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花生套期保值及密度优化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麦套花生套期与密度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兆新[1](2021)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套种花生是麦油两熟的重要种植方式,也是缓解粮油整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学试验站进行。选用济麦22和山花101为试验材料,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选用N-P2O5-K2O含量相同的普通复合肥(CCF)和控释复合肥(CRF),在施氮总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基肥:拔节期:挑旗期:始花期施肥比例分别为:50%-50%-0-0(JCF100),50%-0-50%-0(FCF100),35%-35%-0-30%(JCF70和JCRF70)和35%-0-35%-30%(FCF70和FCRF70),以不施肥为对照(CK),同时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全年氮肥两作三次施用(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追肥)能显着提高麦套花生叶绿素含量、LAI、Pn、ΦPSⅡ和qpo,且小麦挑旗期追肥效果优于拔节期追肥。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能够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SOD、POD与APX活性,同时降低各生育时期的MDA含量。表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降低花生生育中后期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两作三次施肥方式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籽仁产量和花生的荚果产量,增加了麦套花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同时控释复合肥处理促进了氮素向花生荚果的转运,从而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可见,两作三次施肥并采用控释复合肥,能够延长麦套花生叶片的功能期,延缓叶片衰老,从而增加花生产量。2.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品质的调控效应控释复合肥显着提高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降低K点的可变荧光FK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和J点的可变荧光Fj占振幅Fo–Fp的比例(Vj),表明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受体侧性能的改善大于供体侧。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对花生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说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花生籽仁蛋白质积累。另外,JCRF70处理还可以增加花生脂肪酸组分中油酸含量,降低亚油酸含量,提高花生籽仁的O/L比值,对延长花生制品货架寿命有利。3.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的影响两作三次施肥方式同时推迟追肥时期对小麦季氮素吸收没有显着影响,但增加了花生季和周年的氮素吸收总量。小麦季15N来源于追肥的比例要高于基肥。花生季15N来源于花针期追肥的比例大约是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的两倍,在相同追肥比例下,花生季15N来源于挑旗期追肥的比例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15N示踪试验表明,小麦对挑旗期或者拔节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基肥。在相同的施肥比例下,花生对挑旗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此外,花生对花针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高于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氮素损失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由于同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回收效率和土壤残留率,FCF70处理的损失率在三个施肥处理中最低。4.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CK相比较,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显着增加,尤其在灌水或者降雨后更为明显。由于较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雨量,整个花生季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要整体高于小麦季。两作三次施肥方式N2O累积排放量要显着高于一作两次施肥,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RF70处理的N2O排放量在两个生长季均低于JCF70。CO2排放通量与N2O排放通量在小麦季与花生季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各施肥处理的GWP较CK均显着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F70处理的GWP较JCRF70提高了7.2%。但JCF100和JCRF70两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由于两作三次施肥显着增加了作物产量,JCF70和JCRF70处理的GHGI较JCF100分别降低了11.0%和18.2%。此外,由于周年产量最高,JCRF70处理的GHGI在所有处理中最低。

董志强,郑孟静,吕丽华,张经廷,申海平,姚艳荣,张丽华,贾秀领[2](2020)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不同冬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模式下小麦产量的差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模式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SPAD值、冠层温度和最大LAI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大垄宽幅垄上覆膜(T1)、大垄宽幅未覆膜(T2)、小垄宽幅未覆膜(T3)、15 cm等行距(T4,对照)。结果表明,T1处理较对照减少了小麦灌浆后期旗叶光合速率,T2、T3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T1、T2、T3处理小麦孕穗期旗叶SPAD值均高于对照,而开花期和灌浆中期旗叶SPAD值均低于对照;3种套种模式小麦开花前冠层温度显着高于对照,而最大LAI低于对照,其中T1、T2处理与对照差异显着;2017-2018年冬小麦产量变化为:T2<T1<T3<T4,3种套种模式与对照差异均极显着,且3种套种模式间差异极显着。综合考虑小麦、花生产量、种植效益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得出小垄宽幅未覆膜冬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模式为不同套种模式中最佳种植模式。

