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霄霞[1](2021)在《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处方用药规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并联系李新民教授所传经验,探索归纳其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组方用药规律,以继承与发扬,并为临床小儿PNS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李新民教授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PNS患儿的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且使用统一规范的辨证施治方案诊治的31例PNS患儿的完整处方进行探究。运用Microsoft Office Word、Microsoft Office Excel进行资料汇总后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用药频数、药物类别、性味归经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 22.0、SPSS Moldeler 18.0软件对使用频率≥5%的44味常用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从而总结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PNS的经验。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得出PNS患儿的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与目前研究显示的男女比例接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7岁的学龄前儿童。根据中医证候频数分布统计结果可知导师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PNS的中证候类型以本虚为主,且脾虚湿困证占比最多。可兼有水湿、外感、血瘀三证,其中水湿最为多见,外感次之。从药物的统计分析中得出符合纳入标准的31例患儿处方共计485首,涉及中药79味(统计过程中剔除甘草),其中使用频率≥40%的高频药物分别为:麸炒枳壳、桔梗、黄芩片、清半夏、麸炒薏苡仁、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柴胡、黄芪、知母、蝉蜕、陈皮、泽泻、太子参;使用频率≥5%的44味常用药物中,功效分类主要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止咳化痰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理气药;四气以寒性药物居多,其次为温性、平性,凉性药物较少;五味以苦、甘、辛味药物为多;药物归经多归属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手太阴肺经。对使用频率≥5%的44味常用药物采取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PNS常用的2味药物组合为:麸炒枳壳-桔梗;黄芩片-桔梗;黄芩片-麸炒枳壳;黄芩片-清半夏;桔梗-清半夏;麸炒枳壳-清半夏;茯苓-麸炒薏苡仁;清半夏-麸炒薏苡仁;桔梗-麸炒薏苡仁;麸炒枳壳-麸炒薏苡仁;黄芩片-麸炒薏苡仁。常用的3味药物组合为:黄芩片-桔梗-麸炒枳壳;麸炒枳壳-清半夏-桔梗;黄芩片-清半夏-桔梗;黄芩片-清半夏-麸炒枳壳;黄芩片-麸炒薏苡仁-清半夏;茯苓-麸炒薏苡仁-清半夏;桔梗-麸炒薏苡仁-清半夏;麸炒枳壳-麸炒薏苡仁-清半夏。常用的4味药物组合为:黄芩片-清半夏-桔梗-麸炒枳壳;麸炒薏苡仁-清半夏-桔梗-麸炒枳壳。对使用频率≥5%的44味常用药物采取聚类分析得出4组主要的药物组合C1:北柴胡-黄芩片-清半夏-茯苓-泽泻-猪苓-麸炒薏苡仁-麸炒白术-黄芪-太子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蝉蜕-知母-瞿麦-关黄柏-麦冬-白茅根;C2:广藿香-紫苏叶-陈皮-姜厚朴-竹茹-炒紫苏子-焦六神曲-焦山楂-炒莱菔子;C3:连翘-金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板蓝根-鲜芦根-炒苦杏仁-炒牛蒡子-浙贝母-紫花前胡-蜜紫菀-蜜桑白皮-射干;C4:麸炒枳壳-桔梗。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PNS处方用药规律的统计分析,探究业师治疗本病所使用的主要药物、常用的药对及药物组合,并初步总结了李新民教授治疗本病的辨治思路及处方用药特点。李新民教授为天津市名中医,师承全国名老中医李少川教授,以李老从“从脾治肾”治疗小儿PNS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本病过程中脏腑辨证尤重脾肺两脏,治以益气健脾,利湿清热、宣肺解表、止咳化痰,疏利少阳、调畅气机,使气行则水行。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用药轻灵,疗效显着。
白玲[2](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李菁[3](2020)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致高眼压及其对眼部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眼压的变化及高眼压对小儿眼球及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肾脏科就诊,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需要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初次发病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眼压情况分为激素性高眼压组和眼压正常组。分别于应用激素前和治疗后1天、2天、3天、1周、2周、3周、1月、2月、3月、6月和1年进行下列眼科检查:眼压、眼球生物测量参数(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眼底、屈光度等参数并记录。所有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102例患儿中年龄最小的3岁,年龄最大的13岁,平均年龄(6.40±2.64)岁;其中男性患儿44例(占43.1%),女性患儿58例(占56.9%)。102例患儿中有21例发生高眼压(高眼压组),发生率为20.6%。高眼压组平均年龄(6.67±2.20)岁,眼压正常组平均年龄(6.33±2.75)岁。高眼压组男性患儿14例(占66.7%),女性患儿7例(占33.3%);眼压正常组男性患儿30例(占37.0%),女性患儿51例(占63.0%)。21例发生高眼压患儿中右眼高眼压17例,左眼高眼压19例,其中双眼高眼压15例。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眼压升高,1-2周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应用激素前眼压水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后患儿双眼前房深度加深,前房深度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治疗后1周、2周、3周、1月、2月、3月、6月、1年各时间点前房深度与应用激素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肾病综合征患儿全身应用激素治疗后双眼角膜曲率减小,角膜平坦化,在时间上双眼角膜曲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眼在6月、1年时间点角膜曲率与激素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左眼在3月、6月、1年时间点角膜曲率与激素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肾病综合征患儿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双眼屈光度减小,眼球呈近视化趋势,随时间变化屈光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周、2周、3周、1月、2月、3月、6月、1年各时间点屈光度与应用激素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应用激素后,高眼压组与眼压正常组眼轴长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眼压组眼轴长度大于眼压正常组;眼压升高后时间对眼轴变化有影响,随时间变化眼轴延长;分组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随时间延长,高眼压组眼轴延长幅度大于眼压正常组。