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目标教学前提考核题”如何制定初探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如何制定《目标教学中前提测评题》的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亚[1](2020)在《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试题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板块,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PISA、PIRLS的陆续实施,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加注重考查阅读素养,规范阅读测评技术。从2001年到2011年,香港共参加了三届PIRLS,从2001年的排名第14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位,香港仅用了5年的时间,最终在2011年第三次参加测评时一举夺冠,香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一方面是香港颁布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政策,如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微调教学语言等,另一方面则与香港推动区域教育评估的发展有关,其中就包括仅次于中高考的教育评估——全港性系统评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简称TSA)。本文通过将这种极具权威性的测评方式与重庆知名度较高的十所学校同一阶段、同一题型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以期找出重庆阅读测评的不足,并借鉴TSA中先进之处,为重庆阅读测评的提高与改进提供思路。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香港TSA和重庆十校比较的研究背景,既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是重庆阅读现状考核的需要。其次,笔者在绪论中还阐述了概念界定、文献述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能够开展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笔者对香港TSA与重庆小升初考试概述,主要围绕命题依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工具和途径、评价数据分析等进行总的梳理和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现状,找到本研究的立论点:鲜有对香港、重庆两地阅读测评的横向对比,本研究即为了开拓视野,寻找新的观点和对比。第三部分剖析两地试卷。本研究分别以时间(纵向)、区域(横向)为区分基点,梳理对比两地阅读测评试题的不同,总结出差异要点,总结各自的特色。香港TSA阅读评核更接近与国际大型阅读测评的接轨、重庆则更加注重文学类文本的考察,尤其是对鉴赏类题目“情有独钟”。第四部分笔者对两套阅读测评试题进行评估,分别归纳总结出了两套试卷的优点与不足,对考核方式、评估特点、文章体裁特点进行了分析。香港TSA阅读突出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教学与评估一致、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小学中文教学的基础性、评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其不足主要为教考分立加重了学生负担、阅读量小。重庆则注重文学情感性、难度高更具甄别性;其不足主要为文章体裁的单一性、考察范围不够全面。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笔者基于阅读测评分析提出的一些思考,第一,阅读教学不应太功利,为了得分而训练,应该回归到理性,以检测能力为主;第二,在文本体裁上注意类型的多样化,“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第三,评估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只有与自己息息相关,学生才会产生兴趣;第四,优化测评框架,对题型的命制、学生认知过程的侧重等方面应有所调整;第五,多教给学生策略,淡化感觉,带给学生更多可掌握的方法。

杨彩玲[2](2019)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方法浅探》文中认为高中历史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的教学方式好坏尤其重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专家的重视。高中历史是高考的一门课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而且高中历史知识非常枯燥乏味,因此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帮助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实际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高中的一线历史教师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教学策略对教学的影响,也没有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很大的改善。

李旺[3](2018)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给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及可参考的实践经验;提高初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实现职业生涯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推行。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和调查法了解初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需求,比较分析国内外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挖掘整理可用的教学素材。并在此基础上,以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等在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民族中学初一、初二年级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及课堂表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贯彻职业生涯教育是可行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应该采用恰当的形式,以保证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有效性。笔者建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加强生物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建设,提高生物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丰富职业生涯教育渗透的内容及形式。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涉及的职业类型不多,学生主动搜集职业信息的机会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宣传,未能整合社会资源达到最好的职业体验效果,笔者将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改进。

谢灵峰[4](2017)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试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既沿承传统的教材编排范式,又充分地融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设计元素。通过梳理五本(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笔者发现,在80篇选文里,属于“现当代散文”范畴的有16个篇目,约占20%,深入理解现当代散文非常重要。理解能力在阅读能力的链条上起着传输带的作用,直接决定着读者对现当代散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影响着阅读者的阅读获得和精神的丰盈。然而在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理论素养、经验积淀不够,研究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措施针对性不强;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宽、阅读积累不足、理解习惯不良与理解过程不够规范等等。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理解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对散文、理解能力、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梳理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确定“课前、课中、课后”的微观研究思路和提高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施策略。第二章,主要借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全国卷)》和伍远岳、刘彩姣《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行为表现表》,明确阅读理解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阐述其要素的含义,编制《阅读理解能力构成要素表》,并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梳理出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构成要素:解释能力、概括能力和推断能力,绘制出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流程图,并阐述其要素的含义,编制《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构成要素表》。以此为基础,阐述提高现当代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特征:在想象中扩展理解的空间、在体验中增强对情感的理解、在言语中促进理解的升级和在科学评价中引领理解能力发展,同时阐述提高现当代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要求:从文类上厘清理解方向、从文体上明确理解路径、从体式上寻找理解重心。第三章,编制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师生问卷调查表,从构成要素、教学特征、基本要求和培养策略四个维度,全面调查、分析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现状;并从学习的准备条件、“课前、课中、课后”的阅读情况和培养期望五个方面,分析影响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因素。第四章,依据散文的文体体式和文本特征,立足课堂阅读教学,研究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课前、课中、课后”微观教学模式,课前策略是正确理解的前提,课中策略是有效理解的关键,课后策略是促进深度理解,其中主要培养策略有:悉背景论人世、先感知后剖析、拓展阅读对话、多朗读强语感,丰富阅读积累等。

