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六代诗歌的传播与接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论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杨淑雯[1](2021)在《历代雪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雪在赋体文学中出现于两晋,在赋体文学审美的转变影响下区别于先秦两汉文学中朴素的雪书写,随赋的体制缩小和抒情强化成为独立审美对象;唐宋雪赋受科举规范制度影响呈现创作体制与主题的丰富;元明清雪赋在复古中迎来繁荣创作局面。两晋南北朝雪赋以骈化和对偶为特点,以诗化特征加强了雪赋的抒情;唐宋雪赋多律赋限韵之作,以四六句的交互和散句的使用为标志,兼具早期文赋的创作特点;元明雪赋创作总体呈现对唐及唐前古赋与科举试赋的尊崇与背离,明雪赋以禁体雪赋及小品雪赋拓宽了雪赋形式;清代雪赋在对元明有所继承的前提下,将雪赋体制、题材进行了多元化、类型化发展。雪赋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为时令灾异雪赋中忧心民生的悯农情怀,如春雪赋、夏雪赋等时令雪赋中雪给农业生产乃至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伤害,抒发赋家关注社会现实和创作的“重实”风格;瑞雪赋、喜雪赋中对瑞雪意象的咏赞及对皇权的讴歌,瑞雪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的雪与皇权联系在一起,成为明君的一种标志象征;以及抒情雪赋中的个人遣怀,抒发个人情志与部分唱和交游主题。探讨咏雪诗与雪赋的关系,以南朝为例。在喻体选择、情感兴寄上相比较。雪赋在喻体选择上较咏雪诗的浪漫和雅化,更为现实和客观,以赋体的铺陈特征放大了对雪的物态描摹,咏雪诗受到诗体的体制句式限制在雪的喻体选择和书写上则更为紧衬,以雅化形态为主,兼有雪的现实形态;在情感的兴寄上,诗人“兴寄”在咏雪诗中崭露,为咏雪诗摆脱玄言桎梏走向抒情打开了通路,雪赋的情感兴寄与咏雪诗相比更为酣畅直白。

武超[2](2021)在《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同文学研究者关于文学批评的定义或许会有些许差异,但学界普遍认为的文学批评活动,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批评主体、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批评对象、批评方法、批评主体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这其中,批评主体身份主要与批评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批评者所遵照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主要与当时时代大背景下的文学思潮、文学观念密不可分;批评对象是批评活动的焦点;批评方法是批评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而表达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则是批评活动的最终目的。以上各部分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解,所谓文学批评转型就是指构成文学批评活动的上述要素均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过程。本论文的选题为“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研究”,是立足于清末民国历史变革时期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将此期文学批评之一的骈文批评作为研究重点。清末民国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总结期,而且也是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不仅骈文批评的主体身份发生了改变,由传统封建儒士变为了现代知识分子,而且作为骈文批评转型核心动力的“文学”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在古与今、中与西的错综交织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骈文批评转型几种不同的路径选择。在具体的骈文批评转型过程中,此期出现的大量骈文研究类论着除了在批评形式、批评媒介等外部形态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外,而且在批评框架、批评内容等内部体系构建上呈现出现代性的特征。当然,清末民国骈文批评的转型对当代骈文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拟在介绍清末民国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骈文批评主体、文学观念变革下的骈文批评、骈文批评的外部形态、骈文批评的内部体系构建以及转型对当代骈文研究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对骈文批评的转型进行一番综合研究。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为绪论。考虑到清末民国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期而且也是文学发展的转型期,所以论文首先拟对清末民国骈文研究的整体现状进行一番综述和总结,并针对研究现状的成绩和不足提出自己的思考,另外对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一个时间界定。第二章为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背景。骈文批评在清末民国发生转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因素促成的。清末以来的西学东渐思潮以及白话文运动,一方面加速了中国传统文体——骈文的衰落;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骈文整理与总结活动的开展。而且,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此期骈文批评的主体身份也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封建儒士转变为受过新式学堂教育或者具有留洋经历的新型知识分子。这些新型知识分子认识到了骈文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因而在继承传统文学批评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知识对骈文进行了一番整理和总结。