强酸环境(pH≤4)中降粘效果较差,弱酸及碱性环境中降粘效果良好。
刘稳[2](2017)在《塔河油田有杆泵抽油系统免修期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河油田是典型的稠油油藏,具有原油粘度大、下泵深度大的特点,在采油工艺上大量应用了液压反馈泵这种非常规泵。由于塔河油田自身的特殊性,在应用有杆泵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发现近几年抽油系统的免修期不断缩短、抽油设备故障频率不断升高。因此,本文对塔河油田有杆泵抽油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系统故障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首先,基于大量的现场数据及权威的专家意见,应用故障树分析法对塔河油田有杆泵抽油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抽油泵进油阀、抽油泵柱塞以及抽油杆为系统故障高发部位的结论。其次,采用和常规泵进油阀对比分析及阀球-阀罩实验研究的方式找出液压反馈泵进油阀故障的主要原因,对液压反馈泵的进油阀结构、材质进行了优化并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再者,根据液压反馈泵的结构特点,分析其柱塞和泵筒间的摩擦受力和间隙漏失情况,基于功率损失法得出适用于液压反馈泵的最佳间隙计算新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提出了最佳间隙等级设计方法。最后,利用实验检测和理论研究的方法探寻抽油杆断裂的根本原因,对抽油杆断裂的防治提出建议并优化了液压反馈泵抽油系统的设计方法,为现场应用提供了参考。
闫玉杰[3](2017)在《超深稠油井举升工艺及驱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鲁克沁油田是1996年在吐哈盆地吐鲁番拗陷台南凹陷北部鲁克沁构造带发现的超深稠油油田,油田类型为断块型边底水稠油油藏。由于油层埋藏深(-2300m-3700m),原油粘度大(50℃地面原油粘度可达956925570mPa.s,地层原油粘度为154-526mPa.s),储层胶结疏松油井出砂,其开发工艺技术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在开发中,如何将稠油从井底举升到地面是摆在开发技术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从1997年开始,先后开展了环空注入稀油有杆泵采油、水力活塞泵采油、喷射泵采油、电热杆过泵加热抽稠泵采油、空心杆掺稀油有杆泵采油等试验,最终只有电热杆过泵加热抽稠泵采油和空心杆掺稀油有杆泵采油成功将稠油举升到地面,可实现油井连续生产。通过经济评价,空心杆有杆泵泵上掺稀油采稠油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举升方式。因此作为一项成熟技术在油田得以推广应用,从此,拉开了鲁克沁油田产能建设的序幕。
唐婧[4](2015)在《稠油油藏复合解堵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稠油剩余可采储量丰富,高效开采稠油资源是解决目前石油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实现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有必要进行稠油油藏解堵技术的深入研究,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我国海上油田的稠油油藏主要集中分布在渤海区域,其中P油田属于典型的稠油油田之一,因此论文以P油田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对目标储层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储层前期措施概况,对P油田稠油及油泥性质、解堵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目标储层属于高孔-高渗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岩石胶结疏松,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稠油堵塞、结垢堵塞、细砂及泥质堵塞和外来流体伤害是造成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在原油开采过程中,稠油易与结垢物、细砂、外来流体等相互包裹形成油泥等复杂堵塞物,造成油井有机-无机复合堵塞,因此有必要重点针对多重伤害的解除,提高稠油油藏的降黏解堵效果。(2)分析总结前期解堵措施的经验,摒弃常规单一酸液解堵的方法,提出以有机堵塞物和无机堵塞物剥离为突破口,采用“油泥溶解、稠油降黏、无机垢溶蚀”的思路,着重开展油泥处理技术及稠油降黏技术研究。(3)采用物理化学分析手段,研究确定了 P油田稠油及油泥性质,即稠油的相对密度、黏度、含水率、含蜡量及族组成,从微观角度分析沥青质分子形态,测定油泥中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为适宜解堵体系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根据P油田稠油及油泥性质,充分利用有机质萃取、乳化降黏及生热产气的协同增效作用,研制出应用安全、高效解堵的新型热化学复合解堵体系:有机溶剂体系、稠油降黏体系及自生热体系组合。热化学复合解堵体系能快速有效溶解、剥离油泥表面的原油及有机质等,且大幅度降低稠油黏度。(5)优选出一套酸液配方体系,能有效溶解无机堵塞物,解除无机类伤害,进一步提高解堵效果。热化学复合解堵体系与酸液体系共同作用后,油泥黏稠度降低,降黏解堵效果较好。(6)基于热化学复合解堵体系的特性及室内动态岩芯驱替实验结果,配套了相应的施工工艺,形成了适于P油田稠油油藏的解堵技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解堵技术能有效解除P油田稠油油藏油井的复合堵塞,措施后产液量由20.40m3/d增至86.41m3/d,产油量从19.90m3/d升至70.48m3/d,解堵增油效果显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孟淑亮[5](2014)在《管输稠油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稠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大,稠油的管输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稠油粘度是影响管输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论文在综述稠油降粘输送方法和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使用基础上,合成了CES和MASM两种油溶性降粘剂,并评价了它们的降粘性能。用乙二醇、环氧氯丙烷、十八酰氯为原料合成了CES油溶性降粘剂,CES降粘剂合成的最佳条件为:单体配比n乙二醇:n环氧氯丙烷:n十八酰氯为4:4:1.5,第一步主链反应:反应温度为110℃,促进剂N加量为1.4%,反应时间为8h;第二步接枝反应: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4h。并对其进行了IR表征。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十八醇、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酰胺为原料合成了MASM油溶性降粘剂,MASM降粘剂合成的最佳条件为:以甲苯为溶剂,单体配比n甲基丙烯酸十八酯:n马来酸酐:n苯乙烯:n丙烯酰胺为10:2:3:1,引发剂(AIBN)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70-C,反应时间为6h。并对其进行了IR表征。在60℃条件下对CES和MASM降粘剂的降粘效果进行了评价,当CES的加量为600mg/L时、MASM的加量为1700mg/L时,对目标稠油的降粘率分别为45%、33%。并将两种降粘剂分别与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得到了更好的降粘效果。
