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1](2021)在《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探究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肾损伤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持续性少尿和血清肌酐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因病因而异,其中住院期间40%的急性肾损伤与手术有关。目前除肾脏替代治疗外,急性肾损伤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其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颅脑动脉瘤夹闭术作是治疗颅脑动脉瘤的主要手术之一,但其肾脏相关并发症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分析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性术后新型Nomogram预测模型,以便早期识别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高危患者。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颅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患者,使用医学数据平台结合电子病历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急性肾损伤有关的危险因素后纳入Nomogram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准确度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评价。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365例颅脑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有68例(18.63%)发生了术后急性肾损伤,其中急性肾损伤1期、2期和3期的发生率分别为92.65%(63/68)、5.88%(4/68)和1.47%(1/6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HDL)、凝血酶原时间(PT)、肾小球滤过率(e GFR)、动脉瘤直径≥10mm、术前动脉瘤破裂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相关;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所示,动脉瘤直径≥10mm和动脉瘤破裂是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 GFR、PT和HDL较高的患者发生术后AKI的可能性较低。此外,C指数和Bootstrap法校正后的C指数分别为0.772和0.737,说明此Nomogram预测模型用来预测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关的急性肾损伤有很好的准确性,此外,校准曲线显示AKI的预测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较一致。结论:HDL、PT、eGFR、动脉瘤≥10mm及动脉瘤术前破裂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AKI的预测指标。新型Nomogram预测模型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预测工具,以提高颅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急性肾损伤高危患者识别率。
蔡跃苏[2](2021)在《尿红细胞位相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损伤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妊高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是指妊娠20周或20周以上出现伴或不伴蛋白尿的高血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都严重危害着母婴的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肾脏的微小动脉痉挛,加上病理性血管病性微血栓的形成,造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肾脏的损害,它的特点是肾小球及其内皮增生、扭曲甚至阻塞。肾小球的病变会引起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肾脏血液回流灌注会减少,并出现大量的尿蛋白。有研究表明由于尿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滤过膜受到物理性损伤和尿红细胞在经过肾小管时受到尿中渗透压、PH等因素而产生尿畸形红细胞,尿红细胞位相利用显微镜鉴别尿红细胞的形态,判断尿中红细胞是否由于肾小球病变或下尿路病变所致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因此,研究妊高征孕妇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及数量的改变与妊高征肾损伤的关系,评估尿红细胞位相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损伤的标志物及进展指标的可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选取从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确诊的105名PIH孕妇和88名健康孕妇,采集其尿液标本,离心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100个红细胞,进行形态学上分类(正形和畸形红细胞)。将PIH组分成4组:A组为妊娠期高血压、B组为子痫前期、C组为子痫(重度子痫前期)、D组为慢性高血压并子痫前期。结合其它肾损伤相关指标:24h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Pro)、血白蛋白(ALB)、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及血尿酸(UA),分析尿红细胞位相在妊高征孕妇不同阶段的差异,以及妊高征孕妇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及数量与妊高征肾损伤的相关性。结果:(1)PIH组尿液红细胞总数和畸形红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尿液红细胞总数和畸形红细胞数在PIH组中的A组、B组和D组、C组中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IH组的尿液红细胞及畸形红细胞的数量与其24h小时尿蛋白、血CR、血BUN、血UA的浓度水平成正比,与血ALB浓度水平成反比。其中,与24h尿蛋白浓度水平相关性最为显着(r=0.529,P<0.01和r=0.608,P<0.01);(3)ROC分析结果显示尿液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的数量预测PIH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和0.96,高于传统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功能指标(24h小时尿蛋白定量、血Cr、血BUN及血UA)。结论:妊高征患者尿液红细胞总数和畸形红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且在妊高征的不同阶段,尿红细胞总数和畸形红细胞数量不同。随着妊高征病情的加重,尿中红细胞总数及畸形红细胞数量增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映妊高征的病情进展和肾功能的损伤。尿红细胞位相可能作为临床一种简单协助诊断和评估PIH孕妇肾损伤的辅助检查方法。
