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田海,佟金[1](2015)在《《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文中认为说明:1本索引按关键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2在第1个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汉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序,以后依次类推。在第1个汉字音同字不同的情况下,按笔划多少排列。3在关键词相同的情况下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4以英文为首的词,按第1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居文中关键词之前。5在第1个英文字母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依次类推。6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王建富,汪道文[2](2000)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附24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 2 1例青壮年和 3例小儿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以了解年轻人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结果表明 ,青壮年AMI以男性多见 (95 .2 % ) ,危险因素中以吸烟最为重要 (85 .7% ) ,其次为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高脂血症和长期过量饮酒。青壮年组有 15例接受冠脉造影 ,显示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 (5 3 .8% ) ,且以前降支最易受累 (42 .9% ) ,9.5 %的患者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小儿心肌梗死一部分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关 ,也可为后天获得性。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 ,风湿性冠状动脉炎是年轻心肌梗死的另一个可能病因。提出对年轻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预防应强调早期去除危险因素
吴文炎,吴红革[3](2013)在《1例非典型首发症状心肌梗死并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了解心肌梗死患者非典型首发症状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心肌梗死病首发症状多样性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非典型首发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详细深入分析该病非典型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原因及临床对策。结果心肌梗死非典型首发症状较多,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痛、牙痛、咽痛、憋喘、呼吸困难、晕厥、心律失常等。结论心肌梗死非典型首发症状差异性较大,易误诊,临床上应予重视。对于中老年患者有以上不典型表现者应及时做心电图等检查明确。心电图不典型者应反复检查,并结合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测定确诊,防止误诊延误病情。
王平绪,顾琴[4](2011)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58例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较前明显提早,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年轻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与大量吸烟、过度疲劳、情绪紧张、长期酗酒、阳性家族史以及高
迪丽达尔·希力甫[5](2008)在《维吾尔、汉族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及当地汉族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4例维吾尔族和294例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吸烟史,心电图表现等,比较两组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3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与汉族患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维吾尔族AMI患者平均年龄54岁,发病比汉族提早6岁(P<0.05),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5)。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维吾尔族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三支病变)者多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多支病变相对多。维汉族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
