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虹,田微,李佳,王世聪,张瑜倩,刘琦[1](2020)在《中药热奄包结合艾灸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药热奄包结合艾灸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8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热奄包组、艾灸组和结合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热奄包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奄包干预,艾灸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艾灸干预,结合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热奄包结合艾灸干预。观察4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结合组、热奄包组、艾灸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合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合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艾灸组、热奄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6.88%(31/32),高于对照组的78.13%(25/32)、艾灸组的81.25%(2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奄包结合艾灸干预,可有效缩短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黄结玲[2](2020)在《风险护理在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风险护理在手术室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6例实施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和试验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风险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实施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并发症(切口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以及吻合口瘘等)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尿管拔除时间、平均首次排气时间、平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实施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以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实施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尿管拔除时间、平均首次排气时间、平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实施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护理在手术室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李杰[3](2020)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近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与传统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阐明NOSES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手术分类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设备与仪器要求,剖析NOSES的独特优势、面临的问题与争议,以期为NOSES的推广做出更多的临床贡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组(NOSES组)和传统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组(传统腹腔镜组),按照1:2配比纳入病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BMI、肿瘤标志物等)、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病理资料(分期、神经侵犯等)、术后临床结果(术后疼痛评分、首次进食时间等)、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肺部感染等)、术后3月肛门功能评估、以及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是否存在差异,进而对NOSES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患者,其中NOSES组50例,传统腹腔镜组100例。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性别(P=0.487)、年龄(P=0.365)、身体质量指数(P=0.200)、术前CEA(P=0.973)、术前CA199(P=0.707)、术前CA125(P=0.410)、肿瘤距肛缘距离(P=0.597)、术前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P=0.716,0.608,0.843)等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2.全部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死亡。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所有患者无一例行术中输血。传统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较NOSES组短(185.62±60.03 min vs 244.30±25.79 min,T=-6.606,P<0.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环周切缘阴性,均达到根治性要求。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分期有统计学差异,传统腹腔镜组分期晚于NOSES组(X2=8.737,P=0.013)。两组患者的癌结节数、清扫淋巴结总数、阳性淋巴结总数、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微卫星检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83,0.844,0.240,0.843,0.877,0.549)。4.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P=0.160)、尿管拔除时间(P=0.072)、是否重置尿管(P=0.274)、是否安置胃管(P=0.767)、胃管拔除时间(P=0.494)、是否安置肛管(P=0.423)、肛管拔除时间(P=0.589)、首次进食时间(P=0.645)、首次排气时间(P=0.076)、首次排便时间(P=0.136)、镇痛泵使用时间(P=0.888)、引流管拔除时间(P=0.875)均显示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引流管拔除后发热。NOSES组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早于传统腹腔镜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1.84±0.47 d vs 2.50±0.60 d,T=-6.856,P<0.001)。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镇痛泵,术后疼痛评分为1.56±0.50分vs 1.91±0.67分,NOSES组较传统腹腔镜组评分低,差异具有显着意义(T=-3.270,P=0.001),且NOSES组额外使用止痛药物的次数少于传统腹腔镜组(X2=3.985,P=0.046)。