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3 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3则(论文文献综述)

张晏玮[1](2021)在《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六经皆有表里证的观点,系统梳理阳明里证,尝试建立一个初步较为规范的阳明里证的诊治框架。方法:第一步:使用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料库查阅古今部分医家对“阳明里证”的论述,收集《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及现代文献中含有“阳明里证”、“胃”、“大肠”、“食管”、“肛门”及“阳明之里”的内容,进行首轮筛选。第二步:对所有筛选出的内容按照虚实分类,虚证按气、血、阴、阳、津、液等变化分类,实证按内六淫、痰、湿、瘀、饮、燥屎等分类。(注:条件允许则往下进行气分、血分分类)第三步:按辨证依据逐个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机;分辨其病因、病位是否有兼夹,并再次筛选内容,去芜存菁。第四步:综合分析整理阳明里证各证的主症、病因病机、类证鉴别、治法、选方用药等具体内容,并附以典型病案加以支持。结果:1.阳明里实证各类证候及主方:1.1阳明胃里实证:(1)实热证以清胃泄热为法,主方用清胃散、白虎汤加减。(2)实火证以苦寒降火为法,主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3)燥热证以清胃润燥为法,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玉石清胃汤加减。(4)胃湿证总以燥湿和胃为法,主方用平胃散加减。其中,若湿偏热者,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偏寒者,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5)实寒证以散寒理气为法,主方用良附丸加减。(6)胃风证以祛风和胃为法,主方用各胃风汤加减。(7)实痰证以通利化痰为法,主方用二陈汤加减。其中,偏寒为主者,方用橘皮汤加减;偏热为主者,方用小陷胸汤等加减。(8)胃饮证以温化通利为法,主方用茯苓甘草汤加减。(9)胃瘀血证以祛瘀通络为法,主方用丹参饮加减。(10)胃(肠)食积证以消食导滞为法,主方用瓜蒂散、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1.2阳明大肠里实证:(1)实热证以清泄肠热为法,主方用调胃承气汤、葛根芩连汤等加减。(2)实火证以苦寒泻火为法,主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3)燥热证以清热润肠为法,主方用麻子仁丸加减。(4)实寒证以温肠散寒为法,主方用桃花丸、大黄附子汤等加减。(5)大肠风证以祛风和肠为法,主方用防风芍药汤、槐花散等加减。(6)大肠湿证以祛湿和肠为法。其中,偏热者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等加减;偏寒者散寒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胃苓汤等加减。(7)虫积证以驱蛔杀虫为法,主方用化虫丸加减。(8)大肠痰证以通利化痰为法,主方用导痰汤加减。(9)大肠水饮证以温化通利为法。其中,偏寒者,方用甘遂半夏汤加减;偏热者,方用己椒苈黄丸加减。(10)燥屎证以攻下热结为法,主方用为大承气汤加减。(11)大肠瘀血证以破血逐瘀之法,主方用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等加减。2.阳明里虚证各类证候及主方:2.1阳明胃里虚证:(1)气虚证以健胃益气为法,主方用异功散加减。(2)阳虚证以温补通胃为法,主方用丁蔻理中丸加减。(3)阴虚证以益胃生津为法,主方用益胃汤加减。(4)血虚证暂无。(5)津液虚证同阴虚证。2.2阳明大肠里虚证:(1)气虚证以补气健肠为法,主方用黄芪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2)血虚证以补血润肠为法,主方用润肠丸加减。(3)津液虚证以增液润肠为法,主方用增液汤加减。(4)阳虚证以温阳止泄为法,主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5)阴虚证同津液虚证。3.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列举补充):(1)胃热炽盛,津气不足证以清胃热佐益气生津为法,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2)津气大伤,胃有余热证以益气生津佐清热和胃为法,主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3)胃(气)虚痰阻证以益气化痰,和胃降逆为法,主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4)胃(气)虚夹痰热证以益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为法,主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减。(5)大肠津液不足,燥屎内结证以滋阴增液,清热通便为法,主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6)大肠气阴不足,燥屎内结证以益气滋阴,清热通便为法,主方用新加黄龙汤加减。(7)大肠气血不足,燥屎内结证以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为法,主方用黄龙汤加减。结论:1.阳明里证确实以实证为多,虚证相对较少。2.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是在六经皆有表里证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机地综合病所(位)、病因、病机,为梳理六经辨证证治框架做了一小部分。3.阳明里证涉及胃、大肠两腑。以虚实为纲,内六淫及病理产物变化为主形成的实证以及气血津液阴阳生理物质变化为主形成的虚证各有其鉴别要点和治疗方法。4.补充了《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中医诊断学》阳明里证中胃里实证有寒滞、食滞、火炽、气滞4个证型,胃里虚证有气虚、阳虚、阴虚3个证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胃燥证、胃湿证、胃痰证、胃饮证、胃风证、胃瘀证等6个阳明胃里实证,并区分了胃热证与胃火证。阳明胃里虚证则同;阳明大肠里实证有湿热证、腑实证(燥屎)、虫积3个证型,大肠里虚证有津液虚1个证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大肠热证、大肠火证、大肠燥热证、大肠寒证、大肠风证、大肠痰证、大肠水饮证、大肠湿证、大肠瘀血证等9个证型,其大肠湿热证处于大肠湿证目下,亦还有大肠寒湿证。大肠里虚证则补充了阳虚、气虚、血虚3个证型;并补充梳理了经典中阳明里证的虚实夹杂证7个,对《中医诊断学》中阳明里证虚实夹杂证做了少许补充。5.采用单病因的分类方法,临床可有机组合认识,有助于临床诊治复杂证型。此外,本文后文补充了经典中的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在此是与单病因证型对比认识以加深理解,助于临床。