万书波,张佳蕾,张智猛[3](2020)在《花生种植技术的重大变革——单粒精播》文中指出传统花生种植穴播2粒或多粒,同穴多株之间地下部根系交错,竞争肥水资源,地上部叶片遮挡竞争光热资源,极易出现大小苗,限制花生产量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根据竞争排斥原理,建立了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单粒精播将花生每穴2粒或多粒播种改为每穴1粒,扩大株距,缓解相邻植株间的竞争,个体均匀一致、整齐健壮,更能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单位面积株数减少,群体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光合产物向荚果的分配率,通过提高经济系数来提高产量。本文论述了花生单粒精播技术的发展历程、理论与技术突破、发展前景等,并提出了限制大面积推广的技术瓶颈,旨在推动该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武颖烜[4](2019)在《河北省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花生的种植模式,正由春播高产种植模式转向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传统春播高产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供给需要。目前,河北省建立了轻简化示范区,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显着,但由于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收益数据尚没有直接获取渠道,对该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低无法获取,导致2016年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尚不足40%,多数农户对是否采用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仍持观望态度,积极性普遍不高。基于此,本文以投入产出理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等理论为基础,以河北省大名县、滦县以及新乐市为研究试点,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应用SPSS软件和C-D函数,结合对比分析法,对麦套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与春播高产种植模式下,河北省花生投入与产出、成本收益以及各类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我省花生种植的增产增效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麦套花生绿色轻简化模式和春播高产模式的投入产出对比中,在投入方面,大名县麦套花生绿色轻简化模式的投入为694.5元/667m2,而春播高产种植模式投入为651元/667m2,较春播种植模式增加10%,滦县麦套花生绿色轻简化模式的投入为808.4元/667m2,新乐市的投入为811.6元/667m2,显着高于春播高产种植模式,劳动投入麦套轻简化较春播低1.1%左右;在产出方面,大名县麦套花生单位面积产量为450kg/667m2,春播高产为399.7kg/667m2,产量明显高于春播,其他两个地区情况一样。第二,对比两种模式的收益情况,可以得出三个地区麦套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均高于春播高产模式。从净收益方面,三个地区的麦套花生分别比春播模式高1.11%、1.07%、1.05%。从收益率方面,三个地区之间相差较小。第三,通过测算得出,三个地区麦套花生绿色轻简化模式的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效率、土地生产效率及平均生产效率都高于春播种植模式。第四,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2.34%,且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种植中技术含量的不断增加,产出效益的也呈增长趋势。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比春播和麦套绿色轻简化种植两种模式,麦套投入较春播明显高10%,产出也呈倍递增。第二,麦套绿色轻简化模式净收益普遍高于春播模式。第三,麦套花生相较春播花生对资本、土地、劳动等投入有更高的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第四,麦套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下,科学技术使种植效益显着提高,此模式属于技术密集型栽培模式,同时扩大生产规模有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优化的推广措施: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发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公众号,提升农户的认知程度;在乡镇以及县域农村建立健全的推广服务体系,并让专业人士对推广人员进行多元化培训,做到精准专业的推广工作;定期指派推广工作人员到基层了解实际情况,针对部分没有选用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花生种植户进行走访调查,找出其未参与施用的原因,针对其实际情况进行解决;加强各地区政府机关对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种植户的鼓励政策,提高农民的种植热情,保障农民收益。

修俊杰,张伯岩[5](2018)在《单粒精播模式下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明单粒精播模式下密度对不同类型花生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铁引花1号’和‘唐A825’为试验材料,设置7.5万穴/hm2、15万穴/hm2、22.5万穴/hm2、30万穴/hm2、37.5万穴/hm2、18万穴/hm2(对照)6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单播条件下适当密植有利用花生产量的提高,大粒型‘铁引花1号’在15万株/hm2时产量最佳,比对照增产15.8%。中小粒型‘唐A825’在22.5万株/hm2时产量最佳,比对照增产26.5%。生育前期密度对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明显,生育后期群体产量、最大阶段积累量、最大日积累量、叶、茎、柄的干物质积累量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峰值变化,单株的干物质积累量、输出率、贡献率等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着减少。

