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电子政务小结(一)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电子政府综述(一)(论文文献综述)

曹雨杨[1](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王丽娟[2](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ESRD的首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炎症、氧化应激、RAAS系统的激活、纤维化均相关。目前以RAAS阻滞剂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DKD患者的病情,却并不能完全阻止DKD进展至ESRD。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药物以预防或延迟DKD的启动和进展至关重要。DKD症状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水肿”“关格”“虚劳”等范畴,目前比较公认的DKD中医病名当属“消渴肾病”,其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脏腑亏损、劳欲伤肾相关。病机为脾肾亏虚,气阴两虚,久则夹痰湿、浊毒、瘀血,而致病势加重、病程缠绵。可归纳为:虚、瘀、浊,虚是基本条件,瘀为核心病机,浊乃最终结局。中药虎杖是治疗糖尿病的传统中草药,如唐朝甄权所着《药性论》所云:虎杖能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虎杖,性味微苦微寒,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止咳化痰、散瘀止痛的功效,契合DKD“瘀”之核心病机。同时中医理论认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抗炎作用。许多研究均已证实DKD与高血糖和肾缺氧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并且在DKD的进展中,炎症途径最为核心,是导致肾小球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IL-1β和MCP-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DKD的发生和进展相关。虎杖苷是虎杖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白藜芦醇的糖苷形式,两者药理作用相类似,但虎杖苷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抗氧化作用。同时,虎杖苷还是根皮苷的结构类似物,被推测可能同样具有SGLT抑制作用。因此,虎杖苷可能具有新颖的作用机制,可能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降糖保肾双获益,有望成为防治DKD的潜在药物。目的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思路,探讨虎杖多组分协同治疗DKD的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2.从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两方面,研究虎杖苷对于SGLT1/2、GLUT1/4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及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和肾脏损伤的影响。方法1.网络药理学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并筛选虎杖活性及优效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多个疾病数据库检索糖尿病肾脏病相关靶点,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虎杖活性成分-糖尿病肾脏病”靶点网络图,采用ClueGO分析工具,GO、KEGG基因富集分析虎杖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作用靶点的生物进程、作用通路等。2.细胞实验,观察虎杖苷对HEK293细胞和3T3-L1脂肪细胞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稳定表达SGLT1或SGLT2的人类胚胎肾HEK293细胞作为载体,以14C-AMG为底物来评价体外抑制SGLTs的活性,使用顶部计数微孔板闪烁计数器计算每个孔的放射活性和相应的IC50值,评价不同浓度的虎杖苷的干预作用。采用3T3-L1脂肪细胞,有或没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不同浓度虎杖苷对于2-脱氧-D-葡萄糖摄入量的影响,使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放射性信号,计算2-DG抑制百分比,评价不同浓度虎杖苷GLUT1/4的抑制活性。3.2型糖尿病肾脏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虎杖苷对DKD模型大鼠的干预及相关指标检测高糖高脂饲养大鼠8周以诱导胰岛素抵抗,然后单次腹膜内注射STZ(35mg/kg bwt)建立DKD大鼠模型,连续2次空腹血糖(FBG)>16.7mmol/L,24小时尿蛋白>20mg为建模成功标准。将大鼠随机分组至代谢笼,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DKD模型组(STZ),阳性对照组(根皮苷)和治疗组(虎杖苷)。各组大鼠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虎杖苷(20-120mg/kg bwt)、根皮苷(120mg/kg bwt)及对照溶剂(0.2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连续6周。定期检测大鼠饲料和水的摄入量,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血糖、HbA1c、尿素氮、肌酐、24h尿糖、24h尿蛋白,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MCP-1和CRP的水平,并探讨时效与量效关系。取1/2左侧肾组织,组织切片予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网络药理学通过OB、DL筛选及文献检索补充,获得虎杖15种优效活性成分,并预测了290个潜在作用靶点。通过韦恩分析得到37个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作用靶点,并进一步筛选出17个关键靶点。利用ClueGO富集分析治疗靶点被富集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粘附连接、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VEGF信号通路等47条显着通路和活性氧代谢过程、小分子代谢过程的正调控、血管系统发育的正调控、活性氧生物合成过程等87个显着生物过程。2.体外细胞实验虎杖苷体外抑制SGLT1、SGLT2活性评估,选取根皮苷作为阳性对照药。研究结果表明,虎杖苷对SGLT1、SGLT2均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968nM和878.5nM,与根皮苷组相比,虎杖苷具有中等程度的SGLT2抑制活性,表明虎杖苷可能是潜在的SGLT1/2双重抑制剂。