刘婷[3](2021)在《液态金属镓在活体组织CT血管造影应用中的成像特点及安全性评估》文中认为目的与传统碘制X线对比剂相比较,探索液态金属镓用作血管对比剂在活体兔肝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血管显影效果、整体CT图像质量及其生物安全性,为新型CT血管造影材料的研发,三维重建组织器官中精细血管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30只体质量3.5~4kg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只,对照组使用碘佛醇对比剂,实验组采用液态金属镓(纯度>99.99%)对比剂,两组均经股动脉穿刺法行肝动脉血管造影及腹部增强CT检查。由两名工作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两组CT图像后处理、感兴趣区的勾画与测量及图像质量评估,包括:1)腹主动脉、肝动脉三维血管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2)测量MIP、VR三维重建图像所示肝动脉最小显影直径。3)测量肝实质、腹主动脉平扫期和动脉期平均CT值与相应肝实质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测量动脉期肝动脉的CT值,要求同部位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st,ROI)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高度一致。4)用三分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整体评估。数据统计取两位医师对同只实验兔测得数据的平均值,包括:(1)计算肝实质、腹主动脉在碘佛醇及液态金属镓造影后较其平扫期的绝对增强值。(2)计算两种对比剂增强检查后肝动脉、腹主动脉与增强肝实质CT值的差值。(3)计算肝动脉、腹主动脉相对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术后连续3天肌注青霉素80万U,密切观察并记录每只实验兔的饮食、排便、活动情况以及术后24小时经腹部CT平扫有无对比剂潴留。术后72小时生化检测新西兰大白兔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值,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结果1、实验组显示最小肝动脉血管直径、肝实质绝对增强值(0.671±0.080、21.333±4.780)均小于对照组(1.095±0.087、86.500±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腹主动脉的绝对增强值、肝动脉与腹主动脉较增强肝实质的CT差值(2230.740±417.701、462.807±38.273、2197.367±416.607)HU,均显着高于对照组(173.780±6.758、80.473±8.448、75.240±3.757)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肝动脉、腹主动脉相对增强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59.033±10.072、277.277±53.512),明显高于对照组(16.481±2.896、15.411±2.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整体图像质量优8例(53.33%),良5例(33.33%),差2例(13.33%);实验组优0例(0.00%),良8例(53.33%),差7例(46.67%)。对照组整体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发生食欲不振5例(33.33%),大小便异常2例(13.33%),活动度减低6例(40%),24小时后对比剂潴留0例(0.00%);实验组食欲不振9例(60%),大小便异常8例(53.33%),活动度减低11例(73.33%),24小时后对比剂潴留15例(100%)。实验组CT血管造影检查3天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实验组大白兔血清中Scr及BUN水平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肾损伤,病理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部分脱落肿胀、空泡形成,肾小球萎缩,炎性细胞、细胞凋亡数量增多。结论1、液态金属镓用作活体组织血管对比剂可显示更为精细的血管分支结构,且具有高血管与周围组织间对比度,为CT重建组织器官中细小血管网络的分布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临床开展微小血管的研究。2、液态金属镓在CT血管造影中对血管外周实质增强效果不明显,存在金属射线伪影,整体CT图像质量较差。3、相同注射剂量、注射流速与扫描参数条件下,液态金属镓用作CT血管对比剂与碘佛醇相比,所致机体不良反应率高,生物安全性较低,尚需进一步开展其毒性分子机制方向的研究。
张瑞[4](2020)在《超小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材料在肿瘤光学诊疗及急性肾损伤缓解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材料是一类由金属离子和有机功能分子通过配位方式构成的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结构性质丰富、组分和形貌易调及易于分解代谢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相比于常规大尺寸功能纳米材料,超小结构纳米材料显示出良好的肾脏代谢能力,可在发挥其治疗效果后通过尿液快速代谢至体外,大大提高其生物安全性。超小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材料在新型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发展高效、低毒且可代谢的肿瘤诊疗试剂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超小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材料在急性肾损伤的缓解等其他生物医学领域中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基于此,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述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发展;总结了部分纳米材料在肿瘤光热治疗、光声成像和急性肾损伤缓解中的应用;概述了部分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材料的性质、合成方法、生物应用及体内代谢研究等。