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志豪,张连湘,潘世语,丁亮,彭蜀涛[1](2021)在《江西宜春钽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宜春钽铌矿地处于萍—广深大断裂南侧,武功山隆起区北东段,为一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矿体产于雅山花岗岩株的东缘顶部,钽、铌呈细粒浸染状嵌布于强、中钠长石化锂云母花岗岩带中及富锰铌钽铁矿、细晶石、含钽锡石等工业矿物内,花岗质岩浆源的分异演化从早到晚、从下而上朝富钠、富含挥发组分、富Ta、Nb等稀有元素及降温的方向逐渐演化,到晚期挥发组分和稀有元素达到最大限度的富集,从而形成钽铌矿床。
武建[2](2020)在《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所需的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矿产资源的供给,直接影响着所在地乃至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中央和地方的越发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随之也被列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此外,随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2018年《江西省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等文件的颁布,矿业权出让管理制度改革不断走向深处,在对促进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打造绿色矿山提出了要求。另外,伴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推进,一大批资格资质被取消,也给矿产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形势下宜春市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分析该区域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实际,进而查找在矿产资源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矿政开发管理实际从出让转让环节、审批环节、批后监管环节以及当前的重点工作绿色矿山建设等角度,就完善矿业权市场建设、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批后监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基层矿政管理工作人员对当前矿产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矿政管理政策了解,提升矿政管理理念,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确保当地的矿政管理政策符合矿业发展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确保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不误。
欧强[3](2020)在《中国铌资源需求趋势分析及供应风险研究》文中提出铌是重要的战略新兴矿产,且有“工业味精”之称。主要用以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级铌铁(铌铁合金HSLA)、铌化学品、铌合金和金属等。我国是全球铌资源第一大消费国,但受资源约束,中国几乎没有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铌矿资源,且全球范围内没有经济可行的替代品,铌资源保障程度低。随着我国钢铁产业升级和产品调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铌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解决我国铌资源的安全供应问题极为迫切。首先,本文从铌资源的需求入手,详细分析铌资源的主要消费领域。通过分析各部门的消费情况,得出受全球疫情的影响短期中国铌的需求增速将放缓,但仍将保持着快速增长。分析发现,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着铌资源,全球范围的铌消费国竞争着有限的铌资源,因而资源供给和贸易渠道对供应风险研究至关重要。在供给环节,通过分析储量、矿山铌产量、中国铌资源生产,分析其中的风险因素;在贸易概况分析,研究世界主要贸易格局发现中国和巴西铌资源贸易关系紧密,进而着重分析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关系及巴西的供应不稳定因素,然后探讨铌的定价机制和铌资源两次资源回收与利用,并分析整个贸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其次,在风险评价研究时,从铌资源的全产业链角度出发,找出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存在的供应风险,选出对供应风险影响较大,且便于量化的指标。引入熵权法思想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对每个指标的风险值进行量化分析,结合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铌资源的供应风险进行测算。最后,通过铌资源各部门的需求分析,发现铌资源消费从2018年的2.02万吨,到2025年需求量将达到2.97万吨,年平均增速为6.72%。高于全球铌资源平均增速。中国铌资源需求量快速增长,将会对中国铌资源的供应造成巨大压力。供应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铌资源的供应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总结出供应风险长期过高的主要原因;我国铌资源矿产品进口集中度过高中国铌资源资源匮乏、需求量大,导致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主要资源国巴西基础设施不健全、铁路、公路和港口系统发展滞后;矿山生产集中度高,生产地区及市场呈现寡头垄断;定价权缺失,价格波动增加供应风险;主要资源国不稳定,给供应风险带来不利因素。
