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涛[1](2021)在《新型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胃肠道生物反应器是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生理条件(如温度、动态p H、消化酶分泌、食物停留时间、流动混合和胃肠壁蠕动等)来研究食物消化的装备。可筛选大量物质,包括膳食成分、病原体,药物活性成分以及毒性或放射性化合物,评估它们如何改变胃肠环境,并且取样过程不受伦理约束。然而,与国外先进的设备相比,国内胃肠道反应器研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达到模拟真实胃肠道消化过程的目标,限制了我国食品消化的跨学科研究。本文采用仿生学技术,模拟了胃肠道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制备了仿生硅胶胃、小肠和大肠;利用内环境模拟技术,控制温度、p H、蠕动频率和内分泌等参数;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的高效率定植模型。在此基础上,集成肠道气体阵列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研制了仿生胃生物反应器、仿生小肠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通过肠道微生物Akkermansiamuciniphila动态发酵培养、粪便体外定植培养、高抗性淀粉大米体外消化、抗性淀粉对粪便发酵影响和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影响等对反应器进行了逐步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体外消化研究研制了最多可以具有9个腔室的仿生胃和小肠组合生物反应器。在胃肠道几何形态方面,可分别模拟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隔室反应器,隔室易于拆卸、方便灭菌,可独立或串联使用;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开发了线下控制系统和线上云平台控制系统,可实现蠕动频率、分泌速率和p H等的检测和控制,历史数据导出和运行状态报警等功能;在模拟胃肠内部结构方面,分别制备了光滑型硅胶胃和硅胶小肠、褶皱型硅胶胃和绒毛型硅胶小肠,增大了肠道内的表面积,改变了食糜流变熵力,可促进食物破碎;在混合效果方面,反应器对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都具有较好的混合效果,同等条件下优于传统釜式搅拌反应器;在胃内压方面,通过基本运动模式和强力运动模式控制,可实现胃的蠕动收缩阶段以及强力收缩阶段,收缩强度分别达到18-22 mm Hg、120-220 mm Hg;在破碎力方面,反应器最大破碎力大于0.72N,可以模拟固体食物在胃内的破碎功能;在p H控制方面,可根据食物的消化过程进行p H动态调节,还原了胃和小肠内酶活力动态调节;在排空速率方面,与已公开发布仔猪胃的排空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在应用方面,将小麦粉、土豆粉、玉米粉、红薯粉、莲藕粉和大米粉在仿生胃和小肠反应器中模拟淀粉和蛋白质动态消化,在胃和小肠消化阶段均具有明显的差异。(2)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粪便定植研究研制了最多可以具有6个腔室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集成的线下控制系统和线上云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可有效控制反应器的发酵过程关键参数(蠕动频率、分泌速率、吸收速率、p H实时曲线等)。在大肠结构方面,制备了光滑型和褶皱型硅胶大肠;在混合效果方面,优于同等条件下的釜式搅拌反应器;在肠内压方面,模拟了低频和高频两种蠕动频率,肠内收缩强度分别达到60-90 mm Hg和100-150 mm Hg;在模拟吸收方面,可保持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在正常生理浓度内,使微生物生长不受抑制;在无菌验证方面,长时间运行后不易染菌,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在p H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维持大肠内环境,保证了微生物正常生长;在定植粪便微生物方面,微生物群落相似率大于85.17%,定植效果比较稳定。(3)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生长和代谢研究基于研制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利用脑心浸出液肉汤(Brai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猪粘蛋白(Porcine mucin,PM)培养基、人粘蛋白(Human mucin,PM)培养基、BHI+PM(BPM)培养基和BHI+HM(BHM)培养基对A.muciniphila进行体外动态发酵培养,并与传统静态培养对比。研究发现:在生物量方面,BHI动态培养的生物量为1.92 g·L-1,比静态培养提高了44.36%。利用HM动态培养,生物量进一步增加,达到2.89 g·L-1。在代谢产物方面,利用PM和HM动态培养,主要代谢产物为短链脂肪酸(乙酸和丁酸),而其他3种培养基,则有相当数量的支链脂肪酸(异丁酸和异戊酸)产生。在外观形态方面,利用HM动态培养,细胞直径达999nm,外膜蛋白浓度最高,达到26.26μg·mg-1。结果表明,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培养条件可直接影响仿生大肠培养A.muciniphila的生物量、外膜蛋白浓度和厚度以及细胞直径。(4)高抗性淀粉大米的不同加工方式对体外消化和肠道菌群影响研究以高抗性淀粉大米为原料,通过蒸煮、粉碎、发酵和高温高压处理,加工成米饭、米浆、米糕和爆米花,分别对其体外消化和粪便微生物发酵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4种食物在胃和小肠反应器中淀粉消化率均符合一级两相方程,其中米糕中抗性淀粉含量最高(11.98%)。在仿生大肠发酵过程中,未消化米糕与菊粉相比,发酵速度较慢,丁酸浓度提高67.85%,促进短链脂肪酸合成的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具有抗炎功能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丰度增加,肠道微生物群失衡标志物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丰度减少。结果表明,高抗性淀粉大米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发酵代谢产物和生态组成,有助于为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功能性食品设计提供参考。(5)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影响研究基于研制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通过肠道气体阵列传感器作为实时监测肠道气体为工具,配置基础培养基和膳食脂肪酸培养基作为营养基质,利用人体粪便微生物作为发酵菌株进行体外粪便发酵,分析基础营养和脂肪酸对肠道气体成分、浓度和体积影响变化,探讨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动力学。研究发现:粪便微生物利用膳食脂肪酸产生的气体成分主要为CO2、H2、H2S和VOC,其中CO2含量最高;可调控微生物发酵提高H2、H2S和VOC的浓度和体积。结果表明,膳食脂肪酸可刺激肠内H2S和VOC浓度升高,对高脂饮食造成肠道疾病的患病率增加提供一定参考,并可对降低肠内H2S和VOC浓度提供饮食指导。
王小连[2](2021)在《健脾温肾泄浊方对CKD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肠源性尿毒素硫酸对甲酚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开展健脾温肾泄浊方对CKD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肠源性尿毒素硫酸对甲酚影响的临床观察,为“肠-肾轴”理论在中医药中的发展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来源于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部及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CKD3-4脾肾阳虚证患者60例。每组各30例,两组予相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健脾温肾泄浊方干预,对照组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干预,治疗3月后,分别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肠源性尿毒素血清硫酸对甲酚、中医症候积分、血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安全性指标(血清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结果:(1)在硫酸对甲酚方面: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硫酸对甲酚平均值为(97.32±27.32)pg/ml,治疗后硫酸对甲酚平均值为(76.45±16.6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前硫酸对甲酚平均值为(100.77±26.96)pg/ml,治疗后硫酸对甲酚平均值为(84.65±22.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硫酸对甲酚水平降低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血肌酐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血肌酐平均值为(181.59±65.31)ummol/l,治疗后血肌酐平均值为(139.59±50.46)u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前血肌酐平均值为(184.03±64.06)ummol/l,治疗后血肌酐平均值为(168.20±56.53)u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肌酐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尿素氮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尿素氮平均值为(11.53±3.95)ummol/l,治疗后尿素氮平均值为(8.57±2.98)u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尿素氮平均值为(11.22±4.52)ummol/l,治疗后尿素氮平均值为(10.46±3.74)um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尿素氮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超敏C反应蛋白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平均值为(6.33±1.37)mg/dl,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平均值为(4.07±2.11)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平均值为(6.18±1.51)mg/dl,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平均值为(4.91±1.78)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后症候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中症候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脾温肾泄浊方可明显降低CKD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硫酸对甲酚、血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1)健脾温肾泄浊方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提高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健脾温肾泄浊方可有效降低肠源性尿毒素水平,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及临床症状,延缓肾功能进展。