曹霞,张焱,贺文彬[2](2020)在《贾六金教授儿科经方验案3则》文中提出首届全国名中医贾六金教授临床擅用经方治疗儿科疾病。竹叶石膏汤适于病后余热不清、气阴两伤,多用于儿科外感温热病的恢复期;小青龙汤是温肺化饮的名方,主治外寒内饮之寒哮;五苓散常用于水湿内停病证,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效佳。通过整理贾教授应用以上3方分别治疗乳蛾、寒哮、水疝的医案,阐述其对竹叶石膏汤、小青龙汤、五苓散的临证辨证思路。贾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儿科疾病辨证准确,方证对应,效果显着,其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及临床推广应用。

黄宝特[3](2020)在《仲景药后调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全面梳理张仲景药后调摄相关文献,厘清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脉络,明晰仲景药后调摄的体系,构建六经病药后调摄的框架。方法:1.历代文献药后调摄文献的收集分析。通过对仲景时代前的已出土的医学文献资料及现存的古代医学典籍进行挖掘整理,收集整理其中的药后调摄内容记载。2.仲景原文中药后调摄内容的收集分析。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药后调摄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按调摄方式进行分类归纳分析。3.后世医家以《伤寒论》方剂为对象的药后调摄的病案、方论的收集分析,检索《中华医典》中《伤寒论》方剂的药后调摄内容的病案、方论,按方剂进行分析。结果:(1)发展源流上。甲骨文时期,药后调摄是作为疾病愈后身体康复的一种手段,但具有明显的巫医色彩;秦汉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五十二病方》、威武汉墓医简中已经作为用药后的一种辅助方法而存在,同时形成丰富、多样的药后调摄方式;《黄帝内经》有大量药后调摄内容,是第一部对药后调摄进行理论阐释的着作。仲景集前人的认识与经验,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药后调摄进行了系统论述,以辨证论治为运用原则,依据胃气、津液、正气而选择调摄方式,以达到阴阳自和的状态,构建了理法方药完备的药后调摄体系。仲景之后,《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仲景药后调摄方式,同时对仲景药后调摄体系进行补充和发展,主要侧重在方式继承上,金元四大医家学派、明清温病学派在仲景药后调摄基础上,结合各家学术特色,对仲景药后调摄理论进一步丰富。(2)药后调摄内容上。仲景之前的药后调摄内容逐渐去除医巫色彩,《黄帝内经》较系统的阐述了药后调摄的相关理论。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形成了完备的药后调摄理法方药体系,内容广泛分布在“方后注”中,可分为五大类:啜粥调摄、饮食禁忌、覆与避风寒、饮食寒热、汗后粉扑法;辨证论治是药后调摄运用核心原则;具有重视胃气的健运、津液调摄得当、护正与防邪复感并举特色,阴阳自和是仲景药后调摄根本目的。(3)后世医家药后调摄的内容,理法不离仲景,体系遵循六经。太阳病药后注重表邪祛除、兼顾防邪伤正;少阳病药后注重枢机通畅、尤重情致调和;阳明病药后注重清泻余热、兼或滋阴缓食;太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补,兼食益胃补肾;少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通、并重微微解表;厥阴病药后注重寒热并调;诸病药后皆需顾护脾胃、禁房劳体劳。结论:仲景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临床实践,总结形成了完备的药后调摄理法方药体系,是仲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医家产生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扬。

