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业伟,李佳,张儒舫[1](2021)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并发心动过速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与明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并发心动过速的原因、类型、风险因素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完成先天性心脏病一期根治手术、符合临床研究指标且有记录值的2 126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包括室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 合计1 322例, 房间隔缺损421例, 法洛四联症、完全大动脉转位或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狭窄等共计194例、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完全性房室通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共计189例。手术方法是胸骨正中皮肤切口或右侧腋下皮肤小切口,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观察与监测患儿年龄、体质量、疾病类型、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心电图监测等指标。结果 2 1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并发的心动过速425例, 发生率20.0%。窦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14.8%(314/2 126)、4.5%(96/2 126)、0.8%(17/2 126)、0.5%(10/2 12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出现心动过速与患儿低龄(OR=1.98, 95%CI:1.25~2.65, P<0.01)、低体质量(OR=2.35, 95%CI:1.86~2.75, P<0.01)、大型室间隔缺损(OR=1.56, 95%CI:1.09~2.06, P=0.02)、复杂先天性心脏病(OR=2.03, 95%CI:1.57~2.52, P<0.01)、较长体外循环时间(OR=1.77, 95%CI:1.23~2.28, P<0.0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OR=1.89, 95%CI:1.20~2.55, P<0.01)、酸中毒(OR=1.63, 95%CI:1.11~2.14, P<0.01)、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及肾上腺素联合使用(OR=1.86, 95%CI:1.23~2.48, P<0.01)密切相关。结论预判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动过速, 明确其原因及类型并及时处理, 从而提高术后患儿生存率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杨丽娟[2](2021)在《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肺部疾病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目的:通过测定极早产儿生后24h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析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单胎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极早产儿于生后24h内采集静脉血2ml,测定血清25-(OH)D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极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平均值为(9.88±4.48)ng/ml;维生素D的严重缺乏、缺乏、不足、适宜的比例分别为62.00%、35.00%、3.00%、0.00%。(2)经单因素分析,极早产儿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有关(P<0.05)。(3)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显示,妊娠期高血压是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极早产儿出生时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且半数以上为严重缺乏。(2)妊娠期高血压是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动态监测及其对肺部疾病的影响目的:动态监测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并探讨其对极早产儿肺部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NICU住院、并经得家长的知情同意的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共126例,极早产儿在喂养耐受后均给予维生素AD(维生素D 500IU,维生素A 1500IU)每日1粒,及维生素D3 400IU。生后24h及生后1月、2月分别测血清25-(OH)D水平。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极早产儿分为四组,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血清25-(OH)D<10ng/ml;缺乏组:血清25-(OH)D≥10~<20ng/ml;不足组:血清25-(OH)D≥20~≤30ng/ml,适宜组:血清25(OH)>30ng/ml;收集极早产儿住院期间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极早产儿间胎龄、胎龄分组、出生时的体重和体重分组等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2)维生素D水平与肺部疾病:出生时各组间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比较,结果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发生率最高。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的维生素D水平与BPD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s=0.005,P=0.971)。1分钟Apger评分、5分钟Apger评分、咖啡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的比率、无创通气的时间、总用氧的时间、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总的住院时间及早期肺高压组间比较,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生后2月龄时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的BPD比例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1月龄时、2月龄时不同维生素D水平分组在咖啡因使用时间、无创通气的时间、总用氧的时间组间比较,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3)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缺乏率达92.86%,2月龄时缺乏率为53.17%。严重缺乏组出生时平均水平为7.13±1.73ng/ml,1月龄时平均水平为11.39±3.30ng/ml,2月龄平均水平为16.07±4.03ng/ml。缺乏组出生时平均水平为13.42±2.49ng/ml,1月龄时平均水平为17.65±3.34ng/ml,2月龄平均水平为25.99±5.42ng/ml;不足组出生时平均水平为21.79±2.09ng/ml,1月龄平均水平为17.65±3.34ng/ml,2月龄平均水平为34.03±3.74ng/ml,无适宜组。三组间比较显示,喂养方式、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时间、维生素AD、维生素D3添加时间、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磷(phosphorus,P)、血钙(calcium,Ca)组间比较,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对126例极早产儿补充900IU维生素D后,不同月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示:三组间分别在1月龄、2月龄维生素D水平比较,结果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1)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增加RDS、BPD的风险,2月龄时维生素D缺乏增加BPD的风险。(2)极早产儿出生补充维生素D后,在1月龄、2月龄测得维生素D有所提高。针对早产儿不同的维生素D基础水平需要个体化补充。