右眼眼轴长度在2周、3周、1月、2月、3月、6月及1年时间点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左眼眼轴长度在1周、2周、3周、1月、2月、3月、6月及1年时间点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高眼压组眼轴长度大于眼压正常组。应用激素后,高眼压组与眼压正常组前房深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眼压组前房深度大于眼压正常组;时间对前房深度变化有影响,随时间变化前房深度加深;分组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随时间延长,高眼压组前房深度增幅较眼压正常组更显着。双眼前房深度在1周、2周、3周、1月、2月、3月、6月及1年时间点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高眼压组大于眼压正常组。应用激素后,高眼压组与眼压正常组角膜曲率无显着差异;时间对角膜曲率变化有影响,随时间变化角膜趋于平坦化;眼压升高与否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随时间延长,高眼压组角膜曲率平坦化趋势较眼压正常组更显着。双眼角膜曲率在所有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高眼压组与眼压正常组比较,屈光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眼压组屈光度较眼压正常组更低;在时间上屈光度变化有差异,随时间变化眼球逐渐近视化;且随时间延长,高眼压组较眼压正常组屈光度减小幅度更大,近视化趋势更显着。在1周、2周、3周、1月、2月、3月、6月及1年时间点两组间双眼屈光度存在统计学差异,高眼压组屈光状态更趋于近视。结论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后致眼压升高;2眼压升高影响眼球生物学参数及屈光度;3激素性高眼压组较眼压正常组患儿近视化趋势更显着。图13幅;表13个;参93篇。
刘婧玮[4](2020)在《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大宁教授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层次探索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为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和经验借鉴,更好的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 Fang)、CBM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各大中英文数据库中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RCT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质量评价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及Stata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张大宁教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处方,规范化处理数据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采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张大宁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组方特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系统总结张大宁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探索潜在规律。结果:1.共纳入文献18篇,1231名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提高临床疗效,升高血浆白蛋白,减少24h尿蛋白排泄,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血肌酐、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在降低尿素氮方面与单纯西医治疗无明显差异。2.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1人,男性21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2.1:1,平均年龄为53.03±17.36岁,其中20岁到40岁的患者为8例,41岁到60岁的患者为12例,61岁到80岁的患者为9例,大于80岁的患者为2例,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平均。纳入共135首处方,包含共98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达2687次,使用频次超过50次的中药由高到低依次是黄芪、川芎、丹参、土茯苓、砂仁、白术、五味子、金樱子、莪术、太子参、升麻、石斛、冬瓜皮、补骨脂、茯苓、鸡内金、覆盆子、茯苓皮、芡实。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类是补虚药、固涩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药性以温性、平性、寒性药使用较多,常用药味为甘味、苦味,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张教授治疗该病常用中药为:黄芪、川芎、丹参、土茯苓、砂仁、白术、五味子、金樱子、莪术、太子参。得到复杂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6对,新处方6首。结论:1.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症状,并对一些化验指标有积极的影响。2.通过分析张大宁教授的用药规律,探讨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理念。张大宁教授认为成人肾病综合征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瘀血、水湿、湿热”为标,治疗时应注重调理脾肾、清热祛湿、行气利水、化瘀通络、提涩并用,临证时精准辨证,用药得当,配伍巧妙,确立了现代肾病诊疗的三维坐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以对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进行客观、高效、多维度的剖析挖掘,并为进一步在临床诊疗肾病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和宝贵方法。