陈照军[6](2014)在《新疆塔河稠油流动性改进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稠油作为世界油气类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发和加工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新疆塔河油田是我国首个发现的超深、超稠碳酸盐岩型油藏,具有重质稠油比例大、地层水矿化度高等特点,这极大的增加了其开采难度。本文从研究影响稠油粘度的因素入手,分析稠油复杂的组分构成对其内部聚集形态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度,并运用分子模拟技术,就流动性改进剂分子结构的设计开展了详细研究;基于塔河超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及金属含量高等特点,筛选出丙烯酸十八酯为主要成分,不同极性单体为辅助改性成分,制备了具有较好降粘效果的两亲型聚合物流动性改进剂,并进行了相应的应用评价。论文分析了塔河稠油粘度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通过标度方程定量比较了各因素与稠油粘度的相关度大小。同时,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考察了影响稠油粘度的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度。鉴于稠油体系的复杂性,本文针对性地选择了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及非金属杂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表明,稠油中Fe、Ni等含量高的金属元素对稠油体系粘度的影响显着,其中Fe元素的贡献最大。通过脱水及含水状态下稠油体系的反添加金属盐实验结果表明,Fe元素对稠油及组分均具有较强的交联增稠作用。依据稠油及其组分的红外表征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程度,阐明了塔河稠油中富含活性基团的胶质、沥青质是导致其体系超稠的主要内在因素,并分析了稠油体系中金属离子与稠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上述实验结果同标度、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结果相吻合。通过对塔河稠油样品的元素分析和理化性质表征,构建了塔河稠油组分的平均分子结构。对稠油体系所含杂元素的化合物类型及饱和分的分子结构进行了合理假定,通过分子模拟计算研究了流动性改进剂的不同片段同稠油饱和分分子模型化合物及水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有效筛选流动性改进剂组分结构的方法,并就流动性改进剂与稠油体系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依据流动性改进剂分子结构设计原则,针对塔河10、12区块稠油物化特性筛选出具有不同功能的单体,以丙烯酸十八酯为主要成分,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流动性改进剂。通过应用评价试验,筛选出了适合塔河稠油开采工艺的两亲型流动性改进剂MAP,模拟生产试验数据证实其可满足增产升效的实际生产需求。
何磊[7](2014)在《新疆稠油降粘剂的研制与评价》文中指出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开发稠油对于缓解稀油资源的短缺具有重要意义。超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石蜡相对较低,导致其粘度大、密度高、流动性差等特点,给开采和输送带来很多困难,而一般的降凝剂对其几乎没有降粘效果。根据对TK稠油四组分的分离,胶质占32.57%、沥青质占23.62%、石蜡占4.57%,高含胶质和沥青质使密度达到0.961g/cm3,40℃时粘度可达120000mpa.s,是典型的超稠油。根据国内外文献调研及TK稠油的特点,提出了以拆分开重质油中的强缔合作用为主,以共聚物分子链与石蜡吸附共晶而阻碍其低温析出为辅的研究思路。本文以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酰胺为原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三类不同的共聚物,以此来研究降粘剂分子与稠油的作用规律,研制出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降粘剂,从而与掺稀工艺结合达到降低稀油用量的目的。首先,对自制丙烯酸十八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丙烯酸与十八醇的摩尔比为1.2,对甲苯磺酸为1.2%,对苯二酚为1.0%,无水硫酸镁按与十八醇1:1加入,在温度为115℃反应2h时丙烯酸十八酯的产率可以达到96%左右。然后以单体丙烯酸十八酯(OA)、马来酸酐(MA)和苯乙烯(St)为原料合成三元共聚物POMS,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OA/MA/St摩尔比为5:1:1,引发剂为1.2%,溶剂体积分数为50%,温度为80℃反应5h可使净降粘率达到37%。同样以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丙烯酰胺为单体反应得到的三元共聚物POMA和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酰胺为单体得到的四元共聚物POMSA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优化后共聚物的降粘率分别可达32.94%和29.88%。同时考察聚合物的分子量大小、加剂量、稠稀比、测试温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最后,运用红外和紫外光谱,初步分析了三种不同降粘剂与稠油的作用机理。降粘剂能与稠油的胶质和沥青质形成更强缔合的作用,从而拆分开沥青质形成的有序的层状缔合态。
