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盾,丛漉彦,付于[1](2021)在《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皮部浅刺法对心理应激方面的影响。方法:将伴随焦虑、抑郁的60例咽异感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4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爱丁堡咽喉症状评价量表(GET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GETS、HAMA、HAM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HAMA、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皮部浅刺法在改善咽异感症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着疗效,且与常规针刺法疗效相当;皮部浅刺法在改善临床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应激状态方面较常规针刺法具有显着优势。
吴薇,孙永章,刘大新,原晶晶,林生,刘玥,赵立东,冯炜,佘文煜,王林娥,李蕾,刘勇刚,张名霞,王彦君,丁雷,江玲燕,乔锦,王曼,朱勇,闫占峰,张霄潇[2](2021)在《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的诊疗中,中西医各有优势与局限。临床诊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肯定,但在优势病种选择及诊疗方案选择方面尚无统一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耳鼻咽喉头颈科专家一起进行探讨,从病因、机制、临床诊疗方法等方面出发,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综合专家意见,推荐将急性咽炎、慢性咽喉炎、咽异感症、癔症性失音、过敏性鼻炎、主观性耳鸣、耳源性眩晕遴选为优势病种,制定出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方案及建议并形成专家指导意见,供临床参考。以期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李盾[3](2021)在《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为治疗咽异感症提供临床参考及独特的治疗思路。方法:招募60例患有咽异感症的门诊及大学校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进行治疗,皮部浅刺法选取部位为咽喉部、腹部及下肢部。咽喉部取上至廉泉穴水平,下至天突穴水平的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腹部取以神阙为中心,上至下脘穴水平,下至气海穴水平,左右至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的任脉、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下肢部取上界至三阴交穴水平、下界至太冲穴水平的足厥阴肝经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针对上述皮部区域采用单手进针法,快速旋转进针刺入真皮层,施以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120-160次/min)捻转针刺手法,行针10-20秒后,留针候气30min,各针间距掌握在5-15mm。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取穴参考2016年《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针刺选取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至异物感减轻或消失时出针,再取合谷、内关、天突穴,垂直进针,平补平泻,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单次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为格拉斯哥爱丁堡咽喉症状评价量表(Glasgow-Edinburgh Throat Scale,GETS)、中医症状临床记录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和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内差异。结果:1.脱落情况:治疗组入组30例,无脱落,完成30例;对照组入组30例,脱落1例,完成29例。2.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GET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各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同组内GET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GET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未出现异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晕针、断针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仅部分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因针刺导致的皮下出血现象,在做到及时的对应处理后能够继续治疗,无后遗反应发生;本次研究过程中无因不良事件退出治疗的病例。结论:1.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够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针对咽异感症的治疗效果相当,具有临床可行性。2.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中医整体证候,皮部浅刺法在此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3.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皮部浅刺法在此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刘思思[4](2020)在《通任调气针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通任调气针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为以通调任脉、条达气机为理论基础应用体针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提供有效的临床试验参数,并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根据简单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本研究收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梅核气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通任调气针刺组(廉泉、天突、膻中、巨阙、中脘,气海、关元、丰隆)及常规针刺组(内关、扶突、期门、足三里、太冲、肝俞、脾俞),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咽部异物感症状、痰气交阻型证候)、分析病情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自2019年3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门诊的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通任调气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