王金娟[5](2019)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为研究单位,通过分析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初步探讨实施效果,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和推动临床路径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制作病例调查表,收集2014年9月至2018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的完整临床资料。按2016年9月实施临床路径前后分为回顾组和路径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路径组与回顾组,在疗效方面、药费占总费用的百分比、平均住院天数、证型分布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优于回顾组。在平均住院总费用、中药费及辅助检查费占总费用的百分比、抗生素使用情况、一般情况比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中医诊断为尿浊的路径组占比93.55%,回顾组占比76.74%,两组患儿中,尿浊的中医诊断都占有明显优势。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实施临床路径后,在平均住院天数、药费占总费用百分比、改善治疗结果方面功效显着,较前有明显下降,证明了实施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在住院总费用、中药及辅助检查费用占总费用百分比、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种类方面效果不明显,需进一步研究分析及改进;建议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住院费用的合理调控,提高中药及中成药的临床使用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严格的应用抗生素。
苑伯菲[6](2019)在《宋立群教授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宋立群教授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处方用药,探讨中医药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门诊2008年-2018年经导师诊治过的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案102例,通过SPSS统计软件,运用频数、聚类等统计学方法,对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严格按照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找出符合要求的病案102例,其中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药101味,使用总频数为1701次,其中频数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20味,累计使用频率79.59%,前十位依次是茯苓、黄芪、白术、女贞子、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甘草、穿山龙、山楂。对20味常用药物按照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分别统计,得出使用频率大于10%的有3类,按照递减顺序依次为补虚药、固涩药(固精缩尿药)、消食药,使用频率依次是39.60%,24.32%,15.20%,累计使用频率为79.12%。药物性味以寒、温、平及甘淡、苦为主。药物的归经按照使用频数递减顺序排列前五位分别是肝经、脾经、肺经、肾经、胃经。每方药味多在16-18味,幼童组、学龄组、青春期组单剂量使用频率前两位分别是5g、10g,10g、15g,15g、20g。聚类分析得到常用药对组合3对,常用药物组合4组。结论:1、茯苓、黄芪、白术、女贞子、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甘草、穿山龙、山楂、沙苑子、神曲、麦芽、菟丝子、龙葵、牛蒡子、桑螵蛸、白果是导师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2、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药物的主要药性为寒、温、平;药味为甘(淡)、苦、酸(涩);归经为脾经、肾经、肝经、胃经、肺经;主要药物功效分类为补虚药、固涩药(固精缩尿药)、消食药。每方药味多在16-18味,单剂量与年龄相关。3、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强健脾气,补益肾气,收敛肺气。基本治疗大法是平补肺脾肾三脏,利咽、利水通络、活血。
刘娇娇,袁军[7](2018)在《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外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The Cochrance Library,并辅助手工检索,全面收集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N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17年11月1日,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7项研究,总计3512例NS患者。Meta分析显示,治疗组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28,95%CI[1.24,1.33]),减少复发率(RR=0.33,95%CI[0.24,0.46]),降低24h尿蛋白定量(MD=–0.95,95%CI[–1.19,–0.71]),升高血清白蛋白(MD=5.27,95%CI[4.34,6.19]),降低血肌酐(MD=–12.45,95%CI[–19.42,–5.48])及血尿素氮(MD=–1.54,95%CI[-2.21,-0.87]),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感染(RR=0.21,95%CI[0.08,0.52]);消化道反应(RR=0.37,95%CI[0.24,0.56]);库欣综合征(RR=0.33,95%CI[0.24,0.47],);痤疮(RR=0.18,95%CI[0.06,0.53])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已有证据显示,温阳活血利水法结合西医常规方案治疗NS在提高临床综合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显着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王妃[8](2018)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风水相搏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风水相搏证的临床疗效,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治疗本证的优势,为本方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6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对照组只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单项症候积分、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两组次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发热、鼻塞、咳嗽、流涕的疗效相当,而两组主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浮肿、蛋白尿、血尿等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升高血清白蛋白、减少24小时尿蛋白及增加尿量的作用(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用药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P>0.05)。