虎杖苷对GLUT1、GLUT4的表达作用评估,以细胞松弛素B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存在胰岛素的情况下,1μM虎杖苷仅轻微抑制2-DG的摄取,而10μM、100μM虎杖苷对2-DG摄取分别产生32%、78%的抑制,说明虎杖苷呈剂量依赖性抑制GLUT4的活性;另一方面,在存在胰岛素的情况下,细胞松弛素B对GLUT4的活性抑制显着增加了 96%。但是,如果没有胰岛素,虎杖苷对GLUT1的抑制同样呈剂量依赖性,但是10μM虎杖苷对对2-DG摄取仅产生27%的抑制作用,10μM细胞松弛素B对GLUT1的活性抑制增加到90%。说明虎杖苷可能作为潜在的SGLT1/SGLT2双重抑制剂,对GLUT1和GLUT4具有高选择性。3.在体动物实验本研究时效与量效关系研究显示,虎杖苷显着且剂量依赖性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促进尿液葡萄糖的排泄,虎杖苷在120mg/kg bwt的剂量产生最佳的降血糖作用。长期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虎杖苷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显示持续的降血糖作用,可显着降低DKD模型组大鼠的HbA1c。虎杖苷治疗可减轻DKD大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改善多尿,多饮和多食等症状。DKD模型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MCP-1和CRP水平显着升高,虎杖苷治疗后,可明显降低DKD大鼠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同时,本实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DKD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管和肾小球结构明显恶化,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但虎杖苷治疗后,肾组织细胞排列规则,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相对完整,炎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1.虎杖主要活性成分可调控糖尿病肾脏病发病重要通路中的多个靶点。2.虎杖苷体外对SGLT1/2、GLUT1/4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SGLT2抑制活性,虎杖苷可能是潜在的SGLT1/2双重抑制剂。3.虎杖苷体内显着且剂量依赖性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促进尿糖排泄,降低HbA1c、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MCP-1和CRP的水平。表明虎杖苷可能是新型的SGLT1/SGLT2双靶点抑制剂,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其肾保护机制可能通过降糖、抗炎、抗氧化等多种途径。

卢耀勤[3](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邵建伟[4](2020)在《两类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主要动物宿主中的分布、传播风险及其分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意义: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全球性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我国也是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流行疫区之一。近二十年来,我国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显着降低。由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及其宿主动物种类繁多,能在水中长时间存活而极易引起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仍然是我国国家级监测的传染病之一。小型哺乳动物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播载体,但我国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分布和传播风险迄今了解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中、东部地区不同小型哺乳类宿主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分布和传播风险的研究,深入了解我国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流行情况,为人群中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评估提供本底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集2016年11月2017年7月在我国湖北省和浙江省捕获的4001只小型哺乳动物(1787只14种鼠,1790只20种蝙蝠、424只4种鼩鼱)的肾脏样本,提取肾组织总DNA。采用通用性致病性钩端螺旋体16S r RNA基因(rrs)套式PCR,检测上述肾组织DNA样本中rrs基因,确定上述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感染情况。采用套式PCR检测rrs基因阳性DNA样本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sec Y、Lip L32、Lip L41、fla B基因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确定上述动物感染的主要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研究结果: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4001份肾组织总DNA中,9.4%(375/4001)的样本检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rrs基因片段。致病性钩端螺旋体rrs、sec Y、Lip L32、Lip L41、fla B基因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375只小型哺乳动物感染三种已知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L.borgpetersenii、L.kirschneri)和六种可能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新种,其中可能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新种均来自于蝙蝠。鼠、蝙蝠、鼩鼱三大类小型哺乳动物中,鼠L.interrogans阳性率显着高于蝙蝠和鼩鼱,鼠和蝙蝠L.borgpetersenii阳性率显着高于鼩鼱,蝙蝠L.kirschneri阳性率则显着高于鼠和鼩鼱。