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颖,赵晶,刘桂海,王雪梅[1](2021)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要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防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小梁切除术治疗的30例原发性闭眼型青光眼患者(共51只患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并发白内障分为并发组(并发白内障,5例,8眼)与未并发组(未并发白内障,25例,43眼)。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术前视力、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PACG类型、术前持续高眼压、术后眼压、术后浅房前、操作次数、器械消毒、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葡萄膜炎史、手术损伤、抗凝药物、术后愈合情况、房角结构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防治要点。结果并发组发生率为15.69%;未并发组发生率为84.31%;其中并发组的术前持续高眼压、术后浅房前、操作次数、房角结构与未并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持续高眼压、术后浅房前、操作次数>2次及房角结构完全闭合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持续高眼压、术后浅房前、操作次数>2次及房角结构完全闭合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积极对症治疗,积极实施降眼压治疗,术后密切观察,针对不同病因做出相应治疗以及时恢复前房,避免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白内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星力[2](2021)在《复合性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合性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78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前房穿刺+小梁切除+巩膜瓣隧道式切口+可调整巩膜瓣缝线+丝裂霉素C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情况、术后瞳孔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视力0.05~1.20,平均视力0.75。78眼眼压均控制在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全部患者均人工形成前房,术后1 d无浅前房发生,第2~4天有8眼呈Ⅰ度浅前房。68眼术中虹膜轻微膨隆, 8眼虹膜根部球形膨出,无虹膜后粘连,术后瞳孔形状无变形。76眼发生结膜对合不良,加固缝合前房注水,形成良好滤过泡。6眼滤区不明显,经按摩眼球后滤区明显。所有患者未并发白内障, 6例患者术中虹膜根切后出血,保守治疗后出血吸收。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有效减少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安全性高,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效果确切,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着,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张雁南[3](2021)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于本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入院后接受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7例(88眼),根据手术切口大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术中制作6mm长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和3.5mm×3.5mm大小的等腰三角形板层巩膜瓣,改良组制作3.5mm×1.5mm大小的“L”型结膜瓣和2.5mm×2.5mm大小的等腰三角形板层巩膜瓣。比较两组术后1d、1w、1mon、3mon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手术成功率、滤过泡情况、再次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眼别、性别、平均年龄、术前平均眼压、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各类型青光眼数量、抗青光眼手术史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术后3mon时的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降眼压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除术后3mon时,其余各时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较常规组在术后1d-1mon期间最佳矫正视力有更显着的提高;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青光眼的术后眼压在组间和组内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组间术后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各随访时期的手术成功率均>80%,改良组均>90%,且改良组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大于常规组。结论:两组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均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相比常规组,改良组手术操作更简便、眼组织创伤更小,中短期(术后3mon)降眼压效果更好。
陈伶俐[4](2021)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及难治性青光眼(refractory glaucoma,R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两种不同类型青光眼术后降眼压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POAG及RG的患者共36例(45眼),均行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根据患者青光眼类型分为POAG组17例24眼;RG组19例21眼,RG组病例包括抗青光眼手术失败的青光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色素性青光眼(pigmentary glaucoma,PG)、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uveitic glaucoma,UG)、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S)。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种数、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眼压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眼压分别与术前眼压相比,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眼压均于术后1个月左右趋于平稳。