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慧[1](2020)在《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文中提出河蟹作为我国典型本土物种,经济价值高,受众广泛。目前,中国的河蟹养殖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然而,河蟹养殖过程中过量投饵、尾水直排和底泥露天堆积等资源环境问题正逐渐凸显。因此,定量评估河蟹养殖系统的环境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有利于甄别河蟹养殖及其输入物料上游各个过程的产污“热点”,以期从系统层面上改善水产养殖活动的环境表现。考虑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结构特征,本研究构建了包含池塘养殖和湖泊养殖两种主要养殖方式的中国河蟹养殖系统模型,涵盖蟹苗培育、蟹种养殖、成蟹养殖等主要养殖阶段。基于对江苏省多个典型养殖基地河蟹养殖户的实地调研、采样监测,辅以文献查阅、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等,本研究建立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清单。在此基础上,利用CML2001 Baseline和Cumulative Energy Demand方法评估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主要影响类别包括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酸化潜势(Acidification Potential,AP)、富营养化潜势(Eutrophication Potential,EP)、水生态毒性潜势(Freshwater Aquatic Ecotoxicity Potential,FAETP)和能源使用(Cumulative Energy Demand,CED),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池塘养殖和湖泊养殖两种养殖方式的环境影响差异。1.生命周期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每产出1t鲜河蟹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为:GWP7.65 t CO2 eq、AP 0.03 t SO2 eq、EP 0.23 t PO4 eq、FAETP 1.82 t 1,4-DB eq、CED 115.78GJ。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关键贡献过程和关键贡献来源,具体而言:GWP的关键贡献过程为成蟹养殖用电的上游生产过程、生石灰原料运输过程和成蟹商品饲料中大豆的种植;AP的关键贡献环节为成蟹养殖电耗的上游生产过程和成蟹商品饲料中大豆原料的种植。导致EP的关键贡献来源为实际养殖过程中的N、P排放。成蟹养殖阶段使用电力的上游煤灰和煤泥处理产生的金属排放和商品饲料原料大豆种植过程杀虫剂的使用是FAETP的关键贡献来源。成蟹商品饲料生产所需各类原料和发电所需硬煤为CED的关键贡献来源。2.不同养殖方式环境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除EP外,湖泊养殖的GWP、AP、FAETP和CED影响程度均低于池塘养殖,这与湖泊成蟹养殖未使用联网电力相关。若采取措施减少湖泊养殖的N、P排放,湖泊养殖的环境影响将全面低于池塘养殖,全面禁止围网养殖不可取。降低湖泊养殖N、P排放的可能措施包括基于估算的N、P排放量确定适宜的投饵量和实际放养量,降低湖泊养殖户人为高投饵率。池塘养殖则应优化供电方式,降低对联网电力的依赖。3.不同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育苗阶段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占比最小,均小于1%,可提升空间较小,成蟹养殖阶段贡献占比最大。由于生物量的增长,成蟹养殖阶段饵料转化系数(FCR)最高,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FCR是降低成蟹养殖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此外,成蟹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还来源于现场管理过程中的高电耗、大量直排尾水和底泥。由此,针对成蟹养殖应节约用电,降低电耗;增加废水处理设施,回收利用N、P营养元素,减少N、P直排量。4.本研究进一步对比了鱼、虾蟹等水产品与猪、牛等畜禽产品的环境影响差异。总的来说,水产品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要低于畜禽产品;各类水产品中,鱼类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低于虾蟹等甲壳类水产品。因此,从未来农业发展决策角度出发,可以适当扩大水产养殖的产业占比,且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时,可以适当提高鱼类的规划养殖比例。从食品消费角度出发,甲壳类水产品,特别是河蟹,并非每日必需食物,可适当减少其消费需求。
周军,周刚,李旭光,邓燕飞,许郑超,陆全平[2](2020)在《中华绒螯蟹质量安全风险研究》文中指出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俗称河蟹)产业现状及产品质量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近十年来质量安全状况的前后变化。文章通过对河蟹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风险排查研究,分析了河蟹产业各环节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和主要安全问题。最后,针对河蟹产业及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管理控制措施和监管政策,并对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对突发性的事件提供了应急预案,为中国河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13-28]
巴福阳[3](2019)在《河蟹育苗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表明河蟹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蟹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极为丰富,由于河蟹的适应性较强,养殖范围广,这几年养殖规模迅速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人繁苗的竞争力,保持河蟹育苗的持续健康发展,该文就人工繁育蟹苗的发展历程作简要阐述。
周桢[4](2019)在《中华绒螯蟹生命周期中历次蜕壳对其能量密度和体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水产养殖品种。河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分为3个阶段:育苗阶段、一龄幼蟹培育期、成蟹养殖阶段。蜕壳是中华绒螯蟹重要的生理学现象。长江水系河蟹幼体孵化后,一生共需要经历21次蜕壳,其中在育苗阶段蜕壳5次;扣蟹养殖阶段蜕壳11次;成蟹养殖阶段蜕壳5次。河蟹通过摄取食物积储的能量是保证蜕壳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外源因子,蛋白质、脂肪等重要的供能物质与蜕壳周期中的关键点密切相关。目前对于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蜕壳前后的生长指数研究或是对于蜕壳的激素、基因等内源调控因子。而蜕壳对于河蟹能量需求、蛋白质和脂肪需求的影响目前研究很少。本实验利用池塘网箱集中养殖和室内水箱暂养的方式,根据河蟹各个蜕壳阶段的特点,采集到了河蟹从受精卵孵化后至最后一次生殖蜕壳期间每次蜕壳前后的样品,比较了其历次蜕壳前后和历次蜕壳间期的干重、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的变化情况。