王芳[4](2020)在《锂矿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锂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被誉为“工业味精”、“21世纪的能源金属”、“白色石油”。近年来,在高新产业的带动下锂行业市场高速发展,锂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仅过去5年全球锂勘查投入涨幅达50倍,锂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中国锂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受锂提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除了在国内加大勘查力度外,同时需借鉴国外矿业公司的经验,结合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情况为中国矿业公司“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对比中国锂市场的具体情况,突出锂市场未来的变化,同时通过对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等特点的分析总结,在国内、外分别划分锂资源潜力区,并结合海外相关国家锂资源勘探、国家政治稳定、矿业政策、矿业市场活跃度和中资企业的成功案例对其进行投资环境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锂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高度集中,分布在南美洲“锂三角”地区、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其中,盐湖锂矿集中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和南美安第斯山脉,伟晶岩锂矿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澳、美、津、加等国家。成矿时代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发育。(2)中国锂资源丰富,但作为全球最大的锂消费国,受锂矿提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供应缺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3)在国内可重点关注13个锂潜力区,加大对新疆、青海、四川等地区锂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同时对提锂技术做进一步研究。(4)海外投资应重点关注10大锂资源潜力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锂矿勘查叫成熟的国家可以参股投资,在阿根廷、墨西哥、塞尔维亚、津巴布韦等勘查较低的国家可以投资绿地项目,参与勘查的整个过程。
张银[5](2019)在《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及供应安全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铌是一种战略性新兴矿产,在超导材料、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中国是世界上第一铌消费大国,在全球铌资源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国内铌资源禀赋不好,产量低,铌资源对外依存度较大,未来中国钢铁产品的升级,中国铌资源的消费量将呈现增加态势,因此,对中国铌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并对中国铌资源的安全进行分析,对于保障我国铌资源的安全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保障我国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整理铌资源的资源的储量、产量、消费量、贸易量、价格等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全球铌资源供需高度分离,贸易主要由巴西,加拿大铌生产大国流向中国,美国,韩国等铌资源消费大国,由于全球铌资源储采比较高,价格稳定增长并保持稳定。基于中国钢铁产量的变化和中国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比值的变化,利用公式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对2030年之前的中国铌资源需求进行预测,预测显示,在2020年-2030年间,我国铌资源需求量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未来钢铁行业仍然是中国铌资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到2020年,我国铌资源需求将达到1.2-1.8万吨左右;到2025年,将达到2.2-3万吨;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2.7-3.9万吨左右。分析我国铌资源的安全影响因素,列出评价指标,分析影响中国铌资源的安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评价,分析得出中国铌资源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对外依存度高、地区生产集中度高、市场集中度高,总结中国铌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中国铌资源资源缺乏,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对国际铌资源的市场控制力不够,资源的进口集中度过高,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资源禀赋条件不佳,国内可以开采的铌矿山太少,铌的选冶技术有待提高。基于上述研究,对中国铌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中国铌资源的安全形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国内铌资源勘查、铌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和利用、加强海外布局、加强对铌资源的战略储备、积极开发铌的替代品、加大对铌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铌资源的采选冶炼技术。