齐霖艳[8](2013)在《稠油性质与乳状液增黏倍数的关联及乳化降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胜利油田稠油在开采过程中形成W/O型乳状液导致其黏度大幅度增加,同时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研究了稠油组成性质与其乳状液增黏倍数、稳定性的关联;并针对实验油样,筛选出合适的乳化降黏剂,对降黏条件进行优化。最后通过和降黏剂作用前后稠油乳状液和蜡的微观状态实验,沥青质和胶质与降黏剂作用前后的IR、SEM、分子量和偶极矩的测定,剖析降黏机理。室内实验确定了各因素影响稠油乳状液增黏倍数和稳定性的定量关系。极性四组分、有机杂原子与过渡金属含量与乳状液增黏倍数的关联度从大到小分别为:沥青质(0.9918)>芳香分(0.9912)>胶质(0.9905)>饱和分(0.9857),O(0.9949)>S(0.9899)>N (0.9852),Ni (0.9919)>Fe(0.9780)>V(0.9779),沥青质、O及Ni含量与增黏倍数的关联度最大。稠油极性组分偶极矩、分子量与增黏倍数的关联度依次为:沥青质(0.9889)>胶质(0.9836)>芳香分(0.9810),沥青质(0.9857)>胶质(0.9794)>芳香分(0.9766)。极性四组分、有机杂原子与过渡金属含量与乳状液SV值的关联度从大到小分别为:芳香分(0.9939)>胶质(0.9938)>饱和分(0.9898)>沥青质(0.9877),N(0.9944)>O(0.9857)>S(0.9796),Ni(0.9977)>Fe(0.9842)>V(0.9726),芳香分、N及Ni含量与SV值的关联度最大,对乳状液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稠油极性组分偶极矩、分子量与SV值的关联度依次为:沥青质(0.9890)>胶质(0.9866)>芳香分(0.9715),胶质(0.9963)>芳香分(0.9940)>沥青质(0.9861)。微观实验和界面性质实验表明油样的界面张力越小,Zeta电位的绝对值越大,同时,酸值越大,其增黏倍数越大;W/O乳状液中液滴粒径越小其尺寸分布越集中,乳状液的SV值越大,但SV值与增黏倍数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由于稠油开采的关键在于改善流动性,因此进行了乳化降黏剂的筛选及降黏条件的优化。实验筛选出的降黏剂OP-10对单56-4X4的降黏率高达99.56%。通过FT-IR、SEM、分子量和偶极矩等分析结果,对比了降黏剂作用前后胶质、沥青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OP-10使胶质、沥青质的氢键缔合作用减弱,部分拆散沥青质的堆积结构,从而使胶质、沥青质的分子量和偶极矩减小,分析得到降黏剂分子能渗透及分散胶质、沥青质的堆砌聚集体。偏光显微镜对乳状液及蜡晶微观形态的分析表明,降黏剂OP-10使超稠油乳状液由W/O型转相为O/W型而起到降黏作用;使蜡晶的聚集形态由细小均匀转变为尺寸较大的絮凝体,破坏蜡晶的三维网络结构,促进稠油黏度的下降。
赵永平[9](2010)在《稠油开发中油溶性降粘剂的研制与评价》文中认为稠油资源丰富,开发稠油对于解决石油资源短缺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针对塔河稠油粘度高、密度大以及流动性差的问题,研究开发有效降低塔河稠油粘度,改进其流动性的油溶性降粘剂,提高开采效率。首先分析了新疆塔河油田的稠油的组分;结果表明,塔河稠油中重质组分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结构特点决定了塔河稠油的高稠性。同时,对塔河稠油的流动性与稠油高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采用熔融酯化法制备了共聚物降粘剂的重要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研究了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不使用携水剂的熔融酯化法的适宜工艺为:甲基丙烯酸与十八醇的摩尔比为1.2∶1,w (对甲苯磺酸)为1.0%,w (对苯二酚)为0.7%,回流条件下逐步升温反应6 h。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新疆塔河稠油特性,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和丙烯酰胺为单体的油溶性多元共聚物降粘剂。在实验中探讨了反应物的配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降粘剂加入量等对产物降粘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宜条件:甲基丙烯酸十八酯(A)∶马来酸酐(M)∶苯乙烯(S)∶丙烯酰胺(Z)单体配比为10∶3∶3∶1,引发剂的用量1.0%,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80℃。进而对共聚物的降粘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能的降粘机理。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单纯使用聚合物降粘剂的效果并不理想;将合成的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复配表现出较好的降粘效果。在塔河稠油中加入1.0%的复合型油溶性降粘剂,可以减少掺稀开采中的稀油用量25%。这种优良的特性意味着该技术在稠油降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孙洪国[10](2009)在《稠油深抽与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轮古油田油藏特点和开发特征,提出了开展稠油深抽和配套井筒降粘措施研究的必要性。产能预测是油井优化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加精确的对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产能预测,对常规砂岩油藏井底流入动态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碳酸盐岩油藏单相和油气两相渗流的井底流入动态模型。结合国内外稠油深抽研究现状及现场应用经验,运用等级综合参数法,对各种采油方式进行了筛选,结果认为有杆泵-喷射泵复合举升系统集举升和井筒降粘双重作用于一体,是比较理想的稠油深抽工艺。借鉴一定的人工举升理论和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适合超深、超稠油油井以稀油为动力液的有杆泵-喷射泵复合举升系统优化设计模型和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编程进行了实例计算。以稀油为动力液,虽然能够很好的满足油井生产的需要,但是稀油用量较大。在开展室内稠油降粘实验的基础上,为了节约稀油资源,分别建立了产出液、混合液和活性水作为复合举升系统动力液的优化设计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对各种动力液可行性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混合动力液不仅可以使得系统泵效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还大大节约了稀油资源,是理想的复合举升系统动力液。最后,对混合动力液复合举升系统开展实例计算,并对影响生产系统的各个参数开展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最优生产参数,可供同类油井生产借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稠油的分类及特点 |
| 1.1.1 稠油的特点 |
| 1.1.2 稠油的分类 |
| 1.2 稠油开采常用降粘方法 |
| 1.2.1 掺稀降粘方法 |
| 1.2.2 加热降粘方法 |
| 1.2.3 稠油改质降粘方法 |
| 1.2.4 化学降粘 |
| 1.2.5 各类降粘方法综合评价 |
| 1.3 化学降粘剂研究进展 |
| 1.3.1 水溶性降粘剂 |
| 1.3.2 油溶性降粘剂 |