蒙传鹏[4](2020)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方剂来源与经方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撰的成药药典,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探究《局方》一书的方剂来源与经方应用情况,以期从方剂来源角度认识《局方》所载方剂、明确《局方》选方特色,并通过对《局方》中的经方应用情况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为当今中医临床工作者应用经方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以《局方》为研究对象,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①文献综述部分,对与《局方》相关的文献和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掌握近年来《局方》的研究进展;②方剂来源研究部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方剂来源研究的意义与分类进行论述,从而对本课题之方剂来源研究做出具体定位,并以彭怀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主要参考书,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以确定各方剂之来源;③经方应用研究部分,主要从剂型服法、主治病证和经方加减方三个方面对《局方》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2)统计分析法:利用Microsoft Excel频数统计方法,分别将《局方》各卷方剂按方源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并将《局方》各卷之统计结果进行汇总,得出《局方》全书方剂来源情况表,据之分析《局方》选方特色,从而对《局方》一书产生新的认识。(3)对比分析法:将《局方》所载内容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相关原文进行对比,并根据两者的异同点,分析、总结《局方》对经方的应用情况。结果:(1)现有的关于《局方》的研究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成书、版本、附录内容、病证、方药、成就与评价等多个方面,但与方剂来源相关的研究数据较少,并缺乏关于经方应用情况的系统研究;(2)《局方》所载788首方剂中,20首方剂之来源难以确定,23首方剂源自约19位古人,22首方剂源自13种已佚古籍,723首方剂源自32种现存古籍;(3)已知方剂来源为《局方》的方剂共512首,约占该书方剂总数的65%,且此类方剂在《局方》各卷(第九卷除外)中的占比均在一半以上;《局方》所载宋代方剂至少为669首,约占《局方》所载方剂总数的85%;《局方》中的经方共计28首,除《局方》本身外,仅次于源自《太平圣惠方》的方剂数目;(4)在经方的剂型服法方面,《局方》将汤剂类经方全部改用作煮散剂,每次服药量大多在12克(即宋代之三钱)左右;《局方》注明了各方剂的服药时间,如理中丸为“食前”服,小青龙汤为“食后”服,小半夏加茯苓汤为“空心”服,等等;(5)《局方》对经方主治病证的记载,体现了其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继承,这种继承总体上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精神;《局方》补充或扩展了经方的主治病证,总结了部分经方的功效及其所治病证的病因病机;(6)《局方》中的一些方剂可视为薯蓣丸、葛根汤、五苓散、甘姜苓术汤、麻黄汤等经方的加减方,这些方剂无疑是对经方的继承和发展。结论:(1)《局方》之方剂来源十分广泛,该书汇聚了宋代及宋之前的众多优秀方剂;从方剂传承的角度看,《局方》对方剂的创新远大于继承;从方剂产生时间来看,《局方》中的方剂大多产生于宋代;通过各方源之间的比较,可知《局方》相对重视经方。(2)《局方》将汤剂类经方改为煮散剂使用,不仅扩展了经方的应用形式,亦对当今中医临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煮散剂具有疗效可靠、节约药材、方便快捷等优点,若能合理地使用煮散剂,将有利于解决中药材浪费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接受度。(3)《局方》在继承仲景原文的同时,亦补充或扩展了经方的主治病证,并记载了大量经方加减方,对当今中医临床应用经方极具参考价值。