孙菲[6](2021)在《新疆某三甲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及病例组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2015-2019年新疆某三甲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资料为依据,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为基础,运用决策树模型对其进行病例组合研究,来探究符合本地区人口特征以及疾病特点的分类标准,为制定本土化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组方案及为本地区推进DRGs预付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疆地区某三甲医院2015-2019年主要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病案首页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了解患者人口社会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对于患者住院费用的构成和变动情况采用灰色关联法和结构变动度分析法;通过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法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的因素;使用决策树模型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组合方案,制定各组合标准住院费用。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66人,男性患者3535人,占总人数的80.97%;女性患者831人,占总人数的19.03%。(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布情况:5-10天的患者最多,有2933例,占67.18%;入院时情况一般的患者有1057例,占24.21%,仅次于急症患者;手术治疗患者有3604例,且患者数是非手术治疗的4.73倍;急诊入院的患者有2712例,占研究病例数的62.12%;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91.82%。(3)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次均住院费用的因素中医用耗材费的关联系数最大,在各个年份中均为1.0000,其次为药品费和诊断费;对次均总费用影响大小排前三位的是医疗耗材费、药品费和诊断费;结构变动度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年住院费用总结构变动度为11.97%,其中2017~2018年的住院费用结构变动幅度最大,为12.16%。2015-2019年引起住院费用结构变动较大的费用项目为药品费、治疗费、手术费,累积贡献率达到84.63%,在各年限中,药费和耗材费是影响患者住院总体费用结构变动程度的重要费用项目。(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的综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治疗方式、入院途径、有无合并症或并发症、入院时情况、全自费。(5)通过决策树建立1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组合方案,经检验模型拟合良好。结论:对于中老年人群患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要紧密关注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在住院患者各项费用中,药品费、耗材费占比较高,医疗服务费和护理费占比较少,住院费用结构应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患者住院天数和治疗方式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病床利用率,减少患者无效住院时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住院疾病负担。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组合研究结果显示分组较为合理,但还需与实际情况结合进一步优化,同时重点关注线外患者和线外资源消耗。
柯景彬[7](2021)在《急性高原病心血管响应特征及其预警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我国高原地区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进驻高原从事地区建设、国防发展、资源开发、商业贸易、高原旅游等活动。然而,高原地区的恶劣环境给居住和进驻的人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引发一系列高原疾病,严重影响人群的正常生活和活动。近年来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研究成果的报道和应用降低了高原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人体进入高原低压性缺氧环境后会引发一系列生理性改变,机体通过这些改变以逐步适应高原环境的调整过程被称为高原习服。然而,当机体不能良好习服,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甚至发展为高原疾病。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高原暴露后最常见的高原疾病之一,它是人群快速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地区,或者从高海拔地区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机体未能良好习服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头痛是AMS最主要的临床症状,通常伴随失眠、疲劳、头晕、厌食和恶心等其他症状。少数病情严重者会发展为高原脑水肿和/或高原肺水肿,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研究AMS的早期预警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心血管系统是高原暴露后首先及首要反应的系统之一。高原低压性缺氧直接影响肺血管和全身阻力血管的血管张力,心率加快、外周动脉血压和肺动脉压升高,每搏输出量降低,心输出量早期升高,并随着习服的进行而逐渐下降,心脏收缩功能基本维持。