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40例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4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提出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杨翔,林丽,崔裕如,邓琴,李莉[2](2021)在《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较为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为难治性疾病。通过检索、分析近5年来CNKI所载中西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多从增效减毒效应、调节免疫和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主要阐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研究提供科学实验依据。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能协同激素等西药增强疗效并减轻西药的毒副反应,减少狼疮性肾炎的复发,同时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方位的药理作用,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唐丽佳[3](2021)在《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健脾调经汤”治疗脾虚血瘀型SLE月经不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月经不调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更好发挥中医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治疗上的优势。方法:收集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中医科门诊就诊确诊的脾虚血瘀型SLE缓解期月经不调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记录相关评分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入组患者均维持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原有用药方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西医疗法随症处理,试验组加用健脾调经方(基础方:红芪10g,牡丹皮15g,郁金10g,桂枝6g,川芎10g,赤白芍各10g,柴胡10g,党参10g,吴茱萸6g,当归10g,炒六神曲10g,焦术10g,随证加减)中药汤剂由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房配制及煎药,日三服,每次200毫升,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分别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月经症候积分、SLEDAI评分、汉密顿HAMA焦虑评分、C3、C4、ESR、CRP指标及判断用药安全性的生化指标。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60例患者治疗结束无脱落病例。患者维持原有西医治疗方案上,加用健脾调经汤的治疗组与加用西药的对照组相比,在疾病治疗方面:治疗组30例,其中有效者26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有效者19例,无效者11例,有效率为6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更明显。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各组治疗后积分均较前有降低,治疗组、对照组试验前后均有显着差异。组间比较试验前无统计学差异,试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体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SLEDAI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差异显着。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减低SLEDAI评分,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汉密顿HAMA焦虑评分方面:两组内比较,HAMA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差异显着。说明两组均能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且治疗组疗效更好。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上:C3、ESR、CRP指标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C4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说明两组均能增强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指标方面: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健脾调经汤可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评分、SLEDAI评分、HAMA焦虑评分、ESR、CRP指标,可升高补体C3,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未有过敏和胃肠道刺激反应,安全良好。健脾调经汤可有效改善脾虚血瘀型SLE月经不调症状、稳定SLE病情、并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免疫力。

秦江南[4](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并观察MHD患者透析龄、中医证型与各化验指标的关系,为中医临床通过辨证施治MHD患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25日至2月28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纳排标准筛选,共收入136名MHD患者,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中医证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身高及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电解质、钙磷、甲状旁腺素、铁蛋白等检查结果。并参照《慢性肾衰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中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由专业的中医医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按照既往实验研究依据将MHD患者按透析龄分为A(≤36个月)、B(>36个月)两组。将上述收集信息纳入Excel表格建立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的方法挖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总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通过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的方法挖掘MHD患者不同透析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使用Kruskal-Wallis H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中医证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使用SPSS软件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透析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使用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透析龄实验室指标达标率的差异。结果:1.此次研究共收集了136例MHD患者,男性76人,女性60人。平均年龄62.86±12.15岁,平均透析龄41.56±28.91月,透析龄≤36个月为67人,透析龄>36个月为69人。原发病糖尿病肾病共55例,慢性肾炎32例,高血压肾损伤16例,多囊肾13例,高尿酸性肾病6例,狼疮肾4例,不明原因10例。血管通路使用AVF为88例,占64.7%;使用TCC为48例,占35.3%。2.常见中医症状有少尿106例(77.9%)、腰膝酸软72例(52.9%)、倦怠乏力70例(51.5%)、口干口渴66例(48.5%)、畏寒肢冷65例(47.8%)、食少纳呆58例(42.6%)。患者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最多,为47例(34.6%);最少为阴阳两虚证,为16例(11.8%)。标实证以湿浊证最多,为58例(42.6%);最少为热毒证,为5例(3.7%)。3.A、B两组中医证型虚证分布存在差异(P<0.05),两组在脾肾气虚证与阴阳两虚证占比上存在差异(P<0.005),A组脾肾气虚证占比高于B组,B组阴阳两虚证占比高于A组。A、B两组中医证型实证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证型虚证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脾肾阳虚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P<0.05)。其它指标在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证型实证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5.A、B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B组阴离子间隙、钙磷乘积、甲旁腺激素水平高于A组(P<0.05),其它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6.患者总体血红蛋白达标率47.1%、铁蛋白达标率61.8%、血钙达标率41.9%、磷达标率35.5%、甲状旁腺激素30.1%、钾达标率92.6%、白蛋白达标率45.6%。A、B两组实验室指标达标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虚证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且阴阳两虚证,随透析龄延长而增加,脾肾气虚证随透析龄延长而减少。而实证以痰浊证为主,且各证型分布不随透析龄增长而变化。2.血液透析治疗对慢性肾衰病人实证有所改善,但对于虚证的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对于MHD患者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主要从虚证方面进行干预,来改善患者症状与各实验室指标的达标率。