袁睿栋,邹智斌,杨新锋,黄敏[6](2018)在《露天开采境界局部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影响露天矿生产的开采技术、选冶工艺、市场条件等各类因素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矿山不仅需要在设计阶段开展境界优化,同时也必须根据各类影响因素的变动开展境界动态优化研究,指导矿山生产经营管理。随着市场变化和采选技术水平的提升,根据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和155 m标高以上开采范围限制的因素,针对155 m标高以下开采境界开展局部优化研究,以减少剥离量,降低采矿成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优化后净增矿石量3.32万t,净盈利1040万元,效益可观,为矿山开采技术方案、计划编排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国立花,林洪彬[7](2018)在《多宝山铜矿盈亏平衡品位的分析与确定》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多宝山铜矿的生产现状及产品销售情况,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确定主元素铜的盈亏平衡品位,提出不同品位块段的处理方案,为采剥生产提供依据。
杨志强,肖柏林,高谦,靳学奇[8](2016)在《矿产品价格对多金属矿床开采边界品位影响建模分析》文中提出根据价格变化动态调整矿石开采边界品位,对于多金属矿山开展多种金属的合理开采与综合利用研究尤为重要。首先基于盈亏平衡分析,考虑采矿、选矿及冶炼等生产工艺,建立了矿石品位、市场价格和产品利润的数学模型;借助于该模型,分析研究了矿产品价格变动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以及不同工艺下出矿品位对采矿成本的影响;最后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该模型的应用。研究结论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根据成本、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动态变化,获得矿山多种品位指标的变化规律,为矿山采矿边界品位决策及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范继涛[9](2015)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对福利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品位、共伴生和难利用资源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通过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综合利用具有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资源、环境、社会效益,对企业、劳动者和政府福利均产生影响,具有正外部性。开展福利视角下的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有利于弄清综合利用的驱动机制,进而制定出政府宏观效益追求与企业微观效益追求相统一的政策体系。本文以福利经济、资金时间价值、收入分配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福利影响分析的理论框架,研究了效益测度方法体系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福利变动函数;基于理论模型和测度方法,以某大型铜矿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给出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完善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理论,回答了为什么政府要对矿山企业进行经济激励的现实问题。形成以下创新性成果:(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资源效益的代际关系进行了分析,将发现等量资源节约的勘查投入作为社会效益的内容,提出了建模测算方法。(2)以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发现等量资源节约的勘查投入作为社会效益的内容,建立了综合利用的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测度方法体系。(3)以公共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的福利变动函数,提出了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形式和边界。
