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1](2021)在《张仲景与陈延之学术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全面系统的横向比较张仲景与陈延之的学术思想,更好的展现各自的理论特点,一方面丰富仲景学术研究的视角,完善仲景的辨治体系;另一方面整理陈延之的学术思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特点。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探讨、对比分析的方法。张仲景所着《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陈延之《小品方》为文献基础。通过专题论述,系统比较两者所载因机证(症)治、理法方药的现象、渊源、机理、意义。探讨相近时代中医理念、证治思路、方法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另外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二者着作中的相同病证进行方药规律分析,更直观的体现二者的临证特点。结果:1.从中医学体系来看,方论相合、脉证辨治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特点;以审证求因表征邪气是仲景辨治体系的基础,也是其传承不衰的优势所在。重方轻论、善用小、便、验方是《小品方》的主要特点;陈延之的病因思想可以解决诸如“寒温之争”“伏气温病”等较多历史问题。2.从临证证治体系来看,在外感病的论治中,仲景以部位为纲,时间为目创制了三阴三阳的论治体系;陈氏以时间为纲,部位为目因袭了“逐日浅深”的辨治体系。仲景之理论体系较陈氏更具实用性与包容性。在内伤杂病的论治中,二者具有较多的共性,仲景开脏腑辨治之先河,确立了诸多病证的治疗法则;陈延之将仲景的治疗思想进一步细化,扩展了部分病证的证治类型,促进了医家对疾病的系统认识。3.从版本学来看,仲景之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较多散落亡佚的条文,陈延之收录了仲景的效验之方,在临床实践中增损化裁。《小品方》补充现行仲景着作论述之不足,对于完善仲景的辨治体系有重要的意义。结论:1.守正与创新是中医学传承不衰的关键,仲景与陈延之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熔铸百家的精神,精究方术,寻详经法,坚持“思求经旨”之守正,不断“演其所知”之创新。2.仲景伤寒辨治体系对《小品方》影响较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成为伤寒治疗之准则;仲景内伤杂病辨治思想对陈延之影响较大,而陈氏又补充发展了仲景的不足。3.《小品方》首先打破了伤寒对外感热病的垄断,对于热邪病因格外重视,创制了众多苦寒清解的方剂,打破了辛温之品疗伤寒之藩篱,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注重经典着作学习的同时,亦当从疾病史的角度,旁征博引,搜采众论,完善经典着作中的病症辨治体系。
罗尚杰[2](2021)在《太阴(肺系)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六经皆有表里证的观点,系统梳理太阴(肺系)里证,尝试建立一个初步较为规范的太阴(肺系)里证的诊治框架。研究方法:(1)六经辨证中,以六经为纲,对里证以虚实为目进行分类梳理(实证以病邪为主,虚证以正气不足为主),将寒、热、气、血等纳入其中。(2)从《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料库中,收集古今关于“表里”、“虚实”、“肺”、“太阴”的论述。通过分析和梳理“表里”、“虚实”相关的文献,理清表里与虚实的划分,而后结合太阴肺的生理对太阴(肺系)里证进行定义。搜索“肺”、“太阴”以及各病因关键词查阅肺系里证病证的相关资料。(3)列出各证型的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类证鉴别、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具体内容,并附上临床医案加以支持。结果:1、实证以病邪为主的病因包括痰(热痰、寒痰、燥痰、痰湿、顽痰)、水饮(寒饮、寒饮郁热)、气滞、气逆、热邪、湿热、伏风、瘀血、痰瘀。虚证以正气不足为主的病因包括阴虚、血虚、气虚、阳虚。虚实夹杂证既有邪实,但正气不甚虚的病因包括:气虚兼有痰浊、阴虚兼有痰浊。(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此部分只举几个典型的证治为代表,余待以后完善)2、具体的证治分类如下:实证:(1)热痰阻肺证—清热化痰,宣降肺气—清金化痰汤等。(2)寒痰阻肺证—温中散寒,行气化痰—冷哮丸等。(3)水饮停肺临床常见证型:寒饮停肺证、寒饮郁热停肺证。寒饮停肺证—温肺化饮—苓甘五味姜辛汤等。寒饮郁热证—温肺化饮兼清郁热—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注:水饮停肺过甚壅滞于肺—泻肺逐饮—葶苈大枣泻肺汤。(4)痰湿停肺证—健脾燥湿化痰—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等。(5)燥痰阻肺证—润肺化痰—贝母瓜蒌散等。(6)顽痰阻肺证—清热润燥,行气坠痰—礞石滚痰丸等。(7)气滞于肺证—宣降肺气—四逆散等。(8)肺气上逆临床常见证型有:肠滞气逆证、肝气犯肺证、肺胃气逆证。肠滞气逆证—宣肺通腑—宣白承气汤等。肝气犯肺证—疏肝达肺—柴胡疏肝散等。肺胃气逆证—和胃降逆,调畅气机—旋覆代赭汤加减等。(9)湿热蕴肺证—清化湿热—杏仁汤等。(10)肺热证—清热泻肺—泻白散等。(11)肺中伏风证—疏风宣肺,搜风通络—苏黄止咳汤等。(12)瘀血阻肺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等。(13)痰瘀伏肺证—涤痰祛瘀—蠲哮汤等。虚证:(14)肺气虚证临床常见证型: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气虚证—补益肺气—玉屏风散等。肺脾气虚证—补益肺脾,培土生金—六君子汤等。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人参蛤蚧散等。(15)肺阳虚证—温阳益肺—甘草干姜汤等。(16)肺阴虚证临床常见证型:阴虚肺燥证、肺胃阴虚证、肺肾阴虚证。阴虚肺燥证—滋阴润肺—清燥救肺汤等。肺胃阴虚证—清养肺胃,滋阴润燥—麦门冬汤等。肺肾阴虚证—滋养肺肾—百合固金汤等。(17)肺血虚证—补血润肺—四物汤加减等。虚实夹杂证:(例举)(18)肺肾气虚,兼有痰浊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苏子降气汤等。(19)肺肾阴虚,兼有痰浊证—滋肺肾阴,化痰止咳—金水六君煎等。结论:(1)太阴(肺系)里证的证治分类是在六经皆有表里证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机地结合病所(病位)、病因、病机,为梳理六经辨证证治框架做了一小部分。(2)六经辨证中,以六经为纲,对里证以虚实为目,可以判断邪正盛衰,反映了在病理状态下正气与邪气的抗争状态。(3)补充了《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中医诊断学》肺系里证有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肺热炽盛证、饮停胸胁证4个实证,有肺气虚证、肺阴虚证2个虚证。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痰湿停肺证、燥痰阻肺证、顽痰阻肺证、气滞于肺证、肺气上逆证、湿热蕴肺证、肺中伏风证、瘀血阻肺证、痰瘀伏肺证等9个实证及肺阳虚证、肺血虚证2个虚证;并梳理肺肾气虚兼有痰浊证、肺肾阴虚兼有痰浊证2个虚实夹杂证,填补了《中医诊断学》虚实夹杂证的缺失。
刘鑫[3](2020)在《导赤温胆汤治疗小儿夜啼(心经积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观察导赤温胆汤治疗小儿夜啼(心经积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门诊的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心经积热证)夜啼患儿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选用导赤温胆汤治疗,对照组选用导赤散治疗,两组均使用中药汤剂,剂量根据患儿年龄计算,每日3次。7天即1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积分情况,并于疗程结束30天后对两组患儿进行电话随访,统计复发率,应用统计软件SPSS21.0,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在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以及西医睡眠障碍量化积分的治疗前后对比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改善小儿夜啼(心经积热证)均有疗效。3.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中医主症啼哭,次症烦躁、面赤、便秘,西医睡眠障碍症状入睡困难、夜间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中惊叫或哭喊和睡眠中翻转不宁上,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总疗效比较:两组总疗效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试验组治疗本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5.复发率比较:两组复发率比较,试验组为3.45%,对照组为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1.导赤温胆汤可有效减轻小儿夜啼(心经积热证)主次症状和睡眠障碍诸症,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且优于导赤散。2.