王钟秀[3](2021)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特征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修复,而脑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与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的稳定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dCA显着受损,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发病后dCA受损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明确,本部分研究旨在明确静脉溶栓患者dCA的变化特点,为dCA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卒中发病后3个不同时间点(发病后1-2天、3-4天、7-8天)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速率,无创连续指尖血压监测仪监测动脉血压,采用传递函数分析模型评估dCA功能,同时选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进行dCA监测,作为对照组数据,探讨不同时间点dC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以及健侧、患侧dCA变化的差异。结果:最终本研究纳入223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年龄58.57±10.29岁,男性187例[83.9%]),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9例(35.4%),小动脉闭塞型126例(56.5%),不明原因型18例(8.1%),110例健康对照组(年龄59.32±11.14岁,男性92例[83.6%])。发病后1-2天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健侧(27.83±12.41度)和患侧(26.64±14.80度)dCA显着低于小动脉闭塞组(健侧36.82±10.75度,患侧36.06±11.08度),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不同的梗死类型,不同时间点健侧、患侧dCA均受损;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发病后1-2天(健侧32.97±20.08度,患侧31.85±20.73度)、3-4天(健侧31.63±18.99度,患侧30.79±20.05度)、7-8天(健侧33.47±18.97度,患侧32.62±21.72度)健侧、患侧dCA不随时间变化而波动,且持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50.31±15.46度)。结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dCA功能显着受损,且受损程度在急性期不随时间变化而波动;不同卒中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健侧、患侧dCA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dCA受损最明显。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明确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功能在发病后7-8天内持续受损,既往已有较多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CA功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由于超急性期接受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可能对dCA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rt-PA治疗后,dCA与预后的关系是否发生改变,目前尚不明确。方法:本部分研究以第一部分研究中纳入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于发病90天由专门的随访人员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将m RS评分≤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2分定义为不良预后。比较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发病后1-2天、3-4天、7-8天组间dCA功能的差异;分别将dCA作为连续变量和二分类变量,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A参数与临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最终研究共纳入223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良好预后组150例(67.3%),不良预后组73例(32.7%),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发病1-2天、3-4天、7-8天健侧和患侧dCA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发病1-2天健侧和患侧dCA良好预后组高于不良预后组,发病3-4天、7-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A作为连续变量时,发病1-2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相关(健侧相对危险度[Oddratios,OR]0.965,95%置信区间0.946-0.985,p<0.001;患侧OR 0.959,95%置信区间0.939-0.980,p<0.001),而发病3-4天、7-8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无明显关联;dCA作为二分类变量时,发病1-2天健侧PD≥30.55度(OR 0.476,95%置信区间0.238-0.952,p=0.036)、患侧PD≥29.51度(OR 0.275,95%置信区间0.130-0.584,p<0.001)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病3-4天健侧PD≥32.20度(OR 0.390,95%置信区间0.198-0.768,p=0.006)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在发病1-2天、3-4天、7-8天dCA功能均显着受损,其中发病1-2天的dCA良好预后组优于不良预后组;发病1-2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独立相关,发病1-2天健侧PD≥30.55度、患侧PD≥29.51度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三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与目的:DCA是机体内多种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脑卒中后dCA受损已得到广泛证实,神经调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截至目前,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交感神经与dCA调控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因此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不清楚,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将通过研究dCA的神经源性学说及与dCA具有密切关系的临床因素,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第一部分研究中纳入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的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由于第二部分研究发现发病1-2天dCA与临床预后相关,因此本部分研究重点关注发病1-2天dCA变化的影响因素。于发病24小时内,即入院后次日晨起采集患者静脉血,测量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在静脉溶栓后48小时内监测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在低频(Low frequency,LF,0.04-0.15HZ)和高频(High frequency,HF,0.15-0.4HZ)范围内计算频域指标:校正的LF(nu.)、校正的HF(nu.)