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艾灸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灸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义姗[1](2021)在《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恩替卡韦能够有效抑制HBVDNA聚合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爽颗粒能够有效抑制mTOR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治疗肝纤维化,但是目前关于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无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肝爽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采用R evMan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61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306例。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比较,增加肝爽颗粒能有效降低ALT[MD=-17.68,95%CI(-23.96,-11.39),P<0.00001],AST[MD=-23.57,95%CI(-25.95,-21.19),P<0.00001)],HA[MD=-25.81,95%CI(-29.29,-22.33),P<0.00001)],LN[MD=-23.77,95%CI(-28.80,-18.73),P<0.00001)],Ⅳ-C[MD=-42.56,95%CI(-53.64,-31.48),P<0.00001],PC-Ⅲ[MD=-24.25,95%CI(-28.72,-19.79),P<0.00001],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CI(1.12,1.29),P<0.00001],差异均俱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研究结果表明,与恩替卡韦相比,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然而,所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均为低质量,不能够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未来需要更多精心设计、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陈柏尧,王建超,徐艺倪,菅若含,邓鑫[2](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从肝郁脾虚论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病之一,因为其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与肝硬化、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积极治疗CHB对预防或延缓其进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医在治疗CHB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及优势。因肝郁脾虚证是CHB的常见证型且呈上升趋势,故文章以肝郁脾虚证为切入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病因、辨证、治疗措施及经方治疗机理进行论述,为CHB肝郁脾虚证的辨证及治疗提供参考。

翁容萍[3](2020)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以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等指标的关系,并分析LSM评估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以及预防肝纤维化进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纳入18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参照2017年《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证型与LSM的关系。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的LSM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结证>肝郁脾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型间LSM值比较: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结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LSM值与PLT呈负相关(r=-0.210,P<0.001),LSM值与APRI指数呈正相关(r=0.512,P<0.001)。(3)LSM值在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SM值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0.803、0.793,P<0.001)。(4)以肝穿刺活检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LSM、APRI指数这2种无创性诊断方法对CHB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LSM、APRI无论单独或联合应用,均有较高的肝纤维化诊断价值。(5)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肝活组织检查的关系:PLT(P<0.001)、APRI指数(P<0.001)、肝组织炎症分级(P<0.001)、纤维化分期(P<0.001)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LSM值存在差异,以瘀血阻络证的LSM值最高。总体上LSM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2)LSM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LSM结合APRI指数对评估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较高。(3)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肝活组织检查均具有一定的关系。

陈靓[4](2019)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2a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2月到2018年06月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科病房接受治疗并且经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18-65岁)60例。将60例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egINFα-2a注射液180μg/次,腹部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治疗2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分别穴位注射双侧肝俞、足三里、阳陵泉各1ml,每周1次,连续治疗24周。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 DNA指标测定、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及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并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1)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两组组间比较ALT复常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836,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sAg水平:两组HBsAg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BeAg及HBV DNA阴转: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HBV DNA阴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8.631,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HBeAg阴转率(χ2=2.248,P=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示胁肋(肝区)胀痛(Z=-2.165,P=0.03)、倦怠乏力(Z=-2.326,P=0.02)、嗳气善太息(Z=-2.085,P=0.037)、大便溏薄(Z=-2.993,P=0.003)的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5)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EUT和P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b.治疗后两组在发热(χ2=5.586,P=0.018)、乏力(χ2=5.695,P=0.017)、食欲下降(χ2=4.614,P=0.032)、失眠(χ2=4.735,P=0.030)这四方面主要症状组间比较,且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使用干扰素α-2a治疗的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患者的免疫调节能力,降低干扰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整体治疗疗效,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增效减副”的优势作用。

孔德昭[5](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指出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逄冰[7](2013)在《从《伤寒论》第117条谈张仲景针灸学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文中认为《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着。文中除了记载大量方药外,还记载了许多关于针灸学的条文,对针灸的应用和禁忌证均作出了明确的说明。《伤寒论》中提出的思想,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典范。本文结合《伤寒论》117条原文,从"烧针令其汗"、"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3个方面入手,分析张仲景的针灸学思想。

