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银辉[1](2020)在《食用菌菇房环境CFD分析及通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栽培菇房能够创造出适合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可以满足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求。随着生产规模化和工厂化发展,食用菌栽培菇房结构逐渐大型化,导致环境因子分布不均匀性增加,部分位置存在热量堆积现象,对通风部件和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利用CFD技术分析食用菌菇房内环境状况,优化通风结构配置,改进菇房结构,改善气流流动状况和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为食用菌生长提供良好的发育环境。本文以镇江某公司的草菇栽培菇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环境分布情况,建立CFD模型,并进行环境测量试验和食用菌生长活动测量试验,进行CFD模拟并验证,进而改进菇房结构。主要研究内容为:(1)建立了菇房环境的CFD模型。通过分析菇房内流体的运动特性,选择相应的控制方程,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壁面函数法,构建适合于菇房内部环境CFD分析的数值模型。(2)开展了菇房生产状态下的环境分布测量试验,进行菇房环境分析,获得菇房内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大、小型两种菇房的试验结果显示,生产中小型菇房内温度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培养料为主要热源,其温度最高为32.5℃,培养料层之间的温度稍低为30~32℃;室内过道内的温度最低为29~31℃,其中菇房底层的温度普遍较低29~31℃。大型菇房内温度变化及分布规律与之相似。为获取CFD分析所需参数,进行了草菇呼吸作用试验,以计算呼吸热量,并使用菇房能量平衡模型对之进行验证,两种估算方法所得呼吸热量相差10%。测量培养料的含水量22.67%,计算得其比热容1.125 MJ/(m3·℃)和导热系数0.135 W/(m·℃)。将测得参数用于后续菇房环境CFD建模和分析。(3)分析菇房内气流分布和温度变化,进行菇房环境CFD非稳态模拟。结果显示:菇房的通风方式为紊流射流,其中小型菇房存在射流流股摆荡的情况,影响菇房内气流均匀分布;大型菇房存在射流贴壁附流的现象,使得菇房内温度上下分层。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4℃,吻合性较好。(4)研究菇房通风优化方案。在小型菇房通风优化方案研究中,保持菇房总进风口流量不变,改变送风孔直径,分析送风孔出口风速对菇房内各层栽培架之间气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送风孔直径越小,其出口风速越高,菇房内各培养料层间平均风速越大,速度均匀性越差,较好的出口风速为15m/s左右。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回风口高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回风口位于上部所得的温度均匀性最好。对于大型菇房结构,分析了三种通风方案。结果显示:单送风管道仍可以用于大型菇房结构。在双送风管道情况,气流贴壁面向下流动时,存在温度梯度分布,通过提高底层培养料高度至0.4m,将回风口及出风口设置在上层,可以减少菇房内温度不均匀分布;气流贴附培养架向下流动时,送风管道距壁面0.40m,距培养架0.15m时,可以获得较为均匀的温度分布。
张晓文,王志冉,周增产,姚涛,曲维明,陈立振[2](2020)在《集装箱设施化菇房的研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装箱设施化菇房是专门用于食用菌立体栽培的小型生产装置,其主体由标准的40尺高柜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壳体。该菇房是由移动式栽培架系统、通风系统、空调系统、加湿系统、照明补光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构成。该菇房合理利用了垂直与横向的空间,实现了高密度栽培食用菌,同时能够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实现了食用菌的高效生产。
章一楠[3](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出菇温室数字化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入地发展,食用菌产业已逐步由人工栽培生产转向工厂化生产,使得食用菌出菇质量、生产成本及栽培效率得到显着提升。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重点集中于装袋、包装等环节,对于出菇阶段栽培环境调控技术研究不深入、不全面,存在日常监测不准确、系统控制水平低等问题,这成为制约食用菌生产进一步工厂化、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针对食用菌出菇栽培阶段环境监控技术不完善、不成熟等问题,依托宁夏彭阳县闽宁科技示范园杏鲍菇生产基地,在分析研究杏鲍菇出菇阶段生长特性的基础上,以杏鲍菇出菇温室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监控系统。针对出菇温室数量多、分布广、数据不易采集的问题,考虑到栽培基地布线难度大的现状,提出了基于ZigBee无线传输技术搭建系统传感器网络,解决了传统有线监测系统布线成本高、后期不易维护等困难。为解决无法远程监控出菇温室环境的问题,将云平台技术引入食用菌生产监测中,设计实现了远程实时获取监测数据的同时,并可云端下载提取历史数据。针对出菇温室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复杂,传统控制方法难以有效调控的问题,建立了出菇温室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PID控制和模糊控制进行调控的方法,并在Matlab环境下对传统PID控制器和融合模糊控制理论的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器能更迅速地对出菇温室环境进行调控。最后,基于装配了喷淋、通气装置的出菇温室单间模型,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系统监测功能实验,验证了设计系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完成了出菇温室单间模型环境调控实验,验证了模糊PID控制器具有更优的调控性能,其抗干扰能力、响应时间均优于PID控制器。同时,完成了系统无线传输能力测试,验证了系统的通信能力符合传输需求,表明ZigBee网络在障碍物环境下通信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经过在杏鲍菇种植基地的实地试验,分析表明系统能够全天候稳定可靠运行,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用菌出菇环境。