导赤温胆汤在治疗小儿夜啼(心经积热证)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杨涛[4](2020)在《明清时期厥证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搜集古医籍中与厥证相关的内容,在系统梳理厥证发展源流和现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明清医籍中的厥证文献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明清时期厥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总结明清时期医家论治厥证的特点及创新之处,为厥证的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思路,也为丰富、拓宽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方法,通过搜索中华医典及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读秀学术搜索等电子资源,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馆藏书籍,对古医籍中与厥证相关的资料和内容进行收集,在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厥证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结果:1.明清时期医家多将阴厥等同于寒厥,对阳厥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热极发厥,真热假寒之阳厥,并将其等同于热厥。2.明清时期医家将厥证分为外感厥证与内伤杂病厥。其中外感发厥包括有:寒厥、热厥、阴厥、阳厥、体厥、脉厥、暑厥、痉厥、疟厥、疫厥、脏厥等;内伤杂病厥证包括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酒厥、色厥、薄厥、煎厥、尸厥、蛔厥等。3.明清医家对厥证病因病机认识逐步完善,其病因包括有外感六淫邪气、疠气、五运六气变化、七情内伤、饮食失宜、房劳过度、痰饮积聚及外伤失治等。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主要包括有阴阳盛衰、气机逆乱、气血亏虚、湿热郁阻、脾胃虚损、肝气上逆、脾肾阳虚、肾气亏虚。4.明清医家对厥证的治疗,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临证治疗注重辨证,因证施治。对神志昏厥者先急以醒神回厥,后随证用药;肢冷发厥轻症者可缓治其本。明清时期厥证的致病因素多,病变过程中易出现多种病邪相兼、虚实夹杂等情况,辨治难度大,但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仍是气机逆乱,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其病机核心为“逆”。明清医家在辨证时注重把握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临证治疗时以“顺”为法,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厥证,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最终使阴阳气血相顺接,则厥证自除。5.明清医家对厥证与中风,痉厥与瘛疭,厥与痹、痿,厥与癫痫、狂证,产后厥与产后晕进行了区别。6.明清医家对《内经》与《伤寒论》中的寒热厥进行了区别。认为《内经》之寒热厥均为元气虚损病证,属内伤病证,症见手足冷或手足热,治宜补益之法。《伤寒论》之寒热厥为外邪侵袭,属外感病证,以手足冷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寒厥者温之,热厥者下之。7.明清时期温病学家首次提出了体厥、脉厥、痉厥、疫厥,并对其各自的因脉证治进行了论述;在病因病机方面薛雪首次提出湿热致厥理论;在辨治方面吴鞠通运用三焦辨证论治厥证。在治疗特色方面,注重养阴,顾护胃气;强调化痰,调理气机。8.对现代中医临床的启示有:①明清医家指出痰厥、血厥均有虚实夹杂证,丰富了厥证临床辨治的内容;②现今湿热致厥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可参考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湿热致厥理论指导治疗;现代医学中多种相关疾病均可参照厥证论治,拓宽了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思维。结论:明清时期对厥证病因病机认识逐步完善,将厥证分为外感与内伤,建立了完整的辨治体系。这一时期温病学家提出了湿热致厥理论,运用三焦辨证辨治厥证,在治疗上注重养阴,顾护胃气;强调化痰,调理气机。明清时期厥证致病因素多,辨治难度大,医家们在临证治疗时,把握其病机核心为“逆”,治疗以“顺”为法,使阴阳气相顺接,则厥证自除。
颜彦[5](2019)在《心肺脏理论源流考》文中认为目的中医学的历史表明,中医基础理论一直在动态发展。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框架的形成,来自于几千年来中医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目前的文献研究,对于中医理论研究发展的路径刻画不够,对中医基础理论概念发展实践的具象化描述不多。本论文拟通过文献研究探索心肺二脏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演变。方法本论文聚焦心肺二脏,以《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九本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集大成的医着为研究对象,对古籍所涉心、肺二脏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刻画心肺脏腑理论发展源流。本论文一方面在单本古籍着作中依从于该着的书目,整理反映当时代对心肺二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治疗认识,另一方面汇集九本专着,对历代心肺二脏的生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以专题的形式梳理历代心肺二脏的基础理论发展情况,沿着时间脉络刻画心肺二脏基础理论发展的关键认识变化。结果心脏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心系统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心的生理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心主神明的功能从《内经》中的情绪与神的关系,发展到《诸病源候论》对心神的多种变化的观察记录,《太平圣惠方》对心烦进行专题记载与治疗,《和剂局方》对心悸怔忡的专方治疗,《圣济总录》《普济方》对心神变化的病因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医宗金鉴》依据不同类型的心神表现予以不同的处方。历代所记载的心病症也不断丰富,体现了心主神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心主血的功能也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不断清晰,血量、血脉与心的关系在各医籍丰富完善,古代医家逐渐认识到心与血、血脉之间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心与血、脉互相影响的病机,也逐步形成了调和血脉和调补气血的治疗方法。肺脏的理论发展主要包括:肺的生理功能包括了肺主气、肺朝百脉、肺主皮毛、肺主声、肺通调水道、肺藏魄等理论,在历代通过症状、治疗和用药的理论不断验证和扩充。肺病机主要聚焦于风、寒、热三邪,表现为气失常和津液失常更多,对肺气虚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并记载了寄生虫类疾病。对于肺系疾病的治疗,主要治则包括了补肾气、润肺、定喘嗽、通津液,随着时代发展,治法也不断丰富。本研究关注到心肺二脏治疗理论的发展,从内经的经络针刺,到唐宋的中药汤剂成为主流,再到明清以来的复方治疗,客观反映了中医学汉唐以来不断发展的疾病治疗历史演变,期待引起学界的关注,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结论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等具有里程碑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研究,较为准确地刻画出心、肺脏腑理论发展的源流,为准确继承古典中医基础理论奠定基础。
王剑锋[6](2019)在《中医儿科外感热病的防治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小儿外感热病是中医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在历史上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庞大的理论体系。然而,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其理论体系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分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医家,对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也有着不同看法,演变出不同的学术流派。由此造成外感热病的认知和治疗上的学术分歧。为了探寻这些流派的学术发展路线,以及历代中医着作所产生的影响,探寻这些医家以及着作的发现、发展和贡献,和对儿科外感热病防治产生过的积极的影响,特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遴选了从先秦两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2部经典儿科及综合性中医着作的文字文献和数字文献,对其中涉及小儿外感热病的内容,包括疾病认知、辨证方法、治法治则、临床用药等进行梳理、分析,以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等方法,找出其学术发展的规律,探寻其学术源流,整理其学术贡献。结果: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从先秦两汉开始,对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载只有若干疾病的证候,方药亦很古朴,显示出儿科学理论还未出现。第二阶段从《伤寒论》出现开始,以伤寒理论论治小儿外感热病成为学术主流。第三阶段从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以寒凉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与伤寒理论并存的局面。第四阶段为“寒凉派”学说的兴起,其开创的“玄府气液说”和“火热论”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医儿科理论,还成为了后世温病学的源头。第五阶段为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并且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相融合,并且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结论:中医儿科学对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是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它肇始于《黄帝内经》,成形于《伤寒论》。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在《伤寒论》出现后,伤寒理论一直处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的统治地位,并在“寒凉派”理论逐渐成熟后数百年间一直保持与其并存的状态。直至清代温病学的兴起,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相融合后,伤寒理论才基本退出这一学术领域。