朱俊[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黄栓[6](2020)在《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肾炎病理机制的逐步深入,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日趋靶向化、具体化。现已形成了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靶向药物为主的治疗体系,其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于GN患者的病情恢复大有裨益。但考虑到多数肾小球肾炎患者患病日久,需长期服药,而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毒性作用,并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机能,诱发其他疾患,且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多价格昂贵,故临床上开始积极探索经济效益高、毒副作用小且治疗收益较高的免疫抑制类药物。中医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部分中药材被证实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已指出以雷公藤多苷为代表的中药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肾小球肾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有研究发现昆明山海棠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免疫作用,减少尿蛋白。但上述药物多具有性腺毒性、消化道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可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引发消化道不适,损害肾功能,这些毒副作用使部分患者难以忍受。昆仙胶囊是中医科研攻关项目的成果,主要含有昆明山海棠、淫羊藿、枸杞子及菟丝子。淫羊藿主要提取物为淫羊藿苷,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炎、提高造血功能、激素样作用;枸杞子主要提取物为甜菜碱,具有促进造血、保护肝脏的作用;莵丝子主要提取物为黄酮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提高生殖功能,且有护肝、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作用。昆仙胶囊经组方配伍理论上可拮抗昆明山海棠的性腺毒性而不影响其抗炎和免疫抑制效果,故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但目前关于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相关研究相对局限,随访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目的探究基础治疗方案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干预措施下的同组研究设计,病例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肾内科门诊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1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治疗,门诊随访2个月,每月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观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并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进行亚分组研究,从上述角度分析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研究结果1.给予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的61例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控制者4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0例,无效者39例,治疗总有效率达36.07%;治疗2个月后,临床控制者6例,显效者12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25例,治疗总有效率达59.02%。2.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时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70);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2)。3.以Scr是否正常分为血肌酐正常组与异常组。正常组、异常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85),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65);异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7);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以60岁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了高龄组和低龄组。低龄组、高龄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低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2);高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90),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8),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0);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5.按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男性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女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14),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9),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89);男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女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39);两组患者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6.临床指标分析显示治疗后尿红细胞明显减少,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5);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后第1、2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较治疗前分别有所下降,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低于生理水平下限。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效果较理想,在改善尿蛋白方面的疗效显着。2.昆仙胶囊在短期内对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肌酐无明显影响。3.性别及年龄不是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4.昆仙胶囊短期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陈铭慧,李万瑶[7](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师军华,胡玉茹[8](201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47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狼疮肾I号方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4例LN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47例。西药组采用甲泼尼龙片和注射用环磷酰胺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加用狼疮肾I号方辨证内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2,4,6个月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进行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检测;检测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G(Ig G),补体C3,C4水平;检测治疗前后抗双链DNA(ds-DN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中西医结合组蛋白尿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在治疗后4,6个月,中西医结合组SLEDAI评分低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西药组(P<0.01);中西医结合组6个月内完全缓解例数多于西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平均缓解时间短于西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Ig G,ds-DNA,FIB和D-D水平均低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补体C3,C4水平均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狼疮肾I号方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控制LN患者病情活动,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保护肾功能,减轻尿蛋白尿,缩短了病程,其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李春雯[9](2006)在《肾复康治疗狼疮性肾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肾复康对BXSB狼疮模型鼠在生理学、免疫学等方面治疗作用,探讨其对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BXSB狼疮模型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检测尿蛋白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IL-6、IL-18、TNF-α、IFN-γ的含量,免疫荧光观察IgG沉着,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CAM-1、IL-18在小鼠肾组织的阳性表达。 结果: 1.肾复康及中西药合用能降低BXSB狼疮鼠尿蛋白定量,血清抗dsDNA抗体、IL-6、IL-18、TNF-α和IFN-γ水平。 2.肾复康及中西药合用能减少IgG沉积,改善肾组织的炎症病变,提高CD4+、CD8+及CD4+/CD8+指数。 3.肾复康及中西药合用降低肾组织中ICAM-1、IL-18的表达。 结论:肾复康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尿蛋白、血清抗dsDNA抗体、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减少IgG沉积及调节肾组织中ICAM-1、IL-18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中西药合用组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

