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泰轲[1](2017)在《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研究》文中提出人之生命,最少面临着两个问题:精神生命方面的安顿与自然生命方面的满足。这两个问题均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有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即形成“生命的学问”。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而言,这两个问题尤显突出: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一再否定使得中国人常怀价值迷失之痛;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乱及社会的动荡,民主、科学进步的缓慢,使得中国人常有生活贫苦之感。牟宗三把中国人的这种生命状态描述为“失根”与“挂空”。所谓“失根”,即指生命没有主宰;所谓“挂空”,即指生命没有依靠。这样的生命不能立起、不能充实、飘荡疲软、苦不堪言。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人之一分子,青年时代的牟宗三亦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生命之“失根”、“挂空”之苦。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基础,牟宗三“证苦、证悲、证觉”,建构了体系庞杂的“生命的学问”。首先,他认为,忧患不安、折腾不已的生命先要得以贞定,酒色财气、逻辑数理、宗教信仰等均不能贞定生命,只有仁厚宅心才能使生命清净、安宁,寻得仁心,这就为生命“置了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就在于为生命“置根”。包括儒释道三家在内的中国哲学重视道德性、主体性,其关注的重点落在人之道德生命上,这就抓住了生命的根本。第二,重视了人之道德生命方面的安顿,同时也不能轻忽人之自然生命方面的满足,生命不仅要“定”,还要有“动”,否则,就是死寂的、干枯的、冷涩的。这就要求向内向上走的生命同时也能向外向下开。只有物质世界丰富充裕,人之自然生命才丰满充实。必须承认,西方文化于此处见长。但是,西方人紧紧贴在物质一层而益起争夺之心,最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毁于战火而不保。这表明,人之自然生命或物质文明需要德性的提厮。中国于事关物质文明之创造的民主、科学上落后于西方,但这并不是大问题,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而“让开一步”,仁心自会坎陷开出原本即是其内在要求的民主与科学,这是一个“无而能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自然生命方面的欲求能得以很好地安顿。第三,以上所说的是人之道德生命的安顿和自然生命的满足之关键何在,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使道德生命与自然生命得一和谐,这即是康德所谓的德福一致问题。康德通过设准上帝之存在来保证德福一致,这是靠不住的。佛教的圆教思想为我们解决德福一致问题提供了思路借鉴。通过“诡谲的即”,我们能把德与福联系在一起,从而走向生命之圆善。生命之圆善还不是生命之圆成。因为,促成生命圆善的仁心一直处于“提起”的紧张状态,只有它“放下”,有“尧舜事业如太空中一点浮云”那般的闲适感、自在感、愉悦感,又经过一“有而能无”的过程后,生命方能“成于乐”。作为新儒家的集大成者,牟宗三的“生命的学问”是二十世纪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样,其实都是在回答个体生命与民族生命所面临的“救亡与启蒙”的问题。在与其它的伦理思潮的激荡过程中,我们能发现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的价值与局限:它为意义迷失的中国人寻得了一条出路,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它过重过久地停留在“道德的理想主义”上,追求生命形式义、普遍义、超越义之精彩,因而,相对来说,缺乏对生命当下声息、生活世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关照。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的价值与局限意味着它需要得到继承、批判与发展。台湾“鹅湖学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或在重主体性、重道德性等方面继承、光大了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或在“生活世界之实在性”、“历史社会总体之实在性”等方面批判、推进了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我们认为,继承和发展牟宗三“生命的学问”,需要在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互动及与政治、经济互动这两个方面着力,而这也是“后牟宗三时代”儒学发展的新动向。
林强[2](2010)在《发展沈阳近海经济区与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海”不仅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概念。从“区域性”角度看,按国际惯例,距海港70公里至100公里的地区,即称为近海地区;从“经济性”角度看,“近海”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区位概念,而且更强调其特有的经济属性,它表明,“近海”本身为开放型或外向型的经济形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般来讲,政府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职能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包括管理模式的选择、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能的界定等。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世界各国政府管理体制呈现多样性特点。但不论管理体制的形式、机构组成、运行方式存在多大的差异,绝大多数政府管理体制仍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全局进行宏观指导、协调、监督的国家级管理机构;另一个是对具体的活动进行组织领导的地方组织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兼具沿海与腹地经济优势的辽宁近年提出了“五点线”沿海开放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率先崛起两大振兴举措,全力打造“海上辽宁”沈阳市辽中县利用地处近海地区连港口、接腹地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近海经济”概念,建设沈阳近海经济区,把沈阳老工业基地多年来集聚的势能引向海洋,以实现沈阳转身向海的夙愿。本论文的研究,一方面,基于沈阳近海经济区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社会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沈阳近海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的理性批判。所以,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沈阳近海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现状的梳理,借助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的支撑,找到现存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适合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为实现“将沈阳近海经济区打造成依托沈阳母城和营口港,服务辽宁中部城市群,辐射环渤海经济圈,面向东北亚,建设辽宁近海产业基地、中国近海经济示范区”这一目标贡献一点力量。