赵艳敏[5](2017)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之中国科技史编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十一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之前的“一纲一本”,变成了现在的“一标多本”。同时,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内容也有很大突破,采用“专题+模块”的形式。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历史(Ⅰ)着重政治领域,历史(Ⅱ)着重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历史(Ⅲ)着重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史的地位相较之前有很大提升。科技史部分在文化专题,就对现行四个版本教科书的研究对比来看,科技史的编写,尤其是中国科技史的编写,相对来说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备受关注不相匹配。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现行四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相关内容,考察中国科技史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编写状况,其中也会简单对比2002年旧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此窥见,在国家大力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环境下,我们对中国科技史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尝试分析原因,并提出完善建议。首先,文章通过详细解析对比2002年版历史大纲和2003年版课程标准有关中国科技史方面的规定,并从中找出新版课程标准相较于旧版历史大纲关于中国科技史规定方面的不足和进步。其次,文章详细对比了新旧教科书之间及现行四种版本教科书中中国科技史编写的内容。新旧教科书都主要从体例结构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对比,现行四个版本的对比更为细致,在体例结构的对比中具体到了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教学内容的对比细化到了具体的文本内容。再次,文章提出了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中国科技史的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上述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指出教科书中中国近代科技史部分的缺失以及缺失的可能原因,阐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特殊意义,强调教科书的编写应该给予其充分的重视。二是指出已编写的古代科技史和现代科技史存在的问题。问题从以下五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科技史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写;二是基本文和补充文的比例和表述;三是习题设计类型单一,测试能力层次不足;四是历史知识表述不一致;五是课文中各种表述不严谨。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编写态度上对中国科技史的完整性不够重视,二是各编者的编写理念不同,三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导向,四是存在考证不全面,表述不准确,审查不严格的问题。最后,针对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科技史的编写试着提出合理建议。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重视中国科技的编写,一方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需要补充中国近代科技史内容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科技史和中国现代科技史的编写现状应进一步改善。二是编写教科书要善于相互借鉴,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取长补短。三是注意引进史学研究新成果,保证教科书编写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四是要重视一线优秀教师的合理建议,完善信息反馈渠道。五是认真执行教科书的审定制度,把好教科书编写最后一关。创新之处是,把科技史专题区别为中国和世界两部分,主要研究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中国科技史的编写在不同版本教科书中的处理,突出强调应该注意中国科技史编写在教科书中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着重于分析中国科技史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编写问题。

陶佳丽[6](2014)在《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评价与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紧密联系,课堂即时评价作为一种内部课堂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研究和一线教师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研究影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因素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理论价值。相关研究显示,教师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行为之一——课堂即时评价为切入点,研究其对学生参与的影响。研究问题包括:(1)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内涵、结构是怎样的?(2)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内涵和结构是怎样的?(3)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现状如何?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如何?(4)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现状如何?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如何?(5)课堂即时评价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6)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如何?(7)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影响情况是怎样的?本研究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研究问题、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阐释“课堂即时评价”、“学生参与”等核心概念;综合述评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第三部分对本研究中涉及的问卷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说明,并且从问卷信度、项目区分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面呈现修订后问卷的质量指标。第四部分对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通过AMOS17.0建构模型,验证假设,最后进行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性检验。第五部分是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维度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状况进行描述,并且说明学生参与三个维度的相关性,最后检验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第六部分首先对课堂即时评价、学生参与各个维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具体影响情况。第七部分阐述本研究结论、启示、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本研究中设计的课堂即时评价问卷涉及四个一级指标,共18个题项;学生参与问卷共27个题项,涉及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2.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现状不佳: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内容偏重知识维度、非言语评价方式使用较少、正向评价效能表现不突出。课堂即时评价主体、内容、方式、效能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作为自变量影响评价效能。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校、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在测评课堂即时评价得分上存在差异。3.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维度上发展不均衡,行为参与水平发展最好,情感参与水平次之,认知参与水平最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的相关性较大。不同性别、学校、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在参与水平上存在差异。4.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四个维度对学生参与的三个维度都有影响,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区组人口学变量对因变量学生参与具有显着的解释力,其中性别的个别解释力最大。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性别、学校和年级)的影响下,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的预测作用显着,能够带来17.3%的解释力。其中,评价主体和评价效能对行为参与影响较大,评价方式和评价效能对情感参与影响较大,认知参与受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为深化教师教学影响学生参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具体到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各个维度的影响情况。研究工具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尼·扎木苏荣[7](2000)在《如何制定《目标教学中前提测评题》的浅探》文中研究表明