| 1.4 化学降粘剂的发展趋势 |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图 |
| 第2章 塔河稠油物化性质及高粘机理研究 |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 2.1.2 实验试剂和材料 |
| 2.2 实验及测定方法 |
| 2.2.1 稠油流变性能分析 |
| 2.2.2 稠油粘温特征分析 |
| 2.2.3 稠油酸值的测定 |
| 2.2.4 稠油及其四组分的红外光谱分析 |
| 2.2.5 稠油四组分分离实验 |
| 2.2.6 稠油四组分与粘度的关系测定 |
| 2.2.7 掺稀油实验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3.1 稠油的流变性能 |
| 2.3.2 稠油的粘温特征 |
| 2.3.3 稠油酸值测定结果 |
| 2.3.4 稠油及其四组分的红外光谱图 |
| 2.3.5 稠油四组分分析 |
| 2.3.6 稠油四组分与粘度的关系 |
| 2.3.7 掺稀油降粘效果 |
| 2.3.8 塔河油田地层水样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降粘剂筛选及配方优化 |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3.1.1 实验仪器 |
| 3.1.2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及测定方法 |
| 3.2.1 降粘剂溶液性能测定 |
| 3.2.2 降粘剂溶液与原油间界面张力测定 |
| 3.2.3 降粘剂溶液的抗盐性能测定 |
| 3.2.4 降粘剂活性分子的防膨性能及絮凝性能测定 |
| 3.2.5 降粘剂溶液正交复配实验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3.1 降粘剂溶液性能评价 |
| 3.3.2 降粘剂溶液与原油间界面张力测定结果 |
| 3.3.3 降粘剂溶液的抗盐性能评价 |
| 3.3.4 降粘剂溶液的粘土抑制性能评价 |
| 3.3.5 降粘剂溶液的絮凝实验评价 |
| 3.3.6 降粘剂溶液复配对原油流变性能效果评价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降粘剂降粘规律及配伍性研究 |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4.1.1 实验药品 |
| 4.1.2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及测定方法 |
| 4.2.1 油水比对复配降粘剂降粘效果影响的测定方法 |
| 4.2.2 温度对复配降粘剂降粘效果影响的测定方法 |
| 4.2.3 复配降粘剂浓度对降粘效果影响的测定方法 |
| 4.2.4 矿化度对复配降粘剂降粘效果影响的测定方法 |
| 4.2.5 pH值对复配降粘剂降粘效果影响的测定方法 |
| 4.2.6 复配降粘剂分散原油能力测定方法 |
| 4.2.7 复配降粘剂自然沉降脱水能力测定方法 |
| 4.2.8 复配降粘剂二次降粘能力测定方法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3.1 油水比对复配降粘剂降粘效果的影响 |
| 4.3.2 温度对复配降粘剂降粘效果的影响 |
| 4.3.3 复配降粘剂浓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
| 4.3.4 矿化度对复配降粘剂降粘效果的影响 |
| 4.3.5 pH值对复配降粘剂降粘效果的影响 |
| 4.3.6 复配降粘剂分散原油效果 |
| 4.3.7 复配降粘剂自然沉降脱水效果 |
| 4.3.8 复配降粘剂二次降粘能力评价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有杆泵抽油系统主要故障 |
| 1.2.2 稠油有杆泵举升工艺 |
| 1.2.3 有杆泵抽油系统主要抽油设备 |
| 1.2.4 稠油有杆泵抽油系统配套技术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第2章 塔河油田有杆泵抽油系统故障树分析 |
| 2.1 故障树分析法 |
| 2.2 故障树分析结果 |
| 2.3 有杆泵抽油系统故障特点 |
| 第3章 液压反馈泵进油阀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 |
| 3.1 进油阀故障分析 |
| 3.1.1 进油阀主要故障表现 |
| 3.1.2 泵阀漏失统计分析 |
| 3.1.3 抽稠泵进油阀结构分析 |
| 3.2 进油阀模拟实验研究 |
| 3.2.1 阀球和阀罩径向间隙实验研究 |
| 3.2.2 阀球和阀罩轴向间隙实验研究 |
| 3.3 进油阀结构优化 |
| 3.4 现场试验与效果评价 |
| 第4章 液压反馈泵柱塞故障分析与间隙等级优选 |
| 4.1 柱塞故障分析 |
| 4.2 抽油泵间隙等级设计方法 |
| 4.2.1 间隙等级选择原则 |
| 4.2.2 液压反馈泵间隙等级设计方法选择 |
| 4.3 抽油泵柱塞-泵筒摩擦力计算 |
| 4.3.1 摩擦力计算方式 |
| 4.3.2 液压反馈泵柱塞-泵筒摩擦力计算 |
| 4.4 抽油泵间隙漏失量计算 |
| 4.4.1 间隙漏失量计算方式 |
| 4.4.2 液压反馈泵间隙漏失量计算 |
| 4.5 液压反馈泵间隙等级优选 |
| 4.5.1 理论最佳间隙计算新模型 |
| 4.5.2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
| 第5章 抽油杆故障分析与对策研究 |
| 5.1 抽油杆故障表现 |
| 5.2 抽油杆疲劳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 |
| 5.3 抽油杆断裂检测分析 |
| 5.4 抽油杆强度校核 |
| 5.5 抽油杆故障原因分析 |
| 5.6 抽油杆故障对策研究 |
| 5.6.1 抽油杆断裂基础防治措施 |
| 5.6.2 液压反馈泵抽油系统优化方案设计 |
| 5.6.2.1 液压反馈泵选型 |
| 5.6.2.2 抽油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
| 5.6.2.3 抽油系统优化设计 |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地质概况 |
| 1.1 构造特征 |
| 1.2 储层特征 |
| 1.2.1 油层划分与对比 |
| 1.2.2 沉积相 |
| 1.2.3 岩石学特征 |
| 1.2.4 孔隙类型 |
| 第二章 鲁克沁油田举升工艺及存在问题 |
| 2.1 鲁克沁油田举升工艺现状 |
| 2.1.1 空心杆掺稀降粘举升工艺 |
| 2.1.2 实心杆环空掺稀降粘举升工艺 |
| 2.1.3 空心杆环空掺稀降粘举升工艺 |
| 2.1.4 井筒掺混合油降粘举升试验 |
| 2.2 深层稠油井筒举升问题分析 |
| 2.2.1 稠油高点造斜定向井举升工艺不完善 |
| 2.2.2 常规井筒清蜡技术占产多,维护费用较高 |
| 第三章 超深稠油井筒举升工艺配套及效果 |
| 3.1 高造斜点大斜度稠油井深抽技术 |
| 3.1.1 优化设计强闭式抽稠管式斜井泵 |
| 3.1.2 优化杆柱设计,降低杆管偏磨风险 |
| 3.2 高效举升抽油泵技术配套研究 |
| 3.3 井筒高效清蜡技术研究 |
| 3.4 超深稠油井口配套技术研究 |
| 3.5 超深稠油井筒举升技术实施效果评价 |
| 3.5.1 大斜度井深抽工艺技术应用评价 |
| 3.5.2 稠油井高效举升抽油泵应用效果评价 |
| 3.5.3 清蜡技术应用 |
| 3.5.4 井口配套技术应用 |
| 3.5.5 超深稠油井筒举升配套技术经济评价 |
| 第四章 超深稠油氮气泡沫驱试验效果评价 |
