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秀[1](2021)在《基于无意识设计理念的婴幼儿期妈妈减压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遭受着压力问题的困扰,压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种种原因,女性压力问题远远大于男性,尤其是婴幼儿期妈妈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容易产生各种压力问题,由压力导致的失眠、焦虑、抑郁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影响家庭与社会的安定。在这种背景下,婴幼儿期妈妈群体对减压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而目前减压产品处于低端发展水平,虽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形式与功能单一的问题,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与情感体验,且并无用户群体细分。本文将无意识设计作为本课题的指导理论,首先,从精神分析学与认知心理学领域对无意识概念及无意识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无意识在设计领域应用的理论依据。其次,对无意识设计理念及其设计内涵进行简要的解析,提出从隐性需求、无意识行为、对可供性的观察、无意识的记忆等方面寻找无意识设计的设计原型的途径。结合设计案例,整理分析了无意识设计在客观写生和寻找关联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从关注主要目标用户及相关用户群体的需求与细节、关注用户隐性需求及动机、关注无意识细节、关注定性研究等四个方面总结无意识设计理论在妈妈减压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介入点。再次,对目标用户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压力状况、市场上减压产品的分类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接下来,通过定性研究的观察法、个人深度访谈法进行用户调研,挖掘用户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及细节,分析用户隐形需求及痛点,再通过定量研究的问卷法将访谈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婴幼儿妈妈及婴幼儿为设计对象,输出设计方向为哺乳椅及移动端软件应用产品设计,并结合无意识设计理论在妈妈减压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介入点及该理论在软件应用产品中的设计策略完成设计实践。最后,采用定量分析,调查用户满意度,验证其应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完成设计方案的评估验证。
李梅青[2](2021)在《天然多肽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天然多肽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和抗血栓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能够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前体分子。尽管许多天然多肽的分子结构已经被成功解析,但其在生物体内,尤其在分子细胞层面的作用机理还知之甚少,严重限制了其应用于临床药物研发。因此,筛选和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多肽,并阐明相应的分子细胞机制,能够极大促进基于天然多肽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本论文重点对来源于蘑菇的天然多肽Gymnopeptides A(GA)的抗肿瘤机制以及来源于蝎子的蝎氯毒素的脑胶质瘤靶向效应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结果为这两种天然多肽未来进一步进入临床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持。1.天然蘑菇多肽的抗肿瘤机制研究Gymnopeptide A是一种从Gymnopus fusipes蘑菇中提取的天然环肽,在体外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但是其作用机制却完全未知。我们首先利用化学合成方法获得GA,并利用小鼠荷瘤模型证明GA能够在极低浓度下显着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且对小鼠机体不产生明显毒副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GA可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转移。对GA抑瘤机制的初步研究发现,GA是一种靶向细胞线粒体的多肽,其最显着的效应是导致线粒体碎片化。但是,GA对线粒体的基本生物结构未造成明显影响。分子机制研究表明GA导致线粒体碎片化的原因是抑制了线粒体之间的正常融合,从而造成线粒体相对分裂过度。对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的研究发现,GA能够抑制与线粒体融合密切相关的OPA1蛋白的剪切,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了GA是一种全新的线粒体融合抑制剂。靶向线粒体融合/分裂被认为是有效的抗肿瘤策略,但由于缺乏低毒高效的抑制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药物应用到临床。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GA作为一种抑制线粒体融合的天然产物,由于其显着的抗肿瘤效应和极低的毒副作用,具有极大的潜能被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2.人工改造蝎氯毒素衍生物的脑胶质瘤靶向性及机制研究蝎氯毒素(Chlorotoxin,CTX)是一种从Leiurus quinquestriatus蝎子毒液中提取的环肽,多项研究已证实其高效特异地脑胶质瘤靶向性,目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临床脑胶质瘤影像诊断。但CTX结构折叠完全依赖于其内部四对二硫键的正确形成,导致其体外正确合成的收率极低。因此,进一步研究CTX的构效关系能够为开发更简单有效的药物合成策略提供帮助,并最终推进CTX的大规模临床应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连接分子体系用于替代CTX中的二硫键。基于该策略,我们合成了5种CTX的双环肽衍生物(P1-P5)。与线性CTX多肽相比,这五种双环衍生物表现出接近于天然CTX的良好血浆稳定性。体外研究发现,相对于正常神经细胞,五种CTX衍生物都能够更高效的被脑胶质瘤细胞摄取,其中P3的肿瘤细胞摄取率最高。进一步利用小鼠原位脑胶质瘤模型,我们检测了所合成的CTX衍生物的肿瘤靶向性,结果发现P2和P3具有显着的体内肿瘤靶向成像性能,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P2和P3均可精确地定位于脑胶质瘤肿瘤组织。这些结果表明,CTX的N末端序列(P2和P3),而不是中间序列(P4)或C末端序列(P5),是主导脑胶质瘤细胞靶向的核心元件。随后对CTX衍生物的靶向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P3的靶受体与天然CTX相同,均可通过细胞表面的MMP2蛋白靶向胶质瘤细胞。综上,本研究成功解析了CTX靶向脑胶质瘤的构效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全新的可在体外进行全化学合成的CTX衍生物,以用于脑胶质瘤靶向示踪,未来有望被快速推向临床用于替代天然CTX。3.天然产物Romidepsin抑制SARS-Co V2侵染细胞的研究以ACE2作为靶点,从FDA批准的药物库中进行计算机虚拟筛选,并最终通过假病毒系统证实天然产物Romidepsin能有效抑制SARS-Co V2侵染细胞。