王一辰[7](2019)在《古代医籍中小儿起居调养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国素有重子嗣的观念,传统医学亦非常注重小儿起居调养,认为遵循一定的饮食、着衣、浴儿、剃头等方法及原则,有助于小儿茁壮成长,达到保健防病之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小儿起居调养方法需求日益增加,但相关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小儿起居调养乱象频出,且屡见因偏颇的小儿调养陋习导致小儿生病乃至夭亡的报道。本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梳理古代中医小儿起居调养相关文献,以期为现代儿童保健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照。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结合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文献学、训诂学等多学科知识,梳理古代小儿起居调养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和《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为线索,查阅记载的现已刊行的儿科专着、医着中儿科专篇等共50本。涉及年代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直至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结果:在小儿生理特点方面,传统医学认为小儿乃“纯阳”之体或“稚阴稚阳”之体,纯阳说兼具稚阳和生机旺盛义,对小儿的生理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在小儿年龄分期称谓方面,古代关于不同年龄的小儿称谓主要有初生儿、嫛婗、襁褓、婴儿、黄(口)、小儿、奶腥、奶童、孩儿、幼儿、牙/芽儿、期岁、周晬、夸乳、婴孩、龆龀、及笄、童、童子、童稚、童卯、稚子、髫、弱等24种称谓。在小儿饮食调养方面,主要分为乳儿法、哺儿法、断乳法、择乳母论以及小儿饮食注意事项,提出小儿饮食量不宜过多,不宜过咸,不可食肉太早,饮食不可偏嗜等。在小儿着衣调养方面,小儿不可穿衣过暖,不可穿新衣,宜穿父母旧服。在户外活动方面,小儿须待天和暖无风之时频见风日,从秋起练习薄衣之法。在小儿洗浴调养方面,浴儿汤水须冷热调和,小儿不宜久浴、数浴,不可浴背,应在无风密室中进行洗浴,浴后以粉摩之,并用棉絮包裹。剃儿头时,应选择温暖避风处。在小儿日常保健方面,新生儿无疾不可妄行针灸,且生病运用灸法治疗时,也不宜灸囟、前额发际穴;初生小儿勿服轻粉、朱砂,若小儿无病,不可服药调养;古人还提出很多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包括“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戒养小儿,慎护风池”“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等。结论:梳理隋代至清末共50本中医儿科相关文献,探析古代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及原则共包括小儿生理特点、饮食、着衣、洗浴、剃头、户外活动、日常保健、传统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等8个方面。小儿的生理特点为“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之体;“饮乳”和“食哺”量不宜多,具体视年龄大小而定。小儿哺食宜淡不宜咸,不可食肉太早,饮食不可偏嗜。若小儿出现食积,可用空乳乳儿法消之。在小儿着衣及户外活动方面,小儿不可暖衣,可穿父母旧服,宜时见风日,从秋起习薄衣之法,可枕菊花枕。浴儿时汤水须冷热调和,不宜久浴、数浴,勿浴背,浴时勿使肥皂入儿眼中,应在无风密室中洗浴,浴后以粉摩之,再用棉絮包裹。在给小儿理发时,应选择温暖避风处。新生儿无疾不可妄自针灸,且生病运用灸法治疗时,也不宜灸囟、前额发际穴。初生小儿不可服轻粉、朱砂下胎毒,若小儿无病,亦不可服药调养。在小儿起居调养原则上,古人提出应“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戒养小儿,慎护风池”“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等原则。传统小儿起居调养的方法、原则为现代儿童保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其中一些饮食调养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后人对小儿起居调养的方法及宜忌的继承上,更应抱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宝金[8](2018)在《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文中指出窦汉卿在针灸腧穴和刺灸法方面均有浓厚的临床特色,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他的《标幽赋》蕴含经络、腧穴、刺灸法理论等内容,是历代医家最为重视的一篇针灸歌赋,《交经八穴》后世应用广泛;“手指补泻”十四字手法是对针刺手法具体操作的首次详细阐明,是明清复式针刺手法的发展基础;窦氏首创的“寒热补泻”是后世“烧山火”“透天凉”的直接来源,其透穴法、刺血法独具特色。《窦太师针经》是国家标准经穴主治研究的四大源头文献之一。故对窦汉卿的腧穴和刺灸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选题依据鉴于窦汉卿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后世针灸医家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其具有浓厚临床特色的针灸腧穴、刺灸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但目前对窦氏针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经指南》一个文本上,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后发现的《窦太师针经》《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集成》等文本关注较少。对《标幽赋》和《交经八穴》关注较多,对窦氏刺法、穴法多为单独专题性研究,论刺法者多,言灸法者少。对《窦太师针经》等文本蕴含的窦氏腧穴理论、刺灸法理论关注较少,对窦氏多个文本的综合性理论研究较少。本题的立意在于填补此缺漏,对窦汉卿多个文本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理论的全貌。·研究目的①探寻窦氏生平文化背景,使窦氏针灸理论形成的思想因素得以显现;整理窦氏着述篇目,分析明代吴嘉言《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文本,考证其与窦汉卿的关系。②使《窦太师针经》的经穴、奇穴等腧穴理论,得到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③对窦汉卿刺灸法理论,尤其是针刺补泻法、透穴法、刺血法、灸法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较全面的认识。·研究材料基于横向、纵向维度的研究基线,以《窦太师针经》《针经指南》《卫生宝鉴》《济生拔粹·洁古云岐针法窦太师针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集成》《针方六集·玉龙歌》等为窦氏主要文本,以《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素问》王冰注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素问亡篇·刺法论》《素问六气玄珠密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子午流注针经》《医学纲目》等文献为比对文本。对《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的研究,又有元明时期十余本书籍文献。·研究方法本课题所用方法以文献学方法、医学史方法为主,参以目录学方法、文本发生学方法对窦汉卿多个针灸文本及其针灸理论进行分析,从科技哲学视野分析窦氏针灸部分内容以及窦氏文化背景。·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纵向维度,即窦氏文本与《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经典文献的比较研究;一是横向维度,即窦氏文本之间的相互比对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①窦汉卿及其着述。对窦氏的主要文化背景从儒家理学和道家两个方面,分析其与窦氏针灸理论可能存在的关系;确定承载窦氏针灸理论的主要文本及相关的着述篇目。对日本回归的《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进行文本基本构成的整体研究。②窦汉卿腧穴理论。