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梦迪[1](2021)在《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对相邻牙的牙周组织破坏及拔除后牙周组织恢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当下颌第三磨牙(MTM)正常生长发育过程遭受周边区域软组织或硬组织阻碍时,即会发生阻生状况。特别是当存在近中或水平阻生时,不仅会加大智齿冠周炎发生风险,还可能造成下颌第二磨牙(MSM)的远中牙槽骨的缺损,并给其牙周组织健康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MTM的部分萌出及感染致MSM远中牙周组织的破坏,成为MSM松动、脱落的始因。本研究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图像采集,然后利用DCTVewer软件测量与分析不同时期的MTM对MSM以及其远中牙槽骨的影响以及MSM远中牙槽骨缺损的形态,为临床上针对MTM的拔除有足够的参考依据,并为实现患者MSM转归创造有利条件。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杭州口腔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间400例患者的CBCT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组:18-25岁,25-35岁,35-50岁,利用自带DCTViewer软件测量MSM近中及远中颊侧点、中央点、舌侧点牙槽嵴顶到根尖的距离,分析年龄对MSM远中牙槽骨的影响以及牙槽骨缺损的形态。结果 1.实施患者MTM拔除手术之后,其相邻MSM远中骨质缺损发生风险尤以35-50岁患者为高。2.18-25岁患者在拔除MTM后,MSM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最好。3.近中或水平阻生的MTM的存在导致MSM远中发生骨质缺损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4.MTM存在时,MSM远中牙槽骨缺损以凹型及颊侧缺损为主;MTM缺失时,MSM远中颊型骨缺损类型逐渐增多,且随着年龄的增长,MSM远中水平型骨缺损的类型也逐渐增多。结论 1.近中或水平阻生的MTM对MSM的牙周影响较大。2.建议在25岁前,尽量在牙胚期或年轻恒牙牙根未形成前早期拔除近中或水平阻生的MTM。3.建议在拔除MTM过程中尽量保存MSM远中颊侧骨板。4.CBCT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阻生MTM对MSM远中牙槽骨的影响,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陈苑,景向东,刘彩奇,李佳殷[2](2021)在《凉膈散联合商阳穴刺血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临床运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凉膈散联合商阳穴刺血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诊治76例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甲硝唑治疗,治疗组采用凉膈散联合商阳穴刺血治疗,5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牙龈红肿、张口度、面部肿胀)积分情况,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CD64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30/38),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RP、CD64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凉膈散联合商阳穴刺血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牙龈红肿、张口疼痛、面部肿胀等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田文艳,马彩红,李红,张甜[3](2020)在《高原驻训官兵下颌智齿冠周炎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高原驻训官兵口腔下颌智齿及冠周炎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改善驻训官兵口腔卫生健康意识及下颌智齿冠周炎的防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9年10月西藏、青海驻训官兵共计2100名,按年龄分为组1(18~30岁)和组2(30岁以上)分别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及口腔专科检查,对驻训官兵下颌智齿发生率、智齿阻生类型、冠周炎患病率、每日刷牙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入选1978名官兵中,通过筛查下颌智齿发生率为37%,冠周炎的患病率为24.2%,其中近中与水平阻生类型引发冠周炎的概率最大。组1下颌智齿冠周炎患病率明显高于组2。每日刷牙次数少于等于1次官兵智齿冠周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刷牙次数大于1次的官兵。结论高原地区生活及医疗条件有限,且驻训官兵对口腔健康认识不足,智齿冠周炎发生率较高,针对智齿冠周炎的患病因素,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冠周炎的发生,从而提高部队官兵口腔健康水平。
张雯雯,于学垠,张姝[4](2020)在《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采用早期拔牙方法治疗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采用早期拔牙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拔牙方法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处理,对照组患者先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压痛症状缓解后再进行拔牙,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出血时间、用药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采用早期拔牙方法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用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降低肿胀率、张口受限率、并发症发生率,且疼痛程度较低,临床效果确切。
