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藤[1](2021)在《东北老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土地上多奇人,民办教师老王因智慧与口才被村人封为"明白人",心怀壮志的他乘着时代的浪头飞出了七井村,驶向了广阔世界,而"明白人"的迷梦也就此展开……一老王叫王寸,这个名字骗不了我,上小学时我就知道一个成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老王是黑土地上的一朵奇葩,以自己的姿态恣肆而又纠结地活着。我与老王从小相识,但总觉得老王像一口探不到底的井,深邃莫测。和老王有过多少回交谈已记不清,每次交谈后的感觉大体相似,那就是自己的思维跟着老王走了,
老藤[2](2021)在《东北老王》文中研究指明一老王叫王寸,这个名字骗不了我,上小学时我就知道一个成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老王是黑土地上的一朵奇葩,以自己的姿态恣肆而又纠结地活着。我与老王从小相识,但总觉得老王像一口探不到底的井,深邃莫测。和老王有过多少回交谈已记不清,每次交谈后的感觉大体相似,那就是自己的思维跟着老王走了,后来我明白这叫带节奏,带节奏是老王的一大本事。老王有个明白人的绰号,是七井小学校长胡玉芝给封的。明白人在东北是个内涵特别丰富的词汇,是褒是贬有时要凭具体语境来判断。
周云和[3](2013)在《调研员》文中认为一那天晚上,我在赶一个稿子,正在兴头上,手机闯着鬼了,惊喳喳地叫起来,吓了我一大跳。接起来一听,山泉县汪二爷打来的。他突头突脑地问我:调研员是啥东西。我糊涂:他身为副县长,不可能调研员是啥都不知道吧?但我还是解释说:公务员序列里一个正县级非领导职务。你问这个干啥?他说:我弄到一个。他说得轻描淡写,像馋嘴的小孩被赏了一根棒棒糖。我听后心里"咕咚"一跳,桌上台灯光线也似乎骤然暗淡下来。汪二爷在这次换届选举中,
羌建[4](2010)在《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研究(1895~1938)》文中研究表明近代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在西方“强韧持久的进取”与中国清朝政府“保守防范的抵拒”的较量中,①中国被迫逐渐接受西方,中国的近代化开始。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展最明显、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行业,尤以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最富有代表性。南通依靠棉业的振兴,实现了一次惊人崛起,为人们瞩目并争先效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都不是随机的,而是在地区所处的特定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本文研究从此出发,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南通棉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环节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构建出一个各环节互动影响的完整研究体系,一方面揭示出推动南通棉业发展的深层原因,一方面从中发掘出棉业发展对于南通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力图为当今农业与农村发展提供全面、客观的历史借鉴和启发。全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的第一个部分论述了南通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以及棉业在其中的作用。接着从地理区位及其历史变迁、南通传统经济的演变过程入手,展示出南通传统经济与社会的历史风貌。通过对自然环境条件与棉花种植之间的关系,探讨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机纱传入对于传统经济转型的影响,以体现外来因素对于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展示出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第一章)。文章的第二个部分分三个章节分别对近代南通棉业各环节的发展展开论述:首先,论文从近代南通棉花生产的发展出发,探讨了机纱,尤其是近代机器纱厂的创建对于南通棉业发展的影响。机器产纱引起了纺纱效率的快速提高,对棉花产量的需求随之快速增长,同时也对棉花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传统的小农生产难以做到的。为了解决机器纱厂发展所需的原棉供应问题,南通在增加棉产和提高棉花品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针对这些举措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论述,以全面反映近代南通棉花生产发展的新面貌(第二章)。其次,就工业化对中国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影响,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工业品侵占了手工业品的市场,自然经济随之瓦解;另一种与之相对,认为中国近代机器工业与手织业是并存的关系。论文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这两种看来对立的观点其实并不根本对立,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换言之,工业化对于传统产业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南通属于后者。文章通过分析指出,机器织布工业虽有所发展,然十分有限,成效甚微,土布在近代南通棉布生产中占据主体地位。文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使用机纱织布情况的前后对比,分析了机器纺纱工业的发展对于南通土布质量的影响。同时指出,由于机器纱厂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机纱的产量尚不能满足手工织布的需要,土纱(家庭手工所纺之纱)仍是家庭手工织布的重要原料来源之一。随着机器纱厂的发展,土纱逐渐退出市场,转入农民家庭自用生产。出于进一步提高土布质量的需求,纺织工具随之有了一定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生产土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近代南通土布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三章)。