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青庭[1](2019)在《小陷胸汤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及相关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人类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它的形成离不开脂质代谢紊乱。目前临床使用的他汀类的降脂药物,但因具有较大的肝肾损害等副作用而存在局限性。因此,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已变成全球医药领域研究的热门。而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的中医主要发病机理是痰与热相互积结,小陷胸汤正合契机。故以小陷胸汤的证治特点为理论依据,研究小陷胸汤对高脂饲料豢养的ApoE-/-小鼠的血脂、脂质蓄积斑块和相关脂质转运蛋白ABCA1和ABCG1作用的影响,探究小陷胸汤能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机制。方法:适应性喂养ApoE-/-小鼠7天,分成两组,喂食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组;高脂饲料饲养28天的为造模组(28天后,分别随机抽取这两组小鼠2只)。通过观察小鼠血脂变化,主动脉和心脏病理切片,油红O染色,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然后分别用阿托伐他汀(10mg/(Kg·d))、小陷胸汤低剂量(210mg/(Kg·d))和小陷胸汤高剂量(840mg/(Kg·d))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8周后结束喂养,对所有组小鼠进行取血解剖。各组小鼠血脂含量(TG、TC、HDL-C、LDL-C)利用血生化仪测定。各组小鼠主动脉瓣和主动脉内的脂质蓄积斑块行油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形态和结构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内脂质转运蛋白ABCA1/G1的表达作用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结果:(1)油红O染色主动脉瓣的实验结果表示已成功构建模型;(2)小陷胸汤能显着降低ApoE-/-小鼠血清血脂水平(TG、TC、HDL-C、LDL-C);(3)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小陷胸汤能使ApoE-/-小鼠主动脉瓣处脂质斑块明显削减;(4)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小陷胸汤可明显减轻ApoE-/-小鼠主动脉管腔内脂质斑块沉积;(5)HE染色结果指明小陷胸汤能使ApoE-/-小鼠肝脏内脂质沉积减轻;(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陷胸汤可明显增加ABCA1、ABCG1在肝脏内的表达。结论:小陷胸汤能有效减少ApoE-/-小鼠血脂以及主动脉血管内壁粥样斑块的蓄积,增强脂质转运蛋白ABCA1和ABCG1的表达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损伤。
田溪[2](2016)在《四种中药复方制剂对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LC-MS/MS同时测定方法,通过比较合用四种中药复方制剂(溶栓胶囊、血脂康胶囊、心元胶囊和松龄血脉康胶囊)前后大鼠体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以其衍生物表示)药动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四种中药复方制剂对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药动学是否有影响。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 mmol/L乙酸铵溶液:甲酸(80:20:0.01,V/V/V),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40°C,进样量为10μL,内标为噻氯匹定。质谱条件:离子化方式:电喷雾离子化源(ESI);检测方式:正离子模式;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MRM);离子源喷射电压:5500 V;离子源温度:550°C;气帘气(CUR)压力:25 psi;雾化气NEB(GS1,N2)压力:55 psi;辅助气AUX(GS2,N2)压力:50 psi;碰撞气(CAD)压力:4 psi;氯吡格雷的解离电压(DP)和碰撞能(CE)值分别为68 V和21 e V,活性代谢产物衍生物(CAMD)的DP和CE值分别为114 V和26 e V,噻氯匹定的DP和CE值分别为60 V和23 e V;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322.2→212.0(氯吡格雷),504.4→354.1(CAMD),264.2→154.1(噻氯匹定)。动物实验: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溶栓胶囊(75 mg/kg,3/日)、血脂康胶囊(60mg/kg,2/日)、心元胶囊(120 mg/kg,3/日)、松龄血脉康胶囊(150 mg/kg,3/日),连续给药7天;对照组大鼠灌胃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7天。五组大鼠均于第8天分别灌胃给予溶栓胶囊(75 mg/kg)、血脂康胶囊(60mg/kg)、心元胶囊(120 mg/kg)、松龄血脉康胶囊(150 mg/kg)和等体积蒸馏水后灌胃给予氯吡格雷(7.5 mg/kg),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10、20、30、45 min、1、1.5、2、4、6、8、10 h眼内眦取血0.5 m L于含有20μL 125m M 2-溴-3’-甲氧基苯乙酮(MPB)的肝素钠抗凝离心管中,涡旋混合30 s,6500×g离心5 min后取血浆,-40°C冷冻保存待测。血浆处理方法:取血浆样品200μL,加入600μL含10.5 ng/m L内标的乙腈溶液,涡旋混合1 min,6500×g离心5 min,取上清液10μL进样测定。药动学参数处理:采用DAS 2.1.1软件对每只大鼠的系列血药浓度进行统计矩自动拟合,得到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 17.0软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若比较的两组参数均服从正态分布,则选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若其中一组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选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P值小于0.05则认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氯吡格雷的保留时间为5.10 min,CAMD的保留时间为3.21min,噻氯匹定的保留时间为5.68 min,血浆内源性杂质对其浓度的测定无干扰;标准曲线分别为:氯吡格雷:Y=0.02075 X+0.00588(r=0.9992)(0.5352.50 ng/m L),CAMD:Y=0.00800X-0.0005(r=0.9990)(2.00200.00 ng/m L);氯吡格雷低(1.64 ng/m L)、中(6.56 ng/m L)、高(42.00 ng/m L)三个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9.89%,100.29%,98.97%,绝对回收率分别为85.02%,85.47%,86.93%,CAMD低(6.25 ng/m L)、中(25.00 ng/m L)、高(160.00 ng/m L)三个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8.96%,97.98%,99.63%,绝对回收率分别为81.54%,82.50%,83.11%,噻氯匹定的绝对回收率为85.50%;氯吡格雷低、中、高三个浓度的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5.5%,2.6%,4.5%,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5.7%,4.0%,4.5%,CAMD低、中、高三个浓度的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1.6%,6.2%,4.7%,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6.0%,8.7%,5.3%;氯吡格雷、CAMD血浆样品于-40°C低温保存一个月及反复冻融三次后性质稳定,且处理后的血浆样品于室温放置8 h对测定无影响。对照组大鼠体内CAM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20574.45±5451.02 ng/m L·min,AUC0-∞:21532.80±6223.07 ng/m L·min,Cmax:207.50±79.33 ng/m L,Tmax:45.00±8.02 min,t1/2:147.11±70.92 min,CL:0.38±0.16 L/min/kg,V:76.02±27.96 L/kg。