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华[1](2021)在《通淋固本方对上尿路结石经自然腔道微创碎石术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客观评价通淋固本方颗粒治疗上尿路结石经自然腔道碎石术后残余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到2021年2月期间共纳入90例于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已行经自然腔道碎石术后并明确有残石存留,使用SPSS软件21.0版本将90个编号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通淋固本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抽取编号入组,空白对照组给予宣教、生活方式干预,通淋固本组在上述空白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淋固本方颗粒剂。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BMI等)、治疗1周±2天后与治疗4周±2天后的残余结石清除率、肾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血尿改善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运用SPSS软件21.0版本对收集的一般数据、临床疗效数据等资料进行相关的统计学计算并比较两组之间结果的差异。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剔除3例,脱落2例,最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85例,其结果如下:(1)分别对两组间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结石部位与类型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同质可比性。(2)经4周±2天的治疗后,通淋固本组的痊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2.9%、52.4%、4.8%,其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为95.2%;空白对照组的痊愈率、有效率、无效率为39.5%、37.2%、23.3%,其总有效率为76.7%;两组间上述3个资料分别与无效率分别进行Pearson或Fisher卡方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通淋固本组治疗1周±2天后血尿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1%、64.3%、19.0%、9.5%,其总有效率为90.5%;空白对照组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则为0%、68.3%、4.9%、26.8%,其总有效率为73.2%;两组间上述4个资料分别与无效率进行Pearson或Fisher卡方检验,除显效率外其余3个资料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4周±2天后通淋固本组的血尿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21.4%、61.9%、7.1%、9.5%,其总有效率为90.5%,而空白对照组的血尿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则为24.4%、48.8%、14.6%、12.2%,其总有效率为87.8%,两组间上述4个资料分别与无效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共有5例患者出现腰痛症状,通淋固本组2例,空白对照组3例,空白对照组患者腰痛出现频次及程度较通淋固本组更高。试验研究期间,个别患者出现发热、尿频尿急等轻度的术后并发症,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服药周期结束后复查相关生化指标、心电图亦未见明显变化。本次研究暂未发现与通淋固本方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本次临床试验基本可证实通淋固本方颗粒能促进上尿路结石经自然腔道碎石术残石的排出,并且能够更快地促进血尿症状的恢复且其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轻微,用药安全性得到肯定。
张士刚[2](2020)在《排石汤治疗上段尿路结石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上段尿路结石患者以排石汤治疗的排石效果及症状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上段尿路结石患者84例,按照入院顺序尾数的单双数分为2组,排石组给予自拟排石汤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2组排石效果及症状改善效果。结果排石组治疗后GFR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Cys-C、NGAL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排石组的结石排出时间及血尿持续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排石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常规组高(P<0.05);排石组的结石排出率高于常规组(P<0.05),其肾绞痛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排石汤治疗上段尿路结石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肾功能指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及症状改善时间,提高结石排出率,且远期疗效好,疾病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
余学理[3](2019)在《行气利水通淋方治疗泌尿系结石(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泌尿系结石,又称为尿石症,属于中医学“石淋”范畴,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目前一般认为,泌尿系结石的发病与代谢异常、尿路局部异常、遗传因素、饮食结构、气候环境等因素相关。我国南方地区处于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湿热,是泌尿系结石的高发地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结石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超声检查、腹部X线、IVP、CT、MRI等。各种检查各有优势,相互补充。泌尿系结石发生于尿路不同位置,其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但常以患侧腰腹部绞痛,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为主要症状。如果合并泌尿系感染时,会引起恶寒发热,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结石引起泌尿系统梗阻后,可出现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由此可见泌尿系结石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解除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痛苦,是每位泌尿外科医师应尽的义务。