最后提出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二章,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具有超小尺寸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点(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该纳米点具有优异的近红外光吸收,在相对低功率的近红外光照射下,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和光热稳定性。该纳米点细胞毒性低,并且可在较低光功率密度下实现细胞水平的光热治疗。将该纳米点注射入小鼠体内后,通过光声成像可实时追踪材料在肿瘤部位的富集情况并实现肿瘤光热治疗。其优异的近红外光学吸收亦可用于光声实时监测的材料体内代谢。系统的毒性研究表明,该超小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点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在肿瘤高效低毒光热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章,利用生物安全性好的天然产物抗氧化小分子作为有机配体,与铁离子配位形成具有强抗氧化性质的超小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点(铁-姜黄素、铁-没食子酸、铁-榭皮素、铁-原花青素),实现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有效清除。其中铁-姜黄素纳米点在无细胞毒性的浓度下,可有效缓解H2O2对细胞的氧化应激。由于其超小尺寸,铁-姜黄素纳米点在静脉注射后可通过肾小球过滤在肾脏部位具有较高富集。进一步将该纳米点用于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可有效清除造成肾脏部位损伤的活性氧自由基,维持肾脏的正常代谢功能。通过对活性氧自由基染色、病理切片、血液指标分析及尿液代谢评价,有力证明了铁-姜黄素纳米点对急性肾损伤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基于天然产物的超小金属配合物纳米点在活性氧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硕士论文中,设计合成了多种超小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材料,并对其在光声成像导航下的肿瘤光热治疗及急性肾损伤的缓解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超小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点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质,并且相较于传统纳米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为其进一步的生物医学应用及临床转化提供了可能。
秦智[5](2020)在《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肺移植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PGD)是肺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于术后最初72小时内,表现为低氧血症,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水肿,典型的病理学改变是弥漫性肺泡损伤,但是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成熟的肺移植中心PGD发病率一般为10~30%之间,发病率不稳定是因为各移植中心PGD的诊断标准并不统一。PGD死亡率可高达50%,是影响肺移植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PGD在临床上缺乏明显有效的防治措施,诊断较为困难,已成为肺移植术后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探讨肺移植术后PGD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具有相当临床意义。目的探究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在我国的发生原因以及危险因素,为原发性移植物失功的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象和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两所肺移植中心自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所有肺移植患者病历资料,将发生PGD的患者设为发病组,其余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原发病类型、手术类型、平均肺动脉压、术前氧合指数;术中资料包括:手术时长、液体入量、输血量、供体冷缺血时间、ECMO使用情况;术后3日氧合指数;相应的供体信息包括年龄、氧合指数与吸烟史等临床资料,探究差异以及PGD的危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使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差别;计数资料比较使用校正的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例肺移植患者,其中11例发生PG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原发疾病、手术类型、移植前氧合指数、手术时长、液体入量、供体冷缺血时间、ECMO使用情况、术后3日氧合指数以及供体年龄、氧合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组患者的供体吸烟率、平均肺动脉压和术中输血量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平均肺动脉压和术中输血量增加是PG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供体存在吸烟史、术前平均肺动脉压高、术中输血的肺移植患者易发生PGD。2.术前高平均肺动脉压和术中输血量增加是PG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万宗[6](2019)在《利用SPION标记和AAP识别探究BMSC在CKI中的肾定位和存活性》文中研究说明足细胞的损伤和丢失是慢性肾小球疾病和进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采用干细胞来治疗足细胞损伤已取得一定进展。