术后3个月,POAG组平均眼压由(30.30±6.29)mmHg降至(14.13±3.08)mmHg;RG组的平均眼压由(31.90±6.43)mmHg降至(16.05±4.63)mmHg。对患者术后眼压进行相比,发现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均明显减少(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CVA比较,各时间节点视力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POAG组中有95.83%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RG组中有85.71%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POAG组3眼发生术后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2眼出现包裹性滤过泡;RG组3眼出现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3眼包裹性滤过泡,1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所有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POAG组患者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22只眼(91.67%),部分成功2只眼(8.33%),24只眼均达到手术成功率标准。RG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手术完全成功的共16只眼(76.19%),手术部分成功2只眼(9.52%),总手术成功率为85.71%。结论: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POAG及RG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党文慧[5](2021)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80例(8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小梁切除+巩膜瓣隧道式切口+可调整巩膜瓣缝线+丝裂霉素C)治疗,术后常规眼底镜检查,裂隙灯检查前房,监测患者眼压、视力、滤过形成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0眼术中均人工形成前房,术后1 d未发生浅前房,在第2~4天有8眼呈Ⅰ度浅前房,发生率10.0%,以后均未出现浅前房。术后患者视力0.06~1.0,平均0.6,与术前无显着性差异。70眼在术中虹膜轻微向创口膨隆,有9眼在切除小梁过程中虹膜根部球形膨出,剪开虹膜,放出房水,将虹膜推回后继续手术。术后瞳孔形状无明显变形,基本同术前,无虹膜后粘连。80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高于眼压正常范围的有4眼,其中2眼为开角型青光眼, 2眼为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80眼中形成滤枕时6眼发生结膜对合不良,经加固缝合再次前房注水滤过泡形成良好。有5眼滤区不明显,经按摩眼球后滤区明显。5例术中虹膜根切后出血,经前房穿刺平衡液冲洗,术后1 d出血吸收,无早期并发白内障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合型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孙曹毓,周晶,王辉[6](2020)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青光眼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70眼)青光眼患者,均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小梁切除口减小+丝裂霉素+前房穿刺)治疗。观察患者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术后瞳孔情况、视力、眼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0眼术中均形成人工前房,术后1 d无浅前房发生,在第2~4天呈Ⅰ度浅前房有6眼(8.6%),以后均未出现浅前房。形成滤枕时有5眼发生结膜对合不良,加固缝合后再次前房注水,良好滤过泡形成。5眼滤区不明显,经眼球按摩后滤区明显。术后1 d 6眼形成半透明状滤枕。70眼在术中虹膜轻微向创口膨隆, 9眼在切除小梁过程中虹膜根部球形膨出,放出房水后继续手术,虹膜推回。术后瞳孔形状无明显变形,无虹膜后粘连。所有患者视力为0.06~1.00,平均视力为0.70,所有患者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有3眼眼压高于正常范围,其中开角型青光眼2眼,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眼。无早期并发白内障发生, 4例术中虹膜根切后出血,经前房穿刺平衡液冲洗,术后1 d出血基本吸收。结论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促进功能滤过泡形成,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术后并发症少,可减少巩膜瓣瘢痕,安全性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雷代坤,易湘龙,董晓云,李霞,李鹏[7](2020)在《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5-09/2017-06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9例183眼分为注气组和对照组,注气组(68例97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对照组(61例8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时间3~6(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变化、眼压、滤过泡形成、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结果:注气组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总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同时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2.394,P组别<0.001;F时间=7.373,P时间<0.001;F交互=23.903,P交互<0.001)。注气组术后1、3d眼压均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7d,3mo两组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1、3、7d,1mo两组前房闪辉情况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两组视力变化、滤过泡形成均无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降低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及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不会加重前房炎症反应,可以安全地保留患者的剩余视功能,同时还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对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成无明显影响。