结论:小型哺乳类动物宿主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率较高,仍存在较高的人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L.interrogans、L.borgpetersenii、L.kirschneri是小型哺乳动物优势感染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蝙蝠携带多个可能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新种。作为高山地区鼠类中的优势物种,社鼠也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三大类小型哺乳动物中,鼠是L.interrogans的主要宿主动物,蝙蝠是L.borgpetersenii和L.kirschneri的主要宿主动物。研究背景及意义:蜱传立克次体病是由蜱传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全球性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蜱作为立克次体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在立克次体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决定了不同蜱种分布及其携带的立克次体种类。我国大陆地区已分离鉴定了多种蜱传立克次体,其中大多数蜱传立克次体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此外,近年来我国立克次体病病例报道日益增多,其中大部分病例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然而,我国东北不同地区的蜱种分布及其携带的立克次体种类仍所知甚少。本研究采集了中国东北哈尔滨地区多种蜱类并检测了蜱体内立克次体,以了解蜱传立克次体在不同蜱种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分子特征,为该地区更有效地防控蜱传立克次体病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2019年4月5月采集我国东北哈尔滨地区不同地理和地貌7个区域家畜体表、灌木或草地的成年蜱。采用形态学方法初步鉴定蜱种类,然后采用PCR和测序法检测蜱线粒体16S r DN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生分析。采用特异性扩增立克次体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 A)和17 k Da蛋白抗原基因(17-k Da)的套式PCR筛查蜱体内立克次体。采用PCR扩增glt A和17-k Da基因阳性样本中的长片段16S r RNA(rrs)、glt A、gro EL和omp A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同源性和基因系统发生分析。研究结果:哈尔滨地区7个采样区共捕获了5种1286只成年蜱,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分别是家畜和灌木/草地的主要蜱种。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1286例蜱样本中370例检测出立克次体glt A和17-k Da基因,总阳性率为28.8%(370/1286)。rrs、glt A、gro EL和omp 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370例立克次体阳性样本中仅检出饶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和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饶氏立克次体检出于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长角血蜱,阳性率为37.6%;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仅检出于全沟硬蜱,阳性率为22.8%。40.7%家畜体表采集的蜱携带饶氏立克次体和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显着高于从灌木/草地采集的蜱中两种立克次体的携带率(19.5%)(P<0.05)。结论:我国东北哈尔滨地区蜱种及其分布存在地理与地貌差异。蜱携带的立克次体为饶氏立克次体或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来自家畜体表的蜱饶氏立克次体和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携带率较高,提示存在蜱-家畜之间的立克次体循环并有可能在人立克次体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瞿述根[5](2019)在《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对我国北方某核工业单位自建立以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的职工进行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情况,以客观评价该单位人员60年的健康状况,重点观察辐射暴露对职业健康的影响;同时将该人群纳入前瞻性研究队列,收集基线资料,介绍辐射暴露与队列基线的现状;再对国际核工业从业人群实体肿瘤死亡状况进行荟萃分析,以期进一步佐证辐射暴露与职业健康的关系,为制定核工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标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辐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参考辐射流行病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借鉴相关标准模板,编制“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框架。结合到核工业北方某单位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根据调查现场出现的问题与建议进行客观修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死因分析:获得该单位职工基本信息、辐射暴露职工放射工龄,并对该单位自组建以来到2017年12月31 日的所有死亡职工进行死亡信息核查,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时间、根本死因及职业岗位等,再根据随访终点时间与刚开始工作时间计算研究人群的累积随访人年。分性别和年龄别计算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以2010年全国死亡率分别计算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并对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相应死亡率进行比较。基线调查:将该单位所有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于2017年10月10日到2018年7月23日,进行健康体检及血样采集,检查的内容包括内、外、眼、心电图、胸片、B超、血常规、生化,肿瘤标注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癌抗原(Cancer antigen)125。