这不仅直接导致二三十年代骈文整理和研究活动的兴盛,而且间接促成了骈文批评的转型。第三章为“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路径,主要从清末民国“文学”观念变革的角度出发,对此期“文学”观念演进下骈文批评转型不同的路径选择进行梳理和论述。文学观念作为骈文批评发展的核心动力,它的变革会直接导致不同时期持不同“文学”观念的批评者对待骈文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从骈文批评形成的六朝开始一直到清末,骈文批评一直围绕传统文章学观念展开;到了清末民国,“文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古与今、中与西错综交织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骈文批评转型几种不同的路径选择。以刘师培、章太炎、黄侃等人为代表的学者仍旧希望通过挖掘传统文学资源来构建中国式“文学”观,因而他们在尝试过程中不仅对骈文这一典型的传统文体进行了重新阐释,而且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和价值。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白话文倡导者则试图构建白话文学观,他们主张将由文言文构成的古代文学彻底摒弃,因此作为文言文学典型代表的骈文无疑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但是这种做法也遭到了一些新文化运动内部成员的质疑和反对。当然,清末民国中国文学观念的演进与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引入是密不可分的。西方“纯文学”观念引入的初期,因其强调文学审美的属性与讲求语言之美属性的骈文“不谋而合”,所以谢无量等人直接将受西方“纯文学”观念而形成的“美文”概念与骈文进行对接阐释。此外,也有像李详、孙德谦等人继续着旧的批评模式而有所发展。到了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现代意义上文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学者对于骈文的整理和总结也呈现出现代性特征,这也标志着骈文批评现代化的开启。第四章为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外部形态表现,主要对骈文批评的外部形态转型进行研究。清末民国“文学”观念的逐步现代化,不仅促成了骈文批评现代化的开启,而且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其批评的外部形态也从传统注重直觉感悟的文话、选本、评点式批评向着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的论着式批评发展。当然,骈文批评外部形态的转型不仅包括骈文研究论着的产生,而且诸如文话、选本这两种传统批评形式借助高校骈文讲义和新式骈文选本实现“旧瓶装新酒”式的转换过程。此外,这一时期报刊的出现不仅直接促成了骈文专题论文的产生,而且极大开拓了骈文批评的公共领域。第五章为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内部体系构建,是在第四章骈文批评外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深入研究,着重探讨民国骈文批评如何在体系构建上向现代逐步转型。清末民国以前的传统骈文批评多侧重于在选本、文话中对骈文具体体裁进行单独且零散的总结,并没有形成宏观且系统的骈文批评体系。民国以来出现了大量的骈文作法、骈文概论类着作以及骈文专题式论文,虽然这些论着作者并没有明确提出构建骈文批评体系的口号,但却在客观上做着骈文批评体系现代性构建的努力。他们不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了骈文批评的框架,而且使得骈文批评的内容逐步理论化和科学化。这不仅是骈文批评在民国转型成功的标志,而且也对现代骈文批评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章为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意义。骈文批评的转型对当代骈文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清末民国骈文批评的转型为当代骈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大批骈文研究者的努力,不仅使骈文研究独立为一门专深的学问,而且其形成的多维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为当代骈文研究指明了路径。另一方面,清末民国先辈学者在骈文批评转型路径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对我们当下骈文研究极具借鉴和启发意义,他们的经验表明“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才应该是我们当下骈文研究的恰当选择。

李敏[3](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池茗,高文韬[4](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齐放[5](2020)在《庾信骈文研究》文中指出庾信是六朝最后一位文学大家,也是六朝骈文的集大成者。他先后置身南北两朝,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表现出南北文学的不同特色:庾信前期依附于南朝萧梁皇族,流连于宫廷池苑,醉情声色俳偶,宫体骈文呈现出鲜明的齐梁文学风貌;后期羁身于北地敌国,濡染于北朝风物制度,文风变绮靡流丽为刚健质朴,开南北文风融合之先声。庾信骈文虽源出齐梁宫体,却在多艰的人生中结出文学的硕果,在骈文抒情深度、叙事广度、句式尝试、文体新变上成就巨大,不仅在六朝受到时人的热烈追捧,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如初唐四杰、李商隐、陈维崧等大批文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四六宗匠”。但自唐宋古文运动以来,人们的文体观念发生了变化,古文逐渐取代了骈文的主导地位,庾信骈文一度受到了抨击或漠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庾信骈文与历史背景、文学发展之关系,探究其文学风貌与文体创新,通过当时影响与后世接受两个方面,探讨他在骈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倪璠注释、许逸民点校本《庾子山集注》中庾信的167篇骈文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梳理、文史结合、文本细读、接受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从齐梁到清代一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探究庾信作品的生成与传播,勾画庾信骈文的特殊地位与动态面貌。