刘思娣[10](2019)在《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中医症候及焦虑抑郁情况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脾滋肾方对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影响机制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其对SLE患者疾病活动的影响。2方法2.1理论研究通过检索大量的文献并进行深入研究,探析脾肾亏虚与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SLE患者中医学病因病机与脾、肾两脏的密切联系,阐述以脾、肾两脏为基础治疗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分析:从安徽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选取20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且健康组的一般资料情况较SLE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SLE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清IL-10、IL-23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抗C1q抗体、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1.0。2.2.2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数据及生活质量的改变:从安徽省中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选取60例SLE患者,60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 a tology,ACR)SLE分类标准或2009年SLICC在ACR年会上修订的新的SLE分类标准,疾病活动评分均在014分之间,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型的症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予以中药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予以西药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参加治疗前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LE-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SF-36各维度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IL-10、IL-23及其他相关指标的改变。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尿蛋白、IL-10及IL-23与SLE疾病的活动密切相关;3.1.2 SLE患者尿蛋白的异常与中医学“脾肾亏虚”证候紧密相连;3.1.3“脾肾亏虚”是SLE中医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1.4“健脾滋肾法”能够降低SLE的疾病活动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3.1.5“健脾滋肾法”为SLE的治疗方法之一。3.2临床研究结果3.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23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1),IL-23水平显着升高(P<0.01)。3.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的比较SLE组患者24h PRO、ACR和TPCR指标较健康组相比,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3.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的比较较健康组相比,SLE组患者IGGU、TRFU、ALBU、A1MU和B2MU指标水平均升高明显(P<0.01)。3.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常规中WBC、RBC、HGB、PL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3.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中,Ig G、Ig A、Ig M、CRP、ESR等较健康组相比均升高明显(P<0.01)。3.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的比较与健康组比较,SLE组患者抗C1q抗体水平有所升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SLE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与健康组相比均升高显着(P<0.01)。3.2.8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的比较SLE组患者在情感职能(RE)方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其余七个方面评分均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3.2.9 SLE组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其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研究(1)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补体C3、C4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与抗C1q抗体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补体C4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补体C3、抗C1q抗体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2)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血清免疫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CRP、ESR和Ig M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1),血清IL-23水平与CRP、ESR和Ig M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SLE患者血清IL-10、IL-23水平与Ig G、Ig A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3)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24h PRO、ACR、B2MU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血清IL-23水平与24h PRO、ACR、B2MU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IL-10、IL-23水平与TPCR、IGGU、TRFU、ALBU、A1MU等指标均无相关关系(P>0.05)。3.2.10中药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可以显着提高SLE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SLE疾病活动积分,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焦虑抑郁情况,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在降低IL-23、24h PRO、ACR、TPCR、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及抗C1q抗体等指标方面效果明显,在升高IL-10、WBC、R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方面也有显着优势。且与单纯西药组治疗SLE相比,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组在临床疗效、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大部分中医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况、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在降低IL-23、24h PRO、ACR、IGGU、ALBU、B2MU、Ig G、Ig M、CRP、ESR、抗C1q抗体等指标,升高IL-10、W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表明采用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患者的效果更好。4结论4.1 SLE的疾病进展与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水平密切相关;4.2 SLE的发生发展及患者尿蛋白异常的病因病机与中医“脾肾亏虚”都有紧密联系,“健脾滋肾法”为SLE的主要治法之一;4.3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单纯西药组;4.4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可以使SLE患者的24h PRO、ACR、TPCR和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等指标明显下降,且在降低24h PRO、ACR、IGGU、ALBU及B2MU的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能够帮助改善SLE患者尿蛋白的情况,减少肾脏损害;4.5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能显着降低SLE患者IL-23、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抗C1q抗体等指标及SLEDAI积分,显着提高IL-10、WBC、R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提示“健脾滋肾法”可以有效降低SLE的疾病活动度,延缓疾病的进展;4.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患者的SF-36各维度积分明显降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升高,提示SLE患者存在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4.7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可以提高SLE患者的SF-36各维度积分,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且效果显着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可以提高SLE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态。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4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方面
    1.1 对LN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
    1.2 对LN的作用机制探究
2 实验研究方面
    2.1 增效减毒效应及安全性实验
    2.2 对肾脏保护的作用机制研究
    2.3 对专病专方、专药的实验研究
3 小结

(3)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比较
        3.4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表
        3.5 实验室指标补体C3、C4、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变化
