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峻强,黄广全,张润梅,武文奇[1](2021)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 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朱先杰[2](2019)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经口咽肿瘤切除术治疗上颈椎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经口咽肿瘤切除术治疗上颈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例上颈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6-67岁,平均(46.4±18)岁;其中2例为骨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为骨脂肪瘤,1例为骨巨细胞瘤,1例为肺来源的转移性腺癌;肿瘤在上颈椎部分均只累及枢椎椎体。术前采用WBB分期标准以及Tokuhashi评分系统对肿瘤评估,JOA评分以及VAS评分分别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的颈脊髓功能变化和视觉模拟疼痛变化。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后路C1-C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经口咽肿瘤病灶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重建术治疗。通过对患者病情、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术后5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2.6±7.3)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JOA评分(15±1.5),较术前平均(11.2±2.9)明显增高(P<0.05);VAS评分平均(1.6±0.8),较术前(6.4±0.5)变化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复查影像学资料显示植骨完全融合。4例患者术后随访期内无瘤生存,肺来源转移性腺癌患者(病例(3))随访期内带瘤生存。5例患者末次随访结果未显示内固定有断裂或者松动。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经口咽肿瘤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肿瘤,具有手术路径直接、区域解剖层次清楚、内固定牢靠稳定等优点,对于上颈椎良性骨肿瘤短期效果满意;对于转移性肿瘤而言,此手术达到了姑息治疗的效果,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效果确切。
庄苏阳[3](2019)在《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背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会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现有的椎体内植骨工具无法将植骨材料精确填充至椎体骨缺损区,同时也无法复位终板中央及后部塌陷区。而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所以寻找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经椎弓根通道三维植骨器,内部含有产生较大推力的机械装置,以期达到复位塌陷终板、消除椎体内骨缺损的目的。目的对三维植骨器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论证它的抗挤压与破坏性能和抗拉伸破坏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件三维植骨器在压力测试仪上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其压力随行程变化数据和曲线。增加载荷,检测植骨器遭到破坏所能承受最大载荷值。利用静态拉压力测试仪对10个植骨器的重要部件,螺纹杆和螺纹套,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分析其抗拉特性,找到危险截面,获得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结果在挤压与破坏试验测试中,分别取1ON和25N为预紧力。10件植骨器的压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一定预紧力下,在刚开始填充阶段(旋转1-2圈),压力变化上升迅速,到3圈后直至最大行程,压力变化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最终所达到的最大挤压力为121.5±6N(113~128N)。植骨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50±3N(142~165N)。在拉伸破坏试验测试10个部件的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2±0.09KN(1.73~1.98KN)。10个部件的断口位置分别在螺纹段偏下和螺纹段偏上位置,而螺纹套位置的螺纹无破坏,说明部件的危险截面不在螺纹套和螺纹的集合面位置。结论三维植骨器在工作时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推顶挤压力,可以对抗相当大的阻力,人工拧动最大扭力不足以破坏工具,且工艺稳定。符合椎体骨折手术中植骨及复位骨折块的要求,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术工具。第二部分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背景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常用方法。塌陷终板的复位情况、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通过现有的植骨方法容易出现植骨不良,形成空腔,成为“蛋壳样”椎体。终板的复位不良易于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慢性腰背痛。因此有必要改进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方法,提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的疗效。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复位终板、重建伤椎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三维植骨器组和植骨漏斗组。三维植骨器组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进行终板复位、植骨;植骨漏斗组应用传统的漏斗形植骨器经椎弓根植骨。分别测得手术前后、术后,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术后的3月伤椎的X线摄片及CT二维扫描,测量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椎前缘高度、伤椎终板高度、正常终板高度等,计算前高矫正率、终板矫正率和椎体缺损区的体积。结果:(1)伤椎Cobb角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3±2.5)°,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为分别为(4.4±1.4)°、(5.2±1.2)°、(5.8±1.6)°。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1±2.7)°,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分别为(5.3±1.9)°、(6.2±1.9)°、(7.4±1.8)°。两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出内固定3月后两组间伤椎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缘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1.59±0.20cm,术后5天为2.81±0.19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6±0.32cm,伤椎前高率为(95.3±3.6)%。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68±0.18cm和2.56±0.18cm。