邢崇溢[5](2020)在《从《伤寒论》探析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文中提出仲景之“存津液”,并非是一个具体治法,而是作为一种治疗思想贯彻《伤寒论》全书,是仲景主要学术思想之一。故本文以《伤寒论》原文为主,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注解为辅,归纳整理《伤寒论》中因津液异常产生病变的相关条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相关条文中津液异常的病因病机(误治、体质、六经病理性因素)、津液病变的症状(渴、谵语、大便、小便)、津液病变的治法(解肌护津、和解布津、涩肠存津等)、治疗方药进行逐一分析,理清“存津液”学术思想在《伤寒论》理、法、方、药及药物煎服宜忌中的运用。从而探求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的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以期为后世养阴学说、温病学发展提供源流研究依据,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曹晨[6](2020)在《基于通降理论辨治呕吐的临证经验探析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导师运用通降理论辨治呕吐的临证经验,并挖掘分析近十年文献有关中医药治疗呕吐的证治规律,为临床辨治呕吐提供新的思路及文献数据支持。材料与方法:收集整理导师治疗呕吐的临床病例,归纳总结导师治疗呕吐的辨治思路与处方用药规律。检索中文数据库,限定时间为2009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制定检索策略,规范处理中药名称、证型及治法,建立中医药治疗呕吐的文献数据库,统计和分析中医药治疗呕吐的用药规律。结果:1.呕吐病的病机核心为胃腑通降失常,胃气上逆,与五脏气机升降密切相关。病理因素有寒、热、气、痰、饮等。导师临床治疗本病时,先辨病理邪气,通降胃气,兼调五脏气机,根据方证相应及病理兼夹确定不同的治则治法,辨证准确,疗效确切。2.文献数据挖掘共筛选出100篇文献,116条数据,141味中药,共24种证型。半夏、甘草、生姜、茯苓、陈皮、大枣、党参、黄连、竹茹、旋覆花为使用次数前十的高频药物,中药功效归类得出补虚药、化痰药、解表药、理气药、清热药为高频功效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排名前7组的药物关联组合为:半夏+代赭石,半夏+陈皮,半夏+竹茹,半夏+旋覆花,半夏+生姜,半夏+大枣,半夏+茯苓。药物-治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使用和胃降逆法时,甘草、生姜、茯苓、黄连、柴胡、黄芩为最常用药物。结论:1.导师临床辨治呕吐,围绕五脏气机升降展开,先辨寒热、痰饮、气滞等病理邪气,再确立清热通降、散寒通降、化饮通降等不同治则治法,结合方证应用经方治疗,临床疗效颇佳。2.文献挖掘的统计结果与导师临床经验均蕴含通降理论,为临床辨治呕吐提供临床及数据支持。

崔海镇[7](2018)在《明清新安医家经方医案诊治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现存明清新安医家的医案中,筛选出经方医案,包括经方原方的使用,经方加减方的使用,经方合方的使用,然后对经方医案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新安医家对经方运用方面的思路及特色,以及经方更多的适应证,为在临床上使用经方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本文通过查阅现存新安医家的医案着作,首先,制定经方纳入标准及研究具体方法,根据经方纳入标准筛选出其中的经方医案,对收集的经方医案以方为纲进行归类,其次,从整体对经方医案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新安医家临证诊治思路及特色;再次,进一步探讨医案中经方的具体应用情况,并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该方的适应证进行对比,突出新安医家对该经方运用方面的思路及特色。结果:1.据经方的纳入标准,共收录经方医案603则,涉及经方63个,其中经方的加减方及原方共计595个,经方与经方的合方共计18个。2.新安医家临证善于运用经方辨治疑难危重病,善于经方的加减化裁,突出了经方在治疗阴证伤寒方面的优势,善用经方在于温补,在妇科及外科方面,亦善用经方,扩大了经方的临床使用。3、新安医家善用经方救治一些疑难危重病,在疫病横行的明清时期,新安医家大多遵循“温病不越伤寒”,发挥了经方在治疗温病方面的优势。结论:1.新安医家对经方的使用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扩展了经方在临证中的应用范围。2.通过对新安医家的经方医案的研究,有利于指导临床,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为在临证中用好经方打下基础。

辜炳锐[8](2016)在《《温病条辨》治疗温病组方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温病条辨》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前学者研究基础上,运用综合、类比法总结《温病修辨》治疗温病的用方特点。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温病初犯肺卫,治以辛凉解表佐以微辛微苦。偏于卫,则辅以辛温发散;偏于肺,则辅以苦降:若夹毒,合用清热解毒;热盛则佐用苦寒;夹湿浊,则佐以芳香化湿;热盛伤阴,则佐用甘寒。当卫气同病,则合用辛凉清热;若夹湿,热重于湿,则去辛温,加辛凉或苦寒清热,佐用宣肺;若湿盛,则加淡渗利水。当卫营同病,则辛凉苦甘合用成寒甘寒;若卫血同病,则合用凉血活血。2.吴氏以辛凉清热重剂治疗气分热盛,夹毒者,合用清热解毒;夹湿者,热重于湿,则佐用辛温燥湿;病情轻者,则用芳香化湿;若湿热并重,则合用宣上淡渗;若阴虚,则合用甘寒养阴。气血两重,气分热和阴伤较重者,则重用辛凉清热,辅以甘寒;若气分与血热并重,则辛凉咸寒并用。热入营分,治以咸寒甘寒,佐以轻清宣透。血分热盛,治以咸寒甘寒。3. “透热转气”是针对药物功能而言,即质轻上浮之品,领血分药至转至营分。4.治疗阳明腑实证,燥热重者,投以大承气汤;燥重热轻者,治以谓胃承气汤,并顿服之;病情轻则投以小承气汤。当阳明腑实与他脏合病时,以苦寒攻下为基础。太阴与阳明合病,痰热互结,合用辛开苦降;若热重痰轻,则辅以辛凉清热;太阳与阳明合病,小肠热盛,则合用苦寒甘寒;厥阴与阳明合病,热闭心包,则合用安宫牛黄丸。阴液不足,则合用咸寒甘寒;气阴两虚,则合用益气养阴;阴液大亏则纯用咸寒甘寒,禁用苦寒。5.湿热郁结上焦,清窍不通,则用辛散宣上,佐以苦寒;若气逆于上,湿热较轻,则重用苦降,辅以辛散,佐用淡渗;若湿热较重,则重用清肺化痰,辅以淡渗苦降。中焦湿热,胃气上逆,热重于湿,则重用苦寒佐以辛温;若湿热并重,则辛温苦寒并用;若湿重于热,则辛温苦温并用。下焦湿热,则重用淡渗。6.当肺阴虚时,治以甘寒养阴,若暑邪所致,则合用酸甘。胃阴不足,治以甘寒养阴,若热轻,则合用咸寒:若热重,则辅以苦寒。下焦肝肾不足,阴虚轻则用甘寒,阴虚较重则以咸寒治之;当虚实夹杂,则合用苦寒清热或辛凉外透。若暑邪所致则以酸甘化阴佐以苦寒。

