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宋涛,郑鑫,殷国志,孙昊,杨威,刘青光,姚英民[1](2021)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吲哚菁绿荧光显像系统引导下的腹腔镜技术与传统腹腔镜技术在肝肿瘤切除术中发现微小肝内转移病灶的能力及切缘距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因原发性肝癌行荧光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11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行普通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发现微小肝内转移病灶情况及切缘距离。结果:两组分别发现术前未确认的肝内转移病例2例(2/11,2/24),在具备熟练术中B超技术的情况下,与传统腹腔镜技术相比,荧光显像技术在发现肝内转移病灶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但荧光显像技术较传统腹腔镜技术可确保较宽的切缘(P=0.034)。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术中可有效确保肿瘤切缘获得较好的距离。
吴琳琳[2](2020)在《儿童肝母细胞瘤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因素分析及手术切缘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儿童肝母细胞瘤(HB)患儿行根治性切除术的相关预后因素及其手术切缘的初步病理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因肝母细胞瘤行根治性切除术患儿54例,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PRETEXT分期、术前有无化疗、肿瘤切缘距离、有无大血管侵犯、有无远处转移、肿瘤最大直径、术前血清甲胎蛋白值(AFP)等相关临床资料。保留术后标本,制备病理切片,进行镜下分析。采用R语言3.5.3软件及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并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所有统计学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4例患儿中位年龄为15个月(0~94个月),男女比例为1.7:1,初诊年龄大于54个月6例(11.11%),血清AFP值<100?g/L 3例(5.55%),侵犯一级血管分支患儿20例(37.04%),有远处转移患儿5例(9.26%),PRETEXT分期III期患儿15例(27.78%),IV期患儿4例(7.41%),手术切缘<1 cm患儿9例(16.67%),包膜外存在孤立癌巢患儿16例(29.63%);2.本组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1~147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81.3%,5年总体生存率(OS)为87.4%,其中部分缓解(PR)患儿2例(3.70%),死亡患儿5例(9.26%),10例患儿失访(18.52%)。其中手术切缘<1 cm患儿的5年OS为86.5%,与手术切缘≥1 cm患儿的5年OS的90%相比无显着差异(?2=0.087,P>0.05)。包膜外存在孤立癌巢组患儿5年OS为88.4%,与不存在癌巢患儿组的84.4%相比无显着差异(?2=0.404,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手术切缘及包膜外存在孤立癌巢不是影响患儿生存率的因素;3.初诊年龄≥54个月的患儿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年龄<54个月患儿(?2=4.006,P<0.05);血清AFP水平<100?g/L患儿总体生存率低于血清AFP水平≥100?g/L的患儿(?2=10.005,P<0.05);肿瘤侵犯肝内一级分支血管患儿预后差于未侵犯肝内一级血管的患儿,并且存在肝外转移的患儿预后差于无肝外转移的患儿(?2=8.588、12.581,P<0.05)。4.术前通过Hisense CAS三维重建辅助手术的患儿(三维重建组)的中位手术时间为125.00(110.00~165.00)min,未行三维重建组中位手术时间为152.50(128.75~202.50)min,三维重建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17.50(10.00~20.00)m L,未行三维重建组为45.00(20.00~50.00)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组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9.00(8.00~11.00)d,未行三维重建组为12.00(9.00~14.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与年龄、血清AFP水平、有无血管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密切关系,手术切缘小于1cm及肿瘤边界外孤立癌巢不是影响HB患儿预后及远期生存的独立因素,Hisense CAS系统可协助医师合理规划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
白杨[3](2019)在《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与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及开腹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腹腔镜施行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有效性、安全性,对临床以及学习工作中选择一个相对适当的手术方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确诊肝癌的12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不同术式进行分组:A、B、C组,其中接受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患者归为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组(A组),共43例,接受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患者归为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组(B组),共40例,接受开腹肝切除的患者归为开腹肝切除组,共42例,对比三组病例的围术期资料。借助SPSS软件包加以统计,P<0.05说明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肝硬化背景、乙肝背景、肝功能分级、术前白蛋白、术前AFP、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有无输血、术后第一天总胆红素、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术后第三天总胆红素、术后第三天白蛋白、住院费用、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规则肝切除例数少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是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还是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其术后第一天ALT、术后第三天ALT、术后住院时间都要优于开腹肝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要比开腹组更低,存在显着性差别。结论:通过术前的精准评估,术中准确定位、娴熟的血流阻断技术,能够确保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有效性,其安全系数高。腹腔镜手术,无论肿瘤位于困难部位亦或是非困难部位,恢复速度要快于开腹手术,并发症率不高。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实施。