周休息2日,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咽异感症咽部主要症状分级表、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来对两组的病情进行观察记录,将治疗前后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满足或近似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中无序者运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或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运用秩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通任调气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样本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样本的治疗前咽部主要症状评分、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中医证候积分及各项评分、HAD积分均进行了组间比较,得到结果为P值均>0.05,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将各组治疗前后咽部主要症状评分、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中医证候积分及各项评分、HAD积分进行组内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后每组各项观察指标评分都低于治疗前,说明通任调气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都有一定疗效。3.将各组治疗后的咽部主要症状评分、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中医证候积分及各项评分、HAD积分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通任调气针刺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小于常规针刺组,提示其疗效占优。4.将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运用统计学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得到:通任调气针刺组在咯痰、胸部堵闷感、纳少、情绪异常方面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提示通任调气针刺法对于上述症状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法;而在嗳气方面组间比较得到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嗳气症状的方面不具有明显疗效差异。5.治疗结束后进行组间临床疗效评价,通任调气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结果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研究结论(1)通任调气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都具一定疗效;(2)通任调气针刺法治疗痰气交阻型咽异感症较常规针刺法疗效更佳;(3)通任调气针刺法在缓解或消除咽部主症、咯痰、胸部堵闷感、纳少、情绪异常(焦虑或抑郁)方面更显优势。
李佳[5](2020)在《从气神同调法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文中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病位在食管、咽,与脾、胃、肝、肺四个脏腑相关,与精神情志活动亦有密切联系。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脾气不升是发病的基础,肝气郁结、肺气不降是发病的条件与加重的诱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应以气神同调为法,从脾、胃、肝、肺论治,以调整气机升降及调整精神情志为治疗关键。调气:从肝,则条达肝气;从脾胃,或益脾气,或清胃热,或燥脾湿,或滋胃阴;从肺,则肃肺降气;同时,少佐升散之属,以达升降相宜之效,使浊气得降、清气得升、咽部得养。调神:予药物治疗的同时,畅情达意,以调整病机,使脏腑气血恢复正常。
李洋,谯凤英[6](2019)在《梅核气与情志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核气是指咽喉部自觉有异物梗阻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妨碍进食的一类疾病,类似西医的咽异感症。本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西医咽异感症可参考本病的辨证论治,梅核气患者常伴心身或精神躯体性疾病,咽喉体征无特殊改变,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定,与情绪变化有关。本文将从梅核气的定义、病因病机、与情志的关系以及中西医治疗方面,对梅核气与情志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娟[7](2019)在《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评价在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观察芪石升降归元丸对中虚气逆型GERD患者任督二脉及命门、肾俞穴位皮温的影响,探索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GERD的中医机制。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60例中虚气逆型GER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西药组各30例,观察组运用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西药组运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疗程均为2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均采用GerdQ量表评估症状及临床疗效、进行伴随症状评分、运用穴位皮温测定仪器对两组患者任督二脉及背部主要俞穴的皮温进行观察。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GerdQ量表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西药组总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西药组的烧心、腹痛、是否因反流/烧心影响睡眠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观察组伴随症状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西药组总有效率(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任督二脉均温、命门、肾俞红外皮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任督二脉、命门、肾俞红外皮温均高于西药组皮温;组内比较,观察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红外皮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任、督二脉、命门及肾俞红外皮温均升高。