于佳宏[9](2016)在《《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拟从经方原方的使用、经方加减方的使用、经方合方的使用、经方的误用4个角度来归纳研究《名医类案》中经方的应用情况,以期总结经方更多的适应症、更多的加减法及更多的合方思路。方法本文采用分类法、比较法、归纳法3种文献研究方法来研究《名医类案》中的经方医案。首先为了方便总结出《名医类案》中前人运用经方的经验,制定经方医案的纳入标准;其次对纳入的经方医案以方为纲进行分类,并以原方、加减方、合方、误用为目深一层分类;再次对每纲每目下的具体医案进行仔细推敲分析,并与《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作对比研究;最后总结该经方在《名医类案》中的运用经验。结果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总结出《名医类案》中经方的运用情况是:①在经方继承方面,众医家沿袭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经方的运用规律、方法,对于加深后世对经方原义的理解与认识具有很大帮助。②在经方创新方面,众医家发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经方的运用,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③在经方加减方面,众医家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化裁经方,治疗了更多兼证,为后世提供了更多经方加减思路和加减方法的示范。④在经方与经方或他方合方方面,众医家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辨治,巧妙地以经方与经方或经方与时方相合,取此方之长补彼方之短,统筹兼顾,治疗了更多病证。⑤在辨证用方方面,众多误治的案例提示我们临证应详审病机,细致辨证,分清表里、虚实、寒热;众多医案均表明,在病情错综复杂,寒热、虚实、真假难辨之时,脉象往往可以直指病机之根本,对于病证的辨识及指导定法选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⑥在对经典条文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众多医案警示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条文,不可拘执于一句以应对复杂多变之万千病证,当根据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客观、实际、灵活运用经典。结论通过对《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不仅学习了古人运用经方的临证经验,而且加深和拓展了我们对经方的理论认识。对于我们临床运用经方治疗疾病思路的开拓和我们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意义。

王倩[10](2015)在《竹叶石膏汤临床运用3则》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竹叶石膏汤出自于《伤寒论》,对多种疾病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本文简要介绍竹叶石膏汤的临床运用3则的治疗体会,为临床提供探讨。

二、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3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3则(论文提纲范文)

(1)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证’与‘症
    2.表里
    3.里证
    4.阳明里证
第二部分 机理研究
    1.阳明胃的生理
        1.1 胃的生理解剖
        1.2 胃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2.阳明大肠的生理
        2.1 大肠的生理解剖
        2.2 大肠的生理功能
    3.阳明胃及大肠病理
第三部分 辨证分类研究
    1.阳明胃里实证
        1.1 胃热证
        1.2 胃火证
        1.3 胃燥证
        1.4 胃湿证
        1.5 胃寒(实)证
        1.6 胃风证
        1.7 胃痰证
        1.8 胃饮证
        1.9 胃瘀证
        1.10 胃(肠)食积证
    2.阳明胃里虚证
        2.1 胃气虚证
        2.2 胃阳虚证
        2.3 胃阴虚证
        2.4 胃血虚证
        2.5 胃津液虚证
    3.阳明大肠里实证
        3.1 大肠实热证
        3.2 大肠实火证
        3.3 大肠燥热证
        3.4 大肠寒(实)证
        3.5 大肠风证
        3.6 大肠湿证
        3.7 大肠虫积证
        3.8 大肠痰证
        3.9 大肠水饮证
        3.10 大肠燥屎证
        3.11 大肠瘀血证
    4.阳明大肠里虚证
        4.1 大肠气虚证
        4.2 大肠血虚证
        4.3 大肠津液虚证
        4.4 大肠阳虚证
        4.5 大肠阴虚证
    5.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列举补充)
        5.1 胃热炽盛,津气不足证
        5.2 津气大伤,胃有余热证
        5.3 胃(气)虚痰阻证
        5.4 胃(气)虚夹痰热证
        5.5 大肠津液不足,燥屎内结证
        5.6 大肠气阴不足,燥屎内结证
        5.7 大肠气血不足,燥屎内结证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贾六金教授儿科经方验案3则(论文提纲范文)