结论:经过临床观察证实,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能改善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风水相搏证的临床症状,在改善浮肿、蛋白尿、血尿以及升高血清白蛋白,减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加尿量等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且肝肾功能无异常变化,初步表明本方在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风水相搏证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王锦宇[9](2018)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频复发性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健脾补肾,温阳利水兼活血化瘀疗法治疗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FRNS)的临床疗效,并探索中医治疗FRNS的作用机制,以减少西医治疗肾病综合征导致的副作用,并提高临床疗效,探索治疗FRNS的新思路。方法:参考古代中医医家及现代西医对小儿肾病综合征(NS)的认识,结合导师临床经验,从健脾补肾,温阳利水兼活血化瘀的角度,临床纳入60例病例,随机分2组,治疗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为西医治疗,治疗组收入30例,对照组收入30例,治疗组用中药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用西药糖皮质激素。在此基础上观察六味地黄丸加减方结合糖皮质激素在治疗FRNS上的疗效,并对患儿半年内FRNS患儿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治疗时间定为12周。12周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评估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及相关临床指标,半年后进行患儿随访,记录复发次数。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1)中医单项症候积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在主症如浮肿、面色晄白,畏寒肢冷,食少纳呆等及次症如疲倦乏力,肢体困重等方面比较,治疗后两组均有效(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好(P<0.05)。(2)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临床控制19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控制5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有效率66.7%。治疗后组间比较,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总疗效:治疗组完全缓解25例,显着缓解2例,无缓解3例,有效率90%,对照组完全缓解18例,显着缓解4例,无缓解8例,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相关观察指标:治疗后对两组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TC)、凝血功能及尿素氮(BUN)及肌酐(Cr)的比较,上述指标治疗后均有显着好转(P<0.05);治疗后对两组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佳(P<0.05)。(4)肾病复发次数比较:半年内复发次数,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西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治疗频复发性小儿肾病综合征,疗效更为显着。具体表现在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改善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等疗效方面,并降低复发率。
仉晓燕,李靖[10](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6年至2016年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Pubmed数据库,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及2016年下半年10种相关中文期刊,查找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纳入19篇文献,1 46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754例,对照组712例,各研究均明确指出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在提高临床疗效(RR=1.27,95%CI[1.20,1.35])、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UTP)(SMD=-0.71,95%CI[-0.84,-0.59])、升高血浆白蛋白(ALB)(SMD=0.90,95%CI[0.70,1.10])、降低血脂TC:MD=-1.49,95%CI[-1.96,-1.01];TG:SMD=-0.71,95%CI[-1.01,-0.41])、减少不良反应(OR=0.16,95%CI[0.10,0.27])及降低复发率(RR=0.49,95%CI[0.37,0.64])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较单纯西药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上的限制,以上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资料收集方法 |
| 2.2 资料收集内容 |
| 2.3 中药的规范化 |
| 2.4 数据挖掘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证候分布 |
| 3.3 处方用药 |
| 3.4 常用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 3.5 常用中药聚类分析 |
| 3.6 小结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 研究结果分析 |
| 1.1 临床资料分析 |
| 1.2 证候分布分析 |
| 1.3 处方用药分析 |
| 1.4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 1.5 聚类结果分析 |
| 2 李新民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辨治思想探讨 |
| 2.1 病因病机 |
| 2.2 治则治法 |
| 3 典型案例 |
| 4.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小儿肾病综合征西医研究进展 |
| 1.1 流行病学 |
| 1.2 发病机制 |
| 1.3 治疗现状 |
| 2.小儿肾病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 |
| 2.1 病名溯源 |
| 2.2 病因病机 |
| 2.3 治疗方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诊断标准 |
| 1.5 实验方法 |
| 1.6 结果判定 |