栗鑫鑫[6](2018)在《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于2016-201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济麦22、花生品种山花108为试验材料,设置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为4个麦套播期处理,同时设收麦后夏直播(6月11日)和夏播覆膜(6月13日)栽培,系统研究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物候期的影响不同播期所处气象因子不同是造成花生物候期差异的主要原因。随播期推迟生育进程加快,出苗期、苗期、花针期生育期天数明显减少,全生育期天数逐渐缩短,最晚播期较最早播期减少21 d。气象因子中>10℃积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均随播期推迟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产量形成期(结荚期至成熟期)日照时数与>10℃积温随播期推迟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说明适期套种花生生育后期能获得较高的积温和日照时数,利于荚果发育成熟;套种过早,花生苗期温度较低导致生育进程延迟;夏直播与夏直播覆膜处理花针期前生育进程较麦套花生缩短1121 d,这是夏直播花生生育的优势,但产量形成期短,荚果饱满度差限制了夏花生产量的提高。2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的影响在小麦与花生共生期,花生主茎高、侧枝长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5月20日之前套种的花生主茎高达10 cm以上,易形成高脚苗;至花针期,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播期推迟呈逐渐上升趋势,表现为夏播覆膜>夏直播>麦套花生;花针期后,麦套花生营养生长加快,植株性状和干物质积累量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夏直播与夏播覆膜处理,而夏播覆膜处理较夏直播处理叶面积系数高,从而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3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在花生生育前期,夏直播与夏播覆膜处理能显着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同时硝酸还原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与根系活力均高于麦套花生,可有效促进花生营养生长。生育中后期麦套花生各生理活性指标显着高于夏直播和夏播覆膜处理,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表明麦套花生可以提高生育中后期花生生理活性,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进而增加光合产物积累。4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随播期推迟,荚果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5月25日播期处理花生产量最高,较5月15日、5月20日、5月30日播期处理分别提高28.7%、7.9%、9.9%;而夏直播处理荚果产量最低。从产量构成因素看,随播期推迟,公斤果数与公斤仁数显着增加,出仁率逐渐降低,单株结果数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说明适期套种通过提高单株结果数与出仁率,降低公斤果数与公斤仁数来提高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从经济效益来看,5月25日播期综合效益最高,5月15日播期与夏直播处理综合效益处于最低值。不同播期处理花生品质存在显着差异。随播期推迟,粗脂肪含量、O/L比值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早播可以提高油酸、硬脂酸、花生酸相对含量,以5月20日播期含量最高;晚播利于提高亚油酸、棕榈酸、花生烯酸、山嵛酸的相对含量,以夏直播处理含量最高;而对廿四烷酸相对含量无显着差异。随播期推迟氨基酸总含量显着增加,其中苯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丙氨酸在不同处理间达极显着差异,以夏直播处理氨基酸总含量最高。在麦油两熟双高产田条件下,如人力和物力充足,宜选用麦田套种方式,最佳播期为5月25日;在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夏直播花生宜采用覆膜栽培,力争早播,适当增加密度和适期晚收。

田跃霞,白冬梅,权宝全,薛云云,王贵江[7](2018)在《林下花生单粒精播最适密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晋花10号花生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幼龄果园间作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单粒精播密度与双粒穴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密度为18.0万穴/hm2和21.0万穴/hm2时,单株生产力高,单株结果数多,饱满度较高,单位面积结果数多,因而产量最高。由试验数据结合趋势图得出,单粒精播最适密度为20.40万穴/hm2,产量为2 899.35 kg/hm2,较双粒穴播对照节种32.0%、增产7.38%。

李玉芳,马杰,肖才升,杨春安,朱春生[8](2017)在《单粒精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原理,研究了适宜湖南种植的高产优质花生品种‘湘花2008’不同密度下单粒精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花生出苗率有下降趋势,主茎高、侧枝长在21万株/hm2下最大,分枝数、结果枝数、叶龄数、单株荚果数均随着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单粒精播高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体生产力;产量和品质均在18万株/hm2时表现最佳,且高于常规生产上双粒穴播30万株/hm2。因此,花生单粒精播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减少用种量,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实现花生高产高效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栽培技术。

陈雷,李可,范小玉,吴继华[9](2017)在《不同土质下密度和化控对花生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明不同土质下,花生高产适宜的密度和化控时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18.0万、22.5万穴/hm2)和化控(25,30,35,40 cm)对花生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下,高密度比常规密度下主茎高、饱果率显着增加,总分枝数、单株生产力显着减少,单株结果数、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仁率减少但不显着,二者产量差异不显着;化控处理均能显着提高花生产量,在25 cm处理时产量最高。沙土下,高密度比常规密度下主茎高显着增加,单株生产力显着减少,其他性状变化不显着,高密度产量显着高于常规密度;随化控株高增加,花生产量增加,仅在40 cm处理显着高于对照。综合分析,壤土在18.0万穴/hm2,化控株高25 cm处理时产量最高,为6 532.20 kg/hm2,沙土在22.5万穴/hm2,化控株高40 cm处理时产量最高,为5 625.00 kg/hm2。

