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悦辰[1](2021)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维生素B12软膏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恶性肿瘤患者数量逐年升高,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研究统计,超过5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需接受放射治疗。然而,放射线在消灭、抑制肿瘤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破坏了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导致副反应的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接受放疗患者常见的副反应之一,95%的患者在接受放疗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通常发生在放疗开始后的2-3周内,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轻度红斑、干性脱皮、湿性脱皮、溃疡坏死。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在放疗后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发生,临床表现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纤维化、水肿、坏死、瘘管形成、创面迁延不愈等。与单纯创伤和一般的烧伤不同,射线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后造成的损伤通常会引起感染和溃疡,较难治愈,并导致纤维化和坏死发生,甚至人体机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制约了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因此,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己成为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一重大难题。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包括一般护理、局部应用药物、敷料治疗、手术等。然而,目前关于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中,许多治疗方法及药物的效果似乎矛盾,仍没有一种达成共识的标准方法。因此,基于目前的形势,开发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特效药物,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与社会效益。70多年前,在寻找治疗恶性贫血的“抗恶性贫血因子”时,维生素B12在肝提取物中首次被发现。维生素B12也称钴胺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细胞合成核酸过程中的重要辅酶,可催化分子重排、核苷酸生成脱氧核苷酸、转甲基等反应。此外,维生素B12可加快肉芽组织增生及上皮细胞再生,对受损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着的修复再生功能,对受损的神经鞘有营养和促进修复作用。然而,目前关于维生素B12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基础研究并不多见,其治疗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探究维生素B12软膏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以期为将来维生素B12软膏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小型香猪建立Ⅳ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设立未用药组、三乙醇胺组、维生素B12组,按不同组别上药及观察拍照。以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分度标准评价各组皮肤损伤程度随时间变化。(2)上药及观察12周后,切取各组受试区域皮肤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皮肤组织学变化。(3)上药及观察12周后,切取各组受试区域皮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皮肤组织中NF-κB,COX-2,IL-6,TGF-β蛋白表达水平。(4)RT-qPCR检测各组受试区域皮肤组织中NF-κB,COX-2,IL-6,TGF-βmRNA的表达水平。(5)Western-blot检测各组受试区域皮肤组织中NF-1κB,COX-2,IL-6,TGF-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维生素B12软膏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治疗效果。经过12周上药及观察,各组皮肤外象变化出现显着性差异,未用药组仍为Ⅳ度损伤状态,三乙醇胺组为Ⅱ度损伤,维生素B12组仅为Ⅰ度损伤,几乎恢复至正常皮肤状态。(2)维生素B12软膏治疗后减缓了皮肤放射性损伤后表皮增厚和胶原沉积的趋势。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相比,各组表皮均不同程度增厚。表皮厚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未用药组,三乙醇胺组,维生素B12组,正常皮肤。Masson染色可见未用药组中胶原大量沉积,维生素B12组和正常皮肤胶原含量相当,远低于未用药组胶原含量。(3)维生素B12软膏治疗后放射性皮肤损伤相关分子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免疫组化、Western-blot、RT-qPCR检测中均发现,与未用药组相比,维生素B12组NF-κB和COX-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4)维生素B12软膏治疗后炎症反应相关分子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免疫组化、Western-blot、RT-qPCR检测中均发现,与未用药组相比,维生素B12组IL-6表达水平显着降低。(5)维生素B12软膏治疗后放射性纤维化相关分子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免疫荧光、Western-blot、RT-qPCR检测中均发现,与未用药组相比,维生素B12组TGF-β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结论:综上,维生素B12软膏可显着降低皮肤放射损伤后NF-κB,COX-2,IL-6,TGF-β分子的表达水平,具有较强的抗辐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对治疗重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维生素B12软膏作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特效药物应用于临床十分值得期待。