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文”“笔”两个向度对庾信骈文进行了体裁上的分类,从创作环境、作者心态、骈文作品的角度详细探讨了进行艺术分期的必要性,并从文献层面对庾信骈文的版本与流传情况进行了梳理归纳;第二章采用文史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时代背景对庾信骈文风貌的影响,揭示了南朝士族衰微与骈文宫体化、北朝文化环境与文风质实化、句式四六化与骈俪进程、羁旅离乱与咏怀倾向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庾信骈文的文体创新现象,阐述了庾信在骈赋诗化、以赋述史、应用性骈文赋化三个方面的独特成就与文体贡献;第四章重点选取了北朝、初唐、晚唐、清代四个骈文流行的典型时段,采取接受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交聘与交游两个角度探究了庾信对北周骈文演进的重要影响,从初唐君臣、李商隐与陈维崧的骈文创作中进一步明确了庾信举足轻重的文学史地位。

王梦月[6](2020)在《杨慎六朝诗学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明代中期复古诗坛中,杨慎对于六朝的推崇可谓是独树一帜。其六朝诗学观的产生、定型,与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审美取向有关,也与明代中期的诗学思潮、文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杨慎自翰林院学习期间就对六朝诗歌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创作了不少六朝乐府和“齐梁体”诗,对六朝诗进行了初步探索。被贬云南之后,杨慎潜心于学术,对六朝的研究更加深入,并与其追随者共同为六朝发声,甚至影响了前七子成员。明代的复古文学思潮一直占据着整个诗坛,对盛唐诗歌的崇尚成为诗坛主流。时人对盛唐诗歌的一味盲目学习,却使诗歌产生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弊端。此时文坛亦普遍形成了一种崇儒尊朱的风气,大量创作的性理诗更是加剧了诗歌的寡淡无味。杨慎不满这样的诗学氛围,转而把眼光上溯到六朝这一特定阶段。杨慎六朝诗学观的内容主要从地位论、批评论、创作论予以揭示。杨慎认为尊唐不可卑六代,要客观对待唐诗对六朝诗歌在意象、句法上的借鉴,同时不能忽略词曲与六朝乐府间的贯通之处。此外,杨慎提出“诗之高者汉魏六朝”,认为六朝是诗歌各种体式孕育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四言诗、绝句、五言律诗、七言排律、古乐府都不乏佳作,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杨慎在给与六朝诗人高度美誉的同时,也着重揭示出其在诗歌体裁、艺术手法等方面所作出的开创之功。杨慎在诗歌创作中主张学习六朝,强调以情为主、藻绘风致、执正驭奇,但也指出六朝诗文在“温柔敦厚”方面的不足。杨慎从“艺”的角度阐明六朝诗文之美,明确了六朝诗歌对唐诗的开启意义。其将近体诗溯源六朝的思想有利于扭转前七子取法单一的诗学取向,对正确评估六朝诗歌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与前七子相比,杨慎的六朝诗学观更显通达、客观,促成了云南六朝派的形成,并对金陵六朝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其诗学思想也存在着矛盾之处,一是“情”与“礼”的矛盾,一是“师古”与“师心”的矛盾。

韩雅琪[7](2019)在《丽辞雅义 符采相胜 ——古代骈文的艺术特性与外译传播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骈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我国文章产生之初,即有骈体,这一文类虽几经兴衰,却始终与中国文学相携,因此,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播价值。从对外汉语教学视角看,骈文不大适合课堂教学,故其传播必然离不开英译。本文从骈文的本体研究出发,考察骈文的对外传播价值,并结合海外汉学家的相关骈文译作进行分析,探讨骈文英译中的注意事项,并对其对外传播策略作思考。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骈文的国内研究情况,域外骈文的研究情况,以及海外的骈文研究现状,就搜集到的资料看,骈文的海外传播现状并不乐观,其对外推广传播有一定的必要性。第二章主要就“骈文”之名的英译及其涉及的文体学知识作阐释,认为骈文应该属于一种文类,译为parallel prose,同时以“genre”的概念推广较为合适,之后简要介绍了骈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发展情况,定义,梳理了骈文与四六、连珠、辞赋的关系,确定这些文体可以作为骈文传播。第三章介绍了骈文的基本特征,及其投射出的民族文化心理,指出作为贯穿整个文学史的一文类,骈文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心理,通过译介和推广骈文,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第四章就骈文的英译价值作分析。骈文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在国外的传播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是因其在国内曾长期被视作雕缋满眼贵族文学,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在译介骈文之初,有必要对骈文的价值重新进行衡量。第五章介绍了海外汉学家的一些骈文译作并进行了分析,这些译作体例不同,译者不同,年代不同,本文试图通过这种选择,尽可能展现不同体裁的骈文翻译时所呈现出的不同样貌。第六章提出了几点骈文的英译原则,并就骈文的传播策略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严志波[8](2019)在《《诗源辩体》六朝诗学观研究》文中认为许学夷的《诗源辩体》是晚明辨体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当时“复古”与“反复古”学术思潮争相斗艳,辨体时风颇为盛行。因而许学夷的六朝诗学观对当时诸家思想皆有所采撷。许学夷的六朝诗学观主要是从诗人、创作、术语三个方面进行阐发的。