血容量和心室容积降低,舒张充盈模式改变。这种心血管系统的调整和变化对人体快速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急性高原暴露后的心血管响应有助于个体耐受和适应低氧环境,但反过来在某些情况下,心血管响应不良也可能引发高原疾病,甚至可能导致AMS。截至目前,关于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血管系统响应与AMS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缺乏,人体平原基线心血管功能是否影响AMS的发生和进展、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血管系统的响应是否参与AMS的发生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因而本研究将分三部分来研究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血管系统响应与AMS之间关系。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AMS的流行病学特征;2.高原左心室响应特征及其对AMS的识别价值;3.平原人群心脏功能指标在AMS预警中的作用。目的1.明确平原健康人群以不同上升方式、不同习服程度情况下基于新、旧版路易斯湖急性高原反应评分系统的AMS的流行率、临床特征和相对风险的动态变化。2.查看急性高原暴露对平原人群左室功能的影响。筛查具有AMS的识别价值的左室功能指标,并分析左室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及贡献度,进而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对左室功能的影响及其与AMS的潜在关联。3.筛查对AMS发生具有预警价值的平原人群基线心脏功能指标,并分析其对AMS发生的预测价值,探讨平原基线心脏功能对AMS的发生进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脏功能变化对AMS发生发展的潜在意义。方法1.分别于2012年6月在成都(海拔500米)和2013年6月在重庆(海拔400米)纳入志愿者1283例和346例。2012年纳入的志愿者乘坐飞机在2小时内进驻拉萨(海拔3700米),作为快速上升队列。在拉萨停留7天后,乘车进一步进驻西藏羊八井(海拔4400米)。2013年纳入的志愿者乘大巴在4天内进驻四川新都桥(海拔3450米),作为缓慢上升队列。在新都桥停留3天后,乘车进一步进驻四川理塘(海拔4100米)。采集志愿者平原状态下、急性高原暴露后及急性高原暴露后短期习服进一步进驻更高海拔后的人口学数据资料及症状发生情况。分别根据旧版路易斯湖急性高原反应评分(LLS)系统和2018年新版LLS系统对人群进行评分和AMS的诊断。查看不同上升方式、不同习服程度情况下AMS及主要症状的流行率及动态变化。组间比较探讨不同上升方式及不同习服程度对人群AMS及主要症状发生情况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上升方式及不同习服程度情况下AMS发生的危险因素。2.于2012年6月在成都(海拔500米)纳入志愿者589例,所有志愿者乘坐飞机在2小时内进驻拉萨(海拔3700米)。采集志愿者平原状态下和急性高原暴露后的人口学数据资料、基本生理参数资料、症状发生情况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组间比较志愿者进驻高原前后一般人口学数据、基本生理参数、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基本左室功能指标的差异。根据2018年新版LLS系统对人群进行评分和AMS的诊断,根据是否发生AMS进行分组。组间比较人群指标参数,查看急性高原暴露后AMS+和AMS-组志愿者基本生理参数及左室功能的差异。ROC曲线筛查具有AMS识别意义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筛查的指标进行分组,组间比较AMS及其评分症状的发生情况,探讨该指标对AMS的识别价值,并线性回归分析左室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及贡献度,以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后左室响应与AMS发生的潜在机制。3.于2013年6月在重庆(海拔400米)纳入志愿者106例,所有志愿者在7天内乘坐汽车进驻四川理塘(海拔4100米)。采集志愿者平原状态下和急性高原暴露后的人口学数据资料、基本生理参数资料、症状发生情况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2018年新版LLS系统对人群进行评分和AMS的诊断,根据是否发生AMS进行分组。组间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具有AMS发生预警价值的平原基线超声心动图指标,ROC曲线分析筛查后指标的cut-off值并依据该cut-off值进行分组,组间比较AMS及其评分症状的发生情况,分析筛查后指标对人群AMS发生的预测价值。组间比较急性高原暴露前后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指标变化的差异,以探索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脏功能变化对AMS发生发展的潜在意义。结果1.采用旧版LLS和新版LLS诊断方法,快速上升队列人群在海拔3700米AMS发病率分别为68.4%和56.1%,进一步上升到海拔4400米后,发病率分别下降到21.4%和14.3%;缓慢上升队列人群在海拔3450米AMS发病率分别为30.3%和25.7%,进一步上升到海拔4100米后,发病率分别上升到36.6%和32.2%。除了在快速上升队列人群在海拔4400米处,头痛、头晕/眩晕和疲劳均为人群发生率最高的症状。快速上升方案是急性高原暴露AMS发病的危险因素,但经短期习服进一步上升到更高海拔后,快速上升方案成为急性高原暴露AMS发病的保护因素。2.急性高原暴露后,人群外周血氧饱和度、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每搏输出量指数(SVi)、E峰速度和E/A比值均有所下降,而心率(HR)、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和A峰速度均有所上升。相比于AMS未发病人群,AMS发病人群HR较高,EDVi、SVi、Ci、E峰速度和E/A比值较低。