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P=0.659)、肺部感染(P=0.891)、尿潴留(P=0.185)、腹腔感染(P=1.000)、肠梗阻(P=1.000)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腹腔出血和直肠阴道瘘。两组患者术后3月肛门功能评分(X2=2.455,P=0.964)、直肠前切除综合征评价(X2=1.691,P=0.429)无统计学差异。6.所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9年8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6个月26个月);传统腹腔镜组一例患者随访至16个月时发生死亡,NOSES组无一例发生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传统腹腔镜组发生远处转移4例,NOSES组未发现转移患者,结果未呈现统计学差异(X2=3.347,P=0.067)。结论:1.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相比于传统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疼痛感更轻、离床活动时间更早,具有创伤轻、痊愈快、美容佳的优势。2.NOSES不增加吻合口漏、肺部感染、直肠阴道瘘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术后随访患者肛门功能、肿瘤复发转移等疗效指标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无显着的区别。3.本研究表明NOSES安全、有效,只要掌握好适应症,NOSES可以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存在许多临床推广优势。但本课题系回顾性研究,纳入患者少、观察时间尚短、临床数据不够充分,仍需更大量、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数据进一步验证和支持NOSES的临床疗效。
丁雅[4](2020)在《ERAS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三区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本土化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和措施。探讨该加速康复外科方案措施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价值,制定适合本地区科学合理的加速康复方案和措施并推广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普外科三区住院、肠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或直肠恶性肿瘤且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符合实验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快速康复组,传统治疗组和快速康复组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分别应用传统方案和我们制定的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和措施,收集并分析患者围手术期特征性资料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实验入组病例共103例。其中快速康复组53例,传统治疗组50例。男性60例,女性43例,结肠肿瘤52例,直肠肿瘤5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肿瘤位置、BMI、肿瘤TNM分期、术前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相对于传统治疗组在术后第2日白细胞计数(t=2.170,p=0.019)、术后第2日CRP水平(t=2.588,p=0.015)、术后住院时间(t=4.960,p=<0.001)、住院费用(t=2.318,p=0.022)、术后首次进水时间(t=4.964,p<0.001)、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t=5.429,p<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t=2.123,p=0.036)、术后胃管拔除时间(t=5.429,p<0.001)、术后尿管拔除时间(t=5.172,p<0.001)、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t=2.952,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在术后首次排便时间(t=1.436,p=0.154)、术后并发症((χ2=0.429,p=0.512))上相比传统治疗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模式。加速康复外科措施的实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创伤应激、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满意度,适合在本地区推广应用。
郑民华,马君俊,蔡正昊,蔡秀军[5](2019)在《3D腹腔镜手术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imaging,3D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中的应用日趋广泛。Hanna等[1]于1998年首次开展了针对3D腹腔镜手术的随机对照(RCT)研究。与传统2D腹腔镜相比,3D腹腔镜可提供手术视野的三维立体感和手术操作的空间纵深感,弥补二维图像在空间定位和辨认解剖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但受当时设备和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3D图像分辨率低,使用者易产生视觉疲劳和不适感,
盛巧凤[6](2020)在《胃肠手术领域快速康复护理研究热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关于胃肠手术领域快速康复护理文献的刊载情况,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究国内外学科发展阶段及胃肠手术领域快速康复护理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梳理文献的社会网路关系,为今后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国内外数据库资源,获取资料,借助文献计量学完成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利用Cite Space V软件展示学科发展结构特征。结果:(1)共纳入中文文献1480篇,英文文献300篇。国内核心作者机构以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主。国外在该领域的高产作者机构有McGill Univ(麦吉尔大学)、Univ Copenhagen(哥本哈根大学)、Univ Toronto(多伦多大学)、Univ Auckland(奥克兰大学)等。(2)中文文献中在知识图谱中出现的关于此领域的关键词共现显示该领域的热点有快速康复护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结直肠癌等。英文文献中在知识图谱中出现的关于此领域的关键词热点依次为colorectal surger(结直肠外科)、colonic surgery(结肠手术)、perioperative care(围手术期护理)、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随机对照试验)、meta analysis(meta 分析)、program(方案)等。(3)中文文献近几年的高突变词为医疗费用、应激反应、住院时间、安全性、护理干预、康复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价值、护理满意度等。英文文献高突变词集中在perioperative care(围手术期护理)、meta analysis(meta 分析)等。结论:(1)胃肠手术领域ERAS护理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国内中东部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国外相比,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也相对较高,但与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联系不够紧密,有待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2)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疾病种类、手术方式、结局指标以及围手术期的护理。(3)有关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价值、护理满意度、术后护理将是以后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演化方向。而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演化方向将集中在perioperative care(围手术期护理)、meta analysis(meta分析)等方面。