同时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生活史、家族遗传史、职业变动史、体育活动、睡眠及疾病医疗情况,并采用标准的方法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所有血样现场离心,分离血清和血浆,超低温保存备用,并对两组人群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介绍。荟萃分析:通过检索Pubmed和Embase两大数据库中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所有发表的英文文献,经过标题、摘要、全文和内容的四层筛选,确定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和质量,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摘录,使用STATA软件对国际核工业职工的实体肿瘤死亡率的SMR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团体标准:建立《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综合集成创新,既有经典流行病学特征,又适合辐射暴露人群。该标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和质量控制等9部分内容和5个资料性附录。其中调查设计就建议辐射流行病学应明确调查对象范围、调查内容及结局的判定,并要求调查辐射剂量学资料及相应分子生物学信息。资料整理与分析要求既包括传统分析性流行病学相关指标,同时应具有辐射特性的超额相对危险度(Excess risk ratio,ERR)和相对危险系数等,并列出质量控制措施。死因分析:该单位累积有7260位职工,共随访259593人年。其中1049人死亡,标化后死亡率为404.09/105,SMR(95%CI)为0.61(0.58-0.64)。恶性肿瘤死亡 442 人,标化后死亡率为 177.56/105,相应 SMR(95%CI)为 0.96(0.94~0.98)。暴露组的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Top-10肿瘤及其他疾病与非暴露组的死亡密度比(mortality density ratio,MDR)均小于1,除淋巴瘤外,非暴露组人群Top-10肿瘤的死亡率均高于暴露组,随着年龄的增加,MDR下降并趋于稳定。基线情况:该队列研究共收集了 3301份基线调查问卷,其中男女分别占56.3%、43.7%,男性的身体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率、血压均显着高于女性。暴露组男性人数显着多于女性,非暴露组则相反。暴露组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腰围、BMI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同样暴露组人群吸烟率、饮酒率、喝茶率、体育运动率、夜班工作率及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该队列男性放射工作暴露平均286个月,女性269个月,P<0.05,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放射人群数量呈双峰分布,不同年龄段性别间平均放射工龄差异不大。荟萃分析:对纳入的27篇国际核工业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合并后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的SMR(95%CI)分别为0.88(0.83-0.94)、0.80(0.71-0.90)。进一步对每个实体肿瘤进行分析发现,除脑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前列腺癌外,其余恶性肿瘤的SMR均小于1。敏感性分析显示实体肿瘤、肺癌的SMR不存在异质性且Q值显示无发表偏倚。结论:1、《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经过核工业北方某单位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我国各相关行业开展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的指导性文件。2、该单位自组建以来,职工整体死亡率低于2010年全国水平,但部分实体肿瘤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与国际核工业队列研究结果相似。3、该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率均低于同期非暴露组,LDIR不会增加死亡风险,存在健康工人效应。除脑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外,荟萃分析佐证了辐射暴露不会增加其他肿瘤死亡风险。4、本研究在国内放射工作人群中建立了首个前瞻性研究队列,基线数据丰富、资料真实、可靠,为全面分析放射性职业暴露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提供了详细的基础资料,并为今后从事相关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余积明[6](2019)在《自动驾驶汽车产业治理的框架和要点》文中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自动驾驶汽车推动了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对产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为了推动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应当积极履行产业治理职能。一方面要实施符合产业需求的产业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履行市场监管职能,预防和处理自动驾驶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面对我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治理的碎片化问题,要实施整体性治理,建立协调机制。

刘名倬[7](2018)在《纳米抗菌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菌耐药性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严峻且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的方法仅仅是延迟细菌耐药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解决细菌耐药的问题,因此,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去解决。纳米技术是21世纪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的三大技术之一,它是通过研究材料在纳米尺度时,其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特性的变化的现象,来研究以其在各个研究方向如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面为基础,构建具有新功能的小尺寸物质并加以利用的技术和知识。