张啊会[2](2020)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分析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行125I粒子植入手术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预后进行评价,及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旨在总结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从而为临床恶性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纳入标准:选取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011年10月-2019年10月时间段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2、诊断标准:所有的患者均有CT、多普勒超声或者MRI等影像学诊断,病理科出示的术后常规病理明确诊断为癌性病变,且符合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的标准。3、病史采集:记录患者术前现病史、既往史及专科检查,记录患者术后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出现的症状及症状出现后给予相应措施后症状的转归情况、患者出院后随访情况等。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件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例数或者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或者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向前法),全面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4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顺利的完成经超声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平均植入粒子57.52颗(最少植入为29颗,最多植入81颗)。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25?78岁,平均年龄(54.52±12.29)岁。平均住院时间3.5天。按病理结果所包含的颌面部恶性肿瘤主要是腺癌37例(腺样囊性癌例30例(71.43%)、中分化腺癌1例(2.38%)、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1例(2.38%)、导管癌1例(2.38%)、黏液表皮样癌2例(4.76%)、腺泡细胞癌1例(2.38%)、肌上皮癌1例(2.38%));鳞状细胞癌5例(11.90%)。按病变部位位于腮腺32例(76.19%)、舌部3例(7.14%)、颌下腺3例(7.14%)、口咽部1例(2.38%)、牙龈2例(4.76%)、颊部1例(2.38%)。2、125I粒子植入的42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3.952±4.64个月,随访时间最长为89个月,最短为3个月;其中位生存时间为73.00个月(95%CI:61.08~84.92),三年生存率为87.7%,五年生存率为65.8%。本研究含有腺癌患者37例,平均生存期69.51个月,(95%CI:60.40~78.62),中位生存期73个月;鳞癌5例,平均生存期57.25个月,(95%CI:42.32~72.18),中位生存期61个月。3、年龄≤60岁及无合并基础性疾病的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均高于年龄>60岁及有合并基础性疾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颌面部肿瘤分型、性别、植入粒子数及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上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8.646,95%CI:2.208~33.858)和合并基础性疾病(HR=4.965,95%CI:1.065~23.150)是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5、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粒子植入术后出现发热症状患者3例,穿刺部位疼痛者6例,粒子移位2例,神经损伤2例,张口受限1例,口干症状1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1例(其中I度8例、II度共3例);而颌面部腺癌和鳞癌患者在粒子植入后发热、穿刺部位疼痛、粒子移位、神经损伤、张口受限、口干症状和放射性皮肤损伤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颌面部恶性肿瘤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率,其临床效果显着。2.年龄≤60岁及无合并基础性疾病的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均高于年龄>60岁及有合并基础性疾病者,而在颌面部肿瘤分型、性别、植入粒子数及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上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年龄>60岁与伴有基础性疾病是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4.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平均住院时间短,副作用及术后并发症较轻,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周维忠[3](2020)在《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手术治疗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整复手术对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将于2015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科接受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治疗的96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分组的方法,根据对其实施的修复方法的不同,将其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观察组行皮瓣修复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综合效果及修复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修复效果及满意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的临床整复治疗来说,皮瓣修复治疗方法较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方法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