胡小强[4](2019)在《腹腔镜半肝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血流控制、肝实质的离断、肝静脉出血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收集我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同期40例开腹半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生理指标(肝功能、血常规、血凝指标)的变化、镇痛剂使用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共包括80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左半肝切除25例,腹腔镜右半肝切除15例;开腹组右半肝切除16例,左半肝切除24例。其中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79.6±69.1)分钟,对比开腹组手术时间(254.4±82.2)分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47);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组术中出血(430.8±103.7)毫升,显着低于开腹半肝切除术组术中出血(613.2±248.9)毫升(P=0.001);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组输血率为30%,低于开腹半肝切除组52.5%(P=0.041)。腹腔镜半肝切除组术后使用镇痛剂(2.7±0.8)天,小于开腹半肝切除术组(4.4±0.9)天(P<0.05)。腹腔镜半肝切除组术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0±0.5)天,低于开腹半肝切除术组(4.3±0.7)天(P<0.05)。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0±2.7)天对比开腹半肝切除术组(13.9±8.8)天(P=0.01)明显缩短。腹腔镜组结石清除率90.6%对比开腹组结石清除率90%(P=1.0),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半肝切除组术后并发症患者8例(20%),与开腹半肝切除术组术后并发症10例(25%),两者对比无显着差异(P=0.592)。腹腔镜半肝切除组术后肝功能、血常规、血凝主要指标的变化与开腹半肝切除术无显着差异。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组及开腹半肝切除组均无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半肝切除术对比开腹半肝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镇痛剂使用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手术时间、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两者对比无显着差异。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以过硬的开腹肝切除临床经验为基础,配合默契的手术团队、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有效的血流控制、精细的肝实质离断、合理的肝静脉出血预防及处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腔镜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罗中文[5](2017)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腔镜外科因肝细胞癌而施行肝切除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LH组18例,OH组24例。所有患者均遵循自愿原则行手术治疗。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等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LH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明显小于OH组,且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复发率上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病例选择适当时,L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细胞癌的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LH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潘晨,陈玮,郑铃,李芹,王小众,吴宽裕,陈国良,潘兴南,李东良,孙家敏,林明华[6](2015)在《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发展报告》文中提出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理论及临床实践在肝病临床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报告简要回顾和总结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的发展历程,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新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
王小亮[7](2014)在《LigaSureTMSmall Jaw(LF1212A)在肝癌切除术中离断肝实质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原性肝癌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经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放疗、基因靶向治疗等。目前,肝切除仍然是肝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在过去,传统的钳夹法因其成本低、简单而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切肝方法。在没有特殊止血设备的情况下,肝脏外科医生使用这种技术进行肝脏手术,但该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相对较多,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外科技术发展迅速并不断有新手术器械出现,结合麻醉低中心静脉压,外科医生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以降低肝切除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开发的新器械主要有:超声吸引刀(CUSA)、超声刀、双极电凝、水喷刀、切割闭合器、LigaSure和单极漂浮球等。有研究报道,在无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手术中,LigaSure联合钳夹法能够减少出血,并快速、安全地切肝。