纳米材料由于具有非常小的尺寸而具有以下普通材料不具备的特征: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其他还有介电限域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其中前三者特征与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关系最为紧要。因此,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人类已经使用银和氧化锌治疗皮肤感染疾病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所以,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在现在是无机纳米材料中最常见以及最早研究的两种纳米抗菌剂,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在动物体内致病菌感染研究及报道尚少,有可能称为人类对抗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本项目将从两者应用的角度开展本项课题。第一部分:纳米银材料的合成、材料表征、生物相容性及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背景:纳米银至今没有在体内应用,主要是人们担心其是否安全。在课题组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使用不同浓度的PBS溶液可以实现碳包银包裹、激活、失活三种模式的转换,达到智能控制纳米银抗菌的目的。NaCl是其主要成分,那么它在纳米银抗菌性、细胞毒性等方面表现不得而知。目的:探讨纳米银在NaCl作用下如何影响其模式转换以及这种模式转换在抗菌性、细胞毒性、体内代谢和脓毒症中的表现。方法:我们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度计、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NaCl对Ag-C大小的影响,我们采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ruginosa)来评价NaCl对纳米银在抗菌性能的表现。并采用CCK-8检测其对L929细胞和3T3细胞的毒性作用。然后观察Ag-C和NaCl在小鼠体内的代谢情况。最后根据上述结果,观察4×NaCl和Ag-C在脓毒症中的表现。结果:NaCl可以调节Ag-C的大小。与相似大小的Ag相比,Ag-C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此外,NaCl的加入不仅可以降低Ag-C的细胞毒性,还可以促使其从主要器官排出Ag-C,减少体内蓄积。基于这些因素,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治疗重度脓毒症小鼠模型,发现Ag-C+4×NaCl可以延长中位存活时间。结论:NaCl的使用可以显着提高纳米银使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可能在体内抗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纳米银的使用可能对抗耐药细菌日益增长的威胁。在纳米银的体内应用中,NaCl可能是纳米银代谢和安全使用的关键。第二部分:片状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的合成、材料表征、生物相容性及在皮肤感染创面的应用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锌不溶于水,如何在保证细胞或者组织相容性良好的前提下,延长或者提高其抗菌作用是一个难点。水凝胶因为其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药物传输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感染创面的治疗,虽然取得了显着疗效。然而其本身不具有抗菌性,而且一些形态不规则,深浅不均、特殊部位的创面使用VSD敷料不能充分接触创面,以及组成设备较多,患者携带不方便。此外,手术缝合技术需要极高的技巧以及长时间的培训。因此,需要一款具有可以机械牵拉皮肤愈合,能够很好适应创面形状,携带方便以及操作简单的创面敷料。目的:探讨不同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在拉伸、含水、吸水、粘性以及细胞毒性等方面的表现,并筛选出合适的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用于皮肤感染创面,观察其对创面愈合和瘢痕的影响。方法:我们首先合成不同尺寸的片状或棒状纳米氧化锌,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鉴定其性质,然后将其与蒙脱石分别于多巴胺、丙烯酰胺、过硫酸铵等混合合成水凝胶,综合水凝胶的凝固时间、拉伸能力、吸水性能、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等指标筛选出合成时间短、拉伸强度大、吸水量大、抗菌性强以及生物安全性好的水凝胶,然后将其应用于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的兔背部创面。结果:我们首先合成了三种不同大小的片状和一种棒状纳米氧化锌,并将其用于合成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并与两种蒙脱石水凝胶做对比,发现片大、棒状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和蒙大水凝胶孔隙较大,其他水凝胶孔隙较小;片大和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凝固速度最快,而其他水凝胶凝固速度慢;蒙大水凝胶拉伸长度最长,片大、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拉强度较其他水凝胶要强;3种片状氧化锌纳米水凝胶含水量无差异,蒙小含水量最多;吸水能力方面,与其他水凝胶相比,片小、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和蒙大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粘性强度最大,蒙脱石水凝胶没有粘性;细胞毒性方面,六种水凝胶在10mg/ml和20mg/ml两个浓度对L929细胞无明显毒性;抗菌方面,4种氧化锌水凝胶对S.aureus、E.coli和P.aeruginosa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其中片大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对E.coli抗菌效果较弱,蒙脱石水凝胶则几乎没有抗菌效果。综合以上结果,我们选择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用于全层皮肤切除并感染的兔模型中,我们发现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瘢痕形成面积最小,厚度也最小,但是在上皮厚度方面与其他组无差异。结论:初步制造出一种具有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减少瘢痕、防治感染、携带方便且操作简单的创面敷料。