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及普及,让泌尿系结石的现代外科治疗向着微创化的方向发展,让很多患者避免了开刀手术的痛苦,成为了现代泌尿系结石外科治疗的主流方法。但微创取石手术也并非适用于处理全部泌尿系结石,例如对于某些无手术指证的小结石或腔镜取石术后残留的结石碎片而言,选择药物排石治疗,则更为适合。中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认识与治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人们的长期实践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价格相对低廉,方法简便,为广大群众所推崇。本课题通过研究行气利水通淋方治疗泌尿系结石(湿热下注型)的作用,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分析其疗效、不良反应等,客观评价行气利水通淋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60例病例,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8.3-2019.02期间,在清远市中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通过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运用行气利水通淋方联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独运用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治疗10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比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运用行气利水通淋方联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泌尿系结石,可以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增加结石下降距离,降低疼痛评分(VAS评分),降低尿白细胞数目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气利水通淋方在治疗泌尿系结石(湿热下注型)方面是有效的,安全的,能促进结石排出,提高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及泌尿系感染症状。
刘菡[4](2019)在《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输尿管支架是一种中空的管形支架,以双端猪尾结构的双J管最为常见,在泌尿外科应用广泛。随着泌尿外科腔内手术的发展和普及,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用于治疗泌尿系上尿路结石已成为手术治疗的主流。而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是输尿管镜碎石术(URL)的重要部分,具有支撑、引流及提高结石清除率的作用。但随着双J管的留置,引起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下尿路症状、腰腹部疼痛等疼痛症状、血尿在内的双J管留置症状,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西医已对双J管留置相关症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改进改良支架管、服用口服药等措施改善相关症状,但仍未达成共识。中医药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独特优势。张耀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泌尿系结石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结石术后双J管留置相关症状仍属“石淋”范畴,病机为湿热气滞血瘀,以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组方作为结石术后的辅助治疗。基于中医外科学对石淋的传统优势,结合在现代手术条件下对石淋病机演变的认识,将中医药与现代手术技术相结合,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方向之一。目的:通过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病人予以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组方中药,观察拔除双J管时的排尿情况和疼痛情况,评价其对双J管留置引起的排尿症状、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行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术后均予抗炎止痛基本治疗,中药组术后予中药颗粒剂口服,每日一剂,共14天,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两组均于术后14天拔除双J管。两组术前、术后、拔管时均完成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置管后与置管前相比,两组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置管2周后,拔除双J管时,中药组排尿症状、疼痛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具体评价,在排尿症状中,中药组的尿急、尿道灼热、尿不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尿频和血尿两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疼痛症状方面,中药组的VAS、排尿疼痛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活动时疼痛和排尿时腰痛症状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造成明显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根据双J管留置症状属石淋,其病机为湿热气滞血瘀的基本认识,运用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为基本治法组方的中药,能够改善双J管留置引起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输尿管支架留置症状是腔内碎石术存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中医药干预经行了初步观察,同时是中医药应用于泌尿系结石在腔内碎石术条件下的探索应用,证明现代微创手术条件下中医药仍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将中医药应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并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价值。