李佳怡[10](2013)在《整合矿区低品位民采残留金矿体安全经济开采评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加大民采矿山的整合力度,国内形成大量的整合矿区。随着国际市场对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低品位矿体和民采残留金矿体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受技术条件制约,在开采这部分矿体过程中,普遍存在开采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开展整合矿区矿体开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研究,可以为该部分矿体安全开采提供技术支撑,引领我国黄金行业的科技进步,满足我国黄金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求。论文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金矿绿色采选冶技术研究及示范”(2012BAB08B00)的课题“复杂破碎金矿高效开采工艺技术”(2012BAB08B02)支持下,以国内某大型整合矿区黄金矿山的安全经济开采为研究对象,以安全开采和边界品位优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理论研究、经济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民采残留金矿体安全经济开采评估技术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整合矿区现场调研,了解了矿区水文地质、矿体赋存、开采环境等情况,明确了整合矿区矿体的构成。(2)在前人采空区探测的基础上,了解了残矿体中采空区的分布、规模、引发的工程地质灾害等。通过对残矿体中的采空区统计和分析,剖析了影响整合矿区采空区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安全防范治理措施,防止开采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3)通过对整合矿区地下开采的边界品位优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法,建立了以盈利最大为目标的整合矿区边界品位优化模型。结合矿山品位分布情况和实际生产成本数据,利用优化模型对边界品位进行优化。计算出整合矿区生产的最优边界品位,保证了整合矿区生产的经济性。根据最优边界品位对矿山生产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矿山的服务年限是10a,边界品位是0.65g/t,每年生产的精矿量为928760t,最终获得黄金为3052899.8g。(4)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边界品位进行优化,建立适用于粒子群优化的矿山边界品位优化模型,选取合适的优化参数。得到不同的采矿损失率和不同的金属单价情况下的最佳边界品位。根据最佳边界品位对矿山生产进行优化,得出的优化结果与边际分析法模型下的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矿区地质 |
| 2 矿体特征 |
| 3 富集规律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说明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 第2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 2.1.1 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 |
| 2.1.2 净采矿权 |
| 2.1.3 生态文明和绿色矿山 |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 2.2.1 矿产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
| 2.2.2 矿产资源产权理论研究 |
| 2.2.3 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 |
| 第3章 宜春市矿产资源及开发管理现状 |
| 3.1 宜春市矿产资源概况 |
| 3.1.1 区域地质条件 |
| 3.1.2 资源赋存状况 |
| 3.1.3 优势资源介绍 |
| 3.2 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
| 3.2.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 3.2.2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业务要求 |
| 3.2.3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情况 |
| 第4章 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
| 4.1 采矿权市场建设滞后 |
| 4.1.1 一级市场“市场化配置”不足 |
| 4.1.2 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 |
| 4.1.3 “净采矿权”出让未落地 |
| 4.2 采矿权重审批轻监管 |
| 4.2.1 审批流程和登记要件加码 |
| 4.2.2 批后监管薄弱 |
| 4.2.3 绿色矿山建设迟滞 |
| 4.3 矿山基础工作不足 |
| 4.3.1 地质勘查工作开展不足 |
| 4.3.2 储量评审工作不到位 |
| 4.3.3 采矿权评估有待加强 |
| 4.4 优势矿种开发问题显现 |
| 4.4.1 地热水可持续利用隐现忧患 |
| 4.4.2 锂矿资源供应管控力度不够 |
| 第5章 推进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建议 |
| 5.1 完善采矿权市场建设 |
| 5.1.1 提高一级市场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
| 5.1.2 促进二级市场合理发展 |
| 5.1.3 完善“净采矿权”出让步骤 |
| 5.2 优化采矿权审批、强化批后监管 |
| 5.2.1 优化采矿权审批流程和登记要件 |
| 5.2.2 强化矿山的批后监管 |
| 5.2.3 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
| 5.3 规范矿山基础工作 |
| 5.3.1 加强地质勘查程度 |
| 5.3.2 完善储量评审工作 |
| 5.3.3 完善矿业权评估工作 |
| 5.4 加强对优势矿种开发与保护 |
| 5.4.1 加强温汤地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 5.4.2 强化对含锂资源的管控与扶持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 |
| 1.2.2 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2 铌资源需求特征分析 |
