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益胃降逆汤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26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益胃降逆汤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6例(论文文献综述)

于丽文[1](2021)在《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承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氯丙嗪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氯丙嗪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医学治疗,予盐酸氯丙嗪25 mg/次,2次/d,口服。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氯丙嗪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旋覆代赭汤加减。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1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口角歪斜、喉间呃声不断、周身乏力、胃脘部隐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王氏评分表评分和呃逆疗效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Ca2+、Na+含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口角歪斜、喉间呃声不断、周身乏力、胃脘部隐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口角歪斜、喉间呃声不断、周身乏力、胃脘部隐痛评分均低于氯丙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呃逆疗效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呃逆疗效评分均低于氯丙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王氏评分表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王氏评分表评分高于氯丙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Ca2+、Na+含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Ca2+、Na+含量高于氯丙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氯丙嗪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上联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能够对脑卒中后呃逆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半身不遂、呃逆等症状,平衡体内血Ca2+、Na+含量。

罗英俊[2](2021)在《吴茱萸汤加减联合低频脉冲电仪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吴茱萸汤联合低频脉冲电仪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6例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甲氧氯普胺片和盐酸乙哌立松片,n=43)和观察组(吴茱萸汤加减联合低频脉冲电仪,n=43)。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洼田饮水试验表达情况,评估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7 d 1个疗程后,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8%(11/43),观察组用药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汤联合低频脉冲电仪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缩短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对呃逆吞咽障碍功能效果更好,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刘冉[3](2021)在《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并比较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差异,探讨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于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索出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优势,确定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证实降浊和胃针刺治疗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缓解呃逆、降低胃酸,能够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前各项指标,将10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降浊和胃针刺治疗组,普通针刺对照1组和口服西药对照2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及差异。治疗10d后,对各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评分对比,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分析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比较:(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1组、对照2组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不完全相等;对三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比,治疗组的呃逆评分和反酸烧心频率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与对照2组对比,治疗组的呃逆评分和反酸烧心频率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比,两组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不完全相等;对三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比,治疗组的食欲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精神、睡眠评分与对照1组相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2组对比,治疗组的食欲、精神、睡眠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1组与对照2组对比,对照1组的食欲、精神、睡眠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1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经统计学分析得知,P=0.004<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2、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疗效相当。3、降浊和胃针刺治疗可降低患者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长来[4](2020)在《针灸联合自拟止呃汤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针灸联合自拟止呃汤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温县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脑卒中后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西医组和中医组各46例。西医组接受氯丙嗪片(口服)和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中医组接受针灸联合自拟止呃汤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呃逆证候积分、呃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得分。结果西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1%(35/46),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3/46),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患者呃逆证候积分和呃逆发作频率低于西医组,呃逆持续时间短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医组治疗后SF-36量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均较西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自拟止呃汤治疗脑卒中后呃逆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呃逆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蔡磊[5](2020)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比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并为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并纳入的6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观察组(头针结合穴位埋线)、对照组(常规针刺)各30例。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2.30±2.58,对照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4.00±3.18;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呃逆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对呃逆症状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07±0.91、3.87±0.78、3.73±1.02;对照组的各项评分分别为3.57±0.90、2.97±0.77、3.10±1.19;治疗后,两组患者在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评分经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在对患者的饮食、精神、睡眠方面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比较:治疗1天起效率,观察组为50%,对照组为2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起效时间上观察组早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均有疗效,但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2.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在改善呃逆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杨柳,蔡玲玲,金铭,李妍[6](2020)在《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近5年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该病的治疗以调肝为主,并在分清阴、阳、虚、实的基础上,分别施以养阴、平肝、理气、活血、补虚、泻实等治法。临证可配合滋补肝肾、固摄纳气之法,使下焦肝肾精血得充,冲脉得养,肝阳得潜,冲气得平,呃逆自止。临床治以中药内服、针刺、穴位注射、中西医结合疗法等。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肯定,多种治疗方法结合可提高疗效。

龚飞雨[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第五版)为检索库,收集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呃逆的条文及医案。依据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及方剂筛选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对筛选所得医案编号,建立Excel表格,记录古籍名称、作者、性别、年龄阶段、证型、疾病的寒热虚实等。将方剂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药物组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新方分析,并导出分析结果。运用WPS建立Excel表格,统计中药的功效分类、种类计数及使用频次,并计算该类中药的使用频率。结果:从《中华医典》中共筛选342首方剂,共有中药214味,使用中药2625次;常用药物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丁香、竹茹、柿蒂、生姜、干姜、白芍、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共涉及19个药物功效类型,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占比22.4%;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分别占比15.7%、14.2%;四气以温药为主,其次是寒药;五味中以苦、辛、甘三味为主;归经方面以脾、胃、肺经居多;医案分析本病共涉及14个证型,其中胃虚气逆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肾虚不纳证、肺气郁痹证、虚脱呃6个证型为本研究新发现的证型。结论:明清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且与肺、脾、肝、肾相关。辨证应首辨虚实寒热,治疗在降逆止呃的基础上,注重补脾胃、宣肺、平肝、滋养肝肾。