合用溶栓胶囊后,大鼠体内CAM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22584.72±8754.93 ng/m L·min,AUC0-∞:23705.66±9089.06 ng/m L·min,Cmax:184.00±58.91 ng/m L,Tmax:50.62±11.16 min,t1/2:150.69±35.81 min,CL:0.36±0.15 L/min/kg,V:79.29±37.18 L/kg。合用血脂康胶囊后,大鼠体内CAM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15338.44±2958.96 ng/m L·min,AUC0-∞:17989.99±5221.61ng/m L·min,Cmax:181.04±57.84 ng/m L,Tmax:28.12±9.98 min,t1/2:211.27±66.40 min,CL:0.44±0.10 L/min/kg,V:129.78±30.34 L/kg。合用心元胶囊后,大鼠体内CAM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19585.22±8037.93 ng/m L·min,AUC0-∞:21615.22±10084.68 ng/m L·min,Cmax:225.25±50.81 ng/m L,Tmax:38.12±9.98 min,t1/2:181.96±73.68 min,CL:0.40±0.14 L/min/kg,V:98.69±44.23 L/kg。合用松龄血脉康胶囊后,大鼠体内CAM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17804.36±6443.45ng/m L·min,AUC0-∞:19812.59±6111.02 ng/m L·min,Cmax:143.12±53.63ng/m L,Tmax:43.75±13.56 min,t1/2:217.56±132.35 min,CL:0.41±0.14L/min/kg,V:140.13±118.15 L/kg。与对照组相比,合用血脂康胶囊后药动学参数AUC0-t,Tmax明显减小(P<0.05),t1/2,V明显增大(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合用溶栓胶囊、心元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前后药动学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所建立的LC-MS/MS测定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大鼠体内血浆中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合用血脂康胶囊后,活性代谢产物的暴露量减小,排泄减慢,体内存留时间延长。合用溶栓胶囊、心元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后,大鼠体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药动学参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氯吡格雷与血脂康胶囊联合使用时存在的氯吡格雷抵抗以及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长期蓄积引起出血的风险,应尽量避免二者合用。
刘桂沅,张秋菊,刘连起,吴霞,巴文君,屠蘅菁[3](2010)在《通络溶栓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肝脂肪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动物模型,观察通络溶栓胶囊降低血脂及肝脏中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种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绞股蓝总甙对照组、通络溶栓胶囊大、中、小3个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和饮用水外,其余各组每日给予高脂饲料的同时,高脂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绞股蓝总甙对照组、通络溶栓胶囊大、中、小3个剂量组分别灌胃不同浓度的药液,连续30d后,用酶法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变化。同时测定肝重/体重指数,肝脏组织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变化及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通络溶栓胶囊能够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含量,同时也能减少肝组织中脂肪含量,保护肝细胞形态得到改善。结论:通络溶栓胶囊能够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血清中的脂类和肝脏内脂肪含量。拟从中草药中寻找并开发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肪肝、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溶解血栓有效的新药物。
纪红蕊[4](2009)在《蚓激酶最新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蚓激酶是从蚯蚓蛋白粗提物中分离出的多组具有纤溶酶活性的蛋白质。大量的动物实验、临床研究表明,蚓激酶纤溶活性强、稳定性好、药理作用广泛、副作用小,是较为理想的溶栓药物之一,但其利用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对蚓激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蚓激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张宁[5](2006)在《五味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两者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因此寻找一种既能有效调节血脂又能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物对于预防动脉硬化,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五味降脂胶囊主要成分:川芎,三棱,水蛭,山楂,熟大黄。具有破血逐瘀,行气降浊的作用。本论文分临床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五味降脂胶囊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明确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原理,为治疗高脂血症和对改善血液流变性、防治动脉硬化提供新的中药制剂。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资料阐述了血脂和血液流变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中西医治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了五味降脂胶囊组方成分的药理作用。提示行气活血,破血逐瘀对于调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2.临床研究中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的方法,收治高脂血症患者114例,试验组76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五味降脂胶囊3粒/次,对照组:脂可清胶囊3粒/次。均每日3次,疗程六周。重点观察血脂,血流变等指标。研究结果:五味降脂胶囊降血脂的总有效率为77.6%,可有效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但对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较小。与对照组脂可清比较无差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总有效率为91.4%,在降低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对走窜疼痛以及唇甲紫暗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五味降脂胶囊通过其行气活血,破血逐瘀作用能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度,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张问渠,苏振武,史志刚,李萍,刘银鸿[6](2004)在《防梗溶栓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2000年1月-2002年11月,笔者采用防梗溶栓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50例,疗效显着。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治疗观察300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中,男88例,女62例;年龄39-68岁,平均58岁;对照组150例中,男87例,女63
