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庆华[1](2012)在《贵州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贵州省是一个拥有54个民族的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它关系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就业是民生之本。本文从分析贵州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现状着手。2011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5600亿元,同比增长15%。随着贵州省经济的不断增长,贵州的就业人数也随之不断提高。贵州省已经基本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中,贵州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问题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消失殆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和劳动力总量供给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针对贵州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准确数据的可得到性,本文采用1990年一2009年间的相关数据,对贵州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着性水平,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引起就业增加的格兰杰因,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长;但就业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就业的增加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对贵州省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贵州省经济以远高于2.25%的速度持续增长时,贵州省的失业率不但没有按照“奥肯定律”所讲“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0.25个百分点"的那样下降,反而还在持续上升。“奥肯定律”在贵州出现了变异,甚至是反方向的趋势,所以贵州省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奥肯定律”悖论。再次,根据贵州省1998—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检验,所得结果表明,就业人数L与技术进步指标R&D经费投入不存在同阶单整,L-I(2),而R&D~工(1)。这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由此看来,技术进步对贵州就业的增长并不存在显着影响。最后,提出促进贵州省就业增长的对策。在借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省现实,合理布局三大产业,推动产业信息化、集群化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对灵活就业的引导,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用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确保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本文的主要的贡献及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从贵州省的角度探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就业弹性的演进以及如何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促进就业,扩大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带动效应,涉及到西部省份。(2)通过本文对贵州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表明在GDP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GDP增长率与就业人数增长率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3)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在较长的时期内,贵州省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并不存在显着影响。(4)本文在合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省资源特色,较为全面地构建了经济就业协调发展的对策体系。
李光平,罗荣江[2](2005)在《贵州各级政协提案工作新风扑面》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 (记者李光平通讯员罗荣江)近年来,贵州各级政协在提案工作中,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讲求实效想新招,出实招,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使贵州省政协提案工作越做越活。 贵州省政协领导带头撰写提案,有力地促进了该省提案工作的开展。在每年全会上,贵?
本刊编辑部[3](2003)在《《贵州政报》2003年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本刊编辑部[4](2001)在《《贵州政报》2001年目录索引》文中认为
陶家礼[5](2000)在《赫章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新招》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路线 |
| 一、研究方法 |
| 二、技术路线 |
| 第三节 内容框架 |
| 一、文章框架 |
| 二、主要内容 |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关于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就业问题理论研究综述 |
| 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研究 |
| 二、关于一般均衡市场的分析研究 |
| 三、关于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
| 四、关于劳动力、商品与资本市场角度分析的非均衡就业理论研究 |
| 五、关于人力资本、制度和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理论研究 |
| 六、国内外关于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的研究 |
|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 |
|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
| 二、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关系的研究 |
| 三、“奥肯定律” |
| 四、我国学者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
| 第二章 贵州省经济发展与就业现状 |
| 第一节 就业概况 |
| 一、传统就业政策背景 |
| 二、传统就业政策的特征 |
| 三、就业制度改革 |
| 四、劳动力就业统计制度 |
| 五、贵州省就业状况 |
| 第二节 贵州省经济发展及其区域的差异 |
| 一、经济发展概况 |
| 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
| 三、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趋于显现时期 |
| 四、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转换与优势产业成长期 |
| 第三章 贵州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 |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 |
|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率概况 |
|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 |
| 第二节 三大产业与就业增长 |
| 一、贵州三大产业发展与其就业增长现状分析 |
| 二、第三产业的优化调整 |
|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就业增长 |
|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
|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 |
| 第四章 贵州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弹性演变 |
| 第一节 “奥肯定律”的非典型性 |
| 一、“奥肯定律”的内容 |
| 二、“奥肯定律”的基本要素 |
| 三、有关“奥肯定律”的争议 |
| 四、“奥肯定律”在贵州省的存在性检验 |
| 第二节 就业增长中的经济增长效应——就业弹性演变 |
| 一、就业弹性系数的代表性 |
| 二、就业弹性系数的演变 |
| 第三节 就业弹性与灵活就业及非正规就业 |
| 一、关于灵活就业 |
| 二、从就业人数的增速分析非正规就业 |
| 三、非正规就业的总量分析 |
| 四、非正规就业统计与就业弹性系数 |
| 第四节 就业弹性与就业统计制度 |
| 第五章 贵州省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 第一节 贵州省技术进步现状 |
| 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
| 第六章 促进就业对策 |
| 第一节 借鉴国外经验 |
|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借鉴 |
| 二、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灵活就业经验的借鉴 |
| 第二节 促进就业的对策 |
| 一、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
| 二、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 |
|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 四、引导、支持灵活就业,促进就业方式转变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 第一节 结论 |
| 一、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趋于显现时期 |
|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及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
| 三、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并不存在显着影响 |
| 四、就业弹性系数偏低 |
| 五、提出促进贵州省就业对策 |
|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
| 一、研究理论及方法的局限性 |
| 二、未进行分区域比较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