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延边地区4842例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延边地区消化性溃疡484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涵[1](2021)在《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延边地区通过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的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分布特点,为延边地区临床消化道多发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延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6164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主要疾病的性别、民族、年龄、疾病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1.延边地区上消化道疾病常见的主要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息肉、胃癌,其检出率分别为53.89%、14.75%、7.46%、6.36%、5.11%(3.18%、1.93%)、1.09%、0.85%。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女性患者的检出率为38.65%,男性则为25.85%;胃息肉在女性患者的检出率为11.00%,而男性为3.94%,两种疾病男性检出率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炎、残胃炎、食管胃黏膜异位、食管癌及胃癌女性检出率均低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朝鲜族与汉族患者中,汉族慢性非萎缩性、十二指肠溃疡和Barrett食管所占比值高于朝鲜族,而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胃癌、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水平均低于朝鲜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同年龄组方面,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息肉、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癌、胃癌检出率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老年组最多见。另外,恶性肿瘤发病率以老年组最高,检出率为2.51%,中年组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78%,青年组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08%,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气候统计法将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夏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高于春季,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所占比值低于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低于夏季,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及冬季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均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延边地区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2)各类疾病在45岁及以上人群中有相对较高的检出率,普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汉族患者多于朝鲜族患者,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女性多于男性。(3)胃癌与食管癌在中老年人群检出率高,明显高于青年组,且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胃癌患病率朝鲜族高于汉族。

张佳慧,黄媛,金海燕[2](2021)在《近10年延边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回顾性分析近10年延边地区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临床特征.[病例报告]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UGIB住院并行胃镜检查的1 943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见,UGIB住院患者的年镜检率呈增高趋势(P<0.001).UGIB的前4位病因是消化性溃疡(42.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3%)、急性胃黏膜病变(11.5%)及恶性肿瘤(5.4%).服药后出血的患者中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者在2010—2014年占77.5%,2015—2019年占89.0%.2010—2014年与2015—2019年比较,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呈增加趋势;朝鲜族由56.4%下降到51.6%,汉族由42.5%上升到46.7%(P=0.039);出血的平均年龄由(58.34±13.11)岁升高到(59.54±13.45)岁(P=0.049).秋冬季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人数明显多于春夏季(P<0.001).[讨论]近10年间UGIB年镜检率呈递增趋势,UGIB的前4位病因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恶性肿瘤,主要诱因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并与年龄、民族和季节相关.

文超鸿[3](2020)在《朝医加味七气汤联合奥美拉唑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朝医加味七气汤合用奥美拉唑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为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与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五组,分别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奥美拉唑组(Ome)、加味七气汤组(JQD)及加味七气汤联合奥美拉唑组(JQD+Ome),每组8只。造模方法采用无水乙醇(1ml/200g)灌胃法,造模成功后,Control 组与 Model 组给予 2 次生理盐水(1ml/100g)、Ome 组(2.1mg/kg)与 JQD 组(3g/kg)给予相应药物及生理盐水(1ml/100g)、JQD+Ome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两次的灌胃间隔时间为一小时,连续灌胃14天。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样品中胃蛋白酶、一氧化氮(NO)、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测定溃疡指数,计算溃疡抑制率;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及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胃组织中bF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胃蛋白酶测定结果表明,JQD+Ome组的胃蛋白酶含量明显低于Model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NO测定结果表明,JQD+Ome组能够显着提升NO含量,与JQD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bFGF测定结果表明,JQD+Ome组的bFGF明显升高,与Ome组和JQD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溃疡指数测定结果表示,JQD+Ome组的溃疡指数低于Ome组和JQD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HE染色发现,JQD+Ome组大鼠胃黏膜结构修复较完整,炎性渗出物消失。6.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法发现,Model组的bFGF表达为弱阳性,各治疗组的bFGF表达均高于Model,可见大量的阳性细胞,且JQD+Ome组bFGF蛋白表达高于Ome组和JQD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朝医加味七气汤合用奥美拉唑可降低胃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修复损伤的胃黏膜组织,对胃溃疡大鼠具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胃蛋白酶,提高NO和bFGF的含量,胃组织的bFGF蛋白表达增加相关。