为了深入考察输注到小鼠体内干细胞的分布及聚集情况以及干细胞在肾病修复中所担任的角色及最终命运,必须对外源移植的干细胞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然而,当前的活细胞显影技术在灵敏度和干细胞存活表征方面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再生医学研究的需求。本实验利用前期筛选出的特异性结合小鼠BMSCs的核酸适配体构建了激活式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AAP),将其与基于SPION的MRI成像技术耦合,构建出结合MRI的高空间分辨率和荧光成像的灵敏性和存活性表征两方面优势的双模态示踪技术(SPION-AAP)。阿霉素肾病模型是用来模拟临床上肾病综合征的一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疾病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很好地研究慢性蛋白尿肾病(CKI)的发展过程。基于此,本论文拟构建阿霉素肾病模型,并通过MRI和荧光成像双模态示踪技术来研究输注的BMSCs在阿霉素肾病模型中的肾定位及存活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多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式构建出Balb/c小鼠的阿霉素肾病模型,并通过对其蛋白尿水平进行检测及肾脏病理切片的观察,评估了阿霉素肾病模型的成功与否。2、通过Fe3O4@CA-PLL与Fe3O4标记BMSCs后的普鲁士蓝染色、单细胞铁含量、以及细胞活力分析,比较两者对BMSCs的标记效率;通过对筛选的核酸适配体(Apt)与小鼠的靶细胞BMSCs及其他相关细胞进行流式检测分析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方法验证了此条核酸适配体对细胞的识别能力及特异性。3、通过将基于Fe3O4@CA-PLL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基于激活式荧光核酸适配体探针的荧光成像技术相耦合,研究BMSCs向目标肾缺损部位的迁移、定位及存活情况;并通过静态组织学分析的方法,进一步验证目标肾缺损部位BMSCs的定位及存活情况。
宋晨曦[7](2019)在《双功能复合载体的构建及其基因递送和生物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因治疗是最有希望治愈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其中基因载体的开发是核心,而具有基因递送和生物成像的双功能载体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稀土上转换纳米晶(UCNPs)是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据此,本研究使用阳离子三肽类脂包覆β-NaYF4:Yb3+,Er3+上转换纳米晶构建双功能复合基因载体,进行基因递送和生物成像性能研究。使用高温油相法,以稀土氯化物(YCl3·6H2O,YbCl3·6H2O,ErCl3 6H2O)为原料,油酸(OA)为表面活性剂,1-十八烯(ODE)为反应溶剂,合成Yb3+、Er3+掺杂的β-NaYF4:Yb3+,Er3+。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进一步筛选出粒径均匀,符合生物应用的β-NaYF4:Yb3+,Er3+纳米晶,其制备最佳条件:反应3h,300℃,稀土氯化物、OA、NaOH和NH4HF2的摩尔比为 1:19:2.5:2.5。通过薄膜分散法和超声分散法相结合的方式,将阳离子三肽类脂(CD014)包覆到β-NaYF4:Yb3+,Er3+上转换纳米晶表面,构建复合纳米基因载体β-NaYF4:Yb3+,Er3+@CD014(CSLNs)。通过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构建的CSLNs的粒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SLNs呈球形结构,粒径均匀且尺寸在50 nm左右;CSLNs粒子Zeta电位为+80 mV。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在CSLNs与Luc-siRNA质量比大于4/1时,Luc-siRNA被完全延滞,CSLNs与Luc-siRNA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以CSLNs为基因运载工具,对肿瘤细胞进行了细胞摄入、介导Luc-siRNA的沉默效率等体外基因递送研究。结果表明,在CSLNs与Luc-siRNA质量比大于3/1时,对A549、HeLa、NCI-H460和Heβ-2等细胞株的摄入率均达到75%以上,高于商品试剂DOTAP和Liβofectamine 2000;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超薄细胞切片,转染30 min后观察到CSLNs有效地进入A549细胞内,转染4h后,可清晰地观察到六边形上转换纳米晶。通过CSLNs运载Luc-siRNA转染A549细胞,对荧光素酶基因的沉默率最高达60%,与商品转染试剂DOTAP和Liβofectamine 2000相当。使用CSLNs对A549细胞进行转染,检测多种肿瘤细胞株的上转换发光成像。在980 nm激光激发下,荧光显微镜检测到CSLNs在胞内发出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实现了上转换荧光成像,可作为肿瘤细胞的荧光标记,同时也证明CSLNs可有效进入细胞。使用荧光光谱仪检测A549细胞裂解液的上转换发光强度,荧光谱图中显示上转换纳米材料中Er3+的特征峰,与细胞成像时获得明亮的黄绿色荧光结果相一致。为了建立荷瘤小鼠模型,选用BALB/c-nude小鼠在其皮下接种高表达荧光素酶的A549细胞。通过尾静脉将CSLNs注射到小鼠体内,考察CSLNs在活体水平上的上转换发光成像。结果表明,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在小鼠肿瘤处观察到黄绿色荧光,显示出上转换荧光信号。解剖小鼠后,在其肿瘤、肝及肺等部位观察到了黄绿色上转换荧光,说明复合载体有作为生物探针的潜力。采用MTT法考察CSLNs对A549、HeLa、NCI-H460和Heβ-2细胞株的毒性,所有细胞的存活率均能达到90%以上,CSLNs的细胞毒性均较低,优于商品试剂DOTAP和Liβofectamine2000。荷瘤小鼠经尾静脉注射剂量20mgkg-1的CSLNs,十天内小鼠体重未受影响,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证明CSLNs对小鼠没有明显毒性。
