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1](2020)在《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赛肤润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2.通过综合比较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费用等方面,选出预防效果好、简便、经济、大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静脉炎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预实验等制定了具体干预方案。本研究应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通过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滴注营养液(包含复方氨基酸,50%葡萄糖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的132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芝麻油(崔字牌小磨香油)组,赛肤润(液体敷料)组,每组44例。三组患者均由责任护士进行留置针穿刺,第一次输液前给予外用药物,上至沿静脉走向10-15cm,下到敷贴近心端边缘(离穿刺点1.5-3cm),两端到手背或臂缘,轻柔按摩3分钟并保留药物一小时,一天3次,至研究停止。若患者出现红、肿、热、痛、外渗等局部或全身症状,则停用药物。双人观察患者用药部位的情况:有无静脉炎、静脉炎的评分级别、范围、疼痛分值、静脉炎出现时间、皮肤及全身反应等并记录在研究观察记录表上。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血管情况、留置针位置、营养液配方、营养液渗透压、输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2.1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三组静脉炎发生率: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43.18%、芝麻油组37.21%、赛肤润组76.19%,经检验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降低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均优于赛肤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即不同静脉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多重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分别与赛肤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研究结束时,三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及全身不适症状。4.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费用的中位数分别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14.9元,芝麻油组13.9元,赛肤润组96元,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芝麻油组分别与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均可有效降低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损伤程度、控制静脉炎范围、延迟静脉炎出现时间、用药安全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预防效果显着,三者都可以减轻静脉炎所引起的疼痛。2.芝麻油是从芝麻中提取的天然成份,预防效果突出,外用无不良反应,而费用方面芝麻油组优于其他两组,费用较低,患者更易于接受,临床可参考使用,显示出将天然植物成份入药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优点,应将祖国优秀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提升护理水平,给予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经济方便的护理服务。
陈大好[2](2018)在《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确定适合难度评估并代表手术室护理工作量的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2.确定适用于评估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难度维度指标及其权重。3.确定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难度系数。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初拟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条目池,便利抽取广州市八家三甲医院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和难度维度指标,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难度维度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对手术室护理专家进行三轮函询,对本研究确定的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各项难度维度指标的难度等级进行评分,采用EXCEL,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并在临床科室发放126份调查问卷及组织11名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最终确定了78项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四个难度维度指标及其权重,四个指标内容及其权重分别是“操作技能复杂程度(0.5463)”、“操作者要求(0.2339)”、“操作负荷强度(0.1085)”和“操作风险(0.1113)”。2.共有15名手术室护理专家完成了三轮德尔菲法咨询,平均年龄46±5.33岁,手术室平均工作时间为26.73±4.92年,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专家占46.7%,均为本科学历。三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88.2%、100%。三轮专家权威系数为0.825、0.838、0.867。三轮肯德尔协调系数W为0.535、0.680、0.776及其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1,专家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轮咨询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40、0.964、0.977。难度系数排列前三位的是“侧卧牵引床体位摆放及观察(7.2687)”、“头颅固定体位摆放及观察(7.254)”、“颅脑体位架式侧卧位摆放及观察(7.2433)”。排列后三位的是“无菌单的铺置(2.046)”、“更换静脉输液液体(1.9176)”、“无接触式戴无菌手套(1)”。结论1.咨询专家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高,能获得可靠程度及价值较高的难度评分信息,使难度系数统计结果客观可信。2.78项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均为临床常见并适合进行难度评估的项目,包括手术室常见基础护理技术、专科配合技术、医疗设备护理操作技术及手术体位摆放及观察,可增强手术室护理工作量统计的合理性。3.难度维度指标内容涵盖面广,权重值合理,体现手术室专科内涵,适用于手术室专科护理领域。4.手术体位摆放及观察的难度系数平均值最高,是反映手术室专科内涵的重点及难点项目,本研究得到的难度系数为手术室护理工作量统计及手术室护理专业化发展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胡桂芳,方静[3](2018)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风险管理施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风险管理施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化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外周静脉留置针总留置时间、老年患者配合度;护理前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状态、疼痛感受、生活质量总分;不良心理情绪状态、疼痛感受、生活质量总分等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总留置时间、老年患者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不良心理情绪状态、疼痛感受、生活质量总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不良心理情绪状态、疼痛感受、生活质量总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静脉炎、皮下血肿、液体渗漏等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姚倩,田甜[4](2018)在《老年长期输液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的安全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学的进步,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已成为治疗老年人疾病最常用的有效治疗手段,本文从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式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处理、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和患者健康教育等方面对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安全管理进行阐述,以期改善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医治有效率。
