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先[1](2020)在《贵州桑树冬季芽接技术》文中认为为贵州桑树冬季芽接提供技术参考,介绍了桑树芽接前准备、芽接时间、芽接操作、接后管理等技术要点。
肖兴华,赵元梅,邱朝富,刘孝刚[2](2020)在《会东县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为缩短桑树投产时间和成本,提升标准化优质桑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稳步健康发展,会东县进行了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的探索。从2018年开始,通过桑树丰产建园技术的实施,改变以前"一年育苗、一年栽桑、1~2年嫁接"的模式,逐步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嫁接养型、当年养蚕见效益",现在基本形成两种模式。桑树快速丰产成园栽培技术包括育苗、栽桑、嫁接、养型四个部分组成。我县采用外购商品桑苗的方式,将四个环节形成两组方案即"先栽
易明,何川[3](2018)在《桑树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技术试验与应用》文中提出为找到一种嫁接速度快、成活率高、成本低、适合川渝地区在冬季农闲时进行大规模良桑改造的嫁接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技术与冬季简易芽接技术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技术操作简单,易学易做,接穗成活率在95%以上,比冬季简易芽接技术的效率提高1倍以上,接穗成活率提高25个百分点,嫁接成本减少三分之二,达到了提高接穗成活率和工作效率,降低技术难度和嫁接成本的技术和经济目的。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技术是适合于川渝地区冬季桑树嫁接改良的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新方法。
王腾飞[4](2017)在《浅谈桑树冬季芽接技术要点》文中指出桑树冬季芽接时砧木、接穗均处于休眠状态,嫁接后不能第一时间进行细胞分裂,愈伤组织无法愈合,此时的嫁接只相当于将芽片存放在砧木切口中,借薄膜包扎来保护伤口,防止伤口失水或感染,待开春以后,气温达到16℃左右,愈合的过程才逐步进行。所以,要提高桑树冬季芽接的成活率,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1嫁接准备
朱伟雄[5](2015)在《桑树冬季芽接试验与影响成活率因素探讨》文中指出桑树冬季芽接是指在桑树处于冬季休眠期时,将良桑穗芽人工切割下来,嫁接到另一株桑树的主干、支干或枝条上,两者愈合后形成一株新桑树的技术处理措施。接上去的部分称为接穗或穗芽,被接的植株称为砧木。生产上,一般使用性状优良的良桑品种一年生枝条上的芽作为接穗,实生桑或需改造的桑树作为砧木。桑树冬季芽接,主要是用于桑树品种改良,提高良桑化比例,也用于老树复壮,新桑品种的试验与推广等。为了充分了解影响桑树冬季芽嫁成活率因
刘洪[6](2015)在《浅谈多季养蚕模式下的桑树管理》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日益突出,为了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必须增加每户蚕农的养蚕量,提高蚕茧质量,从而增加其养蚕收入。为此,我县于2013年起,试验并逐步推广多批次滚动养蚕。养蚕布局的调整,对桑树管理、劳动力时空分布、蚕茧收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年的实践证明,加强桑树栽培管理,均衡各季产叶量,特别是增加春季和晚秋季的养蚕量是多批次滚动养蚕增加蚕农收入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县选用萌芽开叶早,
郭万力[7](2014)在《优良桑树品种嫁接改良技术》文中研究说明1、桑树冬季芽接技术1)时间1月中旬至2月的睛天进行。2)工具准备嫁接刀(可用钢锯皮自制)、桑剪、桑锯、磨刀石、薄膜条(宽1.2cm,长度不定,6丝薄膜为好)。3)良桑穗条准备良桑品种以嘉陵20号、新一之
彭晓虹,匡英秋,郑蜀云,杜贤明[8](2010)在《芽接技术的引进与效果评价》文中提出通过袋接与芽接两种方法的试验对比,认为桑苗芽接体繁育具有成活率高、适宜嫁接的时间长、穗芽易得、见效快等特点,可以作为桑树嫁接体"一步成园"技术模式进行推广。
王茜龄[9](2009)在《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诱变创制及优系选育研究》文中指出桑树是重要的经济林木树种,桑叶是唯一能使家蚕正常新陈代谢的饲料:桑果,即桑椹,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发展前景广阔。桑树多倍体特别是三倍体植株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受到广大育种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三倍体桑树品种一般是由优良的四倍体与优良的二倍体杂交后,经选择、培育而获得。自然界的野生四倍体桑树极少,且野生性状强,经济性状较差,不能满足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选育亲本的要求,人工选配的二倍体杂种F1植株,经秋水仙碱诱导获得优良四倍体桑植株,因有杂交优势及多倍体效应,具有较高的产叶量,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也可用作培育三倍体新桑品种的亲本。因此,四倍体育种亲本材料多由人工诱变创制获取。