李刚,李亚平,咎星源,游凯杰[8](2014)在《2011年财税法理论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次一、财政法理论研究综述二、税法总论研究综述三、税收实体法研究综述四、税收程序法研究综述五、海峡两岸与国际税法一、财政法理论研究综述(一)财政法总论有学者从法理的角度探究财政权,指出其形式表征是宪政法律秩序,其内容实质既表现为宪法层面的契约性经济权力,也表现为行政法层面的行政性经济权力,还表现为经济法层面的调控性经济权力。从某

李刚,张芸,石楚[9](2012)在《2010年财税法理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目次一、财政法理论研究综述二、税法总论研究综述三、税收实体法研究综述四、税收程序法研究综述五、海峡两岸与国际税法研究综述一、财政法理论研究综述(一)财政法总论就经济法的"龙头法"问题,有学者指出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反映

李刚,张芸,石楚[10](2012)在《2010年财税法理论研究综述》文中提出目次一、财政法理论研究综述二、税法总论研究综述三、税收实体法研究综述四、税收程序法研究综述五、海峡两岸与国际税法研究综述一、财政法理论研究综述(一)财政法总论就经济法的"龙头法"问题,有学者指出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反映

二、电子政府综述(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政府综述(一)(论文提纲范文)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
        1. 对DKD中医病名的认识
        2. 对DKD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DKD的现状和进展
    二、中药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发挥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DKD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2. DKD治疗中的困境和争议
        3. DKD治疗中现有药物的综合探索及未来方向
        4. 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概述
        5. 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发挥肾脏保护效应的机制研究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虎杖防治DKD活性成分靶点探究
    一、概述
    二、资料与方法
        1. 虎杖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2.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收集
        3. 糖尿病肾脏病疾病靶点预测
        4. 虎杖化学成分作用靶点与糖尿病肾脏病靶点集韦恩分析
        5. 生物分子网络建立及富集分析
    三、结果
        1. 虎杖中候选化学活性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2.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收集
        3. 糖尿病肾脏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4. 虎杖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糖尿病肾脏病疾病靶点交集
        5. 生物分子网络建立及富集分析
    四、讨论
    五、结语
第四部分 虎杖苷对于SGLT1/2、GLUT1/4活性的影响
    一、仪器设备及耗材
    二、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2. 细胞分组
        3. SGLT1和SGLT2体外抑制活性评估
        4. 3T3-L1脂肪细胞2-脱氧-D-葡萄糖摄入量的评估
        5. 统计学处理
    三、实验结果
        1. 虎杖苷对SGLT1和SGLT2的抑制活性
        2. 虎杖苷对GLUT1和GLUT4的表达影响
    四、小结
    五、讨论
第五部分 虎杖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和肾脏损伤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1. 仪器设备及耗材
        2. 药物及试剂
        3. 抗体及试剂盒
    二、实验方法
        1. 糖尿病肾脏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 实验动物分组
        3. 虎杖苷、根皮苷给药量
        4.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及指标检测
        5. 肾组织学观察
        6. 统计学处理
    三、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观察
        2. 虎杖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及24h尿糖的影响
        3. 虎杖苷对血糖、HbA1c、24h尿糖、饲料及饮水摄入量的影响
        4. 虎杖苷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5. 虎杖苷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及肾功能的影响
    四、小结
    五、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承担课题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3)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两类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主要动物宿主中的分布、传播风险及其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第一部分 小型哺乳类动物宿主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与分布及其传播风险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1 钩端螺旋体
        1.2 钩端螺旋体病
        1.3 小型哺乳动物在钩端螺旋体传播中的作用
        1.4 近十年中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情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2.5 实验方法
        2.5.1 小型哺乳动物样本的采集
        2.5.2 小型哺乳动物物种的鉴定
        2.5.3 肾组织总DNA的提取
        2.5.3.1 组织悬液的制备
        2.5.3.2 总DNA的提取
        2.5.4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阳性样本的初筛
        2.5.5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相关基因的扩增
