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才华,徐奕昊,范飞[1](2020)在《额部皮瓣在鼻再造术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额部皮肤作为极佳的皮瓣供区,在临床颜面部整形修复中应用广泛。鼻再造术作为整形外科领域高难度手术之一,对皮瓣供应有着极高的要求。额部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面部皮肤,供区尺寸大,血供丰富。诸多优点使额部皮瓣运用设计灵活,成为鼻再造的首选供区。随着额部血管解剖研究的进展以及皮瓣移植技术的改进,使用额部皮瓣进行鼻再造的手术方法也日益成熟。如何在保证皮瓣存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获得一个外观和功能均正常的鼻子仍是整形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
练才华[2](2020)在《鼻全层缺损修复49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在鼻全层缺损患者鼻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为不同类型全层鼻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1993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的鼻部缺损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9例鼻全层缺损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6岁~58岁,平均年龄27.5(±12.5)岁。缺损原因:肿瘤切除术后6例,感染1例,外伤22例,先天畸形8例,烧伤9例,血管瘤术后2例,鼻美容术后并发症1例。缺损部位:全鼻缺损5例,次全鼻缺损11例,剩余33例为部分亚单位缺损。手术方式:扩张额部皮瓣法32例,额部双瓣法2例,改良意大利皮瓣法6例,鼻唇沟皮瓣法2例,扩张额部预制皮瓣法7例。根据缺损范围、部位、可选供区情况及手术方法进行临床效果评估及分析。结果:44例术后患者移植物全部存活,再造鼻形态良好;4例患者术后出现远端皮瓣坏死,经换药清创处理后效果良好;1例扩张的额部皮瓣法术后出现皮瓣坏死感染,继而皮瓣挛缩,需再次行鼻再造术。49例中,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结论:全层鼻部缺损修复手术难度高,可选方法多。需要根据缺损范围、可用供区及患者意愿综合考虑,选择能兼顾衬里、支架及外被修复的最优手术方案,同时也要注意鼻部功能
李永日[3](2018)在《开放性切口下矫正歪鼻畸形10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开放性切口下矫正歪鼻畸形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对2016年1月-2018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10例不同类型歪鼻畸形患者,应用开放性切口对骨性鼻锥,鼻中隔及鼻部亚单位等畸形进行综合性矫正。结果本组10例患者术后鼻外观均得到较好的矫正,鼻通气功能也得到一定改善,患者均表示满意。随访3个月-6个月,未见感染、鼻中隔穿孔、鼻背塌陷、畸形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开放性切口联合多种外科手段对歪鼻畸形综合矫正获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陆升,全超坤,张龙城[4](2017)在《手术切除联合额瓣修复治疗鼻部基底细胞癌4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底细胞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皮肤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发生于表皮或者毛囊周围的肿瘤,局部浸润、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1]。基底细胞癌约占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75%,常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经常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下的人。最典型的基底细胞癌发病部位是没有覆盖的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因此,基底细胞癌常见于头颈部区域,特别是鼻部及其周围面部皮肤[1-2]。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放射治疗