杜红慧[4](2019)在《基于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湿帘-制冷机联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温度与湿度是食用菌生长环境中两个重要因子,可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周期、整体产量与出菇品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温度常达到35℃以上,超出大多数食用菌栽培所要求温度范围。湿帘与制冷机是菇房常用降温设施,制冷机降温快,控温准确,但易使空气干燥,湿帘降温同时可增湿,节能效果显着。制冷能力有限,易受外部环境干扰,降温不均匀等问题,是限制湿帘在食用菌栽培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对湿帘进行正压式结构改造,提升其在菇房中的使用性能。用通风筒连接风机与湿帘,安装于菇房中间顶部位置,外部空气由风机引入通风筒,经湿帘降温增湿自上而下在菇房内循环。风机与集风筒间加装制冷机,实现湿帘制冷模式与湿帘-制冷机联合制冷模式切换。按照菇房降温通风运行模式,以台达DVP30EX2型PLC为核心控制器,完成检测输入、运算控制、指令执行各功能模块软硬件设计。根据菇房面积与降温范围,选择UDDD15.2/80型空气冷却器作为湿帘-制冷机系统主要用电器,并对辅助的压缩机、水泵、电动百叶窗等电器型号进行选用。湿帘-制冷机系统经自动化改造后,可依据温湿度控制要求智能切换降温方式及通风循环模式。采用单因子变换法,测定通风模式、循环水流量、循环水温等因子对设备降温效果影响。经试验发现:(1)湿帘-制冷机设施控制菇房与外部空气流通,温度波动小于1.5℃,相对湿度变化小于5%。(2)湿帘制冷模式,循环水温越低室内降温幅度越大,供应21℃冷水,可使菇房湿度最低降到23.1℃。(3)循环水流量为4.2 t/h时,湿帘纸润湿情况良好,保证蒸发与热传递吸热效果。运行湿帘降温模式,进行红平菇、榆黄蘑栽培,与在制冷机降温菇房生长情况对比。湿帘运行提高空气湿度与流动性,使红平菇、榆黄蘑增产40%左右,生产周期缩短1-2天,节电约35%。运行湿帘-制冷机联合降温模式,进行秀珍菇与猴头菇栽培,与在制冷机降温菇房生长情况对比,秀珍菇增产20.1%,猴头菇增产59.16%,且猴头菇出现菜花状子实体概率降低。湿帘-制冷机降温系统改造初步达到控制菇房环境条件,节约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白伍云[5](2019)在《冷刺激时间对3个平菇品种工厂化出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对新科106、新科107、新科108三个平菇品种出菇菌袋进行2~4℃不同时间的冷刺激后出菇试验,结果三个品种现蕾时间均提前,出菇整齐度、现蕾数量和头潮菇的产量明显提高。综合考虑冷刺激效果、成本,新科106冷刺激4 d效果最佳,新科107、新科108均冷刺激3 d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对工厂化平菇生产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刘永志[6](2019)在《金针菇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生物合成诱导因子的初步筛选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作为现代工厂化生产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品种,金针菇的产量逐年递增,已经处于产量的顶端,但其品质却处于平稳状态。因此,金针菇产业由提高产量和生产规模向提升金针菇品质转变,已经成为金针菇工厂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金针菇中氨基酸含量丰富,尤其是精氨酸和赖氨酸所占比重高于其他食用菌品种。在金针菇的生产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已经成为提高金针菇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对金针菇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的检测方法,添加不同的诱导因子诱导菌丝体和子实体阶段积累精氨酸或赖氨酸以及响应面法优化最佳诱导条件,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参与柠檬酸调控赖氨酸生物合成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氨基酸提取方法多样,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物种间氨基酸的提取方法,最后确定研磨后超声破碎2 h的方法;本文采用传统分光光度法测定精氨酸和赖氨酸的方法方便快速有效且成本低廉。采用坂口试剂法即α-萘酚在碱性条件下与精氨酸反应后产生颜色反应,在波长为535 nm处测得相应的OD值;在铜离子影响下,在波长为480 nm处茚三酮与赖氨酸反应生成最高波峰,测得相应OD值。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的OD值与建立的精氨酸和赖氨酸标准曲线进行换算,得到相应的氨基酸含量。相较于氨基酸分析仪及UPLC法测定的结果显示该方法稳定可靠。通过在菌丝体阶段添加不同的诱导因子(氮源、有机酸、无机盐、植物激素)来诱导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变化,进而筛选合适的诱导因子来增加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检测硫酸铵、硝酸钠和尿素三种常用氮源对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40 mM硫酸铵相比其他氮源,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最高。有机酸对于食用菌的诱导作用显着,结果表明100μM柠檬酸对金针菇赖氨酸的含量有促进作用,相比对照提高了12.91%,苹果酸没有明显增加效果。金属盐离子钙和锌对于食用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本文采用200、400和600μM硫酸钙和硫酸锌对金针菇进行诱导,结果显示200、400 μM硫酸钙和硫酸锌对精氨酸有促进作用,相比对照提高了10.27%(6.94%)和9.93%(4.13%),对赖氨酸无明显增加效果;盐胁迫会对氨同化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氨基酸合成,因此添加100、500和1000 μM氯化钠进行诱导,结果显示500 μM氯化钠会诱导精氨酸的增加,相比对照提高了 5.51%,但生物量明显下降,赖氨酸无明显变化;亚硫酸钠对植物中氨基酸代谢有影响,因此,添加100、500和1000μM亚硫酸钠,结果显示500 μM亚硫酸钠会诱导精氨酸的合成,生物量显着减少,赖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硼是植物营养的关键因子,对氨基酸积累有促进作用,添加100、500和1000 μM硼酸钠后,精氨酸无显着变化,500和1000 μM诱导下,赖氨酸含量显着减少。