以《窦太师针经》为主要文本,研究经穴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等内容,分析经外奇穴的来源、整理方法与体例、价值与影响,总结窦氏腧穴理论特色。③窦汉卿刺灸法理论。以《针经指南》《卫生宝鉴》《窦太师针经》为主要文本,分析窦氏治神得气、补泻法、透穴法、刺血法、针刺禁忌、灸法等内容,分析窦氏诸文本的先后顺序,探讨窦氏刺灸法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理论特色。·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展现窦汉卿的程朱理学和道家文化背景。提出程朱理学是窦氏的文化主体,分析程朱理学对窦氏针灸可能存在的影响。发现窦氏与全真教道士樊志应交往的历史文献,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窦氏对针刺补泻中医者的手指操作技术给予专门关注,从而撰写“手指补泻”。还发现元·陈基《种德堂记》记述窦汉卿与王开的师承关系。第二,将窦氏着述篇目归集成表,全面分析《针灸原枢》及《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发现《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为道医在窦氏《玉龙歌》基础上加以改编,借窦汉卿之名推广具有道家特色的针灸医术,并不是“窦桂芳校证”。提出此文本对分析《针灸神书》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总结了《针灸原枢》的文本构成和引用文献情况。第三,窦汉卿经穴理论。①《窦太师针经》的经穴正名大多依从《铜人》,亦有部分依从《千金要方》等文献;经穴别名在《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序列上,根据当时情况进行补充和扩展,用“又名”和“即”的体例与既往的“一名”体例加以区分。②《窦太师针经》对经穴的定位,基本以《铜人》作为依据,同时参照《千金要方》等文献和临床实际进行考订增减、修正,可概括为7个特色,如增加大量体位姿势取穴法和以相邻穴取穴定位法等等。③《窦太师针经》的腧穴治症较为精炼,以临床经验为主,以《铜人》为底本,参以《千金》等文本,形成7个特色和独特体例。④《窦太师针经》经穴刺灸法的治疗原则明确,与《铜人》以前文献相比,有10个刺法特色、5个灸法特色,真实反映了当时临床经穴刺灸法的发展变化。《窦太师针经》经穴别名、定位、主治症、刺灸法较《铜人》以前文献有很多新增和修订内容,部分内容散见于宋金元时期医书中,说明《窦太师针经》是一次比较集中而系统的整理,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经穴理论的实际发展变化情况。第四,窦汉卿奇穴理论。①《窦太师针经》所载33个奇穴,多半源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尚有源于《素问》等文献者,还有为窦氏首次记载者。②《窦太师针经》对奇穴的整理方法,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③《窦太师针经》对奇穴的系统整理具有5个方面的价值,为后世奇穴整理提供了标准范例,对元以后奇穴类专集的出现起到了积极影响。窦氏使奇穴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成为和经穴并列存在的一类腧穴形式,成为与经穴同级的理论知识概念体系。第五,窦汉卿刺法理论。①治神得气,窦汉卿对治神、得气的论述,基本承袭自《内经》《难经》等经典,但运用更加纯熟。②补泻法。窦氏从《素问》《难经》和唐宋金元等医家文献中,学习领会迎随、呼吸等针刺补泻法要素,加以综合运用;总结针刺“补法泻法”的具体操作,具有早期、后期的理论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性;综合深浅、方员、使令呼吸法、生成数法、针头转向、手指补泻等要素,在宋金时期针法基础上发展出“寒热补泻”法,充分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针法特色;对“手指补泻”技术,以统一体例集中论述,使之从历代文献中提炼出来、独立出来,成为一类专门的针刺补泻概念要素,与迎随、呼吸、深浅、方员等经典针刺补泻要素并列而立。③透穴法。为窦氏在前人透刺法基础上的发展再创新,几乎全身均有应用,以四肢部、头面部和背部为主。透穴针刺分寸从3分-2.5寸不等,具有3种针刺角度和6个针刺方向,还可分为双向、单向透穴刺。依据透穴过程中时间性、空间性的不同,可分别命名为“起点穴”(施透穴)、“途中穴”(透经穴)和“终点穴”(被透穴),在一个透穴刺法操作中的这些穴,大部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治病症,基本以局部病症为主。透刺法的概念范畴涵盖了透穴法,透穴法则是透刺法中的一种特殊应用,二者不可混同。透穴法的产生因素,可能包括宋代以来人体解剖学的迅速发展和藏医穿刺法的影响两个方面。④刺血法。《窦太师针经》刺血腧穴较《铜人》明显增多,以治疗局部病症为主。除应用三棱针(锋针)出血法外,还应用弹针出血法,所用针具可能为藏医斧刃形放血刀。⑤针刺禁忌。窦氏针刺禁忌内容主要源于《素问》《铜人》《子午流注针经》,但未盲从,而是依据“气血调匀”之理灵活运用。第六,窦汉卿灸法理论。主要可归纳为灸须气至、灸分补泻、有常有变、针灸不同用4个观点。综观上述结果,可以发现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理论文本所用的材料,既包括经典文献,也有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着作,窦氏对这两类文献均有独到理解、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并能综合运用。窦氏的程朱理学和道家文化背景应为此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时,窦氏从他的老师们那里学到的临床经验和他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亦为此提供了一把钥匙,或者说,解剖文献、验证文献进而重新编集文献的利器。或许,正是因为临床实证的真实经验和切实有效性,窦氏敢于突破《铜人》等经典文献,订正、新增大量内容,体现了窦氏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经穴全面立体的把握,虽不是窦氏首次运用(宋代许希、窦材、陈自明等亦有部分记述),但由窦氏首次系统整理、集中记载成为腧穴专书,真实反映了当时针灸临床发展变化的大趋势。窦氏最为重要的两个贡献,一是系统整理奇穴,一是系统整理针刺补泻中的手指技术操作方法,使奇穴、手指技术与经穴、呼吸开阖等经典概念并驾齐驱,将奇穴从有实无名的临床经验,提炼、上升为有实有名的理论知识,将手指补泻从理论知识中的隐而不显,去蔽、还原为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技术,可以说是为针灸经典理论框架补充了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单元,打上了两个大补丁。窦氏一手临床,一手文献。他既能从临床实践经验中归纳、提炼医理、义理,亦能解读、爬梳文理、医理,继承经典的框架,又能发现、补充经典的不足,突破藩篱,补充发展新的概念单元,最终形成临床与文献一体、古义与新知一体的针灸理论体系。考其形成条件,时代环境应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他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精神追求,应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或者说核心驱动力。窦氏的思想文化主体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穷理至极”的为学功夫,尤其是集宋儒大成的朱子理学,应对窦氏有很大影响;道家对手的独妙运用,或许对窦氏重视手指技术有所影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使窦汉卿经穴、奇穴等腧穴理论得到较为全面地研究,可为当前的奇穴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使窦氏刺灸法理论得到较为系统的认识,补充目前采用单一文本研究窦汉卿针灸理论而导致的认识不足与缺失,使《玉龙经》《窦太师针经》等窦氏针灸文本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使窦汉卿针灸理论的临床特色进一步呈现出来,对于当前临床中腧穴定位、主治病症和刺灸法的应用等均有切实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临床实践的临证选穴,对于当前的针灸教学实践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创新点①综合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医学史学、文本发生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窦汉卿多个针灸文本的内容,既有窦氏文本与经典文本的纵向比对、诠释,也有窦氏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阐释和比对,突破以往单一文本、单一维度、静态研究的模式,通过多文本、双向维度、动态的研究方式,梳理窦氏针灸学术来源、文本构成及先后顺序,深入探讨窦氏腧穴、刺灸法特色及其形成过程。②首次对窦氏经穴理论从穴名、定位、主治病症、刺灸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考察其在针灸史中的演变,首次系统分析窦氏整理奇穴的方法与体例,借此观察奇穴形成、发展及其演变为经穴的过程,为腧穴的发生、形成研究提供参考。