        2.5.6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5.7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
        2.5.7.1 目的片段连接至克隆载体
        2.5.7.2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2.5.7.3 感受态细胞复苏
        2.5.7.4 阳性克隆筛选
        2.5.7.5 阳性克隆测序
        2.5.8 序列比对
        2.5.9 系统发生分析
        2.5.9.1 基于rrs和 secY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2.5.9.2 串联基因多位点系统发生分析
        2.5.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小型哺乳动物样本的采集
        3.1.1 采样汇总
        3.1.2 各采样区域小型哺乳动物数量及种群构成
        3.1.3 不同生态类型采样区域小型哺乳动物数量及种群构成
        3.2 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阳性样本的初筛
        3.3 阳性样本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相关基因的扩增
        3.4 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筛查结果
        3.4.1 各采样区域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筛查
        3.4.2 不同生态类型采样区域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筛查
        3.4.3 不同种类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筛查
        3.5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序列同源性分析
        3.6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系统发生分析
        3.6.1 基于rrs和 secY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3.6.2 串联基因多位点系统发生分析
        3.7 已知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在小型哺乳动物中的分布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东北哈尔滨地区蜱传立克次体分布规律及其分子特征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2.5 实验方法
        2.5.1 蜱的采集
        2.5.2 蜱种鉴定
        2.5.3 样本处理与组织DNA的提取
        2.5.4 立克次体的初筛
        2.5.5 立克次体相关基因的扩增
        2.5.6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5.7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
        2.5.8 序列比对
        2.5.9 系统发生分析
        2.5.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蜱种鉴定
        3.1.1 蜱种形态学鉴定
        3.1.2 蜱种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采样汇总
        3.2.1 各采样区域蜱数量及蜱种构成
        3.2.2 不同采样来源的蜱数量及蜱种构成
        3.3 立克次体的筛查与相关基因的扩增
        3.4 哈尔滨地区蜱传立克次体的检测结果
        3.4.1 不同蜱种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3.4.2 不同采样来源的蜱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3.4.3 不同采样区域的蜱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3.5 蜱传立克次体的序列比对分析
        3.5.1 饶氏立克次体(R.raoultii)序列比对分析
        3.5.2 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R.tarasevichiae)
        3.6 蜱传立克次体的系统发生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国钩端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国蜱传立克次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与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本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的建立
    1.1 建立调查标准的依据
        1.1.1 国际辐射流行病学发展现况
        1.1.2 国内辐射流行病学发展情况
        1.1.3 建立调查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1.2 资料与方法
        1.2.1 建立标准技术路线
        1.2.2 文献综述
        1.2.3 方法
        1.2.4 过程
        1.2.5 质量控制
    1.3 结果
    1.4 理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北方某单位60年职工辐射暴露与死因分析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数据收集
        2.2.4 相关定义
        2.2.5 诊断标准
        2.2.6 质量控制
        2.2.7 技术路线
        2.2.8 资料管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整体人口学情况
        2.3.2 死亡人群基本情况
        2.3.3 死亡人群三间分布
        2.3.4 研究对象全死因分析
        2.3.5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全死因比较
        2.3.6 与中国死亡人口登记数据比较
        2.3.7 恶性肿瘤总体死亡情况
        2.3.8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恶性肿瘤死因比较
        2.3.9 与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比较
        2.3.10 实体肿瘤死亡情况