杨鸣[3](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智东怡[4](2019)在《基于室外热舒适的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时期,高校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改善人居环境需求与寒地严酷气候条件的矛盾日益凸显。教学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楼组团的室外环境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园设计的质量。如何营造适宜的教学楼组团空间的户外活动环境,建设可持续校园,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了目前校园设计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本文选择寒地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年的室外物理环境监测与热舒适问卷调查,明确寒地高校学生区域热感知评价,地域化修正预测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的空间形态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将来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设计上提供借鉴和引导。文章首先对高校教学楼组团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寒地80所本科以上院校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提出了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的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素。再对室外热舒适研究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总结,对文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影响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室外热舒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为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设计策略研究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寒地城市哈尔滨为例,利用热环境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寒地高校的室外热舒适状况和使用者需求进行调研,定性和定量地评价寒地高校学生的区域室外热感知,并对量化指标UTCI进行评价和修正,得到寒地高校学生的UTCI评价尺度。最后,通过对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典型模型进行控制变量模拟实验,从空间尺度、建筑朝向和建筑围合形式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学楼组团室外热舒适度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典型模型分析,总结出具体的基于室外热舒适的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设计策略。
刘志海[5](2018)在《畜禽源碳青霉烯耐药菌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变异体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给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带来了福音,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然而抗生素大量、广泛的使用也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尤其是产MBLs(金属β-内酰酶)“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地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少数几类特效药物。目前,能高效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产MBLs(如NDM和VIM)耐药菌已在人医临床中广泛流行,且不断进化出药物水解活性更强的变异体,而被人医临床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碳青霉烯类药物未被批准用于我国畜禽养殖业,但产MBLs耐药菌株已在我国家禽养殖链条中出现和流行。然而,现有研究仅表明NDM和VIM是目前流行最广、最典型的MBLs,其在畜禽养殖业中的流行特点以及在畜禽养殖环境中的进化特征还未探明。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国畜禽源碳青霉烯类耐药菌中NDM和VIM的流行现状及其新型变异体耐药机制。本研究于2015-20]7年从我国山东和广东部分地区共采集畜禽及其相关养殖环境样品1160份,包括鸡源818份,猪源342份。菌株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33株菌为blaNDM阳性(鸡源426株,猪源7株)、4株菌为blaVIM阳性(均为鸡源)。其中,鸡源携带NDM的宿主菌为大肠杆菌(n=344,80.8%)和肺炎克雷伯菌(n=79,18.5%);猪源流行的NDM宿主菌为大肠杆菌(n=4,57.1%)和鲍曼不动杆菌(n=3,42.9%)。364株分型成功的blaNDM阳性菌中主要流行的 NDM 亚型为 NDM-5(n=207,55.8%),其次是 NDM-9(n=94,25.3%)和 NDM-1(n=63,17.0%)。4株blaVIM阳性菌中仅有一株为VIM-2。值得一提的是,有7株NDM(大肠杆菌)和3株VIM(恶臭假单胞菌)阳性菌株不能被归类到现有已知基因型,可能为新的MBLs变异体。对上述7株不含有已知NDM亚型的菌株序列分析,发现两种不同的NDM-1变异体,分别命名为NDM-17(6株)和NDM-20(1株),这是首次从畜禽源细菌中发现的新NDM变异体。与NDM-1相比,NDM-17和NDM-20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存在V88L和M154L氨基酸替换(与NDM-5一致);同时还分别存在两个新的氨基酸替换位点(E170K和R270H)。与NDM-1和NDM-5相比较,NDM-17能介导更高水平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而NDM-20介导耐药能力与NDM-5 一致,但强于NDM-1。酶动力学试验表明NDM-17具有比NDM-1显着高的药物水解效率和比NDM-5高的药物亲和活性,表明NDM-17具有更好的酶活性。NDM-20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的活性显着高于NDM-5,但碳青霉烯酶活性略低于NDM-5,这显示了 NDM-20可以特异性地提高酶的水解活性;也进一步提示了 NDM可能正在向提高酶活性或者提高特定类药物水解活性的方向进化。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NDM-17和NDM-20的稳定性显着高于NDM-1,原因是M154L替换显着增加了 NDM的稳定性。基因定位结果显示blaNDM-17和blaNDM-20均定位于大小46,161bp的IncX3型可转移性质粒上。通过序列比对分析3株未能分型的VIM序列发现了一种VIM新变异体,将其命名为VIM-48。与VIM-2相比,VIM-48的C-末端存在11个连续氨基酸的改变,这种改变不同于VIM变异体以往单个氨基酸替换的进化方式。为了探明11个连续氨基酸对VIM-48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 11个连续氨基酸的缺失株VIM-D(Δ)以及VIM-2为参照分析其生物活性。分析结果显示VIM-48比VIM-2和VIM-D(Δ)介导的碳青霉烯类耐药水平更高。酶动力学表明VIM-48通过增加亲和活性进而增强了碳青霉烯酶活性,而VIM-D(Δ)显着降低了酶催化效率,提示了 C-末端氨基酸对于维持VIM酶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稳定性试验证实了 VIM-48的稳定性高于VIM-2;而缺失株VIM-D(Δ)显着降低了酶稳定性,说明C-末端11连续氨基酸的改变是VIM-48稳定性增强的成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VIM-48可能是一种酶活性和稳定性增加的优势变异体,VIM的进化方式也存在从氨基酸的点替换向多位点连续替换扩大的迹象。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探索我国部分地区畜禽源碳青霉烯类耐药菌中NDM和VIM的流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鉴定了 NDM-17、NDM-20和VIM-48三种MBLs新的变异体,阐明了它们生物活性特征,提示金属β-内酰胺酶可能正朝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增强的方向进化,这势必会加大碳青霉烯类耐药菌防控以及新药研发的难度。