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营养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添加100、500和1000 μM水杨酸对金针菇进行诱导,结果显示500和1000μM水杨酸会明显减少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通过初步筛选,确定了 100μM柠檬酸的诱导对金针菇赖氨酸的含量促进效果最佳。然后,对柠檬酸诱导进行不同浓度和时间的复筛。结果表明100 μM柠檬酸的诱导增加了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5.53%和4.68%,并且提高了赖氨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和对照相比提高了 12.87%和8.71%,添加100μM柠檬酸诱导不同时间来检测赖氨酸的含量,结果显示诱导12、36和48 h后赖氨酸均有增加,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2.52%、7.11%和12.87%。在柠檬酸诱导下,结果表明最佳的诱导浓度为100 μM和诱导时间为48 h。通过响应面法设计实验,优化最佳的诱导时间和诱导浓度,以期达到最佳的赖氨酸含量。实验得出最佳诱导时间和浓度为33.18 h和138.26 μM,得到的理论赖氨酸的含量为33.92 mg/g DW,对此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到的数据分别为32.43、33.45、33.78 mg/g DW,理论结果较为准确。将柠檬酸诱导应用于工厂化栽培过程中,结果显示,添加不同含量的1 mM柠檬酸诱导2天后,结果添加0.36 L柠檬酸后子实体赖氨酸含量增幅最高,提高了 10.36%。当添加0.36 L 1 mM柠檬酸诱导3天后赖氨酸增幅最高,提高了 12.86%。在柠檬酸诱导赖氨酸的过程中,通过检测赖氨酸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和氨基酸及能量代谢调控因子后,随着赖氨酸含量的增加,AMPK的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检测AMPK磷酸化水平发现AMPK磷酸化水平升高。因此,构建了AMPK基因的沉默转化子,阻断AMPK信号,结果赖氨酸增加的效果消失。表明AMPK参与了金针菇中柠檬酸诱导赖氨酸生物合成的调控过程。
陈生钢[7](2019)在《食用菌培养基拌料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食用菌栽培的主流发展趋势时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生产多以工厂化为主,其培养基拌料过程也多以机械化为主,现已成为宁夏南部山区菌草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食用菌在生长期间易受气候和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对其生长发育的过程有一定的制约,根据前相关研究人员对杏鲍菇的研究已经得出杏鲍菇在13℃-15℃,生长环境湿度为85%-90%时有利于原基形成;当环境为15℃-17℃,周围湿度为时有利于子实体生长。即使如此,仍然存在栽培周期较长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溯源入手,探究培养料的吸湿特性及其与颗粒度大小的内在关系,以寻求缩短栽培周期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原料入手,对杏鲍菇培养基原料成分的生物特性及颗粒度大小对吸湿效果进行分析、试验,探究玉米芯、秸秆、紫花苜蓿等原料的吸湿速率及达到吸湿饱和所需要的时间。在拌料时对培养基湿度方面的要求提供有效的试验数据。在对试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软件分析的处理,得到了宁夏南部山区在夏季时玉米芯颗粒度为0.8cm和1cm混合,加水水温为18℃(±3℃)时,培养料玉米芯的吸水率最快,在16到18小时就可以达到培养基所需湿度,相比以前工厂一次预湿缩短了 4-6h,轻简化食用菌培育周期,在培养基拌料预湿阶段提高效率。基于试验得出的数据,对现场拌料及预湿进行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融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远程监控技术,上位机组态技术,对现有有设备的控制系统进行搭建设计,安装监测和控制的相关硬件,设计控制系统程序,搭建上位机监控界面,以求达到监测湿度的目的,提高工作质量和资源利用率。能够同时对五个预湿料斗车里的预湿情况进行分布式监测,并对每个预湿料斗车的喷淋器等加湿设备进行自动和手动控制。由现场验证分析可以看出,该系统数据传输打破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能够在食用菌培养基拌料预湿时进行湿度的精准监测,为进一步研究拌料时对湿度的监测和控制以及建立完善对培养基原料湿度要求机制建立了有价值参考例子。现如今此套监控系统已经投入生产使用,并且在当地得到了商户的一致好评。
杨笑然[8](2019)在《热带作物基质对3种侧耳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团队初步研究发现,橡胶木屑、木薯秸秆等热带作物基质可替代传统木屑进行食用菌栽培,并能够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海藻糖含量。预试验发现,以橡胶木屑、木薯秸秆2种热带作物基质替代传统硬杂木屑比例过高会抑制菌丝生长。因此,以传统硬杂木屑(78%)配方作对照,热带作物基质添加比例设3个配方处理,分别为20%、40%、60%。辅料均为20%麦麸、1%石灰、1%石膏。每个配方50袋,重复3次。研究热带作物基质对平菇、杏鲍菇、榆黄蘑等3种侧耳属食用菌的菌丝生长、生育期、木质纤维素利用、胞外酶活性、子实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揭示营养利用规律,筛选出适宜的热带作物基质最佳配方,旨在为侧耳属及其他食用菌提供来源丰富的速生基质,为提高热带作物基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获得系列结果:1、热带作物基质对平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1)木薯秸秆的影响木薯秸秆添加量不同,对平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但产量品质均好于对照。以40%配方(基质容重为0.18g/cm3、总孔隙度79.97%)最佳,与对照相比,表现为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促进菌丝生长速度快,生育期短,增产27.7%,子实体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较高,商品性状最优。(2)橡胶木屑的影响橡胶木屑添加量不同,对平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由于橡胶木屑颗粒较小,容重较大,因此以添加量较少的20%配方(容重为0.24g/cm3、总孔隙度78.09%)影响最佳,表现为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最大,商品性状最优,但是生长速度、生育期与对照相似,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低于40%配方。