及LF/HF,反映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相对活性的高低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发病1-2天健侧及患侧dCA的临床因素及HRV指标,探讨dCA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排除8例伴有严重心律不齐、12例异位搏动大于20%的患者,最终纳入203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患者LF(un.)及LF/HF增大,HF(un.)减小,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且交感-副交感平衡被打破;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与dCA呈负相关,HF(un.)与患侧PD呈负相关(β=-0.148,p=0.036),LF(un.)与患侧PD呈正相关(β=0.148,p=0.036);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提示年龄与健侧、患侧dCA呈负相关,而LF(nu.)与患侧dCA正相关(β=0.144,p=0.030),表明自主神经可能参与了dCA的调控。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年龄与dCA呈负相关;自主神经活性异常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受损的影响因素。
张旭东[4](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刘党珍[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福利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张福利教授诊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验案,归纳其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用药经验,为今后中医中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提供治疗依据与思路。方法:病例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福利教授门诊,就诊时间为2018年09月至2020年11月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126例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中药处方等录入数据,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和excel进行性别和年龄分析、舌象脉象分析、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析、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1.基本信息方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男性为54例(4 3%);女性为72例(57%)。女性多于男性,为男性的1.33倍。两种性别均在50-65岁区间发病率最高。2.数据显示不同性别在年龄影响下的发病规律的不同。18-29岁区间为6例男性患者无女性;30-40岁区间女性是男性的0.3倍,41-50岁区间两者持平,50-65岁区间女性是男性的2.7倍。3.舌象分析显示,病理舌苔中黄腻苔和白腻苔频次较多,分别为92、34;病理舌体中红绛舌最多,为24例。脉象分析显示,沉脉、弦滑脉和沉弦脉频次较多,分别为22、18、18。4.四气分析显示,寒性药、温性药和平性药使用频次较多,分别为920、772、46 6;五味分析说明,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使用频次较多,分别为1300、1184、783;归经分析表明,以脾、肺、胃经的频次最高,分别为1232、1058、969;药物频数分析得出,使用频次不小于10次的药物有42种,生姜、甘草使用频次最多,都为126次。5.关联规则分析中设置支持度107,置信度0.9,得到41个药物组合;置信度设置为1,得出核心处方甘草、生姜、茯神、桑寄生、麦冬、半夏。6.在方剂组方规律分析中,通过k-means算法,将“聚类个数”设为6,得出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生姜,甘草,桑寄生,茯神,麦冬,白术,当归,生地黄;半夏,生姜,麦冬,茯神,茵陈蒿,生地黄,黄芩,白芍;半夏,生姜,麦冬,茯神,甘草,桑寄生,白术,白芍;生姜,茯神,甘草,麦冬,桑寄生,半夏,白术,枳实;生姜,茯神,甘草,麦冬,半夏,白术,当归,桑寄生;半夏,生姜,茯神,甘草,白术,桑寄生,麦冬,龙骨。结论:1.张福利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常用的中药药性依次为寒性、温性和平性。常用的中药药味依次为甘味、苦味、辛味。常用归经依次为脾经、肺经、肝经。2.张福利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以祛湿、健养脾胃为主,引气归元为辅。同时关注疾病成因,通过舌脉诊法校准病机,切中肯綮,使中焦得养,阳气得藏,气血通顺,血压得降。
Writing Group of the 2020 Chinese Hypertension League Guidelines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6](2021)在《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和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本指南对2015年发表的《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详细介绍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社区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以及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展望,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
李佳佳[7](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对中医学“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澄清、整理;对现代学者关于“色”的客观化研究进行检索、梳理,以发现代学者对中医学“色”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利用“MTCNN人脸检测算法”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部进行位置界定,利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算法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的分类模型。研究方法1.中医学“色”的理论研究对中医“色”进行文字学和文献学的研究。首先,对色进行文字学意义的解读,其次,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色”的内容进行检索、选取、摘录,结合上下文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再次,对后世医家对“色”的阐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对“色”的内涵进行澄清、整理;最后,以“色诊客观化”“望诊客观化”“色部”为关键词对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检索近十年的文献,筛选出与颜面部望诊客观化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2.建立数据库通过“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采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正常人三组研究对象的面部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建立面部图像数据库。3.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行色部界定对采集的图像信息建立数据库后,在观察三组人群面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特点和计算机自动化特点,经过摸索、验证,利用“MTCNN(Multi-task Cascaded Convolutional Networks)人脸检测算法”,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提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法。4.基于“轻量化网络Xception”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利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研究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面部色诊分类模型。