杨倩[3](2021)在《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 酸碱平衡紊乱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引起多脏器间的级联反应,尤其在危重症患者中,不仅加速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更会导致病死率增加。因此,如何快速、便捷、准确地判断患者酸碱失衡的类型,成为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酸碱定义的提出为科学家深入探索人体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于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而提出的HCO3-与CO2相互关系的生理学法,还是研究影响H+浓度的强弱离子的物理化学法,以及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基于Van Slyke方程的SBE法,均是为了将酸碱紊乱的复杂生理机制转化为更直观易懂的数字函数关系。1978年,Carroll提出的预计代偿公式成为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里程碑,开启了预计代偿公式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时代。此后,Narins、Margaret及Hamm等验证并完善了预计代偿公式。我国的研究者受此启发,试图寻找适用于亚洲人群的预计代偿公式组,从周寿生、张家骧到韦国强均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临床研究者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验证和完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践工作,将预计代偿公式之间的优缺点汇总,编攥出了普遍适用于临床上的经典公式法。它已成为急诊、ICU、呼吸科及其他领域的主要计算公式,并被大量论文及教材直接引用,成为目前临床上量化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经典公式法较为复杂,且需记忆大量的计算公式,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实用效果较差,不利于快速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酸碱失衡状态。随着血气分析仪技术的不断突破,已将Van Slyke的SBE理论转化为直观可读取的数值,并绘制了量化酸碱平衡紊乱的另一种更为直观的预计代偿方法,即SBE法。目前已有研究证实,SBE法在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预判价值,但目前较少有研究比较该方法与传统的预计代偿公式法在酸碱平衡紊乱患者中诊断的一致性。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已研究成熟的经典公式法作为评估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比较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失衡类型的血气分析结果中的一致性,探讨SBE法替代经典公式法在早期识别患者酸碱失衡类型的可行性,为临床上寻找更为准确的、简便的评估酸碱紊乱类型的方法,便于临床推广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2月、2020年9月~12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重症监护病房(ICU)及呼吸科等收治患者中共收集到29764例血气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入组10216例异常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包括Gem3500和Gem4000两种检测仪器)。将患者分为经典公式组和SBE组,搜集患者血气分析参数,包括pH值、PaCO2、HCO3-、SBE等。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评价Gem3500和Gem4000两种仪器对不同类型血气参数检验的差异性,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检验评价经典公式法和SBE法对于初步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一致性,并用Wilson方法计算其95%CI,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Gem3500与Gem4000两种仪器在检测pH、PaCO2、PaO2、HCO3-及SBE的血气分析结果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8.23、-1.00、-2.43、-1.156、-6.23,p均>0.05)。两组公式对10216例异常血气分析判断,其中呼酸±代碱筛选组1392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酸中毒1068例,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160例,两者判断一致1228例(88.22%),kappa=0.598(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 为 0.545~0.651;呼碱±代酸筛选组1193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碱中毒1050例,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72例,两者判断一致1122例(94.05%),kappa=0.638(p<0.001),联系强度较强,95%CI为0.562~0.714;代酸±呼碱筛选组2476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酸中毒1128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709例,两者判断一致1837例(74.19%),kappa=0.474(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0.441~0.507;代碱±呼酸筛选组5155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碱中毒2367例,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1500例,两者判断一致 3867 例(75.01%),kappa=0.490(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 0.466~0.514。结论1.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平衡紊乱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98、0.638、0.474、0.490),但前者计算耗时少、公式组直观简捷、易于记忆,可以作为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时快速判断酸碱紊乱状态的重要工具,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的参考标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2.SBE法对于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急性呼酸(碱)合并代谢紊乱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吴晓芳[4](2021)在《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手术率随之也增加,而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范围大,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的比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恶性肿瘤术后AIO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概率升高,故临床多首选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必要时抗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中药治疗AIO效果较好。中医保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由于肠梗阻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应用中药内服汤剂会加重患者胃肠负担,且具有肝肾效应,因此中药外治法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术后AIO更为适合。中医外治方法多样,包括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等,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易于接受、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可反复给药等优势。前期在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incomplete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患者,“急则治其标”,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的治疗原则,应用“温阳行气通腑方”进行神阙穴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并进行了单组临床研究,有效率达88.9%。但未设立对照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观察,更加科学的评价本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服务。