|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
| 1.8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基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诊断标准 |
| 1.5 实验方法 |
| 1.6 结果判定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对象与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诊断标准 |
| 1.1.3 研究方法 |
| 1.1.4 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患儿一般情况及高眼压发生情况 |
| 1.2.2 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后眼压的变化 |
| 1.2.3 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后眼球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 |
| 1.2.4 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后屈光度的变化 |
| 1.2.5 激素性高眼压组与眼压正常组眼球生物测量参数比较 |
| 1.2.6 激素性高眼压组与眼压正常组屈光度比较 |
| 1.3 讨论 |
| 1.3.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对眼压的影响 |
| 1.3.2 激素性高眼压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 1.3.3 发生激素性高眼压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第2章 综述 PNS患儿全身应用激素对眼部发育的影响 |
| 2.1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致高眼压的研究进展 |
| 2.1.1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 2.1.2 激素性高眼压机制 |
| 2.2 眼压升高对眼球发育产生的影响 |
| 2.3 激素性高眼压药物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张大宁教授治疗成人PNS用药规律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 5 基于熵聚类方剂组合规律分析 |
| 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
| 7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
| 讨论 |
| 1 病因病机 |
| 2 用药特点 |
| 3 高频药物讨论 |
| 4 新方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4. 疗效判定标准 |
| 4.1 评价标准 |
| 4.2 评价方法 |
| 5. 研究方法 |
|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 5.2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1.1 性别与年龄比较 |
| 1.2 患儿发病季节比较 |
| 2. 证型分布情况比较 |
| 3. 住院天数 |
| 3.1 回顾组与路径组总体比较 |
| 3.2 各证型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比较 |
| 4. 住院总费用 |
| 4.1 回顾组与路径组总体比较 |
| 4.2 各证型住院总费用分别比较 |
| 5. 药费、中药费及辅助检查费占总费用的比较 |
| 5.1 药费占总费用情况 |
| 5.2 中药费占总费用情况 |
| 5.3 辅助检查费占总费用情况 |
| 6. 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种类比较 |
| 6.1 抗生素使用率分析 |
| 6.2 抗生素使用种类分析 |
| 7. 治疗结果分析 |
| 7.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7.2 疗效比较 |
| 8. 中医诊断分析 |
| 讨论 |
| 1. 一般情况 |
| 2. 证型分布 |
| 3. 住院天数 |
| 4. 住院总费用、辅助检查费用 |
| 5. 药费、中药费占总费用的比例 |
| 6. 抗生素使用率及种类 |
| 7. 治疗效果 |
| 8. 中医诊断分析 |
| 9. 患者满意度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诊疗现状及临床路径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 |
| 1、西医病因病机 |
| 1.1 免疫功能紊乱 |
| 1.2 基因多态性 |
| 1.3 其他 |
| 2、西医诊断及症状 |
| 2.1 西医诊断 |
| 2.2 症状 |
| 3、西医治疗 |
| 4、中医相关理论 |
| 4.1 理论渊源 |
| 4.2 中医病因病机 |
| 4.3 中医症状 |
| 4.4 中医治疗 |
| 5、中西医结合 |
|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 |
| 2、研究方法 |
| 2.1 数据处理 |
| 2.2 数据分析 |
| 结果 |
| 1、患者性别及证型统计分析结果 |
| 1.1 证型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2、药物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2.1 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
| 2.2 不同证型药物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3、药类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4、药性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4.1 药物四气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4.2 药物五味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4.3 药物归经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5、药量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 6、药物变量累计分析 |
| 讨论 |
| 1、讨论内容 |
| 1.1 症状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 |
| 1.4 总结 |
| 2、药物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
| 2.1 年龄分布统计结果讨论 |
| 2.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讨论 |
| 2.3 常用药物功效讨论 |
| 2.4 常用药物性味归经结果讨论 |
| 2.5 药量统计分析结果 |
| 2.6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讨论 |
| 2.7 各证型特殊用药结果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 1.4 文献质量评估标准 |
| 1.5 资料提取 |
| 1.6 疗效标准 |
| 1.7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检索结果 |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 2.4 Meta分析结果 |