钟文[7](2002)在《溶栓胶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溶栓胶囊是是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抗血栓药。它是从传统中药特种地龙(双胸蚯蚓)中分离提取出的含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胶原酶。因而具有抗凝、溶纤和溶栓作用。经过全国数十家医院的临床观察和验证,其主要适应症及功效如下:
郭怀芳,何执中,张莉[8](2002)在《蚓激酶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蚓激酶的近期临床应用进展 ,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蚓激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 ,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故还可用于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相关的疾病中 ,如美尼尔病、突发性耳聋等
李其信[9](2002)在《中医药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的综合分析 ,发现中医药在防治高黏血症 ,降低血液的浓、黏、凝、聚等状态 ,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等方面有显着作用。
于泓[10](2019)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对降压中成药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2.对降压中成药进行全面系统的定性评估,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为客观评价降压中成药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进一步对平肝潜阳的降压中成药进行系统评价,为中成药临床使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以“高血压”或“血压”为关键字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搜索明确标有高血压功能与主治或适应症的中成药,建立Excel数据集以及软件数据挖掘模型,以SPSS Clementine12.0中的Apriori算法对所纳入中成药配伍进行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高频药物及组合,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Meta分析以“高血压”或“血压”为关键字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搜索明确标有高血压功能与主治或适应症的中成药,并以“高血压”和“中成药药名”为关键词在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NGC及CNKI、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交叉检索,对检索到的降压中成药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s),应用RevMan 5.3软件对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将能够定量合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分别以森林图、漏斗图对结局指标及发表偏倚进行呈现。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降压中成药共计73个,共涉及组成中药230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624次,其中使用频数≥次的中药有21味,共出现222次,占总频数的35.58%。通过关联分析得到符合条件的药物关联规则15条,产生规则的3味药组合数量最多,共11条,其次为2味药组合的规则,共4条。所有获得规则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黄芩,关联规则有13条,而这些药对与药组主要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安神药的不同组合。2.Meta分析结果如下:2.1降压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干预效应meta分析:(1)松龄血脉康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49项RCTs,单独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1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松龄血脉康胶囊在降压有效率,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35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松龄血脉康胶囊在降压有效率,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天麻钩藤颗粒: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6项RCTs,单独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2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天麻钩藤颗粒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天麻钩藤颗粒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4项,其中2项研究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天麻钩藤颗粒的降压有效率与单纯降压西药治疗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项研究对治疗前后血压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天麻钩藤颗粒在降低S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牛黄降压片(丸、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3项RCTs。单独使用牛黄降压片(丸、胶囊)的4项研究报告了降压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牛黄降压片(丸、胶囊)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4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牛黄降压片(丸、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牛黄降压片(丸、胶囊)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RCT研究共有6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牛黄降压片(丸、胶囊)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项研究对治疗前后血压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牛黄降压片(丸、胶囊)在降低S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安宫降压丸: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9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9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宫降压丸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24hSBP、24h DBP的研究有5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宫降压丸在降低24hSBP、24h 