章杰,陈燕,付建华[5](2015)在《额部皮瓣鼻再造术》文中提出目的:对近年来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来额部皮瓣与鼻再造治疗进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目前对于鼻部较大缺损及额部无损伤的仍倾向于选择额部皮瓣或额部扩张皮瓣行鼻再造。随着整形外科的发展,额部旁正中皮瓣、斜旁正中皮瓣及额部双皮瓣,因其蒂部窄、易旋转、修整次数少等优点逐渐取代了正中皮瓣在鼻再造术的主要地位。而皮瓣的切取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厚皮瓣发展成携带少量额肌的薄皮瓣甚至超薄皮瓣。结论额部皮瓣因颜色、质地与鼻部相近及拥有丰富的血供,而被公认为是鼻再造的首选方法。同时,对各个额部皮瓣的供应血管及微血管解剖还需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以便为额部皮瓣鼻再造术提供更可靠的血供理论基础。
文辉才,廖怀伟[6](2015)在《扩张后额瓣复合自体肋软骨修复鼻小柱缺损畸形》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额瓣复合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鼻小柱再造的效果。方法:对6例鼻小柱缺损患者Ⅰ期行额部扩张器埋置术,Ⅱ期行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鼻小柱缺损,视鼻立体结构破坏情况取自体肋软骨制作支架形成支撑结构,转移皮瓣中段形成皮管,3-5周后断蒂。结果:6例术后均无感染,无软骨外露,再造鼻外观坚挺,色泽、质地邻近组织相似,三维立体结构恢复,效果满意。结论:扩张后额瓣复合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鼻小柱再造,提供了充分的再造组织、恢复了鼻小柱的支撑、塑形功能,是较理想的鼻小柱缺损再造方法。
侯典举[7](2010)在《微创整形美容外科系列讲座(五)——鼻部微创整形手术》文中研究说明鼻位于面部中央,它的大小、高低,须和面部相协调,其外形的完整和合乎美学比例的结构对一个人的面貌极为重要,因此,鼻部手术对改变面部印象很重要。像李嘉欣、古天
金海兰[8](2009)在《鼻尖畸形的研究及自体耳软骨在鼻尖整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患者进行精细的视诊、触诊及测量,确定患者鼻尖畸形的类别,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应用耳软骨游离移植对鼻尖畸形进行矫正。方法:以2004年至2008年因鼻尖形态不佳或同时伴有鼻背低平来医院就诊者为研究对象,共204例,年龄为18至46岁,平均为28岁。其中,女性181例,男性23例。单纯鼻尖畸形的患者为23例,女性18例,男性5例;其余患者均为合并鼻背低平的患者。根据患者鼻尖临床表现分成四组,即:鼻尖低平、圆钝;鼻尖圆钝上旋鼻孔外露;鼻尖低垂合并低平;硅胶假体隆鼻术后鼻尖畸形,分别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法,并利用耳软骨游离移植或行耳软骨-硅胶假体复合物移植来改善鼻尖形念。结果:本研究组的所有患者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假体外露、偏斜、软骨的移位等。我们通过对术后患者鼻尖的宽度、鼻尖表现点、鼻尖下叶与鼻小柱形成的后旋角及鼻背高度四方面对患者的矫正程度进行评价,矫正率均达到95%以上,绝大部分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结论:我们将研究者根据鼻尖畸形临床表现分组,来指导临床治疗。灵活选择术式,充分利用耳软骨游离移植物,对于同时合并低鼻畸形的患者应用耳软骨-硅胶假体复合物移植,利用耳软骨保护鼻尖软组织并使重塑的鼻尖形态更生动、自然,通过术后长期观察效果满意,无明显手术切口瘢痕。
过云[9](2008)在《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鼻再造术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滑车上动脉的解剖研究,观察该血管的走行特点明确其与皮肤和额肌的层次关系。据此设计少携带额肌的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并行鼻再造术。方法对7具成人尸体前额部标本(12侧滑车上动脉)进行解剖,以眶上缘和前正中线为参考点分别记录滑车上动脉的发出点位置、管径、长度、走行过程中与额肌及皮肤的层次关系、分支情况以及与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的吻合情况。根据解剖结果,在临床上设计仅蒂部带少量额肌的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术中观察滑车上动脉走行层次、皮瓣存活情况,术后随访再造鼻色泽、外形,鼻翼、鼻尖、鼻小柱等情况及患者对再造鼻的满意度。