林丽跃,周浩,方英,徐梅,潘培培,林丽芳[5](2017)在《心脏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封管活塞夹闭位置对血液回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心脏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封管活塞夹闭部位对血液回流(简称回血)的影响。方法统一选用BD Intima-Ⅱ型22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Y型)留置于前臂进行输液。输液结束后,运用正确统一方法封管,观察留置针回血与不同活塞夹闭部位的关系。根据夹闭的部位将数据分为3组,A组13 cm、B组36 cm、C组69 cm(其中,3 cm归为A组,6 cm归为B组),比较各组回血的发生率。结果 A、B、C组的回血率分别为3.03%、10.42%、14.29%,A组回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P均<0.05)。三组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堵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封管活塞夹闭位置选13 cm(包括3 cm)最佳。
程黎[6](2016)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临床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认为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留置针操作技能,掌握正确的静脉留置针穿刺、固定方法,指导病人掌握简单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时相关注意事项,能够有效预防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明确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掌握相应的预防对策,有利于降低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静脉留置针临床治疗效果。
吴丽敏[7](2015)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输液护理技巧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种主要手段。考虑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和疾病特点,护士应合理选择输液方式。应用普通静脉输液时,应做好输液前的护理准备、正确选择穿刺血管、掌握穿刺和牢固固定的技术和技巧。同时做好输液过程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应正确准备穿刺用品、掌握穿刺和封管技术和技巧,做好透明薄膜更换、栓塞的预防性护理、穿刺点护理和其他护理措施,保证足够的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郭萍,盛小燕,曾灿辉,黄榕,蔡文智[8](2014)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为长期静脉输液或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提供良好的穿刺途径,提高浅静脉的利用率。方法选择老年静脉输液患者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实验组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局部渗漏、肿胀率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每周敷料更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在消化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提高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何桂戴[9](2013)在《颈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颈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在急救中的应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在外伤的应用;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抢救中的应用;手术抢救中应用;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液中的应用;宫外孕抢救中的应用;在输液中的应用;在神经外科小儿患者中的应用;在抢救右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在CCU患者中的应用;在吸毒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在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在急救采血中的应用;在小儿中的应用。认为护理人员掌握好颈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和护理方法,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程金燕[10](2012)在《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介绍了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操作方法、封管方法、留置时间及主要护理措施的最新进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维生素 E、芝麻油、赛肤润防治静脉炎的作用机制分析及研究现状 |
| 3 研究的目的 |
| 4 研究的意义 |
| 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分析 |
| 5 伦理原则 |
| 6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
| 2 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 |
| 3 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
| 4 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炎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 |
| 讨论 |
| 1 患者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 2 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导致静脉炎的作用特点分析 |
| 3 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入营养液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
| 4 三种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
| 5 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结果分析 |
| 结论 |
| 创新性 |
|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相关概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护理专业化发展中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研究的重要性 |
| 2.2 医疗护理研究领域的难度和难度系数研究现状 |
| 2.3 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的研究方法 |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3.1 技术路线 |
| 3.2 研究设计类型与性质 |
| 3.3 研究内容 |
| 3.4 研究程序与步骤 |
| 3.5 资料分析 |
| 3.6 质量控制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 4.1 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确立 |