在诗人论上,许学夷《诗源辩体》按晋、刘宋、萧齐、萧梁、南陈、隋为序论述了六朝较有影响力的代表诗人,诸如陆机、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并提出了“变风入工”“自为一源”“溶液”等具有独创性的诗学术语来概括诗人诗风特点。在创作论上,许学夷认为六朝诗歌创作当以汉魏古诗为模板,并且从体裁、语言、性情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创作要求。他论述了诗歌创作的四个环节:一是作诗先辨体制,依体而作;二是在感情上应持性情之正,融入真情;三是在创作技巧上学会变通,使用雕工之技法;四是诗人要承“理势之自然”。为达辨体之目的,许学夷还重点分析了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的流变过程及诗体风格特征。他品评六朝诗歌使用了“天成”“正变”“作用”等诗学术语,其中“正变”是其核心术语。许学夷之“正变”主要关注诗歌体制、语言、声调上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其论六朝诗以“变”为主,称其“体多新变”,又提出了“天成”“作用”等术语以梳理六朝诗歌的流变,探究六朝诗的审美艺术风格。这些诗学术语丰富了许学夷的诗学理论体系,反映出许学夷对于六朝诗歌的基本审美倾向。在与辨体派、复古派的比较中,评析许学夷《诗源辩体》中的六朝诗学观,可看出许学夷多元化的批评角度与开阔的学术视野,进而展现许学夷六朝诗学观念的承继与革新。本文在深入分析《诗源辩体》六朝诗人论、创作论、术语论的基础上,将之与明代辨体学着作《文章辨体》《文体明辨》以及七子派着作《艺苑卮言》《诗薮》中的六朝诗学观念相比较,在明末复古派与真情派相互对立的语境下,从微观肌理剖析和宏观横向比较入手分析许学夷六朝诗学观对前人的承续与新变,以此客观评析其地位及价值。

任健[9](2019)在《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文中提出花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类型。而蔷薇,又是这一意象类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意象。本文即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蔷薇题材文学作品入手,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蔷薇意象书写,兼略论与蔷薇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论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论述了蔷薇的名实、植物资源与园艺栽培等问题,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对蔷薇题材文学与意象作品的研究,第六章则属于与蔷薇有关的古代文化生活研究。蔷薇之名的出现不应早于东晋,而“墙蘼”这个名称最早也不是专指蔷薇。中国古代对“蔷薇”、“玫瑰”、“月季”有较为明显的区分,这样就限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蔷薇在古代的分类标准有颜色、形状、地域等;其分布范围非常广,南可到两广、台湾,东可至吴浙、福建,西可抵四川、陕西,北可达北京、沈阳。蔷薇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南朝齐梁时期,其实用价值则有药用、食用、制香等多种。无论从作品数量、质量还是从文体分布、名家创作等角度来看,蔷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较为重要的花卉植物意象。从历史发展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蔷薇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期,唐宋为其发展与繁荣期,元明清则是其继承与新变期。中国古代对于蔷薇形象之关注重点,经历了从“枝叶”到“色彩”再到“气味”的发展过程。此外,蔷薇的“习性美”一直受到文人关注,这主要指其“易栽种”、“性喜水”、“逢春开”的植物习性。蔷薇作为一种观赏花卉,其形态往往被比喻为美人,这是其神韵美的体现。而日、月、风、雨对蔷薇审美也有不同的影响。蔷薇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蕴比较复杂。首先,蔷薇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古人在观赏时便会产生携手同赏的欢乐或独自观赏的孤寂。蔷薇花落往往意味着春天逝去,所以会使诗人产生伤春伤时之感,这种感觉也表现为思妇闺怨之情。蔷薇花落还意味着花朵生命的终结与美好事物的消逝,因此蔷薇还可用来抒发物是人非之感。蔷薇生长在野外时不易被人赏识,故而蔷薇也可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同时也可表现淡泊隐逸的情怀。红、紫蔷薇象征荣华富贵,黄蔷薇则象征纯洁高尚的人格。蔷薇有刺,可以钩住衣服,表达别情离情;也可指外表华丽实则暗藏杀机的小人。蔷薇常易经受风雨的洗礼、波浪的摧折,诗人常以之自比抒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总之,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有两面性、复杂性的特点。第五章选取四个专题深度分析蔷薇题材及意象的文学作品或意象。白居易的咏蔷薇诗,其艺术风格包括注重色彩感、描写人格化以及对比的连用,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使蔷薇这一花卉植物再一次进入文学家们的创作视野,开拓了咏蔷薇诗的新的发展。蔷薇题材赋体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也许并没有突出的地位,但还有它的文学价值。它填补了咏物赋没有咏蔷薇这一题材的空白,从表现手法与描写内容层面与咏蔷薇诗歌相比有了新变,体现出作者对蔷薇的赞美及美好人格的追求。“蔷薇洞”、“蔷薇架”是两个特殊的意象。“蔷薇洞”之典故的要素共有四个:谢安、东山、携妓、游宴。因此文学作品中用到“蔷薇洞”这一典故时,想要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思想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及对谢安的仰慕、渴望归隐山林的出世之心、对携妓传说的戏用、对游宴之乐的表达。“蔷薇架”在古典戏曲、小说中往往有“藏身”、“偷窥”、“私会”等作用,从而推动情节发展。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主要在《笑林广记》、《池北偶谈》、《庸盦笔记》中各有一处,或生动有趣,或富有文化价值。蔷薇与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中国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主要有蔷薇架、蔷薇屏等形式。其次,古代物质文化生活中,蔷薇在食用、药用上有较大价值,其独特的物候意义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蔷薇叶还在养蚕活动中扮演角色,而花市中蔷薇也是重要的花卉产品,价格不菲。最后,蔷薇水与中国古代香文化有关,蔷薇水的范围小于蔷薇露,蔷薇水的制法主要有“采露法”、“蒸馏法”,与人们日常的盥洗活动密不可分。