同时,研究揭示了 MBLs的进化不仅发生在医学临床耐药菌中,也发生于畜禽源耐药菌中;一旦这类菌株在畜禽中广泛流行,可存在着沿食物链传递的风险,将会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对新型MBLs变异体的研究和认识还为碳青霉烯耐药菌的防控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张新[6](2013)在《ERCC2基因第751号密码子、EGF基因第61号密码子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文中认为第一部分ERCC2基因第751号密码子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目的探讨ERCC2基因第751号密码子多态性lys751gln和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提取ERCC2基因751密码子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的数据,筛选出符合实验条件的数据,应用meta分析技术的各种软件对所提取各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并行发表偏倚的评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行病例-对照实验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的ERCC2K751Q基因型,进一步探讨ERCC2基因第751密码子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共有5组符合条件的数据,病例组2307例、对照组3455例。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13181C等位基因能够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P=0.02, OR=1.10;95%CI1.02-1.19, Pheterogeneity=0.28)。病例-对照实验显示13181C等位基因与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可显着增加胶质瘤的发病风险(P=0.04, OR=1.77;95%CI1.02-3.05)。结论ERCC2基因第751号密码子的多态性能够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第二部分EGF基因第61号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目的探讨表面生长因子EGF+61G/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脑胶质瘤的关系。方法提取EGF基因61号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的数据,筛选出符合实验条件的数据,应用meta分析技术的各种软件对所提取各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并行发表偏倚的评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行病例-对照实验进一步探讨EGF基因第61号密码子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共有4组符合条件的数据,病例组1180例、对照组1567例。四个研究合并后,EGF+61AA基因型能够增加中国人群胶质瘤的发病率(P=0.0006, OR=1.59;95%CI1.22-2.07, Pheterogeneity=0.41);亚组分析后,EGF+61AA基因型能够增加中国人群Ⅳ级胶质瘤的发病率(P<0.0001, OR=2.18;95%CI1.56-3.04, Pheterogeneity=0.21),敏感性分析表明合并结果不受单个研究的影响。病例-对照实验显示EGF+61A等位基因与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可显着增加胶质瘤的发病风险(P=0.04, OR=1.81;95%CI1.04-3.17)。结论表面生长因子EGF+61G/A多态性增加中国人群脑胶质瘤及Ⅳ级胶质瘤的发病风险。
张书萧[7](2012)在《大肠杆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毒力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人类感染后会引起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和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病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自从1982年首次在美国发现该菌以来,国内外多个国家和省市都有过EHEC O157:H7流行和爆发,目前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组织和食品安全组织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EHEC O157:H7的流行情况,也为了给本实验室在研究EHEC O157:H7方面建立平台,为今后的应用研究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人在硕士期间做了如下研究:1为了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EHEC O157的流行情况,2009.1-2011.12期间采集上海及周边地区猪场、牛场、鸡场的粪便样品以及菜市场和超级市场的肉类食品等,采用山梨醇麦康凯(SMAC)平板分离法和PCR鉴定其特异性基因rfbE的方法来分离和鉴定,同时结合血清凝集法和测序法进一步确定菌株的正确性;然后利用PCR扩增法对收集到的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它们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最后还运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法(MLST)和随机引物多态性分析法(RAPD)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运用三重PCR法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群,分析它们的亲缘关系。2010.7-2011.12期间分离到10株EHEC O157,综合本实验室前期收集并保存的菌株共22株,PCR法检测H7鞭毛基因fliC发现,其中有12株为EHEC O157:H7,而其余10株为EHEC O157:NM;22株菌株中四种毒力基因都含有的菌株有6株,含有其中三种毒力基因的菌株有2株,含有其中两种毒力基因的菌株有5株,只含其中一种毒力基因的菌株有7株,而不含毒力基因的菌株有2株;22株EHEC O157中只有EHEC26、EHEC27和EHEC40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而EHEC001和EHEC028形成生物被膜能力中等;EHEC002、EHEC008和EHEC030仅有微弱的形成生物被膜能力;而其余14株菌都不能形成生物被膜。22株EHEC0157经RAPD分型后分为五类,Ⅰ类菌株包括EHEC036、037、038、039、041和042,Ⅱ类菌株包括EHEC026、027、040和044,Ⅲ类菌株包括EHEC001、025、030、043和045,Ⅳ类菌株包括EHEC002、005、015、046和047,Ⅴ类菌株包括EHEC008和028;对22株EHEC0157进行系统进化分群发现,它们属于D群的菌株比较多,占59.1%,A、B2、B1群依次减少,分别占22.72%、13.64%和4.55%。22株EHECO157经过MLST法分型后,得到13个型别,以ST11、ST88和ST641这三个型别为主,其余型别菌株较少,本次研究中还发现了三株新的菌株,未在数据库中找到与之相同的型别。2为进一步研究EHEC O157的更为简便的检测方法和应用,本文采用基因的原核克隆表达技术,将其特异性基因rfbE成功的克隆表达并纯化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3为了研究Z1965基因是否影响EHEC O157的毒力和功能,本文运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成功的构建了EHEC O157:H7的Z1965基因缺失株,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米娜·阿布都古勒[8](2011)在《全冠修复与综合治疗对早期牙隐裂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以全冠修复的方法治疗早期牙隐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CENTRAL)、MEDLINE (1950-2010.4) EMbase (1966-2010.