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高度为1.61±0.18cm,术后为2.77±0.17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1±0.36cm,伤椎前高率为(91.8±4.2)%。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5±0.18cm和1.93±0.12cm。两组术后五天前矫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终板中心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2.34±0.22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2±0.18cm,伤椎前高率为(93.6±5.8)%。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分别2.24±0.18cm和2.19±0.18.cm。植骨漏斗组术后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1.85±0.26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8±0.23cm,伤椎前高率为(72.5±6.4)%。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1.64±0.20cm和1.41±0.19cm。两组术后五天终板高度矫正率及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缺损区的体积:三维植骨器组术后椎体缺损区体积为0.75±0.16cm3,而植骨漏斗组为2.51±0.3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半时随访发现,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缺损区分别为0.52±0.06cm3和1.49±0.1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VAS: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术前VAS分别评分为(8.61±1.13)分和(8.58±1.24)分(p>0.05);术后5天分别为(3.35±0.94)分和(3.54±0.95)分(p>0.05);术后一年半的VAS分别为(0.35±0.63)分和(1.77±1.39)分(p<0.05);取出内固定后VAS分别为(0.46±0.58)分和(2.04±1.15)分(p<0.05)。结论:三维植骨器可以有效地复位塌陷的终板、实现伤椎有效植骨、减少椎体内骨缺损区,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型的植骨工具。第三部分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为恢复伤椎的高度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通过可扩张球囊辅助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应运而生。但将扩张后的球囊撤除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复位的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影响手术疗效。目的研究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对维持初始撑开高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与之沟通,由患者自愿选择椎体后凸成形(PKP)或椎体成形术(PVP),共69例选择PKP的患者入组。改良穿刺技术,使插入的导针接近椎体前1/3时,正位像上导针前端接近椎弓根内侧壁。用球囊先后自两侧扩张伤椎,并临时保留后扩张一侧球囊。记录扩张前椎体高度(H0)、充分扩张后椎体前高(H1)、临时释放球囊内压力后椎体前高(H2)。经先扩张侧注入骨水泥,待凝固后撤出球囊,再经后扩张侧注入骨水泥。测量术毕椎体前高(H3)。记录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VAS及0DI评分变化。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一年伤椎高度、Cobb角、VAS及ODI变化。结果每个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12.4)min,出血量为(23.1±8.5)ml,球囊压力为180-250psi,球囊膨胀大小为(3.6±1.1)ml。骨水泥的注入量为(8.2±2.4)ml。2例术中推注骨水泥时出现球囊破裂。(1)椎体高度变化: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H0)、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H1)、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H2)、术毕椎体前高(H3)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为(58.23±12.57)%,(85.14±9.36)%,(70.25±8.12)%,(82.46±10.59)%,球囊撑开后前高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及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前高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为(78.59±9.37)%,与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2)Cobb角变化: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为(18.65±4.25)。,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为(6.84±2.57)°,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为(10.22±3.41)°,术毕的Cobb角为(6.93±2.69)°。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为(7.06±2.86)°。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与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及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与术毕的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26±1.17)分,术后2天为(2.11±0.36)分,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83±0.31)分。术后2天的VAS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前ODI评分为(88.35±8.26)%,术后2天的ODI为(23.56±3.12)%,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为(19.68±2.81)%。术前ODI评分与术后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2天的ODI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0DI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撑开后的伤椎高度,避免后凸角矫正后再次丢失,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是对现有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和优化。