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5)清肝降压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0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6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肝降压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肝降压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强力定眩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7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6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强力定眩片(胶囊)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6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强力定眩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心可舒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9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3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合心可舒(胶囊)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9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合心可舒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8)清脑降压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7项RCTs,有4项研究报道了降压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表明清脑降压片(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脑降压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研究有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脑降压片(胶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9)安脑丸: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7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5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安脑丸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安脑丸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0)脉君安片: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3项RCTs,其中1项研究对目标人群进行了分层研究;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2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脉君安片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1)珍菊降压片: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25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23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珍菊降压片在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1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珍菊降压片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珍菊降压片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10项,5项研究报告了降压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珍菊降压片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0项研究均对治疗前后血压进行了报告,珍菊降压片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2)心脉通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9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心脉通片(胶囊)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心脉通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3)山绿茶降压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4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山绿茶降压片(胶囊)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山绿茶降压片(胶囊)在降低S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DBP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4)复方罗布麻片: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0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复方罗布麻片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7项,meta分析结果降压西药联用复方罗布麻片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5)心血宁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3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3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心血宁片(胶囊)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2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心血宁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6)天舒胶囊(片):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4项RCTs,天舒胶囊(片)单独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2项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天舒胶囊(片)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天舒胶囊(片)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2项(N=160例),均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天舒胶囊(片)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2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干预效应meta分析:(1)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单独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15项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19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西药联合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40项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西药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3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西药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对降压中成药的组方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治则依次为平肝潜阳、活血化瘀、补肾平肝、通脉活络,其中平肝潜阳为主要治则;用药以清热药、平肝熄风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2.依据现有文献发现降压中成药具有一定的降压疗效,而其中降压西药联合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可以进一步降低血压。但因研究的整体评分偏低、异质性较高,尚不能得出肯定结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对小陷胸汤原文的剖析 |