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1979-201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89-2010.4)、维普科技全文数据库(VIP 1989-2010.4)收集牙隐裂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对检索文献独立进行筛选。筛选结果后通过电话核实中国研究者的随机方法,只纳入正确实施随机分配的研究,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纳入的研究,通过讨论或第三位研究者决定是否纳入。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同时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简记ITT),对有剔除、退出或失访的资料,采用ITT分析,即不论受试对象在试验中实际发生什么情况,如受试者在随机分组后:①退出;②未依从所分配的治疗方案;③失访,均将其按最后一次测量数据作为结果进行分析。如果研究间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且不适宜进行合并分析,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共367例(402颗)。研究例数60-92例(60颗-106颗)不等。试验组共172颗,对照组共232颗。因各研究受试牙的种类,测量指标及随访年份不一样,故仅能进行单个描述和重新计算各研究的疗效效应量。多数研究显示,在短时间内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不大,但远期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所收集到的半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异质性较大,故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全冠修复对照综合治疗牙隐裂的疗效证据仍有限,尚需高质量的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黄敏[9](2010)在《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ITIH4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发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所以,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是在课题组先期使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和ELISA技术发现M/Z(质荷比)为3272的ITIH4分泌片段在卵巢癌病人血清中是上调的,作为一种与粘附和渗出等肿瘤浸润转移必须过程密切相关的物质,人类间α胰蛋白酶H4重链(inter-α-trypsin inhibitor H4 ITIH4)在卵巢癌的增殖,浸润转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体外细胞实验对ITIH4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进展: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49例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16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组织ITIH4 mRNA的定量分析,ITIH4在恶性卵巢组织与良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量有差异(p<0.05),在恶性组织中ITIH4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织,与良性组织中差异不明显;2.通过构建人类间α胰蛋白酶H4重链(inter-α-trypsin inhibitor H4 ITIH4)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检测其对ITIH4基因的干扰效率。继而筛选出稳定干扰的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反面验证ITIH4基因的功能;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增强,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扰组与对照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45.7±0.7%和31.4±0.2%,p=0.5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迁移能力实验中,pGPU6-ITIH4-917是0.4481±0.0277,与阴性组相对比,pGPU6-ITIH4-917组比阴性组迁移能力快,且有统计学意义(P=0.028)3.采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ITIH4基因的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华荣[10](2009)在《中国汉族人风湿性心脏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induced protein 3,TNFAIP3)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1(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1,TRA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汉族人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的关联。方法:关联研究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设计(239例RHD患者和478例对照)。遗传易感性位点选择采用tSNP(tagg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tSNP)策略。TNFAIP3基因共选择了3个tSNP, TRAF1基因共选择了2个tSNP。各位点基因分型检测采用SNPstream技术。结果:所有SNPs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个基因所有tSNPs之间的连锁不平衡程度都较弱。位于TNFAIP3基因第5内含子上的SNP rs58275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都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1249和0.000374。在rs582757位点C等位基因的加性模型时,每增加一个拷贝的C等位基因,RHD风险是增加前的0.574倍(95%CI 0.42-0.78,P=0.00037);在rs582757位点C等位基因的显性模型时,携带CC/TC基因型的个体RHD风险是TT基因型个体的0.535倍(95%CI 0.38-0.75,P=0.000328)。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后,显着性仍然存在(加性和显性模型调整后的P值分别为0.007和0.009)。未发现其余各SNPs与RHD显着相关。结论:TNFAIP3基因的SNP rs582757的多态性与RHD发病相关,其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RHD的保护因素。目的:研究可结晶片段受体样因子3(Fc receptor-like 3,FcRL3)、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type 22,PTPN22)和C5(complement component 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风湿性心脏病的关联。方法:关联研究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设计(239例RHD患者和478例对照)。