另有文献报道,在未阻断肝门情况下使用腹腔镜LigaSure行肝切除术,切肝速度快,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不增加术后并发症。这些方法和器械在肝脏手术中联合应用都是为了快速切肝、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封闭胆管从而避免术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及死亡率。最近,我们采用美国柯惠公司生产的新器械LigaSureTMSmall Jaw (LF1212A)和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双极电凝钳行肝切除术。现回顾性比较我院常用的二种切肝方法,总结其离断肝实质的优缺点。目的:评估LF1212A在临床肝癌切除术中离断肝实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经同一治疗组行开腹原发性肝癌手术病例,共34例。按术中离断肝实质所用的器械不同,分为LF1212A组(n=17)和双极电凝组(n=17)。对两组病例的术中相关结果及术后临床资料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在肝切除术中,LF1212A组与双极电凝组的术中出血量(76.47±59.42vs.127.06±80.47,p=0.045)、手术时间(110.04±13.15vs.135.00±27.04,p=0.002)和切肝时间(47.12±9.99vs.57.12±14.68,p=0.02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肝功能恢复方面,LF1212A组患者术后第1日的血清谷丙转氨酶为(129.76±59.68)umol/L、血清谷草转氨酶(129.12±61.42)umol/L,而双极电凝组相应值为(235.71±193.90)umol/L、(243.29±181.88)umol/L,后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4、0.020。在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两组的术后前3日引流量、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胆漏、肝脏衰竭等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在未阻断入肝血流的情况下,用LF1212A和双极电凝对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这两种切肝技术比较表明:(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近,且无严重并发症,均为安全的肝切除手术方法。(2)使用LF1212A切肝对肝组织的热损伤小,对肝功能影响小。切肝形成的断面无焦痂形成,术野清晰,易于发现肝断面的胆漏和出血点,方便结扎。(3)使用LF1212A切肝能够有效减少术中的失血量,减少输血量;缩短切肝时间和手术时间,同时也缩短了麻醉时间,减少了手术及麻醉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有助于术后恢复。
程钧,李汛[8](2014)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肝脏外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了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也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开发和应用,肝切除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就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目前的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韩亚飞[9](2013)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左外叶切除术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7月我科20例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腹腔镜组)与20例开腹肝左外叶切除术(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总费用和复发率。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肝左外叶切除术。腔镜组手术时间[(99.3±20.3)min vs(.150.3±28.4)min,t=-6.533,P=0.000],术中出血量[(85.5±48.2)ml vs.(146.5±48.8)ml,t=-3.978,P=0.000],术后住院时间[(6.2±1.4)d vs.(11.1±3.8)d,t=-5.411,P=0.000]均与开腹组有统计学差异;2组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15±0.17)万元vs.(2.13±0.22)万元,t=0.322,P=0.749;0vs.5.0%(1/20),P=0.500]。22例肝癌(腹腔镜组12例,开腹组10例)随访时间324个月,4例(腔镜组和开腹组各2例)术后1424个月经CT检查证实为肿瘤复发,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6.7%、20.0%,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632)。结论: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是可行、安全的,与传统开腹肝左外叶切除术比较,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疗效良好等优势。
李才营,吴鸣宇[10](2011)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991年Reich等首次报道2例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开创了LH的先河。自此,LH从治疗肝脏良性疾病发展到恶性肿瘤,从局部切除发展到半肝或多段切除。由于肝脏血运丰富,术中出血多,止血效果不理想,以及对腹腔镜下切除肝癌能否达到根治要求和瘤细胞的播散等问题存有顾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LH的开展与普及。所以,目前LH的开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手术方法及荧光设备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两组术中发现遗漏肝癌病灶情况 |
| 2.2 术后随访 |
| 3 讨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评价肿瘤分期 |
| 2.2 收集临床资料 |
| 2.3 病理检查 |
| 2.4 随访研究及统计描述 |
| 结果 |
| 1 一般情况 |
| 2 治疗情况 |
| 3 病理结果 |
| 4 随访结果及生存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2 对象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术前检查及评估 |
| 2.5 手术器械 |
| 2.6 术前规划 |
| 2.7 手术方法 |
| 2.8 术后护理 |
| 2.9 观察指标 |
| 2.10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 3.2 三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