首先对MTCNN人脸检测算法定位的色部进行提取,建立子数据库;其次进行数据拓展,进行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然后对图像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后进行模型训练;最后进行分类测试。研究结果1.中医“色”本义为颜面之气,其内涵包括颜色、色泽、色部、色势、色情。2.共纳入研究对象374例,包括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126例,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130例,正常组118例。本文在观察了三组研究对象面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特点和计算机识别特点,经过摸索,首次利用了“MTCNN算法人脸检测算法”,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法,该色部定位采取自然标志物定位法,以左侧瞳孔直下与左侧鼻翼水平交界处为原点,提取与面部成比例的皮肤色块,其皮肤块大小因人而异,体现了中医同身寸、自然标志物取位法的个体化思想。位置具体为:左眼向左平移3/4个W,向下移动1/2个h为开始位置坐标,左眼向下移动5/4个h为终点位置坐标。3.对MTCNN算法所提取的三组图像建立子数据库,采用随机裁剪的方式进行数据拓展,对每张皮肤块进行不同尺寸随机裁剪扩展,然后对皮肤块进行筛选,去除特征不明显的皮肤块,按照7:3比例随机生成训练集和测试集,此时训练的皮肤块图片总数为4835张,测试皮肤块图片总共2454张;通过对实验图像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后,利用“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进行模型训练和测试数据。在模型训练中,A、B、C三组数据共挑选出4835张皮肤块图像用于训练,分别用0、1、2作为标签表示皮肤块图像所属的类别;在实验中,基础参数设置为:共70次epochs(训练参数:1个epoch等于使用训练集中的全部样本训练一次),前10次,设置batchsize为64(训练参数:每次训练在训练集中取样本个数),设置学习率为1e-3(训练参数:监督、并指导模型调整网络权重),后60次,设置batchsize为32,设置学习率为1e-4;并在ImageNet权重系数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训练分类器参数,得到最终的训练模型。然后对测试数据进行测试,在优化后的神经网络中对网络输出进行正向传播,得到网络输出,并比较实际输出值与标签数据值,确定图像所属的类别,计算出正确分类的图像数据,统计正确率。最终验证正确率为85.24%,其中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识别准确率为80.79%,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识别准确率为85.91%,正常人识别准确率为88.70%。值得一提的是深度学习与普通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不同,模型参数巨大,且潜藏在计算机后台,具有不可见性,因此被深度学习系统也被称为“黑匣子”。研究结论1.中医“色”本义为颜面气色,内涵包括颜色、色泽、色部、色势、色情。中医对“色”的认识是综合了人体局部、整体、心理的综合动态认识,体现了中医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观念认识生命运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特有视角。2.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定位法具有快速简捷、自动识别、自动定位、精准度高、个体化强的特点,探索了病证结合的色部定位法,可推广至其他病证。3.通过“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准确性,探索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诊客观化的道路。4.“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构建的面部色诊分类模型能体现中医个体化诊疗思想,探索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色诊领域的应用,可推广至其他病证的色诊研究和中医研究的其他领域。
宋宁娟[8](2020)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的早期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HFRS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不同临床分型患者在就诊时临床特征表现和急性期实验室指标检测值水平;基于就诊时临床及急性期实验室客观性检测指标,探讨HFRS重型、危重型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HFRS重型、危重型风险预测模型,在病程早期识别两型发生的概率,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南昌市第九人民医院经临床诊断为HFRS患者的就诊时病历记录和急性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利用GraphPad Prism 5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定量变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非参数H检验进行组间均值和总体差异性比较。分类变量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对临床、实验室客观性变量与临床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各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用容差和方差膨胀系数(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衡量。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并建立预测方程。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相关变量对重型、危重型的预测价值,并通过测量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有显着性差异的相关变量指导早期诊断及鉴别病情危重程度的能力。结果:1.纳入的254例HFRS患者中,轻型43例,中型126例,重型50例,危重型35例,且26例死亡病例全部来自于危重型组,危重型病死率为74%;男性176例(69.29%),职业中农民100例(62.50%)。各组患者的就诊时血压、肾区叩痛、球结膜水肿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2.急性期实验室结果分析显示:WBC、PLT、PCT、Urea、UA、AST和APTT在不同型别中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重型、危重型的WBC、Urea水平更高,APTT更长;而轻型患者PLT、PCT水平比重、危重型患者更高;除AST外,其他11项实验室参数水平在重型和危重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Urea、AST、WBC、APTT和UA等水平与临床分型呈正相关(P<0.001),而PCT、PLT、就诊时血压与临床分型呈负相关(r分别为-0.298、-0.282、-0.247、-0.218)。4.将“轻型+中型”整合为“轻型”(169例),将“重型+危重型”列为“重型”(85例)。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重型患者在就诊时更倾向于出现头痛、腰痛、肾区叩痛和醉酒貌等症状(P<0.05);就诊时HFRS患者若出现上颚出血、球结膜出血水肿、颜面部水肿更容易发展为重型。5.急性期实验室结果表明“重型”组患者的WBC、PCT、Urea、UA、AT和APTT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型”组(P<0.001);而PLT水平随着病情程度加重逐渐降低(P<0.001)。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客观性变量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舒张压、心率、WBC、PT和UA可作为提示HFRS患者可能进展为重型及危重型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训练集构建的预测方程(Logistic(P|y=重型)=-8.284+1.235*年龄+0.025*年龄+0.032*就诊时心率+0.044*WBC+0.201*PT+0.002*UA-0.04*就诊时舒张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0.758,0.844),模型应用于验证集预测重型、危重型发生的准确率为78.