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叶绿素酶的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叶绿素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靳慧琴,梁俊林,贾诗雨,肖欢,唐实玉,冯云超,刘洋[1](2021)在《土壤酸化对红枫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土壤酸化对红枫秋季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为亚高山彩叶林红枫的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2019年11月使用pH6和pH4柠檬酸缓冲液对土壤进行酸化处理,分析两个年份红枫叶片转色期的色素含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酶活性(叶绿素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及内含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结果】红枫叶色转变过程中,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及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绿素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没有显着变化。在不同处理间,pH4柠檬酸缓冲液处理延缓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且各时期花色素苷的积累量最低,而pH6柠檬酸缓冲液处理在2019年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且花色素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H6和pH4酸化处理的叶绿素酶活性在2018年高于对照,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2019年高于对照;各采样时期pH6柠檬酸缓冲液处理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结论】使用pH6柠檬酸缓冲液酸化处理有利于红枫转色期叶绿素的降解及花色素苷的合成。因此,使用pH6柠檬酸缓冲液适当降低土壤碱性可使红枫提前转色及增强呈色效果,而pH4柠檬酸缓冲液处理的叶色转变效果不佳。

周丹,罗灿,于旭东,蔡泽坪,吴繁花[2](2021)在《波罗蜜叶片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测定和超微结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是一种热带果树,至今对其突变体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以波罗蜜叶片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叶片出现白化和返绿现象的可能原因。(1)用分光光度计法、比色法测定波罗蜜叶片突变体和正常绿叶的叶绿素及叶绿素前体物质含量;(2)用叶绿素酶Elisa试剂盒测定叶绿素酶活性;(3)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叶绿体的超微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叶色所产生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2)波罗蜜叶片突变体和正常绿叶的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之间并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3)对波罗蜜叶片的叶绿素酶活性进行测定时,发现其活性出现显着差异,但对其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性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4)观察波罗蜜叶片内叶绿体超微形态结构时,发现正常绿叶的叶绿体形态完好且数量较多,白化叶和返绿叶的叶绿体内部结构存在缺陷,其原因是叶绿体基粒构建阶段受阻;基于测定波罗蜜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绿素前体物质含量和叶绿素酶活性,并观察波罗蜜叶片内叶绿体的超微形态结构,对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推测是在叶绿素合成阶段,原脱植基叶绿素合成叶绿素时受阻及叶绿体发不良导致波罗蜜出现白化和返绿现象,为今后进一步综合研究波罗蜜突变体提供理论依据。

虞昕磊[3](2020)在《鲜叶摊放方式对绿茶色、香、味品质成分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春茶旺季,大量的鲜叶尚未被加工成绿茶便因过度摊放而变质,既能延长采后鲜叶摊放期,又能保证甚至提升绿茶的感官品质,即是理想的茶鲜叶采后管理方式。本研究以常规自然摊放(CK)为对照,设置了低温黑暗(LTD)、低温黄光(LTY)、低温CO2气调(LTCD)3种摊放方式,对不同摊放处理过程中采后茶鲜叶的生理特性、色素组分、滋味成分以及芳香物质的变化进行系统地分析,并对茶叶关键品质成分的代谢机制做了深入探索,最后结合绿茶制品的感官品质,来评判将低温摊放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 不同摊放处理对茶鲜叶采后生理特性的影响自然摊放处理鲜叶摊放期是7 h,而低温环境下鲜叶的失水速度明显减慢,摊放期分别延长至14 h(LTD)、18 h(LTY)和48 h(LTCD)。随着摊放进行,鲜叶色泽明亮度(L*)下降,绿色度(-a*)和黄色度(b*)先升后降,低温摊放能有效延缓叶片色差值的下降,以LTCD处理效果最明显(P<0.05)。新采茶鲜叶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最剧烈,随着摊放进行,二者逐渐降至较低水平并趋于平稳,叶背面的气孔开放率也随之下降,说明茶树不是采后呼吸跃变型作物。LTCD处理下采后鲜叶的气孔多数关闭,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也均被显着(P<0.05)抑制。随着采后叶失水程度加重,活性氧(H2O2和O2·-)的产生量递增,并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使得叶片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膜透性也随之升高。相较于自然摊放,低温摊放环境(尤其是CO2气调处理)下采后茶鲜叶的抗氧化酶(SOD、POD、CAT)活力保持度更高,进而能有效避免采后叶遭受活性氧损伤。2. 不同摊放处理对叶绿素代谢和绿茶色泽品质的影响茶鲜叶中脂溶性色素测得10种组分:叶绿素a/b、脱镁叶绿素a/b、脱镁叶绿酸a/b、脱植基叶绿素a/b、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摊放过程叶绿素a,b、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呈前期显着(P<0.05)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LTD和LTCD处理前期叶绿素含量的增幅较大。摊放结束,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比值(Chl+Cd)/(Po+Py),从5.35(0 h)分别降至1.28(CK-7 h)、2.71(LTD-14 h)、1.62(LTY-18h)和4.70(LTCD-48 h),说明茶鲜叶从离体到摊放结束,绿色度都是主要的,而低温摊放环境(尤其是LTCD处理)能有效抑制叶绿素衍生物的产生,进而延缓采后叶因叶绿素降解引起的色泽变暗。转录组分析显示,叶绿素合成基因(Cs ERS1、Cs HEMC、Cs HEMD、Cs HEME2、Cs LIN2)在摊放期出现了显着(P<0.05)上调表达的情况,同时L-谷氨酸作为叶绿素合成前体,摊放结束含量下降,说明摊放初期叶绿素含量激增的来源是叶绿素的合成反应。叶绿素酶(Cs CLH1)和脱镁螯合酶(Cs NYE1)是茶鲜叶摊放过程催化叶绿素降解产生有色衍生物的2个关键酶。随着鲜叶失水萎焉,二者的基因表达水平和酶活性都显着(P<0.05)上升。相较于自然摊放,低温摊放环境能有效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同时黑暗条件(LTD和LTCD)对叶绿素的脱镁降解也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果。比较4个绿茶制品的干茶、茶汤以及叶底色泽品质得出,LTD和LTCD处理绿茶色泽品质较优。3. 不同摊放处理对非挥发性成分的代谢以及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利用UHPLC-Q-TOF/MS非靶标液质分析了不同摊放处理前后非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变化。共定性了66种差异代谢物,包含13种氨基酸、10种儿茶素单体和二聚体、3种生物碱、4种茶黄素、4种酚酸、25种黄酮(醇)苷、以及7种挥发性香气糖苷。摊放结束,氨基酸总量上升,茶氨酸含量下降;儿茶素总量下降,茶黄素和酚酸含量上升,黄酮苷总量略有下降;咖啡碱含量上升,可可碱含量下降。相较于自然摊放,低温摊放环境能通过抑制黄烷醇合成基因(Cs PAL、Cs4CL、Cs F3H、Cs F3’H、Cs FLS1、Cs LDOX等)的下调表达以及PPO的活性,以达到延缓多酚类物质氧化降解的目的。低温摊放后氨基酸总量增幅更大,主要是通过促进缬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苯丙胺酸和脯氨酸等合成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肽酶的活性来提高蛋白源氨基酸的含量。LTCD处理对γ-氨基丁酸的合成表现出极显着(p<0.01)的促进,LTY处理则对“苯丙氨酸-水杨酸甲酯”和“色氨酸-吲哚”的代谢产生了明显(p<0.05)的促进效果。另外,低温摊放环境下可可碱向咖啡碱的合成转化更剧烈。不同摊放处理绿茶制品的滋味品质得分依次为LTY(86.2)>LTCD(82.1)>CK(81.1)≥LTD(80.5),黄光处理的绿茶制品滋味醇和尚鲜,得分最高,其他三个绿茶制品滋味均略苦涩,得分偏低。4. 不同摊放处理对挥发性成分的合成以及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HS-SPME/GC-MS分析了不同摊放处理前后香气挥发物的含量变化。摊放结束,萜烯挥发物(VTs)、脂肪酸衍生物(FADVs)、氨基酸代谢挥发物(AADVs)的相对总量均大幅上升。相较于自然摊放,低温摊放环境下VTs和AADVs的相对总量增幅更大,以黄光处理最为明显(p<0.01),然而FADVs的总量增幅在自然摊放处理下最大。摊放前期,多数萜烯前体合成基因,部分芳樟醇合成酶基因(Cs LIS2、Cs LIS3、Cs LIS4)和法尼烯合成酶基因(Cs FS5、Cs FS10)都呈显着(p<0.05)上调表达的趋势,相较于自然摊放,低温摊放环境能进一步增强萜烯合成基因的上调表达,这一现象在黄光处理下最明显(p<0.01)。摊放过程α-亚麻酸的氧化降解显着(p<0.05)增强,相较于低温摊放,自然摊放环境能进一步增强脂肪酸降解基因的上调表达。黄光处理除了对茉莉酸甲酯的合成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外,对“苯丙氨酸-苯乙醇”的代谢也产生了显着(p<0.05)的促进作用。摊放过程β-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多数呈下调表达的趋势,但摊放前期二者的酶活性均略有上升,而摊放后GBVs的相对总量是明显(p<0.05)增多的,推测摊放过程香气糖苷的水解对绿茶香气的形成作用有限。不同摊放处理绿茶制品的香气品质得分依次为LTY(89.6)>LTCD(86.6)>CK(85.1)>LTD(83.9),黄光处理的绿茶制品清香高,带花果香,得分最高,气调处理的绿茶制品清香较高,得分又略高于其他两个样本。