结论:1、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芪石升降归元丸可升高中虚气逆型GERD患者的任督二脉、命门及肾俞皮温,改善中虚气逆型GERD患者的督脉连续性,故推测芪石升降归元丸可能通过补肾填精,畅达任督二脉的经气,复中焦升降功能,以降逆气,引阴火潜藏,从而减少反流及因GERD导致的其他症状;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GERD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花[8](2019)在《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癔球症伴抑郁状态(气郁痰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癔球症伴抑郁状态(气郁痰阻证),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门诊的68例符合癔球症伴抑郁状态诊断标准和中医气郁痰阻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选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癔球症症状量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分情况,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的临床疗效。结果:1.癔球症症状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癔球症症状评分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都可以改善咽部不适症状;治疗后两组癔球症症状评分差值组间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咽部不适症状较对照组更加显着。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分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都对中医总体症状改善有效;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分差值组间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中医总体症状疗效更佳;治疗后两组单项积分差值组内比较,咽部不适、多疑、善虑、嗳气、叹息、肢体困倦(p<0.05),发现治疗组在改善咽部不适、多疑、嗳气、善虑、叹息、肢体困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急躁易怒、情绪(p>0.05),改善情绪抑郁、急躁易怒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评分组内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两组治疗后抑郁评分差值组间比较(p>0.05),提示两组改善抑郁情绪疗效相当。4.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5%,治疗组总体疗效较对照组更优。结论: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在改善癔球症伴抑郁状态(气郁痰阻证)患者咽部异物感、中医症状方面疗效更佳,且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有一定疗效。
刘怡[9](2018)在《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气郁痰阻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气郁痰阻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既可短期内改善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症状,还可减少复发率,为推广启膈散加减方对本病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0例符合标准的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包括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西药组,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中药组予口服启膈散加减方,西药组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 bid,中西医结合组予启膈散加减方(同中药组)及奥美拉唑(同西药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应用反流相关性咽异感症状指数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估患者病情,以SPSS软件评价及比较三组疗效,并在停药后8周观察有无复发,客观评价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的综合疗效均优于中药组(P分别<0.01、<0.05);治疗8周后,三组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4周、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对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各临床症状均有有效地改善,治疗4周后西药组对咽异感症、胃脘痞胀、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等四个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8周后上述四个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心烦易怒和治疗前比较P<0.05,余症状p均<0.01)。对于嗳气、胸闷胸痛、两胁胀满等三个症状,三组间在治疗4周、8周后比较,疗效无差异(P>0.05)。对反酸、烧心等两个症状,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及西药组的疗效显着优于中药组(P<0.01),治疗8周后三组间积分比较,疗效无差异(P>0.05)。在咽异感症、胃脘痞胀、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方面,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治疗8周后,在咽异感症、心烦易怒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仍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在心烦易怒方面相比,P<0.01,余组间比较P均<0.05),在胃脘痞胀、口干口苦方面,三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3.在改善反流相关性咽异感症状指数量表积分方面:治疗4周、8周后,三组反流相关性咽异感症状指数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4周后,三组均可较前明显改善反流、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等症状;对于咽异感症,西药组改善不明显,远亚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对于反酸、烧心,中西医结合组及西药组优于中药组;对于胸骨后疼痛、反食,三组疗效相当。治疗8周后,西药组可明显改善咽异感症,但仍逊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对于反流、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等4个症状三组疗效相当。4.