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智(Hsu Haochih)[1](2020)在《不翻瓣种植含即刻种植合并即刻负重之临床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选择符合条件的种植位置,进行不翻瓣种植含即刻种植,在种植体扭矩达到略大于35Ncm时,合并即刻负重。在永久冠修复后持续观察追踪6~12个月,用研究纪录结果探讨并比较不翻瓣种植合并即刻负重用于常规种植与即刻负重的成功率。不翻瓣种植手术有软组织愈合快、对血液供应的干扰最小和术后出血少等优点。即刻负重是在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修复缺失牙,与传统的种植修复手段相比,减少了手术的次数,缩短了修复时间。不翻瓣种植同期负重将二者的优点整合,既能降低患者术后的不适感,保证术后组织的快速愈合又能更快恢复患者的语言、咀嚼功能与美观,但不翻瓣种植包含常规种植与即刻种植,加上同期负重对种植体骨结合及术后远期效果评价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分析,呈现不翻瓣常规种植与即刻种植加上同期负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更进一步的指标。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台北市某一口腔门诊接受不翻瓣种植的患者10例。通过临床病例分析,针对每位患者口腔问题,进行术前完整的评估。根据患者口腔问题情况及术前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符合条件的位置,采用不翻瓣的种植技术进行治疗,共24枚种植体。将上述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6例共11颗因无法保留于拔除后进行不翻瓣即刻种植手术,第二组5例共13颗为牙缺失需进行不翻瓣常规种植手术,十位患者中有一位患者同时接受了常规种植与即刻种植,两组的种植体扭矩皆略大于35Ncm并于术后以树脂临时冠即刻负重。患者于术前进行临床检查以及X线影像学检查,评估种植区骨高度、骨宽度以及骨质密度,制定治疗计划。4例患者使用Nobel Direct?Groovy一段式种植体,6例使用Nobel Replace?Groovy二段式种植体。行不翻瓣即刻种植的患者于拔牙后清除拔牙窝内肉芽组织及剩余的牙周膜并用生理盐水冲洗,使用牙周探针检查拔牙窝内骨壁,确定骨壁完整后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扭矩控制在略大于35Ncm,并于术后完成树脂临时冠修复即刻负重。行常规种植的患者依据术前检查的结果,确定植入点后,使用牙周探针刺入测量软组织高度,再使用先锋钻在预定的位点钻透黏膜进入牙槽骨,最后植入种植体扭矩控制在略大于35Ncm,同样于术后完成树脂临时冠修复即刻负重。在种植体植入后的第2~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观察骨结合,并视情况完成永久冠修复。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相比,第一组的患者在术后有轻微肿胀疼痛的感觉,而第二组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均无肿胀疼痛。第一组成功率100%(11/11),而第二组成功率92.3%(12/13),术后2~3个月回访的患者中有9位患者在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良好,临床检查观察到种植体无松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牙龈无退缩。永久冠修复后6~12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良好,临床检查种植体无松动,无牙龈退缩及种植体暴露。结论:限于本临床研究条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筛选对于某些符合条件的种植手术区,不翻瓣种植即刻修复相较于常规需要翻瓣的种植手术简化了手术步骤与患者的就诊次数和时间,无论是拔牙后即刻种植还是缺牙区的延期种植,使用不翻瓣的微创方式均可大幅降低患者术后不适感。2.对于符合即刻种植的适应症,或缺牙区骨高度、宽度与骨质密度及角化牙龈量足够的患者进行不翻瓣种植,只要在种植体植入后扭矩大于35Ncm,前牙后牙均可术后即刻负重,且利于骨结合。3.不翻瓣种植手术较翻瓣种植手术对患者完整术前评估要求要更为严格,如此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王泽源[2](2020)在《基于3D打印的新型种植体加工优化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需要修复口腔牙齿的人群越来越庞大,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牙列缺失患者选择牙种植法修复牙齿。牙种植体修复涉及口腔医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难题。市面上种植体受到传统机加工制造方式的限制,导致其只能满足一种性能要求,不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本文利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制造复杂结构的特点,结合口腔种植学相关理论,对种植体的创新结构设计、加工优化、性能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基于口腔种植学相关理论,将结构拼接概念引入种植体结构设计中,通过结构拼接实现性能拼接;在保留V型螺纹的基础上,拼接反支撑螺纹和多孔结构,得到一种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且稳定性更好的新型结构种植体,进行加工制备。(2)分析反支撑螺纹-多孔式种植体的加工结构特点,针对其加工前期数据处理进行优化,对成型质量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总体积误差关于成型方向和分层厚度的优化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单目标优化对新型一段式种植体加工质量模型进行求解。