孙祥水[4](2018)在《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文中指出骨盆的功能是传导躯体的重量和参与构成髋关节。骨盆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变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常为肿瘤、炎症等直接或间接引起破骨活动增强的结果,皮质骨或松质骨均可受累。由于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复杂,血供丰富,侧支循环多,因而此处肿瘤常具有病理组织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例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多数见于个案报道。由于骨盆部位复杂的解剖关系,盆腔内脏器重叠等原因,故临床上往往很难早期发现骨质破坏改变。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相结合是诊断骨质破坏的基础。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表现各异,多数病例术前难以依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得到正确诊断,漏诊及误诊时常发生。儿童骨盆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坐骨、耻骨及骶骨也有累及。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骨盆解剖结构复杂,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相毗邻,骨盆肿瘤的切除与重建一直是骨肿瘤外科领域的难点。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类型,将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转换为物理模型,采用不同材料打印的骨肿瘤实体模型、个性化手术导板和个体化仿真金属植入体能够实现完全的个性化定制,对骨肿瘤治疗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借助3D打印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骨盆肿瘤的位置和边界,骨科医师能够在术前直观地观察到骨盆肿瘤侵袭的范围,从而确定肿瘤的界限,把握病变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并事先规划手术过程,进行复杂手术的术前规划、手术模拟及手术设计,尽可能避免手术失误的发生。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骨盆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甚少。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借助3D打印的解剖模型,探索其应用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价值。第一部分 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髂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32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4例,下肢跛行8例,髋部疼痛伴低热6例,外伤后摄X线片无意中发现4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为5.2±2.2岁;病变累及部位:左侧髂骨11例,右侧髂骨19例,双侧体骨2例。病程为2天~1个月,平均为12.6±4.3天。32例患儿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28例行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18例患儿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髂骨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发生在髂骨翼29例,髋臼3例。溶骨性骨质破坏(2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8例),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病灶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13例)。10例患儿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4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骨嗜酸性肉芽肿14例,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9例,骨髓炎4例,尤文氏肉瘤2例,骨囊肿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非霍金氏淋巴瘤1例。结论: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翼,以单发为主。骨嗜酸性肉芽肿和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各异,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8例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8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伴低热为首发症状3例,髋部疼痛2例,下肢跛行2例,臀部包块1例。男6例,女2例;年龄3岁~13岁,平均为9.4±3.2岁;病变累及部位:坐骨4例(左侧坐骨3例,右侧坐骨1例),耻骨2例(左侧耻骨1例,右侧耻骨1例),右骶骨1例,累及左髂骨及左骶骨1例。病程为7天~1个月,平均为16.2±6.2天。8例患儿均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及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骨质不同形态的破坏,发生在坐骨4例,耻骨2例,骶骨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混合性骨质破坏(2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模糊(6例)。2例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3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共有5个病种: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结核2例,慢性骨髓炎1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尤文氏肉瘤1例。结论:儿童耻骨、坐骨及骮骨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伴低热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6例骨盆肿瘤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6.8±3.8岁,右侧4例,左侧2例。按照Enneking和Dunham骨盆肿瘤部位分型,累及骨盆范围:Ⅰ型3例,Ⅱ型1例,Ⅳ型2例。术前经活检或病灶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骨盆尤文肉瘤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髂骨软骨瘤1例,髂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术前进行32排CT连续扫描骨盆,根据CT数据使用Mimics和Geomagic Design Direct软件。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的STL格式文件数据导入3D打印机,采用树脂及石膏材料打印出1:1骨盆物理模型,分析骨盆解剖、术前评估并进行术前模拟,结合三维重建数据,在3D打印骨盆模型指导下行精准病灶切除。结果:6例患儿均成功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及骨盆3D打印,3D打印骨盆模型能清晰显示骨盆及病灶组织解剖形态、肿瘤与骨盆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准确计算病灶体积等。6例患儿均精准切除病灶,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手术规划完全符合(6/6),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可清晰显示儿童骨盆肿瘤复杂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术前规划出合理的手术方式,能精准切除病灶及骨盆重建。