王勤瑛[4](2017)在《CTA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与其在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晚期喉癌和下咽癌向周围浸润生长侵犯舌根和舌体、口咽、颈段食管、甲状腺、颈部肌肉和皮肤,扩大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后的修复及功能重建是手术的一大难题,目前采用的修复方法主要有3种:1.局部组织瓣转位修复,如利用下咽残存的黏膜直接缝合关闭咽腔,喉气管瓣替代修复下咽及颈段食道;2.带蒂或游离组织瓣修复,如带蒂的胸大肌肌皮瓣、游离的前臂皮瓣和游离的股前、股外侧皮瓣等;3.游离或带蒂的消化道组织瓣修复,常用的组织有胃、游离的空肠或结肠等。各种修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为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临床常通过采用各种游离组织瓣或带蒂组织瓣移植的方式来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目前常用的组织瓣有胸大肌皮瓣、斜方肌皮瓣、背阔肌皮瓣、腹直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小腿外侧皮瓣、游离前臂皮瓣等,以上组织瓣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如需显微血管吻合、手术时间延长、供区部位出现程度不一的并发症等不足。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皮肤穿支血管变异较多,到目前为止,对穿支血管进行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等。超声多普勒定位穿支的假阳性率较高,且与操作者的经验直接相关。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可用于临床活体穿支定位,但有放射性,且费用较高。磁共振扫描时间长,费用高,亦难普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自1998年Taylor等报道了应用明胶-氧化铅作为灌注剂进行尸体灌注以获得小腿血管体的资料,这对于更好地进行小腿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Koshima等用立体血管造影的方法测量了胫后动脉穿支的位置。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使用三维血管造影的方法来标记,诸如腹壁下动脉穿支、胸背动脉穿支、股前外侧穿支、股部皮穿支、尺动脉穿支、前臂背侧部穿支、小腿外侧穿支、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尺动脉近端穿支等穿支的定位。穿支皮瓣因其不损伤肢体主要血管而备受推崇。三维重建有利于对穿支进行准确地量化,并能够更精确定位穿支及其源血管。进入21世纪后,Tang等、张元智等将血管造影与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将数字解剖学引入显微、整形外科领域。近年来,随着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 Mimics(materialise ’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的出现,有学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穿支血管的定位以及皮瓣的设计上,从三维空间观察皮瓣穿支血管的起源、走形、分支以及血管的分布情况,并重建出精确的皮瓣三维可视化模型。和以往传统的轴型皮瓣相比较,穿支皮瓣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就皮瓣血管蒂的切取方式而言,传统轴型皮瓣的切取方式是采用“从主干血管开始(源动脉)再向远端的分支血管解剖”,而穿支皮瓣的切取方式则是采用“从外周穿支血管开始,然后逆行解剖至近端源动脉”。因此,穿支的变化特点及其选择成了目前的研究焦点。锁骨上皮瓣因具有位置毗邻头颈部、皮瓣的厚度适中、颜色及质地相近、制备过程简便和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皮肤穿支血管变异较多,而专门针对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表面定位方法的研究报道较少,这给临床锁骨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切取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我们研究CT造影技术定位锁骨上动脉,应用数字解剖学方法,采用三维重建技术,为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进行精确定位、设计和切取提供依据。结合术前CTA检查,个性化设计、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的缺损,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第一部分CTA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方法:1.取新鲜成人尸体15具(3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锁骨上动脉穿支及源动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通过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锁骨上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CT扫描后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获取锁骨上动脉血管信息,观测其穿支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供血面积等。3.对锁骨上动脉及源动脉的管径及走行、锁骨上动脉外径>0.5mm的穿支、供血面积、吻合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能清楚显示锁骨上动脉穿支及其相邻穿支血管体间的毗邻关系。2.锁骨上动脉来源于颈横动脉,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者占40.0%(6/15),起自锁骨下动脉者占60.0%(9/15),未见起自肋颈干者。锁骨上区血管穿支间存在大量的吻合支。3.锁骨上动脉外径(1.2±0.20)mm,蒂长(3.76±0.79)cm,锁骨上动脉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1.0±2.0)支,单穿支的供血面积(16.25±3.61)cm2。结论:1.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使整个血管重建过程在个人的电脑上即可完成,软件自带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极大地方便了科研工作。2.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后收集的数据信息量大,一次扫描后即可对需研究的全身任何部位进行解剖学研究,大大地节约了科研成本。3.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后可以反复调整不同的放射参数,直至清楚显示细小血管的空间结构为止;并可根据研究部位的需要,对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体进行提取、分色处理,同时能清楚显示锁骨上动脉穿支及其相邻穿支血管体间的毗邻关系。4.CTA扫描与Mimics图像工作站相结合后可用于临床医师术前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模拟设计。5.锁骨上动脉来源于颈横动脉,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者占40.0%(6/15),起自锁骨下动脉者占60.0%(9/15),未见起自肋颈干者。6.