探究了历次蜕壳对河蟹这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补充了河蟹蜕壳的理论研究,并为河蟹各阶段养殖的营养管理提更多依据。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为了研究蜕壳对河蟹幼体成分和能量的影响,本实验从幼体即将孵化开始,暂养临近蜕壳的幼体且不投喂饵料,采集每次临近蜕壳前和刚刚蜕壳后的幼体作为样品,检测蜕壳对其干物质含量、干样品的粗蛋白、总脂含量和能量密度。结果表明,河蟹在育苗阶段幼体孵化后的干物质含量显着低于孵化前卵的干物质含量(p<0.05),较孵化前降低42.7%。第13次蜕壳后的干物质含量显着低于临近下次蜕壳前(p<0.05)。幼体干样品的能量密度、粗蛋白含量在孵化和每次蜕壳后均显着低于孵化和蜕壳前(p<0.05),孵化到第3次蜕壳阶段每次临近下次蜕壳的能量密度和粗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刚刚蜕壳时(p<0.05)。幼体干样品总脂含量除孵化前后外,其余各阶段均无显着差异(p>0.05)。总脂和粗蛋白两种供能物质中,粗蛋白和能量密度的相关性更大,说明河蟹幼体蜕壳时能量的变化主要受蛋白质供应的影响。因此在育苗的各阶段为了保证能量的供给,应当及时补充优质蛋白质,以促进蟹苗的蜕壳。本实验用河蟹育苗阶段同样的方法暂养临近蜕壳的幼蟹,采集一龄幼蟹11次蜕壳前后的样品,分别测量其干物质含量、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能量密度,探究了蜕壳对于一龄幼蟹体成分和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除第4次蜕壳前后,其余各次蜕壳后的干物质含量显着低于蜕壳前(p<0.05)。历次蜕壳前的能量密度显着高该次于蜕壳后(p<0.05);在蜕壳间期每次蜕壳后的能量密度均显着低于临近下一次蜕壳前(p<0.05)。第1次蜕壳后能量密度下降最多,较蜕壳前下降了15.9%;第9次蜕壳后至下一次蜕壳前积累的能量最多,能量密度增长了16.8%。一龄幼蟹历次蜕壳前粗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蜕壳后(p<0.05),蜕壳间期每次蜕壳后的粗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临近下次蜕壳前(p<0.05)。第1次蜕壳前后蛋白质含量下降最大,下降了15.6%。第1次和第811次蜕壳前幼蟹粗脂肪的含量显着高于该次蜕壳后(p<0.05)。其他各次蜕壳前后粗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第711次蜕壳的间期,每次刚刚完成蜕壳后的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临近下一次蜕壳前,其余各次蜕壳间期无显着差异(p>0.05)。第1次蜕壳前第2次蜕壳前粗脂肪含量下降最快,下降了20.6%。为研究蜕壳对成蟹养殖阶段的幼蟹体成分和能量的影响,暂养临近蜕壳的二龄幼蟹(期间不投喂饲料)蜕壳的幼蟹,采集成蟹养殖阶段河蟹5次蜕壳前后的样品,分别测量其干物质含量、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能量密度。结果显示,雌蟹和雄蟹均除了第4次蜕壳前后外,其余各次蜕壳后的干物质含量均显着低于蜕壳前(p<0.05)。但处在同一蜕壳阶段的雌雄蟹的干物质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雌蟹、雄蟹除第4次蜕壳前后外,其余各次蜕壳后的能量密度均显着低于该次蜕壳前。在第5次蜕壳前雌蟹的能量密度显着高于雄蟹(p<0.05),其余阶段雌雄蟹能量密度无显着差异(p>0.05)。第5次蜕壳前雌蟹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雄蟹(p<0.05),其余各阶段雌雄蟹粗蛋白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除第4次蜕壳外,其余历次蜕壳前雌雄蟹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蜕壳后(p<0.05)。因此河蟹历次蜕壳对于其能量和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影响不同。历次蜕壳间期所积累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也都不相同。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考虑蜕壳的影响调整养殖策略和饵料种类才能提高养殖成功率。
王璞[5](2019)在《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土池育苗胚后发育温度及多年份水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目前市场上颇受欢迎的水生甲壳类经济动物。其不仅味鲜肉美,且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还有药用价值。21世纪以来,随着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普及推广,苗种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苗种产量逐年提升,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中华绒螯蟹苗种产量中,土池生态育苗生产的苗种约占养殖用苗总需求量的95%以上。中华绒螯蟹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胚前、胚胎和胚后三个发育阶段,其中胚后发育阶段又包括幼体、仔蟹、幼蟹和成蟹四个时期,幼体期(包括I-V期溞状幼体和M期大眼幼体)是中华绒螯蟹胚后发育的起始,对整个胚后阶段的健康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育苗温度研究方面,应对中华绒螯蟹育苗的胚后发育阶段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重点研究。有效积温法则是温度与发育关系的直观体现,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是甲壳动物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不仅可衡量水产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响应,而且可为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调控温度、发育历期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采用室内水族箱培育和室外温度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观察、记录温度和发育历期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探讨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实验以射阳地区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良种“江海21”幼体为实验对象,设计室内单因素三处理三重复恒温试验(三个处理组分别设置恒温为20℃,22℃,24℃),定期监测发育温度和历期。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对试验数据和当地五年历史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试验数据与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均无显着差异(p>0.05),可以确定中华绒螯蟹胚后发育阶段的生物学零度为6.91℃,有效积温为274.18℃·d。(2)在试验温度范围内,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目前关于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培育阶段试验和报告都是集中于研究生产技术流程和室内工厂化育苗水质控制方面。而关于室外土池生态育苗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多数都是单个因子对幼苗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关全面系统对中华绒鳌蟹生态育苗池塘各种因子进行检测和分析,和对溞状幼体生态育苗水质多年变化规律全面系统报告的试验文章。