张佳慧[4](2020)在《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000例,对其中行胃镜检查的1943例患者的病因构成、诱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2010年至2019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的患者共4000例,其中行胃镜检查的共1943例,10年间镜检率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前4位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42.21%(820/194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30%(647/1943)、急性胃黏膜病变11.53%(224/1943)及恶性肿瘤5.35%(104/1943),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92.38%(1795/1943)。3.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较前上升,其他病因的患病率较前下降;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及其他病因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66例有明确的出血诱因。其中337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风湿药物(如阿司匹林、关节镇痛药等),60例口服感冒药、抗生素、激素、抗抑郁症药物、中药、保健品及其他成分不明药物,162例大量饮酒,5例食用粗糙或不洁饮食,2例医源性出血(行胃息肉切除术后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同一时间段对比,服用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所占的比值高于服用药物2(抗生素、激素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1的患者数呈上升趋势。5.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1345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例为2.25:1。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朝鲜族1041例,汉族873例,其他民族29例。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朝鲜族和汉族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朝鲜族的患病率较前下降,汉族的患病率较前明显升高。7.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92岁,平均年龄为59.04±13.31岁。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46岁-60岁组和≥61岁组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对比,≥61岁组的构成均高于46岁-60岁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由58.34±13.11岁升高到59.54±13.45岁,平均年龄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8.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46岁-60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6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肿瘤中,≥61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46岁-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季节对比,秋冬季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的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与季节有关。10.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死亡患者13例,生存患者1930例,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年龄、民族、性别和季节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前4位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恶性肿瘤。其中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随年份变化较前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恶性肿瘤患病率未见明显变化。2.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主要的诱因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饮酒。3.影响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民族和季节。4.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发病季节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5.2010年-2019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镜检率呈递增趋势。

李小兰[5](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徐鸿波[6](2019)在《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朝医升阳益气汤在胃溃疡治疗中的效果和机制,以提供更多的对于胃溃疡治疗的数据,并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朝医方剂。方法:1.将60只大鼠根据编号随机分为六组(升阳益气汤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每组各10只)。2.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无水乙醇灌胃诱发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通过灌胃的方法注入无水乙醇(每只0.5mL/100g),造成急性胃溃疡模型。3.每日一次定时灌胃,连续14天,升阳益气汤高剂量组:6g/kg,药液2m 1;升阳益气汤中剂量组:3g/kg,药液2ml;升阳益气汤低剂量组:1.5g/kg,药液2ml。阳性对照组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参考60kg成人每日用量,0.15 g/粒,2次/天),给药前用蒸馏水溶解,给药量为40mg/kg·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灌服。4.禁食24小时,取血清,按试剂说明书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谷胱廿肽过氧化酶(GSH-Px)的含量,并测定溃疡指数及溃疡抑制率。结果:1.转化生长因子:测定的转化因子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低,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治疗组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前列腺素E2:测定的PGE2,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剂量组高于阳性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测定的表皮生长因子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含量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含量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中、高剂量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治疗组略高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溃疡指数与溃疡抑制率:升阳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的溃疡指数均低于模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升阳益气汤中、高剂量组溃疡指数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气汤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升胃溃疡大鼠的前列腺素E2、表皮生长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降低转化生长因子的含量有关。

罗辉[7](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李翊雯,张军利,咸哲民[8](2018)在《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71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内窥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儿7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应用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37例应用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幽门螺旋杆菌(Hp)清除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低于研究组的97.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高于研究组的8.11%,Hp根除率为76.47%,低于研究组的94.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患儿消化性溃疡整体治疗效果更佳。

杜衍捷[9](2017)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大样本的病例数据资料汇总,探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找出实验室检查与临床症状,收缩压、出血量、出血人数三者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延安医院住院的昆明地区的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因素、首发症状、发生部位、出血量等观察指标制作表格,找出上述观察指标在各个观察项目上的分布特点,并做统计学分析,计算出数据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该病男性患者有487人,女性患者有159人。2.发病因素(不明原因、饮食、烟酒、药物、手术、劳累)在男女患者各年龄组间的分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3.首发临床症状(呕血黑便、呕血、黑便、上腹痛)在男女患者各年龄组间的分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2)。4.患者RBCmin中最小值为0.89×1012/L,出现在女性20-29岁年龄组;患者WBCmax中最大值为57.05×109/L,出现在男性40-49岁组;PLTmin中最小值为22.83×109/L,出现在男性80-89岁组;HBmin中最小值为21.44g/L,出现在女性40-49岁组;HCTmin中最小值为8%,出现在男性50-59岁组、女性40-49岁组;BUNmax中最大值为26.12mmol/L,出现在男性80-89岁组。大便隐血试验以阳性最多见,其中以60-69岁年龄组阳性人数最多。各实验室检查指标在男女患者各年龄组间的分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5.常见发生部位(胃底、胃体、胃窦、胃角、幽门管、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球后、十二指肠降部、食管、吻合口、鞍部、输出袢)在男女患者各年龄组间的分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166,0.377)。6.胃镜、组织活检、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腹部CT、腹部X线、MRCP检查在患者各发生部位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7.收缩压在患者各出血量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有休克病人26人,其中低收缩压组有8人,正常收缩压组有17人,1级高收缩压组有1人。8.治疗方法(药物、内镜)在患者各年龄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0)。结论:(1)该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1。(2)该病人群的好发年龄为40-79岁的中老年患者。(3)不明原因发病的最多见,药物引起溃疡出血的人数占居第二位。(4)首发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黑便,其次是呕血、黑便,再次是上腹痛。(5)该病患者红细胞下降最严重的年龄组为年轻女性组,血红蛋白下降最严重的年龄组为中年女性组。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女性比男性严重。白细胞升高最严重的年龄组为中年男性组,血小板减少最严重的年龄组为老年男性组。白细胞的升高程度、血小板的减少程度,男性比女性严重。红细胞压积下降最严重的年龄组为中年男性和中年女性组。红细胞压积的下降程度两个年龄组持平。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居多,约占71%。(6)该病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十二指肠球部。(7)患者确诊该病依靠胃镜检查,同时胃镜检查也是最常用的检查之一。腹部B超检查也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8)通过数据研究发现,当患者的收缩压从低升至正常时,出血人数呈现升高趋势,与收缩压的变化成正比。当收缩压从正常升至>180mm Hg时,出血人数反而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与收缩压的变化成反比。当患者的收缩压由低压到高压变化时,相应血压区间最多出血人数所对应的出血量呈现减少趋势,与收缩压的变化成反比。出血量从<5ml升至1501-2000ml时,这两个区间的出血人数呈现升高趋势;出血量从1501-2000ml升至>3500ml时,这两个区间的出血人数呈现下降趋势。通过计算血红蛋白的降低值来估算昆明地区该病患者的出血量主要波动在401-2500ml之间,其中出血人数最多的在1501-2000ml。(9)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和内镜,其中内镜治疗以氩气止血和注射止血为主。