| 1.1 《伤寒论》原文第138 条认识 |
| 1.2 历代医家对小陷胸汤证的阐述 |
| 2 历代医家对小陷胸汤的运用 |
| 2.1 合方或加减用药 |
| 2.2 “异病同治”扩展应用范围 |
| 3 小陷胸汤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类的文献研究 |
| 3.1 资料收集范围、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2 小陷胸汤的临床运用文献研究 |
| 3.3 小陷胸汤的药理实验研究 |
| 4 中医痰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 4.1 痰浊内生的原因 |
| 4.2 “痰浊”与动脉粥样硬化 |
| 5 清热化痰法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运用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及饮食 |
| 1.2 受试药物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小鼠AS模型的构建及测定 |
| 2.2 分组及给药 |
| 2.3 取材 |
| 2.4 小鼠血清TG、TC、HDL-C、LDL-C水平检测 |
| 2.5 小鼠心脏冰冻切片 |
| 2.6 小鼠主动脉瓣油红O染色 |
| 2.7 小鼠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 |
| 2.8 小鼠主动脉冰冻切片 |
| 2.9 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 |
| 2.10 小鼠肝脏HE染色 |
| 2.11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脏内ABCA1/G1 的表达 |
| 2.12 统计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模型检测 |
| 3.2 小陷胸汤对ApoE~(-/-)小鼠血清血脂含量的影响 |
| 3.3 小陷胸汤对ApoE~(-/-)小鼠主动脉瓣脂质沉积斑块的影响 |
| 3.4 小陷胸汤对ApoE~(-/-)小鼠主动脉脂质沉积斑块的影响 |
| 3.5 小陷胸汤对ApoE~(-/-)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 |
| 3.6 小陷胸汤对ApoE~(-/-)小鼠肝脏组织ABCA1和ABCG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小陷胸汤的组方分析 |
| 4.2 小陷胸汤单味药的药理作用阐述 |
| 4.3 ABCA1/G1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氯吡格雷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四种中药复方制剂对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中药有效成分与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通络溶栓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含量的影响 |
| 2.2 通络溶栓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体重、肝重/体重指数的影响 |
| 2.3 通络溶栓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
| 2.4 通络溶栓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 3 讨论 |
| 1 药理作用 |
| 1.1 纤溶作用 |
| 1.2 抗凝作用 |
| 1.3 血液流变学研究 |
| 1.4 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
| 2 临床应用 |
| 2.1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
| 2.1.1 治疗脑梗塞 |
| 2.1.2 治疗急性脑梗死 |
| 2.1.3 治疗脑梗死后遗症 |
| 2.1.4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
| 2.2 治疗心血管疾病 |
| 2.2.1 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 |
| 2.2.2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 2.2.3 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
| 2.3 治疗脑卒中 |
| 2.4 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
| 2.5 治疗突发性耳聋 |
| 2.6 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
| 3 结语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Abstract |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 第一部分综述 |
| 综述一高血脂和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关系及治疗概况 |
| 1. 血液流变性异常的概述 |
| 1.1 概况 |
| 1.2 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意义 |
| 1.3 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
| 2. 高血脂与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关系 |
| 2.1 目前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研究 |
| 2.2 西医对高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关系的机理研究 |
| 2.3 中医在病因病机方面对血液流变学异常和高脂血症关系的认识 |
| 2.4 中西医调脂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治疗概况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五味降脂胶囊中主要组分的药理作用 |
| 1. 水蛭 |
| 1.1 改善血液流变性 |
| 1.2 抗凝与抗血栓作用 |
| 1.3 除瘀促进循环 |
| 1.4 降血脂作用 |
| 1.5 抗肿瘤作用 |
| 2. 山楂 |
| 2.1 降血脂作用 |
| 2.2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 3. 川芎、大黄、三棱 |
| 参考文献 |
| 五味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 1.5 一般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方法 |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 2.4 安全性指标观测 |
| 2.5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血脂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
| 3.2 总疗效:治疗六周末的的疗效 |
| 3.3 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的变化 |
| 4. 讨论 |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 4.2 五味降脂胶囊的特点和调脂和改善血液流变的优势 |
| 4.3 结论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3 治疗结果 |
| 3.1 疗效标准 |
| 3.2 结果 |
| 4 讨论 |
| 1 心脑血管疾病 |
| 1.1 缺血性脑病 |
| 1.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
| 1.3 冠心病 |
| 1.3.1 高粘滞血症 |
| 1.3.2 冠心病心绞痛 |
| 1.3.3 不稳定性心绞痛 |
| 1.4 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增高症 |
| 2 肺心病 |
| 3 美尼尔病 |
| 4 突发性耳聋 |
| 5 糖尿病 |
| 6 视网膜静脉阻塞 |
| 7 肾病综合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认识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血压病中成药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
|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
|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不足与展望 |
| 创新点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