1 竹叶石膏汤案
2 小青龙汤案
3 五苓散案
按语

(3)仲景药后调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脉络
    第一章 仲景药后调摄之渊薮
        第一节 甲骨文药后调摄记载
        第二节 秦汉汉墓医书药后调摄记载
        一、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药后调摄记载
        二、威武汉墓医简中药后调摄记载
    第二章《伤寒杂病论》:仲景药后调摄药理法方药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
        第一节 东汉后至宋之前的仲景药后调摄体系的发展
        一、《肘后备急方》
        二、《小品方》
        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四、《外台秘要》
        第二节 宋之后至明清时期的仲景药后调摄体系的发展
        一、金元四大家
        二、明清时期温病学派
第二部分 仲景方剂中药后调摄方式的分析
    第一章 调摄方式
        第一节 啜粥调摄
        第二节 饮食禁忌
        第三节 覆与避风寒
        第四节 饮食寒温
        第五节 汗后粉扑法
    第二章 仲景药后调摄方式特色分析
        第一节 辨证论治是药后调摄运用核心原则
        第二节 仲景药后调摄的特色
        一、重视胃气的健运
        二、津液调摄得当
        三、护正与防邪复感并举
        第三节 阴阳自和是仲景药后调摄根本目的
第三部分 基于《中华医典》的《伤寒论》方剂药后调摄分析
    第一章 分析方法
    第二章 《伤寒论》方剂药后调摄内容收集与分析结果
        一、桂枝汤类方
        二、麻黄汤类方
        三、葛根汤类方
        四、小建中汤类方
        五、小青龙汤类方
        六、五苓散类方
        七、黄芩汤类方、葛根芩连汤类方
        八、小柴胡汤类方
        九、四逆散类方
        十、猪肤汤类方
        十一、白虎汤类方
        十二、栀子豉汤类方
        十三、茵陈蒿汤类方
        十四、陷胸类方
        十五、十枣汤类方
        十六、麻杏甘石汤类方
        十七、黄连阿胶汤类方
        十八、瓜蒂散类方
        十九、抵当类方
        二十、大柴胡汤类方
        二十一、承气类方
        二十二、白头翁汤类方
        二十三、竹叶石膏汤类方
        二十四、理中丸类方
        二十五、复脉汤类方
        二十六、三物白散类方
        二十七、四逆汤类方
        二十八、吴茱萸汤类方
        二十九、猪苓汤类方
        三十、附子汤类方
        三十一、白通汤类方
        三十二、真武汤类方
        三十三、桂枝附子汤类方
        三十四、泻心汤类方
        三十五、麻黄附子甘草汤类方
        三十六、乌梅丸类方
    第三章 总论
        第一节 方式继承上有创新
        第二节 理法不离仲景法度
        第三节 六经病药后调摄规律总结
        一、太阳病药后注重表邪祛除、兼顾防邪伤正
        二、少阳病药后注重枢机通畅、尤重情致调和
        三、阳明病药后注重清泻余热、兼或滋阴缓食
        四、太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补、兼食益胃补肾
        五、少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通、并重微微解表
        六、厥阴病药后注重寒热并调
        七、诸病药后须需顾护脾胃、禁房劳体劳
参考文献
综述 浅析仲景药后调摄的特色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方剂来源与经方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局方》之研究现状
    1 成书研究
    2 版本研究
    3 附录的研究
    4 病证方面的研究
    5 方剂与药物方面的研究
        5.1 剂型与煎服法的研究
        5.2 具体方剂的研究
        5.3 具体药物的研究
        5.4 方药特点与配伍规律的研究
        5.5 方剂来源研究
    6 《局方》之成就与评价
        6.1 《局方》之成就
        6.2 《局方》之评价
    7 其他方面的研究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局方》方剂来源研究
    第一节 方剂来源研究的意义与分类
        1 方剂来源研究之意义
        2 方剂来源研究之分类
    第二节 《局方》各卷方剂来源研究
        1 治诸风方
        2 治伤寒方
        3 治一切气方
        4 治痰饮方
        5 治诸虚方及治痼冷方
        6 治积热及治泻痢方
        7 治眼目疾方及治咽喉口齿方
        8 治杂病方及治疮肿伤折方
        9 治妇人诸疾方
        10 治小儿诸疾方及诸汤诸香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全书方剂来源汇总
        2 《局方》选方特色分析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局方》中经方的应用