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0例恶性肿瘤术后IAIO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记录治疗前1天及治疗1,3,7,10,14天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中医症状积分,对治疗后14天的立位腹平片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经结果统计分析,治疗组共35例,脱落4例,共完成31例,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共35例,脱落3例,共完成32例,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值=0.0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寒凝气滞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比较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更好。3.卡氏评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P值=0.00,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0.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联合西医保守治疗或单纯西医保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帮助,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4.肠道功能恢复比较:两组间对比,在恢复排便、肠鸣音、胃液引流量及呕吐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气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安全性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两例贴敷后用药处皮肤微红,无特殊处理,观察4小时后,红色消退,无瘙痒及水疱。研究顺利,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水平、心电图的异常,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6.随访: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随访的63例病人中治疗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6例病人中1例病人因饮食不节梗阻复发,复发率为3.8%;无效的5例病人因年龄大,患者拒绝手术,继续“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1月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考虑与入组前梗阻病程较长及梗阻程度较重有关。随访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2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梗阻复发,复发率为9.1%,均因饮食不节所致,无效的10例病人均转外科治疗,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远期疗效较好。研究结论“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尤其在腹痛、腹胀、腹寒、呃逆嗳气症状改善上更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蒋璐剑[5](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秦一冰[6](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治疗机制及主要通路,通过动物实验予以验证。材料与方法: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2019年6月—2020年0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的患者。纳入病例67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颗粒剂,对照组予形状、气味、外观与治疗组颗粒剂相同的补阳还五汤模拟颗粒剂,两组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联合氧疗、抗感染治疗、利尿剂、抗凝等治疗,疗程4周,第12周随访。设置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作为筛选指标,肺功能、超声心动图、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评分、慢阻肺CA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Borg量表、BODE指数评分、血气分析、NT-pro 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为有效性观测指标,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对本研究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通过TCMSP或BATMAN-TCM数据库获得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慢阻肺和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提取交叉靶点作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主要的通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四组采用脂多糖、烟熏及低氧的方式造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边造模边给药的方式进行实验。中药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灌胃;西药组予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中西医结合组予13.02g/(kg·d)补阳还五汤+12.6ug/(kg·d)贝前列素钠片灌胃;三组均配置成2ml的药物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造模、灌胃4w后,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 PAP)、右心肥厚指数(RV/LV+S)、HE染色并观察肺血管管壁厚度/血管直径百分比(WT%)和血管壁面积/总血管面积百分比(WA%),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制备组织标本后通过TUNEL法检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取出大鼠肺动脉,进行PASMCs的分离及培养,α-SMA抗体免疫荧光法对PASMCs进行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通路关键靶点的磷酸化表达及影响细胞增殖的m TOR、p27kip1和PCNA以及影响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Bax、Cyt c、Caspase-3、caspase-9。结果:1.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各项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RVFAC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余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6例(20%),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6.67%),显效10例(33.33%),有效12例(40%),无效6例(20%),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时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喘息、气短、咯痰、疲乏无力、胸闷或痛,痛有定处及面色暗淡等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两组各症状评分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rg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同一时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ODE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Pa O2、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 BN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B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安全性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进行监测,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右室大表现,个别指标呈现异常而无临床意义,未见明显异常。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共获得96个有效化合物,对应的作用靶点共1140个,根据预设条件获得203个疾病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具有显着意义的BP1416个、CC26个和MF68个。KEGG通路分析得到104个具有显着意义的通路。quercetin槲皮素、luteolin木犀草素、beta-caroteneβ胡萝卜素、kaempferol山奈酚和baicalein黄芩素等为主要成分,ALB、IL6、VEGFA、Akt1、IL1B等为主要靶点,AGE-RAGE、Relaxin、PI3K-Akt等为主要通路,分析后得出PI3K-Akt通路在本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3.1实验一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3.1.1气管注射LPS、烟熏联合低氧持续4w后模型组大鼠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与正常组对比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成功造出COPD-PH的动物模型。3.1.2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COPD-PH大鼠的一般生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m PAP、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及肺小动脉血管重建指标WT%和W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3肺小动脉TUNEL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减少,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数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小动脉PI3K/Akt通路相关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实验二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化裁方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3.2.1免疫荧光法鉴定PASMCs结果细胞均呈α-SMA阳性绿色荧光,可见明显肌丝,呈与细胞平行的丝状梭形排列,大鼠肺动脉成功提取出PASMCs。