锁骨上动脉外径(1.2±0.20)mm,蒂长(3.76±0.79)cm,锁骨上动脉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1.0±2.0)支,单穿支的供血面积(16.25±3.61)cm2。既可以设计为带蒂皮瓣使用,也可以设计为游离皮瓣使用。7.锁骨上动脉位置及走行较为恒定,穿支间存在大量吻合支,适合穿支皮瓣的切取,且皮瓣面积大,为皮瓣的切取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选择。第二部分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方法:1.晚期喉癌、下咽癌的患者术后缺损的修复分为三组:胸骨舌骨肌瓣修复组、管状胃修复组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组。2.对行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根据术前CTA定位设计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术中记录术中皮瓣蒂长、皮瓣大小。供区可根据情况直接缝合或植皮。3.术后即时观察皮瓣血供情况,如发现血管危相则及时处理。供区每天换药,观察记录相关并发症,喉镜下观察记录有无皮瓣相关并发症的出现。4.术后分别对胸骨舌骨肌瓣修复组、管状胃修复组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组三组患者行吞咽功能、发声功能及供区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胸骨舌骨肌瓣修复组8例。8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14天能进食、堵管,无咽瘘,并于手术后5-22个月,分别接受放射治疗60Gy左右,进食及发声情况具体见附录4-5。2.管状胃上提修复组7例。7例患者中保留喉功能者5例。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乳糜漏1例,精神异常1例,胸壁皮下气肿1例。7例患者于手术后5-22个月,分别接受放射治疗60Gy左右。进食及发声情况具体见附录4-5。3.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组6例。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供皮区伤口裂开,经局部换药后愈合,无其他并发症。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关闭,术后患者肩部功能均无影响,但肩部均留有一疤痕。5例患者接受术后放疗,1例下咽癌(T3N0M0)患者拒绝接受术后放疗。6例患者中,除1例全喉切除的患者外,其余5例患者均恢复发声及吞咽功能,具体见附录4-5。结论:1.胸骨舌骨肌瓣、管状胃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均可用于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修复。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对食管环周缺损者,宜采用管状胃上提修复术后缺损;对小于5cm的非环周性缺损可采用胸骨舌骨肌瓣或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但胸骨舌骨肌瓣显得较臃肿,当肿瘤侵犯胸骨舌骨肌时,则应放弃胸骨舌骨肌瓣,改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或其他皮瓣修复;对大于5cm的非环周性缺损则宜采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2.术前CTA可有效评估颈横动脉及锁骨上动脉的走行及通畅度,为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参考及形态学依据。3.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具有位置邻近、制备简单、成活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有效地保留/恢复患者的发声及吞咽功能,是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的适宜材料。
申亚苹[5](2017)在《应用耳后弯曲矩形滑行推进皮瓣修复中重度耳轮皮肤缺损的术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耳后弯曲矩形滑行推进皮瓣修复中重度耳轮皮肤缺损的方法和应用。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采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诊治的20例中重度耳轮皮肤缺损患者(耳轮皮肤缺损的原因包含各种外伤,人或动物咬伤,肿瘤等),其采用耳后弯曲矩形滑行推进皮瓣的方法进行修复,一期行耳轮缺损区清创准备/肿物切除—残端耳后埋植术,6周后二期行耳轮断蒂成形术,耳后供瓣区应用乳突区弯曲矩形滑行推进皮瓣进行修复。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主刀医生完成,术后随访观察时间为6-15个月。采用直接观察法,POSAS量表,评价应用耳后弯曲矩形滑行推进皮瓣修复中重度耳轮皮肤缺损的术后效果。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患者与观察者之间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用卡方检验。全部资料用SPSS17.0for windows统计。检验水准α=0.05。3.研究结果(1)直接观察法:本课题20例患者无一出现感染、伤口哆开,断蒂及滑行推进皮瓣均成活良好,其中18例患者患侧耳外形良好,轮廓流畅,厚度、色泽等与周围皮肤相似,耳后乳突区瘢痕增生不明显,接口处无明显凹凸感;其中1例患者术后患侧耳略显臃肿,线条不够流畅,且色泽较周围皮肤较深;1例患者耳后耳轮及乳突区瘢痕增生比较明显。sx±(2)POSAS量表结果:患者术后满意度达85%,观察者满意度达90%,且患者与观察者满意度评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耳后弯曲矩形滑行推进皮瓣修复中重度耳轮皮肤缺损,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外观良好,视觉差异性小,供瓣区瘢痕隐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邵学垒[6](2017)在《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术前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连续薄层(层厚0.625mm)CT行下肢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三维图像,显示肌肉、骨骼与血管的三维关系。通过图像的融合与匹准寻找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穿支血管,确定穿出体表的位置及与皮肤、肌肉、骨骼三维空间关系,以指导术前皮瓣设计和手术操作,为制作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提供依据。2、颌面部三维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根据下颌骨病变范围,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切割病变区域。将腓骨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依据缺损的部位、范围、形状来设计与缺损区域匹配的腓骨长度和形状。