霍振清,罗后宙,梁冰,朱家利,汪溢,姚泽钦[5](2018)在《固肾益气排石协定方对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留结石的治疗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固肾益气排石协定方对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留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上尿路结石患者126例,根据Excel随机数字表格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取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固肾益气排石协定方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疗效、平均结石排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1年内复发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差值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76.19%(P<0.05);研究组结石排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在随访3个月时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随访半年及随访1年时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肾益气排石协定方可以有效的促进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留结石的排出,显着改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疗效,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施绍龙[6](2018)在《益气排石汤合穴位贴敷治疗肾气虚型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研究益气排石汤配合穴位贴敷对证治疗肾气虚型尿路结石患者结石排出率的影响及是否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探讨益气排石汤配合穴位贴敷对肾气虚型尿路结石治疗的影响机制,为穴位贴敷治疗尿路结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8例肾气虚型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4例,考虑排除和剔除标准,最终共收集对照组30例,试验组32例,采用双盲法,对照组予益气排石汤加安慰剂治疗,试验组予益气排石汤加穴位贴敷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检验、治愈率、有效率等指标。结果:1.68例患者,排除2例,剔除4例,62例纳入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结石位置、最大结石直径等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指标方面,经相关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70.00%,试验组9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66.67%,试验组9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排石率对比,对照组53.33%,试验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后尿常规对比,治疗后尿红细胞、尿白细胞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对肾气虚型尿路结石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加强补益肾气,使患者肾气充足,提高结石排出率,与益气排石汤联用,在提高患者结石排出率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且该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应用范围广、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说明穴位贴敷治疗尿路结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尿路结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疗法,且汤剂配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尿路结石确实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韩东江[7](2017)在《中药排石饮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排石饮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对输尿管结石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44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7例患者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进行治疗,观察组231例患者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排石汤,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55.8%,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治愈率为44.7%,总有效率为82.9%,2组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治愈患者的碎石次数比较,观察组的第3次碎石比率为8.6%,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愈患者中,观察组14 d以内结石排除患者占72.9%,高于对照组的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排石饮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可有效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治愈率,减少碎石次数,缩短疗程,疗效确切。
丁沾[8](2016)在《溶石排石颗粒合决水消肿颗粒治疗尿路结石合并积水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尿路结石合并积水是一种损害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之一,多由于结石长时间滞留尿道而引起炎症,水肿,尿路梗阻,而致肾积水,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危害患者机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故本研究通过观察溶石排石颗粒合决水消肿颗粒治疗尿路结石合并积水的临床疗效,来探索一种治疗尿路结石合并积水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并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6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病房收治的尿路结石合并积水患者,且符合尿路结石合并积水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按照随机数字分组表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溶石排石颗粒和决水消肿颗粒(溶石排石颗粒和决水消肿颗粒同时服用,每次各10g,每日2次,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净石灵胶囊(口服,一次5粒,每日3次)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泌尿系彩超等实验室指标,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结石及积水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