(3)对种植体和头骨进行模拟种植,截取并建立种植后期状态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新型种植体和普通V型种植体的等效应力分布,分别从生物应力相容性和后期稳定性两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4)模拟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建立结合后的实体模型;将实体模型放入环境模型中,对新型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进行实际测量实验;根据14801标准组装疲劳试件,对新型3D打印纯钛种植体模型的疲劳寿命进行力学性能检测。本文采用结构拼接的思想,设计一种新型结构的一段式种植体,通过性能研究实现性能拼接,利用遗传算法对新型种植体成型质量进行单目标优化,得出最优的成型方向与分层厚度,实验结果表明,性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张浩[3](2018)在《复合基台种植体的有限元分析与疲劳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种植牙由种植体和人工牙冠组成,而种植体由固位体和基台组成,其中固位体深埋于颌骨内并与骨组织产生骨结合,起到牙根的作用;人工牙冠镶嵌于基台顶部,固位体与骨结合的面积是种植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实际的种植手术中,在患者的颌骨骨板比较薄或下颌神经管到牙槽嵴顶距离比较短的情况下,经常需要将固位体倾斜种植,以保证固位体与骨结合面积足量,而倾斜种植为保证牙冠的直立需要种植体具有角度调整功能;另外,在半口和整体种植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植体配合使用,所以须保证种植体之间的平行度,这要求种植体具有灵活的角度调整功能。复合基台种植体在结构上很好的解决了牙齿种植过程中角度和高度的调整问题,但其结构的复杂化是否会引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变化目前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故对复合基台种植体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种植体及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根据种植体和颌骨的结构特点,基于两段式种植体及复合基台种植体的部分技术参数,运用SolidWorks建立两段式种植体和不同角度的复合基台种植体三维实体模型;利用CBCT图像,结合逆向建模软件Mimics建立具有高度几何相似度的下颌骨(无牙列)三维实体模型,并使用Geomagic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优化。最后,模拟种植体与颌骨的骨结合,建立种植体与颌骨的装配模型,为有限元分析提供模型基础。2、基于复合基台种植体的有限元分析。通过在Hypermesh软件对有限元模型设置材料属性、划分网格、定义约束和接触、施加载荷等步骤,定义基于种植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在Abaqus软件中分析两段式种植体及多种角度的复合基台种植体在咬合力的作用下的应力分布;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每种种植体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对相同载荷条件下,竖直两段式种植体和竖直复合基台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基台角度的变化对复合基台种植体的应力分布的影响,探究复合基台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特性。3、种植体疲劳实验分析研究。搭建了模拟种植体疲劳加载实验平台,对不同角度的复合基台种植体和两段式种植体进行疲劳加载,使用电镜扫描方法扫描实验种植体加载前后的表面形态;通过疲劳试验机输出的位置数据及电镜扫描图片分析对比两段式种植体与竖直复合基台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特性,进一步探索角度变化对复合基台种植体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验证种植体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冯志俊[4](2013)在《309枚种植义齿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种植义齿固定修复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6月—2009年5月为232例患者植入了309颗种植体,术后39个月种植体稳固,种植体系统分别为一段式Ti螺旋形种植体(前牙区)、一段式Ti叶状种植体(后牙区)。随访35年。结果:经过5年的观察,在总共309枚种植体中,螺旋形189枚,成功169枚;叶状120枚,成功111枚。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是保证种植成功的前提条件,术后合理使用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是种植牙成功的关键因素。