        2.3.11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实体肿瘤死因比较
        2.3.12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3.13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前十位恶性肿瘤死因比较
        2.3.14 其他疾病死亡情况
        2.3.15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其他疾病死亡比较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北方某单位前瞻性队列基线介绍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3.2.4 有关定义与诊断标准
        3.2.5 质量控制
        3.2.6 流程图
        3.2.7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基线特征分析
        3.3.2 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3.3.3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3.3.4 现患疾病分析
        3.3.5 辐射暴露情况分析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实体肿瘤死亡风险的荟萃分析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文献检索
        4.2.2 相关定义
        4.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2.4 数据选择
        4.2.5 质量控制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文献选择
        4.3.2 研究对象描述
        4.3.3 全肿瘤死亡分析
        4.3.4 实体肿瘤分析
        4.3.5 其他实体肿瘤分析
        4.3.6 敏感性分析
        4.3.7 发表偏倚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创新点
综述一
    REFERENCES
综述二
    References
附件
    附件1 调查对象知情同意书
    附件2 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附件3 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自动驾驶汽车产业治理的框架和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汽车产业与汽车社会
    (一) 汽车产业
    (二) 汽车社会
二、治理:产业政策与市场监管
    (一) 产业政策
        1.产业指导。
        2.基础研究。
        3.产业标准。
        4.基础设施。
        5.投资准入。
    (二) 市场监管
        1.产品认证。
        2.准入许可。
        3.数据安全。
        4.交通监管。
三、整合:迈向整体性治理
    (一) 碎片化问题
    (二) 整体性治理
    (三) 整合型组织
结语

(7)纳米抗菌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细菌耐药简介
        1.1.2 解决细菌耐药的新方法——纳米材料
        1.1.2.1 纳米抗菌材料简介
        1.1.3 水凝胶的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纳米银材料的合成、材料表征、生物相容性及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纳米银的透射电镜图
        2.3.2 纳米银在不同溶剂条件下的紫外可见光图谱
        2.3.3 纳米银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的扫描电镜图
        2.3.4 纳米银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的Zeta电位
        2.3.5 纳米银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的抗菌特性
        2.3.6 纳米银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的细胞毒性
        2.3.7 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小鼠体内银和钠元素的含量
        2.3.8 脓毒症存活小鼠的脏器病理改变及不同组的生存曲线图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片状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的合成、材料表征、生物相容性及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纳米氧化锌的材料表征
        3.3.2 水凝胶的材料表征
        3.3.3 水凝胶的生物性能实验结果
        3.3.4 不同水凝胶对全层皮肤切除并感染的兔模型创面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全文总结
    4.1 结论
    4.2 展望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四、电子政府综述(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王丽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两类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主要动物宿主中的分布、传播风险及其分子特征研究[D]. 邵建伟. 浙江大学, 2020(01)
  • [5]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D]. 瞿述根. 苏州大学, 2019(04)
  • [6]自动驾驶汽车产业治理的框架和要点[J]. 余积明. 行政法学研究, 2019(02)
  • [7]纳米抗菌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D]. 刘名倬. 南昌大学, 2018(05)
  • [8]2011年财税法理论研究综述[J]. 李刚,李亚平,咎星源,游凯杰. 财税法论丛, 2014(00)
  • [9]2010年财税法理论研究综述[J]. 李刚,张芸,石楚. 财税法论丛, 2012(00)
  • [10]2010年财税法理论研究综述[A]. 李刚,张芸,石楚. 财税法论丛(第12卷), 2012


基因合成论文 辐射剂量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辐射危害论文 钩端螺旋体病论文

上一篇:冬春小麦杂交种F_1代和春小麦杂交种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下一篇:食用疫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