梁毅然[8](2017)在《农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及其代谢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农药的使用为人类解决了粮食问题,控制了蚊虫传染病的传播,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农药的大量使用会不可避免的带来农药污染问题,危害人类的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农药的暴露是代谢综合征高发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农药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及其发生机理对人类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动物模型为基础,考察了农药及乳化剂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并通过对肠道菌群、脂质代谢物的分析等方法探讨农药影响代谢综合症的机理。毒死蜱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磷农药,在全球各个基质中都有着很高的检出率。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的暴露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直接相关。因此,为了考察毒死蜱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及其机理,实验考察了毒死蜱在不同饮食(高脂饮食及普通饮食)、不同遗传背景下(近交系C57B1/6小鼠以及封闭群CD-1(ICR)小鼠)对胰岛素抗性及肥胖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的长期暴露会通过(1)破坏肠道完整性,增加肠道透过率使脂多糖(LPS)更容易进入体内;(2)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使产LPS菌的含量升高;通过这两点从而使进入小鼠体内LPS的含量升高。血液中LPS含量升高会导致TLR4受体的表达增加,进而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导致胰岛素抗性及肥胖。在此过程中,毒死蜱会使食用高脂饮食的小鼠胰岛素抗性及肥胖症状加重,会使食用普通饮食的小鼠肥胖,产生胰岛素抗性。并且,这一结果在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鼠中均有发生,表明遗传背景、饮食结构在毒死蜱导致的肥胖过程中影响不大。吐温80是一种常用的农药助剂。研究表明,吐温80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而影响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母代传递至子代。因此,为了考察吐温80在怀孕期间暴露对母代及子代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及其机理,实验考察了怀孕前后10周暴露于吐温80,对小鼠及其子代小鼠代体重、血糖调控的影响,并通过脂质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分析其影响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吐温80会显着性增加母代雌性小鼠的体重,破坏母代雌性及雄性小鼠的血糖稳态,改变母代雌性及雄性小鼠的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组成。尽管子代小鼠未直接暴露于吐温80,但一个月大的子代雄性给药组小鼠体重较对照组显着性升高,直到小鼠三个月大时才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无论是子代雌性或子代雄性小鼠,在一个月大时,给药组小鼠均出现血糖稳态受损症状。并且直到三个月大时,子代雄性给药组小鼠仍表现出显着的血糖稳态受损。对一个月大子代小鼠的脂质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给药组小鼠体内多种代谢物较对照组异常,其中有4种化合物与母代给药组出现的异常一致。小鼠三个月大时,子代雌性给药组小鼠的脂质代谢与母代不再相同,而子代雄性给药组小鼠与母代仍有共同改变的脂质代谢物。同样,一个月大子代给药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与母代给药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类似。子代雌性小鼠三个月大时肠道菌群与对照组已无显着性差别,而子代雄性小鼠三个月大时仍未恢复。这些菌群的变化与肥胖、血糖稳态受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吐温80可以通过母代将其对脂质代谢、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传递至子代,从而间接影响子代代谢综合征的发生。p,p’-DDE是DDT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并经常在人体样本中检出。研究表明,p,p’-DDE的暴露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考察p,p’-DDE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实验考察了 p,p’-DDE连续21天经口暴露对Sprague Dawley大鼠肥胖、胰岛素抗性的影响。并通过脂质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组成分析探讨其发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DDE经口暴露21天后,DDE给药组大鼠体重、脂肪垫重量及脂肪垫重量占体重百分比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大鼠。并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糖耐量结果均表明,DDE暴露会导致大鼠血糖调控受损,产生胰岛素抗性。同时DDE会使大鼠代谢发生改变,其中多种代谢物的改变与肥胖的发生相关。针对肠道菌群组成的研究表明,DDE暴露会导致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明显改变,其中厚壁菌门、软壁菌门含量的上升、拟杆菌门含量的下降以及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的升高均与肥胖的发生相关,表明DDE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影响大鼠肥胖的发生。喹禾灵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手性农药。其对应异构体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其在生物体内的降解、毒性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为了全面考察喹禾灵对映体在生物体内的归趋,实验通过单次给药研究了喹禾灵在大鼠体内的选择性降解、分布,并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其产生原因。实验结果显示,喹禾灵经口暴露后会迅速转化为喹禾灵酸,生成的喹禾灵酸以(+)-喹禾灵酸为主,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并且喹禾灵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也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通过蛋白结合实验发现,喹禾灵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结合并不具备选择性,同时喹禾灵酸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同样不具备选择性。喹禾灵在血浆及肝微粒体中的降解、磺基转移酶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对喹禾灵酸降解同样不具备选择性。通过肠囊外翻模型模拟喹禾灵在肠道中的吸收,结果发现唾禾灵在肠道内会水解为喹禾灵酸,尽管这一过程并不具有选择性,但随后肠道对喹禾灵酸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说明肠道的选择性吸收是大鼠体内喹禾灵酸选择性发生的原因之一。