再次,文章紧接前文,分别从棉花、棉纱、棉布这三个棉业的主要环节论述了棉业贸易的发展,以体现棉业生产的发展对棉业贸易的影响。贸易组织与贸易方式的不断丰富是棉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文章在对棉业贸易发展过程的论述基础上,对棉业贸易的组织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就在棉业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型贸易方式进行相关论述,以展示近代南通棉业贸易的繁荣景象(第四章)。文章的第三个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推动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揭示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深层原因,探寻其中的规律。南通事业的领军人物张謇的实业思想与实践对推动南通近代棉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纱的传入特别是机器纱厂的创建是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基点和助推力;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的建立对棉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生产方式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对于棉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家一系列相关棉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则为棉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近代南通棉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章)。文章的第四部分对近代南通棉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从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产业格局的变化、商业领域的繁荣,以及社会生活的改变四个方面,分八个小点展开论述,以展示棉业三个主要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作用(第六章)。最后,在对近代南通棉业发展进行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经验,寻找启示。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南通依靠其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和自然禀赋,综合各方面因素,在张謇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以棉业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围绕发展棉业这条主线,南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棉业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开始逐步辐射到地区建设上,南通的近代化由此全面铺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思路与具体实践上的诸多闪光点对于今天的经济与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南通棉业的发展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后天不足所经受的挫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结语)。
杨涛[5](2007)在《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科技对工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人们在应用工业技术中出现的行为失当和管理失误引发的技术性灾害,却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发生的各种技术性灾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事故”),每年都要夺走十几万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代科技在工业中应用产生的这种“双向作用”,使技术灾害的管理和防治问题成为亟待人们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技术灾害的系统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技术灾害孕育、发生及其造成危害的规律,研究建构技术灾害风险评价管理体系,以提升企业和政府部门对技术灾害管理的水平,实现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技术灾害损失,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创造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的目标,对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技术灾害研究和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对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定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调研,对技术灾害这一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技术灾害与自然灾害的区别,论述了重特大事故的灾害属性和灾害本质,提出了安全生产事故分类方案。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技术灾害的构成要素,给出了技术灾害的基本定义、表现形式、分类和特性。