| 2.1 铌的性质及用途 |
| 2.1.1 基本特性 |
| 2.1.2 应用领域 |
| 2.2 各国铌消费概况 |
| 2.3 各消费部门需求趋势分析 |
| 2.3.1 部门需求预测法 |
| 2.3.2 建筑及大型钢结构 |
| 2.3.3 汽车工业 |
| 2.3.4 油气管道 |
| 2.3.5 不锈钢 |
| 2.3.6 铌化学制品消费情况 |
| 2.3.7 铌金属和合金消费情况 |
| 2.4 中国铌需求趋势 |
| 2.5 铌的替代品 |
| 3 供给特征分析 |
| 3.1 铌成矿介绍 |
| 3.2 全球铌储量分布 |
| 3.3 铌矿山的开采供应情况 |
| 3.4 中国铌资源生产 |
| 3.5 铌资源二次资源回收与利用 |
| 4 贸易特征分析 |
| 4.1 贸易情况概述 |
| 4.1.1 全球铌资源贸易 |
| 4.1.2 中国与巴西贸易关系密切 |
| 4.2 巴西的铌资源 |
| 4.2.1 巴西投资环境及和资源政策 |
| 4.2.2 巴西企业生产情况 |
| 4.3 铌资源的历史价格 |
| 4.3.1 铌铁价格 |
| 4.3.2 铌精矿价格 |
| 5 铌资源供应风险评价 |
| 5.1 供应风险的理解 |
| 5.2 评价指标的建立 |
| 5.3 基于熵权法的供应风险评价 |
| 5.3.1 熵权法介绍 |
| 5.3.2 供应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 5.3.3 供应风险值计算 |
| 5.3.4 评价结果分析 |
| 6 结论及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内容 |
| 1.3 完成工作量 |
| 2 锂的应用概况及矿床主要类型 |
| 2.1 锂的应用概况 |
| 2.2 主要含锂矿物 |
| 2.3 锂的主要矿床类型 |
| 3 锂资源分布概况 |
| 3.1 全球锂资源分布概况 |
| 3.2 中国锂资源分布概况 |
| 3.3 锂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
| 3.4 典型锂矿床分析 |
| 4 锂资源供需状况 |
| 4.1 全球锂矿供需情况 |
| 4.1.1 全球锂资源消费及需求情况 |
| 4.1.2 全球锂资源供应情况 |
| 4.2 中国锂资源供需概况 |
| 4.2.1 主要锂提取技术及成本 |
| 4.2.2 中国锂资源供需情况 |
| 4.2.3 主要锂生产商 |
| 4.2.4 中国锂资源贸易概况 |
| 4.3 锂产品价格走势 |
| 5 全球锂矿投资潜力分析及投资环境 |
| 5.1 中国锂矿资源潜力分析 |
| 5.2 国外锂成矿潜力区 |
| 5.3 国外锂资源潜力国投资环境 |
| 5.4 沉积型锂矿发展潜力 |
| 6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现状 |
| 1.3.1 矿产资源预测研究现状 |
| 1.3.2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研究现状 |
| 1.3.3 铌资源的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2 铌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
| 2.1 性质和用途 |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 2.3 铌资源分布 |
| 2.3.1 全球铌资源 |
| 2.3.3 中国铌资源 |
| 3 全球铌资源供需现状 |
| 3.1 铌的生产现状 |
| 3.2 铌的消费历史和现状 |
| 3.2.1 铌的消费历史 |
| 3.2.2 铌的消费现状 |
| 3.3 铌资源供需格局 |
| 3.3.1 全球铌资源的贸易 |
| 3.3.2 中国铌资源贸易 |
| 3.3.3 铌资源的历史价格 |
| 4 中国未来铌资源需求 |
| 4.1 预测方法 |
| 4.2 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 |
| 5 中国未来铌资源供应安全分析 |
| 5.1 评价方法 |
| 5.2 中国铌资源供应安全分析 |
| 6 结论和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0前言 |
| 1 境界优化数据 |
| 1.1 构建三维可视化矿床模型 |
| 1.2 工业指标优化 |
| 1.3 技术经济参数的选取 |
| 1.4 边坡控制参数的确定 |
| 2 开采境界优化 |
| 2.1 底部约束面 |
| 2.2 境界优化计算 |
| 2.3 开采境界设计优化 |
| 2.4 优化结果分析 |
| 3 结论 |
| 1 前言 |
| 2 盈亏平衡分析 |
| 2.1 吨矿成本 |
| 2.2 吨矿价值 |
| 2.3 盈亏平衡分析 |
| 3 盈亏平衡品位的确定 |
| 4 影响盈亏平衡品位的因素 |
| 5 结语 |
| 1 基于利润的分析模型推导 |
| 1. 1 基本假设 |
| 1. 2 确定金属总量 |
| 1. 3 确定总成本及销售收入 |
| 1. 4 利润模型 |
| 2 案例应用 |
| 2. 1 企业背景 |
| 2. 2 不同电镍价格对各指标的影响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关键概念分析与界定 |
| 1.4 文献综述 |
| 1.5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科学问题 |
|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 1.6.1 技术路线 |
| 1.6.2 研究方法 |
| 1.7 主要创新点 |
| 1.8 本章小结 |
| 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的理论框架 |
| 2.1 福利经济理论 |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 2.3 资金时间价值理论 |
| 2.4 收入分配理论 |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6 综合利用效益对福利影响分析理论框架 |
| 2.7 本章小结 |
| 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测度 |
| 3.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界定 |