遗传易感性位点选择采用tSNP策略,FcRL3基因选择了2个tSNP,PTPN22基因选择了2个tSNP, C5基因共选择了7个tSNP。各位点基因分型检测采用SNPstream技术。结果:所有SNPs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个基因所有tSNPs之间的连锁不平衡程度都较弱。位于FcRL3基因第15外显子上的SNP rs669156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都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0213和0.0000542。在rs6691569位点C等位基因的加性模型时,每增加一个拷贝的C等位基因,RHD风险是增加前的0.537倍(95%CI 0.34-0.73,P=0.0000625);在rs6691569位点C等位基因的显性模型时,携带CC/TC基因型的个体RHD风险是TT基因型个体的0.496倍(95%CI 0.35-0.70,P=0.000006)。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后,显着性仍然存在(加性和显性模型调整后的P值分别为0.017和0.018)。未发现其余各SNPs与RHD显着相关。结论:FcRL3基因的SNP rs6691569的多态性与RHD发病相关,其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RHD的保护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范围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1 无意识理论的研究现状 |
| 1.4.2 无意识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
| 1.4.3 妈妈减压产品的研究现状 |
| 1.5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 1.5.1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 1.5.2 研究方法 |
| 1.6 研究创新点 |
| 第二章 妈妈减压产品及无意识设计理论解析 |
| 2.1 “无意识”概念概述 |
| 2.1.1 “无意识”的概念及发展 |
| 2.1.2 认知心理学中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
| 2.1.3 无意识引导无意识行为 |
| 2.2 无意识设计理论概述 |
| 2.2.1 “无意识设计”理论 |
| 2.2.2 无意识设计理论的内涵 |
| 2.3 无意识设计的设计原型 |
| 2.3.1 从用户的隐性需求中获取设计原型 |
| 2.3.2 用户的无意识行为潜藏着大量的设计原型 |
| 2.3.3 通过对“Affordance”可供性的观察获取设计原型 |
| 2.3.4 以“Active Memory”无意识的记忆为核心的创意 |
| 2.4 无意识设计具体操作方法 |
| 2.4.1 客观写生 |
| 2.4.2 寻找关联 |
| 2.5 无意识设计理论在妈妈减压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介入点 |
| 2.5.1 关注用户群体中主要目标用户及相关用户群体的需求 |
| 2.5.2 关注用户生活中的无意识细节 |
| 2.5.3 关注用户隐性需求,洞察用户动机 |
| 2.5.4 关注定性研究 |
| 2.5.5 结合无意识设计具体操作方法进行婴幼儿期妈妈减压产品设计实践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婴幼儿期妈妈减压产品分析与研究 |
| 3.1 用户群体分析 |
| 3.1.1 用户群体界定 |
| 3.1.2 用户群体特征 |
| 3.2 婴幼儿期妈妈群体的压力状况分析 |
| 3.2.1 压力概述 |
| 3.2.2 压力来源与具体表现 |
| 3.2.3 减压途径 |
| 3.3 妈妈减压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
| 3.3.1 妈妈减压产品定义及分类 |
| 3.3.2 减压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婴幼儿期妈妈群体需求研究 |
| 4.1 调研内容 |
| 4.1.1 调研目标用户定位 |
| 4.1.2 调研目的 |
| 4.1.3 调研方法及流程 |
| 4.2 定性研究 |
| 4.2.1 观察法与内容设计 |
| 4.2.2 观察法实施 |
| 4.2.3 观察法结果分析与总结 |
| 4.2.4 个人深度访谈与内容设计 |
| 4.2.5 个人深度访谈实施 |
| 4.2.6 个人深度访谈记录 |
| 4.3 定量研究 |
| 4.3.1 问卷法量化访谈结果 |
| 4.4 调研结果分析 |
| 4.4.1 目标用户需求总结 |
| 4.4.2 婴幼儿期妈妈群体减压产品设计方向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无意识设计”理念的妈妈减压产品设计实践 |
| 5.1 硬件减压产品设计 |
| 5.1.1 设计流程 |
| 5.1.2 设计目标及设计构思 |
| 5.1.3 设计方案 |
| 5.1.4 设计展示 |
| 5.2 软件减压产品设计 |
| 5.2.1 设计流程概述 |
| 5.2.2 产品定位 |
| 5.2.3 无意识设计在妈妈帮APP设计中的设计策略 |
| 5.2.4 产品功能确定 |
| 5.2.5 交互体验设计 |
| 5.3 设计验证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局限性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天然蘑菇多肽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有抗癌药用的天然产物 |
| 1.1.2 天然产物蘑菇肽 |
| 1.1.3 线粒体代谢与癌症 |
| 1.1.4 线粒体分裂融合与癌症 |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3 实验材料 |
| 1.3.1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
| 1.3.2 抗体与试剂 |
| 1.3.3 相关溶液配制 |
| 1.3.4 质粒 |
| 1.3.5 主要仪器 |
| 1.4 实验方法 |
| 1.4.1 细胞培养 |
| 1.4.2 实验小鼠培养 |
| 1.4.3 构建Parkin-EGFP质粒 |
| 1.4.4 细胞转染以及构建稳定表达细胞系 |
| 1.4.5 死细胞共定位染色 |
| 1.4.6 线粒体膜势的检测 |
| 1.4.7 线粒体ROS的检测 |
| 1.4.8 线粒体生成ATP的检测 |
| 1.4.9 细胞划痕迁移实验 |
| 1.4.10 小鼠成纤维细胞MEF的原代培养 |
| 1.4.11 免疫印迹实验 |
| 1.4.12 细胞免疫荧光成像 |
| 1.4.13 统计学分析 |
| 1.5 实验结果 |
| 1.5.1 蘑菇肽的毒性 |
| 1.5.2 GA显着抑制皮下移植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 |
| 1.5.3 GA对正常细胞和快速增殖细胞的增殖存在一个抑制窗口 |
| 1.5.4 GA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 |
| 1.5.5 GA抑制细胞迁移 |
| 1.5.6 蘑菇肽在细胞内靶向定位于线粒体 |
| 1.5.7 蘑菇肽引起线粒体碎片化 |
| 1.5.8 GA通过抑制融合导致线粒体碎片化 |
| 1.5.9 GA对线粒体功能与代谢的影响 |
| 1.5.10 GA能够引起线粒体自噬 |
| 1.5.11 GA和GB诱导线粒体自噬能力的比较 |
| 1.5.12 GA对线粒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1.6 结果与讨论 |
| 1.7 展望 |
| 第2章 人工改造蝎氯毒素衍生物的脑胶质瘤靶向性及其机制研究 |
| 2.1 研究背景 |
| 2.1.1 天然环肽的开发 |
| 2.1.2 蝎氯毒素与脑胶质瘤 |
| 2.1.3 蝎氯毒素应用的局限性 |
| 2.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 2.3 实验材料 |
| 2.3.1 细胞株与实验动物 |
| 2.3.2 抗体与试剂 |
| 2.3.3 相关溶液配制 |
| 2.3.4 相关仪器 |
| 2.4 实验方法 |
| 2.4.1 细胞培养 |
| 2.4.2 原代神经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 2.4.3 CTX及其衍生物的血浆稳定性检测 |
| 2.4.4 共聚焦显微成像检测CTX及其衍生物的细胞内吞 |
| 2.4.5 流式细胞术检测CTX及其衍生物的细胞内吞 |