路玲[4](2020)在《W/O/W双重乳液对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西兰花营养成分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采后呼吸代谢旺盛,易产生黄化现象,贮藏期较短。为提高西兰花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延长货架期,涂膜保鲜方法常被应用。在本文中,一种新型的水包油包水(water/oil/water,W/O/W)双重乳液被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作为涂膜保鲜剂对西兰花的贮藏保鲜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W/O/W双重乳液可用于负载功能性成分,能实现对亲水和亲油特性的两种物质同时进行包封和输送。研究表明将其涂膜于果蔬表面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贮运保鲜措施。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制备W/O/W双重乳液保鲜剂的方法。针对复合物中不同的多糖材料及比例对双重乳液进行了表征,分析了不同的蛋白质-多糖复合物作为包埋壁材对双重乳液的形态结构、稳定性及粒径、粘度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步法是制备W/O/W双重乳液保鲜剂的有效方法。在不同配比的复合物中乳清蛋白浓缩物(whey protein concentrate,WPC):果胶(pectin,PEC)=1:3的复合物所制备的双重乳液微观结构最为紧密,贮藏稳定性最佳,这也使其粒径和粘度较大。(2)为了充分了解W/O/W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研究了W/O/W双重乳液涂膜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同时也分析了W/O/W双重乳液对西兰花色泽、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抗氧化活性、菌落总数,营养物质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经W/O/W双重乳液涂膜处理的西兰花能够在贮藏期内保持较鲜亮的色泽,而且显着延缓了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下降(p<0.05),延缓了西兰花在贮藏期内的黄化和膜透性的增大。双重乳液还使西兰花保持较高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并且保持了较低的菌落总数和较高的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GSL)含量,这都说明其对西兰花保鲜具有显着的成效。(3)进一步研究了W/O/W双重乳液涂膜对西兰花叶绿素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W/O/W双重乳液涂膜处理可使西兰花维持较低的叶绿素酶、脱镁螯合酶活性,抑制叶绿素的降解,从而防止西兰花的过早黄化。研究表明该乳液在保持能量水平方面效果优异,显着延缓了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含量和能荷的下降,显着抑制了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MP)含量的上升。除此之外,受到保护的西兰花均具有较高的H+-ATP酶、Ca2+-ATP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这些酶的高活性不仅对保持西兰花品质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且进一步验证了W/O/W双重乳液的良好保鲜性能。

武圣江[5](2020)在《烤烟烘烤变黄期优质烟叶形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模式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目前,烤烟烘烤以及烟叶原料难以满足卷烟工业需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变黄期是烘烤过程中烟叶生理生化变化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对烟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利用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研究变黄期优质烟叶形成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及分子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iTRAQ技术对烤烟高温烘烤过程中关键点(鲜烟叶、38℃和42℃)的蛋白质组进行了定量分析,共鉴定出8903个可靠蛋白质和2034个丰度(表达)差异蛋白质(上调1150个和下调1074个)。烟叶变黄期丰度差异的蛋白质主要涉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折叠、分子伴侣、一般功能预测、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能量生产与转化、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发生、氨基酸运输与代谢等。另外,光合作用、核糖体、代谢、碳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质和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通路是最显着的主要富集通路。烘烤中高温胁迫主要通过下调光合作用代谢通路和降解细胞成分来维持细胞活力和养分循环,从而加速烟叶衰老。糖和能量代谢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通路可能是烘烤高温下烟叶衰老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2、利用iTRAQ质谱技术从变黄期烟叶(0 h、48 h、72 h)中共鉴定出5931个蛋白质,不同比较组(48 h vs 0 h、72 h vs 0 h、72 h vs 48 h)分别具有674个、724个和95个丰度差异蛋白质。为了阐明变黄期烟叶质体色素代谢和颜色变化的分子机制,筛选了19个与类胡萝卜素代谢有关的丰度差异蛋白质和12个与叶绿素代谢相关的丰度差异蛋白质。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82种香气挥发性成分,其中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19种,叶绿素降解产物1种。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降解产物总量0-48 h降低,48-72 h增加。这些丰度差异蛋白质对类胡萝卜素代谢具有复杂的调控作用,对叶绿素生物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对叶绿素降解具有正调控作用,从而延缓了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的降解,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促进了叶片黄色的形成。其中,叶绿素酶(Chlase-1-X2)的上调表达可能是叶绿素代谢和颜色变化的关键蛋白质分子调控机制。3、利用TMT蛋白质组技术和质谱技术研究了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凋萎(发软/软化)机制。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含量、柔软度值、细胞壁物质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但不同烘烤工艺条件下(H1,相对低湿处理/75%相对湿度;H2,中等湿度处理/85%相对湿度;H3,相对高湿度处理/95%相对湿度)烟叶水分含量、柔软度值差异较为显着,细胞壁物质含量差异相对较小。不同湿度处理,相对中湿条件下烟叶的柔软度变化居中,细胞壁物质降解量相对较多。相关分析表明,相比细胞壁物质,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含量与柔软度值的关系更密切。烟叶样品中共检测到11556个蛋白质,其中不同样品共有496个丰度差异蛋白质。为了阐明烟叶凋萎机理,筛选了27个与细胞壁代谢相关的丰度差异蛋白质。其中,果胶乙酰酯酶、葡聚糖内切-1,3-β-葡萄糖苷酶、木葡聚糖内转葡糖苷酶/水解酶、α-木糖苷酶1-like蛋白质、预测的半乳糖醇-蔗糖半乳糖基转移酶、内切几丁质酶A、壳三糖酶-1-like蛋白质和细胞壁扩展蛋白质是烟叶采后凋萎的关键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果胶代谢、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代谢、半乳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以及细胞壁扩张。因此,脱水和细胞壁代谢是不同烘烤条件下烟叶凋萎的关键。4、利用类靶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不同烘烤工艺条件下(H1、H2、H3)变黄期烟叶代谢物质的变化,共鉴定和定量480个代谢物,其中大部分差异代谢物在不同的比较组中(H3-72h vs H2-72h除外)显着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表明,氰氨基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代谢是多个比较组中显着富集的4条代谢途径。其中,6种氨基酸关键差异代谢物质在多个代谢途径中显着富集,即L-异亮氨酸、L-丝氨酸、L-苯丙氨酸、L-天冬酰胺、L-酪氨酸、缬氨酸。另外,共鉴定和定量19种氨基酸和45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不同烘烤工艺条件下,H2处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平均值最低。另外,2-羟基-D-谷氨酸和L-高胱氨酸可以作为变黄期烟叶代谢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总之,变黄期烘烤工艺处理及氨基酸代谢对烟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5、对不同湿度烘烤工艺处理(H1、H2、H3)不同比较组差异蛋白质和差异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比较组H1-72h vs H0、H2-72h vs H0、H3-72h vs H0、H2-72h vs H1-72h和H3-72h vs H1-72h大部分差异蛋白质与差异代谢物呈正相关,即差异蛋白质与差异代谢物表现出调控的一致性,而比较组H3-72h vs H2-72h大部分差异蛋白质和代谢物之间呈负相关,即差异蛋白质与差异代谢物表现出调控的非一致性。