60%配方虽然在各方面不如前2个配方,但产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似。两种热带作物基质相比较,40%木薯秸秆配方比20%橡胶木屑配方产量高14.4%。2、热带作物基质对杏鲍菇营养利用影响的研究(1)木薯秸秆的影响木薯秸秆添加量不同,对杏鲍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但产量品质均好于对照。以40%配方(容重0.18g/cm3、总孔隙度79.97%)最佳,与对照相比,其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促进菌丝生长速度快,产量与生物学效率极显着提升,子实体的维生素C含量高,商品性状最优。(2)橡胶木屑的影响橡胶木屑添加量不同,对杏鲍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以40%配方(容重0.26g/cm3、总孔隙度83.82%)影响最优,表现为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产量与生物学效率最高,增产30.3%,商品性状最优,单个子实体最大。虽然生长速度、生育期与对照相似,但产量极显着高于对照,商品性状得以提升,子实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高。橡胶木屑具有改善出菇品质的利用价值。两种热带作物基质相比较,40%橡胶木屑配方比40%木薯秸秆配方产量高8.50%。3、热带作物基质对榆黄蘑营养利用影响的研究(1)橡胶木屑的影响橡胶木屑添加量不同,对榆黄蘑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20%和40%配方优于对照,以40%配方(容重为0.26g/cm3、总孔隙度83.82%)影响最佳,表现为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增产12.9%,商品性状最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高,但是生长速度、生育期与对照相似。60%配方虽然在各方面与对照相似,但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高于对照。橡胶木屑可以部分替代传统木屑,并对子实体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木薯秸秆的影响木薯秸秆3个配方对榆黄蘑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但都能够有效促进榆黄蘑产量、商品性状和品质的提升。其中,40%配方(容重0.18g/cm3、总孔隙度79.97%)表现最优,与对照相比,胞外酶活性高,木质纤维素降解率高,生育期短,产量及商品性状最优。3个配方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相比于对照显着提高。两种热带作物基质相比较,40%橡胶木屑配方比40%木薯秸秆配方产量高5.5%。4、3种侧耳的营养利用规律随着生长的进行,木质素酶活性下降,纤维素酶与半纤维素酶活性上升,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与酶活性呈正相关。3种侧耳在满袋期后对木质素的降解利用减弱,对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降解利用增强。筛选出的新基质配方优化了栽培料结构,促进菌丝胞外酶的分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增强,降解率增大,实现增产优产的效果。
王丽娜[9](2019)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经营绩效研究:与农户相对照》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食用菌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零星分散的小农生产,使食用菌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而工厂化生产是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给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厂化生产可以实现食用菌周年化生产,缓解散养户季节性生产造成的食用菌阶段性供应不足的问题,保持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投入成本过高,如何提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生产收益和生产绩效是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山东省食用菌主产区的生产农户和工厂化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收集相关调查问卷后,基于调研数据,对食用菌工厂化和农户生产的生产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调研的41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中,平均生产成本由低到高依次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和双孢菇。从收益情况看,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的平均收益最好,其次为杏鲍菇和金针菇,平菇的工厂化生产平均收益状况较其他三种食用菌差。相比较而言,平菇在工厂化生产和农户生产的两种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绩效都较好,但更适宜农户进行生产,金针菇在两种模式下的绩效水平相差较大,在当前市场和环保政策的约束下更适宜于进行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食用菌种植农户和工厂化生产的生产收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净收益水平均受到食用菌销售价格、食用菌年产量、原材料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的影响。采用DEA模型对两种生产模式下的生产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食用菌生产企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都要高于食用菌生产农户,并且生产经营规模相对于食用菌生产农户更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生产效率受到机械化程度、生产管理水平、加工产品种类和生产年限的影响。