为了研究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土池生态育苗水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2015年-2016年的4-5月育苗期,每四天一次在江苏射阳地区中华绒螯蟹育苗基地进行水质监测,记录数据并分析其水质变化情况。检测项目有水温T、盐度S、溶解氧DO、氮营养盐、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等。并同时取本实验室2013-2014年育苗期的历史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四年的水质因子变化规律。四年监测结果表明,2014年育苗池平均水温较低为17.0℃,2015年为17.4℃,2013和2016年均在18℃以上。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0m,可以有效保持水温稳定性。温度的高低和稳定性影响到育苗的时间,平均温度低的年份,发育到大眼幼体要晚2-3天,但对育苗产量影响不大。育苗池中溶氧一直高于5mg/L。pH值变化范围在8.34-8.68之间,整个监测期育苗池的变化幅度为0.3左右,变化非常稳定。盐度基本稳定,变化范围为23.2-26.5,符合中华绒螯蟹育苗水质标准。育苗池的盐度始终略高于蓄水池,但二者差异均不显着(p>0.05)。育苗池氨氮均随育苗时间延长有增长趋势,但仍远低于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规范的水质要求。亚硝态氮含量随育苗时间延长稍有增长,但远低于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规范规定的含量。蓄水池和育苗池硝态氮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0.110 mg/L。硝态氮是硝化反应的最终产物,结合前面指标来看,水体硝化反应效果较好。2013-2016年育苗期,蓄水池和育苗池总氮变化范围分别为0.209-0.273 mg/L和0.218-0.514 mg/L;0.220-0.280 mg/L和0.224-0.564 mg/L;0.260-0.345 mg/L和0.261-0.750 mg/L;0.278-0.387 mg/L和0.280-0.860 mg/L。总氮均呈上升趋势,最高监测值和最高平均值出现在2016年,达到0.860 mg/L和0.554 mg/L,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总氮呈逐渐增长趋势,然而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的监测数值较低,说明育苗池中的总氮,主要成分为可溶解性的有机氮。育苗池无机磷浓度变化,2013、2014年上升趋势较之2015、2016年无机磷平缓。四年均随育苗时间增加而升高。四年中COD变化趋势一致,均为随着育苗时间延长而升高(图11)。四年中育苗池COD前中期均符合海水二类水质标准(COD<2 mg/L),2016后期最高2.793 mg/L,但仍符合海水二类水质标准(COD<3 mg/L)。总磷变化趋势与无机磷相近。通过四年监测结果分析,射阳中华绒螯蟹育苗基地天然海水pH值、盐度、水温适宜,氮磷营养盐和COD指标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趋势,但2013年-2016年试验监测池平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升。2016年试验监测池每667 m2达到47.80 kg。从我们对育苗基地生产记录调查得知,2016年产量最高的两个育苗池每667 m2分别达到了84 kg和104.5 kg。证明了射阳育苗基地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尚有提高育苗池产量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河蟹生态育苗技术完善和近海湿地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促进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合理健康发展。
张佳新[6](2018)在《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蟹是我国内陆水域重要的养殖对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突破河蟹人工育苗技术难题以来,河蟹养殖业发展迅速,成蟹产量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成蟹产量为823259吨,相比较1993年的17500吨增长了47余倍。但是伴随河蟹产量“日新月异”的同时,由于忽视对河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再加上苗种管理与生产的盲目无序和恶性竞争,导致河蟹苗种种质混杂、衰退严重,优质苗种的供给问题严重制约着河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河蟹种源产业已引起学者和业者的普遍关注。上海市是全国蟹种的主要产区之一,2011年以来上海市蟹种年产量始终占全国蟹种总产量的15%左右。同时,近几年河蟹种苗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不仅所占比重大(12%左右,仅次于南美白对虾),而且养殖规模大幅增加(年均增长指数为258%),因此针对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进行研究对于上海市水产行业、全国蟹种产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研,阐述了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种苗来源、生产规模与产量、生产基地与产业布局、成本效益、市场占有率,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紧接着,文章对上海和其他河蟹苗种大省进行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面江苏河蟹育苗量的市场占有率是91.53%,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上海扣蟹的市场占有率是14.2%,位居全国第四;从资源禀赋系数看,上海扣蟹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规模优势指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扣蟹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为了进一步研究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情况,本文选取全国其余6个蟹苗大省作为比较对象。这7个省市2015年的河蟹育苗量占全国98.98%,扣蟹产量占全国98.5%,是我国蟹苗养殖的主要区域,极具代表性。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德尔菲法,首先根据文献综述、专家意见以及实地调研,依据产业竞争力理论,确立了影响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其次通过专家问卷打分结果,计算判断矩阵,从而得到各指标在影响竞争力因素中的权重;最后通过对各指标的分层加权求和得到不同地区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CSCI(Crab Seed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计算结果显示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为4.639,位居第五,落后于江苏、湖北、辽宁、安徽,高于山东、浙江。