人工创造四倍体桑育种亲本材料,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物理的辐射诱变处理;化学的秋水仙碱诱导处理和生物的杂交技术获得,这三条途径主要在大田进行,受天气,季节影响,周期长。因此本论文主要进行两方面研究,一是采用桑树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碱诱导相结合,在试管内诱导获取人工四倍体桑育种材料,拟克服大田实验的不足之处:二是在大田通过秋水仙碱诱导经杂交选育而成的二倍体桑品种优良单株的萌动冬芽,从中选育出果叶兼用的四倍体桑优系,拟解决农民栽桑经济效益单一的问题。并分析了该四倍体新桑品系与二倍体亲本间,在形态性状、解剖结构及生理生化上的变异,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桑树离体高效再生组培体系的研究本研究以提高桑树离体再生植株频率,建立稳定的桑树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研究目的,以桑树种胚为材料,自来水冲洗,用0.1%的HgCl2消毒8 min,无菌水洗4-5次,每次约1 min。消毒后种子放在摇床上或者平摊在灭菌过的培养皿中发芽。用解剖刀切割下胚轴和子叶,并且把下胚轴分成约1.5mm长的上、中、下三段作为外植体,接种在MS培养基附加3 mg·L-1BA+0.3 mg·L-1 IAA+30 g·L-1葡萄糖+7 g·L-1琼脂粉的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实验结果表明,三段下胚轴之间的不定芽诱导率存在显着差异,下胚轴上段,即靠近胚芽的一段诱导率最高,获得了78.7±2.1%的不定芽诱导率:中段次之,不定芽诱导率为39.5±7.996;下段,即靠近胚根的一段褐化严重,基本上诱导不出不定芽。再以下胚轴上段为外植体,接种在MS培养基添加不同的生长素IAA、2,4-D、NAA、以及不同浓度激素组合中,进行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在桑树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3.0m g·L-1 BA与生长素0.3 mg·L-1 IAA组合对桑树不定芽诱导是最有效的,不定芽的诱导率达到77.6±5.9%;2,4-D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快,白色疏松,较难分化出不定芽:AgNO3对不定芽的诱导有促进作用。适当降低生长素的浓度有利于提高增殖培养的增殖系数。在生根培养中,无机盐的浓度和生长素对生根影响较大,较高的无机盐浓度降低生根率并且延长生根时间,无机盐浓度太低,根系柔弱,影响移栽成活率;在1/2MS+0.5 mg·L-1 IBA的固体培养基中生根率可以达到99%。移栽成活率也可达到95%以上。该实验结果将为桑树离体条件下诱导多倍体育种材料奠定了基础,也为桑树遗传转化提供了良好的转化受体技术体系。2.桑树组织培养诱导多倍体育种材料的研究本研究以在桑树离体的条件诱导多倍体育种材料为目的,以桑种子、下胚轴、子叶、不定芽为材料,设计了4个实验:(1)用0.15%、0.2%、0.25%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中桑5801与纳溪桑的杂交F1种子24h、48h、96h,然后接种子叶、胚轴到诱导培养基中。(2)用0.05%、0.1%、0.2%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子叶20min、40min、60min以后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3)以2-4 cm长的不定芽分别在0.1%、0.15%、0.2%的秋水仙碱溶液中浸泡2天和3天,然后,用无菌水洗涤4-5次,转接入到新鲜的培养基中,无菌水浸泡作为对照。(4)以0.15%、0.2%、0.25%滴定不定芽的顶芽5天,早晚各一次,两周以后调查不定芽的变异率。实验结果表明,秋水仙碱溶液处理种子及子叶以后经过离体培养,都未获得再生植株;经过秋水仙碱处理过的不定芽生长缓慢,叶片发生畸变,经过体细胞染色体倍数性鉴定,进一步确定桑树四倍体及二倍体。另外,秋水仙碱的浓度是诱导桑树四倍体成功的关键,以0.2%的秋水仙碱浸泡2天后获得桑四倍体的诱导率为14%,以0.25%滴液5天获得了20%的诱导率。经过生根培养,移栽获得再生四倍体植株。该四倍体植株表现出叶片增大,锯齿加深,叶肉变厚,叶色深绿色等性状。既可以作为杂交亲本,也可以在生产上直接利用。这是国内首次在离体条件下,诱导获得的桑树多倍体植株,为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创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人工四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的选育研究本研究以满足农民种桑需求,增加农民的亩桑产值,解决蚕农种桑养蚕收效单一,发展我国蚕桑产业为目的,以既产果,又产叶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桑树细胞染色体工程,以我校保存的中桑5801号(二倍体,2n=2x=28)为材料,选育果叶兼用的新型人工多倍体桑树品种。经过观察、调查,从我校保存的中桑5801号中选出发芽早,结果多,生长势旺盛的优良单株,进行了繁殖。2005年2月22日至3月1日,分别用0.2%秋水仙碱溶液:2ppm6-BA+0.2%秋水仙碱溶液;2ppm6-BA+0.25%秋水仙碱溶液:2ppm6-BA+0.22%秋水仙碱溶液,每天早上8:00时,在桑树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前一个小时,采用注射器,对11株,277个脱苞冬芽进行化学诱导处理,连续诱导处理8天,然后对诱导处理的冬芽进行培护管理。