变黄期烟叶样品中有3个通路在3个比较组H1-72h vs H0、H2-72h vs H0和H3-72h vs H0中富集,即代谢通路、硫胺素代谢通路以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通路。比较组H2-72h vs H1-72h、H3-72h vs H1-72h、H3-72h vs H2-72h只有代谢通路在3个比较组中富集。综合来看,差异蛋白质和差异代谢物在代谢通路中的复杂调控是变黄期烟叶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烘烤变黄期是采后烟叶烟叶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利用蛋白质组学等技术从烟叶衰老、色素代谢与颜色调控、凋萎(发软)、氨基酸代谢等关键的生物学过程方面探讨了烟叶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为提升烟叶的黄、软、香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植宏[6](2020)在《水稻斑点叶突变体M154的基因克隆》文中提出斑点叶突变体广义上属于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素代谢的理想材料之一。本研究实验材料为一个水稻斑点叶突变体M154,由EMS诱变水稻籼稻品种中鉴100而来。本研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主要农艺性状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互补验证,基因编辑实验,叶绿素降解代谢过程各种相关酶活性及代谢中间物的含量测定等研究,补充完善了植物叶绿素降解代谢途径。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M154的表型特征为:播种后约14天,该突变体的底部叶片开始出现红褐色斑点,播种后约50天,从低位叶到高位叶叶片基部陆续出现红褐色斑点,并逐渐扩散至整片叶。随后,斑点叶表型逐渐严重,在分蘖后期甚至有许多叶片完全枯萎。在大田条件下,M154的主要农艺性状显着下降,特别是第三节间长度的缩短导致植株变矮;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总叶绿素含量在苗期没有显着差异,分蘖期,突变体的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且光合参数显着下降,表明其光合作用能力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其主要农艺性状较差。2.突变体M154叶片中存在大量的细胞死亡:台盼蓝染色显示突变体叶片斑点附近存在大量细胞死亡,丙二醛(MDA)大量积累致使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损伤,TUNEL实验显示DNA严重片段化,可溶性蛋白(SP)含量下降。3.突变体M154中ROS积累、ROS清除系统紊乱:各个ROS清除酶的活性有明显改变,包括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高于野生型,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则明显下降,导致突变体叶片的斑点附近有大量O2-沉积,但并无H2O2明显沉积。4.突变体M154斑点的产生受到光照和机械损伤诱导,突变体在黑暗下保持正常绿色。5.M154中PAO的酶活性降低导致脱镁叶绿酸a(Pheide a)的积累,是突变体斑点产生的直接原因,与野生型相比,M154的PAO的酶活性、突变基因表达量以及PAO的含量均有所下降,而该酶的特异性底物、具有潜在光毒性的Pheide a含量显着上升。6.突变体M154中叶绿素降解过程的各种相关酶活性和中间代谢产物含量发生明显变化,黑暗处理后各种相关酶活和中间代谢产物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暗示叶绿素酶(CLHs)在水稻的叶绿素降解代谢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7.突变体的斑点叶表型是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该基因编码一个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AO)。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以及插入缺失(In Del)标记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在3号染色体上,标记In Del11和In Del16之间的145kb区间内仅检测到一个单碱基突变位点(SNP),该SNP位于Os MH03G0040800的第6外显子中。在编码序列中发生了从A到T的单碱基取代,导致从异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8.突变体M154的功能互补与基因编辑: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将野生型植株的PAO等位基因转移到M154突变体背景中以验证候选基因。在分蘖期,当M154表现出明显的斑点叶表型时,野生型和互补植物一样没有斑点叶表型,且互补植物的总叶绿素含量已恢复到野生型植株的水平,表明M154的功能互补成功;Cas9-2是CRISPR/Cas9介导的Kitaake中PAO突变的突变植株,它在第4外显子上有6个碱基缺失,导致移码突变。与M154相比,它具有相似但是更严重的斑点叶表型,表明CRISPR/Cas9介导Kitaake的PAO突变成功。

安容慧[7](2020)在《富氢水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上海青叶表面积大和呼吸旺盛等特点,使其在采后容易失水萎蔫,黄化衰老,从而缩短其货架期。因而,研发一种有效的保鲜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试验以上海青为试材,首先研究了温度对采后上海青货架期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明确了不同贮藏温度下上海青的最大贮藏期限;另外,研发了一种富氢水(HRW)处理延缓采后上海青衰老的保鲜技术,并从叶绿素代谢的角度简单的探查了HRW对上海青衰老的影响;最后,分析了HRW结合真空预冷的保鲜技术对采后上海青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温度条件下,上海青的衰老进程不同。在相对湿度为85%90%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0、5、10、15、20、25和30°C),采后上海青货架期及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5°C是上海青贮藏的拐点温度,温度(T)<15°C,上海青的货架期,显着延长,T>15°C,上海青的货架期显着缩短;贮藏温度为0°C时,上海青在第22天时出现冷害现象,第40天时出现轻微黄化现象。(2)通过表型变化,筛选HRW处理上海青适宜的浓度和时间,确定HRW浸泡上海青的最优条件是50%+浸泡10 min。该处理条件可以抑制叶绿素降解过程中叶绿素酶(Chlase)、脱镁螯合酶(MDCase)、脱镁叶绿素酶(PPH)和脱镁叶绿酸a加氧酶(PAO)的活性,延缓叶绿素降解,维持上海青叶片中叶绿素及其衍生物(脱植基叶绿素b、脱植基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a和脱镁叶绿素a)含量,明确了HRW对采后上海青黄化衰老调控的关键因素。(3)真空预冷可以快速的去除田间热。本研究真空预冷的参数为:终压800 Pa,初温24°C,终温6°C,补水率6%,预冷时间30 min,此条件对保持上海青营养品质的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单独的真空预冷容易导致蔬菜表面的失水。在此基础,将真空预冷与HRW处理进行组合,研究了50%HRW浸泡上海青10 min结合真空预冷对其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RW结合真空预冷可以降低上海青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成分(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和总酚),抑制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降低,提高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HRW结合真空预冷不仅可避免上海青表面的失水,而且对其衰老具有显着的调控作用,实现保鲜和预冷技术的有机结合。综上所述,HRW可以延缓采后上海青叶绿素代谢,HRW结合真空预冷可以提高采后上海青的抗氧化性,避免了真空预冷的副作用,为采后上海青保鲜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支持。

闫雪[8](2019)在《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的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及持绿性状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极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35%-40%的人口以其为主粮。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小麦叶片早衰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持绿型小麦品种在开花后能有效地延缓旗叶衰老,从而延长了有效光合作用时间,为籽粒灌浆提供了更多的光合产物,最终提高了小麦产量。目前,对小麦叶片衰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特性方面,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非持绿型小麦品种晋麦39和旱选3号及持绿型小麦品种太绿113和烟农19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的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的差异;并利用鲁麦14/京411和鲁麦14/陕旱8675两个BC3F3导入系群体对持绿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两类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分析发现,两个持绿型小麦品种(系)的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两个非持绿型小麦品种。(2)对两类品种花后0d、10d、18d、22d、26d、30d和34d旗叶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发现,两类品种均在花后26 d左右开始衰老;衰老过程中持绿型小麦品种(系)的衰老速率、MDA含量一直小于非持绿型小麦品种,而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高于非持绿型小麦品种,表明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后期在SOD和POD等保护酶系统的作用下,有效地清除了体内的ROS,较好地保护了光合器官,使得旗叶在衰老后期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维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为持绿型小麦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高于非持绿型小麦品种提供了合理的生理学依据。