| 2.4.6 脑胶质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 2.4.7 脑胶质瘤成像及定量 |
| 2.4.8 CTX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检测 |
| 2.4.9 脑切片的制备 |
| 2.4.10 脑切片的近红外成像及定量 |
| 2.4.11 脑切片染色及共聚焦成像 |
| 2.4.12 竞争实验 |
| 2.4.13 Pull-down实验 |
| 2.4.14 MMP2 过表达实验 |
| 2.4.15 统计学分析 |
| 2.5 实验结果 |
| 2.5.1 CTX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此部分由房丽晶研究员课题组完成) |
| 2.5.2 线性肽环化增强血浆稳定性 |
| 2.5.3 细胞对衍生物多肽的摄取 |
| 2.5.4 衍生物多肽的体内靶向成像 |
| 2.5.5 Cy5.5 标记的双环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定位 |
| 2.5.6 Cy5.5 标记的双环衍生物P3 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
| 2.5.7 Bicycle-P3 通过MMP2 靶向脑胶质瘤 |
| 2.6 结果与讨论 |
| 2.7 展望 |
| 第3章 天然产物Romidepsin抑制SARS-CoV2 侵染细胞的研究 |
| 3.1 研究背景 |
| 3.1.1 新型冠状肺炎 |
| 3.1.2 SARS-CoV-2 的基因组与蛋白组成 |
| 3.1.3 SARS-CoV-2 的生命周期 |
| 3.1.4 SARS-CoV-2 药物治疗进展 |
| 3.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 3.3 实验材料 |
| 3.3.1 细胞株 |
| 3.3.2 抗体与试剂 |
| 3.3.3 所用质粒 |
| 3.4 实验方法 |
| 3.4.1 假病毒的构建 |
| 3.4.2 病毒侵染效率的检测 |
| 3.4.3 刺突蛋白在假病毒颗粒上表达的检测 |
| 3.4.4 ACE2 敲除实验 |
| 3.4.5 假病毒侵入细胞的图像分析 |
| 3.4.6 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4.7 药物对细胞内吞的影响 |
| 3.4.8 统计学分析 |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5.1 假病毒系统的构建 |
| 3.5.2 抑制SARS-CoV-2 进入细胞的临床候选药物的筛选 |
| 3.5.3 罗米德平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 |
| 3.5.4 扩大筛选潜在的临床HDAC抑制剂 |
| 3.6 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 1. 前言 |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框架 |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 2.1 教学楼组团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
| 2.1.1 高校教学楼组团基本概念 |
| 2.1.2 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构成要素 |
| 2.1.3 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空间设计要素 |
| 2.2 室外热舒适理论的基本概念 |
| 2.2.1 热舒适和热感觉 |
| 2.2.2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 |
| 2.2.3 人体热适应机制 |
| 2.2.4 室外热舒适评价指标 |
| 2.3 影响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室外热舒适的客观因素 |
| 2.3.1 寒地城市气候 |
| 2.3.2 组团空间形态 |
| 2.4 影响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室外热舒适的主观因素 |
| 2.4.1 室外空间中的使用人群 |
| 2.4.2 室外空间中的活动模式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室外热感知实地调研及评价指标UTCI的计算 |
| 3.1 实地调研 |
| 3.1.1 调研的时间与地点 |
| 3.1.2 物理环境测量 |
| 3.1.3 问卷调查 |
| 3.2 高校学生室外热感知评价 |
| 3.2.1 测试期间的室外物理环境 |
| 3.2.2 高校学生室外热感觉与热舒适 |
| 3.2.3 高校学生的气象参数偏好 |
| 3.2.4 高校学生的气象参数敏感度 |
| 3.3 UTCI的计算与修正 |
| 3.3.1 UTCI的计算 |
| 3.3.2 既有UTCI的评价与修正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教学楼组团室外热舒适模拟及设计策略 |
| 4.1 教学楼组团室外热舒适模拟 |
| 4.1.1 室外热舒适模拟软件的选用 |
| 4.1.2 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典型模型的建立 |
| 4.1.3 网格的划分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 4.2 空间尺度设计策略 |
| 4.2.1 空间尺度的变量设置 |
| 4.2.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2.3 空间尺度设计策略制定 |
| 4.3 建筑朝向设计策略 |
| 4.3.1 建筑朝向的变量设置 |
| 4.3.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3.3 建筑朝向设计策略制定 |
| 4.4 建筑围合形式设计策略 |
| 4.4.1 建筑围合的变量设置 |
| 4.4.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4.3 建筑围合形式设计策略制定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案例 |
| 附录Ⅱ:室外热舒适调查问卷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抗生素使用及细菌耐药性产生 |
| 1.2.2 碳青霉烯类耐药性产生机制 |
| 1.2.3 碳青霉烯酶研究进展 |
| 1.2.4 金属β-内酰胺酶NDM及VIM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3.1 畜禽源产碳青霉烯酶耐药菌流行现状分析 |
| 1.3.2 新型MBLs变异体进化方式及对耐药能力影响的研究 |
| 1.3.3 新型MBLs变异体的酶活性研究 |
| 1.3.4 新型MBLs变异体替换位点作用研究 |
| 第二章 碳青霉烯类低敏感菌株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 |
| 2.2.2 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碳青霉烯类低敏感菌株分离和鉴定结果 |
| 2.3.2 金属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筛查和分类结果 |
| 2.3.3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
| 2.3.4 鸡源bla_(NDM)阳性菌多重耐药基因的分析 |
| 2.4 讨论 |
| 2.4.1 我国bla_(NDM)阳性菌流行特点 |
| 2.4.2 我国bla_(NDM)基因流行亚型特点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大肠杆菌中NDM-17和NDM-20的发现和进化特征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 |
| 3.2.2 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NDM-17和NDM-20序列特点 |
| 3.3.2 NDM-17和NDM-20编码基因定位分析 |
| 3.3.3 NDM-17和NDM-20编码基因遗传环境及质粒特征 |
| 3.3.4 NDM-17和NDM-20编码基因功能性特点 |
| 3.3.5 NDM-17和NDM-20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结果 |
| 3.3.6 NDM-17和NDM-20融合蛋白表达结果 |
| 3.3.7 NDM-17和NDM-20融合蛋白纯化结果 |
| 3.3.8 NDM-17和NDM-20活性验证和浓度测定分析 |
| 3.3.9 NDM-17和NDM-20酶动力学参数 |