③首次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野,观察、分析窦氏整理“手指补泻”、发展透穴刺法的意义,突出针灸理论中隐含的技术层面意义,认识窦氏针灸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因素,为当前针灸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局限与展望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尚未对窦氏临证针灸配穴处方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这对认识窦氏腧穴、刺灸法、配穴处方的整体性有一定影响;对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环境尚缺乏系统研究,这对评价窦氏与其他医家针灸理论之间的不同,进而提取窦氏针灸理论特色有一定影响;对窦氏针灸的传承情况尚缺乏系统分析,这对评价窦氏针灸理论的价值和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对窦氏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应是研究窦氏针灸理论形成因素的重要一环,而本人对于传统文化功底的缺失则会影响这种探讨的深入,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补上这一课;以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可以对窦氏针灸理论有更深入的解读和新角度的呈现,本人仍比较缺乏科技哲学的思考,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些都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玲[9](2018)在《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研究》文中指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是一本刊行于南宋时期的中医儿科专着。全书共二十卷,对小儿疾病的论述一零九篇,凡论一零一条,所载方剂一一三零余种。该书涵盖小儿自出生到成童之间的儿科疾病以及喂养、看护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对小儿自出生到成童之间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书体例先论后方,分门别类,内容详备,大量地引用了北宋及其以前的医学文献,对于研究南宋及以前中医儿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儿科医学中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是书详载各证,其议论亦驾实明晰,诚保婴之要书也。”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宋代医学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医儿科发展到宋代已经成为拥有系统理论和丰富临床治疗方法的成熟学科。宋代在中医儿科理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后世中医儿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作者是南宋初期的从北方至南方的医者。该书成书时间在公元1127年至1156年之间,成书的时候作者在钱塘地区生活。全书引用各类文献三十八种,分为医学书籍、其他医者的方剂及非医者收藏的资料这三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作者深受钱乙医学理论的影响,书中引用了大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论证、医案和方剂。但作者对钱乙也不是无条件的推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在继承钱乙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兼采众家之所长,充分吸收和总结北宋以及前代中医儿科精华,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创新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后世研究钱乙中医儿科成就的重要资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与《幼幼新书》是同时代的学者或者医者根据不同的成书目的同时产生的儿科专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比《幼幼新书》更能反映出南宋时期儿科医学发展水平,对后世研究南宋以前儿科医学理论,特别是南宋时期儿科发展更具有学术价值。《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体现了宋代医者对医德的自我要求以及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该书认为脐风撮口之证的病因与成人破伤风的性质相同,从致病机理上对小儿脐风撮口有着与同时代其他医者不同的认识,亦是现存最早关于脐风撮口与破伤风相同的记载。书中《疱疹论》详细论述了小儿疱疹的起因、类型、临床表现、各疱疹鉴别方法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书中对疱疹和伤寒的鉴别之细致,少见于同时代其他医学书籍。该书形成了小儿养护知识的完整系统,完善了儿科诊断的方法,对小儿变蒸理论有独特的研究,对小儿脐风和疱疹有专门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书整理、征引了大量前代医家的方剂,对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孙玉姣[10](2018)在《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初步研制》文中认为目的:构建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并对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探,探索中医阳虚宏观辨证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德尔菲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构建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及可行性的质量测评。2.以该量表为研究工具,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通过ROC曲线,对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探,构建“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并对“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测评。结果:1.编制成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量表7大辨证维度共含54项症候条目。其中,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19条,阳虚火浮维度10条,心阳虚维度2条,脾阳虚维度8条,肾阳虚维度7条,肝阳虚维度5条,肺阳虚维度3条。且通过量表质量测评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2.在此基础上,对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探,构建了“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诊断阈值为52.5。且经诊断性试验初步证实,该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97%;准确度为97%;约登指数为0.94,阳性似然比为32.33,阴性似然比为0.03;该诊断标准与专家诊断金标准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为Kappa值0.930,t=13.153,P=0.000,提示两种诊断标准一致性较好。结论:1.通过严格遵循量表构建的4大步骤(构建量表框架、备选条目池、条目筛选、量表质量测评),最终构建出具有中医理论特色、贴合中医辨证思维的、能够较全面反映中医阳虚证多层次、多维度宏观辨证诊断要点和特征的“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可用于该证的辨证规范化研究。2.本研究对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初探,构建了“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且经回顾性诊断试验初步证明,构建的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3.本研究成果将为“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临床诊断提供标准化的尺度;为日后阳虚证诊断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和借鉴;同时也将为其他中医证型宏观辨证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人生经历与医学道路 |
| 1 不同背景与人生经历 |
| 1.1 动荡不安与灾疫连年 |
| 1.2 社会安定与服石成风 |
| 2 医学思想的取向与转折 |
| 2.1 革新旧医与方论相合 |
| 2.2 传承创新与轻论重方 |
| 3 医学着作的差异流传 |
| 3.1 从若隐若现到方书之祖 |
| 3.2 从备受重视到突然亡佚 |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分析比较 |
| 1 五邪中人与病之根源的病因比较 |
| 1.1 外感之寒,差别迥异 |
| 1.2 风邪伤人,证多不同 |
| 1.3 医过与毒邪,各有侧重 |
| 2 五脏元真不畅与五脏失守的病机比较 |
| 2.1 邪正相搏,虚实有别 |
| 2.2 阴阳失调,寒热不同 |
| 2.3 发病因素,影响不同 |
| 2.4 发病形式,各不相同 |
| 3 四诊重脉与四诊重望的诊法比较 |
| 3.1 脉证并举,尤重脉诊 |
| 3.2 四诊合参,推崇望诊 |
| 4 阴阳自和与审的为效的治则思想比较 |
| 4.1 扶正祛邪,同源异轨 |
| 4.2 调整阴阳,侧重不同 |
| 4.3 标本缓急,含义不同 |
| 4.4 三因制宜,各有侧重 |
| 5 重内治轻外治与内外并重的治法比较 |
| 5.1 重内治轻外治 |
| 5.2 内外治法并重 |
| 5.3 辛温发汗,系统成熟 |
| 5.4 苦寒发汗,创新有法 |
| 6 据证用药与精究药性的用药思想比较 |
| 6.1 据证用药与勿犯禁决 |
| 6.2 炮制有法与精究药性 |
| 6.3 创新功效与融汇新药 |
| 7 博采众方与增损旧方的方剂思想比较 |
| 7.1 酸甘焦苦与合药成毒的配伍方法 |
| 7.2 随证治之与病异同治的使用方法 |
| 7.3 汤剂为主与丸散渐增的剂型变化 |
| 7.4 经方与经验方的对弈 |
| 第三章 外感病辨治思想比较 |
| 1 三阴三阳统摄外感 |
| 1.1 详于三阳,略于三阴 |
| 1.2 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