孙建平,张勇,王浩,金虹[5](2009)在《种植义齿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栗兴超,董福生,石培凯,张旭东,李建英[6](2008)在《一段式种植修复前牙即刻负重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948例一段式纯钛人工牙种植体前牙缺失种植修复即刻负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3年1月2007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颅颌面种植中心经治的资料完整的948例前牙缺失人工牙种植修复即刻负重病例(共计植入1419颗一段式纯钛人工牙种植体)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19颗一段式纯钛人工牙种植体前牙种植术后随访6个月14年,失败76颗,成功率94.64%;未发现与种植术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HBIC一段式柱状异形螺纹纯钛人工牙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且操作简单,能够较好满足临床前牙缺失患者种植修复即刻负重的要求。
任杰,任同才[7](2007)在《CDIC种植体的临床运用及远期观察》文中提出我科自1993年以来采用CDIC种植系统不同类型的种植体对689例患者实施1266枚人工种植牙修复,随诊观察14年成功率92.7%,临床效果满意。作者对种植成功及失败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认为严格选择适应症,精心手术操作,合理的修复,种植体的设计及患者的正确使用都是种植能否长期成功的关键。
周伏保,陈海[8](2006)在《CDIC人工种植牙技术的临床应用与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DIC人工种植牙技术的临床应用经验以及五年的观察效果。方法:采用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中心研制的CDIC系列种植体及一期法植入技术,前牙植入一段式锥状螺旋种植体后即刻修复,后牙植入组合式柱状螺旋种植体,术后6~8个月做上部牙冠固定修复。结果:对18例患者,51枚种植体植入与修复后五年的临床观察,16枚前牙及34枚后牙均存活,上部义齿使用正常。仅一枚种植体在植入后一月因咬硬物松动取出。结论:应用人工种植义齿修复技术,可最大程度地使失牙患者获得比传统义齿修复更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钱家生,朱虹青,欧阳芳瑾,顾三妹,田奇[9](2003)在《应用一段式骨内种植体的五年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一段式骨内种植体种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 1992年 9月至 1996年 11月间应用CDIC纯钛一段式骨内种植体对 12 7例患者采用 3种植入方法进行了 2 0 1颗人工牙种植修复。结果 :经 5年临床观察 2 0 1颗种植体中成功 177颗 ,失败 2 4颗 ,5年总成功率 88%。其中即刻种植成功率 84 .4 % (38/ 4 5 ) ;早期种植成功率为 87.9% (5 1/ 5 8) ;延期种植成功率 89.8% (88/ 98)。结论 :种植体修复取得长期成功除了种植材料本身性能及设计 ,也取决于严格的病例选择 ,熟练掌握外科手术技巧 ,精确的种植义齿修复系统及长期种植体保健和口腔卫生
李瑞,洪炯,程礼斌,刘兴坤,顾俊[10](2003)在《CDIC一段式螺旋状种植体8年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1994~2001年8年中使用一段式CDIC螺旋状种植体修复前牙区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患者选用60枚CDIC一段式种植体进行修复。分别在修复后行使功能1~2a、3~5a、6~8a时检查并记录各种植体的牙龈出血指数、松动度指数、龈沟深度、菌斑牙石指数、X线表现指数及临床问卷调查研究,按Mckinney的各指征成功标准计算成功率。结果 6~8a成功率为58.83%,3~5a成功率为86.67%,1~2a成功率为96.67%。结论CDIC一段式螺旋状种植体修复前牙区牙列缺损5a内成功率在85%以上,5a后成功率逐步下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病例选择 |
| 2.设备器械 |
| 3.术前准备 |
| 4.手术方式 |
| 5.术后评价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不翻瓣种植即刻负重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 |
| 1.1.2 牙科种植体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研究现状 |
| 1.2.2 种植体性能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 第二章 新型一段式种植体结构设计 |
| 2.1 种植体结构设计原则 |
| 2.1.1 骨结合理论 |
| 2.1.2 牙种植体力学性能 |
| 2.1.3 骨生理学 |
| 2.2 新型种植体结构设计 |
| 2.2.1 螺纹部分结构设计 |
| 2.2.2 种植体多孔部分结构设计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反支撑螺纹-多孔一段式种植体加工优化 |
| 3.1 新型种植体的结构特点及优化参数 |
| 3.2 前期数据处理优化基本理论 |
| 3.2.1 种植体模型STL文件导出的影响 |
| 3.2.2 基于STL文件的种植体模型分层处理的影响 |
| 3.3 种植体前期数据处理优化 |
| 3.3.1 成型质量的量化处理 |
| 3.3.2 成型质量的函数表达 |
| 3.3.3 基于遗传算法的成型质量的模型求解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种植体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 4.1 引言 |
| 4.2 建立种植模型 |
| 4.2.1 模拟种植 |
| 4.2.2 截取分析对象 |
| 4.3 反支撑螺纹-多孔式种植体种植模型参数设置 |
| 4.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 4.4.1 普通V型螺纹种植体 |
| 4.4.2 反支撑螺纹-多孔一段式种植体 |
| 4.4.3 结果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种植体性能体外模拟实验 |