高秦,马东洋[5](2020)在《派力奥局部应用治疗下颌智齿冠周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派力奥软膏在智齿冠周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笔者科室诊治的92例急性下颌智齿冠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派力奥实验组和碘甘油对照组,实验组盲袋内将派力奥软膏缓慢注入袋底,1次给药;对照组盲袋内用探针导入2%碘甘油,1次/d,连续治疗3d,两组患者用药5d后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派力奥软膏是治疗下颌智齿冠周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策[6](2019)在《控制症状条件下进行下颌智齿冠周炎初期拔牙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控制症状条件下进行下颌智齿冠周炎初期拔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我诊所接受诊治的100例下颌智齿冠周炎患者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以随机数字法的方式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常规组应用保守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控制症状下的治疗方案。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拔牙时间、牙槽完整度以及术后2h内疼痛评分均显着优于常规组,治疗效果数据差异显着,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控制症状条件下进行下颌智齿冠周炎初期拔牙的临床效果突出,能够有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加快康复效率,减轻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谭丽琴[7](2019)在《交替冲洗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急性局限型下颌智齿冠周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急性局限型智齿冠周炎属临床口腔科常见多发病患之一,具体致病原因为智齿即第三磨牙阻生或萌出不全时,牙冠周边软组织产生炎症而致病[1]。急性局限型智齿冠周炎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易发年龄为18~30岁,因为此阶段正处于智齿萌出期[2]。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局限型下颌智齿冠周炎仍以局部控制为重点,而局部控制又以清除盲袋内脓液、坏死组织、食物碎屑为主[3]。以往临床多采取0.9%氯化钠注射液+3%过氧化氢液交替、反复冲洗龈袋,直到渗出液清亮为止;局部擦干后,点入碘甘油,但整体效果不甚满意[4]。本研究选取急性局限型下颌智齿冠周炎患者137例,旨在观察3%过氧化氢液+0.9%氯化钠注射液交替冲洗联合盐酸米诺环素
史晓钰,徐明哲,潘洪飞,王海霞[8](2018)在《96例下颌智齿阻生并发症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下颌智齿阻生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96例下颌智齿阻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全部患者拍摄全牙X线影像,确认下颌智齿阻生,其中,引起智齿冠周炎75例,治愈65例(86.7%);引起咬(牙合)面龋坏10例,治愈8例(80.0%);引起牙髓炎11例,治愈9例(81.8%)。结论预防下颌智齿阻生引起的并发症,要做好口腔卫生知识宣教,定期口腔牙病全面检查,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曲禄瑶[9](2018)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是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其死亡率较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及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病例与方法:本研究分为回顾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住院患者,回顾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等)、CT表现(受累间隙名称及受累间隙个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空腹血糖等)、以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将资料分为两组,对两组间连续性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取p<0.1的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第二部分为前瞻性设计: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贫血等)、感染来源、就诊前病程、CT表现(是否积气、受累间隙名称及受累间隙个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空腹血糖)、细菌学培养、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及治疗结果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将资料分为两组,两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取p<0.1的变量进入logistic逐步后退回归分析。结果:回顾性分析中,共纳入296例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3.62±15.40岁,其中男性220例,女性76例,男女比例为2.9:1。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111例,未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患者185例。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病源,占75.2%(221例),糖尿病为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最常见的合并症,占27.7%。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最常累及的间隙为下颌下间隙,230例(77.7%),其次为翼下颌间隙间隙149例(50.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p=0.001)、年龄(p=0.003)、感染来源(p=0.004)、间隙个数(p<0.001)、腮腺间隙(p<0.001)、下颌下间隙(p<0.001)、颏下间隙(p<0.001)、翼下颌间隙(p<0.001)、咽旁间隙(p<0.001)、咽后间隙(p<0.001)、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后,咽旁间隙(p=0.008)、感染来源(p=0.037)、间隙个数(p<0.001)有统计学意义。前瞻性分析中,共收治201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患者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性142例,女性59例,男女比例为2.44: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98±17.12岁,初中学历的患者人数最多,为62例,有90例患者有吸烟的习惯,最常见的合并症为糖尿病及高血压,均为49例(24.3%),其次为贫血36例(17.6%)。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齿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贫血(p=0.005)、发病部位(p<0.001)、呼吸困难症状(p<0.001)、翼下颌间隙(p=0.005)、咽旁间隙(p<0.001)、咽后间隙(p=0.005)、受累的间隙个数(p<0.001)、积气(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降钙素原(p=0.003)、C反应蛋白(p<0.001)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后退回归分析后,C反应蛋白(P=0.002)、咽旁间隙(p=0.047)、积气(p=0.039)、发病部位(p=0.018)、呼吸困难症状(p=0.008)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严重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发生率为6.97%。