刘倩[10](2019)在《山东省食用菌生产户结构、行为及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是中国食用菌生产大省,食用菌生产不仅改善了农业种植结构,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何整合食用菌产业结构、规范食用菌生产户行为、提高食用菌产业绩效,成为食用菌产业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议题。本文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经典范式,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食用菌生产户特征、食用菌生产户横向合作程度、食用菌种植效益与效率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山东省食用菌生产仍然处于小规模分散种植阶段,空间布局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同质化严重、贸易壁垒高、产业扶持政策匮乏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生产户生存能力的提升。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应对市场竞争,部分食用菌生产户选择参与横向合作。从山东省17地市的249份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参与横向合作的生产户比例为34.94%,大部分参与合作社的年限主要集中在4-10年,生产户在获取菌棒和参与技术培训方面的合作化程度比较高。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山东省食用菌生产户参与横向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样本生产户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食用菌年产量、种植年限、专业化程度以及入社对增加收入的认知对生产户参与横向合作意愿的影响较为显着。对参与横向合作的生产户与独立经营的生产户的成本、收益水平和成本收益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参与横向合作的生产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绩效高于独立经营的生产户;利用DEA数据包络法,对平菇生产户的技术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平菇生产户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轻微无效,规模效率较为有效;参与横向合作的生产户技术效率均值较高,行为绩效优于独立经营的生产户。为优化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组织结构,改善食用菌生产户行为,提高食用菌生产户的经营绩效,需要规范食用菌生产户种植管理行为,提升食用菌种植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合作组织,提高食用菌生产户的组织化程度;强化政府职能落实,改善食用菌产业组织政策环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 1.2.2 CFD技术在设施环境应用的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菇房环境CFD模型构建 |
| 2.1 菇房模型 |
| 2.1.1 菇房三维模型 |
| 2.1.2 网格划分 |
| 2.2 菇房环境CFD数值模型 |
| 2.2.1 控制方程 |
| 2.2.2 湍流模型 |
| 2.2.3 壁面函数法 |
| 2.3 边界条件 |
| 2.3.1 入口边界与出口边界 |
| 2.3.2 围护结构传热边界 |
| 2.3.3 培养料属性 |
| 2.4 微分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菇房环境测量试验分析 |
| 3.1 菇房结构 |
| 3.2 试验方案及内容 |
| 3.2.1 菇房环境测量 |
| 3.2.2 食用菌生长活动测量 |
| 3.3 环境测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
| 3.3.1 小型菇房温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
| 3.3.2 大型菇房温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
| 3.4 草菇呼吸作用实验结果及分析 |
| 3.4.1 草菇呼吸作用实验结果 |
| 3.4.2 草菇的呼吸速率 |
| 3.4.3 草菇的呼吸热 |
| 3.4.4 菇房能量平衡方程 |
| 3.5 培养料含水率及热性质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菇房环境CFD数值模拟分析 |
| 4.1 小型菇房模拟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 4.1.1 小型菇房模拟求解设置 |
| 4.1.2 小型菇房模拟结果验证 |
| 4.1.3 小型菇房模拟结果分析 |
| 4.2 大型菇房模拟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 4.2.1 大型菇房模拟求解设置 |
| 4.2.2 大型菇房模拟结果验证 |
| 4.2.3 大型菇房模拟结果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菇房结构优化研究 |
| 5.1 小型菇房结构优化方案研究 |
| 5.1.1 菇房结构的对称化改进 |
| 5.1.2 送风孔直径对菇房内速度分布的影响 |
| 5.1.3 回风口高度对菇房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 5.2 大型菇房结构优化方案研究 |
| 5.2.1 单送风管道大型菇房结构 |
| 5.2.2 送风管道位置对菇房内气流分布的影响 |
| 5.2.3 气流贴附壁面流动情况研究 |
| 5.2.4 气流贴附培养架流动情况研究 |
| 5.2.5 新建菇房的对比试验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 1 总体设计方案 |
| 2 集装箱设施化菇房配套系统构成 |
| 2.1 通风系统 |
| 2.2 可移动式食用菌栽培架系统 |
| 2.3 空调系统 |
| 2.3.1 集装箱设施化菇房夏季降温计算 |
| 2.3.2 集装箱设施化菇房冬季加温计算 |
| 2.4 加湿系统 |
| 2.5 补光系统 |
| 2.6 自动控制系统 |
| 3 栽培试验 |
| 3.1 温、湿度变化 |
| 3.2 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状况 |
| 3.3 光照强度变化状况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 |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目标 |
| 1.5 研究内容 |
| 1.6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
| 2.1 系统应用场地及需求分析 |
| 2.2 系统主要控制参数 |
| 2.3 相关技术介绍 |
|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 3.1 数据采集层硬件设计 |
| 3.2 网络传输层设计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 4.1 温湿度传感器采集软件设计 |