| 4.1 实施概况 |
| 4.1.1 工艺参数 |
| 4.1.2 实施过程 |
| 4.2 实施效果评价 |
| 4.2.1 注入情况分析 |
| 4.2.2 注入情况分析 |
| 4.2.3 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超深稠油氮气吞吐试验效果评价 |
| 5.1 选井原则 |
| 5.2 工艺参数确定 |
| 5.3 实施情况 |
| 5.4 实施效果评价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2 稠油油藏解堵技术研究现状 |
| 1.2.1 油井化学解堵技术研究现状 |
| 1.2.2 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目标储层认识及前期增产措施分析 |
| 2.1 目标储层认识 |
| 2.1.1 储层岩性和矿物组成 |
| 2.1.2 储层物性特征 |
| 2.1.3 油藏基本特征 |
| 2.2 近井地带堵塞原因分析 |
| 2.3 前期增产措施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目标储层稠油和油泥性质研究 |
| 3.1 稠油性质与组成分析研究 |
| 3.1.1 稠油基本性质与组成分析 |
| 3.1.2 稠油黏温特性研究 |
| 3.1.3 沥青质微观结构形态研究 |
| 3.2 油泥组分分析研究 |
| 3.2.1 含水率的测定 |
| 3.2.2 泥砂含量的测定 |
| 3.2.3 含油率的测定 |
| 3.2.4 泥砂的物相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稠油复合解堵机理及解堵体系研究 |
| 4.1 稠油复合解堵机理研究 |
| 4.1.1 溶剂萃取解堵机理 |
| 4.1.2 稠油乳化降黏机理 |
| 4.1.3 生热产气解堵机理 |
| 4.2 研究思路及实验评价方法 |
| 4.2.1 对稠油降黏效果的评价方法 |
| 4.2.2 对油泥溶解效果的评价方法 |
| 4.3 有机溶剂体系的筛选及评价 |
| 4.3.1 有机溶剂的筛选及评价 |
| 4.3.2 助剂的筛选及评价 |
| 4.3.3 复配体系的性能评价 |
| 4.4 稠油降黏体系的筛选及评价 |
| 4.4.1 有机降黏剂的筛选及评价 |
| 4.4.2 复配体系的性能评价 |
| 4.5 自生热体系的筛选及评价 |
| 4.5.1 自生热体系的筛选与评价 |
| 4.5.2 自生热体系的性能评价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热化学复合解堵体系的优化及性能评价 |
| 5.1 热化学复合解堵体系浓度优选 |
| 5.1.1 有机溶剂体系浓度优选 |
| 5.1.2 稠油降黏体系浓度优选 |
| 5.1.3 自生热体系浓度优选 |
| 5.2 热化学解堵体系的综合性能评价 |
| 5.3 配套酸液体系的优选与评价 |
| 5.3.1 盐酸对岩粉及无机垢的溶蚀实验 |
| 5.3.2 土酸对岩粉及无机垢的溶蚀实验 |
| 5.3.3 氟硼酸对岩粉及无机垢的溶蚀实验 |
| 5.3.4 多氢酸对岩粉及无机垢的溶蚀实验 |
| 5.4 热化学复合解堵体系与酸液体系的配伍性评价 |
| 5.5 热化学复合解堵体系与酸液体系综合性能评价 |
| 5.5.1 动态岩芯驱替实验评价方法 |
| 5.5.2 可视化流动效果评价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现场应用 |
| 6.1 施工工艺设计思路 |
| 6.2 施工工艺参数设计 |
| 6.2.1 施工排量与注入压力 |
| 6.2.2 解堵剂的注入强度 |
| 6.2.3 处理液的注入强度 |
| 6.3 现场应用 |
| 6.3.1 生产简史 |
| 6.3.2 施工效果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稠油概述 |
| 1.1.1 稠油的定义及分类 |
| 1.1.2 稠油的组成及特点 |
| 1.2 稠油管输降粘技术 |
| 1.2.1 物理降粘法 |
| 1.2.2 化学降粘法 |
| 1.2.3 复合降粘法 |
| 1.3 国内外油溶性降粘剂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概况 |
| 1.3.2 国内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概况 |
| 1.4 油溶性降粘剂的类型 |
| 1.5 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
| 1.5.1 化学组成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
| 1.5.2 胶质组分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
| 1.5.3 沥青质组分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
| 1.5.4 胶质沥青质分子间的缔合作用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 1.6.1 研究目的 |
| 1.6.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稠油物性测定及组分分析 |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 2.2 风城稠油四组分含量的测定 |
| 2.2.1 实验步骤 |
| 2.2.2 实验结果 |
| 2.3 风城稠油中的蜡含量测定 |
| 2.4 风城稠油酸值、密度、含水率的测定 |
| 2.4.1 稠油酸值的测定 |
| 2.4.2 稠油密度的测定 |
| 2.4.3 稠油含水率的测定 |
| 2.4.4 实验结果 |
| 2.5 风城稠油的粘温特性 |
| 2.6 掺稀比对风城稠油粘度的影响 |
| 2.7 不同掺稀比的粘温特性 |
| 2.8 本章小结 |
| 第3章 CES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降粘性能评价 |
| 3.1 实验部分 |
| 3.1.1 试剂与仪器 |
| 3.1.2 降粘率的测定方法 |
| 3.1.3 CES降粘剂的合成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单体配比对降粘率的影响 |
| 3.2.2 主链反应条件对降粘率的影响 |
| 3.2.3 接枝反应条件对降粘率的影响 |
| 3.2.4 CES降粘剂分子结构表征 |
| 3.2.5 CES降粘剂的适应性评价 |
| 3.2.6 稠油加剂前后TEM分析 |
| 3.2.7 CES油溶性降粘剂的复配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MASM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降粘效果评价 |
| 4.1 实验部分 |
| 4.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 4.1.2 甲基丙烯酸高级酯的制备 |
| 4.1.3 MASM降粘剂的合成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单体配比的影响 |
| 4.2.2 引发剂加量的影响 |
| 4.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 4.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 4.2.5 甲基丙烯酸高级酯的红外光谱鉴定 |
| 4.2.6 MASM降粘剂的红外光谱 |