吴海燕[10](2017)在《明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研究 ——以杨慎、胡应麟、许学夷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明代是诗歌批评的“集大成”时代,诗歌的评点风气尤为兴盛。至明代中后期,明人对汉魏六朝诗歌的批评留下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广泛涉及六朝诗歌的选编辑佚、诗歌史流变与风格辨析等各方面,诗歌批评呈现出多角度的发展。其中,明诗话中对六朝诗歌的批评更是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单独选取诗话作为研究对象便于更好地把握住明代六朝诗歌批评的深度。鉴于此,本文以杨慎、胡应麟和许学夷的论诗观点为主,通过他们对六朝诗歌的批评来反观明代的诗学主张,同时辅以明代诗话论着中的其他主流观点,对明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进行初步的梳理和研究,以期突出明诗话中六朝诗歌批评的价值所在。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介绍明代六朝诗歌批评的研究现状,论证本论题的价值。正文由三个章节组成。首先,对明代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从源流演变批评、声律批评与艺术风格批评三个方面切入,重点阐释明代诗论家的论诗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其次,探讨明代中后期六朝诗歌批评的审美追求,主要是通过明人对六朝诗歌“诗缘情绮靡”的重新审视与对六朝诗歌“清”的审美范畴的开拓两方面予以把握,由此进一步认识明代中后期诗学观。最后,详细探讨明代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的价值。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概述与总结。

二、论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1)历代雪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咏物赋及雪赋界定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一章 雪赋源流考论
    第一节 先秦两汉文学雪书写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雪赋的滥觞
    第三节 唐宋:雪赋的拓展与新变
    第四节 元明清:雪赋的复古与繁荣
第二章 雪赋体制句式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骈化与抒情
    第二节 唐宋:限韵与四六句式
    第三节 元明清:“程度”的背离与遵循
第三章 雪赋主题思想
    第一节 对瑞雪皇权的歌咏赞叹
    第二节 对民生黑暗的忧心控诉
    第三节 对人生际遇的慨叹兴寄
第四章 咏雪诗与雪赋的关系:以南朝为例
    第一节 南朝咏雪诗兴起探究
    第二节 雪赋、咏雪诗的喻体选择
    第三节 雪赋、咏雪诗中“兴寄”的唤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2)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民国时期的清末骈文研究概况
        1.1.2 1980 年以后的清末、民国骈文研究概况
        1.1.3 台湾、香港地区的清末民国骈文研究概况
    1.2 论文的研究范围界定以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1.2.1 论文的研究范围界定
        1.2.2 论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背景
    2.1 清末民国骈文文体的衰落
        2.1.1 西学东渐对传统骈文的冲击
        2.1.2 白话文运动对骈文地位的挑战
    2.2 清末民国骈文的整理与总结
        2.2.1 保存国学与清末民初骈文的整理
        2.2.2 民国中后期对骈文的回顾与总结
    2.3 西学东渐与骈文批评主体的转型
        2.3.1 骈文批评主体身份的转变
        2.3.2 新型骈文批评者的特点
3 “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过程
    3.1 清末以前传统文章学观念下的骈文批评概述
        3.1.1 六朝至隋唐:作为一般文章形态下的骈文批评
        3.1.2 宋、元、明:作为专门文章体制的四六批评
        3.1.3 清代以来:骈散相对观念下的骈文批评
    3.2 建构中国式“文学”观的尝试与骈文批评
        3.2.1 刘师培“藻饰”文学观与骈文正宗论
        3.2.2 章太炎“泛文学”观与骈文的归属问题
        3.2.3 黄侃“文质兼备”文学观与骈散互融论
    3.3 “五四”白话文学观下的骈文批评
    3.4 西方“纯文学”观念的传入与骈文的嫁接阐释
        3.4.1 审美超功利文学观的传入与“美文”“实用文”的形成
        3.4.2 “美文”与骈文的嫁接阐释
        3.4.3 “美文”与骈文嫁接阐释的利弊得失
    3.5 主流“文学”观之外的传统式骈文批评
        3.5.1 李详的骈文批评
        3.5.2 传统式骈文批评的殿军之作《六朝丽指》
    3.6 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与骈文批评现代化的开启
        3.6.1 现代文学观念范畴下骈文的逐渐缺席
        3.6.2 骈文批评现代化的开启
4 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外部形态表现
    4.1 清末之前骈文批评的主要形态
        4.1.1 清末之前的骈文批评形态
        4.1.2 清末之前骈文批评的特点
    4.2 清末民国骈文批评的主要形态
        4.2.1 传统骈文批评形式的新生
        4.2.2 新式骈文批评形式的出现
    4.3 报刊与骈文批评形态的转型