结石直径、梗阻部位、积水程度、积水大小、中医证型(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分布、主要症状及阳性体征(腰腹痛、尿血、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异常、触诊或叩诊)方面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63.33%,治疗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一定的减轻,治疗组在改善腰腹痛、尿频、尿急、排尿异常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6)治疗后两组结石直径均减小、积水量均减少(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7)两组在治疗前尿RBC计数、尿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尿RBC计数、尿WBC计数均非常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8)治疗前两组BUN、Scr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BUN、Scr均未升高或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UN、Scr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9)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出现剔除及脱落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一般状况、血、粪便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经统计学分析,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石排石颗粒合决水消肿颗粒对尿路结石合并积水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溶石排石利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且具有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的特点,为治疗尿路结石合并积水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杜长春[9](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我院泌尿外科临床诊断为上尿路结石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使用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于归纳总结出我科中药的使用在总体上及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肾虚夹实三种证型间各自的特点。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特点,探讨临床上中医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对上尿路结石的中医药治疗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方法:1、收集我科2015年02月份至2016年02月份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患者病例资料。2、运用Excel工作表分别收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证型、中药处方等信息;根据统计出的中药数据库,分别录入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药物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块。3、根据临床特点,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筛选及处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方案,建立相应的符合挖掘工具进行统计分析要求的数据模块。4、运用Excel工作表的运算功能进行相应类别的频次统计分析。5、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使用SPSS Statistics19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功能对处方的药物配伍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频次分析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49人,其中34人未使用中药,中药使用率达86.35%;患者男性:女性为6:5;患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至50岁,湿热蕴结型比例为47.91%。(2)统计处方共计290首、药物76味,不同层次研究下频次较高的药物主要有:醋延胡索、车前子、瞿麦、篇蓄、茯苓、滑石、广金钱草、白术、鸡内金、泽泻、薏苡仁、石韦、通草等。(3)药性及功效研究中频次较高的属性主要有:寒药;甘、苦、辛味药;归脾、胃、膀胱、肾、肝、肺、心经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2.在因子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的总体药物配伍组合:第一大类别:石韦、海金沙、通草、粉萆薢、地龙、鸡内金、炒麦芽、大黄、砂仁、熟党参、白术、枳实、薏苡仁、葛根、甘草、醋延胡索、盐牛膝、燀桃仁、丹参、白茅根、小蓟。第二大类别:车前子、太子参、法半夏、燀桃仁、白术、滑石、茯苓、广金钱草、泽泻、山药、牡丹皮、地黄、酒萸肉、玉米须、姜厚朴。第三大类别:瞿麦、萹蓄、熟党参、陈皮。第四大类别:盐牛膝、薏苡仁、通草、白花蛇舌草。第五大类别:泽泻、车前子、瞿麦、篇蓄、海金沙、威灵仙、通草、黄芪、柴胡、川楝子、陈皮、甘草、大黄、地黄、淡附片。第六大类别:灯心草、栀子、通草。3、因子分析的三种证型间药物配伍组合:湿热蕴结型的5个因子成份:甘草、海金沙、广金钱草、石韦、枳实、粉萆薢、盐牛膝;瞿麦、车前子、萹蓄、滑石、茯苓;薏苡仁、大黄、金内金;醋延胡索、盐牛膝;栀子、通草、白术。气滞血瘀型的3个因子成份:茯苓、白术、燀桃仁、熟党参、广金钱草、海金沙、陈皮、威灵仙;车前子、地黄、威灵仙、大黄、淡附片、泽泻、黄芪;川楝子、甘草、黄芪、柴胡、醋延胡索。肾虚夹实型的5个因子成份:酒萸肉、地黄、山药、茯苓、广金钱草;篇蓄、瞿麦、鸡内金、粉萆薢;法半夏、白术、粉草薢、广金钱草;牡丹皮、泽泻、甘草、盐牛膝、通草;车前子、石韦。结论:运用中医理论对本次挖掘的数据统计结果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发现其与临床特点基本相符合,反应了该种研究方法在中医药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研究领域中的科学性。对于该类上尿路结石患者,虽然都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但因不同医师的用药习惯及个体病情变化存在的某种差异,就具体遣方用药上存在的诸多异同,通过挖掘隐藏在其中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归纳总结,包括上述挖掘结果,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新药新方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张彬[10](2016)在《尿路净合剂对特发性草酸钙结石患者尿液成石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尿路净合剂治疗特发性草酸钙结石患者服药前后尿液中各种成石因素的测定和统计学分析,了解尿路净合剂对尿液成石因素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以便能更好临床应用及推广本药。