林坚[3](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王成军[4](2003)在《基于TH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H(Triple Helix)即“三重螺旋”,它是大学、产业、政府三方面合作关系发展至今的最佳形态和结构。探究基于TH的三方合作关系的实质和内涵,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对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沿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复杂(万物)”的思路,先考察合作三方面的单个主体,到主体间双边关系,再到其三重螺旋关系。结合发达国家/区域的实践经验与前人已有的理论工作,本文深入研究了网络时代的三方合作主题,主要贡献有:给出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体的内部结构和图式谱系;指出国内“产学研”缺陷与纰漏,明晰了“官产学”的应对与使命;最后运用TH算法和科学计量、网络计量手段实现了一个有关中国三重螺旋模型的定量分析,并与其他典型的国家/地区三重螺旋作出比较,得到若干有价值的结论。 全文分为八章。其篇章结构安排为: 第一章为引言,界定研究主体、凸现研究问题、考察研究背景,并给出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和第三章,在追溯大学、产业、政府各行为主体的历史源起、变迁发展以及现实状况后,探查考量了其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双边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三重螺旋关系铺下起点基石。 第四章介绍了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区域在大学、企业和政府一起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学术研究、知识拓展、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的先进实践和成功经验。 第五章阐述了基于知识的国家创新系统、后洪堡模式,以及与它们相平行的TH模型系统——三重螺旋体,详细评述了TH类型及其最新国际研究动态。 第六章运用TH模型理论对第四章提供的案例挖掘梳理后,发现并给出了:构成大学—政府—产业三重螺旋体的完整板块配基和键链组合,作为“基因型”外在表达的一些“现象型”属类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图式谱系。在引入一个转接变换作为过渡后,介绍了TH算法、科学计量、网络计量及其具体应用,并对一些国家或区域组织所表现出来的某些TH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七章研究基于TH的中国的大学一产业一政府关系。以中国大学的成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抓手,在简单分析了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后,剖析并指出了“产学研”的理念的疏忽与纸漏,给出能与国际对话的“官产学”协同模式。最后,对中国个案作出TH算法的模型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结论。 第八章归纳了本文的贡献性结论,对进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凤章[5](1995)在《张家港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引子进入张家港境内,我乘坐的这辆载满乘客的长途班车,一下像长出了翅膀,风驰电掣般地奔驰起来。原来汽车行驶在一条明亮、宽阔、洁净的美丽的马路路上。混凝土路面。路两边,翠枝摇曳,鲜花丛开。这是以银桂、红枫、香樟、女贞和月季、杜鹃、木槿花、美人蕉等等花木组成的绿岛,像两条彩带似的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生命的问题及其学问 |
| 二、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与“生命的学问” |
| 三、论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证苦证悲证觉: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之缘起 |
| 第一节 时代与处境: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产生的背景 |
| 一、上帝归寂:无体、无力、无理的时代 |
| 二、“流浪的弃儿”:当代中国人的处境 |
| 第二节 牟宗三的生命发展体悟 |
| 一、“混沌”的生命 |
| 二、“离其自己”的生命 |
| 三、呼唤“有本有根”的生命 |
| 第三节 在熊十力的“狮子吼”中嗅到生命与学问的意味 |
| 一、打破无聊:熊十力的“真生命”的提振 |
| 二、体用不二:熊十力的“真学问”的启示 |
| 第二章 内容、讲法、传统:牟宗三对“生命的学问”之甄辨 |
| 第一节 “内转”与“外化”:“生命的学问”的两个方面 |
| 一、敬以直内:个人修养之事 |
| 二、义以方外:人文世界之事 |
| 三、内外有别:德性生命的优先性 |
| 第二节 中、西哲学中“生命的学问”的诸种讲法 |
| 一、西方哲学中“生命的学问”的讲法 |
| 二、中国哲学中“生命的学问”的讲法 |
| 第三节 中国“生命的学问”的丧失与重开 |
| 一、中国“生命的学问”之传统与断绝 |
| 二、举直错枉、畅通弯曲:重开中国“生命的学问” |
| 第三章 智穷见德与德坎为智: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之逻辑架构 |
| 第一节 智穷见德:智识之学的光彩与不足 |
| 一、穷智:接上中、西智识之学 |
| 二、见德:认识心之批判 |
| 第二节 德坎为智:德性之学的地位与坎陷 |
| 一、中国哲学中德智关系之考察 |
| 二、坎陷:良知开出知识论 |
| 第三节 智德双彰、摄智归仁:“生命的学问”之架构 |
| 第四章 生命之“外化”的学问: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之展开(一) |
| 第一节 贞定民族精神,安顿、调护生命 |
| 一、中、西文化生命的不同表现形态 |
| 二、中国历史在“安顿生命、调护生命”上的展开 |
| 第二节 中国文化生命之现代化:民主与科学之开出 |
| 一、民主与科学未在中国出现之故 |
| 二、文化生命的现代化:民主与科学之开出 |
| 第三节 “三统并建”与“道德理想主义”的立场 |
| 一、三统并建:“生命的学问”之发展内容 |
| 二、道德的理想主义:“生命的学问”之坚持立场 |
| 第五章 生命“内转”的学问: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之展开(二) |
| 第一节 浅薄的理智主义:生命平面化之批判 |
| 一、民主泛化与科学一层:民主与科学之走偏 |
| 二、本着自己的文化生命以新生 |
| 第二节 致死之疾病:生命之虚无化对治 |
| 一、虚无:致死之疾病 |
| 二、回到生命“慧根觉情之自身” |
| 第三节 在中国道德文化之光彩中透出真正的“生命的学问” |
| 一、“解脱的形上学”:释道生命学问之光彩 |
| 二、“道德的形上学”:儒家生命学问之光彩 |
| 第六章 “圆善”的实现与“生命的学问”的圆成 |
| 第一节 “圆善”问题及其解决 |
| 一、“圆善”问题:德福一致 |
| 二、“圆善”问题之解决 |
| 第二节 “圆教”之判别与“圆善”之实现 |
| 一、“圆教”之判别 |
| 二、“圆善”之实现 |
| 第三节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的圆成 |
| 一、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 |
| 二、成于乐:生命的圆成 |
| 第七章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的定位、批评与继承 |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伦理思潮中的“生命的学问” |