| 3.3.10 NDM-17和NDM-20替换位点作用分析 |
| 3.3.11 NDM-17和NDM-20蛋白结构分析 |
| 3.3.12 NDM-17和NDM-20携带菌株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材料与方法的优化和应用 |
| 3.4.2 基因功能研究与酶动力学结果不一致分析 |
| 3.4.3 NDM-17和NDM-20替换位点对生物活性影响分析 |
| 3.4.4 NDM-1变异体进化分析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恶臭假单胞菌中VIM-48的发现和进化特征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 |
| 4.2.2 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VIM-48序列特点 |
| 4.3.2 VIM-48进化分析 |
| 4.3.3 VIM-48编码基因遗传环境分析 |
| 4.3.4 VIM-48编码基因功能性分析 |
| 4.3.5 VIM-48融合蛋白表达质粒构建结果 |
| 4.3.6 VIM-48融合蛋白表达分析 |
| 4.3.7 VIM-48融合蛋白纯化结果 |
| 4.3.8 VIM-48酶动力学参数分析 |
| 4.3.9 VIM-48稳定性分析 |
| 4.3.10 VIM-48结构分析 |
| 4.4 讨论 |
| 4.4.1 VIM-48编码基因形成机理分析 |
| 4.4.2 VIM-48结构与功能分析 |
| 4.4.3 VIM-48发现的意义 |
| 4.4.4 VIM-48发现对抑制剂研发的启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ERCC2 基因第 751 号密码子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 |
| Meta 分析的材料与方法 |
| Meta 分析的结果 |
| 病例-对照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 病例-对照实验的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EGF 基因第 61 号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 |
| Meta 分析的材料与方法 |
| Meta 分析的结果 |
| 病例-对照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 病例-对照实验的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毒力因子 |
| 1.2 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 1.3 大肠杆菌O157:H7分子分型方法研究现状 |
| 1.4 RED同源重组系统的研究进展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 第二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菌株的分离鉴定 |
| 引言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大肠杆菌0157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 引言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大肠杆菌O157的基因RFBE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纯化 |
| 引言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大肠杆菌O157的Z1965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 引言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 检索策略 |
| 3 检索文献的筛选 |
| 4 研究选择和资料提取 |
| 5 资料分析 |
| 6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目录 |
| 致谢 |
| 英文缩写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述) |
|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
|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
| 1.1.1 发病率 |
| 1.1.2 发病因素 |
| 1.2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与鉴别诊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 1.2.1 卵巢癌的筛查 |
| 1.2.2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
| 2、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 |
| 2.1 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
| 2.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现况 |
| 2.3 已筛选出的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临床验证现况 |
| 2.4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问题 |
| 3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研究近况 |
| 3.1 血清抗原抗体类诊断标记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 3.1.1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 3.1.2.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 |
| 3.1.3 CA125与卵巢上皮性肿瘤(EOC)的筛查 |
| 3.1.4 CA125与EO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3.1.5 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与EOC临床的关系 |
| 3.1.6 CA12与EOC的化疗疗效及复发转移 |
| 3.1.7 CA125与EOC的预后 |
| 3.1.8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 3.1.9 血清HE4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 3.1.10 其它血清抗原抗体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 3.2 激素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 3.2.1 尿促性腺激素片段 |
| 3.2.2 UGF与卵巢癌 |
| 3.2.3 抑制素 |
| 3.2.4 INH与卵巢上皮性肿瘤 |
| 3.2.5 激活素 |
| 3.2.6 绒毛促性腺激素(HCG) |
| 3.2.7 内固醇类激素的测定 |
| 3.2.8 米勒管抑制激素(MIS) |
| 3.2.9 抑制素 |
| 3.3 酶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 3.3.1 端粒酶(Telomerase,TLMA) |
| 3.3.2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MMPs) |
| 3.3.3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 |
| 3.3.4 谷胱甘肽S2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s,GSTs) |
| 3.3.5 神经细胞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
| 3.3.6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
| 3.4 肽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 3.4.1 组织多肽抗原(TPA)和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TPS) |
| 3.4.2 细胞角蛋白19(CK19)/CYFRA21-1 |