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0.704,0.921),表明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客观性变量: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舒张压、心率、WBC、PT和UA可作为影响HFRS患者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方程:Logistic(P|y=重型)=-8.284+1.235*年龄+0.025*年龄+0.032*就诊时心率+0.044*WBC+0.201*PT+0.002*UA-0.04*就诊时舒张压;该预测模型能较好评估HFR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病程早期识别预警重型、危重型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陈诚[9](2019)在《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PPH)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产科原因,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存生活质量。当产后出血量>1 500 mL时,国外多数文献将其定义为严重产后出血(Massive PPH)。严重产后出血因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30%及以上,产妇多处于休克边缘,需紧急启动三级急救措施,其危害性明显。在我国,每年因PPH死亡的病例约占孕产妇总死亡数的1/4,是欧美发达国家的2~3倍。尤其是近年来受国家生育政策的影响,PPH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产后出血病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Tone(子宫收缩乏力),Trauma(产道裂伤),Tissue(胎盘组织残留)和Thrombin(凝血功能障碍)四类。其中胎盘位置异常(前置胎盘)和/或胎盘种植异常(异常侵入性胎盘)是严重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综合评估前置胎盘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并预测其发生概率既是产科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2014年,《重庆市危重孕产妇预警管理、救治和转诊工作方案》颁布并开始推广实施,该方案运行5年数据显示:由于顾虑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前置胎盘是基层医院向各大危急重症转诊中心转诊的主要疾病之一,占用了区域三级医疗中心大量的医疗资源。然而,临床数据显示:并非所有的前置胎盘都发生了严重产后出血,大部分低度危险的前置胎盘不必要消耗了三级医疗中心的宝贵医疗资源。如果能精准判别前置胎盘的产后出血风险,将有助于解决基层医院“当转诊必转诊,不当转诊即不转诊”这一临床难题,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核磁共振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学手段,是评估前置胎盘发生严重产后出血风险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医生专业水平和医院客观条件发展不均衡,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国外有学者纳入年龄、流产次数、既往手术史等临床信息和胎盘位置、胎盘类型、胎盘血流信号等胎盘超声影像学信息后,构建了前置胎盘相关产科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取得较好效果,该方法也为我们开展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科研思路。研究目的:1.探讨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明确前置胎盘是否为严重产后出血风险的独立文献因素;2.探讨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并构建一个基于独立风险因素,包含临床信息和胎盘影像学息在内的预警前置胎盘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模型。3.将该风险预警模型应用于临床,评价其预测严重产后出血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1.以2016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所有产后出血病例后,调取病例的详细病例信息,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最后共182例病例入组,按是否为严重产后出血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危险因素,以期得到独立危险因素。2.以2014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所有前置胎盘病例后,调取病例临床资料信息,剔除资料不全等因素的病例出组,共435例病例符合研究要求,按是否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法分析所有变量后得到前置胎盘严重产后出血相关风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后,采用R语言测试样本方法构建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预警模型并确定最优风险划分概率;最后利用部分病例初步检验该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率。3.以2018年01月01日至2019年06月30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前置胎盘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的详细病例资料,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后,共126例病例纳入本部分研究。将126例病例的信息代入第二部分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逐例计算每个病例的出血风险,并与最终的出血结果相对比,检验该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率和临床实用性。研究结果:1.严重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1.1产后出血共182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79%(182/10157);其中严重产后出血病例77例,发生率为0.76%(77/10157),其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为(2294.51±901.10)ml;135例患者需要输血治疗(135/10157,1.33%);子宫切除率为0.059%(6/10157),均发生在严重产后出血组。1.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剖宫产史、孕期阴道流血史、孕期使用硫酸镁治疗、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终止妊娠孕周、胎盘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和围生期输血治疗治疗等12项因素与严重产后出血相关(P<0.05)。1.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既往剖宫产史(OR=2.323,95%CI 1.009~4.938),妊娠合并前置胎盘(OR=1.453,95%CI 1.051~2.010)和围手术期输血治疗(OR=2.537,95%CI 1.961~6.072)是严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2.1前置胎盘病例435例,其中顺产29例,剖宫产406例。顺产组均为低置胎盘病例,出血量小于500ml病例有4例;500~1499ml病例有22例,7例出血超过1000ml,需要输血治疗;出血量1500ml以上者(严重产后出血)3例,完成输血治疗;无子宫切除病例。剖宫产病例406例,其中低置胎盘74例,边缘性前置胎盘29例,部分性前置胎盘9例,中央型前置胎盘294例。出血量小于1000ml病例222例,1000~1500ml病例89例,1500ml或以上者(严重产后出血)95例,输血194例,子宫切除10例。2.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孕次、产次、流产次数、阴道分娩史、剖宫产史、手术并发症史、孕前体重指数;本次妊娠时的胎儿数目、终止妊娠时的孕周、合并子宫肌瘤、前置胎盘类型、胎盘异常种植和围生期输血治疗等14个变量的检验统计量具有统计学意义(标检验统计量对应最大P≈0.044<0.05),提示它们为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2.