SVi是对人群发生AMS具有最优识别价值的指标SVi(AUC:0.804,95%CI:0.767-0.842),而SVi的改变主要与EDVi的改变有关(R2=0.757,p<0.001),EDVi的改变主要与E峰速度的变化有关(R2=0.522,p<0.001)。与最高SVi值组人群相比,中间SVi值组人群AMS的发病率更高(IRR:1.958,95%CI:1.333-2.876),轻度头痛和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亦更高,而最低SVi值组人群AMS(IRR:4.710,95%CI:3.375-6.572)及所有AMS评分症状的发生率均最高。3.急性高原暴露后,33名志愿者(31.1%)被诊断为AMS。AMS发病人群平原基线二尖瓣环外侧壁组织运动位移(MV TMADlateral)较AMS未发病人群更低(13.09 vs.13.89mm,p=0.022)。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人群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水平与AMS的发生显着相关(OR=0.717,CI:0.534~0.964,p=0.028)。与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13.30mm的人群相比,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13.30 mm的人群AMS发病风险显着升高(OR:4.046,95%CI:1.648-9.933)。急性高原暴露后,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13.30 mm组人群HR(64 vs.74 bpm,p=0.001)和RV MPI(0.54 vs.0.69,p=0.009)增加,而LV GLS(21.50 vs.20.23%,p=0.002)、TV E/A(2.11 vs.1.89,p=0.019)以及MV EDT(169.60vs.156.90 ms,p=0.035)降低,而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13.30 mm组人群中上述指标均无显着改变。结论1.根据评分方法、进驻方式和习服情况的不同,人群AMS的发生率介于14.3%~68.4%;头痛、头晕和疲劳是急性高原暴露后发生率最高的症状;快速进驻方式是人群AMS发病的危险因素。2.急性高原暴露后,SVi的降低与AMS的发生率和临床严重程度显着关联。同时,SVi的改变与左室充盈模式的改变有关。3.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水平是人群AMS发生的潜在预测指标,这可能与平原不同基线MV TMADlateral水平的人群急性高原暴露后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差异性改变有关。
陈浩[8](2020)在《总cTnⅠ、全长cTnⅠ、cTnⅠ-C复合物高灵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是诊断心肌损伤的血清学标志物,可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心肌损伤相关疾病。心肌损伤发生后cTnⅠ释放到血液中,并在血液中逐步降解,其存在以cTnⅠ-C复合物为主,血清cTnⅠ既包含未降解的全长cTnⅠ也包括降解后的cTnⅠ片段。现有方法一般检测患者血消总cTnⅠ的含量而没有考虑其降解情况,目前对于血清cTnⅠ降解情况对心肌损伤临床诊断价值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血清中全长cTnⅠ、总cTnⅠ、cTnⅠ-C复合物的联合检测方法,通过总cTnⅠ、cTnⅠ-C复合物及全长cTnⅠ/总cTnⅠ 比值来判断心肌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发病时长及疗效的及时预判。本研究统一将一株针对cTnⅠ稳定区域的单克隆抗体C30作为捕获抗体进行包被,采用稀土离子分别标记三株不同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相应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其中针对cTnⅠ另一个稳定区域的单克隆抗体L83作为标记抗体进行总cTnⅠ的检测,针对cTnⅠ分子C末端的单克隆抗体L190作为标记抗体进行全长cTnⅠ的检测,针对cTnⅠ-C复合物的单克隆抗体L20c6作为标记抗体进行cTnⅠ-C复合物的检测。通过包被浓度、标记抗体稀释度、反应时间等条件的优化分别建立 Total-cTnⅠ-TRFIA(检测总 cTnⅠ)、Full-cTnⅠ-TRFIA(检测全长 cTnⅠ)、cTnⅠ-C-TRFIA法(检测cTnⅠ-C复合物)。并对建立的三种cTnⅠ-TRFIA法进行方法学评估,分析它们的灵敏度、精密度、特异性、准确度等。在三种cTnⅠ-TRFIA通过方法学评估后,分别测定样本血清的总cTnⅠ、全长cTnⅠ、cTnⅠ-C复合物浓度,并分析三者与临床cTn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The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通过连续检测三名心肌损伤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清全长cTnⅠ、总cTnⅠ、cTnⅠ-C复合物的浓度,计算患者不同时间的全长cTnⅠ占比(全长cTnⅠ/总cTnⅠ),结合临床观察结果,比较三种方法测得的患者血清cTnⅠ浓度(总cTnⅠ浓度、全长cTnⅠ浓度、cTnⅠ-C复合物浓度)及全长cTnⅠ占比与临床cTnⅠ检测值对于判断患者发病时长及预后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Total-cTnⅠ-TRFIA的灵敏度为0.03 ng/mL,平均批内变异系数(CV)为4.78%、批间CV为7.97%,检测范围为0.03-40ng/mL,回收率为106.62%;Full-cTnⅠ-TRFIA 的灵敏度为 0.007ng/mL,批内 CV 为 3.59%、批间CV 为 8.06%,检测范围为 0.007-40ng/mL,回收率为 102.23%;cTnⅠ-C-TRFIA的灵敏度为0.011ng/mL,批内CV为4.72%、批间CV为8.83%,检测范围为0.011-40ng/mL,回收率为92.15%。肌钙蛋白T(cTnT)对三种方法均没有交叉反应。