王江艳[8](2020)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8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科病房住院的中风后呃逆患者,病例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调神降逆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患者各34例。因纳入患者年龄不符,调神降逆针刺组剔除1例,普通针刺组剔除2例,实际纳入病例调神降逆针刺组33例,普通针刺组32例。两组患者均在中风的基础治疗上进行,调神降逆针刺组采用调神降逆针刺法,取穴:内关(双)、人中、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天突、足三里(双)。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取穴:膈俞(双)、内关(双)、中脘、足三里(双)、膻中。两组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总疗程为5日。治疗结束后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时观察呃逆的发作次数、间隔时间、症状变化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起效时间和疗程、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8例,剔除3例,最终纳入65例。其中,调神降逆组33例(纳入34例,剔除1例),普通针刺组32例(纳入34例,剔除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发病情况、治疗前呃逆症状的轻重及PSQI评分、HAMA评分、GDS评分等各项指标基线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指标2.1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调神降逆针刺组痊愈率为81.8%,总有效率为93.9%;普通针刺组痊愈率为34.4%,总有效率为87.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呃逆患者均有效,但调神降逆针刺组治疗方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2.2起效时间:起效时间为12小时内的,调神降逆针刺组占67.3%,普通针刺组占28.1%,调神降逆针刺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普通针刺组(P<0.05)。2.3疗程:调神降逆针刺组3天内痊愈共11例(占33.3%);4-5天内痊愈共16例(占48.5%);大于5天痊愈共6例(占18.2%);普通针刺组3天内痊愈共5例(占15.6%);4-5天内痊愈共6例(占18.8%);大于5天痊愈共21例(占65.6%)。调神降逆针刺组疗程明显短于普通针刺组(P<0.05)。3.次要疗效指标3.1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在治疗第5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在第3天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调神降逆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第5天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5天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在治疗第3天则未见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第5天调神降逆针刺组显着优于普通针刺组。3.2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第5天HAM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HAMA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第5天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第5天调神降逆针刺组显着优于普通针刺组。3.3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HAMA评分未见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第5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HAMA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而两组间对比未见显着差异。结论:1.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能改善患者呃逆症状,且有效率和痊愈率均优于普通针刺法。2.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起效时间和疗程均短于普通针刺法。3.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和情绪(焦虑、抑郁),且在改善睡眠和焦虑方面,调神降逆针刺法显着优于普通针刺法。4.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均简、便、廉、效,调神降逆针刺法更优于普通针刺法,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方永莉[9](2019)在《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研究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病因病机与辨证思路,并丰富其治疗的方法。方法:患者选取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泰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病房,分析符合条件并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的患者,辩证属痰瘀阻窍气机郁滞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甲氧氯普胺足三里穴位注射)及试验组(盐酸甲氧氯普胺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口服五香饮中药汤剂配合麝香0.1g点舌),每组患者30例。观察并通过同期对照及自身对照,评价该方对此型顽固性呃逆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均得到改善,并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试验组86.7%的患者可在7天内痊愈,对照组36.7%的患者7天内痊愈;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的第2、5、8天其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得到改善,并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中胸胁胀满、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症状改善非常显着(P<0.01);4.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食、精神、睡眠)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不良事件,大便潜血阳性。6.两组患者在整个临床研究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重大不良事件,除潜血试验外,其他基础的安全性指标检查也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较好,可较快控制呃逆、使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明显、提高患者一般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子钰[10](2019)在《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与常规针刺法、单纯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为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在临床中选取60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20例。试验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的方法,针刺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热奄包熨烫部位选择神阙穴。对照一组常规针刺法,取穴同试验组。对照二组采用单纯中药热奄包治疗,热奄包烫熨部位选择同试验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状况和除呃逆外其他气机郁滞型的症状表现,并用评分表测量。结果 试验组和两组对照组在呃逆症状的改善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5%,对照一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0%,对照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60%,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4<0.05),但试验组和对照一组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呃逆(P=0.318>0.0167);在改善气机郁滞型呃逆的伴随症状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0%,对照一组20例患者有效率80%,对照二组20例患者有效率50%,试验组优于两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5<0.05)。在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98%,对照一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85%。对照二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60%。三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和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呃逆症状,对其他气机郁滞型的伴随症状的改善效果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疗法优于普通针刺和单纯中药热奄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图0幅;表12个;参120篇。

二、益胃降逆汤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胃降逆汤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6例(论文提纲范文)

(1)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证候积分
        1.3.2 王氏评分表评分
        1.3.3 呃逆疗效评分
        1.3.4 血Ca2+及血Na+监测
        1.3.5 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王氏评分表及呃逆疗效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Ca2+、Na+含量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3 讨论

(2)吴茱萸汤加减联合低频脉冲电仪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
    2.5 不良反应率比较
3 讨 论