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孕妇年龄(OR=1.078,95%CI 1.091~1.291)、生产次数(OR=4.625,95%(CI 1.889~5.197)、流产次数(OR=1.250,95%(CI 1.200~1.852)、阴道分娩史(OR=0.029,95%CI 0.003~0.082)、终止妊娠时孕周(OR=5.774,95%CI 5.584~28.148)、胎盘与子宫关系(OR=4.825,95%CI 2.961~7.072)是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4成功构建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预警模型:P=Log Y/(1-Y),其中Y=-6.942+0.075 xXl(年龄,取实际数值)+1.531× X2(生产次数,取实际数值)+0.223×X3(流产次数,取实际数值)-3.557×X4(阴道分娩史:有取1,否取0)+1.753 ×X5(<37周取值0,≥ 37周取值1)+1.574×X6(胎盘与子宫肌壁关系:无特殊取0,胎盘粘连取1,胎盘植入取2,胎盘穿透取3);预警模型判别界值(概率:P)为0.268。该模型的预警灵敏度((?)e) =0.765(阴性预警准确率),特异度(?p)=0.900(阳性预警准确率),总体准确率为0.795,分类评估ROC曲线AUC=0.8419。3.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预警模型的临床应用3.1 126例病例中,紧急剖宫产25例,计划剖宫产101例。126例病例中,出血量超过1500ml者23例,百分占比为18.25%(23/126),其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为(2395.65±1264.00)ml。紧急剖宫产4例,计划剖宫产19例。边缘性前置胎盘1例,部分性前置胎盘1例,中央型前置胎盘21例。19例产妇围手术期实施输血治疗,输血发生率82.61%(19/23);子宫切除1例,发生率4.35%(1/23)。3.2将126例病例(临床实际中,未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病例103例,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病例23例)的具体数据代入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后,结果显示该预警模型的预测灵敏度((?)e) =0.6956(阴性预警准确率);特异度(?p)=0.5923(阳性预警准确率),总正确率为0.6111;基于临床检验结果得到的模型分类评估ROC曲线AUC为0.7007。研究结论:1.妊娠合并前置胎盘是严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应警惕既往剖宫产史合并此次妊娠前置胎盘的孕产妇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的高危风险。2.基于前置胎盘相关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含临床信息和胎盘影像学信息)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模型中涉及的参数变量获取简便、客观可量化,不依赖于操作者专业水平,初步验证其具备较高的严重产后出血预测准确率。3.经单中心临床验证,前置胎盘相关产后出血的风险预警模型临床使用简单方便,但是预测总准确率不理想。应加大样本量修正原风险预测模型,并纳入多中心数据校验以提升其准确率。
陶兢兢[10](2019)在《不同证候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血压变异性(BPV)是相关的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和中风等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MT)后短期血压变异性与神经功能结局及出血转化的相关性;(2)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3)不同证候AIS患者MT后短期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收治的126例接受MT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时中医证候要素、机械取栓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机械取栓术后24h内每2小时记录的血压、入院NIHSS评分及90天mRS评分。以90天mR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以出血转化情况为次要结局指标,评估机械取栓术后24小时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连续变异度(SV))分别与不良预后及出血转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证候血压变异性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在各基线资料的校正下,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分别对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未发现BPV与出血转化及不良预后具有显着相关性(P值均>0.05)。(2)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现,舒张压标准差(DBP SD)与不良预后具有显着相关性(P=0.007,OR=7.547,95%CI:1.73-32.98),但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其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风证、火热证、痰证、风证+痰证、痰证+气虚证之间的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平均动脉压平均值(MAPmean)在痰证患者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证+痰证患者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收缩压标准差(SBP SD)及平均动脉压标准差(MAP SD)、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MAP CV)、平均动脉压连续变异度(MAP SV)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BPV与AIS接受MT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及出血转化无显着相关性。(2)MAPmean可能是痰证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BPV可能是影响风证+痰证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以SD的影响最为显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对象选择 |
| 1.2 排除标准 |
| 1.3 判定标准 |
| 1.4 分组方法 |
| 2 方法 |
| 2.1 标本收集 |
| 2.2 数据收集 |
| 2.3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极早产儿一般情况 |
| 2 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 3 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 讨论 |
| 1 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状况 |
| 2 极早产儿自身因素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的维生素D水平 |
| 2.1 胎龄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
| 2.2 出生季节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
| 3 母亲因素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 |
| 3.1 妊娠期高血压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的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
| 3.2 胎膜早破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的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
| 3.3 妊娠期糖尿病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的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
| 3.4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的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
| 3.5 母亲年龄与极早产儿出生时的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动态监测及其对肺部疾病的影响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排除标准 |
| 1.3 判定标准 |
| 方法 |
| 2.1 资料采集 |