翁静飞,韩福刚[5](2017)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特性及临床病理特点,以增加对该病的了解并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行CT扫描10例,MRI检查6例。结果病灶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均为单发病灶。在X线表现为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周围可有硬化边,无骨膜反应。CT显示病灶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软组织肿块少见。MRI显示病灶在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类似肌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结论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归纳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能够提高诊断精确性。
李建,刘宇龙,张翰雷,邹云龙,李野,刘景臣[6](2017)在《脊柱罕见的多处转移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文中认为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腰背部疼痛2月余入院。一般情况可,未见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大小便正常。自述近期体重下降5Kg。四肢主要肌群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未引出。Hoffmann征(左阴性、右阴性)Babinski征(左阴性、右阴性),Kernig征(左阴性、右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6g/L,C-反应蛋白7.95 mg/L,血沉64mm/h,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弱阳性,多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
雷贞妮,严静东,陈涛,廖生武,陈文[7](2016)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骨BFH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例中行X线检查14例,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见残存骨嵴,9例有增生硬化边,均未见软组织肿块;行CT检查2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内为软组织密度,增强1例,有强化;行MRI检查9例,5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囊性部分等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等T1等T2信号。1例病理性骨折周围软组织受侵,呈等T1长T2信号。2例位于颈椎棘突,分别为长T1短T2及等T1等T2信号。6例病灶内T1、T2均见条索状低信号。4例见长T1短T2硬化边。均行Gd-DTPA增强扫描,实质及条索状分隔有强化。结论:骨BFH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X线、CT及MRI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
杜建伟[8](2016)在《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单节段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脊柱肿瘤是临床肿瘤学中相对较为少见的一类肿瘤。而发生于脊柱的原发肿瘤则更为少见。它们占到所有骨骼肌肉系统原发肿瘤的11%,所有脊柱肿瘤的4.2%,而在这当中大约只有0.4%是恶性肿瘤。由于解剖位置及结构的特殊性且胸腰椎位置深在,又与重要血管及神经组织相毗邻,手术入路的设计和肿瘤切除一直以来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传统的肿瘤切除方式多采用椎体肿瘤内肿瘤组织刮除(curettage)和肿瘤组织逐块咬除(piecemeal)的方式来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但是传统肿瘤切除方式容易造成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污染,且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边界难以确定。为了降低肿瘤切除后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Stener 和 Roy-Camille于1981年首先报道了经后路胸椎全脊椎切除。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Tomita等人报道了进一步改良的经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该技术通过将后弓与椎体分离后整块切除的方式以达到全脊椎切除的目的。近些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术前血管栓塞的应用,TES技术已经成为脊柱肿瘤治疗的较为理想且成熟的技术。虽然有众多学者对TES的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改良与发展,但目前报道的单纯后路TES技术主要包括两部分:(1)脊椎后弓附件结构的显露、切除及固定;(2)脊椎前部椎体的整体分离、整块切除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自2003年起开始开展脊柱肿瘤的全椎体整块切除技术。经10多年的不断学习以及经验积累,TES技术已成为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治疗脊柱肿瘤的成熟技术。自2011年1月,着者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Tomita的经典后路胸椎肿瘤TES技术的一些技术细节进行调整与改良,主要包括:先处理节段血管和神经根后使病椎完整分离,孤立并阻断肿瘤及椎体的血供后再进行后弓及前部椎体的整体切除(Tomita等报道方法为先显露并切除后弓,后处理血管及神经根并钝性分离椎体的侧、前方后再行前柱切除),着者将这些调整与改良称之为病灶孤立化技术,该技术旨在对包括肿瘤在内的整个椎体实施整体分离、孤立后再进行截骨及椎管减压以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出血。着者最先将该技术应用于侵袭性胸椎血管瘤的治疗,后逐渐推广应用至其他类型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病灶孤立化技术在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第一部分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诊断为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并行一期后路全椎体大块切除术的患者共17例。根据采取手术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传统TES组10例(2011年1月之前),采用病灶孤立化技术TES组7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疗效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症状及症状持续时间、脊髓压迫类型、神经功能AISA评分、肿瘤的Tomita分型、胸背痛VAS评分、脊柱稳定性SINS评分;(2)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浓缩红细胞及血浆),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对17例患者进行局部肿瘤的Tomita分型Tomita Ⅳ型7例,Tomita Ⅴ型7例,Tomita Ⅵ型1例。所有17例患者均表现为椎体及后弓受累导致脊髓腹背侧的压迫。7例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对脊柱稳定性的评估采用SINS评分,传统TES组9.2±1.2(8-12),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10.3±1.5(8-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TES组手术时间平均为397.5±98.3min(320-490 min), 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手术时间为415.7±67.0(300-630 min)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68)。传统TES组与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610.0±1009.3ml (980-3270 ml),1640±451.5ml (800-4000 ml),两组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传统TES组与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分别平均为17.3±4.6U(11.2-25.0U),14.0±4.8(7.8-20.3U)。