| 4.2.7 MASM降粘剂加量对降粘率的影响 |
| 4.2.8 稠油加剂前后TEM分析 |
| 4.2.9 MASM油溶性降粘剂的复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摘要 |
| 第一章 绪言 |
| 1.1 稠油流动性改进技术的研究进展 |
| 1.1.1 加热降粘法 |
| 1.1.2 掺稀油降粘法 |
| 1.1.3 稠油改质降粘法 |
| 1.1.4 化学降粘法 |
| 1.1.5 基于降凝原理的流动性改进方法 |
| 1.1.6 基于复合技术的流动性改进方法 |
| 1.1.7 稠油流动性改进机理研究概况 |
| 1.2 稠油组分分离方法 |
| 1.2.1 溶剂抽提技术 |
| 1.2.2 色谱技术 |
| 1.2.3 金属盐络合法 |
| 1.2.4 分子蒸馏 |
| 1.2.5 小结 |
| 1.3 稠油组分的化学结构分析 |
| 1.3.1 平均结构参数法 |
| 1.3.2 沥青质的平均结构 |
| 1.3.3 胶质的平均结构 |
| 1.3.4 芳香分与饱和分的平均结构 |
| 1.3.5 小结 |
| 1.4 稠油胶体体系的表征与计算 |
| 1.4.1 稠油分子尺寸表征与计算 |
| 1.4.2 稠油胶体体系稳定性表征 |
| 1.4.3 小结 |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塔河稠油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 |
| 2.1 前言 |
| 2.2 稠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方法 |
| 2.3 实验部分 |
| 2.3.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 2.3.2 塔河稠油的组分与物性分析 |
| 2.3.3 稠油组分及杂元素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
| 2.3.4 金属离子对稠油体系粘度的影响 |
| 2.3.5 金属离子与稠油及组分间相互作用对体系粘度影响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塔河稠油组分及物化性质 |
| 2.4.2 稠油组分对体系粘度影响的分析 |
| 2.4.3 稠油中杂元素对体系粘度影响的分析 |
| 2.4.4 金属离子对稠油粘度影响的分析 |
| 2.4.5 稠油及组分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结果分析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稠油平均分子结构表征及改进剂分子结构设计 |
| 3.1 实验测定方法 |
| 3.1.1 ~1H-NMR谱 |
| 3.1.2 XRD表征 |
| 3.2 平均分子式 |
| 3.3 ~1H-NMR和XRD谱图分析 |
| 3.4 平均结构参数 |
| 3.5 平均分子结构 |
| 3.5.1 饱和分 |
| 3.5.2 稠油其它组分 |
| 3.6 模拟参数和计算流程 |
| 3.6.1 模型建立 |
| 3.6.2 力场参数 |
| 3.6.3 模拟过程 |
| 3.7 稠油流动性改进剂分子设计 |
| 3.7.1 稠油流动性改进剂作用原理 |
| 3.7.2 流动性改进剂亲油链段构建 |
| 3.7.3 流动性改进剂亲水链段的选择 |
| 3.8 流动性改进剂分子组装 |
| 3.9 小结 |
| 第四章 稠油流动性改进剂合成、表征及性能评价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 4.2.2 稠油流动性改进剂的制备 |
| 4.2.3 稠油流动性改进剂的表征 |
| 4.2.4 稠油解缔体系效果评价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流动性改进剂及稠油加剂前后体系的红外光谱分析 |
| 4.3.2 稠油体系加剂前后热重分析(DSC) |
| 4.3.3 稠油体系加剂前后显微镜照片 |
| 4.3.4 超稠油解缔体系效果评价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录:稠油化学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的源代码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的背景 |
| 1.1.2 研究的意义 |
|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1.3 稠油的概述 |
| 1.3.1 稠油的定义 |
| 1.3.2 稠油的特点及分类 |
| 1.4 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现状 |
| 1.4.1 国外的研究与应用 |
| 1.4.2 国内的研究与应用 |
| 1.4.3 油溶性降粘剂的类型 |
| 1.5 目前降粘剂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 第2章 原油组成与流动性分析 |
| 2.1 影响流动性的因数 |
| 2.1.1 胶质对粘度的影响 |
| 2.1.2 沥青质对粘度的影响 |
| 2.1.3 沥青质和胶质间的作用对粘度的影响 |
| 2.1.4 石蜡对粘度影响 |
| 2.2 TK稠油组分与流动性分析研究 |
| 2.2.1 试剂和仪器 |
| 2.2.2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 |
| 2.2.3 稠油结晶温度测定 |
| 2.2.4 稠油组分的分离 |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3.1 温度和剪切力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
| 2.3.2 稠油的组分分离结果 |
| 2.3.3 沥青质红外光谱图 |
| 2.4 化学降粘剂分子设计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丙烯酸长链酯的合成 |
| 3.1 酯合成的方法 |
| 3.1.1 酯交换法 |
| 3.1.2 酰氯法 |
| 3.1.3 直接酯化法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主要药品和仪器 |
| 3.2.2 丙烯酸十八酯合成步骤 |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3.3.1 酸醇摩尔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3.2 对甲苯磺酸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3.3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 3.3.4 阻聚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
| 3.4 产物物理性质测试 |
| 3.5 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OA/MA/S_t合成与评价 |
| 4.1 聚合思路 |
| 4.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 4.3 OA/MA/S_t共聚物合成步骤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降粘效果评价 |
| 4.4.2 单体摩尔比对降粘率和产量影响 |
| 4.4.3 引发剂用量对降粘率和产率的影响 |