在Mimics17.0软件中构建拟切取腓骨三维图像和下颌骨截骨导板、腓骨截骨塑形导板,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下颌骨和腓骨导板,进行下颌骨的重建,探讨运用数字化腓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1.2016年6月到2016年12月,7例患有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4人,女性3人)行下肢薄层CT扫描,扫描参数:层厚0.625mm,管电压120.0KV,管电流250mA。造影剂选用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下段至髌骨。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7.0软件,对CTA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测量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的管径、走形、血管蒂长度,选取合适的穿支做为皮瓣血供来源,在皮肤上标记穿支位置,模拟皮瓣切取范围。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行原发灶及颈淋巴结清扫术,一组行股前外侧皮瓣制备。术中根据术前标记,画线并标出皮瓣大小,皮瓣制备完毕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内置负压引流管。将皮瓣移植到组织缺损处,分别行动静脉吻合,皮瓣与缺损创面严密缝合,颈部内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严密观测皮瓣及全身状况。2.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选取我科6例下颌骨病变患者(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行下肢薄层CT扫描,扫描参数:层厚0.625mm,管电压120.0KV,管电流250mA。造影剂选用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扫描范围从髌骨上缘约5cm至足趾。将颌面部三维CT及下肢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利用计算机分割图像,并根据下颌骨缺损部位、范围在腓骨上进行模拟切割,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下颌骨截骨导板和腓骨塑形导板。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行原发灶切除或原发灶加颈淋巴结清扫,一组行腓骨肌皮瓣或腓骨肌瓣的制备。在术中根据导板设计对腓骨塑形,确保皮瓣血供。在重建板上固定好腓骨,断蒂后移植到下颌骨缺损处,分别行动静脉吻合,重建下颌骨形态及功能,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所有重建的旋股前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均能显示皮肤、肌肉、血管及其毗邻关系,并根据缺损区域大小,利用Mimics17.0软件模拟切取皮瓣,与缺损范围基本一致。7例皮瓣主要穿支及主干与术前检查均一致,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及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16个月,皮瓣外形、质地和功能均恢复良好。2.三维重建后腓动脉起源及走形均能清晰显示。Mimics17.0软件能根据下颌骨病变精确设计所需截骨导板,根据下颌骨缺损部位和范围来确定腓骨切取长度和角度,制作腓骨截骨和塑形导板。根据塑形导板完成腓骨塑形后与术中情况一致,未出现偏差,顺利切取腓骨及皮瓣,断蒂后移植到下颌骨缺损处。6例患者创面及供区均I期愈合,1例因静脉回流受阻,手术探查后无法再吻合血管,拆除腓骨瓣,用重建板代替下颌骨。术后随访110个月,下颌骨外形恢复良好,下肢功能未见明显障碍。结论:1、利用CTA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定位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位置,显示皮肤、肌肉、血管与骨骼之间空间关系,结合Mimics17.0软件实现股前外侧皮瓣三维化及精确化设计,减少供区损伤,提高皮瓣成功率。2、CTA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腓动脉的起源与腓骨关系,利用Mimics17.0软件模拟切取腓骨及下颌骨,实现数字化术前导板设计,节约手术时间,提高腓骨及皮瓣成活率,提高整体手术质量和可靠性。
宁方刚,覃凤均,陈欣,张国安[7](2015)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颈部放射性溃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以同侧下斜方肌肌皮瓣转移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治疗导致的颈部溃疡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5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治疗导致的颈部溃疡患者,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疼痛。清创前创面面积为6 cm×4cm10 cm×6cm,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5cm16 cm×10 cm。创面彻底清创后采用同侧下斜方肌肌皮瓣转移修复,肌皮瓣面积为10 cm×7cm20 cm×13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背部中厚皮修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起创面疼痛明显缓解。5例患者伤口愈合;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有直径约1 cm浅表皮肤坏死,经保守换药治愈。随访318个月,溃疡均无复发,肌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愈合良好。结论在彻底清创基础上,以同侧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治疗导致的颈部溃疡是可行的选择。
宁方刚,赵筱卓,沈余明[8](2012)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下颌骨外露创面五例》文中指出下颌骨外露创面因位置特殊,修复时对外观有较高要求。2008年1月—2011年3月,笔者单位应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下颌骨外露创面5例,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12~43岁。致伤原因:高压电烧伤2例,局部肿瘤切除术后3例。2手术方法患者均选取侧卧位且颈部适当垫高,行全身麻醉。电烧伤患者下颌部创面予以彻底清创。创面均以样布取样,在背
张国安[9](2012)在《注重创面修复的美学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烧伤治疗技术经过几代人努力,已经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该学科亦成为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临床学科之一。过去几十年里,烧伤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然而绝大部分救治成功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却不得不面对严重的外观破坏、功能丧失甚至需要专人终身护理的现实,生活质量极差。追溯问题的根源,这与医师们救治的思维——生命第一、功能第二、外观第三密切相关。在大面积烧伤的救治