| 2 四时之病为终极之最要 |
| 2.1 明辨伤寒与天行瘟疫之不同 |
| 2.2 冬月伤寒之辨治 |
| 2.3 伏寒变温,清里透邪 |
| 2.4 冬月伤温,滋阴解表 |
| 2.5 伏温成毒,解肌清热 |
| 2.6 秋月中冷之疟病证治 |
| 3 伤寒名虽同实则异 |
| 3.1 伤寒之命名原则不同 |
| 3.2 伤寒之传变规律不同 |
| 3.3 伤寒之主治法则不同 |
| 3.4 伤寒变证之属性不同 |
| 第四章 内科病辨治思想比较 |
| 1 散寒宣肺疗咳嗽兼顾不同 |
| 1.1 散寒宣肺,注重化饮 |
| 1.2 散寒宣肺,注重调气 |
| 2 调和营卫治腹痛寒热有别 |
| 2.1 调和营卫,虚实异治 |
| 2.2 调和营卫,温中养血 |
| 3 辛开苦降疗下利侧重不同 |
| 3.1 辛开苦降,注重温补 |
| 3.2 辛开苦降,侧重寒清 |
| 4 温中化湿治霍乱复有创新 |
| 4.1 温中化湿,兼以解表 |
| 4.2 寒湿热毒,分别论治 |
| 5 脏腑分治疗消渴皆重肾气 |
| 5.1 三消分治,尤重下消 |
| 5.2 病症鉴别,责之肾虚 |
| 6 分型论治疗奔豚法度不同 |
| 6.1 平冲降逆,兼以通阳 |
| 6.2 定志安神,兼以降逆 |
| 7 补益营卫治虚劳皆重脾肾 |
| 7.1 补益精气,平调阴阳 |
| 7.2 补肾强腰,益气和中 |
| 第五章 外科病辨治思想比较 |
| 1 六淫所伤与毒邪为主的病因观 |
| 2 善于辨脓与精于辨肿的诊察观 |
| 3 内治为主与治法丰富的治疗观 |
| 第六章 妇产科病辨治思想比较 |
| 1 妇人杂病辨治思想 |
| 1.1 病症繁多,注重气血 |
| 1.2 注重肾气,善治血崩 |
| 2 妊娠病辨治思想 |
| 2.1 早期鉴别,治病安胎 |
| 2.2 辨证论治,堕胎救母 |
| 3 产后病辨治思想 |
| 3.1 新产三病,养血护津 |
| 3.2 注重调护,祛风宜单 |
| 第七章 急症辨治思想比较 |
| 1 开窍醒神,注重阳气 |
| 2 创制新法,注重外伤 |
| 第八章 针灸治疗思想比较 |
| 1 重针轻灸治疗思想 |
| 1.1 辨证施针,主治广泛 |
| 1.2 针药并用,针灸有别 |
| 1.3 针必据脉,防治结合 |
| 2 重灸轻针治疗思想 |
| 2.1 重灸轻针,不可妄灸 |
| 2.2 灸以艾良,灸量随宜 |
| 2.3 远近取穴,病症广泛 |
| 讨论 |
| 1 宋代对仲景理论的彰显 |
| 2 医经与经方中脏腑概念的差异 |
| 3 消渴与季节的关系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肺系的概念 |
| 2 “表证”与“里证” |
| 3 “虚证”与“实证” |
| 4 肺系里证 |
| 第二部分 机理研究 |
| 1 手太阴肺的生理功能特性 |
| 2 手太阴肺的病理特性 |
| 第三部分 太阴(肺系)里证证治分类 |
| 实证 |
| 1 热痰阻肺证 |
| 2 寒痰阻肺证 |
| 3 水饮停肺证 |
| 3.1 寒饮停肺证 |
| 3.2 寒饮郁热证 |
| 4 痰湿停肺证 |
| 5 燥痰阻肺证 |
| 6 顽痰阻肺证(老痰伏肺证) |
| 7 气滞于肺证 |
| 8 肺气上逆证 |
| 8.1 肠滞气逆证 |
| 8.2 肝气犯肺证 |
| 8.3 肺胃气逆证 |
| 9 湿热蕴肺证 |
| 10 肺热证 |
| 11 肺中伏风证 |
| 12 瘀血阻肺证 |
| 13 痰瘀伏肺证 |
| 虚证 |
| 14 肺气虚证 |
| 14.1 肺气虚证 |
| 14.2 肺脾气虚证 |
| 14.3 肺肾气虚证 |
| 15 肺阳虚证 |
| 16 肺阴虚证 |
| 16.1 阴虚肺燥证 |
| 16.2 肺胃阴虚证 |
| 16.3 肺肾阴虚证 |
| 17 肺血虚证 |
| 虚实夹杂证 |
| 18 肺肾气虚,兼有痰浊证 |
| 19 肺肾阴虚,兼有痰浊证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1 不足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小儿夜啼的认识 |
| 1.1 病名病症犀烛 |
| 1.2 病因病机探源 |
| 1.3 辨证论治概要 |
| 2 小儿夜啼的西医研究进展 |
| 2.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 2.2 发病机制 |
| 2.3 治疗现状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疗程 |
| 2.4 观察评价指标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积分比较 |
| 3.3 两组病例有效率比较 |
| 3.4 两组病例复发率比较 |
| 3.5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辨证思路讨论 |
| 3 治法探析 |
| 3.1 合方思想 |
| 3.2 导赤散 |
| 3.3 温胆汤 |
| 4 方药配伍 |
| 5 疗效分析 |
| 5.1 改善临床症状 |
| 5.2 综合疗效比较 |
| 5.3 复发率比较 |
| 6 预防与调护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概述 |
| 1 厥证的发展源流 |
| 1.1 秦汉两晋时期 |
| 1.2 隋唐宋金元时期 |
| 1.3 明清时期 |
| 1.4 近现代时期 |
| 1.5 小结 |
| 2 厥证的研究现状 |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 2.2 现代临床研究 |
| 2.3 小结 |
| 第二部分 明清时期厥证病名研究 |
| 1 分类 |
| 2 释义 |
| 2.1 外感厥证 |
| 2.2 内伤杂病厥 |
| 第三部分 明清时期厥证辨治研究 |
| 1 病因病机 |
| 1.1 病因 |
| 1.2 病机 |
| 2 辨治研究 |
| 2.1 治疗原则 |
| 2.2 辨证论治 |
| 2.3 小结 |
| 3 相似类证鉴别 |
| 3.1 厥与中风 |
| 3.2 痉厥与瘈疭 |
| 3.3 厥与痹、痿 |
| 3.4 厥与癫痫、狂证 |
| 3.5 产后厥与产后晕 |
| 第四部分 明清时期医家论治厥证的传承与创新 |
| 1 探讨经典,整理用方 |
| 1.1 阐释《内经》厥与《伤寒论》厥 |
| 1.2 总结整理厥证治法用方 |
| 2 诸家创新,各具特色 |
| 2.1 温病学家论治厥证 |
| 2.2 其他医家论治创新 |
| 第五部分 结语 |
| 1 主要研究结果 |
| 2 对现代中医临床的启示 |
| 2.1 丰富了厥证临床辨治内容 |
| 2.2 拓宽了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思维 |
| 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summary |
| 引言 |
| 1 现状 |
| 2 历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式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 |
| 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 4 假说 |
| 材料与方法 |
| 1 书目选择 |
| 2 脏腑选择 |
| 3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心脏理论 |
| 第一节 《内经》心脏的理论 |
| 第二节 《难经》心脏的理论 |
|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心脏的理论 |
| 第四节 《外台秘要》心脏的理论 |
| 第五节 《太平圣惠方》心脏的理论 |
| 第六节 《和剂局方》心脏的理论 |
| 第七节 《圣济总录》心脏的理论 |
| 第八节 《普济方》心脏的理论 |
| 第九节 《医宗金鉴》心脏的理论 |
| 第十节 心脏理论源流考 |
| 第二章 肺脏理论 |
| 第一节 《内经》肺脏的理论 |
| 第二节 《难经》肺脏的理论 |
|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肺脏的理论 |
| 第四节 《外台秘要》肺脏的理论 |
| 第五节 肺脏理论源流考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心脏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近现代演变的比较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2.方法 |
| 3.结果 |
| 3.1 先秦、两汉时期 |
| 3.1.1 《黄帝内经》对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影响 |
| 3.1.2 《神农本草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1.3 《五十二病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1.4 《伤寒论》对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影响 |
| 3.2 魏晋隋唐时期 |
| 3.2.1 《脉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2.2 《针灸甲乙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2.3 《小品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2.4 《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2.5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2.6 《外台秘要》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2.7 《颅囟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 宋金元时期 |
| 3.3.1 《太平圣惠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2 《圣济总录》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3 《类证活人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4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5 《幼幼新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6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7 《小儿病源方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8 《小儿痘疹方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9 《活幼心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10 《活幼口议》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3.11 《世医得效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 明清时期 |