3.2.2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PI3K、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p-PI3K和p-Ak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PI3K、p-Akt表达结果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3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4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p-m TOR、PCNA、p27kip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上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p-m TOR、PCNA、p27kip1的表达与中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m TOR、PCNA的表达显着下调,p27kip1的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6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ASMCs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表达显着上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模型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下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Bcl-2表达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Bcl-2、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与中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Bcl-2显着下调,Bax、Cyt C、caspase-9及caspase-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COPD-PH患者喘促、气短等临床症状,改善低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缓解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导致的肺血管收缩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原位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临床安全性高。2.补阳还五汤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有效成分,可以作用于ALB、IL6、VEGFA等靶点,通过调控AGE-RAGE、PI3K-Akt、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达到治疗COPD-PH的作用。3.补阳还五汤能够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抑制PASMCs增殖,促进PASMCs凋亡,抑制血管重构的作用,从而降低COPD-PH肺动脉压力的作用。
张广[7](2021)在《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对CKD3-4期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于临床上研究CKD3-4期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肾功能、hs-C反应蛋白、营养状况等相关指标,监测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对CKD3-4期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的安全性、治疗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CKD非透析患者提供中医药方案,延长患者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过程。方法:于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从江西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部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其均分为33例每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结肠透析及补脾益肾活血汤口服。结肠透析治疗隔日1次,补脾益肾活血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续治疗并观察2个疗程(4周1疗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按标准进行评分,监测记录干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微炎症、营养状况及肾功能(hs-CRP、TP、TC、TG、TRF、ALB、Hb、UA、Scr、BUN、e GFR)等指标。将所有的数据使用Excel2007制成表格录入SPSS26.0分析软件中,根据资料类别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临床治疗疗效。结果:(1)基础指标:本课题研究分为两组,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各33例,治疗期间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纳入32例进治疗组,对照组纳入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CKD分期分布及治疗前的中医症状积分、肾功能相关指标、微炎症相关指标、营养状况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P>0.05,表明两组基线无显着差异。(2)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经秩和检验得出Z=-3.173511,P=0.001506,P<0.05,两组治疗差异显着,表明对照组疗效低于治疗组。(3)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干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为84.38%;对照组为63.33%,经统计学秩和检验分析,Z=-1.999435,P=0.045561,P<0.05,差异显着有意义。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后皆呈下降状态(P<0.01),但治疗组症状减轻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状方面,两组对脾肾气虚、瘀血阻滞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皆有所改善(P<0.01),在脘腹胀满、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痛、肢体麻木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肾功能:两组经干预治疗后UA、Scr、BUN下降,e GFR升高,说明治疗的有效性(P<0.01),治疗组患者的Scr及e GFR改善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表明肾功能改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微炎症指标:两组hs-CRP在干预治疗后均呈降低趋势,P<0.01;治疗组hs-CRP的下降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治疗组微炎症状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6)营养状况指标: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TP、ALB、TC、TRF方面均有改善(P<0.01),对照组在对Hb也有所改善,但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TG的影响也较小(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较对照组而言,在TP、ALB、Hb方面疗效差异较大(P<0.05),治疗组对TP、ALB、Hb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于TC、TG、TRF两组疗效差异不显着。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与现代医学治疗66例CKD3-4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肾功能、e GFR、hs-CRP、营养状况指标(Hb、ALB、TRF、TP、TC、TG)的变化,证明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CK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显示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在改善CKD3-4期患者肾功能、微炎症、营养状况方面,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CKD非透析患者方面不仅安全而且有疗效,在临床上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体内毒素清除效率较高,并且此次研究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加重病情的情况。本研究为临床治疗CKD非透析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为广大肾病患者贡献中医药力量。