(3)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1、对呃逆病名的认识
        2、对呃逆病因病机的认识
        3、对呃逆的治疗认识
        4、对中风后呃逆的病因病机认识
        5、对中风后呃逆的治疗认识
    二、西医对呃逆的认识
        1、概念
        2、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中风后呃逆的病因
        4、西医治疗方法
    三、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研究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疗效判定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入组及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评估结果
        3.4 三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判定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病机讨论
    2、作用机理
    3、选穴依据
    4、研究结果讨论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表一、中医证候变化评分表
    表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
    表三、反酸、烧心发作频率及症候变化评分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针灸联合自拟止呃汤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呃逆证候积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
    2.3 SF-36评分
3 讨论

(5)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1 中风病的沿革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3 呃逆的病名来源
        1.4 呃逆的病因病机
        1.5 中风后呃逆
        1.6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2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1 呃逆的概述
        2.2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实验设计思路
        1.2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资料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2 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 起效时间比较
    5 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 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机理研究
    4 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呃逆症状评分表
    附录2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2.1 中药治疗:
    2.2 针刺治疗:
    2.3 穴位注射:
    2.4 联合疗法
        2.4.1 针刺联合电针:
        2.4.2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2.4.3 针药结合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结语

(7)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整理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医案纳入标准
        1.5 医案排除标准
        1.6 方剂选择标准
    2 建立数据库
    3 分类标准
        3.1 药物分类标准
        3.2 证型分类标准
    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介绍
        4.1 支持度个数
        4.2 置信度
        4.3 相关度及惩罚度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方剂分析结果
        1.1 中药频次统计
        1.2 药物功效分类
        1.3 四气五味及归经
        1.4 药物组合分析
        1.5 关联规则分析
        1.6 新方分析
    2 医案分析结果
        2.1 医案收录详情
        2.2 辨证分析
讨论
    1 用药分析
        1.1 高频药物分析
        1.2 四气五味分析
        1.3 归经分析
    2 新证型分析
        2.1 脾胃气虚证
        2.2 肝肾阴虚证
        2.3 肾虚不纳证
        2.4 肺气郁痹证
        2.5 虚脱呃
    3 新方分析
    4 治法分析
    5 展望与不足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呃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8)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观察中止标准
        1.7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神降逆针刺组
        2.2 普通针刺组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疗效指标
        3.3 次要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3.5 其它效应指标
    4 观测方法
    5 不良事件及处理
    6 评价节点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9 研究结果
        9.1 完成情况分析
        9.2 基线数据分析
        9.3 主要疗效指标
        9.4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9.5 安全性指标结果
        9.6 其他效应指标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2 中医对呃逆的认识
        1.3 中风与呃逆的关系
        1.4 穴位与呃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1 中风后呃逆的发生机制
        2.2 中风后呃逆与消化道出血
        2.3 中风后呃逆的治疗
    3 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理论依据
    4 “调神降逆针刺法”处方之内涵
        4.1 处方
        4.2 处方之内涵
    5 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样本估算公式
    附录2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录3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附录4 老年抑郁量表(GDS)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针刺为主
        1.1 单纯针刺
        1.2 针刺配合艾灸
        1.3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
        1.4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
        1.5 针刺配合刺络疗法
        1.6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
    2 针药并用
    3 局部针刺结合
        3.1 头体针并用
        3.2 头针结合腹针
        3.3 腹针结合体针
        3.4 耳针结合体针
    4 埋线治疗
    5 穴位注射及配合疗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观察对象
    二、相关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对象及样本数量
        (二)分组方法
        (三)药物及实验器材制备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项目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统计学方法
    四、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临床疗效分析
    五、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三、对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探讨
    四、五香饮组方原理
    五、五香饮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10)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目标
        1.1.2 研究内容
        1.1.3 临床资料
        1.1.4 研究方法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分析
        1.2.2 初始评分基础数据比较
        1.2.3 治疗结果对比
    1.3 讨论
        1.3.1 中医对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3.2 现代医学对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3.3 常规针刺选穴依据
        1.3.4 中药热奄包的相关理论分析
        1.3.5 中药热奄包组方分析
        1.3.6 神阙穴选穴依据
        1.3.7 中医证候评分表分析
    1.4 小结
    1.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呃逆的研究进展
    2.1 古代针灸治疗呃逆的总结
    2.2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2.2.1 针刺治疗
        2.2.2 电针治疗
        2.2.3 针灸并用
        2.2.4 中药治疗
        2.2.5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2.2.6 针刺联合中药
        2.2.7 针刺联合耳穴、拔罐
        2.2.8 针刺选穴规律研究
        2.2.9 顽固性呃逆其他治疗进展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附录B 治疗期间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C 中医证候评分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益胃降逆汤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效果[J]. 于丽文. 中国当代医药, 2021(35)
  • [2]吴茱萸汤加减联合低频脉冲电仪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J]. 罗英俊. 陕西中医, 2021(10)
  • [3]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刘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灸联合自拟止呃汤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效果[J]. 李长来.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3)
  • [5]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蔡磊.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6]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J]. 杨柳,蔡玲玲,金铭,李妍. 山西中医, 2020(06)
  • [7]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D]. 龚飞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 王江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方永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子钰.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顽固性呃逆论文 中风的症状论文 对照实验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
下一篇:艾灸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