所以建立的三种cTnⅠ-TRFIA检测的灵敏度、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诊断试剂的要求。在与临床cTnⅠ-CLIA检测方法相关性上:Total-cTnⅠ-TRFIA法与临床检测方法相关性最高(R2=0.9225),Full-cTnⅠ-TRFIA法与临床检测方法相关性最低(R2=0.6238),cTnⅠ-C-TRFIA法与临床检测方法相关性居中(R2=0.8868)。在血清样本检出cTnⅠ浓度的高低上:Total-cTnⅠ-TRFIA法测得的cTnⅠ平均浓度最高,为5.59 ng/mL;cTnⅠ-C-TRFIA法测得的cTnⅠ平均浓度次之,为4.01 ng/mL;Full-cTnⅠ-TRFIA法测得的cTnⅠ平均浓度最低,为2.12 ng/mL。临床cTnⅠ-CLIA检测法测得的cTnⅠ平均浓度为4.38 ng/mL,介于Total-cTnⅠ-TRFIA法和cTnⅠ-C-TRFIA法的结果之间。在被所有方法检测过的77份阳性血清中,以临床cTnⅠ-CLIA检测的临界值(0.11ng/mL)作为诊断异常的标准:临床cTnⅠ-CLIA检出率为100%(77例),Total-cTnⅠ-TRFIA法检出率为100%(77例),Full-cTnⅠ-TRFIA 法检出率为 90.9%(70 例),cTnⅠ-C-TRFIA 法检出率为 98.7%(76例)。对三名连续检测的患者血清进行总cTnⅠ、全长cTnⅠ、cTnⅠ-C复合物及全长cTnⅠ占比的分析,总cTnⅠ和cTnⅠ-C复合物的浓度可以很好的反映患者心肌损伤的程度,全长cTnⅠ占比可以更好的提示发病时间,并且对预后的提示早于总cTnⅠ和cTnⅠ-C复合物的浓度变化,联合检测血清全长cTnⅠ与总cTnⅠ并计算全长cTnⅠ占比对临床诊疗具有更好的前瞻性,有助于心肌损伤的诊断与疗效评估。
霍晓麓[9](2020)在《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描述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临床资料,了解死亡患者一般临床特点,探讨死亡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价值,从而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并分析死亡患者一般资料、生存时间、临床特征、死亡原因等临床资料。归纳整理死亡病例的各项检查结果、基础疾病、合并症及有创操作等情况。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z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共242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得出最终统计样本共203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71例,男女比例1.85:1。203例患者中年龄为4694岁,平均年龄78.00±9.754岁,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78.18±9.552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7.67±10.179岁。2.203例死亡病例中,死亡病例数最多月份为1月份(27例,13.3%),死亡病例数最少月份为10月份(8例,3.9%)。死亡病例中住院时间最短1天,最长97天,平均10.87±10.32天;其中住院5天比例最高(18例,8.9%)。每天24个时间点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为13时(23例,11.3%),其次为14时(18例,8.8%),21时为(16例,7.8%);最少的为24时无死亡病例,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3.203例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113例(55.66%),COPD35例(17.24%),支气管肺癌31例(15.27%)。死亡患者原始病案中分析死亡直接原因分为8类,其中以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占多数。4.113例原发病为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中,其中女性≥65岁共105例,<65岁共8例,分别比较两组既往病史及入院后临床特征情况,结果显示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203例死亡患者男性患者合并症前三位为高血压病(93.18%),慢性心功能不全(84.84%),慢性肾脏病(34.09%),女性患者此3类合并症构成比均低于男性。6.高龄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70.93%,且80%以上高龄患者同时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卒中史、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超过70%高龄患者存在长期便秘史。7.203例死亡患者按死亡前有无机械通气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长,结果显示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中高龄患者144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2.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人数以冬春季居多,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明显相关性。3.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AECOPD、支气管肺癌,死亡直接原因复杂,多为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合并症多、并发症重。4.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重症肺炎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死亡前机械通气的使用对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有延长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A |