| 3.4.1 《婴童百问》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2 《普济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3 《保婴撮要》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4 《万密斋医学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5 《证治准绳》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6 《景岳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7 《幼科金针》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8 《幼科折衷》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9 《幼科指南》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0 《张氏医通》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1 《幼科铁镜》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2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3 《麻科活人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4 《幼幼集成》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5 《幼科释谜》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6 《幼科要略》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7 《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3.4.18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 4.讨论 |
| 4.1 由伤寒到温病的演变过程 |
| 4.1.1 寒凉派的发展轨迹及小儿外感热病证治理论的二元化特性 |
| 4.1.2 清热法逐渐成为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主流 |
| 4.2 小儿温补学派的发展轨迹 |
| 4.3 对痘疹类疾病认知的发展过程 |
| 5.结论 |
|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文献综述 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及源流初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综述小儿调养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辨质调养”的小儿体质调养研究概况 |
| 1.1 小儿体质分类的研究概况 |
| 1.2 小儿体质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
| 1.3 小儿体质调养的研究概况 |
| 2 小儿饮食调养研究概况 |
| 2.1 理论研究概况 |
| 2.2 临床研究进展 |
| 3 小儿推拿调养研究概况 |
| 3.1 理论研究概况 |
| 3.2 临床研究进展 |
| 4 小儿病后调养研究概况 |
| 4.1 小儿积滞病后调养研究概况 |
| 4.2 小儿哮喘病后调养研究进展 |
| 4.3 小儿厌食症调养研究进展 |
| 4.4 小儿营养不良调养研究进展 |
| 5 小儿调养与治未病思想的研究概况 |
| 6 分析与讨论 |
| 6.1 研究现状分析 |
| 6.2 讨论 |
| 7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小儿生理特点及传统年龄分期与称谓研究 |
| 1 书籍选择 |
| 1.1 儿科专着 |
| 1.2 医着中儿科专篇 |
| 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
| 2.1 小儿生理特点的文献研究 |
| 2.2 小儿病理特点的文献研究 |
| 2.3 小儿纯阳之体 |
| 2.4 小儿稚阴稚阳 |
| 3 小儿年龄分期及称谓考证 |
| 3.1 医学书籍考证 |
| 3.2 文学书、辞书、史书考证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小儿起居调养 |
| 1“起居”考 |
| 2 小儿饮食 |
| 2.1 乳儿法 |
| 2.2 哺儿法 |
| 2.3 断乳法 |
| 2.4 择乳母论 |
| 2.5 小儿饮食注意事项 |
| 3 小儿穿衣及户外活动 |
| 3.1 小儿“不可暖衣”宜多进行户外活动 |
| 3.2 小儿宜习“薄衣之法” |
| 3.3 小儿宜枕菊花枕芯 |
| 3.4 小儿宜穿父母旧衣 |
| 3.5 小儿初生一腊勿见外客 |
| 4 浴儿法 |
| 4.1“浴儿”法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 |
| 4.2 唐代“浴儿法”进一步发展 |
| 4.3 宋金元时期“浴儿法”进一步形成 |
| 4.4 明清时期“浴儿法”进一步完善 |
| 5 剃儿头法 |
| 5.1 剃儿头须选择温暖避风处 |
| 5.2 剃儿头应择良日 |
| 6 小儿日常保健 |
| 6.1 初生小儿勿服轻朱考 |
| 6.2 小儿生病服药考 |
| 6.3 新生儿无疾不欲妄针灸考 |
| 7 传统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养生价值探讨 |
| 7.1 戒养小儿,慎护风池 |
| 7.2 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 |
| 7.3 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 |
| 8 小结 |
| 第四部分 传统小儿调养相关问题探讨 |
| 1“小儿纯阳”说考辨 |
| 1.1“纯阳”的辞源学考辨 |
| 1.2“纯阳”的道教考辨 |
| 1.3 小儿“纯阳”说的医学解读 |
| 1.4 小结 |
| 2“忍三分寒”源流考辨及其现代保健意义探析 |
| 2.1“忍三分寒”源流考辨 |
| 2.2“忍三分寒”的理论依据分析 |
| 2.3“忍三分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原则 |
| 2.4 讨论 |
| 3 小儿“宜时见风日”考辨及其现代保健意义探析 |
| 3.1 小儿“宜时见风日”源流考辨 |
| 3.2 小儿“宜时见风日”的理论依据 |
| 3.3 小儿“宜时见风日”的应用原则 |
| 3.4 讨论 |
| 第五部分 结语 |
| 1 对小儿生理特点及年龄划分的认识 |
| 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
| 1.2 对小儿年龄划分称谓的认识 |
| 2 对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原则和相关禁忌的认识 |
| 2.1 对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和原则的认识 |
| 2.2 对小儿起居调养相关禁忌的认识 |
| 3 本研究的价值 |
| 3.1 对“小儿纯阳”说进行考辨 |
| 3.2 对““忍三分寒”源流考辨并探讨其现代保健价值 |
| 3.3 对小儿“宜时见风日”源流考辨并探讨其现代保健意义 |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研究现状 |
| 1.1.1 窦汉卿生平 |
| 1.1.2 《针经指南》 |
| 1.1.3 《针经标幽赋》 |
| 1.1.4《流注通玄指要赋》 |
| 1.1.5 《交经八穴》 |
| 1.1.6 针刺法和穴法 |
| 1.1.7 窦汉卿着作文本 |
| 1.1.8 小结 |
| 1.2 研究选题 |
| 1.2.1 选题依据 |
| 1.2.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2.3 研究内容 |
| 1.2.4 研究方法 |
| 2 窦汉卿及其着述 |
| 2.1 生平 |
| 2.1.1 儒家理学 |
| 2.1.2 道家背景 |
| 2.2 着述篇目 |
| 3 窦汉卿腧穴理论 |
| 3.1 经穴 |
| 3.1.1 命名 |
| 3.1.1.1 正名确定及依据 |
| 3.1.1.2 别名确定及依据 |
| 3.1.2 定位 |
| 3.1.2.1 五输穴及原穴 |
| 3.1.2.2 头面部经穴 |
| 3.1.2.3 肩背部经穴 |
| 3.1.2.4 颈项胸部经穴 |
| 3.1.2.5 腹部中行和侧行经穴 |
| 3.1.2.6 上肢部经穴 |
| 3.1.2.7 下肢部经穴 |
| 3.1.2.8 讨论 |
| 3.1.3 主治 |
| 3.1.3.1 五输穴及原穴 |
| 3.1.3.2 头面部经穴 |
| 3.1.3.3 肩背部经穴 |
| 3.1.3.4 颈项胸部经穴 |
| 3.1.3.5 腹部中行和侧行经穴 |
| 3.1.3.6 上肢部经穴 |
| 3.1.3.7 下肢部经穴 |
| 3.1.3.8 讨论 |
| 3.1.4 刺灸法 |
| 3.1.4.1 五腧穴及原穴 |
| 3.1.4.2 头面部经穴 |
| 3.1.4.3 肩背部经穴 |
| 3.1.4.4 颈项胸部经穴 |
| 3.1.4.5 腹部中行和侧行部经穴 |
| 3.1.4.6 上肢部经穴 |
| 3.1.4.7 下肢部经穴 |
| 3.1.4.8 讨论 |
| 3.2 经外奇穴 |
| 3.2.1 来源 |
| 3.2.1.1 源于《千金方》 |
| 3.2.1.2 源于其他文献 |
| 3.2.1.3 窦氏首载 |
| 3.2.2 整理方法与体例 |
| 3.2.2.1 整理方法 |
| 3.2.2.2 体例 |
| 3.2.3 价值与影响 |
| 3.2.3.1 价值 |
| 3.2.3.2 影响 |
| 4 窦汉卿刺灸法理论 |
| 4.1 刺法 |