YEMENG CHEN(陈业孟)[10](2012)在《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经筋辨证探索与中医症、证分布特点研究》文中认为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 WAD)是指车辆行驶中遭受后方或侧面撞击,致使驾驶员和乘客颈部突然经历加速-减速动力变化所造成骨骼或软组织损伤的各种临床表现。在美国,WAD是交通事故后最常见的残障性疾患之一,其发生率约为每年人口的千分之3.8,每年与挥鞭样损伤有关的花费(包括治疗、诊断、保险、赔偿等)高达290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车辆拥有率的迅速提高,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虽然针灸在治疗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但有关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辨证规律的研究阙如。因此,本研究拟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究,梳理、归纳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经筋辨证模式;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并结合多种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总结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症、证分布与及证、症之间关系,为今后建立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辨证诊断规范提供依据,以提高中医针灸诊治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临床水平目的1梳理、归纳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经筋辨证模式,总结各类型的“筋结点”(压痛点)与经证。2基于局部和全身辨证,探讨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中医症、证分布特点。3基于局部和全身辨证,探讨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中医证候与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方法1理论研究运用经筋理论分析挥鞭样损伤的病机,并结合西医解剖学来分析颈部经筋循行的相应结构;根据颈部活动功能的特点,梳理、总结挥鞭样损伤不同经筋的“筋结点”和相应的经证,归纳其辨证要点,并作为临床调查的依据。2临床研究在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经验,编制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0年8月到2011年9月在美国纽约州与加利福尼亚州两地11个诊所对31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病人中医症状和医生经验辨证进行调查,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软件对症状与证候的分布情况以及症状之间、证候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无监督数据统计方法,对通过调查获取的中医症状进行分析,提取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常见证候的症状,总结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证与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1理论研究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颈部局部表现,将其证型及辨证要点归纳如下:(1)太阳经证:颈部广泛痉挛、屈伸不利,肩贞、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柱、玉枕、颈3-7棘突以及与太阳经交会的完骨、大椎、陶道等处广泛压痛;(2)少阴经证:颈部深处疼痛、屈曲困难、头晕,枕骨下缘和颈3-6的横突有压痛;(3)少阳经证:头颈支撑不适、侧屈困难,肩髎、天髎、天牖、风池以及天鼎穴处明显压痛;(4)阳明经证:颈不可左右视、颈部掣引疼痛、肩不举,肩髃、巨骨、天鼎、扶突、人迎、缺盆等穴处明显压痛。又根据全身症状表现进行辨证,急性期多属于气滞证与血瘀证,慢性期多属于气血亏虚证、痰湿阻络证和肝肾不足证。2临床研究2.1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症分布规律的研究(1)编制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史特征、颈部疼痛强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患者自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患者自评)、颈部体征(颈椎关节活动度和神经系统检查)及中医症状与体征。其中中医症状与体征包括经筋“筋结点”压痛情况、局部经筋症状、肢体症状、头面部症状、全身症状、饮食口味相关症状、二便相关症状、睡眠相关症状、精神症状、舌象、脉象、调查者印象(包括挥鞭样损伤疾患分级、中医病名、经筋辨证和其他辨证结果)(2)调查对象病史特征:本研究共调查313例急性(72小时内)与亚急性(72小时至三月)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病人,均为美国纽约州与加州的门诊患者。结果显示男性185例,女性128例,平均年龄36.6±0.69岁,车祸时驾驶车辆者192例,约半数为后尾撞击造成的挥鞭样损伤。本组病例的职业以无业人士、服务业者、学生与劳工居多。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分级为Ⅰ级者11例,Ⅱ级者为276例,Ⅲ级者为26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的平均分为6.33±0.098,属于中等程度疼痛;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平均总分为16.55+0.66,总体上为中度功能障碍。(3)中医症的分布规律:各种症状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症状仅6个:颈痛、颈部僵硬、失眠、肩痛、乏力与头痛,这与经筋循行规律相符。基于313例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患者临床表现发生的频次,其常见症状、体征归纳如下(按频次降序排列):①经筋“筋结点”(压痛点)主要位于肩外俞、肩中俞、天窗、颈3-6棘突、大椎、风池、天髎、天鼎;②经筋辨证要点:颈部广泛痉挛(太阳)、侧屈困难(少阳)、屈伸不利(太阳)、颈部掣引疼痛(阳明)、颈不可左右视(阳明)、头颈支撑不适(少阳)、颈部深处疼痛伴屈曲困难(少阴);③肢体、头面部常见症状:颈痛、颈部僵硬、肩痛、头痛、手臂痛、手指麻木;④全身常见症状:失眠、乏力、焦虑恐惧、抑郁、身重、头晕;⑤常见舌象:红舌、淡红舌、淡紫舌、淡白舌、胖大舌、齿痕舌、裂纹舌、舌下络脉异常(增长或青紫或增粗)、白苔、薄苔、润苔、厚苔、腐腻苔;⑥常见脉象:沉脉、弦脉、滑脉、紧脉、细脉、数脉、涩脉。