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琼,勾长龙,胡冰,张航,鲍宇红,廖阳慈[1](2021)在《白腐真菌发酵对青稞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采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白腐真菌发酵青稞秸秆的营养价值。试验选用3种白腐真菌(Pleurotus sajor-caju、Pleurotus ostreatus和Pleurotus rhodophyllus Bres)发酵青稞秸秆,对照组(CK组)青稞秸秆不接种菌株。固态发酵21 d,测定发酵底物中各种营养指标,进而评定发酵效果。结果显示:P. sajor-caju组粗青稞秸秆的蛋白质(CP)、粗脂肪(EE)、可溶性蛋白质(SP)和非蛋白氮(NPN)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中性洗涤不溶蛋白质(NDFIP)和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ADFIP)含量极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1)。P. sajor-caju组和P. ostreatus组青稞秸秆非蛋白氮(PA)、中速降解蛋白(PB2)和慢速降解蛋白(PB3)含量极显着高于CK组和P. rhodophyllus Bres组(P<0.01),P. sajor-caju组和P. rhodophyllus Bres组青稞秸秆快速降解蛋白(PB1)含量极显着高于CK组和P. ostreatus组(P<0.01),P. sajor-caju组青稞秸秆不可降解蛋白(PC)含量极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1)。P. rhodophyllus Bres组青稞秸秆不可利用纤维素(CHO)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P. sajor-caju组青稞秸秆糖类(CA)、碳水化合物和果胶(CB1)、可利用纤维素(CB2)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NSC)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不可利用纤维素(CC)含量极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1)。研究表明,白腐真菌发酵能够有效提高青稞秸秆的营养价值,其中Pleurotus sajor-caju发酵效果最优。
刘东鑫[2](2021)在《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营养价值和瘤胃降解率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原因之一,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以毛竹为原料,通过传统化学分析、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体系(CNCPS)组分分析以及瘤胃降解试验,对不同菌种处理毛竹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究其作为新型饲料资源的可行性。并利用傅立叶红外交换光谱进行分析,为研究分子结构与营养成分和降解率之间的相关性提供参考。试验一: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本试验以竹林腐生层竹叶为菌源,通过在羧甲基纤维素钠选择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筛选出两株活力较强的菌株:11号菌株、18号菌株,酶活分别为1.9U/104Cell、2.2U/104Cell。16S r DNA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试验二: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饲料营养成分及CNCPS指标的测定试验菌种选择为:混合菌种添加剂(粪肠球菌、布氏乳杆菌)、11号菌株、18号菌株、白腐真菌。本试验设置对照组(CON组)、混合菌种添加剂(阳性对照BL组)、11号菌株(A组)、18号菌株(B组)、白腐真菌(W组),其中A组、B组、W组设置25%、50%、100%三组添加量共11组(分别编组为A25、A50、A100、B25、B50、B100、W25、W50、W100),分别按比例发酵当年生5~6米锤丝切短的毛竹,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25d。本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菌株均能显着提高粗蛋白(CP)含量(P<0.05),显着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P<0.05),其中18号菌的纤维素降解效果较好。从营养成分含量上分析,混合菌种处理、11号菌株添加量为50%、18号菌株添加量为100%、白腐真菌添加量为100%时发酵效果较好。电镜结果显示,不同菌种处理后,对毛竹紧密纤维结构具有疏松膨胀的作用。试验三:毛竹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光谱分析本试验对试验二中得出最佳浓度组BL组,A50组、B100组、C100组以及CON组进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运用不同菌种对毛竹发酵,均能显着提高α-螺旋/β-折叠比值(P<0.05)。(2)酰胺Ⅰ带峰面积(A_AmideⅠ)与快速降解蛋白质(PB1)、慢速降解蛋白质(PB3)、结合蛋白质(PC)显着负相关(P<0.05),与中速降解蛋白质(PB2)显着正相关(P<0.05);α-螺旋峰高(H_α-helix)与PB1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PC显着负相关(P<0.05),与PB3负相关(P<0.05);β-折叠(H_β-sheet)与PB2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B1极显着负相关(P<0.01);H_α-helix/H_β-sheet与CP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B1、PC极显着负相关(P<0.01)。(3)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A_STCHO)与缓慢降解部分(CB1)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纤维复合物峰面积(A_CELC)与CB1呈极显着性正相关(P<0.01);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A_CHO)与CB1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H_1109与NDF、中性洗涤纤维(ADF)、碳水化合物(CHO)、可利用部分(CB2)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H_1046与NDF、CHO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CB1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试验四:毛竹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试验原料:CON组、BL组、A50组、B100组、C100组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牛为试验动物。