| 4.2 光照度传感器采集软件设计 |
| 4.3 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软件设计 |
| 4.4 ZigBee组网软件设计 |
| 4.5 网关软件设计 |
| 4.6 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
| 4.7 出菇温室环境调控策略设计 |
| 4.8 云平台设计 |
| 4.9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 5.1 ZigBee网络测试 |
| 5.2 无线传感网与云平台通信测试 |
| 5.3 系统安装验证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湿帘设备概述 |
| 1.2 湿帘发展过程与现状 |
| 1.2.1 湿帘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过程 |
| 1.2.2 湿帘在食用菌栽培中研究现状 |
| 1.3 湿帘应用于食用菌生产的优势与问题 |
| 1.3.1 湿帘在食用菌设施生产上应用的优势 |
| 1.3.2 湿帘在食用菌栽培应用中的问题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5 技术路线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菇房湿帘正压式结构改造设计 |
| 2.1 普通湿帘在菇房应用现状与改进要点 |
| 2.1.1 湿帘在菇房中应用情况 |
| 2.1.2 菇房湿帘应用改进要点 |
| 2.2 正压式湿帘结构改造设计 |
| 2.2.1 正压式湿帘结构设计总体方案 |
| 2.2.2 正压式湿帘通风部件设计 |
| 2.2.3 正压湿帘供水管路设计 |
| 2.3 湿帘-制冷机联合制冷系统改造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菇房降温通风控制系统设计 |
| 3.1 菇房降温通风工作模式 |
| 3.2 控制系统结构与运行流程 |
| 3.3 控制系统部件与主要电器选择 |
| 3.3.1 控制系统部件 |
| 3.3.2 主要电器设备选用 |
| 3.4 菇房降温通风部分程序设计 |
| 3.4.1 降温模块运行流程图 |
| 3.4.2 通风模块运行流程图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湿帘-制冷机联合降温系统性能参数测试 |
| 4.1 制冷设备安装与运行模式 |
| 4.1.1 菇房结构与制冷设备安装 |
| 4.1.2 菇房降温通风运行模式 |
| 4.2 正压湿帘系统主要参数测试 |
| 4.2.1 通风模式的影响 |
| 4.2.2 循环水流量的影响 |
| 4.2.3 循环水温的影响 |
| 4.3 湿帘-制冷机系统与制冷机组降温能耗对比 |
| 4.3.1 湿帘模式下降温能耗测试 |
| 4.3.2 湿帘-制冷机联合降温模式下能耗测试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湿帘降温模式下高温菇栽培验证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 |
| 5.1.2 方法 |
| 5.2 试验结果 |
| 5.2.1 不同控温设备对子实体单朵菇重与总产量的影响 |
| 5.2.2 不同控温设备对子实体颜色与生长周期的影响 |
| 5.2.3 不同控温设备对耗电量的影响 |
| 5.2.4 不同控温设备对菇房CO2浓度的影响 |
| 5.3 试验分析与讨论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联动控制模式下中低温食用菌出菇验证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材料 |
| 6.1.2 方法 |
| 6.2 试验结果 |
| 6.2.1 不同控温模式对子实体单朵菇重与总产量的影响 |
| 6.2.2 不同控温设备对子实体形态影响 |
| 6.2.3 不同控温设备对耗电量的影响 |
| 6.2.4 不同控温设备对菇房 CO_2浓度的影响 |
| 6.3 试验分析与讨论 |
| 6.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2 试验处理 |
| 1.3 栽培管理方法 |
| 1.3.1 菌袋培养 |
| 1.3.2 冷刺激 |
| 1.3.3 出菇管理 |
| 1.4 试验考察内容及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小结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金针菇概述 |
| 第二节 金针菇中氨基酸代谢 |
| 2.1 精氨酸Arginine(Arg) |
| 2.2 赖氨酸Lysine(Lys) |
| 第三节 金针菇中氨基酸检测方法 |
| 第四节 影响食用菌次级代谢的因素 |
| 4.1 温度 |
| 4.2 光 |
| 4.3 外源诱导因子诱导 |
| 第五节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研究进展 |
| 第六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6.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测定方法的优化及不同诱导因子对其含量的影响 |
| 前言 |
| 第一节 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测定方法的优化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菌株 |
| 1.2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菌体培养 |
| 2.1.1 液体种子制备 |
| 2.1.2 金针菇菌丝体培养及收样方法 |
| 2.2 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金针菇氨基酸含量 |
| 2.3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金针菇氨基酸含量 |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金针菇菌丝氨基酸提取方法 |
| 3.2 金针菇菌丝中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
| 3.2.1 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金针菇中氨基酸的含量 |
| 3.2.2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金针菇中氨基酸的含量 |
| 3.2.3 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针菇中氨基酸的含量 |
| 3.3 测定金针菇中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方法的确定 |
| 4 讨论 |
| 第二节 筛选不同诱导因子对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2.1 不同诱导因子对金针菇的诱导及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测定 |