(3)利用RNA-seq技术,对非持绿型小麦品种晋麦39和持绿型小麦品系太绿113花后0 d、26 d和30 d的旗叶进行转录组测序。晋麦39在26 d vs 0 d、30d vs 0 d、30d vs 26 d中共有2051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太绿113有15762个DEGs,其中分别有1655个DEGs和1196个DEGs在两个小麦材料中共同上调和下调表达;有600个DEGs只在晋麦39花后26 d到30 d期间(JM_30 d vs JM_26 d)差异表达,其中编码光合作用中PSⅠ、PSⅡ和光合电子传递通路上的基因显着下调表达;有61个DEGs只在太绿113花后26 d到30 d期间(TL_30 d vs TL_26 d)差异表达,其中编码光合作用中ATP合酶的基因显着下调表达。两个品种(系)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参与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9个酶基因、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基因GID1和IAA6、编码转录因子NAC30的基因下调表达,但在晋麦39中的表达量低于太绿113;与叶绿素降解相关的酶基因NOL、PPH、PAO和RCCR,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基因AHP4、ARR3、ARR6、IAA30和LAX1、编码转录因子NAC100、NAC22、NAC29、MYB4、WRKY6和WRKY75的基因上调表达,但在晋麦39中的表达量高于太绿113。这些基因表达的差异为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慢于非持绿型小麦品种提供了分子基础。(4)对两类小麦品种幼苗进行黑暗、6-BA、ABA和ETH处理,并且测定处理后1d、2 d、3 d和4 d和花后0 d、10 d、18 d、22 d、26 d、30 d和34 d的叶绿素降解相关酶基因Ta CLH1、Ta CLH2和Ta PPH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两类品种中Ta CLH1和Ta CLH2的表达量都很低;但是,随着叶片衰老的进行,两类品种中Ta PPH的表达量不断升高,并且非持绿型小麦品种中Ta PPH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持绿型小麦品种(系)。(5)在上述检测到的DEGs中,一个注释为SAG39的转录本在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花后0 d时表达量均很低,但在衰老叶片中表达量都很高,而且在非持绿型小麦品种晋麦39的表达量高于持绿型小麦品系太绿113,由此推测SAG39与小麦叶片衰老有关。将其转录本序列在URGI上与小麦基因组比对,获得小麦Ta SAG39在5A、5B、5D基因组上的候选序列,根据三个基因组候选序列上的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了基因Ta SAG39-5A、Ta SAG39-5B和Ta SAG39-5D,编码区全长分别为1041 bp、1050 bp和1038 bp。采用q RT-PCR检测该基因的表达,发现在苗期诱导处理和自然衰老过程中表达量均升高。(6)2016-2017年和2017-2018年对花后0 d、15 d和20 d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旗叶长(FLL)、旗叶宽(FLW)、旗叶面积(FLA)进行QTL定位,在鲁麦14/京411和鲁麦14/陕旱8675 BC3F3群体中分别检测到14和15个持绿性状QTL。其中,QCCS2-3A、QCCS3-1A、QFLL-4A和QFLL-6A均在两年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QFLW-6A和QFLA-6A在两个群体三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另外,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QTL定位,发现在鲁麦14/京411和鲁麦14/陕旱8675群体中携带有QFLW-6A位点的家系分别有18个和44个,其中,鲁麦14/京411群体中IL 124和鲁麦14/陕旱8675群体中IL 59和IL 127中导入的供体片段不超过5个,并且这些导入片段上不携带有其它控制旗叶宽(FLW)QTL位点,另一方面,这三个家系的FLW在两年环境下均显着高于受体亲本鲁麦14,因此,这三个家系与受体亲本可被认为是准近等基因系。

付琳[9](2019)在《‘洒金’柏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揭示’洒金’柏叶色变化的生理基础和增加’洒金’柏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范围,本研究以’洒金’柏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枝梢顶部黄色叶片与基部绿色叶片的光合特性、色素含量、相关酶活性以及叶片的超微结构观察,分析色素含量、相关酶活性等与叶色变化的关系,对’洒金’柏枝梢顶部黄色叶片形成的原因和叶色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的生理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洒金’柏枝梢顶部叶片从3月份萌发期开始呈现黄色,随着叶片的生长颜色逐渐向黄绿色转变,10月份叶片颜色又呈现黄色。(2)推测气孔导度对黄色叶片的光合作用影响大于绿色叶片。枝梢顶部黄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低于基部绿色叶片。(3)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含量的比值大小决定了’洒金’柏枝梢顶部叶色的变化,比值增大叶片颜色逐渐变黄,比值减小叶片颜色逐渐转绿。根据生理研究显示,’洒金’柏叶色的动态变化存在生理上的规律性变化,表明了叶色的变化受到了内在生理机制的调节。(4)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POR)活性、叶绿素酶(CHL)活性与’洒金’柏枝梢顶部黄色叶片的叶绿素合成相关。(5)对’洒金’柏不同时期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中发现,在叶绿体发育时期,枝梢顶部黄色叶片内的叶绿体与基部绿色叶片相比发育滞后;在叶绿体衰老时期,枝梢顶部黄色叶片内的叶绿体降解早于基部绿色叶片。

王志和[10](2019)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遗传基础》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作为粮食、饲料、工业原材料等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随着玉米种植结构的集约化调整和人力资源的不断匮乏,玉米机械化收获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玉米生理成熟期苞叶松紧度、籽粒含水量等性状都是影响玉米能否进行机械收割的重要因素,这些性状都与苞叶衰老密切相关。叶绿素的降解是植物衰老的主要标志,研究表明叶片的衰老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成显着正相关。前人对玉米苞叶衰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苞叶的表型性状上,并未深入了解苞叶衰老过程中叶绿素降解速率的分子及其调控机制。本试验利用来自三个不同地区(中国、美国、墨西哥国际玉米改良中心)具有广泛多态性的508份玉米自交系构建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分别在2017年抚顺环境和2018年沈阳环境下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式各进行两次重复种植。通过遥感叶绿素仪对玉米雌穗抽丝后的苞叶叶绿素含量进行动态数据测量,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将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这一目标性状的表型数据与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标记(SNP)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经过筛选获得与目标性状显着相关的独立SNP标记,通过这些SNP标记寻找可能参与调控目标性状的候选功能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呈现出广泛的自然变异,符合正态分布,属于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对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进行方差遗传了分析,结果显示其广义遗传力为0.62。通过对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GWAS分析共得到21个显着独立的SNP标记,分别分布在除了1号和10号染色体外的其余八条染色体上。根据这21个SNP标记的物理位置共发现87个可能与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对照拟南芥和水稻同源基因功能,分别对这87个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并根据其代谢途径分为七大类,分别为:转录途径、信号转导途径、转运途径、核酸编辑途径、氧化还原途径、代谢途径以及未知途径,最终从这些基因中筛选出GRMZM2G137984、GRMZM2G035370、GRMZM2G113866、GRMZM2G074438、GRMZM2G371176共5个候选功能基因可能参与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调控。

二、叶绿素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绿素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酸化对红枫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方案设计
    1.3 生理指标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色素含量变化
    2.2 相关酶活性变化
    2.3 内含物质含量变化
3 讨论
    3.1 土壤酸化对色素的影响
    3.2 土壤酸化对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 土壤酸化对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影响
4 结论