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传统TES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胸腔积液,1例患者术后33个月时受外伤导致断棒行翻修手术。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两组患者随访28-96个月,均无肿瘤的复发。结论:对于合并有严重骨质破坏以及脊髓腹背侧受压导致神经功能损害的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其局部复发可能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病灶孤立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少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的使用量。同时,病灶孤立化技术的应用并不会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难度。第二部分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单节段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价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单节段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单节段胸椎肿瘤并行一期后路全椎体大块切除术的患者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48.7岁。原发肿瘤12例,转移性肿瘤17例。根据手术技术不同分为2组:传统手术技术组20例,病灶孤立化技术组9例。所有手术操作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手术前后胸背痛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输血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例转移性肿瘤患者于术后30个月肿瘤复发并死亡。结论:病灶孤立化技术不增加胸椎肿瘤全椎体切除手术时间及技术难度,但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围手术期输血量,并可最大程度降低肿瘤细胞污染的可能性。
朱小彤,杨磊[9](2012)在《放射后肉瘤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射后肉瘤是恶性肿瘤患者外部放射治疗后发生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03~0.8%[1]。其预后很差,更具侵袭性。我们现报道1例精原细胞瘤患者放疗后8年腰骶部(L4-S1)发生纤维肉瘤的病例。
侯刚,陈玉林,夏钰弘,汤群锋[10](2011)在《少见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少见椎管硬膜外占位病变的MRI特征。方法对7例病理及临床证实的椎管硬膜外占位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硬膜外脓肿表现为多房样占位,形态较规则,T1WI等、低混杂信号,T2WI病灶呈高信号,房间隔低信号。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T1WI均匀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内夹杂小点及小条状低信号呈蜂窝状改变。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非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硬膜外长梭形占位,信号均匀,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轻微强化。椎管内白血病浸润表现为硬膜外大范围长条状异常信号与硬膜外脂肪组织交杂存在,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血管周细胞瘤表现为硬膜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T1WI、T2WI均为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囊变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多囊状异常信号,状如葡萄串,大小不等,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间隔T1WI、T2WI均呈等偏低信号。结论 MRI对椎管内硬膜外占位具有定位价值,对少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对象 |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3 手术方法 |
| 2.3.1 术前准备 |
| 2.3.2 手术方法 |
| 2.3.3 术后处理 |
| 2.3.4 术后随访 |
| 第3章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 5.1 结论 |
| 5.2 不足 |
| 致谢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 |
| 1.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 |
| 1.一般资料 |
|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
| 3 治疗方法 |
| 4.结果 |
| 5.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
|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
| 3 治疗方法 |
| 4.结果 |
| 5.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
| 基金资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儿童骼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语简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
| 1.3 病理检查 |
| 2 结果 |
| 2.1 临床表现 |
| 2.2 X线表现 |
| 2.3 CT表现 |
| 2.4 MRI表现 |
| 2.5 手术及病理结果 |
| 3 讨论 |
| 3.1 骨BFH组织学特点 |
| 3.2 骨BFH诊断标准及临床特点 |
| 3.3 骨BFH影像学特征 |
| 3.3.1 X线表现 |
| 3.3.2 CT表现 |
| 3.3.3 MRI表现 |
| 3.4 鉴别诊断 |
| 1临床资料 |
| 2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影像检查设备及方法 |
| 1.3 病理检查 |
| 2 结果 |
| 2.1 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 |
| 2.2 影像学表现 |
| 2.3 病理结果 |
| 3 讨论 |
| 3.1 骨BFH的组织学来源及病理特征 |
| 3.2 骨BFH临床表现 |
| 3.3 骨BFH影像学特征 |
| 3.3.1 X线表现 |
| 3.3.2 CT表现 |
| 3.3.3 MRI表现 |
| 3.4 鉴别诊断 |
| 3.4.1 非骨化性纤维瘤 |
| 3.4.2 骨巨细胞瘤 |
| 3.4.3 骨纤维结构不良 |
| 3.4.4 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病灶孤立化技术在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的应用 |
| 引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单节段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的应用 |
| 引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1 病例报告 |
| 2 讨论 |
| 2.1 放射后肉瘤的诊断标准 |
| 2.2 诱发放射后肉瘤的放射剂量 |
| 2.3 放射后肉瘤的潜伏期 |
| 2.4 放射后肉瘤的病理类型 |
| 2.5 放射后肉瘤的治疗 |
| 2.6 结合本病例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