李小琴[8](2021)在《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国内普遍存在单独以阿普加评分(Apgar score,Apgar)诊断新生儿窒息的现象,其局限性也已日渐明显,诊断状况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结合国际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是依据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目前国内对脐动静脉血气研究较少,新生儿窒息时可结合脐静脉血气分析,为寻找新生儿窒息的病因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特点及其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为诊断新生儿窒息及分析窒息病因提供依据,改善预后。目的1、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及其在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应用2、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与诊断新生儿窒息标准以及窒息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01月至2021年0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24例,新生儿病例427例,其中脐动脉血气分析427例,87例同时行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1分钟Apgar>7分脐动、静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碱剩余(Buffer excess,BE)、乳酸(lactic acid,Lac)、碳酸氢根(bicarbonate radical,HCO3-)的参数范围;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对1分钟Apgar评分、脐动脉pH、1分钟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pH进行一致性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最佳诊断标准;研究新生儿窒息的预后。结果1.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1 385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动脉血气分析:pH:7.25±0.09,PaO2:24.43±11.21(mmHg),PaCO2:55.27±13.82(mmHg),BE:-3.37±4.22(mmol/L),Lac:4.57±2.57(mmol/L),HCO3-:24.16±4.13(mmol/L)。1.2 82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静脉血气分析:pH:7.31±0.06,PaO2:33.10±11.21(mmHg),PaCO2:44.87±10.10(mmHg),BE:-2.94±4.35(mmol/L),HCO3-:24.26±4.97(mmol/L)。2.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2.1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29例,非窒息组398例。窒息组脐动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07±0.08 vs.7.26±0.07;BE:-10.06±3.61 vs.-2.87±3.87,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8.71±3.10 vs.4.26±2.26;PCO2:71.88±18.05 vs.54.32±12.63,P<0.05)。2.2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4例,非窒息组83例。窒息组脐静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18±0.03 vs.7.31±0.06;BE:-7.15±3.42 vs.-2.61±4.21,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 大(Lac:7.62±1.10 vs.3.67±2.30;PCO2:57.23±11.48 vs.44.46±9.50,P<0.05)。2.3 87例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中,以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15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72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pH小(7.22±0.04 vs.7.32±0.05,P<0.05);窒息组 pH 差值、PCO2 差值大(pH 差值:0.10±0.09 vs.0.02±0.05;PCO2差值:19.89±14.30 vs.5.70±11.36,P<0.05)。3.1分钟Apgar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3.1 脐动脉血气分析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动脉 pH、BE 小(pH:7.14±0.11 vs.7.27±0.08;BE:-8.03±4.52 vs.-2.78±3.85,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7.56±3.22 vs.4.19±2.22;PCO2:64.67±18.45 vs.54.38±12.65,P<0.05)。3.2 脐静脉血气分析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6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81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 pH、BE 小(pH:7.21±0.06 vs.7.31±0.06,P<0.05;BE:-6.50±3.10 vs.-2.55±4.22,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大(Lac:6.70±2.32 vs.3.64±2.28;PCO2:53.62±10.55 vs 44.41±9.61,P<0.05)。3.3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性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r=0.36;r=0.34;r=0.23,P<0.05);与 Lac、PCO2呈负相关(r=-0.32;r=-0.18,P<0.05);与 PO2、SO2无相关性(P>0.05)。4.分娩方式、胎儿窘迫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1胎儿窘迫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儿窘迫168例,非胎儿窘迫259例。胎儿窘迫组脐动脉pH、BE 比非胎儿窘迫组小(pH:7.23±0.10vs.7.27±0.08;BE:-3.93±5.05 vs.-2.99±3.61,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Lac 大(5.23±2.86 vs.4.13±2.28,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pH<7.2 的发生率高(33.93%vs.20.08%,P<0.05)。4.2胎儿窘迫时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 脐静脉血气分析87例中,胎儿窘迫组41例,非胎儿窘迫组46例,两组脐静脉pH、BE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3胎儿窘迫时分娩方式对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 427例脐动脉血气中胎儿窘迫168例,其中剖宫产96例,阴道顺产50例,钳产22例。剖宫产组比阴道顺产、钳产组脐动脉 pH、BE 大(pH:7.26±0.08 vs.7.19±0.09、7.20±0.12;BE:-1.99±4.23 vs.-5.97±5.29、-7.75±3.81,P<0.05);剖宫产组 Lac 小(3.87±2.30 vs.7.06±2.80、7.02±1.77,P<0.05)。阴道顺产组与钳产组脐动脉pH、BE、Lac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脐动脉pH、1分钟Apgar与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分析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膜早破95例,羊水污染132例,妊娠期糖尿病82例,妊娠期高血压25例,脐带绕颈167例。5.1 脐动脉pH 脐动脉pH<7.20组为窒息组(109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318例),窒息组与非窒息组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脐带绕颈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2 1分钟Apgar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1分钟Apgar评分≤7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羊水污染、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高(44.68%vs.29.21;14.89%vs.4.74%,P<0.05)。6.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27例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7分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进行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P<0.05),脐带因素、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羊水污染、早产均不是危险因素(P>0.05)。7.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7.1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诊断标准: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74,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35,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53(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高,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而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低;Apgar的约登指数最高,脐动脉pH<7.20次之,脐动脉pH<7.15最低(P<0.05)。7.2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为窒息诊断标准: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27,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60,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1(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最低(P<0.05)。7.3 1分钟Apgar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8.新生儿窒息预后本研究对新生儿窒息、脐动脉pH<7.20的脏器损伤、住院天数(因新生儿窒息和/或脏器损伤住院天数)、预后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非窒息组高(P<0.05);脐动脉pH<7.20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脐动脉pH≥7.20组高(P<0.05);新生儿窒息预后治愈率与非窒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脐动脉pH<7.20组的预后治愈率与脐动脉pH≥7.20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脐血pH、PaO2、PaCO2、BE、HCO3-各指标结果与国内外多个大样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脐血Lac偏高,可用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以及寻找窒息病因。2、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与Lac、PCO2呈负相关;与PO2、SO2无相关性。3、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新生儿窒息时脏器损害发生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窒息是脏器损害的危险因素。