李艳霞[8](2020)在《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PACG患者行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误差分布特点。2.分析PACG患者青白联合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生物学参数术前术后的变化。方法:该研究共纳入51例(51眼)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行青白联合术(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前综合验光,利用AL-scan测量术前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并通过该仪器内置的SRK-T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同时记录所有患者预留屈光度数。术后3个月时综合验光,同时用AL-scan再次进行生物学测量。将屈光误差(RE)定义为术后等效球镜度减去术前预留屈光度,屈光误差的绝对值为绝对屈光误差(ARE)。其中RE<-0.50D为近视误差组,RE>0.50D为远视误差组,-0.50D≤RE≤0.50D为无屈光误差组。结果:1.屈光误差:术后3个月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为0.82D±0.78D,其中近视误差11例(21.57%),平均误差为-1.56 D±1.03D,无屈光误差21例(41.18%),平均误差为-0.01 D±0.30D,远视误差19例(37.25%),平均误差为1.02D±0.59D。2.正常眼压(≤21 mmHg)与高眼压(>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正常眼压组患者术后呈近视误差患者4例(16.7%),远视误差3例(12.5%),无屈光误差17例(70.8%);高眼压组患者近视误差7例(25.9%),远视误差16例(59.3%),无屈光误差4例(14.8%)。3.近视误差组与远视误差组的术前生物参数对比: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2.04mm±0.19mm,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1.67 mm±0.36mm,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6,P=0.03<0.05);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2.79mm±0.51mm,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1.74 mm±0.58mm,两组术前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3,P=0.000<0.05);近视误差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4.46D±1.54D,远视误差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5.13D±1.53D,两组术前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3,P=0.263>0.05)。4.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对比: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1.76 mm±0.42mm,术后平均前房深度为3.65mm±0.36mm,术前术后平均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55,P=0.000<0.05);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2.05 mm±0.61mm,术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1.93mm±0.60mm,术前术后平均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8,P=0.044<0.05);术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4.43D±1.53D,术后平均角膜曲率为44.41 D±1.56D,术前术后平均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8,P=0.627>0.05)。5.青白联合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术后屈光误差同术前前房深度呈负相关(r=-0.32,P=0.023<0.05),同术前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52,P=0.000<0.05),同术前角膜曲率无明显相关性(P=0.101>0.05)。结论:1.利用SRK-T公式预测PACG患者术后屈光度时,术后3个月屈光状态倾向于远视,且术前前房深度越浅,眼轴长度越短,术后屈光状态越倾向于远视。2.术前高眼压相对于术前正常眼压的PACG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发生的比例更高,且大多是远视屈光误差。3.PACG患者行青白联合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前房深度明显加深,眼轴长度变短,角膜曲率没有明显变化。
李翔骥[9](2020)在《涂层镁可降解材料应用于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意义:青光眼已成为世界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疾。目前抗青光眼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仍占据主流地位。随着青光眼引流植入装置的应用,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的涌现,滤过手术的不断改良,小梁切除术(TRAB)已不再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唯一选择,其中青光眼引流装置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较为广泛。早先一代青光眼引流装置的制作材料基本为不锈钢、钛合金、硅胶,后期研发的一些引流装置也均由不可降解材料制作而成。但众所周知的是,永久性结膜下异物引起的排斥反应、过敏反应可导致慢性炎症、Tenon’s成纤维细胞增殖、滤过引流通道瘢痕化和植入装置瘢痕包裹,最终导致手术失败。近年来,新型镁材料由于自身杰出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的特性,被视为潜在新一代可降解生物植入材料,并受到了各学科广泛关注。本研究探索涂层镁材料作为引流装置或植入物在眼组织中的生物相容性,为眼科抗青光眼手术中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标:通过对不同涂层镁材料在体内、体外实验中的腐蚀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抗瘢痕能力的研究,寻找相容性好、抗瘢痕能力强的最佳材料。在活体实验中验证其结果。研究方法:1.涂层镁材料腐蚀性能测试实验纯镁材料,二水磷酸氢钙涂层(DCPD)、二水磷酸氢钙+硬脂酸涂层(DCPD+SA)、羟基磷灰石涂层(HA)镁材料被浸没于眼科用平衡盐溶液(BSS)中,扫描电子显微镜下(SEM)观察涂层表面变化,研究各样本重量、pH值变化,以及离子释放的情况。2.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原代人Tenon’s成纤维细胞(HTCFs),被培养于DCPD、DCPD+SA、HA涂层镁片、钛合金片、玻璃片上,设钛合金组为阳性对照组、玻片组为空白对照组,DCPD、DCPD+SA、HA涂层镁片组为实验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HTCFs培养于各样本上的细胞形态。MTT和LDH实验用于测量HTCFs在对数生长期内,细胞代谢活性和材料细胞毒性的变化。BrdU实验用于评估不同涂层镁材料对HTCFs增殖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试材料对特异性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3.