| 阿霉素 |
| 阿司匹林 |
| 阿托伐他汀 |
| Angio Light系统 |
| Apelin-APJ系统 |
| B |
| 白蛋白 |
| 白藜三醇 |
| 白细胞介素8 |
| 半乳糖凝集素3 |
| 比伐芦定 |
| 吡哆胺 |
|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
| 标志和徽章 |
| 并发症 |
| 病理学,临床 |
| 病例报告 |
| 病例对照研究 |
| C |
| C反应蛋白质 |
| 侧支循环 |
| 超声检查,介入性 |
| 超声心动描记术 |
|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 |
|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
| 晨峰血压 |
| 成纤维细胞 |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
| 抽吸 |
| 除颤器,植入型 |
| 触发,活动 |
| 磁共振成像 |
| 雌激素 |
| 刺激 |
| 促红细胞生成素 |
| 促甲状腺素 |
| 催乳素 |
| 存活率 |
| D |
| 大动脉炎 |
| 代谢综合征 |
| 丹参酮 |
| 胆红素 |
| 蛋白激酶类 |
|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
| 导管插入术 |
| 导管消融术 |
| 导管心室隔离成形术 |
| 登革热 |
| 低钠血症 |
| 低温 |
| 抵抗素 |
| 碘 |
| 电刺激 |
| 电极,植入 |
| 电生理学 |
| 动脉导管未闭 |
| 动脉僵硬度 |
| 动脉炎 |
| 动脉粥样硬化 |
| 动作电位 |
| 对比剂肾病 |
| 对比研究 |
| 多导睡眠监测仪,便携式 |
| 多柔比星 |
| 多态性,单核苷酸 |
| 多中心研究 |
| E |
| 二级预防 |
| 二甲双胍 |
| 二尖瓣狭窄 |
| F |
| 泛素蛋白连接酶类 |
| 方法 |
| 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子 |
| 放射性核素显像 |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
| 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
| 肺栓塞 |
| 肺炎 |
| 缝隙连接蛋白类 |
| 氟伐他汀 |
| 妇女 |
| 腹膜透析 |
| G |
| 钙化 |
| 肝素 |
| 感染 |
| 干扰素诱导剂 |
| 干细胞 |
| 高甘油三酯血症 |
| 高血压 |
| 高血压,肺性 |
| 高血压,妊娠性 |
| 高血压,足细胞 |
|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
| Gensini积分 |
| 骨桥蛋白 |
| GRACE评分 |
| 冠状动脉 |
| 冠状动脉斑块 |
| 冠状动脉闭塞 |
| 冠状动脉疾病 |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 |
| 冠状血管 |
| 冠状血管痉挛 |
| 冠状血管造影术 |
| 灌注成像 |
| 光密度测定法 |
| 过敏反应 |
| H |
| 核纤层蛋白A型 |
| Hep G2细胞 |
| 红细胞 |
| 红细胞生成素 |
| 呼吸障碍 |
| 华法林 |
| 环匹阿尼酸 |
| 患病率 |
| 磺达肝癸钠 |
| J |
| 肌,平滑,血管 |
| 肌钙蛋白 |
| 肌联蛋白 |
| 肌细胞,心脏 |
| 基因 |
| 基因表达调控 |
| 基质金属蛋白酶3 |
| 激光 |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 急诊 |
| 疾病特征 |
| 脊髓损伤 |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 |
| 甲状腺 |
| 甲状腺激素类 |
| 间隔封堵器 |
| 减阻剂 |
| 健康行为 |
| 降钙素 |
| 降血脂药 |
| 交感神经 |
| 交感神经切除术,化学 |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
|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 颈动脉损伤 |
| 颈动脉狭窄 |
| 静脉血栓形成 |
| 局部血流 |
| 巨噬细胞 |
| K |
| 抗凝药 |
| 抗心律失常肽10 |
| 抗原,肿瘤相关,碳水化合物 |
| 可降解 |
| L |
| 老年人 |
| 雷米普利 |
| 雷帕霉素 |
| 类风湿性 |
| 冷 |
| 离子通道 |
| 利伐沙班 |
| 利拉鲁肽 |
| 利钠肽,脑 |
| 利钠肽,重组 |
| 利肽素 |
| 连接蛋白43 |
| 连接蛋白类 |
| 流行病学 |
| 硫化氢 |
| 螺杆菌,幽门 |
| 氯吡格雷 |
| 氯化钙 |
| M |
| 门控血池显像 |
| 免疫学 |
| N |
| 那屈肝素 |
| 脑啡肽酶 |
| 脑血管意外 |
| 内皮,血管 |
| 内皮缩血管肽1 |
| 内皮细胞 |
| 内向整流钾通道 |
| NF-k B |
| 尼古丁 |
| 尼加拉瀑布样T波 |
| 年度报告 |
| 年龄因素 |
|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 |
| 脓毒症 |
| P |
| 培哚普利 |
| 评论 |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
| 葡萄糖代谢障碍 |
| 葡萄糖耐量试验 |
| 普罗帕酮 |
| Q |
| 气候 |
| 气囊扩张术 |
| 憩室 |
| 前列地尔 |
| 前列腺素E2 |
| 前瞻性研究 |
| 青少年 |
| QT延长综合征 |
| 曲美他嗪 |
| 缺血 |
| 缺氧 |
| 缺氧诱导因子1 |
| R |
| 桡动脉 |
| 人参皂甙类 |
| RNA干扰 |
| S |
| 3D打印 |
| 肾动脉狭窄 |
| 肾疾病 |
| 肾素 |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 肾小球滤过率 |
| 肾脏 |
| 肾脏功能衰竭,慢性 |
| 生活质量 |
| 生物多样性 |
| 生长分化因子15 |
| 室间隔缺损 |
| 嗜铬细胞瘤 |
| 受体,血管紧张素 |
| 输血,预后 |
| 栓塞和血栓形成 |
|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 顺应性 |