2005年5-6月,采用植物酶解去壁低渗法,对277个化学诱导处理冬芽的萌发新梢芽叶,逐个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倍数性鉴定。2005年12月20日-26日,我们把一个纯合四倍体(2n=4x=56),2个嵌合体的V1代枝条上的冬芽分别进行了冬季芽接:2006年3月进行嫁接成活率调查,嵌合体的嫁接成活率略高于纯合体株系。2006年5-6月,我们对纯合四倍体(2n=4x=56)V1代嫁接成活的植株,采用植物酶解去壁低渗法,逐一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倍数性复查,V1代嫁接成活的15个植株,全为纯合四倍体(2n=4x=56),命名为嘉陵30号。四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嘉陵30号桑叶叶片增大,叶肉增厚,叶色加深,节间密,叶序紊乱,产叶量高:桑椹果粒大,紫黑色,果肉肥厚,味道鲜美可口,产果量也高。2006年12-2007年1月嫁接V2代冬芽,经过2007年培护管理,2008年重庆市桑树品种区域实验,桑椹产量达到777.5kg/667m2·年,桑叶产量达到2136kg/667m2·年。这一品种的育成推广,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蚕农亩桑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促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4.桑树果叶兼用四倍体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形态性状及生化成分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以了解桑树二倍体经过秋水仙碱诱导成四倍体以后,桑树形态性状,生化成分发生的变化为目的,以诱导获得的人工四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及其无性系二倍体亲本为材料,从外形特征,桑叶产量,桑椹产量,桑叶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桑椹的氨基酸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新桑品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以后,桑叶的海绵组织增厚,桑叶单株产量提高19.05%,桑椹产量提高16.1%;桑叶蛋白质含量提高10.2%,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0.7%;桑椹的氨基酸含量也明显提高,但不同的氨基酸含量增加的量不同,维生素C含量提高12.9%,多酚含量提高43.3%,总花青素含量提高34.1%,黄酮含量提高47.6%。四倍体桑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都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据此推测,二倍体桑树染色体加倍以后,植株抗逆性有可能增强。其研究结果,为该人工四倍体材料在桑树多倍体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5.桑树果叶兼用四倍体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结构的研究光合速率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拟从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结构阐明该多倍体桑表现出产叶量和产果量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原因为目的。以前面实验获得的人工四倍体新品系及其无性系二倍体亲本为材料,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光合速率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CO2-光合曲线;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输导组织即导管和筛管:通过电镜观察气孔结构及叶绿体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桑在4月中旬的日变化情况与二倍体相似,均呈双峰曲线,峰值都出现在上午11:00和下午16:00左右,而四倍体桑的Pn全天都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四倍体桑的表观量子效率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分别为0.069和0.05;四倍体桑的光饱和点略小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分别为329μmol·m-2·s-1和339μmol·m-2·s-1;饱和光下四倍体桑的光合速率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分别为21.4μmol·m-2CO2·s-1和15.7μmol·m-2CO2·s-1;四倍体桑的呼吸速率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分别为1.26μmol·m-2CO2·s-1和1.16μmol·m-2CO2·s-1;四倍体桑的CO2补偿点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低分别为60.56μmol·m-2CO2·s-1和67.41μmol·m-2CO2·s-1;四倍体桑的CO2饱和点比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CO2饱和点低,分别为800μmol·m-2CO2·s-1和900μmol·m-2CO2·s-1,在饱和CO2下其同化速率分别为31.57μmol·m-2CO2·s-1,和31.78μmol·m-2CO2·s-1;四倍体桑的羧化效率(CE)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分别为0.096和0.067。