谭悦[9](2021)在《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十四五”规划纲要延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健康的体魄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加强学生运动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培养,也是健康中国的基石。针对大学生人群健康状况及体质做一系列调查研究,结合祖国传统医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运动行为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根据中医体质的“体质可调”理论,探寻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方法,通过肺功能测定客观性衡量中医体质差异性,以促进中医体质学说与多学科交融,同时探讨今后肺功能检测发展的多样化。研究对象为高校在校大学生,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为例,选取康复治疗系1-3年级学生,共计260人,通过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使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获取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各类型得分,通过肺功能检查获取并记录研究对象肺功能相关指标,采用SPSS2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年龄构成、吸烟情况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性(P<0.01),且男生年龄大于女生,男生抽烟率明显高于女生。2.中医体质分布排名从高到低:平和质(30.7%)>阳虚质(22.9%)>阴虚质(14.1%)>气郁质(9.8%)>气虚质(8.8%)>湿热质(6.3%)>血瘀质(3.9%)>痰湿质(2.4%)>特禀质(1.0%)3.气郁质、气虚质在体重偏轻人群中占比较多(P<0.05),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在超重人群中占比较多(P<0.05)。4.平和质中超重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P<0.001),体重正常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P<0.001)。偏颇质中男生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低于女生的中医体质得分(P<0.01)。5.男生的FVC、FEV1、PEF、PIF、FEF25%-75%、FEF25%-75%%Pred、IC、MVV、MVV%Pred显着高于女生(P<0.05)。6.超重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T100%、IC、VE、FEF25%-75%、FEF25%-75%%Pred全部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P<0.05),体重正常人群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T100%、IC、VE、MVV%Pred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P<0.05)。7.平和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PIF、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MVV%Pred显着高于偏颇质(P<0.05),且阳虚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FEF25%-75%、FEF25%-75%%Pred、IC显着低于平和质,阴虚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FET100%、IC、MVV、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气郁质的FEV1、PEF、PEF%Pred、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特禀质的PEF、FEF25%-75%%Pred、FET100%、MVV、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8.中医体质得分与平和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VE、MVV、MVV%Pred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与偏颇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PIF、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MVV%Pred呈负相关关系(P<0.05)。9.中医体质得分对平和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F25%-75%、FET100%、IC、VE、MVV存在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B>0,P<0.05),对偏颇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red、FEF25%-75%、FET100%、IC、MVV、MVV%Pred存在非常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B<0,P<0.05)。结论:1.偏颇质中女生的体质偏颇倾向更明显,体质较男生差,且女生较男生通气储备功能较差。2.平和质中超重和体重正常人群的平和程度更高,体质更好,同时体重偏轻人群的肺功能较差。3.平和质肺功能较偏颇质更好,且在偏颇质中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气郁质人群的肺功能较差。4.平和质人群中医体质得分对肺功能存在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偏颇质人群中医体质得分对肺功能存在非常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可以通过中医体质及相应得分预测肺功能,未来通过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单位中通过中医体质测定进行肺功能预测,可逐渐扩展用于筛查和诊断早期肺部疾病。建议高校加强关注女生、体重偏轻群体,及中医体质为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气郁质人群,从饮食、情志、环境多方面考量调理体质,并进行肺功能监测和锻炼,可以更有效地增强高校大学生群体健康水平。
马春园,刘祥英,凌凯[10](2021)在《基于Visual Basic.NET编程的酸碱平衡紊乱分析软件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发一款"酸碱平衡紊乱分析软件",用于快速判断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失衡)的类型。方法以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和代偿公式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酸碱失衡分析的重要参数,制定分析流程。使用Visual Basic 2010.NET编程语言完成软件的编译,调试后生成安装程序包。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1980至2015年发表的酸碱失衡案例文献,详细记录每个案例提供的血气参数〔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HCO3-)和阴离子隙(AG)〕及酸碱失衡类型(文献结果);使用软件对上述案例的酸碱失衡类型重新进行分析得出判断(软件分析结果),对两种判断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和McNemar配对χ2检验。结果以"四参数-四步骤"程序化分析方法作为判断酸碱失衡类型的分析流程。其中,"四参数"指pH、PaCO2、HCO3-和AG。"四步骤"概述为:①根据pH初步判定血气的酸碱状态,结合HCO3-、PaCO2判断酸碱失衡的原发类型;②根据代偿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双重混合型酸碱失衡(DABD);③根据AG判断是否存在三重混合型酸碱失衡(TABD);④使用ΔAG↑/ΔHCO3-↓比值,判断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AG↑型代酸)是否同时伴有代谢性碱中毒(代碱)或AG正常型代酸。"酸碱平衡紊乱分析软件"具备界面简洁、操作方便、判断迅速、分析结果系统而全面的特点,可以判断除"AG正常型代酸合并代碱"以外的所有酸碱失衡类型。应用"酸碱平衡紊乱分析软件"对文献报道的112例酸碱失衡案例进行再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与文献结果的一致率为87.50%,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检验:κ=0.84,P<0.01;McNemar检验:χ2=0.87,P=0.65)。结论 "酸碱平衡紊乱分析软件"可以作为判断酸碱失衡类型的重要工具,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参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人体胃肠道消化系统概述 |
| 1.2.1 口腔阶段 |
| 1.2.2 胃阶段 |
| 1.2.3 小肠阶段 |
| 1.2.4 大肠阶段 |
| 1.3 肠道微生物概述 |
| 1.3.1 人体共生微生物 |
| 1.3.2 肠道微生物与疾病 |
| 1.3.3 肠道微生物的营养偏好性 |
| 1.4 饮食成分与肠道气体概述 |
| 1.4.1 肠道气体简介 |
| 1.4.2 饮食成分简介 |
| 1.4.3 饮食成分与肠道气体关联特性 |