| 2.4.1 温阳活血利水法对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复发率的影响 |
| 2.4.2 温阳活血利水法对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
| 2.4.3 温阳活血利水法对治疗后肾功能的影响 |
| 2.4.4 温阳活血利水法对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
| 2.5 发表偏倚评估 |
| 2.6 敏感性分析 |
| 2.7 异质性分析与处理 |
| 3 讨论 |
| 3.1中医从病症病机方面对NS的认识历史悠久, 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病”范畴, 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水”的记载, 指出本病“故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并提出“平治于权衡, 去菀陈莝”的治疗原则。 |
| 3.2统计纳入研究的中医主方用药情况, 被誉为“补药之长”的黄芪出现在42项研究的主方中, 长于益气固表、通络利水。 |
| 3.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 3.4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西医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 1.1 对流行病学特点的认识 |
| 1.2 对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 1.3 对治疗的认识 |
| 2 西医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的认识及治疗 |
| 2.1 常见复发因素 |
| 2.2 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感染后的治疗及认识 |
| 3 中医对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 3.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 3.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 4 中医对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外感受邪的认识 |
| 4.1 感邪与肾病的关系 |
| 4.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3 对中医药疗法的认识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和总数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 |
| 2.5 安全性评价 |
| 2.6 统计处理 |
| 3 结果 |
| 3.1 病例完成情况及资料 |
|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候积分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比较 |
| 3.5 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
| 3.6 两组治疗前后尿量比较 |
| 3.7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3.8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
| 3.9 不良反应事件 |
| 第三章 讨论 |
| 1 对风邪伤肾的认识 |
| 2 对风水相搏证的认识 |
| 3 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的认识 |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的立题依据 |
| 4.1 吾师对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风水相搏证的见解 |
| 4.2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5 临床疗效分析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理论研究 |
| 1.中国古代医家对肾病综合征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治疗 |
| 2.西医对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认识 |
| 2.1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原因 |
| 2.2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频复发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一般资料及病历选择 |
|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的脱落或终止标准: |
| 2.治疗方式 |
| 3.临床观察 |
| 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 3.3 疗效评价标准 |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3.5 病例随访观察 |
| 4.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治疗前一般情况 |
| 2.结果 |
| 2.1 .中医症候的单项积分方面 |
| 2.2 相关实验室指标 |
| 2.3 疗效比较 |
| 2.4 安全性比较 |
| 2.5 随访 |
| 讨论 |
| 1.结果分析 |
| 1.1 .中医症候的单项积分方面 |
| 1.2 相关实验室指标 |
| 1.3 疗效 |
| 1.4 用药安全性 |
| 1.5 复发率 |
| 2.小儿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与肾病复发的关系 |
| 2.1 脾肾阳虚,水液停聚,卫表不固 |
| 2.2 脾肾阳虚,邪气内盛 |
| 3.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方药组成分析 |
| 4.六味地黄丸加减方组方分析 |
| 5.六味地黄丸加减方的作用机制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1.1 计算机检索 |
| 1.1.2 手工检索 |
| 1.1.3 文献方式 |
| 1.2 纳入标准 |
| 1.2.1 研究类型 |
| 1.2.2 研究对象 |
| 1.2.3 干预措施 |
| 1.2.4 质量评价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诊断标准 |
| 1.4.1 主要疗效指标 |
| 1.4.2 次要疗效指标 |
| 1.4.3 安全性指标 |
| 1.5 资料提取 |
| 1.6 统计分析 |
| 1.7 异质性检验及效应模型的选择 |
| 1.8 敏感性分析 |
| 1.9 发表偏倚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研究表 |
| 2.2.1 纳入研究概况 |
| 2.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3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 2.4 异质性的分析与处理 |
| 2.5 发表偏倚 |
| 2.6 敏感性分析 |
| 3 讨论 |
| 3.1 本研究的意义 |
| 3.1.1 增效 |
| 3.1.2 减毒 |
| 3.1.3 减少复发 |
|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3.3问题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