赵明[9](2015)在《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并研究老年内科危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危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疗法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配合综合疗法进行干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及患者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致死率、APACGEⅡ评分及MODS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内科危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更为显着,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患者的致死率,更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洪,徐明芝,向伟,陈如满,安娜,王爱民,陈玉雯,卢飞杏,曾丽华,吴红兰[10](2012)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8kg以上儿童重症肾衰竭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在急性肾衰竭(ARI)及ARI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ODF)患儿中使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1999年至2010年体质量8 kg以上患儿17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6.3岁;体质量8~71 kg,平均体质量25.8 kg,10 kg以下仅3例。行41例次CBP治疗,重点观察治疗中不同儿童死亡风险(PRISMⅡ)评分、不同体质量、不同临床干预(血管活性药使用与否、机械通气有无、不同超滤率)患儿死亡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PRISMⅡ评分>10分、有机械通气患儿的死亡率比PRISMⅡ评分≤10分、无机械通气患儿高(P<0.05)。体质量>26 kg组死亡率、低血压发生率与体质量≤26 k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质量低于26 kg组平均动脉压(MAP)、平均心率(HR)、升压药使用频率显着高于体质量>26 kg组(P<0.05)。超滤率大于/小于2 mL/(kg.h)两组MAP、HR、升压药使用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8 kg以上儿童运用预充量52 mL滤器行CBP治疗只要预充得当,合理范围超滤率下可以避免严重血流动力学波动,安全救助患儿;需要CBP治疗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儿死亡率在PRISMⅡ评分>10分、有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较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及纳排标准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数据资料收集 |
| 2.1 相关资料 |
| 2.2 收集方法 |
| 3 AKI结局的定义及分期 |
| 4 相关临床指标的计算公式及定义 |
| 4.1 体重质量指数 |
| 4.2 肾小球滤过率 |
| 4.3 合并症定义 |
| 5 统计学处理 |
| 5.1 统计软件及检验水准 |
| 5.2 分组 |
| 5.3 缺失值处理 |
| 5.4 围术期临床资料比较 |
| 5.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预测模型的构建 |
| 5.6 预测模型的评价 |
| 结果 |
| 1 纳入流程图及人群基线特征 |
| 2 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 |
| 3 颅脑动脉瘤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
| 3.1 AKI 组与非AKI 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3.2 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AKI的预测因素 |
| 4 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AKI的新型 Nomogram预测模型 |
| 5 预测模型效能评价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急性肾损伤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现状 |
| 1.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肾脏的互相影响 |
| 1.3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肾损伤相关指标研究 |
| 1.4 尿红细胞位相与妊娠期高血压肾损伤的关系 |
|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 1.6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 2.3 尿红细胞位相的检测 |
| 2.4 肾功能指标的检测 |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 3.1 PIH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基本临床数据 |
| 3.2 PIH孕妇相关临床指标(肾功能指标)的水平分析 |
| 3.3 PIH各组及对照组的尿红细胞总数和畸形红细胞数比对分析 |
| 3.4 PIH孕妇尿液红细胞和尿畸形红细胞的数量与传统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 3.5 PIH患者尿红细胞位相和传统肾功能指标的预测效能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六章 创新、不足与展望 |
| 6.1 创新 |
| 6.2 不足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子痫前期和慢性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表 |
| 前言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文献综述 临床检查对比剂的使用与对比剂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三、致谢 |