陈妙兴,林月娥[8](2000)在《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文中认为

二、如何制定《目标教学中前提测评题》的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制定《目标教学中前提测评题》的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试题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五、研究对象、方法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全港性系统评估与重庆小升初考试概述
    一、命题依据
    二、评价的目的
    三、评价的内容
    四、评价的工具和流程
    五、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
第二章 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试题的对比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两地阅读测评考题的分析
    三、两地阅读测评差异要点的总结
        (一)形式上:主客观题的占比差异
        (二)内容上:体裁和考题的区分
        (三)各有特色的阅读
第三章 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的优缺
    一、香港TSA阅读测评的优点
        (一)考察能力:侧重中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反馈方式: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小学中文教学的基础性
        (三)评价主体:评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二、香港TSA阅读测评的不足
        (一)独立于教学,加重负担
        (二)阅读总量小、客观题滥觞、选材不经典
    三、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的优点
        (一)注重文学性、文化性
        (二)更具甄别性
    四、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的不足
        (一)文本类型上:缺少信息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
        (二)考察范围上:考点涵盖不够全面
第四章 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测评的对比思考
    一、测评理念的思考
        (一)测评理念:阅读测评应回归理性
        (二)测评理念:应注重阅读策略的考察
    二、测评内容的思考
        (一)测评内容:文章体裁应多样化
        (二)测评内容:文章主题应生活化
        (三)测评内容:优化阅读题型框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方法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1.努力探索、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重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3.运用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