| 4.1.1 治神得气 |
| 4.1.2 补泻法 |
| 4.1.2.1 源于《素问》《难经》 |
| 4.1.2.2 源于《素问》王冰注文 |
| 4.1.2.3 源于《太平圣惠方·针经序》 |
| 4.1.2.4 源于《素问亡篇?刺法论》 |
| 4.1.2.5 源于《子午流注针经》 |
| 4.1.2.6 源于《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
| 4.1.2.7 讨论 |
| 4.1.3 透穴法 |
| 4.1.3.1 应用腧穴 |
| 4.1.3.2 针刺分寸、角度、方向 |
| 4.1.3.3 起点穴、终点穴、途中穴 |
| 4.1.3.4 主治病症 |
| 4.1.3.5 透穴法与透刺法 |
| 4.1.3.6 产生因素 |
| 4.1.4 刺血法 |
| 4.1.4.1 刺血腧穴增多 |
| 4.1.4.2 局部病症为主 |
| 4.1.4.3 弹针出血 |
| 4.1.5 针刺禁忌 |
| 4.2 灸法 |
| 4.2.1 灸须气至 |
| 4.2.2 灸分补泻 |
| 4.2.3 有常有变 |
| 4.2.4 针、灸不同用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古代文献 |
| 学术专着 |
| 学术论文 |
| 附录《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文本研究 |
| 1 吴嘉言及《医经会元》 |
| 2 《针灸原枢》概况 |
| 3 《针灸原枢》卷九分析 |
| 4 《针灸原枢》卷十分析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查新报告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 二、选题意义 |
| 三、研究现状 |
| 1.文献学方面的研究 |
| 2.医学成就方面的研究 |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 1.研究方法 |
| 2.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成书背景 |
| 第一节 宋代医学的发展 |
| 第二节 宋代儿科学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二章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文献学价值 |
| 第一节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版本流变 |
| 一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内容概要 |
| 二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作者和成书时间考证 |
| 三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版本情况 |
| 第二节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史料来源研究 |
| 一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引资料来源 |
| 二 引用文献资料的形式 |
| 三 对前人观点的辩证应用 |
| 第三节 钱乙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影响 |
| 一 钱乙的医学成就 |
| 二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对钱乙医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 第四节 与《幼幼新书》的对比分析 |
| 一 《幼幼新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 |
| 二 两书的相似之处 |
| 三 两书的不同之处 |
| 四 学界关于两书的研究 |
| 第三章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学成就 |
| 第一节 关于医者医德的论证 |
| 第二节 注重小儿养护 |
| 第三节 完善儿科诊断 |
| 第四节 对小儿变蒸说的发展 |
| 第五节 对小儿脐风撮口独特认识 |
| 第六节 痘疹的鉴别与治疗 |
| 第七节 药学成就 |
| 结语 |
| 附录 |
| 附录A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引用文献资料检录 |
| 附录B 其他书籍中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第一节 阳虚证的相关概念 |
| 第二节 证候宏观辨证诊断及宏观辨证诊断标准的概念 |
| 第三节 目前阳虚宏观辩证诊断的方法 |
| 第四节 目前阳虚证宏观辨证诊断相关标准 |
| 第五节 目前阳虚证宏观辨证诊断的弊端 |
| 一、传统阳虚辨证方法的弊端 |
| 二、目前阳虚宏观辨证诊断标准的弊端 |
| 第六节 阳虚证宏观诊断标准规范化的重要性 |
| 第七节 中医证候宏观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 第八节 中医证候宏观诊断量表的研究概述 |
| 一、量表的相关概念 |
| 二、运用量表进行宏观辨证诊断规范化研究的优势 |
| 三、阳虚证相关诊断量表规范化研究 |
| 四、目前阳虚相关诊断量表规范化研究的不足 |
| 第九节 小结 |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步骤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一、文献检索 |
| 二、文献纳入标准 |
| 三、文献排除标准 |
| 四、数据提取,构建原始数据库 |
|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第五节 结果 |
| 一、文献检索流程 |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 三、中医理论对阳虚证相关生理病理机制的论述 |
| 四、阳虚证相关证型分布情况 |
| 五、阳虚证相关证素分布情况 |
| 六、阳虚证各相关证型的症候条目分布情况 |
| 第六节 讨论 |
| 一、中医理论对阳虚证相关生理病理机制的论述 |
| 二、阳虚证相关证型与证素分布 |
| 三、阳虚证相关证型与症候条目分布情况 |
| 第七节 小结 |
| 第三章 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构建 |
| 第一节 前言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内容及步骤 |
| 三、技术路线图 |
| 第二节 成立研究小组 |
| 成立研究小组 |
| 第三节 量表框架的构建 |
| 一、量表的命名 |
| 二、量表的形式 |
| 三、量表的调查对象 |
| 四、量表的辨证层次和维度 |
| 五、量表条目的量化 |
| 六、讨论 |
| 第四节 构建备选条目池 |
| 一、文献检索 |
| 二、文献筛选 |
| 三、症候条目提取,构建备选条目池 |
| 第五节 条目筛选,构建量表 |
| 一、核心小组初筛 |
| 二、专家咨询德尔菲法 |
| 三、小范围预调研 |
| 四、临床调研 |
| 第六节 量表质量测评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纳排标准 |
| 三、样本量估算 |
| 四、研究工具及质量控制 |
| 五、量表质量测评的评价指标 |
| 六、量表质量测评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 七、结果 |
| 八、讨论 |
| 第七节 小结 |
| 第四章 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诊断标准的初步构建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研究对象及来源 |
| 二、阳虚证、非阳虚证诊断方法与标准 |
| 第二节 纳排标准 |
| 一、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纳入标准 |
| 二、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排除标准 |
| 三、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剔除标准 |
| 第三节 量表诊断标准的样本量估算 |
| 第四节 研究工具和质量控制 |
| 一、量表诊断标准的研究工具 |
| 二、量表诊断标准调研的质量控制 |
| 第五节 诊断标准的评价指标 |
| 第六节 诊断标准构建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 第七节 诊断标准的规定 |
| 第八节 结果 |
| 一、一般情况 |
| 二、“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诊断标准的阈值 |
| 三、“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 |
| 第九节 讨论 |
| 第五章 诊断标准的诊断性试验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来源 |
| 第二节 阳虚证、非阳虚证诊断方法的金标准 |
| 第三节 纳排标准 |
| 一、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纳入标准 |
| 二、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排除标准 |
| 三、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剔除标准 |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 第五节 回顾性诊断试验的样本量 |
| 第六节 回顾性诊断试验 |
| 第七节 回顾性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
| 第八节 回顾性诊断试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 第九节 结果 |
| 一、量表诊断标准的鉴别能力 |
| 二、量表诊断标准的准确程度 |
| 三、量表诊断标准的真实程度 |
| 四、两种诊断标准的Kappa一致性检验 |
| 第十节 讨论 |
| 一、诊断性试验各评价指标的意义 |
| 二、“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诊断标准的构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