远期疗效比较:停药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有2例、3例、9例复发,西药组复发率高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0.01,<0.05),远期疗效差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结论启膈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焦红叶,程友[10](2018)在《半夏厚朴汤合黄芪建中汤+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咽部异感症(脾虚肝郁证)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合黄芪建中汤+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咽部异感症(脾虚肝郁证)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56例咽部异感症(脾虚肝郁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半夏厚朴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分析比较2组患者咽部异物感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状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咽部异物感积分、中医证候积分、HADd评分及HADa评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合黄芪建中汤+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咽部异感症(脾虚肝郁证)疗效确切,能够有效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局部病理生理状态,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2.诊断标准 |
| 3.纳入标准 |
| 4.排除标准 |
| 5.剔除和脱落标准 |
| 方法 |
| 1. 分组治疗 |
| 1.1 治疗组 |
| 1.1.1 治疗方法: |
| 1.1.2 施术区域: |
| 1.1.3 操作方法: |
| 1.2 对照组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取穴选择: |
| 1.2.3 操作方法: |
| 2. 观察指标 |
| 3. 安全性评价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ETS评分比较 |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
| 4.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优势临床优势病种 |
| 1.1 急性咽炎(AP) |
| 1.2 慢性咽喉炎(CP) |
| 1.3 咽异感症(PP) |
| 1.4 癔症性失音(HA) |
| 1.5过敏性鼻炎(AR) |
| 1.6 主观性耳鸣(ST) |
| 1.7 耳源性眩晕(AV) |
| 2 讨论 |
| 3 专家名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 1.4 受试者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疗程与观察时点 |
| 3 疗效观察指标 |
| 3.1 主症评分 |
| 3.2 中医症状积分 |
| 3.3 焦虑状态积分 |
| 3.4 抑郁状态积分 |
| 4 疗效评价 |
| 4.1 主症评分疗效评定 |
| 4.2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定 |
| 4.3 焦虑状态积分、抑郁状态积分 |
| 5 统计方法 |
| 6 临床观察结果 |
| 6.1 基线情况比较 |
| 6.2 治疗效果 |
| 6.3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皮部浅刺法的理论探讨 |
| 1.1 皮部浅刺法的操作 |
| 1.2 皮部理论概述 |
| 1.3 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探讨 |
| 1.4 针刺治疗咽异感症机制探讨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2.1 GETS评分 |
| 2.2 中医症状积分 |
| 2.3 HAMA积分、HAMD积分 |
| 3 皮部浅刺法的优势 |
| 3.1 针刺安全性较高 |
| 3.2 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
| 3.3 易于推广使用 |
| 4 本课题不同以往研究之处 |
| 5 课题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咽异感症(梅核气)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疗效观察指标 |
| 4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咽异感症的认识 |
| 3 立法依据 |
| 4 取穴组方依据 |
| 5 结果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7 安全性评价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咽异感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病因病位 |
| 2 脏腑气机升降与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生理病理的关系 |
| 2.1 食管、咽为脾胃之系 |
| 2.2 食管、咽为肝之使 |
| 2.3 食管、咽为肺之门户 |
| 2.4 神、肝与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关系 |
| 3 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论治 |
| 4 结语 |
| 1 梅核气病因病机 |
| 2 现代医家对梅核气在情志方面的研究 |
| 2.1 肝郁气滞 |
| 2.2 痰气互结 |
| 3 梅核气的治疗 |
| 3.1 内治法 |
| 3.1.1 经典方。 |
| 3.1.2 验方。 |
| 3.1.3 中成药。 |
| 3.2 针刺治疗 |
| 4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GERD的中医研究概况 |
| 1.1 中医对GERD病名的认识 |
| 1.2 中医对GERD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1 中医古代文献的论述 |
| 1.2.2 现代文献的论述 |
| 1.3 GERD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
| 1.4 GERD的中医治疗研究 |
| 1.4.1 中药内服法治疗GERD |
| 1.4.2 中医外治法治疗GERD |
| 1.4.3 中医综合治疗GERD |
| 1.4.4 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 |
| 2 GERD的西医研究进展 |
| 2.1 GERD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 2.2 GERD的病因病机研究 |
| 2.2.1 食管酸过度暴露 |
| 2.2.2 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
| 2.2.3 食管清除能力下降 |
| 2.2.4 其他因素 |
| 2.3 GERD的诊断 |
| 2.3.1 症状学诊断 |
| 2.3.2 PPI试验 |
| 2.3.3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
| 2.3.4 胃食管反流检测 |
| 2.4 GERD的管理 |
| 2.4.1 一般治疗 |
| 2.4.2 药物治疗 |
| 2.4.3 手术治疗和内镜下治疗 |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
| 第二部分 临床硏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干预方法 |
| 3 观察指标、计分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
| 3.1 观察指标 |
| 3.1.1 相关量表评价 |
| 3.1.2 任督二脉及背部主要俞穴红外热成像皮温测定 |
| 3.1.3 安全性评价 |
| 3.2 计分标准 |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结果及结果分析 |