    第一节 剂型服法特点
        1 经方的剂型服法
        2 煮散剂的应用
    第二节 主治病证探析
        1 治伤寒方十二首
        2 治一切气方三首
        3 治痰饮方二首
        4 治诸虚方三首
        5 治秘涩方一首
        6 治咽喉口齿方一首
        7 治杂病方二首
        8 治妇人诸疾方四首
        9 总结
    第三节 经方加减方举隅
        1 薯蓣丸加减方
        2 葛根汤加减方
        3 五苓散加减方
        4 甘姜苓术汤加减方
        5 麻黄汤加减方
        6 桔梗汤加减方
        7 小青龙汤加减方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从《伤寒论》探析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津液的概念及内涵
    2 津液对人体的重要性
    3 “存津液”学术思想现代临床应用
    4 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的体现
第一部津液的理论研究
    1 《内经》对津液的认识
        1.2 津液的生成及转化
        1.3 津液对人体的作用及影响
    2 “存津液”的内涵
第二部分 《伤寒论》中“存津液”学术思想研究
    1 《伤寒论》中津液异常的病因病机
        1.1 误治
        1.2 体质
        1.3 六经病理性伤津因素
    2 津液异常的主要表现
        2.1 口渴
        2.2 小便
        2.3 大便
        2.4 谵语
        2.5 小结
    3 “存津液”思想的具体体现
        3.1 “存津液”的基本原则
        3.2 “存津液”思想在六经病证治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 “存津液”学术思想对温病医家的影响
    1 叶天士
    2 吴鞠通
    3 王孟英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医案举隅
    1 急劳案
    2 咳嗽案
    3 发热案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六经病篇口渴、小便异常、大便异常、谵语情况分析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基于通降理论辨治呕吐的临证经验探析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导师应用通降理论辨治呕吐的临证经验探析
    1 通降理论辨治呕吐的理论渊源
    2 基于通降理论治疗呕吐的辨因立法分析
    3 临证经验体会
    4 病案举隅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挖掘治疗呕吐的证治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来源与纳排标准
    2 数据规范及研究方法和内容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呕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明清新安医家经方医案诊治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新安医家经方医案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
    1 新安医家遴选范围和标准
    2 资料来源
    3 经方纳入标准
    4 具体研究方法
    5 统计结果
第二部分 新安医家经方医案诊治特色
    1 善用经方辨治疑难危重症
    2 “有故无殒”用于妇科
    3 较多用于阴证伤寒的治疗
    4 小柴胡用于外科
    5 用经方于温病
    6 善用经方于温补
    7 用经方重辨析疑似证
    8 经方与其他治法配合
    9 常将经方合方运用
    10 经方剂型煎服法的创新
    11 承袭仲景探病法
第三部分 经方具体运用特色
    1 理中汤运用特色
    2 小柴胡汤运用特色
    3 肾气丸运用特色
    4 炙甘草汤运用特色
    5 真武汤运用特色
    6 小建中汤运用特色
    7 白虎汤运用特色
    8 五苓散运用特色
    9 大半夏汤运用特色
    10 桂枝汤运用特色
    11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运用特色
    12 旋复花汤运用特色
    13 四逆汤运用特色
    14 桃核承气汤运用特色
    15 白虎加桂枝汤运用特色
    16 猪苓汤运用特色
    17 小青龙汤运用特色
    18 麦门冬汤运用特色
    19 大承气汤运用特色
    20 竹叶石膏汤运用特色
    21 小陷胸汤运用特色
    22 赤石脂禹余粮汤运用特色
    23 半夏泻心汤运用特色
    24 甘草小麦大枣汤运用特色
    25 当归生姜羊肉汤运用特色
    26 调胃承气汤运用特色
    27 小承气汤运用特色
    28 十枣汤运用特色
    29 栀子豉汤运用特色
    30 木防己汤运用特色
    31 黄土汤运用特色
    32 黄连阿胶汤运用特色
    33 麻黄汤运用特色
    34 猪肤汤运用特色
    35 黄芪建中汤运用特色
    36 栝楼薤白半夏汤运用特色
分析与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
致谢