(4)症状间的相关性:各经筋“筋结点”与本经的经证表现均密切相关,少阴“筋结点”与所有经证的表现密切相关,少阳“筋结点”除与本经经证表现相关外还与阳明经证的表现相关,而阳明“筋结点”仅与本经证的表现相关;密切相关特异性较强的是太阳经证的“屈伸不利”、少阳经证的“头颈支撑不适”与“侧屈困难”、阳明经证的“肩不举”。2.2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1)经筋辨证:以太阳经筋证型为多见,这与手、足太阳经筋合并分布成为后项部最主要的经筋有关。但多数患者以复合证的形式出现:2个证型的组合以太阳+阳明、太阳+少阳、少阳+阳明为主;3个证型的组合以太阳+少阳+阳明最多见;也有4个证型的组合。(2)其他辨证:以气滞证为最多见,这也符合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中医病机,同时与阳经经筋“其筋多刚”的特点有关,故容易受伤而造成局部气机阻滞。(3)各辨证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滞证、血瘀证与少阴经证、少阳经证之间、少阴经证与各项辨证之间有密切相关关系;而气血亏虚与阳明经证之间有相关性。(4)证候类型与病期、分级及车祸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无明显相关。(5)经筋证候类型与颈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经统计分析,具有明显负相关者为太阳经证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阳明经证与前屈、左侧屈、左旋、右旋;少阴、少阳经证与各项关节活动度均密切负相关。(6)经筋证候类型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之间的相关性:问卷十个项目均与太阳经证有密切相关关系,各项项目与各经筋辨证证候表现大多都具有相关关系,但是“提举物品”与少阴经证、阳明经证无关,“阅读”与少阳经证、阳明经证无关,“专心”与少阳经证无关,“头痛”与阳明经证无关。(7)经筋证候类型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之间的相关性:太阳、少阴、少阳经证均与之密切相关,其中又与少阳经证相关系数最高。(8)经筋证候类型与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分级的相关性:与各经筋类型均密切相关,其中又以与少阴经证相关系数最高。(9)其他证型与颈椎关节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气滞证、血瘀证与这四项观察指标均密切相关;气血亏虚证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中“专心”密切相关。肝肾不足者与疾患分级有关。2.3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证与症状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进一步运用多种无监督数据统计方法,如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明确证候类型与症状之间的关系。(1)辨证类型与症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1或P<0.05)并以相关系数排序最前的5位进行总结,其结果如下。①经筋辨证类型与症状相关性太阳经证:颈部广泛痉挛、屈伸不利、颈部深处疼痛伴屈曲困难、头晕、头痛;少阴经证:头晕、颈部深处疼痛伴屈曲困难、颈部广泛痉挛、目昏、上肢沉重;少阳经证:侧屈困难、头颈支撑不适、头痛、颈不可左右视、失眠;阳明经证:颈部掣引疼痛、颈不可左右视、肩不举、颈部僵硬、颈部深处疼痛伴屈曲困难;②其他辨证类型与症状相关性气滞证:失眠、侧屈困难、头痛、目昏、头晕;血瘀证:失眠、头痛、侧屈困难、目昏、头晕;气血亏虚证:纳呆、便溏、乏力、焦虑恐惧、急躁易怒;齿痕舌,脉节律不齐;痰湿阻络证:颈部掣引疼痛、身重;腐腻苔;肝肾不足证:面部烘热、目昏、腰膝酸软、颈部深处疼痛伴屈曲困难、便溏;裂纹舌、剥脱苔。从上述结果表明经筋辨证的证候类型与其经证的症状基本符合,太阳经证还包括了少阴经证的症状表现,少阳经证涵盖了阳明经证的症状表现,而阳明经证包含了少阴经证的症状表现。结果还表明少阴经证与所有症状均相关,所以少阴经筋辨证临床意义不大。相关分析发现的另一特点是气滞证与血瘀证的症状相关性基本相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临床上以疼痛的性质、程度来辨识两证,同时结合其他症状来加以鉴别,但本组观察对象的全身症状项目相对较少,如何来区别两证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气虚亏虚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的症状(包括舌脉)与其病机基本符合。(2)因子分析结果:通过因子分析将一般症状分为十一类:肝郁脾虚症状(懒言、颈部深处疼痛伴屈曲困难、头晕、口苦、便溏);血虚、肝症状(头晕、目昏);睡眠症状(失眠);肝、胆、气郁症状(抑郁、焦虑恐惧);气滞、血瘀、阳明经筋症状(颈不可左右视、颈部掣引疼痛);脾、胃、湿阻症状(纳呆、恶心);气滞、血瘀、少阳经筋症状(侧屈困难);湿阻、太阳经筋症状(颈部广泛痉挛、身重);津亏症状(口咽干);肝、热盛症状(急躁易怒、便秘);肝、肾、虚症状(腰膝酸软、手指麻木)。这些因子分类的结果主要体现了气虚、血虚、气滞、血瘀、津亏、肝、脾、肾、胆、胃、湿、热与经络(太阳、少阳、阳明等经筋)等基本证候类型或构成证候的证候要素。(3)聚类分析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将症状分为三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头晕、目昏、口咽干、急躁易怒、便秘);气郁湿阻、筋脉阻滞(抑郁、焦虑恐惧、颈部广泛痉挛、身重、腰膝酸软、手指麻木);脾虚湿阻、筋脉阻滞(懒言、颈部深处疼痛伴屈曲困难、头晕、口苦、便溏、纳呆、恶心、侧屈困难)。这是对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局部和全身症状的一个综合结果,一般临床辨证不会考虑有关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但无监督的数据分析反映了这些联系,这对临床拓展思路有指导意义,并对本疾患慢性发展趋势的了解有一定意义。回顾古代文献,《内经》有“肝之俞在颈项”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头颈为肝胆经脉所过,如其经脉之气失和,可见颈项僵硬疼痛之症。聚类分析结果的这种提示,与古代经典理论不谋而合。结论1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文献中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症状与证候分布特点,编制了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并在美国人群中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临床症状、证候及中医证与症状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研究,初步明确了各证型与症状间的对应关系。对于今后深入研究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中医证候辨证规律打下了基础。2研究表明基于经筋理论对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颈部局部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是可行的,能够比较准确地辨识并反映其软组织损伤的特征,同时考虑“筋结点”压痛情况与不同经证的症状能够明确不同经筋辨证,由之而进行辨证论治。