杨中旭,李秋芝,尹会会,商娜,李海涛,李彤,王士红,张晗[10](2016)在《麦后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适宜密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麦后夏直播花生的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进行,其中主处理为垄作(LZ)和平作(PZ)两种种植方式,副处理为5个单粒精播密度[(19.525.5)万穴/hm2],对照采用双粒播种,密度为15.0万穴/hm2。垄作、平作均采用覆膜双行种植。结果表明,垄作的主茎高、侧枝长分别比平作高2.3、1.1 cm,两种种植方式的主茎高、侧枝长都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是不同密度处理间的主茎高、侧枝长没有显着差异;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少,垄作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分别比平作多0.7、0.6条;垄作单株果数比平作多1.1个、公斤果数少52.1个,两种种植方式单株果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公斤果数随种植密度加大而呈增加趋势;垄作百果重、出米率分别比平作多31.3 g、高4.4个百分点,两种种植方式百果重、出米率随种植密度加大而降低;不同种植方式间荚果产量差异极显着,垄作平均荚果产量5 929.1kg/hm2,比平作增产19.54%,同一种植方式不同密度处理间荚果产量也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两种种植方式均是T2(21.0万穴/hm2)、T3(22.5万穴/hm2)密度处理产量居前2位,比对照增产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本地区花生麦后夏直播垄作覆膜、平作覆膜种植的最适宜密度范围是(21.022.5)万穴/hm2,单粒精播最佳密度也为(21.022.5)万穴/hm2,最佳种植方式是垄作覆膜栽培。

二、麦套花生套期与密度优化配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套花生套期与密度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套作研究进展
        1.2.2 花生施肥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1 叶绿素含量
        2.2.2 气体交换参数
        2.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2.4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
        2.2.5 JIP-test分析
        2.2.6 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含量
        2.2.7 ~(15)N丰度值测定
        2.2.8 NH~+_4-N和 NO~-_3-N含量的测定
        2.2.9 根系活力
        2.2.10 硝酸还原酶活性
        2.2.11 叶片衰老特性
        2.2.12 籽仁品质
        2.2.13 产量测定
        2.2.14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1.1 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3.1.2 叶绿素荧光特性
        3.1.3 叶片衰老特性
        3.1.4 产量形成
    3.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3.2.1 叶片光合特性
        3.2.2 叶片光系统Ⅱ(PSⅡ)特性
        3.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4 籽仁品质
    3.3 不同施肥措施对麦套花生周年氮素利用的影响
        3.3.1 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氮素收获指数和表观回收效率
        3.3.2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3.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4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4.1 土壤养分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3.4.2 GWP和 GHGI
4 讨论
    4.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周年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1.1 叶片光合特性
        4.1.2 叶片衰老特性
        4.1.3 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
        4.1.4 氮素积累与分配
        4.1.5 麦套花生周年产量
    4.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Ⅱ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4.2.1 光系统Ⅱ性能
        4.2.2 花生籽仁品质
    4.3 氮素利用效率
        4.3.1 花生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以及在各器官的分布
        4.3.2 周年氮素平衡
    4.4 周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4.4.1 不同肥料运筹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4.2 不同肥料运筹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4.3 控释复合肥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4.4 控释复合肥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4.5 产量、GWP和GHGI
5 结论
    5.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5.2 控释复合肥对PSII性能和籽仁品质的影响
    5.3 氮素利用效率
    5.4 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不同套种模式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旗叶净光合速率
        1.3.2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1.3.3 冠层温度
        1.3.4 最大LAI
        1.3.5 产量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套种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2.2 不同套种模式对冬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
    2.3 不同套种模式对冬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
    2.4 不同套种模式对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2.5 不同套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花生种植技术的重大变革——单粒精播(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单粒精播技术的发展历程
    1.1 问题提出阶段
    1.2 试验研究阶段
    1.3 示范推广阶段
2 花生单粒精播理论与技术创新
    2.1 单粒精播技术增产机理
        2.1.1 优化基部节间分布,塑造高产株型,根中抗逆基因上调,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
        2.1.2 优化冠层微环境,群体结构协调,光合能力提高,在总生物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提高了经济系数
    2.2 单粒精播技术体系
        2.2.1 创建了以“重塑株型、优化群体质量”为目标的单粒精播核心技术
        2.2.2 创建了以“提高抗逆性、促进荚果饱满度”为目标的钙肥调控共性关键技术
        2.2.3 提出了“调控节间分布”技术策略,创建了“三防三促”共性关键技术
        2.2.4 建立了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3 花生单粒精播技术节本增产效果和发展前景
    3.1 节约种子和成本
    3.2 增加产量和效益
    3.3 单产纪录不断刷新
    3.4 推广面积持续扩大
4 展望