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入住我院经排石、碎石或手术取石后结石成分分析确诊为草酸钙结石患者6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蕴结型20例、气滞血瘀型20例、肾虚型20例,分别给予尿路净合剂Ⅰ号方、尿路净合剂Ⅱ号方、尿路净合剂Ⅲ号方,测定和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24小时尿成石危险因素水平 。结果治疗1个月后,湿热蕴结型患者24h尿量、尿枸橼酸较前显着增加(p<0.05),尿ph值、尿草酸、尿钙较前减低(p<0.05),尿葡胺聚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型患者24h尿量、尿枸橼酸较前显着增加(p<0.05),尿ph值、尿草酸、尿钙较前减低(p<0.05),尿葡胺聚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型患者24h尿量、尿枸橼酸较前显着增加(p<0.05),尿草酸、尿钙较前减低(p<0.05),尿ph值、尿葡胺聚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路净合剂对特发性草酸钙结石患者可增加其尿量及尿中枸橼酸含量,调节尿PH值,并减少尿钙、尿草酸,这可能有助于降低特发性钙结石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研究 |
| 2 |
| 2.1 泌尿系结石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
| 2.1.1 α-受体阻滞剂 |
| 2.1.2 PDE-5抑制剂 |
| 2.1.3 皮质类固醇药物 |
| 2.2 关于碎石术后残石治疗现状 |
| 3 |
| 3.1 中医治疗尿石症的相关研究现状 |
| 3.1.1 病因病机 |
| 3.1.2 治法治则 |
| 3.1.3 通淋固本方组成的中医理论基础 |
| 3.1.4 王树声教授对于结石的治疗经验 |
| 3.2 中医治疗术后残石研究现状 |
| 4 相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基础 |
| 4.1 金钱草 |
| 4.2 海金沙 |
| 4.3 鸡内金 |
| 4.4 其它 |
| 5 小结 |
| 第二章 通淋固本方对上尿路结石经自然腔道碎石术后的临床研究 |
| 2.1 病例来源 |
| 2.1.1 随机方法 |
| 2.2 病例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2.3 中止、剔除标准 |
| 2.3 治疗方案 |
| 2.3.1 空白对照组 |
| 2.3.2 通淋固本组 |
| 2.3.3 给药周期 |
| 2.3.4 其它注意事项 |
| 2.4 观察指标及节点 |
| 2.4.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2.4.2 记录一般信息 |
| 2.4.3 疗效指标 |
| 2.4.4 术后随访时间节点 |
| 2.4.5 流程图 |
| 2.5 结果 |
| 2.5.1 一般资料对比 |
| 2.5.2 临床疗效对比 |
| 2.5.3 安全性分析 |
| 2.6 结论与讨论 |
| 2.6.1文献指导 |
| 2.6.2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
| 2.6.3 讨论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治疗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对比 |
| 2.2 2组患者结石排出时间及血尿持续时间对比 |
| 2.3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
| 2.4 2组患者结石排出率、肾绞痛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对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认识 |
| 1.1.1 流行病学相关研究 |
| 1.1.2 泌尿系结石形成机制研究 |
| 1.1.3 泌尿系结石病因研究现状 |
| 1.1.4 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
| 1.1.5 泌尿系结石的西医治疗现状 |
| 1.2 中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石淋病)的认识 |
| 1.2.1 古代中医的石淋概念 |
| 1.2.2 石淋的病因病机 |
| 1.2.3 石淋的辩证论治 |
| 1.2.4 中成药治疗 |
| 1.2.5 针灸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 2.2 资料与方法 |
| 2.2.1 研究病例来源 |
| 2.2.2 病例采集 |
| 2.2.3 分组方法 |
| 2.2.4 西医诊断标准 |
| 2.2.5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2.2.6 纳入病例标准 |
| 2.2.7 排除标准 |
| 2.2.8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
| 2.2.9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 2.2.10 治疗方案 |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 2.4 统计结果 |
| 2.4.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 2.4.2 治疗结果的比较 |
| 2.4.3 随访结果 |
| 2.4.4 不良反应观察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3.1 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 |
| 3.2 行气利水通淋方联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泌尿系结石(湿热下注证)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探讨 |
| 3.3 研究结论的探讨 |
| 3.4 本研究结论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的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清远市中医院泌尿系结石病例调查记录表 |
| 附录2:分组结果 |
| 附录3:英文缩略语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西医研究进展 |
| 1 输尿管支架简介 |
| 2 输尿管相关并发症的表现及机制 |
| 3 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治疗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对石淋辨证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研究进展 |
| 1 石淋病机及辨证 |
| 2 石淋治疗 |
| 3 中医药在石淋围手术期研究进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入组病例基本情况 |
| 3.2 两组置管前症状比较 |
| 3.3 置管前后症状比较 |
| 3.4 两组置管后症状比较 |
| 3.5 两组拔管时症状比较 |
| 3.6 两组拔管时具体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比较 |
| 4 研究结论 |
| 4.1 结论一 |
| 4.2 结论二 |
| 4.3 结论三 |
| 结语 |
| 1 本研究总体评价及讨论 |