| 一、直面苦难:二十世纪中国三大伦理思潮的交流与激荡 |
| 二、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在二十世纪中国伦理史上的地位 |
| 第二节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之批判 |
| 一、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之理论问题 |
| 二、遭遇现实:“生命的学问”与“学问的生命”的相成 |
| 第三节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的继承与发展 |
| 一、对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的继承 |
| 二、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的发展路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国内关于开发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 |
| 1.2.2 国外关于开发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比较研究和梯度系数相结合的方法 |
| 1.3.2 制度分析和经济社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 1.3.3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的方法 |
| 1.4 研究框架 |
| 1.5 主要创新点 |
| 第2章 近海经济区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概述 |
| 2.1 近海与近海经济区的含义 |
| 2.1.1 近海的含义 |
| 2.1.2 近海经济区的含义 |
| 2.1.3 发展近海经济的意义 |
| 2.2 近海经济区的特征 |
| 2.3 "近海模式"的含义和内容 |
| 2.4 政府管理体制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
| 2.4.1 制度与体制的含义 |
| 2.4.2 政府管理体制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 2.5 政府管理休制创新的含义和内容 |
| 2.6 我国经济开发区政府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及影响体制创新的因素 |
| 2.6.1 我国经济开发区政府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
| 2.6.2 影响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因素 |
| 2.7 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7.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 2.7.2 政府治理理论 |
| 2.7.3 制度变迁理论 |
| 2.7.4 产业集群理论 |
| 2.7.5 增长极理论 |
| 第3章 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 |
| 3.1 沈阳近海经济区建立的背景与意义 |
| 3.1.1 沈阳近海经济区建立的背景 |
| 3.1.2 发展沈阳近海经济区的意义 |
| 3.2 发展沈阳近海经济区的SWOT分析 |
| 3.2.1 优势(Strength)分析 |
| 3.2.2 劣势(Weakness)分析 |
| 3.2.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 3.2.4 挑战(Threat)分析 |
| 3.3 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发展状况 |
| 3.3.1 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
| 3.3.2 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
| 3.3.3 沈阳近海经济区的空间布局 |
| 3.3.4 沈阳近海经济区的产业定位 |
| 第4章 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
| 4.1 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现状 |
| 4.2 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现存问题 |
| 4.2.1 经济区行政主体法律地位不明晰 |
| 4.2.2 管理权限授权不够,落实不足 |
| 4.2.3 有效的风险管理、产学研合作以及产业集群协同机制尚未建立 |
| 4.2.4 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 |
| 4.2.5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用人机制滞后 |
| 4.2.6 机构设置不科学,管委会的管理权限模糊 |
| 4.3 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现存问题的原因 |
| 4.3.1 行政授权不到位,宏观控制缺乏力度 |
| 4.3.2 管理职能"行政化" |
| 4.3.3 新旧体制冲撞激烈,旧体制复归趋向严重 |
| 4.3.4 市场竞争环境小完善,行政执法缺乏规范性 |
| 第5章 国内外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经验借鉴 |
| 5.1 国内外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 |
| 5.1.1 国内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类型 |
| 5.1.2 国外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类型 |
| 5.2 国内外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经验引介 |
| 5.2.1 管理体制应采取"小机构、大服务"的组织原则 |
| 5.2.2 政府的支持和干预不可或缺 |
| 5.2.3 不同区域的管理模式应因地制宜 |
| 5.2.4 建立权威性的法定管理机构 |
| 5.2.5 以市场为导向履行政府管理职能 |
| 第6章 创新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对策 |
| 6.1 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 |
| 6.2 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原则 |
| 6.2.1 坚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
| 6.2.2 坚持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的原则 |
| 6.2.3 坚持防止旧体制回归的原则 |
| 6.2.4 坚持依法治区的原则 |
| 6.3 合理定位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职能 |
| 6.3.1 公共服务职能 |
| 6.3.2 政策协调职能 |
| 6.3.3 创新环境职能 |
| 6.3.4 经济管理职能 |
| 6.4 沈阳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容 |
| 6.4.1 创新充分授权的领导体制 |
| 6.4.2 创新经济区用人体制 |
| 6.4.3 创新经济区中介服务体制 |
| 6.4.4 创新经济区产学研体制 |
| 6.4.5 创新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体制 |
| 6.4.6 创新项目准入体制 |
| 6.4.7 创新集约用地体制 |
| 6.4.8 创新投资融资体制 |