常坤辉[7](2019)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的105例患者。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肠梗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2例(11.43%)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与无肠梗阻患者比较,肠梗阻患者年龄较大(均值68.03 vs.65.52,P=0.029),BMI偏大(均值27.61vs.24.72,P=0.006),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高于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20.00%vs 6.15%,P=0.030)。术后肠梗阻与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术后电解质紊乱,术后白蛋白,肿瘤病理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920,95%CI 0.8240.968,P=0.014)、BMI(OR=0.438,95%CI 0.2690.716,P=0.002)、盆腔淋巴结清扫(OR=2.334,95%CI 1.3234.435,P=0.035)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年龄、BMI、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显着相关。高龄和肥胖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的危险性增加,且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更高。因此,术前应筛选出高危患者,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文瑾[8](2018)在《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期ERAS-CNP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构建快速康复理念下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路径(ERAS-CNP),探讨ERAS-CNP在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病例回顾,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资深护士的建议,以《卫生部临床路径2016版》为参考文本,设计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ERAS-CNP草案。通过专家咨询法和一轮临床预实验,验证和修订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期ERAS-CNP表单,明确具体实施流程。2.采用病例前后对照试验的方法对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ERAS-CNP临床效果进行验证。回顾性资料收集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行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的患者24例,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选取2017年7月到2017年12月入院,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24例为试验组,运用ERAS-CNP表单实施护理流程。以患者出院时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腹胀,发热)发生率,通气时间,疼痛程度,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评估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期ERAS-CNP的临床实施效果。3.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来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使用频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当P﹤0.05时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期ERAS-CNP的表单及流程。编制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标准住院天数为9-10天(包括术前准备1-2天,术后康复治疗时间8-9天),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住院第1-2天,住院第3天(手术日),住院第4天(术后第1天),住院第5-6天(术后第2-3天),住院第7-8天(术后第4-5天),住院第9-10天(出院日)六个时间段,针对患者面临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均以“任务-时间”矩阵格式列出,在指定的时间框架中规范护理行为及护理项目,要求对已执行的内容打“√”并签名。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费用支付方式和既往史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试验组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热发生率,试验组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P﹤0.05);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在24h内人数比例,试验组为79.17%,高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试验组为8.33%,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试验组为9.55±2.12天,低于对照组的12.09±2.5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试验组为42696.82±6986.76元,低于对照组的50521.91±7917.2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的患者,试验组为79.17%,高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P﹤0.05)。结论 通过临床实证研究,ERAS-CNP在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期患者的护理中运用良好,在规范了护理行为的同时,还为该手术患者提供具体化,制度化的护理实施流程,为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节约医疗资源,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贾明芳[9](2011)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的手术配合》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手术的配合经验,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4例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由专业护士进行手术配合。