结果12侧滑车上动脉均由滑车上切迹发出,发出点距前正中线(1.33±0.14)cm,发出点血管外径为(1.28±0.22)mm,主干与眶上缘水平成角约82度向内上方行走,全长(5.98±0.64)cm。以眶上缘水平和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为界限,自发出点至血管终点,其主干走行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发出点至眶上缘水平,滑车上动脉行于眼轮匝肌与皱眉肌之间;第二段自眶上缘水平至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滑车上动脉在距前正中线(1.21±0.15)cm的眶上缘水平,穿越额肌,紧贴额肌表面走行;第三段自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至终点,滑车上动脉浅行于浅层皮下,并逐渐浅出至皮内。5具尸体(8侧)滑车上动脉于眶上缘水平上(1.26±0.20)cm向外上发出分支行于皮下水平。两侧滑车上动脉之间及滑车上动脉与同侧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有广泛交通吻合。额肌内没有发现明显轴形走行的滑车上动脉肌支血管。临床运用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3例,术中发现前额皮下存在轴形走向的滑车上动脉属支,皮瓣色泽皮温正常无血运障碍,术后皮瓣全部存活2例,有1例出现皮瓣周边少量坏死,换药后自愈。术后随访6-9月皮瓣无挛缩,色泽正常,鼻背、鼻翼、鼻尖、鼻小柱形态厚度接近正常,鼻侧壁不臃肿,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滑车上动脉自眶上缘水平穿出额肌,以主干形式走行于皮下组织与额肌层之间,渐行渐浅,沿途发出短小肌支和皮支分别营养额肌与前额皮肤。因而可以设计仅蒂部带少量额肌的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以达到使再造鼻更符合美学标准,前额供区损伤更小的目的。
徐慧芬[10](2000)在《海鸥办修复鼻缺损》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鼻缺损修复的特点 |
| 2 额部皮瓣再造术的历史进展 |
| 2.1 额正中皮瓣 |
| 2.2 额部旁正中皮瓣 |
| 2.3 不带额肌的改良旁正中皮瓣 |
| 2.4 额部双蒂皮瓣 |
| 3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数据来源 |
| 2. 研究方法 |
| 2.1 资料统计 |
| 2.2 不同手术方式的操作步骤 |
| 3. 评价指标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额部皮瓣在鼻再造术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基本资料 |
| 1.2 手术操作 |
| 1.3 手术修复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隆鼻术 |
| 1.1 |
| 1.2 隆鼻术禁忌症: |
| 1.3 固体硅橡胶假体植入隆鼻术的手术方法 |
| 1.3.1 手术设计: |
| 1.3.2 手术过程: |
| 2 鼻尖整形术 |
| 2.1 鼻尖畸形多为先天性, 有家族遗传倾向, 也常见于外伤、感染、肿瘤切除所致的缺损等。 |
| 2.2 牛永敢[5]等将鼻尖畸形按引发的原因将鼻尖畸形分为A、B、C、D型, 并采取不同的手术对策。 |
| 2.2.1 低鼻尖矫正术一般采用软骨移植法、双侧鼻翼软骨内脚靠拢法、鼻翼基底楔形切除法。 |
| 2.2.2 超高鼻尖矫正术: |
| 2.2.3 钝平鼻尖矫正术: |
| 2.2.4 肥厚鼻尖矫正术: |
| 2.3 根据鼻尖的外在因素选择整形手术术式的原则: |
| 3 鼻翼整形术 |
| 3.1 假性鼻小柱内陷畸形 (鼻翼下垂) : |
| 3.2 鼻翼肥厚: |
| 3.3 鼻翼上缩: |
| 3.4 鼻翼缺损: |
| 3.4.1 鼻翼上方缺损: |
| 3.4.2 鼻翼边缘缺损: |
| 第一部分:论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二部分:临床部分 |
| 临床资料 |
| 设计原则 |
| 耳软骨游离移植鼻尖整形术 |
| 结果及术后随访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三部分:综述部分 |
| 鼻尖的解剖特征及美学评价 |
| 鼻尖整形植入材料及比较 |
| 鼻尖整形手术方法 |
| 问题与展望 |
| 第四部分: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第五部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及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