| 4.2 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维度的构建及维度权重的确定 |
| 4.3 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的确定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对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的讨论与分析 |
| 5.2 关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维度和维度权重的讨论 |
| 5.3 关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项目难度系数的讨论 |
| 第六章 总结 |
| 6.1 结论 |
| 6.2 创新之处 |
| 6.3 不足之处 |
| 6.4 下一步研究方向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附录四 |
| 附录五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相比较 |
| 2.2 护理前后不良心理情绪状态、疼痛感受、生活质量总分相比较 |
| 2.3 两组外周静脉留置针总留置时间、老年患者配合度相比较 |
| 2.4 两组静脉炎、皮下血肿、液体渗漏等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 |
| 3 讨论 |
| 1 国内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现状 |
| 2 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安全管理 |
| 2.1 老年患者浅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 |
| 2.2 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部位与方法 |
| 2.3 导管维护与不良反应的预防 |
| 3 医务人员的安全管理 |
| 4 患者的健康教育 |
| 5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方法 |
| 1.5 质量控制 |
| 1.6 效果评价 |
| 1.7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三组患者静脉留置针回血率比较 |
| 2.2 三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
| 2.3 三组患者静脉留置针堵管率比较 |
| 3 讨论 |
| 3.1 活塞夹闭位置与回血率的关系 |
| 3.2 活塞夹闭位置与堵管率的关系 |
| 3.3 活塞夹闭位置与患者舒适度的关系 |
| 1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
| 1.1 操作因素 |
| 1.2 液体外渗 |
| 1.3 静脉血栓 |
| 1.4 静脉炎 |
| 1.5 导管堵塞 |
| 1.6 导管脱落 |
| 2 预防对策 |
| 2.1 开展健康教育 |
| 2.2 静脉血栓的预防对策 |
| 2.3 静脉炎预防对策 |
| 2.4 导管堵塞预防对策 |
| 2.5 导管脱落预防对策 |
| 2.6 其他并发症预防对策 |
| 3 小结 |
| 1 普通静脉输液的护理和技巧 |
| 1.1 输 液 前 的护理准 备 |
| 1.2 穿刺血管的正确选择 |
| 1.3 穿刺技巧 |
| 1.4 牢固固定 |
| 1.5 病情观察和护理 |
| 2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
| 2.1 穿刺用品的准备 |
| 2.2 穿刺血管的正确选择和穿刺部位消毒 |
| 2.3 穿刺的方法和技巧 |
| 2.4 封管 |
| 2.5 护理 |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临床资料 |
| 二、方法 |
| 三、评价方法 |
| 四、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一、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局部渗漏、肿胀情况比较, 见表2。 |
| 二、两组敷料更换次数、疼痛、留置时间比较, 见表3。 |
| 三、实验组患者前、后接受程度比较, 见表4。 |
| 讨论 |
| 一、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适应老年慢性病患者, 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
| 二、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速度方便调节, 有利于固定, 降低渗漏、肿胀率及其他并发症 |
| 三、颈外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 留置时间长, 降低了反复穿刺痛苦, 减轻患者医疗费用 |
| 四、留置颈外静脉留置针,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避免针刺伤 |
| 五、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 减轻患者恐惧心理, 患者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 |
| 六、静脉留置针减轻护士工作量, 提高护理质量 |
| 七、老年病人病情变化快, 静脉留置针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 八、留置颈外静脉留置针, 提高了老年患者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 |
| 1 应用范围 |
| 1.1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救中的应用 |
| 1.2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
| 1.3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外伤的应用 |
| 1.4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抢救中的应用 |
| 1.5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 |
| 1.6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液中的应用 |
| 1.7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宫外孕抢救中的应用 |
| 1.8 颈静脉留置针在输液中的应用 |
| 1.8.1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输液管理中的应用 |
| 1.8.2 颈静脉穿刺置留置针在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
| 1.8.3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 |
| 1.8.4 颈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静脉输液中的作用 |
| 1.9 颈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患儿中的应用 |
| 1.10 颈外静脉穿刺术在抢救右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
| 1.11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CCU患者中的应用 |
| 1.12 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在吸毒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
| 1.13 颈静脉留置针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
| 1.14 颈静脉留置针在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
| 1.15 颈静脉留置针在急救采血中的应用 |
| 1.16 颈静脉穿刺在小儿采血中的应用 |
| 2 留置针的选择 |
| 3 操作方法 |
| 4 护理 |
| 4.1 心理护理 |
| 4.2 预防感染 |
| 4.3 加强巡视, 做好记录 |
| 4.4 静脉炎的预防 |
| 1 临床应用范围 |
| 1.1 输液输血 |
| 1.2 采血标本 |
| 1.3 替代尿路导尿 |
| 1.4 用于腰麻 |
| 2 操作方法 |
| 2.1 穿刺部位和留置针的选择 |
| 2.1.1 部位的选择 |
| 2.1.2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
| 3 封管方法 |
| 3.1 封管液的选择 |
| 3.1.1 肝素钠稀释液 |
| 3.1.2 生理盐水 |
| 3.1.3 原液 |
| 3.2 封管技术 |
| 3.2.1 静脉推注正压封管法 |
| 3.2.2 输液器快输法 |
| 3.2.3 双重正压封管法 |
| 4 留置时间 |
| 5 主要的护理措施 |
| 5.1 宣教 |
| 5.2 局部观察 |
| 5.3 导管的护理 |
| 5.4 防止皮下血肿、漏液渗液 |
| 5.5 防止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 |
| 5.6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
| 6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