(2)波罗蜜叶片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测定和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叶绿素及其前体物质含量的测定
        1.2.1 δ-氨基乙酰丙酸含量的测定
        1.2.2 胆色素原、尿卟啉原Ⅲ、粪卟啉原Ⅲ含量的测定
        1.2.3 原卟啉Ⅸ、镁原卟啉Ⅸ和原脱植基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2.4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 叶绿素酶活性的测定
    1.4 叶绿体超微形态观察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波罗蜜的叶色观察
    2.2 叶绿素及其前体物质含量的测定
        2.2.1 叶绿素前体物质含量的测定
        2.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 叶绿素酶活性的测定
    2.4 叶绿体超微形态观察
3 结论
4 结论

(3)鲜叶摊放方式对绿茶色、香、味品质成分代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课题提出和前人研究进展
    1.1 课题提出
    1.2 前人研究进展
        1.2.1 摊放过程采后茶鲜叶的生理特性变化
        1.2.2 摊放过程采后茶鲜叶内色素含量和组成上的变化
        1.2.3 摊放过程采后茶鲜叶内香气挥发物含量和组成上的变化
        1.2.4 摊放过程采后茶鲜叶内滋味化合物含量和组成上的变化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不同摊放处理对茶鲜叶采后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样本处理
        2.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2.2.4 生化指标的测定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摊放处理过程中采后茶鲜叶外观,含水量以及色差的变化
        2.3.2 不同摊放处理过程中采后茶鲜叶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
        2.3.3 不同摊放处理下采后茶鲜叶气孔状态的变化
        2.3.4 不同摊放处理过程中叶片活性氧、丙二醛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2.3.5 不同摊放处理过程中采后茶鲜叶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4 讨论
        2.4.1 低温摊放对维持采后茶鲜叶水分和色泽的作用机理
        2.4.2 低温摊放对缓解采后茶鲜叶遭受活性氧损伤的作用机理
3 不同摊放处理对叶绿素的代谢以及绿茶色泽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样本处理
        3.2.3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测定
        3.2.4 转录组学分析
        3.2.5 叶绿素代谢相关酶的活力测定
        3.2.6 干茶感官审评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色素组分标准曲线
        3.3.2 不同摊放处理过程中采后茶鲜叶内色素组分含量的变化
        3.3.3 转录组分析结果
        3.3.4 叶绿素代谢途径中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验证
        3.3.5 不同摊放处理过程中叶绿素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3.3.6 不同摊放处理后采后茶鲜叶内L-谷氨酸含量的变化
        3.3.7 不同摊放处理后采后茶鲜叶内叶绿醇含量的变化
        3.3.8 不同摊放处理绿茶制品的脂溶性色素含量分析
        3.3.9 不同摊放处理绿茶制品的感官审评结果
    3.4 讨论
4 不同摊放处理对非挥发性成分的代谢和绿茶滋味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样本处理
        4.2.3 鲜叶及绿茶中非挥发性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
        4.2.4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以及DEGs的荧光定量验证
        4.2.5 与差异非挥发性代谢物密切相关的酶活性测定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摊放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轮廓分析
        4.3.2 不同摊放处理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4.3.3 不同摊放处理对儿茶素合成的影响
        4.3.4 不同摊放处理对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4.3.5 不同摊放处理绿茶制品中非挥发性代谢物轮廓分析
        4.3.6 不同摊放处理对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低温摊放对采后茶鲜叶内氨基酸代谢的调控
        4.4.2 低温摊放对采后茶鲜叶内多酚类物质代谢的调控
        4.4.3 低温摊放对采后茶鲜叶内生物碱代谢的调控
5 不同摊放处理对挥发性成分的合成和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5.2.2 样本处理
        5.2.3 摊放叶及绿茶样本中香气挥发物的测定
        5.2.4 香气挥发物定性与相对定量方法
        5.2.5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KEGG通路和DEGs的荧光定量验证
        5.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摊放处理后采后茶鲜叶中香气挥发物的含量变化
        5.3.2 不同摊放处理对采后茶鲜叶内芳香物质合成的影响
        5.3.3 不同摊放处理的绿茶制品香气挥发物含量分析
        5.3.4 不同摊放处理对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低温摊放环境下采后茶鲜叶内芳香物质的含量增幅更大
        5.4.2 低温摊放对采后茶鲜叶内萜烯挥发物合成的正向调控
        5.4.3 低温摊放对采后茶鲜叶内α-亚麻酸代谢的调控
        5.4.4 低温摊放对采后茶鲜叶内苯丙氨酸降解合成苯乙醛/醇的影响
        5.4.5 挥发性糖苷的水解反应对摊放叶香气增进的贡献评价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W/O/W双重乳液对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双重乳液概述
        1.1.1 双重乳液的结构特征及保鲜机理
        1.1.2 双重乳液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2 蛋白质-多糖复合物概述
        1.2.1 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在微胶囊领域的应用
        1.2.2 常用作复合壁材的蛋白质
        1.2.2.1 乳清蛋白
        1.2.2.2 大豆蛋白
        1.2.2.3 玉米醇溶蛋白
        1.2.3 常用作复合壁材的多糖
        1.2.3.1 阿拉伯胶
        1.2.3.2 果胶
        1.2.3.3 卡拉胶
    1.3 芸苔素内酯和肉桂精油概述
        1.3.1 芸苔素内酯的性质及应用
        1.3.2 肉桂精油的性质及应用
    1.4 西兰花概述
        1.4.1 西兰花的营养价值
        1.4.2 西兰花的贮藏保鲜
        1.4.2.1 低温保鲜
        1.4.2.2 气调保鲜
        1.4.2.3 微波处理
        1.4.2.4 保鲜剂处理
        1.4.2.5 光照处理
        1.4.3 西兰花的能量代谢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1.5.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2 主要创新点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W/O/W双重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O/W双重乳液及其对照组的制备
        2.3.2 乳清蛋白浓缩物、阿拉伯胶和果胶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
        2.3.3 W/O/W双重乳液的形态结构检测
        2.3.4 W/O/W双重乳液的贮藏稳定性检测
        2.3.5 W/O/W双重乳液的热稳定性检测
        2.3.6 W/O/W双重乳液的粒径及ζ电位的测定
        2.3.7 W/O/W双重乳液的粘度的测定
        2.3.8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包埋物质对W/O/W双重乳液的形态结构的影响
        2.4.2 不同包埋物质对W/O/W双重乳液贮藏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2.4.3 不同包埋物质对W/O/W双重乳液的粒径及ζ电位的影响
        2.4.4 不同包埋物质对W/O/W双重乳液的粘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L*、b*的测定
        3.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3.3.3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3.4 感官评价
        3.3.5 总酚、总黄酮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3.3.6 菌落总数的测定
        3.3.7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3.3.8 GSL含量的测定
        3.3.9 数据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感官品质的影响
        3.4.2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黄化的影响
        3.4.3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膜透性的影响