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予新西兰白兔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分别植入钛合金片、纯镁片(99.99%)、HA涂层镁片、DCPD涂层镁片、DCPD+SA涂层镁片,设单纯小梁切除术组为空白对照组,小梁切除联合钛合金片植入为阳性对照组,小梁切除联合纯镁、DCPD、DCPD+SA、HA涂层镁片植入组为实验组,抽取房水(AH)测量各组房水中镁、钙、磷、钾等离子浓度。眼球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各组细胞浸润情况。WB用于测试各组织样本中特异性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llagen-1)表达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α-SMA、Collagen-1 mRNA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涂层镁材料腐蚀性能测试实验在BSS浸没腐蚀性能测试实验中,扫描电镜提示:HA涂层表面完整性最好,但于浸没第5日后出现少量片状剥脱。DCPD和DCPD+SA涂层样品在浸没于BSS中的前2日重量下降明显。溶液分析提示:纯镁组pH值、镁离子浓度高于其他组,DCPD、DCPD+SA组钙离子、磷离子值高于HA组。2.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细胞实验中,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所有涂层镁组的HTCFs的形态及附着情况较钛合金组、玻片组差。在成纤维细胞对数生长期内,涂层镁材料可明显降低HTCFs代谢活性(P<0.001),DCPD+SA涂层镁虽表现出比其他2种涂层镁高的细胞毒性,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76)。BrdU实验提示:DCPD+SA涂层镁明显降低HTCFs增殖(P=0.047)。WB实验提示:HA涂层镁可显着降低α-SMA表达(P=0.001)。3.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动物实验中,新西兰白兔手术后全身和眼部未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滤过泡可见,植入后2月材料片部分降解,组间房水内各离子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提示钛合金、DCPD涂层镁植入、DCPD+SA涂层镁植入组较单纯小梁切除术、HA涂层镁植入组可见较多的细胞浸润和瘢痕增生。WB结果提示:相比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各涂层镁材料植入组α-SMA和Collagen-1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01,P<0.001),其中HA涂层镁植入组表达最低。RT-qPCR中,各涂层镁材料植入组的α-SMA和Collagen-1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P<0.0001),HA涂层镁植入组表达最低。研究结论:涂层技术可有效保护纯镁基质,减缓腐蚀速率。涂层镁材料具有较小的毒性,可影响HTCFs形态,降低其代谢活性和增殖能力。HA涂层镁材料可显着降低HTCFsα-SMA蛋白的表达。涂层镁材料植入兔眼后未见眼部及全身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滤过泡可见。材料降解中所释放离子对房水内离子浓度无明显影响。HA涂层镁片植入后,兔眼手术部位周围细胞浸润及瘢痕情况较轻,并显着降低手术部位周围组织α-SMA和Collagen-1蛋白和mRNA表达。
宋美娇[10](2020)在《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超声乳化术(PHACO)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SICS)的临床疗效,为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共计45例(45眼)分成两组。超乳组:23例(23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小切口组:22例(22眼)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眼压:超乳组和小切口组术前眼压分别是(18.38±1.76)mmHg和(18.13±1.96)mmHg。超乳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是(14.06±1.39)mmHg、(12.94±1.12)mmHg、(12.69±1.01)mmHg;小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是(13.47±1.25)mmHg、(12.60±1.55)mmHg、(12.13±0.83)mmHg。两组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相比眼压均下降(P<0.05),两组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随访各时间段BCVA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两组术后视力提升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乳组整体视力提升要优于小切口组。3.角膜散光度:超乳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数较术前稍有增加,散光差值分别为(0.42±0.39)D、(0.15±0.34)D、(0.08±0.44)D,小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数较术前分别增加(2.06±0.54)D、(1.81±0.53)D、(1.68±0.46)D,两组组间术后各时间点散光度数改变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超乳组和小切口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6.1±5.14)%、(11.3±1.72)%,与小切口组相比,超乳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低,损失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症: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PHACO和SICS对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短期的眼压控制均有良好的效果。2.由于SICS术后缝线的存在,在视力的恢复和散光的影响方面,PHACO优于SICS。3.SICS对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比PHACO小。4.对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尚可的患者,经验丰富的医生仍可将PHACO作为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的首选。对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低的患者或对PHACO技术不熟练的临床医生,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最佳手术方式。5.对于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若眼部条件允许,建议最好在晶状体核硬度为Ⅱ级或Ⅲ级时进行手术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单因素分析 |
| 2.2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手术方法 |
| 1.2.2 术后处理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2.1 视力 |
| 2.2 眼压 |
| 2.3 前房情况 |
| 2.4 术后瞳孔 |
| 2.5 滤过泡形成 |
| 2.6 并发症 |
| 3 讨论 |
| 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术前检查 |