| 3.4.3 甲胎蛋白(AFP) |
| 3.4.4 滤泡调整蛋白(FRP) |
| 3.4.5 血清唾液酸或脂连唾液酸的检测(LSA) |
| 3.5 多指标联合应用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
| 4、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研究现况 |
| 4.1 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 4.1.1 HER-2/neu癌基因 |
| 4.1.2 c-myc基因 |
| 4.1.3 ras基因 |
| 4.2 抑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 4.2.1 p53抑癌基因 |
| 4.2.2 nm23基因 |
| 4.2.3 p16基因 |
| 4.2.4 KAI-1基因 |
| 4.2.5 PETN |
| 4.3 生长因子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 4.3.1 白介素-6(IL-6) |
| 4.3.2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
| 4.3.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 4.3.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
| 4.3.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1) |
| 4.3.6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 |
| 4.3.7 内皮抑素 |
| 4.3.8 溶血磷脂酸 |
| 4.4 细胞DNA及RNA含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
| 4.5 多分子指标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
| 5、ITIH4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糸研究 |
| 5.1 ITIH4基因的发现、结构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
| 5.2 ITIH4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糸研究现况 |
| 5.3 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糸及分子机理 |
| 6、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
| 第二章 ITIH4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 1.4 实验方法 |
| 2 结果 |
| 2.1 卵巢肿瘤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的RT-PCR条件建立 |
| 2.2 ITIH4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条件建立 |
| 2.3 各类卵巢组织中的ITIH4基因mRNA比较 |
| 2.4 卵巢癌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
| 2.5 利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 |
| 2.6 卵巢癌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
| 3 讨论 |
| 第三章 siRNA沉默ITIH4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功能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质粒与菌株 |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 1.2 仪器 |
| 1.3 实验方法 |
| 1.3.1 转染细胞系培养 |
| 1.3.2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
| 1.3.3 siRNA片段最佳沉默效应的筛选 |
| 1.3.4 shRNA-ITIH4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 1.3.5 脂质体介导的ITIH4-PGPU6-917质粒细胞转染 |
| 1.3.6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HO8910pm细胞的筛选 |
| 1.3.7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HO8910pm细胞的克隆 |
| 1.3.8 转染前后细胞中ITIH4基因mRNA表达测定 |
| 1.3.9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
| 1.3.10 细胞体集落形成实验 |
| 1.3.1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变化 |
| 1.3.12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
| 1.3.13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 2 结果 |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ITIH4基因表达情况 |
| 2.2 转染条件的确定 |
| 2.3 不同的siRNA干扰片段瞬时转染HO8910pm细胞前后其ITIH4mRNA表达结果 |
| 2.4 ITIH4-PGPU6-917siRNA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 2.5 ITIH4-PGPU6-917载体转染HO8910pm细胞结果 |
| 2.6 HO8910pm-ITIH4-PGPU6-917(+)和HO8910pm-ITIH4-PGPU6(+)细胞筛选 |
| 2.7 不同细胞中ITIH4mRNA表达测定 |
| 2.8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 2.9 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
| 2.10 各类细胞细胞生长周期结果 |
| 2.11 不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
| 2.12 不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 3 讨论 |
| 第四章 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
| 1.1.2 主要试剂 |
| 1.1.3 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ITIH4 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 1.2.1.1 shRNA的设计 |
| 1.2.1.2 插入片段退火反应 |
| 1.2.1.3 Hpa I和Xho I双酶切pSico |
| 1.2.1.4 连接反应 |
| 1.2.1.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 1.2.1.6 挑选阳性克隆 |
| 1.2.1.7 质粒DNA的提取 |
| 1.2.1.8 重组质粒DNA-PCR |
| 1.2.1.9 重组质粒的测序 |
| 1.2.1.10. 转染293T细胞 |
| 1.2.1.11 病毒滴度测定 |
| 2 结果 |
| 2.1 psico质粒双酶切电泳 |
| 2.2 RNAi重组质粒提取 |
| 2.3 重组质粒ITIH4-Psico PCR鉴定 |
| 2.4 RNA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 2.5 ITIH4-Psico转染293T细胞结果 |
| 2.6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TNFAIP3 和TRAF1 基因与中国汉族人风湿性心脏病的关联研究 |
| 背景与目的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FcRL3、PTPN22 和C5 基因与中国汉族人风湿性心脏病的关联研究 |
| 背景与目的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综述 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