其中,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的获利能力排名第一;资源要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品牌化程度仅优于浙江,可持续增长能力仅优于山东;生产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不及其他河蟹苗种强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从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提高河蟹苗种生产能力;二、从专业人才、技术、信息普及方面提高技术推广能力;三、通过打造生态苗种品牌来加强上海蟹苗的品牌化程度;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五、政府启动“江海21号”良种推广项目补贴政策及成立河蟹种苗交易中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建立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上海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得出上海与其他6省的排名,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对于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详细分析了上海市河蟹苗种的竞争力情况,而且有助于了解其他省市的竞争力情况,对其它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陈威,黄金田[7](2017)在《江苏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关键技术点》文中指出江苏省作为河蟹的主产区,在国内河蟹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河蟹育苗是河蟹产业的起点,可以说河蟹育苗技术,直接决定着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及生产实践,江苏育苗产业发展现状,并对河蟹土池育苗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归纳,旨在推广河蟹土池育苗关键技术并为河蟹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齐计兵[8](2014)在《饵料生物在青蟹池塘育苗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拟穴青蟹育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研究与生产性实验相结合的形式,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青蟹溞状幼体对桡足类的适宜捕食密度,池塘育苗过程中桡足类的控制与利用以及池塘育苗过程中的饵料密度及水质的变化情况,以期通过以轮虫与桡足类为饵料的池塘育苗形式替代传统的以轮虫与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的工厂化育苗形式,达到节约拟穴青蟹育苗成本的目的。1.短角长腹剑水蚤在拟穴青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实验研究了桡足类——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在拟穴青蟹溞状幼体培育中的作用,旨在实现以桡足类替代卤虫无节幼体在拟穴青蟹后期溞状幼体培育中的使用,以解决卤虫卵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拟穴青蟹育苗成本过高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拟穴青蟹在第Ⅲ期溞状幼体(Z3)以后,能够捕食短角长腹剑水蚤,并在适宜密度和规格的短角长腹剑水蚤作用下,有着较好的变态成活率。在拟穴青蟹Z3期投喂经过80目筛网过滤100目筛网收集下来的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当其密度达到3ind/ml时,Z3至Z4的平均变态成活率为48.89%,与对照组的卤虫无节幼体的平均变态成活率(47.78%)无显着差异(P>0.05);而Z3期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时,每个密度组的平均变态成活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Z4和Z5时期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时,当投喂密度达到5ind/ml时,蟹类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分别为73.33%和47.78%,均与同期的卤虫无节幼体对照组(67.78%和43.34%)无显着差异(P>0.05)。上述结果证明在拟穴青蟹Z3期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可以替代卤虫无节幼体饵料; Z4期及以后可以直接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在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时,适当加大饵料密度可以提高青蟹后期幼体(Z4~M)的变态成活率。2.短角长腹剑水蚤对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早期的影响实验研究了短角长腹剑水蚤对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早期中的轮虫及溞状幼体Ⅰ期(Z1)的影响,以合理控制或利用短角长腹剑水蚤。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还是幼体,在密度为333ind/L及以上时,和空白组相比,都显着影响轮虫的存活,并随着桡足类密度的增加,轮虫的存活率逐渐下降;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或幼体,在其密度达到556ind/L及以上时,和空白组相比,对拟穴青蟹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都有显着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说明,要严格处理投喂到池塘里的轮虫,防止轮虫中自带的短角长腹剑水蚤对早期的拟穴青蟹池塘育苗造成影响。3.拟穴青蟹池塘育苗研究了拟穴青蟹池塘育苗过程中的pH、化学耗氧量(COD)、氨氮以及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和轮虫、桡足类密度等生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育苗的进行pH值逐渐下降,平均值为8.07;COD从前期到后期呈增大的趋势,平均值为4.7273mg O2/L;氨氮平均值为0.01712mg/L;随着育苗阶段的进行亚硝酸氮值逐渐上升,平均值为0.00023mg/L;轮虫的密度变化幅度为0.3~10.3ind/ml,平均值为4.04ind/ml;桡足类的密度变化幅度为0.2~2.7ind/ml,平均值为1.25ind/ml。拟穴青蟹育苗期间采用Z1,Z2时期投喂轮虫,Z3期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Z4和Z5时期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通过补充投喂的方式将桡足类密度维持在5000ind/L左右,获得Z1到M的成活率为13.3%,比工厂化育苗成本降低32%的结果。
管标,李飞,陶刚,万全[9](2012)在《河蟹土池半人工生态育苗技术分析》文中认为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绒螯蟹属[1]。河蟹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历来受到百姓喜爱,河蟹的养殖和育苗也一直势头良好[2]。河蟹工厂化育苗已进行了多年,但所产蟹苗质量较差,成活率低。2000年以来,浙江、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又兴起了河蟹生态土池育苗的热潮,育苗