韩秀华,王元敏,宋少军,王志磊,李志森[8](2011)在《艾灸肝俞、期门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探讨艾灸肝俞、期门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及对照组(n=50)。治疗组给予基础保肝加用艾灸肝俞、期门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保肝治疗。全部病例连续治疗12周。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乏力、肝肿大等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ALT(32.15±8.01)U/L,对照组(62.32±20.50)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组AST(35.28±8.82)U/L,对照组(65.36±21.20)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TBiL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艾灸肝俞、期门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好,且安全、无创、简单易行,无副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开创一条简单可行之路。

邵春芬[9](2008)在《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两年来有关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治疗的临床研究颇多,西药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应用干扰素、缬沙坦、卡托普利、双环醇等治疗;中药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应用肝苏颗粒、银杏叶提取物、苦参素、丹参、安珐特、姜黄素、益肝康、当飞利肝宁胶囊等治疗,并且穴位注射和三环疗法也有报道。本文就近两年抗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阮公实[10](2004)在《“龙柴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亚洲和非洲地区是高发病流行区,中国和越南也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研究寻找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倍受关注。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经获得较大的进展。本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总结了导师金实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和各种试验指标,采用自拟“龙柴汤”为基本方,观察该方与益肝宁对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制开发新药打下基础。 研究方法:我们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自拟“龙柴汤”(由龙葵、炒柴胡、黄芩、法半夏、鸡骨草、郁金、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垂盆草、女贞子、白术、甘草等组成)。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对照组:用益肝宁(Silibinin),片剂,每次2片,1日3次。疗程:两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研究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56.25%,有效37.50%,无效6.25%,总有效率达93.75%。对照组,基本治愈14.29%,有效46.43%,无效39.28%,总有效率为60.72%。两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性(P<0.01)。乏力、纳差、腹胀、胁痛、尿黄各种症状改善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血清肝功能ALT、AST、γ-GT、TBIL,蛋白质代谢的功能ALP、G、A/G比例和细胞因子SIL-2R与TNF-α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P<0.01)。治疗组病毒复制标志HBeAg、HBV-DNA转阴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P<0.01)。 结论:龙柴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保肝降酶、改善肝功能、抗乙肝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二、灸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灸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2 西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血清RNA检测
        2.3 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治疗CHB
        2.4 治疗CHB在研药物
    3 中医对 CHB 肝纤维化的治疗
        3.1 单味中药治疗CHB肝纤维化
        3.2 中药复方治疗CHB肝纤维化
        3.3 针灸治疗CHB肝纤维化
        3.4 灸法治疗CHB肝纤维化
        3.5 脐火疗法治疗 CHB 肝纤维化
Meta分析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
        5 资料提取
        7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文献纳入流程
        2 文献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4 Meta分析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ALT、AST
        2 HA、LN、IV-C、PC-III
        3 立法思想
        4 肝爽颗粒的组方规律及药理研究
        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西医现状
        6 本研究总体评价
        7 本研究局限性
        8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研究
个人简介