        3.4.4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4.5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菌落总数的影响
        3.4.6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中维生素C及 GSL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叶绿素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3.2 叶绿素酶、脱镁螯合酶活性的测定
        4.3.3 ATP、ADP、AMP含量及能荷的测定
        4.3.4 Ca~(2+)ATP酶活性的测定
        4.3.5 H~+ATP酶活性的测定
        4.3.6 SDH活性的测定
        4.3.7 CCO活性的测定
        4.3.8 数据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叶绿素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4.4.2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能量变化的影响
        4.4.3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中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作者简介

(5)烤烟烘烤变黄期优质烟叶形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列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衰老机制与烟叶衰老研究进展
    1.2 植物颜色调控机制和超微结构研究进展
        1.2.1 植物颜色调控机制及烘烤过程中烟叶颜色变化
        1.2.2 植物组织结构与烘烤过程中烟叶组织结构变化
    1.3 植物质体色素代谢及烘烤中烟叶质体色素研究进展
        1.3.1 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烘烤中烟叶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1.3.2 植物叶绿素代谢及烘烤中烟叶叶绿素研究进展
    1.4 植物凋萎机制及烘烤中烟叶凋萎(发软)研究进展
        1.4.1 植物凋萎机制与烟叶柔软性研究
        1.4.2 植物水分及脱水对烟叶凋萎(柔软性)的影响
        1.4.3 植物细胞壁代谢及其对烟叶品质及凋萎/柔软性的影响
    1.5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采后生理中的研究进展
        1.5.1 蛋白质组学
        1.5.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采后生理中的应用
    1.6 代谢组技术及其在烤烟烘烤中的研究进展
        1.6.1 代谢组学
        1.6.2 代谢组技术在烤烟烘烤环节的应用
    1.7 小结与展望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烘烤变黄期烟叶衰老的蛋白质分子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烤房与烘烤操作
        2.1.3 取样与样品前处理
        2.1.4 生理指标测定
        2.1.5 蛋白质提取和浓度测定
        2.1.6 iTRAQ标记和SCX柱分离
        2.1.7 基于QE的液质联用分析
        2.1.8 生物信息分析
        2.1.9 PRM
        2.1.10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和生化分析
        2.2.2 iTRAQ基本数据分析和蛋白质鉴定
        2.2.3 烟叶丰度差异蛋白质鉴定
        2.2.4 烟叶丰度差异蛋白质聚类分析
        2.2.5 烟叶丰度差异蛋白质功能注释
        2.2.6 烟叶丰度差异蛋白质GO功能分类
        2.2.7 烟叶丰度差异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8 变黄期烟叶衰老模型
        2.2.9 PRM验证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烘烤变黄期烟叶色素降解与颜色调控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和取样
        3.1.2 烟叶颜色变化
        3.1.3 烟叶超微结构观察
        3.1.4 烟叶生理指标分析
        3.1.5 烟叶色素相关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
        3.1.6 烟叶蛋白质提取
        3.1.7 iTRAQ标记和SCX分馏
        3.1.8 LC-ESI-MS/MS分析
        3.1.9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
        3.1.10 生物信息分析和数据分析
        3.1.11 qRT-PCR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烘烤中烟叶表型变化
        3.2.2 烘烤中烟叶超微结构观察
        3.2.3 烘烤中烟叶色素含量变化
        3.2.4 烘烤中烟叶其他生理参数的变化
        3.2.5 烘烤中烟叶色素降解产物分析
        3.2.6 烟叶蛋白质组学轮廓分析
        3.2.7 差异蛋白质鉴定和功能分类
        3.2.8 质体色素代谢和颜色变化相关差异蛋白质的筛选
        3.2.9 iTRAQ数据验证
    3.3 讨论
        3.3.1 质体色素含量决定叶片颜色
        3.3.2 超微结构和生理参数对质体色素代谢和叶片颜色的影响
        3.3.3 丰度差异蛋白质对质体色素代谢和叶片颜色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烘烤变黄期烟叶凋萎(发软)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和仪器
        4.1.3 烟叶水分含量分析
        4.1.4 烟叶柔软度值测量
        4.1.5 细胞壁物质含量分析
        4.1.6 蛋白质提取和质检
        4.1.7 TMT标记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4.1.8 LC-MS/MS蛋白质组学分析
        4.1.9 数据库搜索和TMT定量
        4.1.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4.1.11 PRM
        4.1.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含量和柔软度值变化
        4.2.2 烘烤过程中烟叶细胞壁物质含量变化
        4.2.3 水分、细胞壁物质含量与柔软度值之间的关联分析
        4.2.4 蛋白质鉴定
        4.2.5 烟叶凋萎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谱
        4.2.6 与烟叶凋萎密切相关的DAPs的筛选
        4.2.7 PRM验证
    4.3 讨论
        4.3.1 脱水在烟叶凋萎中的作用
        4.3.2 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代谢在烟叶凋萎中的作用
        4.3.3 木质素生物合成及半乳糖代谢对烟叶凋萎的影响
        4.3.4 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在烟叶凋萎中的作用
        4.3.5 其他丰度差异蛋白质在烟叶凋萎中的作用
    4.4 小结
第五章 烘烤变黄期烟叶类靶标代谢组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代谢物提取
        5.1.3 HPLC-MS/MS分析
        5.1.4 代谢物的鉴定和定量
        5.1.5 数据质控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样本相关性分析
        5.2.2 样品TIC重叠图
        5.2.3 总样品PCA分析
        5.2.4 代谢物鉴定
        5.2.5 代谢物功能注释
        5.2.6 差异代谢物筛选
        5.2.7 差异代谢物聚类和相关分析
        5.2.8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烘烤变黄期烟叶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蛋白质组数据
        6.1.2 代谢组数据
        6.1.3 差异蛋白质和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6.1.4 差异蛋白质和差异代谢物的共有KEGG通路富集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差异蛋白质和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6.2.2 差异蛋白质和差异代谢物的共有KEGG通路富集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F-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奖励
    F-2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F-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所做的学术报告

(6)水稻斑点叶突变体M154的基因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叶绿素的降解过程
    1.2 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AO)的研究进展
    1.3 叶绿素降解的调控机制
    1.4 叶绿素降解过程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叶绿素降解的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M154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农艺性状考察
        2.1.2.2 光合相关指标的测定
        2.1.2.3 遮光与机械损伤处理
        2.1.2.4 黑暗处理
        2.1.2.5 细胞死亡指标检测
        2.1.2.6 组织化学染色
        2.1.2.7 测定抗氧化酶活性
        2.1.2.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1.2.9 提取总RNA
        2.1.2.10 反转录