张杰[10](2009)在《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河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消费市场十分广阔,目前已成为我国内陆水域重要的增养殖对象。我国的河蟹分布区域较广,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瓯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分布密度较高,其产卵场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沿岸和环黄渤海沿岸的海淡水交汇水域,我国的江苏、上海、浙江、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是天然蟹苗的主要产区,其中长江、辽河、瓯江等水系的天然蟹苗产量最高。而人工育苗的繁殖基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和上海市,其中江苏省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南通市是江苏省蟹苗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产量占江苏蟹苗总产量的20%,河蟹苗种生产已经成为南通地区水产养殖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其苗种生产规模和育苗技术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广大蟹农的收益和地方财政的收入,因此研究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南通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通地区主产长江水系蟹苗,长江水系蟹苗与辽河水系蟹苗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养成的商品蟹不仅规格大,而且产量高、品质最优,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主选品种。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人工养殖以来,苗种的供给问题一直是养殖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天然海水育苗、人工海水育苗、工厂化育苗和池塘育苗技术瓶颈的突破,蟹苗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蟹苗的供给已由紧缺转为滞销,由此引发的育苗产业危机已引起学者和业者的普遍关注。南通地区河蟹育苗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其它地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所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相似,研究南通地区河蟹育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获得的成果可为国内其它地区蟹苗产业所借鉴,因此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南通地区的蟹苗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集工厂化育苗、土池仿生态育苗、幼体饵料培育、病害防治及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体系,育苗技术成果已由早期的小试、中试转化为目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育苗单产大幅度提高,为河蟹养殖业苗种来源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河蟹育苗生产也存在着发展规模扩张过快、苗种质量良莠不齐、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销售不畅等问题,丰产不丰收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且亏损面正在逐年扩大,如何确保河蟹产业能够健康、稳定和有序的发展已成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南通地区蟹苗产业现状的分析和发展战略的讨论,总结了河蟹育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并针对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的变化趋势,提出了苗种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重点及规划和部署,同时对如何确保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于多方协同和产业联动,同时必须适度压缩生产规模,做到按需定产和有序发展,并在优质亲本培育、良种选育、水域生态改良、优质天然饵料培育、苗种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市场规范与监管等方面予以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政策配合,以推动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繁育与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 |
| 1.5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水产养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综述 |
| 2.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
| 2.2 水产养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 3.1 研究目标 |
| 3.2 研究对象 |
| 3.3 系统边界 |
| 3.4 生命周期模型 |
| 3.5 模型计算方法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 4.1 数据来源 |
| 4.1.1 实地调研 |
| 4.1.2 采样监测 |
| 4.1.3 文献和报告数据 |
| 4.1.4 数据库数据 |
| 4.2 各过程清单 |
| 4.2.1 育苗阶段 |
| 4.2.2 育种阶段 |
| 4.2.3 成蟹阶段 |
| 4.3 生命周期清单结果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 |
| 5.1 环境影响类别选择 |
| 5.2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
| 5.2.1 全球变暖潜势 |
| 5.2.2 酸化潜势 |
| 5.2.3 富营养化潜势 |
| 5.2.4 淡水生态毒性潜势 |
| 5.2.5 能源使用 |
| 5.3 池塘养殖与湖泊养殖对比 |
| 5.4 养殖阶段间对比 |
| 5.5 饵料生产环境影响 |
| 5.6 不确定性分析 |
| 5.7 系统减缓措施 |
| 5.8 水产养殖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 5.8.1 经济发展水平 |
| 5.8.2 单养和混养 |
| 5.9 养殖结构优化 |
| 5.10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 致谢 |
| 1 基本概况 |
| 1.1 所属科目与种类 |
| 1.2 养殖特点 |
| 2 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概况 |
| 2.1 河蟹产业总体概况 |
| 2.2 河蟹产业质量概况 |
| 2.3 近十年河蟹质量安全状况前后变化分析 |
| 3 河蟹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分析 |
| 3.1 河蟹苗种 |
| 3.1.1 河蟹育苗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
| 3.1.2 蟹种培育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
| 3.1.3 蟹种捕、运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