| 4.4.4 不同的测试条件对降粘率的影响 |
| 4.4.5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OA/MA/AM共聚物合成与评价 |
| 5.1 聚合思路 |
| 5.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 5.3 共聚物合成步骤 |
| 5.4 聚合物沉淀分级及特性粘数测定 |
| 5.4.1 聚合物沉淀分级 |
| 5.4.2 特性粘数的测定 |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5.1 单体摩尔比对降粘率和产率的影响 |
| 5.5.2 引发剂对降粘率和产率的影响 |
| 5.5.3 反应温度对降粘率和产率的影响 |
| 5.5.4 产物的红外光谱图 |
| 5.5.5 分子量对降粘率的影响 |
| 5.5.6 测试条件对降粘率的影响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OA/MA/S_t/AM共聚物的合成与评价 |
| 6.1 聚合思路 |
| 6.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 6.3 合成和纯化过程 |
|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6.4.1 单体摩尔比对降粘率和产率的影响 |
| 6.4.2 引发剂对降粘率与产率的影响 |
| 6.4.3 温度对降粘率与产率的影响 |
| 6.4.4 溶剂体积对降粘率的影响 |
| 6.4.5 产物的红外光谱图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降粘机理的初步研究 |
| 7.1 试验药品和仪器 |
| 7.2 实验步骤 |
| 7.2.1 红外光谱分析步骤 |
| 7.2.2 紫外光谱分析步骤 |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7.3.1 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 |
| 7.3.2 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稠油的概况 |
| 1.1.1 稠油的概念 |
| 1.1.2 稠油的性质特点 |
| 1.2 W/O 型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
| 1.2.1 表征原油乳状液稳定的物理参数 |
| 1.2.2 稠油组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 1.2.3 稠油性质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 1.3 稠油组成对其黏度的影响 |
| 1.3.1 胶质、沥青质对稠油黏度的影响 |
| 1.3.2 过渡金属元素对稠油黏度的贡献 |
| 1.3.3 灰关联熵分析法 |
| 1.4 稠油乳状液的化学降黏方法 |
| 1.4.1 乳化降黏剂的分组 |
| 1.4.2 影响乳化降黏效果的因素 |
| 1.5 稠油乳化降黏机理研究 |
| 1.6 论文的目的 |
| 1.7 论文的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 2.1.1 实验药品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净化油的制备方法 |
| 2.2.2 油样中含水率的测定 |
| 2.2.3 油样中泥沙含量的测定 |
| 2.2.4 油水乳状液静态稳定性测定 |
| 2.2.5 油样中极性四组分测定方法 |
| 2.2.6 界面张力测定方法 |
| 2.2.7 油滴 Zeta 电位测定方法 |
| 2.2.8 油样酸值的测定方法 |
| 2.2.9 偶极矩的测定方法 |
| 2.2.10 有机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 2.2.11 过渡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 |
| 2.2.12 分子量的测定 |
| 2.2.13 灰关联熵分析法 |
| 第三章 稠油组成性质与其乳状液增黏倍数的关联研究 |
| 3.1 稠油样品基本性质分析 |
| 3.2 稠油样品乳状液增黏倍数及其稳定性的测定及关联研究 |
| 3.2.1 第一组稠油 5:5 乳状液性质 |
| 3.2.2 第二组稠油 5:5 乳状液性质 |
| 3.3 稠油样品界面性质、酸值与乳状液稳定性及增黏倍数关联研究 |
| 3.3.1 第一组稠油界面性质与酸值研究 |
| 3.3.2 第二组稠油界面性质与酸值研究 |
| 3.4 乳状液微观状态与其稳定性及增黏倍数的关联研究 |
| 3.4.1 不同油样乳状液放大 100 倍的微观图像 |
| 3.4.2 不同油样乳状液放大 400 倍的微观图像 |
| 3.4.3 不同油样乳状液液滴大小与 SV 值及增黏倍数的关联 |
| 3.5 稠油组成性质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 |
| 3.5.1 代表性油样极性四组分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 |
| 3.5.2 代表性油样有机元素含量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 |
| 3.5.3 代表性油样过渡金属含量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 |
| 3.5.4 代表性油样极性组分性质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 |
| 3.5.5 代表性油样组成性质与乳状液稳定性、增黏倍数的灰熵关联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稠油样品乳化降黏及机理研究 |
| 4.1 乳化降黏剂的筛选 |
| 4.2 乳化降黏条件的优化 |
| 4.2.1 OP-10 的加剂量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
| 4.2.2 乳状液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
| 4.2.3 乳化温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
| 4.3 OP-10 对单 56-4X4 的降黏机理研究 |
| 4.3.1 稠油乳状液降黏前后微观形态分析 |
| 4.3.2 稠油组分降黏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 4.3.3 稠油组分降黏前后分子量及偶极矩分析 |
| 4.3.4 蜡加降黏剂 OP-10 前后形态变化 |
| 4.3.5 降黏前后沥青质的 SEM 分析 |
| 4.4 OP-10 对 GD2-25P530 的无降黏效果原因分析 |
| 4.4.1 稠油乳状液降黏前后微观结构分析 |
| 4.4.2 稠油组分降黏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 4.4.3 加降黏剂 OP-10 前后蜡晶形态变化 |
| 4.4.4 降黏前后沥青质的 SEM 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稠油概述 |
| 1.2.1 稠油的分类 |
| 1.2.2 稠油的组成 |
| 1.2.3 稠油的特点 |
| 1.3 稠油的开采及降粘技术 |
| 1.3.1 热采技术 |
| 1.3.2 井筒降粘技术 |
| 1.3.3 掺稀降粘技术 |
| 1.3.4 化学降粘技术 |