| 2.2 分组 |
| 2.3 相关诊断标准 |
| 2.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极早产儿一般资料分析 |
| 2 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与肺部疾病关系 |
| 3 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动态监测 |
| 讨论 |
| 1 维生素D缺乏与极早产儿肺部并发症 |
| 2 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动态监测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极早产儿维生素D的影响因素及与肺部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综述 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相关研究进展 |
| 2.1 脑血流自动调节定义及发展 |
| 2.2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 |
| 2.3 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测方法 |
| 2.4 CA与神经系统疾病 |
| 2.4.1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CA表现 |
| 2.4.2 脑血管狭窄对CA的影响 |
| 2.4.3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CA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
| 2.4.4 CA功能与脑梗死出血转化及脑水肿的关系 |
| 2.4.5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CA |
| 2.4.6 CA与出血性脑卒中 |
| 第3章 研究内容 |
| 3.1 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特征的研究 |
| 3.1.1 前言 |
| 3.1.2 对象与方法 |
| 3.1.3 结果 |
| 3.1.4 讨论 |
| 3.1.5 结论 |
| 3.2 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 |
| 3.2.1 前言 |
| 3.2.2 对象与方法 |
| 3.2.3 结果 |
| 3.2.4 讨论 |
| 3.2.5 结论 |
| 3.3 第三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
| 3.3.1 前言 |
| 3.3.2 对象与方法 |
| 3.3.3 结果 |
| 3.3.4 讨论 |
| 3.3.5 结论 |
| 第4章 结论与创新 |
| 4.1 结论 |
| 4.2 特色与创新 |
| 第5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5.1 本研究的不足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高血压界定 |
| 3 降压策略 |
|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
|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
|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
|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
|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
|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
|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
| 1 检索范围 |
| 2 检索策略 |
| 3 数据处理 |
| 4 检索结果 |
| 5 文献整理 |
| 6 讨论分析 |
| 7 结论 |
| 8 意义及启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
| 1 研究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治疗方案 |
|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 5 质量控制 |
| 6 统计分析 |
| 7 研究结果 |
| 8 讨论 |
| 9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认知及研究进展 |
| 1.1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概述 |
| 1.2 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
| 1.3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 |
| 2.传统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认知及研究进展 |
| 2.1 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的研究进展 |
| 2.2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
| 2.3 传统医学中的治疗 |
| 2.4 小结 |
| 3.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介绍 |
| 资料和方法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
| 1.1 性别统计结果 |
| 1.2 年龄统计结果 |
| 1.3 不同性别下各个年龄段患病分布结果 |
| 2 舌脉统计结果 |
| 2.1 舌诊统计结果 |
| 2.2 脉象的统计结果 |
| 3 药物统计结果 |
| 3.1 药物的四气 |
| 3.2 药物的五味 |
| 3.3 药物的归经 |
| 3.4 药物频次分析 |
| 4 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
| 4.1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
|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
| 讨论 |
| 1 一般情况讨论 |
| 2 舌脉情况讨论 |
| 3 用药讨论 |
| 3.1 四气五味讨论 |
| 3.2 用药归经讨论 |
| 3.3 药物频次分析 |
| 4 组方规律讨论 |
| 4.1 关联规则分析 |
| 4.2 聚类分析讨论 |
| 5 张福利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总结 |
| 5.1 探究病本,三因制宜 |
| 5.2 舌脉相参,校准病机 |
| 5.3 中焦为枢,运养结合 |
| 5.4 下焦如权,引气归元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1 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 |
| 1.1 动态血压计的选择 |
| 1.2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
| 1.3 动态血压监测标准化报告 |
| 2 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 |
| 2.1 动态血压诊断阈值 |
| 2.2 白大衣性高血压与隐蔽性高血压 |
| 2.3 特殊时段的血压评估 |
| 2.3.1 清晨高血压 |
| 2.3.2 夜间高血压 |
| 2.4 血压昼夜节律和短时变异评估 |
| 2.5 动态血压的其他衍生参数 |
| 2.5.1 血压负荷 |
| 2.5.2 动脉硬化参数 |
| 3 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 |
| 4 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 |
| 5社区动态血压监测应用 |
| 6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展望 |
| 附录1动态血压日记卡模板 |
| 附录2动态血压报告模板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综述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客观化研究现状 |
| 1.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人群特点 |
| 1.1 人群分布广泛 |
| 1.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血压特点 |
| 1.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年龄、病程特点 |
| 2.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诊断和评估 |
| 2.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生化指标 |