| 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 5.2 反支撑螺纹-多孔式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体外模拟测量实验 |
| 5.2.1 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及其测量方法理论 |
| 5.2.2 稳定性体外模拟测量 |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 5.3 反支撑螺纹-多孔式种植体体外疲劳循环试验 |
| 5.3.1 种植体的疲劳特性及其试验标准 |
| 5.3.2 体外疲劳循环试验 |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种植体生物力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种植体及口腔颌骨三维模型的研究现状 |
| 1.2.2 种植体模型生物力学分析的研究现状 |
| 1.2.3 种植体的疲劳力学实验的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口腔种植体的理论基础 |
| 2.1 种植体及牙周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 |
| 2.1.1 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特性 |
| 2.1.2 牙周组织及颌骨的力学特性 |
| 2.2 种植体的结构及分类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复合基台种植体及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 3.1 种植体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 3.2 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 3.2.1 下颌骨模型的建立方法 |
| 3.2.2 建立下颌骨模型的软件选用 |
| 3.2.3 下颌骨模型的建立 |
| 3.3 下颌骨种植体装配模型的建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种植体在下颌骨中的有限元分析 |
| 4.1 种植体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 4.1.1 生物力学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
| 4.1.2 有限元分析的原理及步骤 |
| 4.1.3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用 |
| 4.2 种植体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 4.2.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条件假设 |
| 4.2.2 模型的导入 |
| 4.2.3 设置材料属性 |
| 4.2.4 网格的划分 |
| 4.2.5 定义约束和接触 |
| 4.2.6 施加载荷 |
| 4.2.7 导入ABAQUS进行有限元计算 |
| 4.3 两段式种植体有限元分析结果 |
| 4.4 复合基台种植体有限元分析结果 |
| 4.4.1 竖直复合基台种植体在静力学下的分析结果 |
| 4.4.2 15度倾角复合基台种植体在静力学下的分析结果 |
| 4.4.3 30度倾角复合基台种植体在静力学下的分析结果 |
| 4.4.4 45度倾角复合基台种植体在静力学下的分析结果 |
| 4.5 结果的讨论 |
| 4.5.1 两段式种植体与竖直复合基台种植体结果的讨论 |
| 4.5.2 不同角度的复合基台种植体结果的讨论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复合基台种植体的力学分析实验 |
| 5.1 种植体力学实验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 5.2 实验前预处理 |
| 5.3 模拟种植系统装备的制备 |
| 5.3.1 种植模具的制备 |
| 5.3.2 种植体的预紧 |
| 5.4 种植体的疲劳加载 |
| 5.4.1 种植体的夹具的设计 |
| 5.4.2 种植体的加载 |
| 5.5 加载实验后处理 |
| 5.6 本章小结 |
|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种植材料 |
| 1.3 病例选择与术前准备 |
| 1.4 手术植入与修复 |
| 1.5 随访观察与成功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 料 与 方 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材料 |
| 1.2.1 种植体: |
| 1.2.2 植骨材料: |
| 1.2.3 种植机及主要工具: |
| 1.3 方法 |
| 1.3.1 术前准备: |
| 1.3.2 种植体的选择: |
| 1.3.3 手术操作 |
| 1.3.3.1 螺纹状种植体植入方法: |
| 1.3.3.2 叶状种植体植入方法: |
| 1.3.3.3 植骨方法: |
| 1.3.4 术后护理: |
| 1.3.5 复诊及效果评价: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3.1 种植病例及种植体的选择: |
| 3.2 种植窝洞的制备: |
| 3.3 植骨操作: |
| 3.4 良好的牙冠修复和正确的使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例选择 |
| 1.3 术前、术后处理 |
| 1.4 种植方法 |
| 1.5 成功率评估标准[2, 3]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种植体类型选择 |
| 3.2 影响种植体成功的因素 |
| 3.3 拔牙后即刻牙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