| 1.4 围手术期及个体化治疗 |
| 1.5 手术指征 |
| 1.6 手术方式 |
| 1.7 观察项目 |
| 1.8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眼压 |
| 2.2 BCVA |
| 2.3 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 |
| 2.4 手术成功率 |
| 2.5 再次手术率、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 |
| 3 讨论 |
| 3.1 两种联合手术的有效性分析 |
| 3.2 两种联合手术的安全性分析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微创青光眼手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4 术前检查 |
| 1.5 术前准备 |
| 1.6 手术方法 |
| 1.7 术后处理与随访 |
| 1.8 并发症处理 |
| 1.9 评价标准 |
| 1.10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术前一般情况 |
| 2.2 眼压 |
| 2.3 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 |
| 2.4 BCVA |
| 2.5 滤过泡分型 |
| 2.6 手术并发症情况 |
| 2.7 手术成功率 |
| 3 讨论 |
| 3.1 关于手术方式的改良 |
| 3.2 手术疗效评价 |
| 3.3 术后并发症 |
| 3.4 改良手术的优势与思考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器的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术后处理 |
| 1.4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2.1 术中及术后前房情况 |
| 2.2 视力 |
| 2.3 术后瞳孔 |
| 2.4 眼压 |
| 2.5 滤过泡形成 |
| 2.6 并发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2.1 前房情况 |
| 2.2 滤过泡形成 |
| 2.3 术后瞳孔 |
| 2.4 视力 |
| 2.5 眼压 |
| 2.6 并发症发生情况 |
| 3 讨论 |
| 0引言 |
| 1对象和方法 |
| 1.1对象 |
| 1.2方法 |
| 1.2.1入院处理 |
| 1.2.2术前检查 |
| 1.2.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
| 1.2.4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 |
| 1.2.5术后处理 |
| 1.2.6术后观察项目 |
| 2结果 |
| 2.1两组术前前房穿刺及术中高眼压无法形成前房行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情况对比 |
|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对比 |
| 2.3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变化 |
| 2.4前房房水闪辉 |
| 2.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比 |
| 2.6视力变化情况 |
| 2.7滤过泡 |
| 3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综述 |
| 2.1 晶状体摘除治疗PACG的理论依据 |
| 2.2 影响屈光误差的相关生物学参数 |
| 2.2.1 眼轴长度 |
| 2.2.2 角膜曲率 |
| 2.2.3 前房深度 |
| 2.3 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 2.3.1 第一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 2.3.2 第二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 2.3.3 第三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 2.3.4 第四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 2.3.5 第五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
| 2.4 其他可能影响术后屈光状态的因素 |
| 2.5 总结 |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纳入标准 |
| 3.1.2 排除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采集病史 |
| 3.2.2 术前常规检查 |
| 3.2.3 眼科检查 |
| 3.2.4 设备与材料 |
| 3.3 手术 |
| 3.3.1 术前准备 |
| 3.3.2 手术步骤 |
| 3.4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 4.1 患者一般资料 |
| 4.2 屈光误差分布 |
| 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4.3 正常眼压(≤21 mmHg)与高眼压(>21mmHg)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分布 |
| 4.4 近视误差组与远视误差组术前生物参数对比 |
| 4.5 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对比 |
| 4.6 青白联合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生物参数的相关性 |
| 第5章 讨论 |
| 5.1 PACG青白联合术后的屈光状态 |
| 5.2 青白联合术前术后生物参数改变 |
| 5.3 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 |
| 5.4 总结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青光眼 |
| 1.2 青光眼手术治疗 |
| 1.3 术后瘢痕化 |
| 1.4 镁 |
| 1.5 研究目的 |
| 1.6 研究假说 |
| 1.7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涂层镁在模拟房水中腐蚀降解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1 镁在眼组织代谢的作用和生物利用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2 青光眼手术分类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综述 |
| 1.2.1 青光眼手术加速白内障发生发展的机制 |
| 1.2.2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手术难点 |
| 1.2.3 白内障手术方式 |
| 1.2.4 白内障手术对抗青光眼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 |
| 1.2.5 预防抗青光眼术后患者白内障术后眼压升高的策略 |
| 1.2.6 讨论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患者资料 |
| 2.2 主要仪器设备资料 |
| 2.3 手术方法 |
| 2.3.1 术前准备 |
| 2.3.2 手术步骤 |
| 2.4 术后处理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眼压 |
| 3.3 视力 |
| 3.4 散光 |
| 3.5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
| 3.6 并发症 |
| 第4章 讨论 |
| 4.1 眼压 |
| 4.2 视力和散光 |
| 4.3 角膜内皮细胞 |
| 4.4 小结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