(8)《温病条辨》治疗温病组方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吴氏生平
    2. 温病的类别
        2.1. 风温
        2.2. 温热
        2.3. 暑温、湿温
        2.4. 秋燥
        2.5. 伏暑
        2.6. 冬温
        2.7. 温毒
        2.8. 温疫
        2.9. 温病治法
        2.10 三焦分治
        2.11."治上焦如羽"
        2.12."治中焦如衡"
        2.13."治下焦如权"
        2.14. 养阴法
        2.15. 上焦
        2.16.中焦
        2.17.治湿需调气
        2.18.治湿需宣肺
        2.19.湿、热偏重,制定治法
    3. 方药
第二部分 方剂方源考证
第三部分 方剂分析与讨论
    0. 解表法
    1. 辛凉解表法
    2. 清热法
        2.1. 白虎汤
        2.2. 清气凉血治气血两燔
        2.3. 咸寒甘寒佐用轻清宣透之品以清营热
        2.4. 咸寒甘寒佐用活血以清血热
        2.5. 总结
    3. 攻下法
        3.1. 纯实证,正气未虚
        3.2. 虚实夹杂,正气已虚
        3.3. 总结
    4. 涌吐法
        4.1. 无形之邪
        4.2. 有形之邪
        4.3. 总结
    5. 开窍法
        5.1. 安宫牛黄丸
        5.2. 紫雪丹
        5.3. 至宝丹
        5.4. 总结
    6. 清热祛湿法
        6.1. 上焦
        6.2. 中焦
        6.3. 下焦
        6.4. 表里三焦俱湿
    7. 活血祛瘀法
        7.1. 桃仁承气汤
        7.2. 抵当汤
        7.3. 加减桃仁承气汤
        7.4. 总结
        7.5. [附]热入血室
    8. 补益法
        8.1. 养阴法
        8.2. 补阳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9)《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名医类案》及经方医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 具体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桂枝汤医案
        3.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医案
        3.3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
        3.4 麻黄汤医案
        3.5 葛根汤医案
        3.6 大青龙汤医案
        3.7 桂枝麻黄各半汤医案
        3.8 五苓散医案
        3.9 桃核承气汤医案
        3.10 抵当丸/抵当汤医案
        3.11 小建中汤医案
        3.12 炙甘草汤医案
        3.13 小陷胸汤医案
        3.14 十枣汤医案
        3.15 白虎汤医案
        3.16 白虎加人参汤医案
        3.17 调胃承气汤医案
        3.18 小承气汤医案
        3.19 大承气汤医案
        3.20 麻子仁丸医案
        3.21 蜜煎导医案
        3.22 猪胆汁导医案
        3.23 小柴胡汤医案
        3.24 大柴胡汤医案
        3.25 柴胡桂枝汤医案
        3.26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医案
        3.27 真武汤医案
        3.28 理中丸/理中汤医案
        3.29 竹叶石膏汤医案
        3.30 黄芪建中汤医案
        3.31 葶苈大枣泻肺汤医案
        3.32 桔梗汤医案
        3.33 茵陈五苓散医案
        3.34 当归生姜羊肉汤医案
        3.35 甘麦大枣汤医案
        3.36 肾气丸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案原文
附录2 经方医案索引表
附录3 所涉医家名录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竹叶石膏汤临床运用3则(论文提纲范文)

热病后气阴两伤
复发性口腔溃疡
顽固性眩晕

四、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3则(论文参考文献)

  • [1]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D]. 张晏玮.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贾六金教授儿科经方验案3则[J]. 曹霞,张焱,贺文彬. 中医儿科杂志, 2020(04)
  • [3]仲景药后调摄的研究[D]. 黄宝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方剂来源与经方应用的研究[D]. 蒙传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从《伤寒论》探析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D]. 邢崇溢.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基于通降理论辨治呕吐的临证经验探析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D]. 曹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明清新安医家经方医案诊治特色研究[D]. 崔海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温病条辨》治疗温病组方特点研究[D]. 辜炳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D]. 于佳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竹叶石膏汤临床运用3则[J]. 王倩. 中国社区医师, 2015(16)


竹叶石膏汤论文 石膏论文 中医论文 大肠湿热论文 中药论文

上一篇:艾灸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2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