        2.1.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 结果与分析
        2.2.1 M154的表型
        2.2.2 M154的光合变化
        2.2.3 M154斑点的产生受光照和机械损伤诱导
        2.2.4 M154在黑暗条件下有“持绿”表型
        2.2.5 M154存在大量细胞死亡
        2.2.6 M154的活性氧积累及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变化
        2.2.7 M154的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活性降低,脱镁叶绿酸a含量升高
        2.2.8 M154的叶绿素降解代谢发生改变
        2.2.9 黑暗处理条件下M154的叶绿素降解代谢发生改变
第三章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M154的定位和基因克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突变体M154的遗传分析
        3.1.2.2 突变体M154的基因定位
        3.1.2.3 突变体M154的互补验证
        3.1.2.4 Kitaake的基因编辑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突变体M154的遗传分析
        3.2.2 突变体M154的基因定位
        3.2.3 突变体M154的互补验证
        3.2.4 Kitaake的基因编辑验证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富氢水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上海青简介
    1.2 上海青采后营养品质的变化
    1.3 叶菜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3.1 物理保鲜技术
        1.3.2 化学保鲜技术
        1.3.3 生物保鲜技术
    1.4 富氢水(HRW)简介
    1.5 真空预冷简介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贮藏温度对采后上海青货架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处理
        2.1.4 指标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贮藏温度对采后上海青外观品质的影响
        2.2.2 贮藏温度对采后上海青色差的影响
        2.2.3 贮藏温度对采后上海青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4 贮藏温度对采后上海青MDA含量的影响
        2.2.5 贮藏温度对采后上海青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2.2.6 贮藏温度对采后上海青叶酸含量的影响
        2.2.7 贮藏温度对采后上海青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RW对采后上海青叶绿素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处理
        3.1.4 指标测定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RW对采后上海青外观品质的影响
        3.2.2 HRW对采后上海青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HRW对采后上海青叶绿素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3.2.4 HRW对采后上海青叶绿素降解代谢产物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RW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抗氧化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处理
        4.1.4 指标测定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营养品质的影响
        4.2.2 HRW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外观品质的影响
        4.2.3 HRW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叶绿素和MDA含量的影响
        4.2.4 HRW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抗氧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4.2.5 HRW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2.6 HRW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8)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的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及持绿性状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叶片衰老的概述
    1.2 叶片早衰对产量的影响
    1.3 叶片衰老的调控机制
        1.3.1 植物激素水平调控
        1.3.2 转录因子调控
    1.4 转录组测序在叶片衰老过程的研究进展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概述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特点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1.5 叶绿素降解主要代谢酶类及基因研究进展
        1.5.1 叶绿素b还原酶
        1.5.2 叶绿素酶
        1.5.3 脱镁叶绿素酶
        1.5.4 脱镁叶绿酸a加氧酶
        1.5.5 SGR基因
    1.6 持绿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的生理特性差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材料种植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性状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的农艺与产量相关性状的比较
        2.2.2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过程中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的变化
        2.2.3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过程中旗叶光合参数的变化
        2.2.4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过程中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2.2.5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过程中旗叶衰老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2.2.6 衰老过程中旗叶主要生理指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差异及生理基础
        2.3.2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产量差异的光合基础
        2.3.3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旗叶衰老过程中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特性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取样时期的选择
        3.2.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2.3 小麦旗叶转录组测序质量及比对数据的分析
        3.2.4 qRT-PCR验证
        3.2.5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差异表达基因比较分析
        3.2.6 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比较分析
        3.2.7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过程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2.8 JM_30dvsJM_26d中特有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2.9 TL_30dvsTL_26d中特有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2.10 参与叶绿素代谢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11 参与激素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12 转录因子分析
    3.3 讨论
        3.3.1 衰老对生理代谢的影响
        3.3.2 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基因参与叶片衰老
        3.3.3 转录因子参与叶片衰老
第四章 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过程中叶绿素降解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田间种植
        4.1.3 激素处理
        4.1.4 取材
        4.1.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1.6 qRT-PCR分析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期不同处理对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苗期不同处理下叶绿素降解相关酶基因的表达
        4.2.3 田间自然衰老过程中叶绿素降解相关酶基因的表达
        4.2.4 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降解相关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4.3 讨论