| 四、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 1.2 纳米材料在肿瘤光热治疗及光声成像中的应用 |
| 1.2.1 肿瘤光学诊疗简介 |
| 1.2.2 光热转化纳米材料 |
| 1.3 纳米材料在急性肾损伤缓解中的应用 |
| 1.3.1 简介 |
| 1.3.2 传统治疗手段 |
| 1.3.3 基于纳米材料的急性肾损伤缓解 |
| 1.4 金属有机配合物生物纳米材料 |
| 1.4.1 性质及合成 |
| 1.4.2 生物应用 |
| 1.4.3 体内代谢 |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超小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用于光声成像导航的肿瘤光热治疗及实时监控尿路代谢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
| 2.2.2 实验步骤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的制备与表征 |
| 2.3.2 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光热性能研究 |
| 2.3.3 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光热治疗 |
| 2.3.4 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的光声性质研究及小鼠的光声成像 |
| 2.3.5 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的小鼠肿瘤光热治疗 |
| 2.3.6 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用于光声实时监控的尿路代谢研究 |
| 2.3.7 钌-邻菲罗啉配合物纳米点的代谢性质及安全性评价 |
| 2.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基于天然产物的超小金属配合物纳米材料在急性肾损伤缓解中的应用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
| 3.2.2 实验步骤 |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 3.3.1 基于天然产物的纳米点的制备与表征 |
| 3.3.2 铁-姜黄素配合物纳米点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 |
| 3.3.3 铁-姜黄素配合物纳米点的细胞毒性及细胞水平活性氧清除 |
| 3.3.4 铁-姜黄素配合物纳米点的放射性同位素1251标记及生物分布 |
| 3.3.5 AKI后肾脏的自由基清除及AKI缓解评价 |
| 3.3.6 AKI缓解后小鼠尿路代谢能力评价 |
| 3.3.7 AKI缓解后小鼠体重、存活及长期肾脏切片评价 |
| 3.3.8 铁-姜黄素配合物纳米点的活体安全性评价 |
| 3.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 4.1 论文总结 |
| 4.2 不足与展望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本文所用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肾病综合征分类及发病机制 |
| 1.1.1 肾病综合征分类 |
| 1.1.2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
| 1.1.3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
| 1.1.4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及分型 |
| 1.2 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
| 1.2.1 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 |
| 1.2.2 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 |
| 1.3 阿霉素肾脏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
| 1.3.1 动物品系 |
| 1.3.2 给药方式 |
| 1.3.3 给药次数与剂量 |
| 1.3.4 单侧肾切除与肾动脉钳夹术 |
| 1.3.5 阿霉素肾病模型分类 |
| 1.3.6 阿霉素肾脏损伤模型的病理机制 |
| 1.4 干细胞治疗肾病的研究进展 |
| 1.4.1 干细胞的分类及治疗 |
| 1.4.2 干细胞的示踪 |
| 1.5 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 |
| 第2章 阿霉素肾病模型的构建 |
| 2.1 前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试剂与仪器 |
| 2.2.2 阿霉素诱导小鼠肾病模型的制作 |
| 2.2.3 肾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
| 2.2.4 小鼠尿蛋白肌酐比测定 |
| 2.2.5 图像半定量分析 |
| 2.2.6 统计学处理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3.1 体质量与肾质量变化 |
| 2.3.2 蛋白尿结果表征 |
| 2.3.3 病理切片结果 |
| 2.4 总结 |
| 第3章 干细胞标记 |
| 3.1 前言 |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3.3 实验部分 |
| 3.3.1 BMSCs的培养及鉴定 |
| 3.3.2 细胞成像 |
| 3.3.3 细胞内铁含量计算 |
| 3.3.4 细胞活性分析 |
| 3.3.5 核酸适配体的特异性及识别能力验证 |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4.1 BMSCs形态学观察 |
| 3.4.2 BMSCs成骨诱导分化的鉴定 |
| 3.4.3 成脂诱导分化的鉴定 |
| 3.4.4 Fe_3O_4和Fe_3O_4@CA-PLL的普鲁士蓝染色 |
| 3.4.5 单细胞铁含量的测定比较 |
| 3.4.6 Fe_3O_4和Fe_3O_4@CA-PLL的细胞毒性比较 |
| 3.4.7 不同浓度的Fe_3O_4@CA-PLL标记BMSCs后的T_2成像图 |
| 3.4.8 核酸适配体Apt与小鼠BMSCs及其他相关细胞的结合能力分析 |
| 3.4.9 激光共聚焦验证Apt小鼠BMSCs的识别能力 |
| 3.5 总结 |
| 第4章 MRI法和荧光成像法示踪BMSCs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主要试剂及器械设备 |
| 4.2.2 实验步骤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3.1 经SPION标记的BMSCs的体内MRI T_2成像 |
| 4.3.2 AAP识别BMSCs的荧光成像结果 |
| 4.3.3 Fe_3O_4@CA-PLL标记的BMSCs的切片结果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基因治疗 |
| 1.3 基因递送载体 |
| 1.3.1 阳离子脂质体 |
| 1.3.2 阳离子类脂 |
| 1.3.3 载体运载基因及释放过程 |
| 1.3.4 复合基因载体构建 |