(2)慢性乙型肝炎从肝郁脾虚论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郁脾虚证病因
    1.1 情志不遂
    1.2 饮食所伤
    1.3 感受外邪
    1.4 其他因素
2 辨证研究
    2.1 传统辨证
    2.2 现代辨证
        2.2.1 肝郁脾虚证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2.2.2 肝郁脾虚证与血清转氨酶的相关性
        2.2.3 肝郁脾虚证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2.2.4 肝郁脾虚证与乙肝两对半的相关性
3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治疗措施研究
    3.1 经方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3.1.1 柴芍六君子汤应用
        3.1.2 逍遥散应用
    3.2 中成药的应用
        3.2.1 护肝片的应用
        3.2.2 肝怡诺胶囊的应用
        3.2.3 肝乐颗粒的应用
    3.3 针灸的应用
        3.3.1 针刺的应用
        3.3.2 艾灸的应用
4 结论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设计及对象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中医证型判定
    7 检测指标及方法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CHB患者性别分布
        1.2 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1.3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的关系
    3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的关系
    4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穿活检病变特征的关系
    5 LSM值与PLT、APRI指数的关系
    6 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7 LSM、APRI指数评估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2.1 CHB病因归属
        2.2 CHB的中医证型研究
    3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与LSM的相关研究
        4.1 Fibroscan的工作原理
        4.2 中医证型与LSM的关系分析
    5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与其它理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5.1 中医证型与γ-谷氨酰转肽酶的关系
        5.2 中医证型与血小板、APRI指数的关系
        5.3 中医证型与肝纤四项的关系
        5.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6 LSM与 PLT、APRI指数的关系
    7 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8 LSM、APRI指数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9 CHB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0 存在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CHB的研究概况
        2.1 概述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附录E)
    3 观察指标
        3.1 实验室指标
        3.2 中医证候情况
        3.3 干扰素不良反应
    4 疗效评定
        4.1 疗效评定时间
        4.2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分析
        6.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6.2 疗效结果统计分析
        6.3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立题思路
        1.2 黄芪注射液
        1.3 穴位选择
        1.4 穴位注射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前分析
        2.2 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3 课题存在问题与展望
        3.1 课题的存在问题
        3.2 课题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从《伤寒论》第117条谈张仲景针灸学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阳证禁用烧针思想及应用
2 热症用灸思想及应用
3 灸药合用的思想
4 讨论

(8)艾灸肝俞、期门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变化比较
    2.2 治疗后肝功指标中ALT和AST下降率、TBi L复常率比较
    2.3 治疗结束12周时患者的HBe Ag、HBV-DNA阴转率情况
3 讨论

(10)“龙柴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龙柴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一. 试验目的
二. 试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肝功能损害分度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试验方案
        3.1 治疗方法
        3.2 观测指标
        3.2.1 症状体征
        3.2.2 理化检验
        3.2.3 不良反应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统计学处理
三. 试验结果
    1 总体疗效分析
    2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4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SIL-2R与TNF-α的改变情况
    5 两组治疗前后乙肝病毒标志物改变的情况
    6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分析
四. 典型病例
五. 小结
六. 讨论与体会
    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
        1.1 病因以外感湿热疫毒为主,与饮食、劳倦、情志有关
        1.2 病理因素.为湿邪、火热、气郁、血瘀、毒邪
        1.3 正气不足是乙肝发病的内在原因,疫气毒力的强弱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1.4 湿热疫毒蕴结血分,肝脾肾功能失调是基本病理变化
    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法则的认识
        2.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明确诊断、提高治疗效果
        2.2 病情活动强调清热凉血、化湿解毒治标
        2.3 病在肝脾重视疏肝运脾
        2.4 正虚为本,兼用养肝补脾益肾扶正药物
    3 方药组成的分析
        3.1 组方用药探讨
        3.2 龙柴汤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探讨
        3.2.1 抗病毒,调节免疫的方面
        3.2.2 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
        3.2.3 抗肝纤维化
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期向发表的论文
    一、 干扰素联合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况
    二、 金实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附篇
    三、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近况
致谢

四、灸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D]. 王义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慢性乙型肝炎从肝郁脾虚论治研究进展[J]. 陈柏尧,王建超,徐艺倪,菅若含,邓鑫. 辽宁中医杂志, 2021(02)
  •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D]. 翁容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研究[D]. 陈靓.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从《伤寒论》第117条谈张仲景针灸学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J]. 逄冰. 上海针灸杂志, 2013(05)
  • [8]艾灸肝俞、期门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 韩秀华,王元敏,宋少军,王志磊,李志森. 中国现代医生, 2011(19)
  • [9]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 邵春芬. 中国全科医学, 2008(12)
  • [10]“龙柴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阮公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4)


中医论文 针灸疗法论文 不良事件论文 小柴胡汤论文 肝纤维化论文

上一篇:益胃降逆汤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26例
下一篇:3 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