(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及现状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及现状
    第三节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行动研究法
        五、实验法
        六、观察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路线
    第五节 研究预期
第三章 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职业生涯(Career)
        二、职业生涯教育(Careereducation)
    第二节 相似概念区别与联系
        一、职业指导(Vocationalguidance)
        二、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
    第三节 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职业性向理论
        二、职业发展理论
    第四节 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原则与目标
        一、初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原则
        二、初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
第四章 职业生涯教育纵向分析
    第一节 各学段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情况比较
        一、学前教育阶段
        二、小学教育阶段
        三、初中阶段
        四、高中阶段
        五、大学阶段
    第二节 初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位与衔接
第五章 生物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人教版生物教材职业生涯教育相关内容分析
        一、“与生物有关的职业”主题栏目
        二、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栏目
    第二节 中外主流生物教材比较分析
    第三节 人教版与北师大版生物教材比较分析
第六章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环境分析
        一、周围环境分析
        二、校园环境分析
        三、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
        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第二节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课堂实践
        一、课堂渗透
        二、活动课渗透
        三、课后渗透
第七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实验后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一、实验前测结果统计分析
        二、实验后测结果统计分析
    第二节 观察法收集数据分析
        一、编制观察记录表
        二、课堂观察记录统计结果及分析
        三、课后观察记录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访谈资料总结与分析
    第四节 职业规划周记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实验前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B 实验前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C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问卷
    附录D 初中生职业成熟度评价量表
    附录E 生涯人物访谈表
    附录F 实验后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1.1 发展理解能力,有利于增强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1.2 提高理解能力,有利于提升高中学生鉴赏和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1.1.3 有效提升理解能力,有利于发展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2 关键词界定
        1.2.1 散文
        1.2.2 理解能力
        1.2.3 散文阅读理解能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调查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经验总结法
2 阅读理解能力的概述
    2.1 阅读理解能力的构成要素
    2.2 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构成要素
        2.2.1 解释能力
        2.2.2 概括能力
        2.2.3 推理能力
    2.3 散文教学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特征
        2.3.1 在想象中扩展理解的空间与情境
        2.3.2 在体验中增强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2.3.3 在言语中促进理解的升级与内化
        2.3.4 在评价中引领理解的发展与巩固
    2.4 散文教学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要求
        2.4.1 从文类上厘清理解方向
        2.4.2 从文体上确定理解路径
        2.4.3 从体式上寻找理解重心
3 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现状与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3.1 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1 师生对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构成要素的知晓情况
        3.1.2 师生对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教与学主要特征的了解情况
        3.1.3 师生对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基本要求的关注情况
    3.2 影响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3.2.1 学习条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2 课前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 课中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4 课后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5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 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4.1 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课前培养策略——正确理解的前提
        4.1.1 自主独立研学,构建阅读理解的图式
        4.1.2 强化习惯养成,规范阅读理解的流程
        4.1.3 丰富阅读资源,夯实正确理解的能力
    4.2 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课中培养策略——有效理解的关键
        4.2.1 开启阅读模式,强化整体理解
        4.2.2 改善阅读生态,促进高级理解
        4.2.3 围绕知人论世,展开焦点阅读
    4.3 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课后培养策略:促进深度理解
        4.3.1 多元体验,提升理解的深广度
        4.3.2 分级评价,引领理解力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中历史教科书之中国科技史编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历史科技史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相关研究概念解释
        (一)“教材”、“历史教材”和“历史教科书”
        (二)体例和结构
        (三)科学、技术和科技
第一章 旧版高中历史大纲与新版课程标准中中国科技史的规定
    一、2002 年版高中历史大纲中国科技史方面的规定
    二、2003 年版课程标准中中国科技史方面的规定
    三、比较旧大纲与新课标有关中国科技史教学内容的规定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科技史内容的文本分析
    一、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
    二、旧版教科书中国科技史的体例结构和编写内容
        (一)旧版教科书中国科技史的体例结构
        (二)旧版教科书中国科技史的编写内容
    三、新版教科书中国科技史体例结构对比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
    四、新版教科书中国科技史编写内容对比
        (一)古代中国科技史
        (二)现代中国科技史
第三章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科技史编写问题及其原因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科技史内容编写问题
        (一)中国近代科技史的缺失问题
        (二)古代科技史和现代科技史编写所存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科技史内容编写所存问题原因分析
        (一)编写态度上对中国科技史的完整性不够重视
        (二)编写理念不同
        (三)高考历史命题导向
        (四)考证不全面,表述不准确,审查不严格
第四章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科技史编写相关建议
    一、重视中国科技史的编写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需要补充中国近代科技史内容
        (二)中国古代科技史和现代科技史的编写
    二、编写教科书要善于相互借鉴
    三、关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引入
    四、重视一线优秀教师的参与和反馈
    五、认真执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课堂即时评价
        2.1.2 学生参与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课堂即时评价
        2.2.2 学生参与
3 编制及实施调查问卷
    3.1 编制调查问卷
    3.2 实施调查问卷
4 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现状
    4.1 基本状况
    4.2 各维度状况
        4.2.1 评价主体
        4.2.2 评价内容
        4.2.3 评价方式
        4.2.4 评价效能
    4.3 SEM分析
        4.3.1 模型构建
        4.3.2 模型运算
        4.3.3 模型解释
    4.4 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性检验
        4.4.1 性别
        4.4.2 学校
        4.4.3 年级
        4.4.4 班级
5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
    5.1 基本状况
    5.2 各维度状况
        5.2.1 行为参与
        5.2.2 认知参与
        5.2.3 情感参与
    5.3 相关性分析
    5.4 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性检验
        5.4.1 性别
        5.4.2 学校
        5.4.3 年级
        5.4.4 班级
6 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6.1 相关关系分析
    6.2 影响模型分析
        6.2.1 整体
        6.2.2 各维度
    6.3 案例分析
        6.3.1 课堂即时评价行为观察分析
        6.3.2 学生课堂参与观察分析
7 研究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1.1 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
        7.1.2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
        7.1.3 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7.2 讨论
        7.2.1 启示
        7.2.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4: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调查问卷
    附录5:课堂即时评价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附录6:学生参与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致谢

四、如何制定《目标教学中前提测评题》的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TSA、重庆十校小升初阅读试题对比研究[D]. 李梦亚. 西南大学, 2020(01)
  • [2]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方法浅探[J]. 杨彩玲. 中国校外教育, 2019(27)
  • [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D]. 李旺.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D]. 谢灵峰.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5]高中历史教科书之中国科技史编写问题研究[D]. 赵艳敏. 河南大学, 2017(06)
  • [6]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影响研究[D]. 陶佳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7]如何制定《目标教学中前提测评题》的浅探[J]. 尼·扎木苏荣.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0(S1)
  • [8]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 陈妙兴,林月娥. 教育导刊, 2000(Z2)


中国现状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

上一篇:确立“三出”目标,繁荣先进文化
下一篇:下岗女工再就业调查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