| 3.3 三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材料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1.1 病例资料 |
| 1.2 观察指标 |
| 1.3 统计方法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手术设备及器械 |
| 2.2 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 |
| 2.3 手术方式 |
| 2.3.1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 |
| 2.3.2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指标 |
| 4.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 腹腔镜技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
| 2. LH与OH治疗肝细胞癌的比较 |
| 3. LH的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
| 4. LH中转开腹的指征 |
| 5. LH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
| 6. 腹腔镜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肝切除术中出血 |
| 7. 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细胞癌可以达到根治效果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福建省近现代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历史回顾 |
| 1.1 乙型肝炎调查 |
| 1.2 病原检测发展概况 |
| 1.3 肝病疾病谱的变化 |
| 1.4 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
| 2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现状和发展 |
|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
| 2.2 肝衰竭 (重型肝炎)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3 其他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
| 2.4 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
| 2.5 肝癌及其他终末期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6 脂肪肝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
| 3 肝病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
| 4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
| 5 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 6 学术交流和科普教育 |
| 7 当前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
| 8. 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发展策略 |
| 8.1 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
| 8.2 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的政策倾斜 |
| 8.3 加强学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协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 病例选择 |
| 2. 术前临床资料 |
| 3. 切肝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5.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手术方式 |
| 2. 术中情况 |
| 3. 肝功能变化 |
| 4. 术后前 3 天引流量 |
| 5. 术后并发症 |
| 6. 住院时间 |
| 讨论 |
| 1. 手术器械 |
| 1.1 双极电凝钳 |
| 1.2 LigSure~(TM)Small Jaw |
| 2. 两种断肝方法对手术的影响 |
| 2.1 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
| 2.2 对术中输血的影响 |
| 2.3 对切肝时间及速度的影响 |
| 2.4 对手术时间的影响 |
| 3. 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 |
| 4. 对术后前 3 日引流量的影响 |
| 5. 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 6. 对住院时间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的适应证、禁忌症及中转开腹指征 |
| 1.1 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症 |
| 1.2 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中转开腹指征[9] |
| 2 腹腔镜技术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 |
| 3 腹腔镜肝癌手术中患者体位、气腹压力和操作孔的选取 |
| 4 腹腔镜肝癌手术中出血的控制 |
| 4.1 腹腔镜区域性肝脏血流阻断技术 |
| 4.2 腹腔镜断肝技术 |
| 5 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定位及无瘤技术 |
| 6 腹腔镜肝癌手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 |
| 7 小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临床资料 |
| 1.3 观察指标 |
| 2. 研究方法 |
| 2.1 围手术期处理 |
| 2.2 手术方法 |
| 2.3 术后随访 |
| 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适应证及禁忌证 |
| 2 手术操作要点 |
| 2.1 手术方式 |
| 2.2 手术器械 |
| 2.2.1 超声刀(ultrasonic dissector) |
| 2.2.2 微波刀(microwave dissector) |
| 2.2.3 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eng's multifunction operative dissec-tor,PMOD) |
| 2.2.4 内镜式胃肠离断钉合器(endo-GIA) |
| 2.2.5 水喷刀(water jet dissector) |
| 2.2.6 氩气刀(argon beam coagulator,ABC) |
| 2.2.7 Liga Sure血管封闭系统(Liga Sure vessel sealing system) |
| 2.2.8 Tissue Link刀(Tissue Link floating ban) |
| 2.3 手术入路 |
| 2.3.1 麻醉及患者体位 |
| 2.3.2 器械放置 |
| 2.3.3 基本手术步骤 |
| 3 并发症及预防 |
| 3.1 出血的控制 |
| 3.2 CO2气体栓塞 |
| 4 可行性与优势 |
| 5 存在争议及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