| 死亡率 |
| 随访研究 |
| T |
| 糖尿病 |
| 糖尿病,2型 |
| 糖尿病血管病变 |
|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 体外循环 |
| 体重 |
| 替米沙坦 |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
| T淋巴细胞 |
| 同型半胱氨酸 |
| Turner综合征 |
| T细胞 |
| W |
| 外科手术,微创性 |
| 危险管理 |
| 危险性评估 |
| 危险因素 |
| 微RNAs |
| 微循环 |
| 围手术期并发症 |
| 维生素E |
| 维生素K |
| 尾加压素 |
| 胃肠出血 |
| 5-羟葵酸 |
| X |
| 西洛他唑 |
| 吸烟戒断 |
| 细胞保护 |
| 细胞凋亡 |
| 细胞结构 |
| 细胞生理过程 |
| 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类 |
| 细胞增殖 |
| 纤维蛋白原 |
| 氙气 |
| 腺苷三磷酸 |
| 腺嘌呤核苷酸类 |
| 相关血管 |
| 缬沙坦 |
| 心导管插入术 |
| 心电描记术 |
| 心动过速,室上性 |
| 心动过速,室性 |
| 心动过速,折返性 |
| 心房颤动 |
| 心房颤动,持续性 |
| 心房重构 |
| 心肺复苏术 |
| 心肌 |
| 心肌病 |
| 心肌病,肥大性,家族性 |
| 心肌病,肥厚性 |
| 心肌病,酒精性 |
| 心肌病,扩张型 |
| 心肌病,限制性 |
| 心肌肥厚 |
| 心肌梗死 |
| 心肌疾病 |
| 心肌缺血 |
| 心肌细胞 |
| 心肌纤维化 |
| 心肌消融术 |
| 心肌血管重建术 |
| 心肌炎 |
| 心肌营养素1 |
| 心肌再灌注损伤 |
| 心理学 |
| 心力衰竭 |
| 心律失常 |
| 心律失常,室性 |
| 心率变异性 |
| 心内膜炎 |
| 心肾综合征 |
| 心室电风暴 |
| 心室功能障碍,左 |
| 心室功能障碍、右 |
| 心室室壁瘤 |
| 心室重构 |
| 心血管畸形 |
| 心血管疾病 |
| 心血管事件 |
| 心血管造影术 |
| 休克,心原性 |
| 心脏瓣膜成形术 |
| 心脏瓣膜疾病 |
|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
| 心脏传导阻滞 |
| 心脏功能试验 |
| 心脏破裂,梗死后 |
| 心脏起搏器,人工 |
| 心脏缺损,先天性 |
| 心脏室壁瘤 |
| 心脏外科手术 |
| 心脏移植 |
| 心脏再同步化 |
| 信号传导 |
| 性别特性 |
| 性别因素 |
| 胸腺肽α1 |
| 血沉 |
| 血管 |
| 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
| 血管活性肽 |
| 血管疾病 |
| 血管内膜 |
| 血管舒张 |
| 血管再狭窄 |
| 血流储备分数,心肌 |
| 血流动力学 |
| 血栓 |
| 血栓栓塞 |
| 血栓形成 |
|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
| 血小板减少 |
|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 血小板增多 |
| 血压 |
| 血压变异性 |
| 血脂异常 |
| Y |
| 压力 |
| 烟草 |
| 盐酸小檗碱 |
| 氧化性应激 |
| 药物毒性 |
| 药物疗法 |
| 药物洗脱球囊 |
| 夜间 |
| 伊伐布雷定 |
| 胰岛素抗药性 |
| 遗传变异 |
| 遗传学 |
| 乙酰半胱氨酸 |
| 婴儿 |
| 婴儿,新生 |
| 应激 |
| 有机磷化合物 |
| 右美托咪定 |
| 右心室 |
| 预测 |
| 预后 |
| 预激综合征 |
| 鸢尾素 |
| 晕厥,血管迷走性 |
| 炎症 |
| Z |
| 载脂蛋白类 |
| 再灌注损伤 |
| 再同步化治疗 |
| 藏红花苦素 |
|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
| 扎考比利 |
| 诊断 |
| 诊断,鉴别 |
| 震波治疗 |
|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 正压呼吸 |
| 支架 |
| 支架内再狭窄 |
| 脂蛋白类,HDL |
|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 |
| 脂联素 |
| 治疗结果 |
| 肿瘤坏死因子类 |
| 昼夜节律 |
| 主动脉 |
| 主动脉,胸 |
| 主动脉瓣狭窄 |
| 主动脉弓 |
| 主动脉瘤 |
| 主动脉瘤,胸 |
| 主动脉内气囊泵 |
| 主动脉狭窄,瓣膜上 |
| 转化生长因子α |
| 转化生长因子β1 |
| 装置取出 |
| 子痫 |
| 自主神经系统 |
| 综述 |
| 总结性报告 |
| 组蛋白酰基转移酶 |
| 左卡尼汀 |
|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
| 左西孟旦 |
| 左心耳封堵术 |
| 左心室重构 |
| 资料与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
| 1. 临床资料 |
| 2. 讨论 |
| 2.1 AMI非典型首发症状临床特征 |
| 2.1.1 以消化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 |
| 2.1.2 以咽痛、牙痛、腰痛等异位疼痛为首发症状: |
| 2.1.3 以咳嗽、憋喘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 |
| 2.1.4 以晕厥、意识障碍等神径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 |
| 2.2 AMI非典型症状的机理及临床对策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资料对象 |
| 1.2 资料来源 |
| 1.3 分组 |
| 2. 研究内容 |
| 2.1 方法 |
| 2.2 诊断标准 |
| 3.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及实验室检查比较见表 1 |
| 2.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比较见表 2 |
| 3.两组间危险因素多少比较见表 3 |
| 4.两组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比较见表 4 |