(4)河北省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中国花生种植模式研究
        1.3.2 河北省花生的种植模式研究
        1.3.3 花生春播高产种植模式的发展现状及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研究
        1.3.4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
        2.1.2 春播高产种植模式
        2.1.3 科技贡献率
    2.2 理论基础
        2.2.1 投入产出理论
        2.2.2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3 河北省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研究
    3.1 河北省花生生产现状
        3.1.1 种植面积
        3.1.2 总产量
        3.1.3 单产水平
        3.1.4 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
        3.1.5 消费结构
    3.2 河北省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现状研究
    3.3 制约河北省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3.3.1 技术因素
        3.3.2 社会因素
        3.3.3 推广因素
4 两种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4.1 样本点选择及调研方式确定
        4.1.1 样本点介绍
        4.1.2 调研方式
        4.1.3 调研内容
        4.1.4 花生种植户特征描述性分析
        4.1.5 分析方法
    4.2 两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4.2.1 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投入与产出分析
        4.2.2 春播高产种植模式下花生的投入与产出分析
    4.3 两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4.3.1 投入对比分析
        4.3.2 产出对比分析
        4.3.3 花生种植过程中各要素生产率的对比分析
        4.3.4 要素弹性、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分析
5 花生种植户的技术认知、需求行为及技术推广评价分析
    5.1 种植户对花生种植技术认知分析
    5.2 种植户对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技术的采纳需求行为分析
    5.3 花生种植户对农业技员技术效果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果与结论
    6.2 推广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优化方案
    6.3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作者简介
致谢

(5)单粒精播模式下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粒精播条件下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2.2 单粒精播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单粒精播下密度对花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6)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播期研究进展
        1.2.2 麦油两熟制花生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养分测定
        2.3.2 植株性状
        2.3.3 生育进程与出苗情况
        2.3.4 相关生理指标
        2.3.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3.6 测产与考种
        2.3.7 籽仁品质测定
        2.3.8 气象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物候期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3.1.1 生育进程
        3.1.2 生育期内气象因子
        3.1.3 植株性状
        3.1.4 叶面积系数
        3.1.5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叶绿素含量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
        3.2.3 叶片光合参数
    3.3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硝酸还原酶(NR)活性
        3.3.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3.3.3 抗氧化酶活性
        3.3.4 根系活力
    3.4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产量及其综合效益的影响
        3.4.1 花生产量及构成因素
        3.4.2 综合效益分析
    3.5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3.5.1 籽仁品质
        3.5.2 脂肪酸组分
        3.5.3 氨基酸组分
4 讨论
    4.1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物候期的影响
    4.2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的影响
    4.3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功能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4.4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4.4.1 硝酸还原酶
        4.4.2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4.4.3 抗氧化酶活性
        4.4.4 根系活力
    4.5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产量及综合效益的影响
    4.6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物候期的影响
    5.2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的影响
    5.3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5.4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林下花生单粒精播最适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 结论与讨论

(8)单粒精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密度对花生出苗率以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播种密度对荚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不同播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播种密度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3 讨论和结论

(9)不同土质下密度和化控对花生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农艺性状
        1.4.2 产量及构成要素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化控对不同土质下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种植密度、化控对不同土质下花生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种植密度、化控对不同土质下花生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麦后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适宜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对花生生育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密度处理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
3 结论

四、麦套花生套期与密度优化配置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刘兆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不同套种模式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研究[J]. 董志强,郑孟静,吕丽华,张经廷,申海平,姚艳荣,张丽华,贾秀领. 华北农学报, 2020(S1)
  • [3]花生种植技术的重大变革——单粒精播[J]. 万书波,张佳蕾,张智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6)
  • [4]河北省花生绿色轻简化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D]. 武颖烜.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单粒精播模式下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修俊杰,张伯岩. 农学学报, 2018(11)
  • [6]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栗鑫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7]林下花生单粒精播最适密度研究[J]. 田跃霞,白冬梅,权宝全,薛云云,王贵江. 现代农业科技, 2018(03)
  • [8]单粒精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李玉芳,马杰,肖才升,杨春安,朱春生. 作物研究, 2017(05)
  • [9]不同土质下密度和化控对花生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陈雷,李可,范小玉,吴继华.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8)
  • [10]麦后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适宜密度研究[J]. 杨中旭,李秋芝,尹会会,商娜,李海涛,李彤,王士红,张晗.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7)


农业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三农论文 种植业论文

上一篇:菜地氮反硝化损失和N_2O排放的定量评价
下一篇:科技兴企,开辟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