| 2.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辅助检查 |
| 2.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
| 3.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中医辨证 |
| 3.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中医证候相关诊断量表 |
| 3.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 |
| 小结 |
| 研究一 中医学“色”的理论研究 |
| 1.研究目标 |
| 2.研究内容 |
| 3.研究方法 |
| 4.研究结果 |
| 4.1 中医学“色”的内涵解析 |
| 4.2 中医色诊客观化相关研究 |
| 小结 |
| 研究二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
| 1.研究目标 |
| 2.研究内容 |
| 2.1 编制研究病例报告表 |
| 2.2 基本信息和色诊信息采集 |
| 2.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部界定 |
| 2.4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
| 3.研究方法 |
| 3.1 建立实验数据库 |
| 3.2 MTCNN人脸检测算法 |
| 3.3 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 |
| 3.4 伦理学要求 |
| 3.5 技术路线图 |
| 4.研究结果 |
| 4.1 实验数据库 |
| 4.2 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 |
| 4.3 基于轻量化网络Xception的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
| 5.讨论 |
| 5.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与色诊的相关性 |
| 5.2 人工智能下中医色诊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
| 5.3 深度学习在中医色诊和现代医学图像中研究的优缺点 |
|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诊研究 |
| 5.5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特点和优缺点 |
| 结论 |
| 研究创新点 |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病例选择 |
| 2.2.1 病例纳入标准 |
| 2.2.2 病例排除标准 |
| 2.3 病例资料收集 |
| 2.3.1 临床相关指标 |
| 2.3.2 实验室相关指标 |
| 2.4 HFRS患者各期临床表现和临床分型标准 |
| 2.4.1 HFRS患者各期临床表现 |
| 2.4.2 HFRS临床分型标准 |
| 2.5 病例临床分型分组情况 |
| 2.6 统计学分析 |
| 2.7 伦理审核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不同临床分型HFRS患者就诊时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分析 |
| 3.2 不同临床分型HFRS患者急性期实验室指标组间差异性分析 |
| 3.3 临床及实验室客观性变量与临床分型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 3.4 “轻型”和“重型”HFRS患者就诊时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 3.5 “轻型”和“重型”HFRS患者急性期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
| 3.6 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回顾HFRS流行趋势、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
| 4.2 HFRS患者就诊时临床指标与其疾病严重程度的的相关性 |
| 4.3 HFRS患者急性期实验室指标其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 4.4 HFRS重型、危重型发生风险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
| 第5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词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严重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 2.1 引言 |
| 2.2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
| 2.3 研究方法 |
| 2.4 研究结果 |
| 2.5 讨论 |
| 第三章 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 3.1 引言 |
| 3.2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
| 3.3 研究方法 |
| 3.4 研究结果 |
| 3.5 讨论 |
| 第四章 前置胎盘相关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预警模型效应的临床验证 |
| 4.1 引言 |
| 4.2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
| 4.3 研究方法 |
| 4.4 研究结果 |
| 4.5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产后出血的诊治与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血压变异性的理论研究进展 |
| 1.1.1 血压变异性的概念、分类及检测方法 |
| 1.1.2 血压变异性的指标 |
| 1.1.3 血压变异性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
| 1.1.4 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的损害 |
|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压管理及血压变异性的研究 |
| 1.2.1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的血压管理 |
| 1.2.2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
| 1.3 中风与中医证候的研究 |
| 1.3.1 中风的证候诊断研究 |
| 1.3.2 中风急性期证候的分布研究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方案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1.3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
| 2.2 研究结果 |
| 2.1.1 一般资料 |
| 2.1.2 血压指标特征 |
| 2.1.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 |
| 2.1.4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血压指标的比较分析 |
| 2.1.5 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之间基线资料的比较 |
| 2.1.6 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之间血压指标的比较分析 |
| 2.1.7 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2.1.8 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2.1.9 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 |
| 2.1.10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证候分布特征 |
| 2.1.11 不同证型之间血压指标的比较 |
| 2.1.12 不同证型的BPV在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的比较 |
| 2.3 讨论与分析 |
| 2.3.1 BPV与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 2.3.2 BPV与AIS接受MT治疗患者HT的相关性分析 |
| 2.3.3 影响AIS患者MT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
| 2.3.4 AI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
| 2.3.5 不同证候AIS患者MT后血压变异指标分析 |
| 2.4 局限性及展望 |
| 2.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