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事故致因理论,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个基本致灾因素出发,对70个事故灾难案例进行了剖析,总结出了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得出了主要致灾因素为管理、人、物、环境四大因素,其中管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并得出了各指标因素的基本权重。利用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致灾因素的分析、归纳、总结,建立了技术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致灾因素和灾害后果2项,二级指标包括管理、人、物、环境、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影响6项,三级指标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伤亡人数等22项。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素及其指标的权重进行了验证。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技术灾害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技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后果两个方面对技术灾害进行模糊评价,综合两个评价内容的结果,得出技术灾害风险等级。最后,以某油气库区为例,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技术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具体评价了该油气库区技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在本文结尾处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探讨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杨建群[6](2002)在《小小毛边引发大事故》文中研究指明 一辆日本进口的皇冠轿车,发动机由于窜气、烧机油严重而进厂大修。按常规进行镗缸,更换加大一级的活塞,曲轴磨小一级。经过冷磨、热试后,发动机运转正常,其经济性、动力性都基本恢复。但是出厂行驶不至3000km,发生了烧瓦、抱轴的机械事故,而且烧瓦、抱轴时无任何突发征兆。 先检查了机油数量、质量和滤芯,未发现故障原因,又对轿车进行了仔细拆检。在拆检过程中发现,曲轴第1道和第3道连杆轴颈、第1道和第2道主轴颈环绕润滑油孔有轻微拉痕。仔细检查这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 (一) 选题依据 |
| (二) 选题意义 |
| 二、相关研究概况 |
| 三、研究方法 |
| 四、主要内容体系 |
| 五、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
| 六、创新之处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 (一) 创新之处 |
| (二) 可能存在的问题 |
| 第一章 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 |
| 第一节 "门户开放"与中国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
| 一、殖民扩张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 |
| 二、中国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
| 第二节 南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
| 第三节 南通的地理区位与棉业勃兴的缘起 |
| 一、地理区位与历史变迁 |
| 二、南通地区经济与社会的两种历史形态 |
| 三、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自然历史条件与经济因素 |
| 第二章 近代南通棉花生产的发展 |
| 第一节 创建配套棉花生产基地 |
| 一、通海垦牧公司 |
| 二、盐垦事业的扩展 |
| 第二节 棉花品种改良与生产技术变迁 |
| 一、品种改良 |
| 二、技术变迁 |
| 第三节 播种面积的扩大与产量的提高 |
| 一、南通棉花种植的地区分布 |
| 二、播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 |
| 第三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南通土布生产的勃兴 |
| 第一节 近代工业化发展对家庭手工纺织业影响的两种观点 |
| 第二节 机纱的推广与近代南通土布纺织技术的变迁 |
| 一、机纱的推广与土布质量的提高 |
| 二、纺织技术的变迁与土布生产能力的提高 |
| 第三节 南通土布的由来与近代专业生产基地的形成 |
| 一、南通土布的由来 |
| 二、以南通为中心的专业土布生产基地的形成 |
| 第四节 近代南通土布生产的勃兴 |
| 第四章 近代南通棉业贸易的发展繁荣 |
| 第一节 棉纱贸易的发展 |
| 第二节 棉花贸易的发展 |
| 一、通棉外销 |
| 二、通棉内销 |
| 第三节 土布贸易的发展 |
| 一、传统土布市场的发展 |
| 二、新的土布市场的开辟 |
| 第四节 贸易组织与形式的丰富 |
| 一、通棉销售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
| 二、土布商业组织与居间商人 |
| 三、新型贸易方式的出现 |
| 第五章 推动棉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 第一节 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
| 一、张謇的生平 |
| 二、张謇的实业思想及其实践 |
| 第二节 近代机器化生产的促进作用 |
| 第三节 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的建立 |
| 一、棉业科研机构的设立—部立第二棉业试验场 |
| 二、南通农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其活动 |
| 三、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创建及其发展 |
| 四、纺织培训机构的设立 |
| 五、农事联络推广机构—农会 |
| 第四节 "放纱收布"的推行 |
| 第五节 棉业相关政策的有利影响 |
| 一、制定垦荒条例,鼓励垦荒 |
| 二、奖励植棉,推进棉花生产 |
| 三、提倡科学兴农,促进农业改良 |
| 四、税收减免,促进土布发展 |
| 第六章 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影响 |