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桑的光合性能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具有明显的优势。四倍体桑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了二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四倍体桑的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的含量均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充分表明四倍体桑较二倍体桑能更好地适应或利用不同的光质成分,其光合能力也相应增强。四倍体桑的RuBP羧化活性极显着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这可能是四倍体桑的净光合速率高于二倍体桑的重要原因。四倍体桑与其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这些生理差异初步阐明了四倍体产叶量及产果量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的生理机制。从桑叶叶片和茎段的解剖结构来看,人工四倍体新桑品系的气孔变大,叶绿体的长度和宽度都明显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表现出巨大性。叶绿体内部淀粉粒增大,数量减少,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都很丰富,基粒片层厚,并且垛叠疏松,排列有序,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淀粉粒多,基粒片层薄,垛叠紧密,不利于光合速率。因而,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Pn偏低,这可能与叶绿体的结构有关。另外,四倍体桑的输导组织也有一定的变异,导管增粗,导管数增加。这些结构变异构成了人工四倍体新桑品系产叶量高、产果量高的结构基础。
都勇[10](2008)在《桑树冬季锯桩切皮芽接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桑树冬季锯桩切皮芽接方法作了详细介绍。通过试验,用冬季锯桩切皮芽接方法改良低产桑园,其成功率较春季锯桩剥皮芽接高30%左右,是改良低产桑园的行之有效方法之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芽接前的准备 |
| 1.1 穗条选择 |
| 1.2 穗条储存 |
| 1.3 材料用具 |
| 2 芽接时间 |
| 3 芽接操作 |
| 3.1 砧木及芽接部位的选择 |
| 3.2 切砧木 |
| 3.3 切芽片 |
| 3.4 绑扎 |
| 4 芽接后的管理 |
| 4.1 抹砧芽 |
| 4.2 观察发芽 |
| 4.3 补接 |
| 5 小结 |
| 1 前期准备工作 |
| 1.1 土地整理 |
| 1.2 桑苗选择 |
| 2 先栽后接模式 |
| 2.1 桑苗栽植 |
| 2.2 春季简易芽接的技术要点 |
| 2.2.1 划袋口 |
| 2.2.2 削芽片 |
| 2.2.3 插芽片 |
| 3 春接春栽(先接后栽)技术 |
| 3.1 冬季切皮芽接的技术要点 |
| 3.1.1 切砧木 |
| 3.1.2 削芽片 |
| 3.1.3 插芽片 |
| 3.1.4 嫁接体处理 |
| 3.1.5 嫁接体栽植 |
| 4 养型技术重点 |
| 4.1 水肥管理 |
| 4.2 摘芯定干 |
| 4.3 保护树势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接穗的处理及嫁接方法 |
| 1.2.2 不同农户桑园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试验 |
| 1.2.3 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法对操作难度、准确度、工作效率、成活率及嫁接成本的影响试验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农户桑园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试验效果 |
| 2.2 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法对操作难度、准确度、工作效率、成活率及嫁接成本的影响 |
| 2.2.1 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法的操作难度及准确度 |
| 2.2.2 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法的工作效率及成活率 |
| 2.2.3 冬季芽穗双面削嫁接法的嫁接成本 |
| 3 小结与讨论 |
| 1 嫁接准备 |
| 1.1 嫁接时间 |
| 1.2 穗条的选采 |
| 1.3 嫁接部位和嫁接芽片数量 |
| 2 嫁接操作 |
| 2.1 切削接口 |
| 2.2 削好芽片 |
| 2.3 放芽片 |
| 2.4 捆扎 |
| 3 接后管理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试验情况 |