| 1.5 胃肠道生物反应器概述 |
| 1.5.1 静态和动态生物反应器 |
| 1.5.2 国内外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 1.5.3 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的特定应用程序 |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6.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体外消化研究 |
| 2.1 引言 |
| 2.2 仿生胃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
| 2.2.1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结构外观 |
| 2.2.2 仿生硅胶胃和小肠的制作 |
| 2.2.3 反应器密封装置 |
| 2.2.4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
| 2.2.5 恒温控制系统 |
| 2.2.6 蠕动控制系统 |
| 2.2.7 补料和排空系统 |
| 2.2.8 p H控制系统 |
| 2.2.9 模拟吸收装置 |
| 2.3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的调试 |
| 2.3.1 材料与设备 |
| 2.3.2 混合时间的测定 |
| 2.3.3 胃内压的测定 |
| 2.3.4 硅胶胃破碎力的测定 |
| 2.3.5 排空能力的测定 |
| 2.3.6 食物在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中的消化过程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样机的集成结构 |
| 2.4.2 仿生硅胶胃和小肠外观与结构 |
| 2.4.3 反应器智能化控制系统和云平台系统 |
| 2.4.4 混合时间评价 |
| 2.4.5 胃内压评价 |
| 2.4.6 破碎力评价 |
| 2.4.7 p H控制评价 |
| 2.4.8 排空效率评价 |
| 2.4.9 胃肠内表面积评价 |
| 2.4.10 食物在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中消化过程评价 |
| 2.4.11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粪便定植研究 |
| 3.1 前言 |
| 3.2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
| 3.2.1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外观结构 |
| 3.2.2 仿生硅胶大肠的制作 |
| 3.2.3 反应器密封装置 |
| 3.2.4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
| 3.2.5 恒温控制系统 |
| 3.2.6 蠕动控制系统 |
| 3.2.7 补料和排空系统 |
| 3.2.8 p H控制系统 |
| 3.2.9 模拟吸收装置 |
| 3.2.10 模拟吸水装置 |
| 3.3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的调试 |
| 3.3.1 材料与设备 |
| 3.3.2 混合时间的测定 |
| 3.3.3 大肠内压的测定 |
| 3.3.4 发酵前气密性测定 |
| 3.3.5 无菌测定 |
| 3.3.6 酸碱平衡调节能力测定 |
| 3.3.7 粪便样本培养 |
| 3.3.8 OD_(600)测定和气体采集 |
| 3.3.9 有机酸含量测定 |
| 3.3.10 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测序 |
| 3.3.11 统计方法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样机的集成结构 |
| 3.4.2 仿生硅胶大肠外观与结构 |
| 3.4.3 智能化控制系统和云平台系统 |
| 3.4.4 混合时间评价 |
| 3.4.5 肠内压评价 |
| 3.4.6 模拟吸收评价 |
| 3.4.7 无菌验证评价 |
| 3.4.8 酸碱平衡能力评价 |
| 3.4.9 粪便微生物定植效果评价 |
| 3.4.10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生长和代谢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菌株和培养基 |
| 4.2.2 静态培养方法 |
| 4.2.3 动态培养方法 |
| 4.2.4 生物量测定 |
| 4.2.5 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测定 |
| 4.2.6 细菌外膜蛋白提取方法和浓度测定 |
| 4.2.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
| 4.2.8 细菌外膜相对厚度和直径测量 |
| 4.2.9 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静态培养与动态培养对A.muciniphila生物量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 4.3.2 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对A.muciniphila外观形态的影响 |
| 4.3.3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生物量的影响 |
| 4.3.4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代谢产物的影响 |
| 4.3.5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外膜蛋白浓度的影响 |
| 4.3.6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外膜厚度和直径长度的影响 |
| 4.3.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高抗性淀粉大米的不同加工方式对体外消化和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和试剂 |
| 5.2.2 制备米饭、米浆、米糕和爆米花 |
| 5.2.3 体外模拟消化 |
| 5.2.4 抗性淀粉和葡萄糖含量测定 |
| 5.2.5 淀粉消化的一阶动力学模型和LOS曲线 |
| 5.2.6 OD_(600)测定和气体采集 |
| 5.2.7 短链脂肪酸测定 |
| 5.2.8 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测序 |
| 5.2.9 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不同加工方式对大米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 |
| 5.3.2 大米在体外胃和小肠消化过程中淀粉消化率曲线和LOS分析 |
| 5.3.3 OD_(600)和产气量变化 |
| 5.3.4 体外粪便发酵后SCFA变化 |
| 5.3.5 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分析 |
| 5.3.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的影响研究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模拟膳食培养基 |
| 6.2.2 气体检测系统 |
| 6.2.3 多腔室仿生大肠反应器发酵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总气体分布的影响 |
| 6.3.2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CO_2分布的影响 |
| 6.3.3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H_2分布的影响 |
| 6.3.4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H_2S分布的影响 |
| 6.3.5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VOC分布的影响 |
| 6.3.6 本章小结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论文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清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3.3 剔除标准 |
| 1.3.4 退出研究标准 |
| 1.4 临床资料收集 |
| 2 研究方案 |
| 2.1 随机化分配方法 |
| 2.2 干预措施 |
| 2.3 疗程 |
| 2.4 观察指标 |
| 2.4.1 实验室指标 |
| 2.4.2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
| 2.5 疗效评定 |
| 2.5.1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 2.5.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 2.6 数据质量保证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比较 |
| 3.1.1 性别分布比较 |
| 3.1.2 年龄分布比较 |
| 3.1.3 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比较 |
| 3.1.4 CKD原发病分布情况 |
| 3.2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 3.2.1 血清硫酸对甲酚(PCS)比较 |
| 3.2.2 肾功能比较 |
| 3.2.3 微炎症因子(hs-CRP)比较 |
| 3.2.4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 3.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 3.3.2 疾病疗效分析 |
| 3.4 安全性指标比较 |
| 讨论 |
| 1 对CKD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肠-肾轴理论的研究 |
| 2.1 慢性肾脏病和肠道关系的认识 |
| 2.2 肠源性尿毒素硫酸对甲酚对CKD的影响 |
| 2.3 益生菌干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现状 |
| 3 基于肠-肾轴理论中医对CKD的认识 |
| 3.1 对CKD病名的认识 |
| 3.2 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3 导师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4 CKD 脾肾阳虚证与肠源性毒素关系的探究 |
| 3.5 CKD 浊毒与肠源性尿毒素关系的探究 |
| 3.6 中医药基于肠-肾轴理论论治 CKD 的现状 |
| 4 健脾温肾泄浊方的立方依据 |
| 5 健脾温肾泄浊方组方分析药物 |
| 5.1 配伍分析 |
| 5.2 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 6 本研究结果分析 |
| 6.1 实验室结果分析 |
| 6.1.1 对肠源性尿毒素(PCS)的影响 |
| 6.1.2 对肾功能的影响 |
| 6.1.3 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
| 6.2 临床症候分析 |