| 3.2 渔用药物 |
| 3.2.1 河蟹养殖用药对产品质量的风险隐患 |
| 3.2.1.1 常用药物 |
| 3.2.1.2 偶用药物 |
| 3.2.1.3 混养用药 |
| 3.2.1.4 周围农田及其他用药 |
| 3.2.1.5 非药品 |
| 3.2.2 禁用药物对河蟹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 |
| 3.2.2.1 孔雀石绿 |
| 3.2.2.2 硝基呋喃类抗生素 |
| 3.2.2.3 氯霉素 |
| 3.2.2.4 五氯酚钠 |
| 3.3 养殖环境 |
| 3.3.1 外源水对河蟹产品质量的风险隐患 |
| 3.3.2 池塘淤泥带来的潜在风险 |
| 3.3.3 稻田养蟹存在的质量风险 |
| 3.3.4 池塘施肥不当造成的潜在风险 |
| 3.4 河蟹饲料 |
| 3.4.1 饲料添加抗生素造成的质量安全风险 |
| 3.4.2 饲料添加激素对河蟹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 |
| 3.4.3 饲料重金属超标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 |
| 3.4.4 生物性饵料对河蟹质量带来的安全隐患 |
| 3.4.5 饲料掺假造假对河蟹质量带来的安全风险 |
| 3.4.6 饲料霉变及霉菌毒素河蟹对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 |
| 3.5 非规范用药 |
| 3.5.1 超剂量用药 |
| 3.5.2 使用禁用药物 |
| 3.5.3 超病程使用药物 |
| 3.5.4 使用不合格药品 |
| 3.6 生物毒素 |
| 3.7 生物危害 |
| 3.8 水产品流通 |
| 3.8.1 河蟹暂养对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 |
| 3.8.2 运输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 |
| 3.8.3 药物清洗商品蟹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 |
| 3.8.4 加工环节河蟹质量安全隐患 |
| 4 对策和建议 |
| 4.1 管理措施建议 |
| 4.1.1 实行市场准入制,保证种苗的质量 |
| 4.1.2 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河蟹安全用药评价体系 |
| 4.1.3 建立河蟹饲料的安全生产和监控体系 |
| 4.1.4 推行渔药的安全使用 |
| 4.1.5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
| 4.1.6 加强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 |
| 4.1.7 推进河蟹产业化经营并规范河蟹养殖技术 |
| 4.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建议 |
| 4.2.1 进一步加强河蟹药物及相关制品的基础研究 |
| 4.2.2 加强和强化河蟹营养饲料的基础研究力度 |
| 4.2.3 加强对渔用非药品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
| 4.2.4 开展新型渔药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和开发研究 |
| 4.2.5 研究建立河蟹质量追溯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
| 4.2.6 河蟹产业重大公共灾害预警机制研究 |
| 4.3 河蟹产业应急预案 |
| 4.3.1 重大突发性涉渔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
| 4.3.2 成立中国河蟹重大事件处理工作组 |
| 4.3.3 建立完善质量安全事件处理程序 |
| 4.3.4 建立对外宣传及媒体沟通机制 |
| 4.3.5 建立质量安全事件备忘录制度 |
| 4.4 前瞻性建议 |
| 1 人工配制海水进行河蟹育苗 |
| 2 天然海水土池人工育苗 |
| 3 天然海水工厂化人工育苗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中华绒螯蟹的蜕壳生长及期间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
| 1.1 河蟹的蜕皮、蜕壳周期及过程 |
| 1.1.1 河蟹的蜕皮、蜕壳周期 |
| 1.1.2 河蟹的蜕皮过程 |
| 1.2 河蟹蜕壳期间的营养变化 |
| 1.2.1 河蟹蜕皮期前后脂类含量的变化 |
| 1.2.2 河蟹蜕皮前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 1.2.3 河蟹蜕壳前后能量的变化 |
| 1.3 讨论 |
| 第二章 蜕壳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能量密度及蛋白质和脂肪积累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 2.1.2 实验材料 |
| 2.1.3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 2.1.4 生化测试方法 |
| 2.1.5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历次蜕壳对河蟹幼体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 2.2.2 历次蜕壳对河蟹幼体能量密度的影响 |
| 2.2.3 历次蜕壳对河蟹幼体总脂含量的影响 |
| 2.2.4 历次蜕壳对河蟹幼体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 2.2.5 历次蜕壳前后的粗蛋白含量、总脂含量间与能量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蜕壳对河蟹幼体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 2.3.2 蜕壳对河蟹幼体总脂含量、粗蛋白含量及能量密度的影响 |
| 第三章 蜕壳对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能量密度及蛋白质和脂肪积累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时间与地点 |
| 3.1.2 实验材料 |
| 3.1.3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 3.1.4 生化测试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一龄幼蟹历次蜕壳对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2.2 一龄幼蟹历次蜕壳对能量密度的影响 |
| 3.2.3 一龄幼蟹历次蜕壳对蛋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 3.2.4 一龄幼蟹历次蜕壳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蜕壳对一龄幼蟹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3.2 蜕壳对一龄幼蟹能量密度和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 第四章 蜕壳对中华绒螯蟹成蟹能量密度及蛋白质和脂肪积累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地点 |
| 4.1.2 实验材料 |
| 4.1.3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 4.1.4 生化测试方法 |
| 4.1.5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成蟹养殖阶段蜕壳对河蟹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 4.2.2 成蟹养殖阶段蜕壳对河蟹能量密度的影响 |
| 4.2.3 成蟹养殖阶段蜕壳对河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 4.2.4 成蟹养殖阶段蜕壳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3.1 不同蜕壳次数对同种性别河蟹物质积累和能量密度的影响 |