| 3.1.1 资源效益 |
| 3.1.2 经济效益 |
| 3.1.3 环境效益 |
| 3.1.4 社会效益 |
| 3.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测度的基本问题 |
| 3.3 资源效益测度 |
| 3.3.1 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带来的资源效益 |
| 3.3.2 低品位资源利用带来的资源效益 |
| 3.3.3 难采选资源利用的资源效益 |
| 3.3.4 废弃物利用的资源效益 |
| 3.4 经济效益测度 |
| 3.4.1 增加矿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 |
| 3.4.2 废弃物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
| 3.5 环境效益测度 |
| 3.6 社会效益测度 |
| 3.6.1 就业贡献 |
| 3.6.2 直接税费 |
| 3.6.3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
| 3.6.4 对社会勘查投入的节约 |
| 3.7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最优条件 |
| 3.7.1 各类效益的影响关系 |
| 3.7.2 综合利用最优生产条件 |
| 3.8 本章小结 |
| 4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对福利的影响 |
| 4.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与福利的关系 |
| 4.2 福利影响的主体与方式 |
| 4.2.1 劳动者 |
| 4.2.2 矿山企业 |
| 4.2.3 政府 |
| 4.3 福利变动的计量 |
| 4.3.1 劳动者福利变动函数 |
| 4.3.2 企业福利变动函数 |
| 4.3.3 政府福利变动函数 |
| 4.4 总福利变动 |
| 4.4.1 总福利变动构成及内在关系 |
| 4.4.2 总福利变动的投入分析 |
| 4.4.3 企业综合利用的实施条件 |
| 4.5 基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政策选择 |
| 4.5.1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存在性 |
| 4.5.2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形式 |
| 4.5.3 政府补偿的边界 |
| 4.5.4 政府补偿的途径 |
| 4.6 本章小结 |
| 5 某铜矿综合利用效益对福利影响研究 |
| 5.1 生产现状 |
| 5.1.1 碎矿系统 |
| 5.1.2 磨矿系统 |
| 5.1.3 浮选系统 |
| 5.1.4 存在的问题 |
| 5.2 设计改造工艺流程 |
| 5.3 综合利用效益测度 |
| 5.3.1 资源效益 |
| 5.3.2 经济效益 |
| 5.3.3 社会效益 |
| 5.4.福利变动测度 |
| 5.4.1 劳动者福利变动 |
| 5.4.2 企业福利变动 |
| 5.4.3 政府福利变动 |
| 5.4.4 总福利变动 |
| 5.5 补偿研究 |
| 5.6 本章小结 |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 6.1 研究结论 |
| 6.2 政策建议 |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立论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 1.2.1 民采残留矿体安全开采的研究现状 |
| 1.2.2 整合矿区研究 |
| 1.2.3 矿山经济开采的边界品位优化研究现状 |
| 1.2.4 既有研究的不足 |
| 1.3 论文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某整合矿区安全开采影响因素分析 |
| 2.1 某整合矿区黄金矿山概况 |
| 2.1.1 矿区分布 |
| 2.1.2 矿区地质 |
| 2.1.3 生产工艺 |
| 2.2 某整合矿区矿体的安全开采研究 |
| 2.2.1 整合矿区残留矿体概况 |
| 2.2.2 整合矿区残留矿体地下采空区的研究 |
| 2.2.3 整合矿区地下采空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 |
| 2.3 整合矿区残留金矿体采空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边际分析法的边界品位优化模型研究 |
| 3.1 边际分析法确定地下开采边界品位 |
| 3.1.1 边际分析法简介 |
| 3.1.2 生产函数 |
| 3.2 整合矿区边界品位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2.1 生产技术影响因素 |
| 3.2.2 经济性因素分析 |
| 3.3 整合矿区边界品位优化的边际分析法模型 |
| 3.3.1 整合矿区边界品位优化目标 |
| 3.3.2 以盈利最大为目标的边界品位优化模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某矿山边界品位优化 |
| 4.1 整合矿区品位数据 |
| 4.1.1 样品品位数据 |
| 4.1.2 储量计算 |
| 4.2 整合矿区成本数据 |
| 4.2.1 采矿成本 |
| 4.2.2 选矿成本 |
| 4.2.3 冶炼成本 |
| 4.2.4 其他费用 |
| 4.3 边际分析法计算边界品位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边界品位优化研究 |
| 5.1 粒子群优化 |
| 5.1.1 基本粒子群优化 |
| 5.1.2 粒子群优化的基本步骤 |
| 5.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边界品位优化 |
| 5.2.1 基于粒子算法的边界品位优化模型 |
| 5.2.2 优化结果 |
| 5.2.3 两种优化方案的分析对比 |
| 5.3 本章小结 |
| 结论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第一阶段数据表 |
| 第二阶段数据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