        4.3.1 报刊与骈文批评专题论文的产生
        4.3.2 报刊与骈文批评公共领域的开拓
5 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内部体系构建
    5.1 民国以前传统骈文批评的内部形态
        5.1.1 六朝至唐代骈文批评的内部形态
        5.1.2 宋、元、明三朝骈文批评的内部形态
        5.1.3 清代骈文批评的内部形态
    5.2 民国骈文批评框架的逐步确立
        5.2.1 骈文作法类文本中骈文批评框架的初步构建
        5.2.2 骈文论着类文本中骈文批评框架的逐步确立
    5.3 民国骈文批评内容的理论化和科学化
        5.3.1 骈文发生原因的探讨
        5.3.2 骈文发展史的探讨
        5.3.3 骈文与其他文体关系的探讨
        5.3.4 其他方面的探讨
6 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的意义
    6.1 为当代骈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6.1.1 使骈文研究独立成为一门专深的学问
        6.1.2 为当代骈文研究指明了路径
    6.2 为当代骈文研究提供了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庾信骈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庾信骈文范围的界定
    二、庾信骈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庾信骈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各章旨要
第一章 庾信骈文概观
    第一节 庾信骈文的体裁与题材
        一、“文”类骈文
        二、“笔”类骈文
    第二节 庾信骈文的艺术分期及其依据
        一、创作环境与心态变化导致文风变迁
        二、艺术手法与文学风貌的变化
    第三节 庾信骈文的流传情况及相关考辨
        一、庾集版本考辨
        二、骈文流传考略
第二章 庾信骈文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士族衰微与庾信骈文的宫体化
        一、士族衰微与身份转变
        二、皇权加强与文学宫体化
    第二节 北朝文化环境与庾信骈文的质实化
        一、北朝“尚质”“尚实”的文化环境
        二、庾信骈文质实化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庾信骈文句式的四六化与骈俪深化
        一、四六隔对应用的广泛性
        二、四六隔对的艺术性
        三、四六隔对结构的多样化
    第四节 羁旅离乱与咏怀主旨的深化
        一、托物抒情
        二、借人咏怀
        三、借地理意象抒怀
第三章 庾信骈文创作的文体突破
    第一节 庾信骈赋的诗化
        一、庾信骈赋形式上的诗化表现
        二、“吟咏情性”观念下的诗化表现
    第二节 庾信骈赋的述史倾向——以《哀江南赋》为例
        一、骈赋叙事功能的拓展
        二、史传笔法的运用
        三、史家精神的彰显
    第三节 庾信应用性骈文的赋化
        一、作为“核心文类”的辞赋
        二、应用文的骈俪化
        三、应用文的才学化
        四、铺排之法的运用
第四章 庾信骈文的影响与接受
    第一节 从交游看庾信骈文对北朝之影响
        一、南北交聘中的庾信骈文
        二、庾信交游与西魏北周骈文写作
    第二节 庾信骈文在初唐的接受
        一、儒家文学观下的庾信骈文批评
        二、“南朝化”文学氛围下的庾信骈文接受
    第三节 庾信骈文在晚唐的接受
        一、政治文化环境与六朝骈风复归
        二、李商隐对庾信骈文的接受
    第四节 庾信骈文在清代的接受
        一、明末清初文化环境与对庾信骈文的崇尚
        二、陈维崧对庾信骈文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杨慎六朝诗学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杨慎“沉酣六朝”之因
    1.1 仕宦及交游的影响
        1.1.1 翰林院学习的经历
        1.1.2 文学交游与自立门户
    1.2 明代中期文学思潮的影响
        1.2.1 在复古思潮中别张壁垒
        1.2.2 对朱子理学与性理诗的抨击
        1.2.3 对七子派拟古思潮的反击
第二章 杨慎六朝诗歌地位论
    2.1 尊唐不可卑六代
        2.1.1 六代之作为唐之滥觞
        2.1.2 宋词元曲贯通于六朝乐府
    2.2 “诗之高者汉魏六朝”
        2.2.1 四言诗自然古雅
        2.2.2 六朝绝句高妙奇丽
        2.2.3 五言律诗工整高古
        2.2.4 七言排律雄浑工致
        2.2.5 古乐府风华秀艳
第三章 杨慎对六朝诗文的评价与接受
    3.1 批评论
        3.1.1 杨慎对六朝诗人冠绝古今的美誉
        3.1.2 杨慎对六朝诗人开创性的揭示
    3.2 创作论
        3.2.1 “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
        3.2.2 藻绘风致
        3.2.3 温柔敦厚
        3.2.4 执正驭奇
第四章 杨慎六朝诗论的影响与局限性
    4.1 明确了六朝诗歌的价值
        4.1.1 回归对六朝诗歌“艺”的关注
        4.1.2 阐明六朝诗歌对唐诗的开启意义
    4.2 促进文艺思想的活跃
        4.2.1 明代六朝派的形成与发展
        4.2.2 对金陵六朝派和汉魏六朝派的影响
    4.3 欲求新变却深受时代的局限
        4.3.1 性其情而不违礼
        4.3.2 徘徊于复古与师心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丽辞雅义 符采相胜 ——古代骈文的艺术特性与外译传播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骈文的国内研究现状
    1.2 域外骈文研究情况
    1.3 骈文的海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骈文的体式内涵与历史演进
    2.1 骈文的译名
    2.2 “类”和“体”的概念
    2.3 骈文的形成与发展
    2.4 骈文的定义及其与其他文体的辨析
        2.4.1 骈文的定义