| 1.4 上转换纳米材料 |
| 1.4.1 上转换发光机制 |
| 1.4.2 发光效率的影响因素 |
| 1.4.3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 1.4.4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 |
| 1.4.5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
| 2 β-NaYF_4:Yb~(3+),Er~(3+)上转换纳米晶的制备及表征 |
| 2.1 引言 |
| 2.2 仪器与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稀土氯化物的制备 |
| 2.3.2 β-NaYF_4:Yb~(3+),Er~(3+)纳米晶的合成 |
| 2.3.3 β-NaYF_4:Yb~(3+),Er~(3+)纳米晶结构和性能表征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β-NaYF_4:Yb~(3+),Er~(3+)纳米晶的合成 |
| 2.4.2 β-NaYF_4:Yb~(3+),Er~(3+)纳米晶合成条件优化 |
| 2.4.3 β-NaYF_4:Yb~(3+),Er~(3+)纳米晶性能表征 |
| 2.5 本章小结 |
| 3 复合载体β-NaYF_4:Yb~(3+),Er~(3+)@CDO14的构建及物理化学性质 |
| 3.1 引言 |
| 3.2 仪器与试剂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复合载体CSLNs的制备 |
| 3.3.2 复合载体CSLNs稳定性检测 |
| 3.3.3 复合载体CSLNs粒径以及Zeta电位的测定 |
| 3.3.4 复合载体CSLNs表面复合物测定 |
| 3.3.5 复合载体CSLNs的形貌表征 |
| 3.3.6 复合载体CSLNs热效应的测定 |
| 3.3.7 复合载体CSLNs的荧光光谱表征 |
| 3.3.8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
| 3.3.9 CSLNs/Luc-siRNA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β-NaYF_4:Yb~(3+),Er~(3+)@CDO14的稳定性及水分散性 |
| 3.4.2 β-NaYF_4:Yb~(3+),Er~(3+)@CDO14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 |
| 3.4.3 β-NaYF_4:Yb~(3+),Er~(3+)@CDO14的形貌表征 |
| 3.4.4 β-NaYF_4:Yb~(3+),Er~(3+)@CDO14的表面分析 |
| 3.4.5 β-NaYF_4:Yb~(3+),Er~(3+)@CDO14的热效应研究 |
| 3.4.6 β-NaYF_4:Yb~(3+),Er~(3+)@CDO14的发光性能 |
| 3.4.7 β-NaYF_4:Yb~(3+),Er~(3+)@CDO14结合Luc-siRNA的能力 |
| 3.4.8 CSLNs/Luc-siRNA复合物的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 |
| 3.5 本章小结 |
| 4 β-NaYF_4:Yb~(3+),Er~(3+)@CDO14在基因递送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
| 4.1 引言 |
| 4.2 仪器与试剂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细胞培养 |
| 4.3.2 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 |
| 4.3.3 细胞摄入研究 |
| 4.3.4 基因沉默研究 |
| 4.3.5 细胞成像和发光检测 |
| 4.3.6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 4.3.7 小鼠活体成像及体内分布 |
| 4.3.8 细胞毒性研究 |
| 4.3.9 体内毒性研究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β-NaYF_4:Yb~(3+),Er~(3+)@CD014细胞摄入研究 |
| 4.4.2 β-NaYF_4:Yb~(3+),Er~(3+)@CDO14运载Luc-siRNA研究 |
| 4.4.3 β-NaYF_4:Yb~(3+),Er~(3+)@CD014对细胞成像研究 |
| 4.4.4 荧光发光光谱分析 |
| 4.4.5 裸鼠器官及活体成像分析 |
| 4.4.6 β-NaYF_4:Yb~(3+),Er~(3+)@CDO14载体毒性研究 |
| 4.5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简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农药的使用 |
| 1.2 农药暴露 |
| 1.3 代谢综合征与农药 |
| 1.4 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 |
| 1.5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 第二章 毒死蜱暴露对小鼠代谢综合征影响及其机理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农药助剂的暴露对小鼠及其子代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DDE对大鼠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喹禾灵在大鼠体内外的立体选择性代谢及机制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毒死蜱通过影响小鼠肠道及肠道菌群导致代谢综合征 |
| 6.2 农药助剂的暴露对小鼠及其子代的影响 |
| 6.3 DDE对大鼠肠道菌群及血糖调控的影响 |
| 6.4 喹禾灵在大鼠体内、体外的选择性降解 |
| 6.5 未来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抗感染治疗 |
| 1.2.2 合理选择临床用药 |
| 1.2.3 并发症预防干预 |
| 1.2.4 配合恰当的营养干预 |
| 1.2.5 为患者配合周密优质的辅助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
| 1.3疗效判定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
| 1.2.2 膜式血浆置换术 |
| 1.2.3 血液灌流 |
| 1.2.4 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 |
| 1.2.5 血管通路 |
| 1.2.6 置换液/透析液 |
| 1.2.7 技术参数 |
| 1.2.8 预充 |
| 1.2.9 预充液 |
| 1.2.1 0 抗凝剂 |
| 1.2.1 1 观察指标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总的治疗结果 |
| 2.2 按体质量分组治疗结果比较 |
| 2.3 按不同儿童死亡风险评分分组比较治疗结果 |
| 2.4 按超滤率分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
| 2.5 按低血压发生分组治疗结果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