万鹏[10](2016)在《消化性溃疡963例胃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地区消化性溃疡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笔者对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全部消化性溃疡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住院和门诊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并经胃镜检查确诊。2.方法我院近5年中经胃镜检查人数共8 125例,其中胃、十二指肠球部和复合性溃疡的

二、延边地区消化性溃疡484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边地区消化性溃疡484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胃镜检出疾病的一般分布
    3.2 胃镜检出疾病的种类及性别分布
    3.3 胃镜检出疾病的朝鲜族与汉族分布
    3.4 胃镜检出疾病的年龄差异分布
    3.5 胃镜检出的疾病的季节差异分布
    3.6 同一患者一年内重复胃镜检查分布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胃息肉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及恶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2)近10年延边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上消化道出血镜检率的变化
    2.2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
    2.3 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
    2.4 相关因素
        2.4.1 性别
        2.4.2 民族
        2.4.3 年龄
        2.4.4 季节
3 讨论

(3)朝医加味七气汤联合奥美拉唑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和制备
        2.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2.1.4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饲养
        2.2.2 实验分组
        2.2.3 胃溃疡模型建立方法及模型评估
        2.2.4 药物干预
        2.2.5 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
        2.2.6 测定溃疡指数与溃疡抑制率
        2.2.7 胃粘膜组织病理观察
        2.2.8 免疫组化法观察bFGF蛋白表达
        2.2.9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胃蛋白酶的检测结果
    3.2 各组大鼠血清NO检测结果
    3.3 各组大鼠血清bFGF检测结果
    3.4 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率测定结果
    3.5 胃粘膜病理形态改变
    3.6 免疫组化检测bFGF蛋白表达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溃疡的治疗研究进展
    1 现代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2 民族医药对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诊断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病因统计结果
    3.2 相关诱因统计
    3.3 相关因素统计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病因分析
    4.2 诱因分析
    4.3 相关因素分析
    4.4 存在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胃粘膜大体观
    2.2 各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 1)浓度检测结果
    2.3 各组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检测结果
    2.4 各组大鼠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检测结果
    2.5 各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浓度检测结果
    2.6 测定溃疡指数与溃疡抑制率测定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病因学
    3.2 大鼠胃溃疡模型制造方法的筛选
    3.3 中医与朝医对“证”的认识
    3.4 升阳益气汤的组方分析
    3.5 关于指标的选定
    3.6 朝医升阳益气汤组成药物的药理作用
    3.7 今后研究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71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3 讨论

(9)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延边地区消化性溃疡484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D]. 王子涵. 延边大学, 2021(02)
  • [2]近10年延边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J]. 张佳慧,黄媛,金海燕.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21(01)
  • [3]朝医加味七气汤联合奥美拉唑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文超鸿. 延边大学, 2020(05)
  • [4]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D]. 张佳慧. 延边大学, 2020(05)
  •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6]朝医升阳益气汤抗胃溃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徐鸿波. 延边大学, 2019(01)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71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对照研究[J]. 李翊雯,张军利,咸哲民.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9)
  • [9]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分析[D]. 杜衍捷.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2)
  • [10]消化性溃疡963例胃镜分析[J]. 万鹏. 云南医药, 2016(04)


消化性溃疡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慢性胃溃疡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论文 医学研究论文

上一篇:系统一键恢复技术及其实现
下一篇: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