        3.6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理论概述
        1.1 现代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认识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治疗
        2.2 传统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治疗
    3 自拟健脾调经汤成方思路及主要药物药理研究进展
    4 本研究方案结果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分型及与实验室指标关系
        参考文献
    2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3.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研究资料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MHD中医证型
    2.3 MHD透析龄与中医证型
    2.4 本虚证与实验室指标
    2.5 标实证与实验室指标
    2.6 MHD透析龄与实验室指标
    2.7 MHD透析龄与各指标达标率
讨论
    1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的认识
    2 一般资料分析
    3 MHD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MHD不同透析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MHD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6 MHD透析龄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7 透析龄与各实验指标达标率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2.4 治疗经验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2.8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2.1 中医文献
        2.2 中医证候
        2.3 中医方剂
        2.4 名老中医传承
        2.5 中药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数据采集
        2.1 医案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3 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
    5 数据表达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6 讨论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1 膜性肾病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2 IgA肾病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3 尿酸性肾病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4.3 讨论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5.3 讨论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1.1 古医籍考证
        1.2 邹氏论“肾劳”
        1.3 数据论证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2.1 导师论述
        2.2 数据论证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3.1 肾寓阴涵阳
        3.2 肾气化封藏
        3.3 保肾元大法
        3.4 数据论证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5.1 清热利湿
        5.2 活血化瘀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6.1 利水泄浊
        6.2 化湿泄浊
        6.3 降逆泄浊
        6.4 通腑泄浊
        6.5 通络泄浊
        6.6 疏风泄浊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4 撰写访谈报告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4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肾复康治疗狼疮性肾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中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1.LN归属范畴及病名探源
        2.中医学对LN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医药治疗LN研究进展
        4.中医药对LN实验研究进展
    二、现代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对LN发病机制的研究
        2.现代医学对LN在治疗上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10)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析
    1.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蛋白尿
    2.IL-10、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2.1 IL-10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2.2 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2.3 IL-10、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尿蛋白的关系
    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与脾肾亏虚的关系
    4.中医脾肾亏虚与尿蛋白异常的联系
    5.健脾滋肾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之一
    6.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 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23 的比较
        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24hPRO)、尿白蛋白/尿肌酐(ACR)、尿总蛋白/尿肌酐(TPCR)的比较
        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的比较
        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
        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CRP、ESR)的比较
        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的比较
        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
        2.8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 各维度积分的比较
        2.9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的相关性研究
        2.10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11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二 健脾滋肾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10、IL-23 指标变化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的变化
        2.5 两组治疗前后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变化
        2.6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变化
        2.7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CRP、ESR)变化
        2.8 两组治疗前后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变化
        2.9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10 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 各维度积分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2.11 病例脱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讨论
    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2 健脾滋肾方方解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3 本研究指标的选择依据与主要意义
    4 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对SLE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表
个人简介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4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 杨翔,林丽,崔裕如,邓琴,李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06)
  • [3]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D]. 唐丽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D]. 秦江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D]. 黄栓. 山东大学, 2020(02)
  • [7]蜂针优势病种治疗[A]. 陈铭慧,李万瑶.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8]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47例临床分析[J]. 师军华,胡玉茹.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03)
  • [9]肾复康治疗狼疮性肾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李春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10)
  • [10]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思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中医论文 尿毒症论文 狼疮性肾炎论文 肾小球肾炎论文 尿蛋白论文

上一篇:高原地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下一篇:非球形颗粒对颗粒管道流动中流体湍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