经筋辨证以及基于全身症状的其他中医辨证分型模式,对于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估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3通过理论研究归纳总结出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经筋辨证四个证型及其症状,经验辨证与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均有对应意义,但少阴经证与几乎所有的参数、证型、症状均有相关意义,而且与其他经筋证型有重复现象,是否有必要保留此经证、或归类于太阳经证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中医临床辨证的规范尚有待于深入研究。经过千百年沉淀的中医学,蕴藏着无数的宝贵经验,但临诊辨证手段繁多,并无统一与规范。本研究所运用的经筋辨证适宜于颈部软组织损伤的诊疗,尚未被临床广泛应用。如何运用现代手段对不同辨证方法加以整理、论证、提炼,并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乃当务之急。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放射性皮肤损伤综述 |
| 1.2.1 放射治疗原理 |
| 1.2.2 病理生理学 |
| 1.2.3 临床表现 |
| 1.2.4 分度标准 |
| 1.2.5 危险因素 |
| 1.2.6 预防与治疗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 2.2.1 电子线照射 |
| 2.2.2 上药及观察 |
| 2.3 HE和Masson染色实验 |
| 2.3.1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
| 2.3.2 HE染色 |
| 2.3.3 Masson染色 |
| 2.4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 |
| 2.4.1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
| 2.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 2.4.3 免疫荧光染色 |
| 2.5 RT-qPCR实验 |
| 2.5.1 总RNA抽提 |
| 2.5.2 RT-qPCR |
| 2.6 Western-Blot |
| 第3章 结果 |
| 3.1 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各组皮肤损伤程度随时间变化 |
| 3.2 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各组皮肤的组织学改变 |
| 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皮肤组织相关分子表达水平 |
| 3.4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皮肤组织相关分子表达水平 |
| 3.5 RT-qPCR检测各组皮肤组织相关分子mRNA表达水平 |
| 3.6 Western-blot检测各组皮肤组织相关分子蛋白表达量 |
| 第4章 讨论 |
| 4.1 小型香猪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 4.2 维生素B_(12)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理论基础 |
| 4.3 维生素B_(12)软膏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 |
| 4.4 维生素B_(12)软膏治疗对皮肤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仪器设备与方法 |
| 3.观察指标与变量纳入 |
| 4.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1.1 锁骨上皮瓣 |
| 1.2 锁骨上岛状瓣血供及走形 |
| 1.3 术前CTA血管定位在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
| 1.4 研究目标、内容 |
| 2 第一部分 CTA定位锁骨上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2.4 结论 |
| 3 第二部分 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及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手术方式 |
| 3.3 结果 |
| 3.4 典型病例报告 |
| 3.5 讨论 |
| 3.6 结论 |
| 4 全文结论 |
| 5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 二、器械与材料 |
| 三、治疗方法 |
| 四、检测方法 |
| 五、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展望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数字化股前外侧皮瓣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病变切除、腓骨瓣重建缺损中的应用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致谢 |
|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一 经筋辨证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前言 |
| 第一章 现代医学对挥鞭样损伤机理的认识 |
| 1 挥鞭样损伤的概念与分级 |
| 2 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
| 3 挥鞭样损伤所涉及的软组织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经筋理论的颈部挥鞭样损伤辨经分型探索研究 |
| 1 以经筋理论分析挥鞭样损伤机制 |
| 2 以现代解剖分析颈部经筋循行路径 |
| 3 挥鞭样损伤“筋结点”(压痛点)探索 |
| 4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经筋为主中医整体辨证分型探索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判定与中医症、证分布特点的研究思路 |
| 1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中文病名翻译与诊断标准的制订 |
| 2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经筋辨证的临床诊治价值 |
| 3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经筋辨证探索与中医症、证分布特点的研究思路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第一章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症分布规律的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挥鞭样损伤相关疾患中医证与症状之间关系的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1: 经筋"筋结点"与经筋、全身症状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
| 附录2: 各辨证间相关分析 |
| 附录3: 证候类型与舌象相关分析 |
| 附录4: 证候类型与脉象相关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