| 5.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比较见表 5 |
| 6.两组患者冠脉受累血管支数比较见表 6 |
| 7.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见表 7 |
| 8.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比率见表 8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新进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数据来源 |
| 2.研究对象 |
| 3.研究内容 |
| 4.研究方法 |
| 5 统计分析 |
| 6 质量控制 |
| 7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对策及建议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现状与发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缩略语表 |
| Abstract |
| 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急性高原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 2.1 引言 |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小结 |
| 第三章 高原左心室响应特征及其对AMS的识别价值 |
| 3.1 引言 |
| 3.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小结 |
| 第四章 平原人群心脏功能指标在AMS预警中的作用 |
| 4.1 引言 |
|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一) 揭示高原心血管响应机制,助力高原地区健康事业发展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件 |
| 学习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心肌损伤 |
| 1.2 心肌损伤标志物 |
| 1.3 cTn的检测 |
| 1.4 血清cTnⅠ的免疫检测方法 |
| 1.5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 2.1.2 实验主要溶液的组成 |
| 2.1.3 临床血清样本 |
| 2.1.4 疾病诊断标准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Total-cTnⅠ-TRFIA的建立 |
| 2.2.1.1 固相包被抗体的制备 |
| 2.2.1.2 L_(83)抗体的标记 |
| 2.2.1.3 总cTnⅠ检测步骤 |
| 2.2.1.4 实验反应条件的优化 |
| 2.2.2 Full-cTnⅠ-TRFIA的建立 |
| 2.2.2.1 固相包被抗体的制备 |
| 2.2.2.2 L_(190)抗体的标记 |
| 2.2.2.3 全长cTnⅠ检测步骤 |
| 2.2.2.4 实验反应条件的优化 |
| 2.2.3 cTnⅠ-C-TRFIA的建立 |
| 2.2.3.1 固相包被抗体的制备 |
| 2.2.3.2 L_(20C6)抗体的标记 |
| 2.2.3.3 cTnⅠ-C复合物检测步骤 |
| 2.2.3.4 实验反应条件的优化 |
| 2.2.4 方法学评价 |
| 2.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第三章 临床评估 |
| 3.1 各方法的临床评估 |
| 3.1.1 Total-cTnⅠ-TRFIA与临床检测法的方法学比较 |
| 3.1.2 Full-cTnⅠ-TRFIA与临床检测法的方法学比较 |
| 3.1.3 cTnⅠ-C-TRFIA与临床检测法的方法学比较 |
| 3.1.4 三种方法与临床检测法的对比 |
| 3.2 cTnⅠ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
| 3.2.1 心肌梗死患者1#情况分析 |
| 3.2.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情况分析 |
| 3.2.3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3#情况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 4.1 全长cTnⅠ/总cTnⅠ联合检测法的临床意义 |
| 4.2 实验限制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临床资料 |
| 1.5 方法 |
| 2 结果 |
| 2.1 性别 |
| 2.2 年龄 |
| 2.3 死亡时间 |
| 2.3.1 月份 |
| 2.3.2 时间段 |
| 2.4 住院时间 |
| 2.5 原发疾病及直接死亡原因分析 |
| 2.5.1 原发疾病 |
| 2.5.2 直接死亡原因 |
| 2.6 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临床特征 |
| 2.7 合并症 |
| 2.8 高龄死亡患者特点 |
| 2.9 机械通气时间分布 |
| 3 讨论 |
| 3.1 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
| 3.2 月份、时间段、住院时长与死亡关系的分析 |
| 3.2.1 月份 |
| 3.2.2 时间段 |
| 3.2.3 住院时长 |
| 3.3 原发疾病 |
| 3.3.1 重症肺炎 |
| 3.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 3.3.3 支气管肺癌 |
| 3.3.4 其他 |
| 3.4 直接死因分析 |
| 3.4.1 感染 |
| 3.4.2 脓毒症 |
| 3.4.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 3.4.4 窒息 |
| 3.4.5 心源性猝死 |
| 3.4.6 失血性休克 |
| 3.5 合并症 |
| 3.5.1 高血压病 |
| 3.5.2 糖尿病 |
| 3.5.3 心血管疾病 |
| 3.5.4 神经系统疾病 |
| 3.5.5 慢性肾脏疾病 |
| 3.5.6 恶性肿瘤 |
| 3.6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