结果 4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恢复好。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熟练默契地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魏桂花,黄健,周丽,彭贵主[10](2012)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19例临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19例患者手术顺利,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15~20 d痊愈出院。结论:良好的护理是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成功和术后康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对照组 |
| 2.2 热奄包组 |
| 2.3 艾灸组 |
| 2.4 结合组 |
| 3 疗效观察 |
| 3.1 观察指标 |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 3.3统计学方法 |
| 3.4 结果 |
| 4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试验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实施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2.2 两组实施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研究时间及地点 |
| 1.2 研究对象 |
| 1.3 患者筛选标准 |
| 1.4 签署知情同意书 |
| 1.5 手术设备及主要器械 |
| 1.6 术前评估及准备 |
| 1.7 手术步骤 |
| 1.8 术中情况 |
| 1.9 术后治疗 |
| 1.10 手术相关观察指标 |
| 1.11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研究对象基本数据收集情况 |
| 2.2 研究对象术前临床资料对比 |
| 2.3 研究对象术中资料对比 |
| 2.4 研究对象术后病理资料对比 |
| 2.5 研究对象术后临床资料对比 |
| 2.6 研究对象术后并发症资料对比 |
| 2.7 研究对象术后3月肛门功能评价资料对比 |
| 2.8 研究对象术后复发转移资料对比 |
| 3 讨论 |
| 3.1 NOSES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 3.2 NOSES的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
| 3.3 NOSES手术仪器及设备要求 |
| 3.4 NOSES的优势 |
| 3.5 NOSES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ERAS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3D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 |
| 2 3D腹腔镜手术技术基础 |
| 2.1 3D腹腔镜下的视野显露技术 |
| 2.2 3D腹腔镜下的手术操作技术 |
| 2.3 裸眼3D腹腔镜技术 |
| 3 3D腹腔镜手术的技术优势与不足 |
| 3.1 3D腹腔镜对手术时间的影响 |
| 3.2 3D腹腔镜对并发症的影响 |
| 3.3 3D腹腔镜的不足 |
| 4 3D腹腔镜在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 4.1 胃癌手术 |
| 4.2胃食管反流及食管裂孔疝手术 |
| 4.3减重手术 |
| 4.4结直肠手术 |
| 4.5胆囊及胆道手术 |
| 4.6 肝脏手术 |
| 4.7 胰腺手术 |
| 4.8 腹壁疝手术 |
| 4.9 甲状腺手术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主要概念 |
| 1.5 文献回顾 |
| 1.6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工具 |
| 2.4 资料收集 |
| 2.5 资料分析 |
| 2.6 质量控制 |
| 2.7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常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
| 3.2 胃肠手术领域ERAS护理研究热点分析与确定 |
| 3.3 胃肠手术领域ERAS护理研究领域演化路径探索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文献的特征分析 |
| 4.2 研究热点分析 |
| 4.3 演化趋势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 附录B 综述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肠领域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附录B 个人简历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附录D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技术路线 |
| 2 文献回顾 |
| 2.1 ERAS概念与发展现状 |
| 2.1.1 ERAS概念界定 |
| 2.1.2 ERAS发展现状 |
| 2.2 CNP概念与发展现状 |
| 2.2.1 CNP概念界定 |
| 2.2.2 CNP的发展现状 |
| 3 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期ERAS-CNP的构建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病种确定 |
| 3.1.2 科室职能小组成立与培训 |
| 3.1.3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科研方法 |
| 3.2.2 编制专家问卷 |
| 3.2.3 统计分析 |
| 3.2.4 质量控制 |
| 3.2.5 科研伦理 |
| 3.3 研究结果 |
| 3.3.1 病例回顾患者基本情况 |
| 3.3.2 专家咨询结果 |
| 3.3.3 生成ERAS-CNP表单 |
| 3.3.4 临床预实验 |
| 3.3.5 确定ERAS-CNP实施流程 |
| 3.4 讨论 |
| 3.4.1 构建ERAS-CNP病例回顾的必要性 |
| 3.4.2 构建ERAS-CNP专家咨询必要性 |
| 3.4.3 构建ERAS-CNP临床预实验必要性 |
| 3.4.4 确定ERAS-CNP实施流程的临床意义 |
| 4 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围术期ERAS-CNP的实证研究 |
| 4.1 研究对象 |
| 4.2 实验方法 |
| 4.3 效果评价 |
| 4.3.1 评价工具 |
| 4.3.2 评价指标 |
| 4.3.3 研究质量控制 |
| 4.3.4 数据分析 |
| 4.3.5 伦理问题 |
| 4.4 结果分析 |
| 4.4.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腹胀,发热)发生率的比较 |
| 4.4.2 通气时间比较 |
| 4.4.3 疼痛程度比较 |
| 4.4.4 住院时间比较 |
| 4.4.5 住院医疗费用比较 |
| 4.4.6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
| 4.5 讨论 |
| 4.5.1 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现况分析 |
| 4.5.2 ERAS-CNP在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围术期中的效果评价 |
| 4.5.3 实施体会 |
| 5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