| 5.1 一般资料分析(见表2) |
| 5.2 两组治疗前后GerdQ量表总评分比较(见表3) |
| 5.3 两组治疗前后GerdQ量表症状评分比较(见表4) |
| 5.4 两组治疗前后GerdQ评分临床疗效比较(见表5) |
| 5.5 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总评分比较(见表6) |
| 5.6 两组治疗前后任督二脉及命门、肾俞穴红外皮温比较(见表7) |
| 5.7 观察组治疗前后红外热图比较(见图1-4) |
| 5.8 不良反应情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芪石升降归元丸的理论溯源及药理学研究 |
| 1.1 升陷汤 |
| 1.2 引火汤 |
| 1.3 部分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应用 |
| 2 导师对GERD病机的认识 |
| 2.1 宗“气陷”理论 |
| 2.1.1 从肝肾言 |
| 2.1.2 从心肾言 |
| 2.1.3 从肺胃言 |
| 2.1.4 从肾胃言 |
| 2.2 重“阴火”理论 |
| 2.2.1 从病因言 |
| 2.2.2 从病机言 |
| 3 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GERD的机理探讨 |
| 3.1 芪石升降归元丸调节气机升降机制 |
| 3.2 芪石升降归元丸调节“阴火”机制 |
| 3.3 芪石升降归元丸对任督二脉、肾俞、命门穴位皮温的影响 |
| 3.3.1 观察芪石升降归元丸对GERD患者穴位皮温影响的选穴依据 |
| 3.3.2 芪石升降归元丸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肾俞、命门穴位皮温的影响 |
| 4 问题与展望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试验设计 |
| 1.1 研究类型 |
| 1.2 随机方法 |
| 2.病例来源 |
| 3.诊断标准 |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 3.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3.4 纳入标准 |
| 3.5 排除标准 |
| 3.6 脱落标准及剔除标准 |
| 3.7 中止及终止标准 |
| 4.研究方法 |
| 4.1 一般治疗 |
| 4.2 药物治疗 |
| 4.3 药物服用方法 |
| 4.4 观察时间 |
| 4.5 注意事项 |
| 5.观察指标 |
| 5.1 一般资料指标 |
| 5.2 临床疗效指标 |
| 5.3 安全性评价指标 |
| 6.疗效评定标准 |
| 6.1 临床疗效评定 |
| 6.2 抑郁状态疗效评定 |
| 6.3 安全性评定 |
| 7.统计方法 |
| 8.技术路线图 |
| 第二部分 结果 |
| 1.一般资料 |
| 2.基线资料 |
| 3.症状积分比较 |
| 3.1 两组GETS积分比较 |
| 3.2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 3.3 两组中医症状总分比较 |
| 3.4 两组 HAMD 积分比较 |
| 3.5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 4.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西医学对癔球症伴抑郁状态的认识 |
| 1.1 发病机制 |
| 1.2 治疗方法 |
| 2.中医学对梅核气的认识 |
| 2.1 梅核气病因病机 |
| 2.2 梅核气治法 |
| 3.从情志角度认识癔球症伴抑郁状态 |
| 4.立方依据 |
| 5.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5.1 组方分析 |
| 5.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
| 7.结果分析 |
| (1)基线资料分析 |
| (2)咽部异物感症状评分分析 |
| (3)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
| (4)HAMD量表结果分析 |
| (5)总疗效评价 |
| 结语 |
| 1.结论 |
| 2.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癔球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西医学对癔球症的认识 |
| 1.1 流行病学 |
| 1.2 癔球症发病机制 |
| 1.3 西医学对癔球症的治疗 |
| 2.中医学对梅核气的认识 |
| 2.1 梅核气病因病机沿革 |
| 2.2 当代医家关于梅核气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梅核气辨证分型 |
| 2.4 中医药治疗梅核气 |
| 3.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附录4 |
| 附录5 |
| 附录6 |
| 致谢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GER相关性咽异感症的认识 |
| 1.1 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 1.2 现代病学对于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 1.3 现代医学对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治疗 |
| 2. 中医学对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认识 |
| 2.1 古代文献对本病病名的记载及认识 |
| 2.2 中医学对本病病位的认识 |
| 2.3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4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病例选择 |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 中医辨证标准及中医临床证候量化分级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疗程 |
| 3. 观察内容 |
| 3.1 一般项目 |
| 3.2 观察内容 |
| 3.3 观察时点 |
| 4. 疗效评定标准 |
| 4.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 4.2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
| 4.3 远期疗效判定标准 |
| 5. 统计 |
| 6. 结果与分析 |
| 6.1 一般资料 |
| 6.2 结果分析 |
| 6.3 不良反应 |
| 6.4 疗效总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临床资料分析 |
| 2. 启膈散加减治疗气郁痰阻型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理论基础及方义注释 |
| 2.1 食管为胃之系,咽为肝之使、肺之门户,本病与脾、肝、肺密切相关 |
| 2.2 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基本病机是气郁痰阻 |
| 2.3 启膈散加减方治疗气郁痰阻型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理论基础及方义注释 |
| 3. 临床体会 |
| 3.1 升降相宜,以降为主 |
| 3.2 刚柔并济,以柔为要 |
| 3.3 辨病辨证结合,糊剂护膜增效 |
| 4.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治疗前后咽部异物感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2.2 2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
| 2.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 2.4 2组治疗疗效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