| 2.1 嫁接时间与成活率 |
| 2.2 接穗含水率与成活率 |
| 2.3 削芽质量与成活率 |
| 2.4 捆扎技术与成活率 |
| 2.5 嫁接部位与成活率 |
| 2.6 接后管理与成活率 |
| 3 试验小结 |
| 3.1 准确把握嫁接适期 |
| 3.2 加强良桑穗条贮藏工作 |
| 3.3 按照标准削取穗芽 |
| 3.4 注重捆扎技术 |
| 3.5 选取好砧木嫁接部位 |
| 3.6 搞好接后管理工作 |
| 4 冬季芽接技术要求 |
| 4.1 天气 |
| 4.2 精选穗条 |
| 4.3 切皮 |
| 4.4 削芽 |
| 4.5 插芽 |
| 4.6 捆扎 |
| 4.7 刀具和操作人员 |
| 4.8 剪除砧芽 |
| 1 桑树冬季管理 |
| 1.1 桑树冬季清园 |
| 1.2 桑树修剪整形 |
| 1.2.1 桑树修剪整形的适期。 |
| 1.2.2 |
| 1.2.2. 1 疏枝。 |
| 1.2.2. 2 剪枝。 |
| 1.2.2. 3 整形。 |
| 1.3 良桑嫁接 |
| 1.4 刷干 |
| 1.5 桑园翻耕与施肥 |
| 2 桑树春季管理 |
| 2.1 施肥 |
| 2.2 治虫 |
| 3 桑树夏季管理 |
| 4 桑树秋季管理 |
| 1、桑树冬季芽接技术 |
| 1) 时间 |
| 2) 工具准备 |
| 3) 良桑穗条准备 |
| 4) 砧木切皮制作袋口 |
| 5) 穗芽片的切削 |
| 6) 嵌芽 |
| 7) 捆扎 |
| 8) 剪砧木 |
| 2、桑树春季简易芽接技术 |
| 1) 时间 |
| 2) 工具准备 |
| 3) 良桑穗条贮藏 |
| 4) 砧木袋口的制作 |
| 5) 穗芽片的切削 |
| 6) 嵌芽 |
| 7) 剪砧木 |
| 3、嫁接后的管理技术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植物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
| 1.1.1 人工多倍体在植物育种中的地位 |
| 1.1.2 人工多倍体育种方法 |
| 1.1.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 1.1.4 多倍体植物的应用 |
| 1.1.5 植物多倍体的遗传变异研究概况 |
| 1.2 桑树多倍体品种选育情况 |
| 1.2.1 桑树多倍体种质资源 |
| 1.2.2 桑树多倍体育种方法 |
| 1.3 桑树离体培养研究概况 |
| 1.4 果桑研究进展 |
| 1.4.1 果用桑的开发利用 |
| 1.4.2 果用桑资源的基础研究 |
| 1.4.3 果用桑品种选育进展 |
| 1.5 桑树在植物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引言 |
| 2.1 研究背景 |
| 2.1.1 桑树离体诱导多倍体育种材料 |
| 2.1.2 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的选育 |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2.1 在离体条件下获得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 |
| 2.2.2 获得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 |
| 2.3 研究内容 |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2.4.1 桑树组织培养诱导多倍体再生植株的技术路线 |
| 2.4.2 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桑育种材料优系的选育及遗传变异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桑树组织培养高频再生植株体系的建立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试验设计 |
| 3.2.1 预培养的方式试验设计 |
| 3.2.2 外源激素对诱导培养影响的试验设计 |
| 3.2.3 外源激素对增殖培养的影响的试验设计 |
| 3.2.4 下胚轴及子叶不同位置对诱导培养试验设计 |
| 3.2.5 生根培养的试验设计 |
| 3.2.6 炼苗及移栽的试验设计 |
| 3.2.7 数据统计及分析 |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桑种预培预培养方式对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 3.3.2 外源激素对桑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 |
| 3.3.3 外源激素浓度及组合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 3.3.4 以桑子叶和胚轴不同位置为对诱导培养的影响 |
| 3.3.5 桑离体培养中影响生根的因素分析 |
| 3.3.6 炼苗与移栽 |
| 3.4 讨论 |
| 3.4.1 桑树组培外植体的选择 |
| 3.4.2 外源激素对诱导培养的影响 |
| 3.4.3 AgNO_3对下胚轴诱导培养影响的探讨 |
| 3.4.4 影响试管苗生根的因素的探讨 |
| 第四章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的离体诱导及鉴定 |
| 4.1 材料和试剂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 4.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 4.2 诱导方法 |
| 4.2.1 浸泡法 |
| 4.2.2 滴液法 |
| 4.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 4.3.1 外部形态特征鉴定 |