| 第一节 农业生产领域的新变化 |
|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大农业生产的首次尝试 |
| 二、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及其影响 |
| 第二节 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
| 第三节 商业领域显现的新气象 |
| 第四节 地区社会生活面貌的改变 |
| 一、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 |
| 二、地区教育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
| 三、地区社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 |
| 四、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 |
| 结语 |
| 一、南通地方实业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
| 二、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
| 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
| 四、近代南通棉业发展中挫折经历的现代启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的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的目的 |
| 1.2.2 研究的意义 |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
| 2.1 技术灾害的研究概述 |
| 2.2 技术灾害的管理现状 |
| 2.2.1 从环境管理入手,用企业资格认证控制技术灾害的影响 |
| 2.2.2 加强安全立法 |
| 2.2.3 健全国家应急反应体系,加强对技术灾害的应急反应 |
| 2.3 事故模式理论 |
| 2.3.1 事故因果类型 |
| 2.3.2 多米诺骨牌理论 |
| 2.3.3 系统理论 |
| 2.3.4 轨迹交叉论 |
| 2.4 风险评价理论 |
| 2.4.1 风险的定义 |
| 2.4.2 安全评价的定义 |
| 2.4.3 安全评价原则 |
| 第三章 灾害、事故与技术灾害 |
| 3.1 灾害及构成要素 |
| 3.1.1 灾害及构成要素 |
| 3.1.2 灾害的属性 |
| 3.2 事故与事故灾难 |
| 3.2.1 事故及其特性 |
| 3.2.2 事故的分类 |
| 3.2.3 重特大事故的本质 |
| 3.3 技术灾害的含义 |
| 3.3.1 技术灾害的定义 |
| 3.3.2 技术灾害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
| 3.4 技术灾害的表现形式及特性 |
| 3.4.1 技术灾害的表现形式 |
| 3.4.2 技术灾害的特性 |
| 3.5 技术灾害的分类 |
| 3.5.1 危险化学品灾害 |
| 3.5.2 石油化工灾害 |
| 3.5.3 交通运输灾害 |
| 3.5.4 火灾爆炸 |
| 3.5.5 矿山灾害 |
| 3.5.6 城市生命线灾害 |
| 3.5.7 信息网络灾害 |
| 第四章 中国70个重大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 4.1 技术灾害致灾因素研究概述 |
| 4.1.1 人为因素 |
| 4.1.2 组织因素 |
| 4.1.3 技术因素 |
| 4.2 技术灾害的灾害背景 |
| 4.2.1 缺乏事故处理的经验 |
| 4.2.2 忽视设备的服务年限 |
| 4.2.3 未采取正确的安全检查方法 |
| 4.2.4 不及时更新安全管理计划 |
| 4.2.5 企业安全意识淡薄 |
| 4.2.6 不具备基本救灾知识和技能 |
| 4.3 危险辨识原则 |
| 4.4 案例分析 |
| 4.4.1 案例选取原则 |
| 4.4.2 致灾因素统计方法 |
| 4.4.3 70个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
| 4.5 案例致灾因素统计 |
| 4.5.1 致灾因素介绍 |
| 4.5.2 致灾因素统计 |
| 4.6 案例致灾因素分析 |
| 4.6.1 致灾因素分类归纳原则 |
| 4.6.2 致灾因素分类归纳结果 |
| 4.6.3 四大因素中各项指标统计分析 |
| 4.7 结论 |
| 第五章 技术灾害的风险评价 |
| 5.1 风险评价方法 |
| 5.1.1 风险评价方法的分类 |
| 5.1.2 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
| 5.2 评价程序及步骤 |
| 5.2.1 评价程序 |
| 5.2.2 评价步骤 |
| 5.3 评价指标的建立 |
| 5.3.1 系统评价指标确立的原则 |
| 5.3.2 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 |
| 5.3.3 评价因素集的建立 |
| 5.4 评价因素集中各因素及其指标权重的确定 |
| 5.4.1 权重的概念 |
| 5.4.2 相关因素权重值的确定 |
| 5.5 风险等级划分 |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 6.1 某油气库区简介 |
| 6.2 危险因素辨识 |
| 6.2.1 油气泄漏 |
| 6.2.2 火源 |
| 6.2.3 电气伤害 |
| 6.2.4 压力容器物理爆炸 |
| 6.2.5 高处坠落 |
| 6.2.6 其他危害 |
| 6.2.7 周围环境对油气库区的影响 |
| 6.2.8 结论 |
| 6.3 事故灾害后果分析 |
| 6.3.1 池火灾事故后果评价结论 |
| 6.3.2 蒸气云雾爆炸(VCE)事故后果评价结论 |
| 6.3.3 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事故后果评价结论 |
| 6.3.4 结论 |
| 6.4 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
| 6.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 6.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 6.5 油气库风险评价 |
| 6.6 评价结果及分析 |
| 第七章 结论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2 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技术灾害影响因素、可能性、后果—专家调查表 |
| 作者简历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