        2.4.2 骈文与其他文体的辨析
第三章 骈文的修辞特征及其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心理
    3.1 骈文修辞的特征
        3.1.1 对仗
        3.1.2 声律
        3.1.3 典事
        3.1.4 藻饰
    3.2 骈文修辞特征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3.2.1 物类相从的和谐共生观念
        3.2.2 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
        3.2.3 《易经》中的阴阳二元论
        3.2.4 艺术领域的诗画一体论
        3.2.5 普遍存在的尚美心理
第四章 骈文英译价值
    4.1 中国文学史上的反骈运动
    4.2 西方世界对骈文的看法
    4.3 骈文价值的正确认识
    4.4 骈文在西方被接受之可能
    4.5 骈文的英译价值
        4.5.1 体现中国语之独特魅力
        4.5.2 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审美特色
第五章 骈文典范作品及译介示例
    5.1 示例作品的选择缘由
    5.2 典范作品的英译节选及分析
第六章 骈文的英译原则及对外传播策略
    6.1 骈文的英译原则
    6.2 骈文的传播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诗源辩体》六朝诗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许学夷及其《诗源辩体》
    1.1 许学夷生平
    1.2 《诗源辩体》创作缘由
        1.2.1 明代中后期“复古”与“反复古”学术思潮的推动
        1.2.2 明代前期辨体学专着的影响
    1.3 《诗源辩体》体制特点
第二章 《诗源辩体》六朝诗人论
    2.1 晋代诗人论
        2.1.1 论陆机
        2.1.2 论陶渊明
        2.1.3 晋代其他诗人论
    2.2 刘宋诗人论
        2.2.1 论谢灵运
        2.2.2 论鲍照
    2.3 萧齐诗人论
        2.3.1 论江淹
        2.3.2 论谢朓
        2.3.3 论沈约
    2.4 萧梁诗人论
        2.4.1 论何逊
        2.4.2 论吴均
        2.4.3 论萧纲
    2.5 南陈诗人论
    2.6 隋代诗人论
第三章 《诗源辩体》六朝诗歌创作论
    3.1 六朝诗歌创作环节论
        3.1.1 体制为先
        3.1.2 持性情之正
        3.1.3 达乎通变
        3.1.4 承“理势之自然”
    3.2 《诗源辩体》六朝诗歌风格论
        3.2.1 六朝诗歌语言风格论
        3.2.2 六朝诗歌体裁风格论
第四章 《诗源辩体》六朝诗歌术语论
    4.1 “正变”
        4.1.1 何谓“正变”
        4.1.2 六朝诗歌之正与变
        4.1.3 “正变”对于诗歌创作之影响
    4.2 “天成”
        4.2.1 何谓“天成”
        4.2.2 由“天成”观许学夷的审美取向
        4.2.3 “天成”与“正变”之关系
    4.3 “作用”
        4.3.1 “作用之工”与“作用之迹”
        4.3.2 《诗源辩体》六朝诗歌“作用”论
第五章 《诗源辩体》六朝诗学观的比较研究
    5.1 《诗源辩体》与明代辨体学着作六朝诗学观的比较
        5.1.1 《诗源辩体》与《文章辨体》六朝诗学观的比较
        5.1.2 《诗源辩体》与《文体明辨》六朝诗学观的比较
    5.2 《诗源辩体》与明代复古派六朝诗学观的比较
        5.2.1 《诗源辩体》与《艺苑卮言》六朝诗学观的比较
        5.2.2 《诗源辩体》与《诗薮》六朝诗学观的比较
    5.3 比较视野下《诗源辩体》六朝诗学观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二、本论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本论题研究的主要任务、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蔷薇的名称、植物资源及园艺栽培
    第一节 蔷薇名实考辨
        一、蔷薇与“墙蘼”辨
        二、蔷薇与“蘠靡”、“蘠蘼”辨
        三、蔷薇的命名及其语义指向
        四、蔷薇之名在古籍中的出现
        五、蔷薇别名举要
    第二节 中国古代蔷薇的分类与分布
        一、蔷薇与玫瑰、月季之关系
        二、蔷薇的分类
        三、蔷薇植物的大致分布
    第三节 蔷薇栽培历史及其实用价值
        一、栽培历史
        二、实用价值
第二章 蔷薇意象与题材的出现与发展
    第一节 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创作的整体概况
        一、作品数量分析
        二、作品文体分布
        三、创作名家名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
        一、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二、文体特点与作家特点
    第三节 唐宋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发展与繁盛
        一、作品数量增加与作家身份的转变
        二、文体形式创新及唱和、组诗的出现
        三、内容的丰富与题材的拓展
        四、表现手法的开拓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继承与新变
        一、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新变
        二、文体、题材上的创新
第三章 蔷薇的形象特色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蔷薇形象之关注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枝叶美”最先受到关注
        二、唐宋时期:“色”与“香”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形象特色
        三、元明清时期:注重整体的“形色美”
    第二节 蔷薇的“色彩美”
        一、红色蔷薇——鲜艳之美
        二、黄色蔷薇——雅贵之美
        三、白色蔷薇——纯洁之美