| 4.3.2 细胞学鉴定 |
| 4.3.3 生物学性状鉴定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以桑种子为材料的秋水仙碱诱导试验结果 |
| 4.4.2 秋水仙碱溶液浸渍子叶的诱导结果 |
| 4.4.3 秋水仙碱浸渍不定芽的实验结果 |
| 4.4.4 秋水仙碱滴液法处理桑组培不定芽的诱导试验结果 |
| 4.4.5 多倍体的鉴定 |
| 4.5 讨论 |
| 4.5.1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离体诱导的外植体选择 |
| 4.5.2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离体诱导中秋水仙碱浓度与处理时间的选择 |
| 4.5.3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离体诱导方法的选择 |
| 第五章 桑树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桑育种优系选育的研究 |
| 5.1 选育目标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即亲本来源) |
| 5.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5.2.3 化学诱变 |
| 5.2.4 多倍体植株的确认 |
| 5.2.5 嫁接繁殖 |
| 5.2.6 重庆市桑树品种区域试验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化学诱变脱苞冬芽 |
| 5.3.2 桑多倍体植株的确认 |
| 5.3.3 嫁接繁殖 |
| 5.3.4 株系性状鉴定 |
| 5.4 区域试验 |
| 5.4.1 桑叶产量 |
| 5.4.2 桑椹产量 |
| 5.5 栽培技术要点 |
| 5.6 讨论 |
| 5.6.1 人工四倍体果叶兼用桑特性 |
| 5.6.2 亲本材料的选择 |
| 5.6.3 人工四倍体桑树诱导方法的讨论 |
| 第六章 人工四倍体桑及无性系二倍体桑生长及生化成分上的变异分析 |
| 6.1 材料和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四倍体桑株系叶片的变异 |
| 6.2.2 四倍体桑椹特性的变异 |
| 6.2.3 桑叶桑果理化性状比较 |
| 6.2.4 四倍体桑叶、桑椹理化性状的变异 |
| 6.2.5 四倍体桑染色体倍数性的变异 |
| 6.2.6 抗氧化物酶活性差异 |
| 6.3 讨论 |
| 6.3.1 人工四倍体桑形态性状上的变异 |
| 6.3.2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桑生化成分的差异 |
| 6.3.3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亲本二倍体桑育性差异 |
| 第七章 桑树果叶兼用四倍体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结构的研究 |
| 7.1 材料和方法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净光合速率及影响因子的测定 |
| 7.2.2 叶绿素含量及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差异 |
| 7.2.3 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 |
| 7.2.4 保卫细胞叶绿体内部结构的观察 |
| 7.2.5 导管观察 |
| 7.3 讨论 |
| 7.3.1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亲本二倍体光合速率特性的探讨 |
| 7.3.2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叶绿素含量及RuBPcase羧化活性的探讨 |
| 7.3.3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光合结构差异的探讨 |
| 第八章 综合与结论 |
| 论文的创新 |
| 参考文献 |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课题情况 |
| 致谢 |
| 附图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供试砧木 |
| 1.1.2 栽植规格 |
| 1.1.3 嫁接桑品种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试验时间 |
| 1.2.2 调查时间及方法 |
| 1.3 切皮芽接技术要点 |
| 1.3.1 采穗条 |
| 1.3.2 选嫁接部位 |
| 1.3.3 切袋口 |
| 1.3.4 削芽片 |
| 1.3.5 插芽片和嫁接芽片的数量 |
| 1.3.6 捆扎 |
| 1.3.7 嫁接后管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3.1 冬季锯桩切皮芽接不仅使嫁接时间延长, 而且省工并缩短改良时间 |
| 3.2 不易被风吹折 |
| 3.3 冬季锯桩切皮芽接成功率高, 树势恢复快 |
| 3.4 嫁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 3.5 后期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
| 3.5.1 加强肥培管理, 合理搭配肥料比例 |
| 3.5.2 注意病虫害防治 |
| 3.5.3 注意冬管修树打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