| 4.3.2 蜕壳对不同性别河蟹的能量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与环境因子研究综述 |
| 1.1 水环境因子对幼体培育的影响 |
| 1.1.1 温度和盐度 |
| 1.1.2 溶解氧、pH值 |
| 1.1.3 氮、磷、COD |
| 1.2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方式沿革 |
| 1.2.1 工厂化育苗 |
| 1.2.2 天然海水土池生态育苗 |
| 1.3 历年对水质因子研究概况 |
| 1.4 中华绒螯蟹繁育温度研究 |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胚后发育生物学零度及其有效积温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点 |
| 2.1.2 供试幼体 |
| 2.1.3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试验设计 |
| 2.1.4 历史监测数据 |
| 2.1.5 监测指标 |
| 2.1.6 数据计算 |
| 2.1.7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与其他相近研究的异同点 |
| 2.3.2 幼体阶段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和发育历期特点 |
| 2.3.3 幼体阶段影响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的其他因素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土池生态育苗水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地点 |
| 3.1.2 实验材料 |
| 3.1.3 实验设计 |
| 3.1.4 育苗水质评价参照标准 |
| 3.1.5 采样方法 |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育苗池产量 |
| 3.2.2 水温 |
| 3.2.3 溶解氧、pH值、盐度 |
| 3.2.4 氮 |
| 3.2.5 磷 |
| 3.2.6 COD |
| 3.3 讨论 |
| 3.3.1 温度 |
| 3.3.2 溶解氧、pH值和盐度 |
| 3.3.3 氮、磷 |
| 3.3.4 COD |
| 3.3.5 结论 |
| 3.3.6 研究前景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内容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 1.3.1 关于种源产业涵义的相关研究 |
| 1.3.2 关于河蟹种源产业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 1.3.3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 2.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2.1.1 研究方法 |
| 2.1.2 研究路线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产业竞争力理论 |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 2.2.4 小结 |
| 第三章 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1 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发展现状 |
| 3.1.1 种苗来源 |
| 3.1.2 生产规模与产量 |
| 3.1.3 养殖基地与生产布局 |
| 3.1.4 养殖成本效益 |
| 3.1.5 市场占有率 |
| 3.2 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第四章 上海河蟹种源与国内相关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 4.1 上海河蟹种源产业主要竞争对手现状 |
| 4.2 省际区域竞争力实证分析 |
| 4.2.1 市场占有率分析 |
| 4.2.2 资源禀赋系数分析 |
| 4.2.3 规模优势指数分析 |
| 第五章 上海市与国内相关区域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
| 5.2 评价结果 |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 6.1 研究结论 |
| 6.2 提升上海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上海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评价AHP专家咨询问卷 |
| 附录 B:指标指数计算过程 |
| 致谢 |
| 一、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关键技术点 |
| 1. 亲蟹的选择及强化培育 |
| 2. 育苗池改造及水质调控 |
| 3. 合理布幼与饵料管理 |
| 4. 起捕时间与淡化管理 |
| 5. 合理用药与科学防病 |
| 二、对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的几点思考 |
| 1. 政府应当设立河蟹育苗监管机构。 |
| 2. 亲蟹的强化培育理念值得商榷。 |
| 3.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引言 |
| 1 中国蟹类养殖和育苗现状 |
| 2 蟹类池塘育苗 |
| 3 蟹类育苗饵料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
| 3.1 溞状幼体阶段饵料系列的研究 |
| 3.2 不同品种蟹类溞状幼体阶段饵料质量需求差异的研究 |
| 3.3 蟹类池塘生态育苗饵料生物的研究 |
| 4 以替代卤虫无节幼体为目的的蟹类池塘育苗方式 |
| 4.1 以投喂代用饵料替代卤虫无节幼体的河蟹池塘育苗方式 |
| 4.2 以接种、施肥方式替代卤虫无节幼体的河蟹池塘生态育苗方式 |
| 4.3 以投喂轮虫、桡足类方式替代卤虫无节幼体的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式 |
| 4.4 以单一投喂轮虫替代卤虫无节幼体的河蟹池塘生态育苗方式 |
| 5 现行蟹类育苗方式的效果评价和建议 |
| 5.1 自育自养方式 |
| 5.2 商业化育苗方式 |
| 6. 国内外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
| 7. 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
| 第二章 短角长腹剑水蚤在拟穴青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1.3 数据处理 |
| 2 实验结果 |
| 2.1 投喂轮虫青蟹各期溞状幼体变态成活率 |
| 2.2 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时拟穴青蟹 Z_3至Z_4的变态成活率 |
| 2.3 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时拟穴青蟹 Z_3至 Z_4的变态成活率 |
| 2.4 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时拟穴青蟹 Z_4至 Z_5的变态成活率 |
| 2.5 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时拟穴青蟹 Z_4至 Z_5的变态成活率 |
| 2.6 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时拟穴青蟹 Z_5至 M 的变态成活率 |
| 2.7 投喂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时拟穴青蟹 Z_5至 M 的变态成活率 |
| 3 讨论 |
| 3.1 短角长腹剑水蚤的投喂时机 |