        四、蔷薇与绿色——生机之美
    第三节 蔷薇的“气味美”
        一、直接描写蔷薇花香
        二、与其它香物一同出现
        三、描绘蔷薇水、蔷薇露的香
    第四节 蔷薇的“习性美”
        一、易栽种:环境适应性强
        二、性喜水:独特生长环境下的蔷薇之美
        三、逢春开:蔷薇植物的时令美
    第五节 蔷薇的“神韵美”
        一、蔷薇“神韵美”的发现
        二、蔷薇“神韵美”的表达模式
    第六节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蔷薇美
        一、日照蔷薇——生机之美
        二、雨中蔷薇——娇弱之美
        三、月下蔷薇——朦胧之美
第四章 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携手同赏的欢乐与独赏蔷薇的孤寂
        一、携手同赏的欢乐
        二、独赏蔷薇的孤寂
    第二节 伤春伤时之感与思妇闺怨之情
        一、伤春伤时之感
        二、思妇闺怨之情
    第三节 物是人非的感伤与怀才不遇的幽怨
        一、物是人非的感伤
        二、怀才不遇的幽怨
    第四节 羁旅乡思之意与留别惜别之情
        一、羁旅乡思之意
        二、留别惜别之情
    第五节 富贵荣华的象征与淡泊隐逸的情怀
        一、富贵荣华的象征
        二、淡泊隐逸的情怀
    第六节 自信昂扬的精神与纯洁高尚的美德
        一、自信昂扬的精神
        二、纯洁高尚的美德
第五章 蔷薇题材文学创作中的作家、文体、意象专题讨论
    第一节 论白居易咏蔷薇诗
        一、数量分析
        二、思想内容
        三、艺术风格
        四、典范意义
    第二节 蔷薇题材赋体文学概述
        一、创作概况
        二、创作内容
        三、创作得失
    第三节 特殊的文学意象:“蔷薇洞”与“蔷薇架”
        一、“蔷薇洞”之典故考辨及其文学运用
        二、“蔷薇架”之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第四节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
        一、《笑林广记》:蔷薇刺
        二、《池北偶谈》:红蔷薇丛
        三、《庸盦笔记》:蔷薇妖祟
第六章 与蔷薇相关的古代文化生活
    第一节 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
        一、当户、倚墙
        二、蔷薇架
        三、蔷薇屏
        四、其它
    第二节 物质生活中的蔷薇
        一、蔷薇与饮食
        二、蔷薇与医药
        三、蔷薇之物候意义
        四、蔷薇与花市
    第三节 “蔷薇水”名实与应用
        一、“蔷薇水”名实考
        二、蔷薇水的产地、制法及辨伪
        三、蔷薇水的应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明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研究 ——以杨慎、胡应麟、许学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的总体构思、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论文的总体构思
        (二)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明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的主要内容
    一、源流演变批评
        (一)五言诗体制演变批评
        (二)诗人之诗风演变批评
    二、声律批评
        (一)以“四声八病”说论沈约诗
        (二)以“声气”论六朝诗
        (三)七言律诗与七言绝句的声律辨析
    三、艺术风格批评
        (一)两晋时期主要诗人风格批评
        (二)刘宋时期主要诗人风格批评
        (三)齐梁时期主要诗人风格批评
第三章 明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的审美追求
    一、“情为诗本”——对六朝诗“诗缘情而绮靡”之辩护
    二、“清远”——对六朝诗“清”的审美范畴的开拓
        (一)“清”的美学内涵
        (二)“清”的审美范畴的开拓
第四章 明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的价值
    一、肯定了六朝诗歌在诗史上的地位
    二、明确了六朝诗歌对唐诗的开启意义
    三、拓宽了后世研究六朝诗歌的视野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论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 [1]历代雪赋研究[D]. 杨淑雯.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清末民国骈文批评转型研究[D]. 武超. 辽宁大学, 2021(02)
  • [3]“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D]. 李敏. 兰州大学, 2021(09)
  • [4]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5]庾信骈文研究[D]. 齐放. 青岛大学, 2020(02)
  • [6]杨慎六朝诗学观念研究[D]. 王梦月. 河北大学, 2020(08)
  • [7]丽辞雅义 符采相胜 ——古代骈文的艺术特性与外译传播探析[D]. 韩雅琪. 山西大学, 2019(02)
  • [8]《诗源辩体》六朝诗学观研究[D]. 严志波. 河北大学, 2019(08)
  • [9]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D]. 任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10]明中后期诗话中的六朝诗歌批评研究 ——以杨慎、胡应麟、许学夷为中心[D]. 吴海燕. 集美大学, 2017(01)


六朝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诗歌论文 文化论文

上一篇:自治区政协九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下一篇:西北地区信息经济规模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