| 1.1 研究选题设计讨论 |
| 1.2 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治疗双J管留置并发症的理论来源 |
| 1.3 研究结果讨论 |
| 2 双J管相关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展望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指标监测 |
| 1.3.1 中医症候积分[12] |
| 1.3.2 疗效评价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2.2 两组疗效比较 |
| 2.3 两组结石排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
| 2.4 两组结石复发率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案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的稳定性分析 |
| 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常规分析 |
| 3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排石率、尿常规分析 |
| 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分析 |
| 讨论 |
| 1 尿路结石的分析与讨论 |
| 2 益气排石汤组方依据及治疗尿路结石的机理探讨 |
| 3 穴位贴敷的分析与讨论 |
| 4 疗效分析 |
| 5 安全性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治疗方法 |
| 1.6 观察指标 |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 1.8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
| 2.2 2组治愈病例碎石总次数比较 |
| 2.3 2组治愈病例结石排出时间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和选择 |
| 1.2 诊断标准 |
| 1.3 主要症状、体征积分量化表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受试者退出临床试验条件 |
| 2 研究方案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3 临床研究总结 |
| 3.1 一般资料总结 |
| 3.2 治疗结果总结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尿路结石并积水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名考究 |
| 1.2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 2 邵朝弟教授治疗尿路结石合并积水的学术主张 |
| 2.1 注重顾护肾气,攻补兼施 |
| 2.2 注重调气理血,畅达气机 |
| 2.3 临证勿忘健脾,培后天以济先天 |
| 2.4 注重日常防护,防治结合 |
| 3 遣方用药 |
| 3.1 组方分析 |
|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 疗效评价 |
| 4.1 中、西医疗效评价 |
| 4.2 症状积分级单项症状、体征评价 |
| 4.3 两组治疗后结石及积水变化情况评价 |
| 4.4 两组尿液分析及肾功能评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尿路结石并肾积水的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硕士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中医对上尿路结石的研究概况 |
| 一、对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对分型论治及专方专药的研究 |
| 三、对中医体质的研究 |
| 四、药物的使用状况 |
| 五、中医非药物特色疗法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上尿路结石的研究概况 |
| 一、临床诊断 |
| 二、临床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数据库的建立及研究方法 |
| 第一节 病例的来源及选择 |
| 一、病例来源 |
| 二、病种选择 |
| 三、临床分型 |
| 四、纳入标准 |
| 五、排除标准 |
| 第二节 数据处理 |
| 一、中药名称数据规范化 |
| 二、相关信息录入 |
| 三、数据信息化处理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一、挖掘工具 |
| 二、挖掘方法 |
| 三、数据挖掘研究的设汁流程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第一节 总体挖掘结果 |
| 一、频次统计结果 |
| 二、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药物配伍组合规律结果 |
| 第二节 层次挖掘 |
| 一、三种证型的频次分析结果 |
| 二、三种证型的药物配伍组合规律结果 |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第一节 一般资料的频次结果分析 |
| 一、性别 |
| 二、年龄 |
| 三、证型分布 |
| 第二节 药物频次结果分析 |
| 一、总体挖掘频次结果分析 |
| 二、层次挖掘频次结果分析 |
| 第三节 用药配伍组合规律分析 |
| 一、总体挖掘的药物配伍组合规律 |
| 二、层次挖掘的药物配伍组合规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 资料与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1 诊断标准 |
| 2 纳入标准 |
| 3 排除标准 |
| 4 脱落或剔除标准 |
| (三) 研究方案 |
| 1 研究方法 |
| 2 中药制剂 |
| 3 统计学方法 |
| 二 实验内容和方法 |
| (一) 24h尿量的测定 |
| (二) PH计测定尿ph值 |
| (三) 分光光度法测定尿钙 |
| (四)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尿液中草酸和枸橼酸的含量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尿液的测定 |
| (五) ELISA检测尿液中葡胺聚糖的含量 |
| 1 仪器与试剂 |
| 2 实验步骤 |
| 3 计算 |
| 三 实验结果 |
| (一) 湿热蕴结型草酸钙结石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成石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 |
| (二) 气滞血瘀型草酸钙结石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成石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 |
| (三) 肾虚型草酸钙结石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成石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 |
| 四 讨论 |
| (一) 现代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概况 |
| (二) 祖国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概况 |
| (三) 尿路净合剂组方原则 |
| (四) 尿路净合剂对草酸钙结石患者尿液成石因子的影响 |
| 五 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