当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累及咽旁间隙,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难症状,增强CT检查发现咽旁间隙受累、且积气,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较高,则较易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邓梅,赵梅洱,罗启德,张秀昌[10](2017)在《云南民族院校学生智齿冠周炎临床资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云南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智齿冠周炎复发率以及智齿阻生类型。方法选择549例民族院校学生智齿冠周炎病例,由口腔医生检查下颌智齿阻生类型、急性智齿冠周炎临床症状及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智齿垂直阻生引发的冠周炎最多(58.65%);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智齿阻生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智齿冠周炎复发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民族院校学生智齿冠周炎的发病率和复发率较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临床仪器 |
| (三) CBCT成像 |
| 1. 图像采集 |
| 2. 图像分析 |
| (四) 数据获得 |
| 二、结果 |
| (一) 患者基本资料 |
| (二) MTM存在,MSM远中存在骨缺损的分析 |
| (三) MTM缺失后,MSM远中骨缺损的分析 |
| (四) 同一年龄段,MTM存在与缺失时,MSM远中骨缺损类型比较 |
| (五) MTM拔除后,MSM远中骨质缺损恢复的分析 |
| (六) 典型病例 |
| 三、分析与讨论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骨质的彩响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一般资料 |
| 1.4 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5.1 临床疗效 |
| 1.5.2 临床症状积分 |
| 1.5.3 疼痛评分 |
| 1.5.4 CRP、CD64水平测定 |
| 1.5.5 不良反应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 |
| 2.2 两组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 2.3 两组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VAS评分比较 |
| 2.4 两组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CRP、CD64水平对比 |
| 2.5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
| 2.2 两组拔牙时间、用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VAS评分比较 |
| 2.3 两组肿胀、张口受限程度比较 |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选取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疗效标准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疗效: |
| 2.2 张口受限程度、VAS评分: |
| 2.3 并发症: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典型病例 |
| 4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绪论 |
| 1.1 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 |
| 1.1.1 颌面部间隙的解剖特征 |
| 1.1.2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来源 |
| 1.1.3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 |
| 1.1.4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 |
| 1.1.5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CT影像表现 |
| 1.1.6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
| 1.1.7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并发症 |
| 1.2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 |
| 1.2.1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发生的解剖结构基础 |
| 1.2.2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感染来源 |
| 1.2.3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表现 |
| 1.2.4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诊断 |
| 1.2.5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CT影像表现 |
| 1.2.6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 |
| 1.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
| 2 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 2.1 前言 |
| 2.2 病例与方法 |
| 2.2.1 研究对象 |
| 2.2.2 研究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性别及年龄 |
| 2.3.2 发病来源 |
| 2.3.3 合并症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 |
| 2.3.4 CT影像学表现 |
| 2.3.5 实验室检查 |
| 2.3.6 危险因素分析 |
| 2.3.7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治疗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3 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 3.1 前言 |
| 3.2 病例与方法 |
| 3.2.1 研究对象 |
| 3.2.2 研究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DNM发生率 |
| 3.3.2 性别及年龄 |
| 3.3.3 文化程度及吸烟 |
| 3.3.4 就诊前病程及合并症 |
| 3.3.5 原发感染灶及部位 |
| 3.3.6 临床表现 |
| 3.3.7 CT影像学表现 |
| 3.3.8 实验室检查 |
| 3.3.9 危险因素分析 |
| 3.3.10 治疗及治疗结果 |
| 3.4 讨论 |
| 4 结论 |
| 5 参考文献 |
| 6 致谢 |
| 7 发表论文 |
| 8 获得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