| 3.2 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与幼体对 Z_3期拟穴青蟹幼体的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
| 3.3 短角长腹剑水蚤对 Z_4期以后拟穴青蟹幼体的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
| 第三章 短角长腹剑水蚤对拟穴青蟹早期幼体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1.3 数据处理 |
| 2 实验结果 |
| 2.1 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对轮虫存活率的影响 |
| 2.2 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对轮虫存活率的影响 |
| 2.3 短角长腹剑水蚤成体对拟穴青蟹 Z_1幼体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
| 2.4 短角长腹剑水蚤幼体对拟穴青蟹 Z_1幼体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短角长腹剑水蚤对轮虫存活的影响 |
| 3.2 短角长腹剑水蚤对拟穴青蟹 Z1幼体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
| 第四章 拟穴青蟹池塘生态育苗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2.1 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水体中的 pH |
| 2.2 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水体的化学耗氧量(COD) |
| 2.3 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水体中的氨氮 |
| 2.4 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水体中的亚硝酸氮 |
| 2.5 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水体中的轮虫变化 |
| 2.6 拟穴青蟹池塘育苗水体中的桡足类变化 |
| 3 讨论 |
| 3.1 青蟹池塘育苗方式的意义和技术难点 |
| 3.2 青蟹池塘育苗中技术问题探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项目来源 |
|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 致谢 |
| 1 养殖条件 |
| 1.1 池塘条件与清整 |
| 1.2 水源与水质处理 |
| 1.3 亲蟹的培育与交配 |
| 1.3.1 亲蟹的暂养 |
| 1.3.2 亲蟹的交配 |
| 1.3.3 抱卵蟹的培育 |
| 1.4 饵料培育 |
| 1.4.1 单胞藻的培育 |
| 1.4.2 轮虫的培育 |
| 1.5 挂笼布幼 |
| 1.6 河蟹幼体培育 |
| 1.6.1 各期河蟹幼体形态特征 |
| 1.6.2 饵料投喂 |
| 1.6.3 日常管理 |
| 1.6.4 病害防治 |
| 1.7 大眼幼体的淡化 |
| 1.7.1 淡化池构造 |
| 1.7.2 放养密度 |
| 1.7.3 淡化时间 |
| 1.7.4 幼体转移方法 |
| 1.7.5 饵料投喂情况 |
| 2 结果 |
| 2.1 变态进程及变态率 |
| 2.1.1 变态进程 |
| 2.1.2 各期变态率 |
| 2.2 育苗过程理化指标 |
| 2.2.1 水温 |
| 2.2.2 盐度 |
| 2.2.3 水质 |
| 2.3 蟹苗产量 |
| 2.4 成本与效益 |
| 3 讨论 |
| 3.1 土池河蟹生态育苗特点与优势 |
| 3.2 土池河蟹生态育苗单产指标分析 |
| 3.3 河蟹亲本规格与种质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我国河蟹育苗与养殖的发展历史 |
| 2 河蟹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地位 |
| 3 我国河蟹苗种生产的现状 |
| 3.1 人工配制海水育苗 |
| 3.2 天然海水土池育苗 |
| 3.3 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 |
| 第二章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 人工育苗产业的兴起 |
| 2 南通蟹苗的生产模式 |
| 3 原良种培育现状 |
| 4 幼体开口饵料的生产 |
| 5 生产规模与产量 |
| 6 市场状况 |
| 7 河蟹土池育苗工艺流程及技术进步 |
| 7.1 育苗场设施条件 |
| 7.2 亲蟹越冬与交配 |
| 7.3 育苗前的准备 |
| 7.4 幼体培育 |
| 7.5 蟹苗的捕捞、淡化 |
| 8 河蟹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及技术进步 |
| 8.1 亲蟹培育 |
| 8.2 抱卵蟹培育 |
| 8.3 人工育苗 |
| 8.4 日常管理 |
| 9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
| 9.1 育苗规模过大,供远大于求 |
| 9.2 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
| 9.3 质量意识参差不齐 |
| 9.4 种质退化 |
| 9.5 养殖技术滞后 |
| 9.6 苗种管理不到位 |
| 9.7 研发与推广力度不强 |
| 9.8 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加强 |
| 第三章 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 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 3 可持续发展应达到的目标和判断标准 |
| 3.1 可持续发展应达到的目标 |
| 3.2 可持续发展判断标准 |
| 4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
| 4.1 新要求对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
| 4.2 新的体系要求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有新突破 |
| 4.3 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有新思路 |
| 5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
| 5.1 坚持产业化经营 |
| 5.2 坚持可持续发展 |
| 5.3 坚持依法管理 |
| 5.4 政策保障 |
| 6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 |
| 6.1 加强苗种生产技术研究 |
| 6.2 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 |
| 6.3 建立种质资源与苗种生产发展动态平衡体系 |
| 第四章 提高南通地区河蟹育苗效益的技术措施 |
| 1 种质保障 |
| 1.1 长江水系原良种的保护 |
| 1.2 优质种源选育 |
| 1.3 建立蟹苗种源基地 |
| 1.4 建立亲蟹培育放流基地 |
| 2 育苗生态的优化与改良 |
| 2.1 水质处理方法的改进 |
| 2.2 底质改良方法 |
| 3 提高蟹苗质量的方法 |
| 3.1 培育优质天然饵料 |
| 3.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
| 3.3 强化技术培训 |
| 3.4 提高蟹苗暂养技术水平 |
| 3.5 加强育苗后期的投饲管理 |
| 3.6 建立蟹苗标准化生产体系 |
| 3.7 建立河蟹苗种品牌 |
| 4 强化市场管理 |
| 4.1 加强行业指导,搞好科学规划 |
| 4.2 调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市场 |
| 4.3 重视和扶持龙头企业 |
| 4.4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销售市场行为 |
| 4.5 建设河蟹苗种产业信息物流平台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