| 6.4.9 创新经济区工业新城主导产业选择体制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目的 |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
|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
| 一、研究创新 |
|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
|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
|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
|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
|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
|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
|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 二、产业转移理论 |
| 第四节 博弈论 |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
|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
|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
|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
|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
|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
|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
|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
|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
|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
|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
|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
| 一、产业结构 |
|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
|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
| 一、区域分布 |
| 二、区域演进 |
|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
|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
|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
|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
| 一、GDP总量大 |
|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
|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
| 四、投资成本低 |
| 五、人才储备多 |
|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
| 七、政策环境好 |
| 八、区位条件优越 |
|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
|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
|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
|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
|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
|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
|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
| 一、产业升级 |
|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
|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
|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
|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
|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
|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
|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
|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
|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
|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
|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
|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
|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
|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
|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
|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
| 一、基本格局 |
| 二、区域定位 |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
|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
|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
|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
|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
|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
|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
|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
| 三、产业集群战略 |
| 四、科技人才战略 |
| 五、科技园区战略 |
|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
|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
|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
| 二、合作生产模式 |
| 三、良性竞争模式 |
| 四、资源整合模式 |
|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
|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
|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
|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
|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
|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
|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
|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
|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
|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
|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
|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
|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
|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
|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
|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
|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
|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
|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
|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
|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
|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
|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
|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
|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
|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
|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的背景 |
| 1.3 方法与框架 |
| 第二章 大学、产业、政府的历史演进 |
| 2.1 产业史略 |
| 2.1.1 产业的兴起 |
| 2.1.2 分类及政策 |
| 2.1.3 产业的结构 |
| 2.2 大学渊源 |
| 2.2.1 大学的萌芽 |
| 2.2.2 大学的肇始 |
| 2.2.3 类型与制度 |
| 2.2.4 大学和社会 |
| 2.3 政府概要 |
| 2.3.1 概念和起源 |
| 2.3.2 政府的类型 |
| 2.3.3 分权与共和 |
| 2.3.4 政府和市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大学、产业、政府间双边关系 |
| 3.1 大学-产业关系 |
| 3.1.1 产学合作历史考察 |
| 3.1.2 产学合作模式分析 |
| 3.1.3 产学合作模式驱动 |
| 3.2 大学-政府关系 |
| 3.2.1 欧陆式政府主导型 |
| 3.2.2 英美式多元分立型 |
| 3.2.3 大学政府职能模型 |
| 3.3 产业-政府关系 |
| 3.3.1 契约、贸易与竞争 |
| 3.3.2 自由、干预与混和 |
| 3.3.3 政府与高技术产业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的大学、产业、政府合作 |
| 4.1 美国模式 |
| 4.1.1 法案报告政策计划 |
| 4.1.2 组织机构管理设置 |
| 4.1.3 项目基金资助 |
| 4.1.4 工业联络网络 |
| 4.1.5 专利许可 |
| 4.1.6 技术转移 |
| 4.1.7 孵化器 |
| 4.1.8 派生公司与咨询顾问 |
| 4.1.9 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 |
| 4.1.10 工业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 |
| 4.1.11 科技工业园区 |
| 4.2 日本模式 |
| 4.2.1 组织机构框架改善 |
| 4.2.2 法案政策项目计划 |
| 4.2.3 共同研究 |
| 4.2.4 委托研究 |
| 4.2.5 委托研究员 |
| 4.2.6 捐赠教授和专项资金讲座 |
| 4.2.7 共同研究中心 |
| 4.2.8 尖端科学技术孵化中心 |
| 4.2.9 科技工业园区 |
| 4.2.10 筑波流动研究项目 |
| 4.3 欧盟模式 |
| 4.3.1 佛朗霍夫联合体(德国) |
| 4.3.2 斯坦贝艾斯经济促进基金会(德国) |
| 4.3.3 沃里克创业型大学(英国) |
| 4.3.4 一体化计划(英国) |
| 4.3.5 教学公司方案(英国) |
| 4.3.6 大学科学工业园(英国) |
| 4.3.7 中介转让组织(英国) |
| 4.3.8 联合教授(英国) |
| 4.3.9 对外研究室与专业会话(奥地利)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大学产业政府关系模型理论 |
| 5.1 三种平行的模型系统 |
| 5.1.1 国家创新系统 |
| 5.1.2 后洪堡模式 |
| 5.1.3 三重螺旋体 |
| 5.2 三重螺旋体模式的分类 |
| 5.2.1 Ⅰ类:α-三重螺旋体、β-三重螺旋体与γ-三重螺旋体 |
| 5.2.2 Ⅱ类:a-三重螺旋体、b-三重螺旋体与c-三重螺旋体 |
| 5.3 三重螺旋模型理论进展 |
| 5.3.1 主体间角色转变的争论与再认 |
| 5.3.2 三重螺旋双年份国际会议系列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三重螺旋体模型结构与算法计量 |
| 6.1 三重螺旋体的模型结构 |
| 6.1.1 DNA研究中的三重螺旋结构 |
| 6.1.2 大学-政府-产业三重螺旋体的板块配基和键链组合 |
| 6.1.3 键链组合的现象型表达 |
| 6.1.4 大学-政府-产业三重螺旋体的结构分析 |
| 6.1.5 大学-政府-产业三重螺旋体的图式谱系 |
| 6.2 三重螺旋体的算法与计量 |
| 6.2.1 三重螺旋协同模式的射影几何学转接变换 |
| 6.2.2 三重螺旋体算法(TH算法) |
| 6.2.3 数据挖掘和基于科学计量的TH算法实现 |
| 6.2.4 基于科学计量的TH算法实现的模型分析 |
| 6.2.5 基于TH网络计量的三重螺旋体纵向比较 |
| 6.2.6 三重螺旋体横向比较与美国专利数据分析 |
| 6.3 小结 |
| 第七章 中国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 |
| 7.1 中国的大学、产业和政府 |
| 7.1.1 学科构建下的百年大学历程 |
| 7.1.2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发展 |
| 7.1.3 中国政府的职能的转变改进 |
| 7.2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想实施 |
| 7.2.1 中国创新体系组织的早期建构 |
| 7.2.2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实施与发展 |
| 7.3 基于TH的中国大学产业政府关系改造 |
| 7.3.1 中国官产学关系的演进路径 |
| 7.3.2 是“产学研”还是“官产学” |
| 7.3.3 基于TH算法的中国模型分析 |
| 7.4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与贡献 |
| 8.2 进一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图清单 |
| 附表清单 |
| 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清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