| 2.2 金针菇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 2.3 柠檬酸诱导金针菇栽培过程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筛选不同的诱导因子对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1.1 不同氮源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1.2 不同有机酸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1.3 不同无机盐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1.4 植物激素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2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于金针菇生长及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2.1 柠檬酸诱导对金针菇生长状况的影响 |
| 3.2.2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诱导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2.3 柠檬酸不同诱导时间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3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柠檬酸诱导提高金针菇赖氨酸含量 |
| 3.3.1 实验设计结果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
| 3.3.2 响应面方差分析及结果 |
| 3.3.3 响应面分析 |
| 3.4 栽培过程柠檬酸诱导金针菇赖氨酸含量的变化 |
| 4 讨论 |
| 第三章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参与柠檬酸调控金针菇赖氨酸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菌株及相关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Western Blot检测AMPK总蛋白水及磷酸化水平 |
| 2.1.1 蛋白提取 |
| 2.1.2 电泳、转膜 |
| 2.1.3 抗体杂交 |
| 2.1.4 剥离抗体后再次杂交 |
| 2.2 金针菇AMPK沉默转化子的构建 |
| 2.2.1 金针菇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制备 |
| 2.2.2 AMPK沉默片段的获得 |
| 2.2.3 PCR产物回收 |
| 2.2.4 PCR产物的T-A连接 |
| 2.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 |
| 2.2.6 碱裂解法提质粒 |
| 2.2.7 沉默载体和沉默片段的酶切回收 |
| 2.2.8 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
| 2.2.9 金针菇原生质体制备、脂质体转化 |
| 2.2.10 潮霉素筛选 |
| 2.2.11 荧光定量PCR验证沉默转化子的沉默效率 |
| 2.2.12 荧光定量的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柠檬酸最佳诱导条件下赖氨酸含量及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
| 3.2 柠檬酸最佳诱导下AMPK的磷酸化水平 |
| 3.3 金针菇AMPK基因克隆 |
| 3.4 金针菇AMPK沉默片段的获取 |
| 3.5 金针菇AMPK沉默转化子的潮霉素抗性基因检测 |
| 3.6 金针菇AMPK基因沉默菌株构建 |
| 3.7 AMPK沉默菌株在柠檬酸最佳诱导下磷酸化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化 |
| 4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创新点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 |
| 1.2 课题的背景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研究目标 |
| 第二章 培养料颗粒度与吸湿特性分析 |
| 2.1 培养料概述 |
| 2.2 不同颗粒度与吸湿率计算 |
| 2.3 含水量计算方法 |
| 2.4 含水量分析方法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含水量试验的设计与实现 |
| 3.1 总体方案设计思路 |
| 3.2 方案设计 |
| 3.3 方案实施 |
| 3.4 试验数据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培养料湿度无线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
| 4.1 总体设计思路 |
| 4.2 系统硬件选型设计 |
| 4.3 组态王串口设置 |
| 4.4 上位机监测软件设计 |
| 4.5 料斗车监控系统的实现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现场试验验证 |
| 5.1 培养基含水量需求 |
| 5.2 培养基湿度监测现场验证 |
| 5.3 示范应用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3 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热带作物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 1.2 木腐食用菌概述 |
| 1.3 侧耳属食用菌新基质研究概述 |
| 第二章 平菇栽培的新基质配方筛选 |
| 2.1 橡胶木屑对栽培平菇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
| 2.2 木薯秸秆对栽培平菇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杏鲍菇栽培的新基质配方筛选 |
| 3.1 橡胶木屑对栽培杏鲍菇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
| 3.2 木薯秸秆对栽培杏鲍菇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榆黄蘑栽培的新基质配方筛选 |
| 4.1 橡胶木屑对栽培榆黄蘑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
| 4.2 木薯秸秆对栽培榆黄蘑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1.4.1 创新点 |
| 1.4.2 不足之处 |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
| 2.1.2 食用菌生产农户 |