| 1.3.5 复合降粘技术 |
| 1.4 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概况 |
| 1.4.1 国外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概况 |
| 1.4.2 国内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概况 |
| 1.4.3 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
| 1.4.4 油溶性降粘剂的种类 |
| 1.4.5 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方法 |
| 1.4.6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6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塔河稠油组分分析 |
| 2.1 实验部分 |
| 2.1.1 稠油样品与试剂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1.3 塔河稠油组分的含量测定 |
| 2.1.4 塔河稠油蜡的含量测定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塔河稠油四组分的含量 |
| 2.2.2 沥青质、胶质的光谱分析 |
| 2.2.3 塔河稠油中蜡的含量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塔河稠油的流动性及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
| 3.1 塔河稠油粘温特征的研究 |
| 3.1.1 原理 |
| 3.1.2 实验部分 |
| 3.1.3 结果与讨论 |
| 3.2 塔河稠油掺稀降粘研究 |
| 3.2.1 降粘原理 |
| 3.2.2 实验部分 |
| 3.2.3 结果与讨论 |
| 3.3 影响稠油流动性的因素 |
| 3.3.1 稠油特性对流动性的影响 |
| 3.3.2 温度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
| 3.3.3 掺稀油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
| 4.1 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的制备 |
| 4.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 4.1.2 合成原理 |
| 4.1.3 实验部分 |
| 4.1.4 结果与讨论 |
| 4.2 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 4.2.1 实验部分 |
| 4.2.2 结果与讨论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复合型油溶性降粘剂的性能评价 |
| 5.1 实验部分 |
| 5.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 5.1.2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性能的评定方法 |
| 5.1.3 实验过程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 5.2.2 复合型油溶性降粘剂的性能评价 |
| 5.3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轮古油田概况 |
| 1.1.1 储层特征 |
| 1.1.2 储渗特征与开发特征 |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深抽设备研究现状 |
| 1.3.2 复合举升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碳酸盐岩油藏井底流入动态 |
| 2.1 常规砂岩油藏产能预测 |
| 2.1.1 油层静压低于饱和压力时的产能预测 |
| 2.1.2 油层静压高于饱和压力时的产能预测 |
| 2.2 碳酸盐岩油藏油井产能预测 |
| 2.2.1 不考虑溶解气时的产能预测 |
| 2.2.2 考虑溶解气时的产能预测 |
| 2.2.3 计算实例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机械采油方式优选 |
| 3.1 机械采油方式筛选 |
| 3.2 等级综合参数筛选方法 |
| 3.3 机械采油方法预选结果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原油物性特征及降粘实验研究 |
| 4.1 流体的物性特征 |
| 4.1.1 原油物性特征 |
| 4.1.2 地层水物性分析 |
| 4.1.3 天然气物性分析 |
| 4.2 原油粘温特性实验研究 |
| 4.3 掺稀油降粘实验研究 |
| 4.3.1 原油不含水时掺稀油降粘实验研究 |
| 4.3.2 原油含水时掺稀粘温实验研究 |
| 4.4 活性水降粘实验研究 |
| 4.4.1 实验方法 |
| 4.4.2 降粘剂的优选与评价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有杆泵-喷射泵复合举升系统优化设计 |
| 5.1 有杆泵-喷射泵复合举升原理 |
| 5.2 喷射泵采油系统工作特性 |
| 5.2.1 喷射泵工作原理 |
| 5.2.2 喷射泵工作特性方程 |
| 5.3 有杆泵设计基础理论 |
| 5.3.1 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 |
| 5.3.2 悬点载荷计算 |
| 5.3.3 抽油杆柱设计 |
| 5.3.4 泵效 |
| 5.4 有杆泵-喷射泵生产系统优化设计 |
| 5.4.1 脉冲喷射泵工作理论 |
| 5.4.2 喷射泵与油层的协调性关系 |
| 5.4.3 有杆泵与喷射泵之间的协调关系 |
| 5.4.4 设计原则与方法 |
| 5.4.5 以稀油为动力液的复合举升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及步骤 |
| 5.4.6 实例计算及应用效果评价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动力液方案复合举升系统优化设计 |
| 6.1 产出液为动力液可行性分析 |
| 6.1.1 理论模型 |
| 6.1.2 影响因素分析 |
| 6.1.3 优化设计 |
| 6.2 混合液为动力液可行性分析 |
| 6.2.1 理论模型 |
| 6.2.2 影响因素分析 |
| 6.2.3 优化设计 |
| 6.3 活性水为动力液可行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
| 6.4 地面流程设计及操作程序 |
| 6.4.1 稀油为动力液时地面流程设计 |
| 6.4.2 产出液为动力液时的地面流程设计 |
| 6.4.3 混合液为动力液时的地面流程设计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实例计算与敏感性分析 |
| 7.1 复合举升系统动力液适应性分析 |
| 7.2 实例计算 |
| 7.3 敏感性分析 |
| 7.3.1 稀油粘度对复合举升系统的影响 |
| 7.3.2 注入温度对生产系统的影响 |
| 7.3.3 掺稀比例的影响 |
| 7.3.4 流量比的影响 |
| 7.3.5 有杆泵下深的影响 |
| 7.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