第五章 小麦衰老相关基因TaSAG39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小麦衰老相关基因TaSAG39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5.2.2 TaSAG39亚细胞定位预测
        5.2.3 TaSAG39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5.2.4 TaSAG39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5.2.5 TaSAG39的表达与叶片衰老呈正相关
    5.3 讨论
第六章 小麦持绿性状的QTL定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和田间试验
        6.1.2 表型性状测量和数据分析
        6.1.3 QTL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小麦持绿性状的表型分析
        6.2.2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6.2.3 小麦持绿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6.2.4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2.5 小麦持绿性状加性QTL分析
        6.2.6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分析
        6.2.7 QFLW-6A的效应分析
        6.2.8 FIL和LPSB准近等基因系的筛选
    6.3 讨论
        6.3.1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
        6.3.2 旗叶持绿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6.3.3 QFLW-6A准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bstrac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洒金’柏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彩叶植物的定义及分类
    1.2 彩叶植物色素的研究进展
    1.3 影响彩叶植物呈色的生理因子
        1.3.1 光合作用对彩叶植物呈色的影响
        1.3.2 色素变化对彩叶植物呈色的影响
        1.3.3 相关酶活性对彩叶植物呈色的影响
        1.3.4 环境因素对彩叶植物呈色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光合特性研究
        1.5.2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色素含量研究
        1.5.3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相关酶活性研究
        1.5.4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超微结构研究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2.3 叶色测定
    2.4 光合特性测定
    2.5 色素含量测定
    2.6 相关酶活性测定
    2.7 叶片超微结构观察
    2.8 类黄酮含量测定
    2.9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10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叶色变化
    3.2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光合作用研究
        3.2.1 净光合速率
        3.2.2 气孔导度
        3.2.3 胞间CO_2浓度(Ci)
        3.2.4 蒸腾速率
        3.2.5 水分利用率
    3.3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色素含量研究
        3.3.1 叶绿素a含量
        3.3.2 叶绿素b含量
        3.3.3 总叶绿素含量
        3.3.4 类胡萝卜素含量
        3.3.5 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
        3.3.6 类黄酮含量
    3.4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相关酶活性研究
        3.4.1 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活性
        3.4.2 叶绿素酶活性
        3.4.3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活性
        3.4.4 植物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活性
        3.4.5 查尔酮异构酶活性
        3.4.6 可溶性蛋白含量
    3.5 ‘洒金’柏不同部位叶片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3.6 ‘洒金’柏叶色动态变化过程中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6.1 ‘洒金’柏枝梢顶部黄叶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6.2 ‘洒金’柏相同枝条基部绿叶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洒金’柏叶色变化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 叶片色素含量对‘洒金’柏叶色动态变化的影响
    4.3 相关酶活性对‘洒金’柏叶色动态变化的影响
    4.4 ‘洒金’柏叶色变化与超微结构的关系
5 结论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意义
    1.2 玉米苞叶的研究现状
        1.2.1 玉米苞叶的形态结构
        1.2.2 玉米苞叶的生理功能
        1.2.3 玉米苞叶的遗传基础
    1.3 叶绿素降解的研究现状
        1.3.1 叶绿素的生理特性
        1.3.2 叶绿素的降解机制
        1.3.3 影响叶绿素降解的相关因素
        1.3.4 叶绿素降解与叶片衰老的关系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现状
        1.4.1 全基因关联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1.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优势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玉米上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型检测
        2.2.2 试验材料的田间种植
        2.2.3 试验材料的数据测量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表型数据分析
        3.1.1 正态分布检验
        3.1.2 在不同环境中的相关性分析
        3.1.3 在不同亚群中的差异性分析
        3.1.4 方差组成及遗传力分析
    3.2 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1 抚顺环境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2 沈阳环境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3 综合环境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 显着独立SN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3.4 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候选基因的功能分类及筛选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遗传变异分析
        4.1.2 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在不同亚群间的差异性分析
        4.1.3 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叶绿素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酸化对红枫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J]. 靳慧琴,梁俊林,贾诗雨,肖欢,唐实玉,冯云超,刘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05)
  • [2]波罗蜜叶片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测定和超微结构观察[J]. 周丹,罗灿,于旭东,蔡泽坪,吴繁花. 热带作物学报, 2021(10)
  • [3]鲜叶摊放方式对绿茶色、香、味品质成分代谢的影响研究[D]. 虞昕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4]W/O/W双重乳液对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路玲. 浙江大学, 2020
  • [5]烤烟烘烤变黄期优质烟叶形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 武圣江. 贵州大学, 2020
  • [6]水稻斑点叶突变体M154的基因克隆[D]. 张植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富氢水结合真空预冷对采后上海青营养品质的影响[D]. 安容慧.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系)衰老的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及持绿性状QTL定位[D]. 闫雪.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9]‘洒金’柏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研究[D]. 付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玉米苞叶叶绿素降解速率的遗传基础[D]. 王志和.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蛋白质结构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蛋白质代谢论文 蛋白质合成论文 酶活性论文

上一篇:中医药理论体系研究纲要
下一篇:用充气法解决海水入侵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