| 2.1.3 经营绩效 |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 2.2.1 盈亏平衡理论 |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 2.2.3 经济效率理论 |
| 3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经营分析 |
| 3.1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现状 |
| 3.1.1 工厂化企业数量变化 |
| 3.1.2 工厂化企业生产品种分类 |
| 3.1.3 工厂化生产产量 |
| 3.2 食用菌工厂化平均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 3.2.1 数据来源 |
| 3.2.2 平均成本分析 |
| 3.2.3 平均收益分析 |
| 3.3 企业盈亏平衡分析 |
| 3.3.1 企业基本情况 |
| 3.3.2 企业盈亏平衡分析 |
| 3.3.3 企业经营安全性分析 |
| 4 山东省食用菌工厂化和农户生产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
| 4.1 生产成本的比较 |
| 4.1.1 食用菌生产企业成本分析 |
| 4.1.2 食用菌生产农户成本分析 |
| 4.1.3 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生产成本比较 |
| 4.2 食用菌不同生产方式生产收益比较 |
| 4.2.1 数据来源 |
| 4.2.2 平菇生产收益的比较 |
| 4.2.3 金针菇生产收益的比较 |
| 4.3 山东省食用菌工厂化和农户生产收益的影响因素比较 |
| 4.3.1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
| 4.3.2 模型构建与检验 |
| 4.3.3 模型结果分析 |
| 5 山东省食用菌工厂化和农户生产效率的比较分析 |
| 5.1 生产效率的测度方法 |
| 5.1.1 参数方法 |
| 5.1.2 非参数方法 |
| 5.2 生产效率的比较 |
| 5.2.1 数据来源 |
| 5.2.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定 |
| 5.2.3 两种模式下生产效率的比较 |
| 5.3 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比较 |
| 5.3.1 变量选择与基本假设 |
| 5.3.2 模型设定 |
| 5.3.3 模型结果分析 |
| 6 提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绩效的对策建议 |
| 6.1 适度规模生产 |
| 6.2 提高机械化水平 |
| 6.3 加强成本管理 |
| 6.4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
| 6.5 进行产品深加工 |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文献述评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5.1 创新之处 |
| 1.5.2 不足之处 |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食用菌 |
| 2.1.2 食用菌生产户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 2.2.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 3 山东省食用菌生产户结构分析 |
| 3.1 食用菌生产户竞争环境分析 |
| 3.1.1 产业扶持政策方面 |
| 3.1.2 国际贸易方面 |
| 3.1.3 产品差异化程度 |
| 3.1.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 3.2 空间布局市场集中度 |
| 3.2.1 产量布局 |
| 3.2.2 品种布局 |
| 3.3 食用菌规模化特征 |
| 3.4 进入和退出壁垒 |
| 3.5 本章小结 |
| 4 山东省食用菌生产户行为分析 |
| 4.1 食用菌生产户的生产行为 |
| 4.1.1 种植品种选择行为 |
| 4.1.2 生产要素投入行为 |
| 4.1.3 技术选择行为 |
| 4.2 食用菌生产户的销售行为 |
| 4.2.1 销售行为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 |
| 4.2.2 销售渠道选择和影响因素 |
| 4.3 食用菌生产户横向合作行为 |
| 4.3.1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
| 4.3.2 生产户之间横向合作行为关系 |
| 4.3.3 食用菌生产户横向合作认知 |
| 4.3.4 食用菌生产户横向合作意愿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山东省食用菌生产户经营绩效分析 |
| 5.1 数据来源 |
| 5.2 食用菌生产户的成本收益分析 |
| 5.2.1 食用菌生产户的生产成本分析 |
| 5.2.2 食用菌生产户的成本收益率分析 |
| 5.3 食用菌生产户的技术效率分析 |
| 5.3.1 研究方法 |
| 5.3.2 数据来源 |
| 5.3.3 变量选取 |
| 5.3.4 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 5.3.5 不同产业组织形式下生产户技术效率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6 优化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对策建议 |
| 6.1 优化食用菌生产户行为,提升食用菌种植的层次和水平 |
| 6.1.1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食用菌生产户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
| 6.1.2 实行多元化经营,优化食用菌产品的产业结构 |
| 6.1.3 发展食用菌规模种植,提高生产户种植收益 |
| 6.1.4 完善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空间布局,切实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
| 6.2 完善食用菌合作组织,提高食用菌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
| 6.2.1 加大宣传培训,强化合作组织的业内认知 |
| 6.2.2 合理掌握发展节奏,提高合作组织管理水平 |
| 6.2.3 发挥食用菌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扩展其辐射范围 |
| 6.2.4 改进合作社组织形式,完善监督机制 |
| 6.3 强化政府职能落实,优化食用菌产业组织政策环境 |
| 6.3.1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深入普及扶持政策内容 |
| 6.3.2 完善政策的监督实施,进一步巩固政策扶持效果 |
| 6.3.3 明确政府引导方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