| 6.3 疾病疗效分析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肠-肾轴”理论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
| 1.1 背景 |
| 1.1.1 酸碱定义与血气分析的历史 |
| 1.1.2 二次反应理论 |
| 1.1.3 碱剩余及标准碱剩余 |
| 1.1.4 酸碱紊乱的评估及预计代偿公式 |
| 1.2 研究目的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筛选条件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 2.3 采集数据 |
| 2.4 患者分组及对象处理 |
| 2.5 统计学方法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两种仪器测量血气分析的结果比较 |
| 3.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的一致性比较 |
| 3.2.1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酸±代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
| 3.2.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碱±代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
| 3.2.3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酸±呼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
| 3.2.4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碱±呼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进展及现状分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现代研究 |
| 1.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研究 |
| 2.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
| 4.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西医治疗进展 |
| 5.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对术后AIO的认识 |
| 2. 术后AIO的病因病机 |
| 3. 恶性肿术后AIO的中医治疗进展 |
| 4.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临床研究方法 |
| 临床研究结果 |
|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分析 |
| 2. 疗效统计分析 |
| 小结 |
| 讨论 |
| 1. 本研究入组患者基线情况探讨 |
| 2. 本研究结果探讨 |
| 3.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
| 4. “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理论依据 |
| 结语 |
| 结论 |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综述 |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 三、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 一、概述 |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 三、诊断及分级 |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 五、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 前言 |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资料来源 |
| 2. 检索策略 |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4. 质量评价 |
| 5. 资料提取 |
| 6. 统计方法 |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 1. 文献检索结果 |
| 2. 纳入文献分析 |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 第三节 讨论 |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 前言 |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 1. 资料来源 |
| 2. 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 |
| 1. 模型验证 |
| 2. 模型简化 |
| 第三节 讨论 |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 前言 |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 研究对象 |
| 3. 治疗方案 |
| 4. 数据收集 |
| 5.统计学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疗效评价 |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 4. 安全性分析 |
| 5. 随访 |
| 第三节 讨论 |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一、研究结论 |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 三、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
| 实验一 补阳还五汤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干预作用的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PASMC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机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2 病例筛选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脱落标准 |
| 3 研究方案 |
| 3.1 研究分组 |
| 3.2 治疗方案 |
| 3.3 治疗疗程 |
| 3.4 观察指标 |
| 3.5 观察方法 |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 4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纳入情况 |
| 5.2 一般资料分析 |
| 5.3 治疗前两组患者监测指标比较 |
| 5.4 治疗前后两组总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各监测指标比较分析 |
| 6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的认识 |
| 2 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依据 |
| 3 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依据 |
| 4 补脾益肾活血方及中药灌肠方的用药分析 |
| 5 常规西药治疗分析 |
| 6 补脾益肾活血法联合结肠透析治疗后结果分析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新生儿窒息与脐血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对象 |
| 1.3.2 研究方法 |
| 2 文献综述 |
| 2.1 肺功能的相关研究 |
| 2.1.1 肺功能及其评价方法 |
| 2.1.2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 |
| 2.2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 |
| 2.2.1 中医体质学说发展史 |
| 2.2.2 中医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
| 2.2.3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 2.3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
| 3 实验过程 |
| 3.1 中医体质问卷调查 |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改善 |
| 3.1.2 中医体质判定 |
| 3.1.3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
| 3.2 肺功能检查 |
| 3.2.1 检查前准备 |
| 3.2.2 检查步骤 |
| 3.2.3 检查安全性 |
| 3.3 实验检查质量控制 |
| 3.3.1 设备校准 |
| 3.3.2 中医体质问卷调查质量控制 |
| 3.3.3 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 |
| 4 实验结果 |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 4.2 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分布 |
| 4.2.1 不同性别的中医体质分布 |
| 4.2.2 不同BMI分组中医体质分布 |
| 4.2.3 不同吸烟情况的中医体质分布 |
| 4.3 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
| 4.3.1 平和质的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
| 4.3.2 偏颇质的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
| 4.4 肺功能比较 |
| 4.4.1 不同性别的肺功能比较 |
| 4.4.2 不同BMI组的肺功能比较 |
| 4.4.3 不同吸烟情况的肺功能比较 |
| 4.4.4 不同中医体质的肺功能比较 |
| 4.5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
| 4.5.1 平和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
| 4.5.2 偏颇质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
| 4.6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
| 4.6.1 平和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
| 4.6.2 偏颇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
| 5 讨论与分析 |
| 5.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 5.2 中医体质结果分析 |
| 5.3 肺功能结果分析 |
| 5.4 中医体质得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
| 附录2 高校大学生中医体质调查问卷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