分别称取样品于尼龙袋中,每个样品3次重复,分别放入三头牛的瘤胃内,分别在0、6、12、24、36、48和72h后取出尼龙袋,用自来水冲洗至水澄清,65℃烘箱内烘48h,测定DM、CP、NDF值,计算瘤胃降解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毛竹瘤胃干物质DM、CP、NDF有效降解率显着提高。NDF有效降解率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本试验选取的四种菌处理,白腐真菌处理效果最佳,18号菌株与阳性对照BL组处理效果相似。(2)干物质有效降解率(P(DM))与A_AmideⅠ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PC呈显着负相关(P<0.05)。粗蛋白有效降解率(P(CP))与P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PC呈显着负相关(P<0.05),P(DM)与CB2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CC呈显着正相关(P<0.05)。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P(NDF))与A_STCHO呈显着正相关(P<0.05),A_CELC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A_CHO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CHO呈极显着负相关(P<0.05),与CA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CB 1呈显着正相关(P<0.05)。
赵雪莉[3](2020)在《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白腐真菌和发酵时间对纤维降解及营养成分的改善,来探索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吸收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一:白腐真菌发酵对秸秆表面形态结构、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二:白腐真菌发酵对秸秆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三:饲喂Lentinus 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肉品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对照组和5个白腐真菌组。选择Pleurotus ostreatus,Lentinus edodes,Hericium erinaceus,Pleurotus eryngii和Flammulina filiformis5种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在发酵第0、21和35天时采集茎、叶和鞘样品用于电镜扫描,在发酵第0、14、21、28和35天的样品进行营养成分和酶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从形态结构变化规律得出不同白腐真菌对于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的破坏程度大体一致,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玉米秸秆的表面形态结构被破坏的越严重,从而更有利于纤维素酶水解作用的进行。秸秆的破损处会优先被菌丝覆盖,而秸秆的鞘、叶比茎皮更容易出现裂缝,因此鞘和叶发酵的效果更为明显,在发酵35天时,甚至破损成小碎片。白腐真菌发酵会显着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P=0.028),不同菌种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的效果顺序:P.ostreatus>L.edodes>F.filiformis>P.eryngii>L.erinaceus。且白腐真菌处理均能显着降低秸秆中木质素的含量,但同时也造成纤维素含量显着的下降(P<0.001)。此外,5个处理组的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木质素降解酶(木质素降解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和纤维素降解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后者在发酵的第28天达到最大值。结合白腐真菌的选择性(即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损失之比)可判定L.edodes和P.eryngii对木质素的选择性优于其他白腐真菌。试验二:本试验的设计同试验一,将6个处理在5个发酵时间点的玉米秸秆样品进行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玉米秸秆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也随之降低(P<0.001),但P.ostreatus,L.edodes,H.erinaceus和P.eryngii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能提高瘤胃的发酵能力。尤其是L.edodes在发酵的第28天,总产气量能达到最大值。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发酵前21天呈上升趋势,而发酵28天后显着下降,其中P.ostreatus发酵21天时达到最高值(68.24%)。此外,白腐真菌发酵时间的延长会显着降低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的甲烷产量,且所有处理在发酵28天降低效果最明显。试验三:本试验将16只健康的乌珠穆沁绵羊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和真菌组),每个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普通风干玉米秸秆,菌丝组饲喂L.edodes发酵28天的玉米秸秆。试验期为70天,包括预饲期14天和正式期56天。在正式期的第4周和第8周分别进行两次为期5天的代谢试验,且每两周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并采集血液用于血液生化分析。试验结束后将试验羊全部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半膜肌用于肉品质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osin Heavy-Chain,MyHC)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能极显着提高绵羊的日增重(P<0.01),改善日粮干物质(P<0.01)、粗蛋白(P<0.01)、粗脂肪(P<0.01)、中性洗涤纤维(P=0.004)和酸性洗涤纤维(P<0.01)的表观消化率,对此,血液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也有所提高。而且L.edodes发酵虽然对肌间脂肪和pH24无影响,但能显着提高背最长肌和半膜肌肉色的a*和b*,降低肉色的L*(P<0.01),从MyHC的分析发现,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能提高背最长肌和半膜肌中氧化型肌纤维(MyHC-Ⅰ和MyHC-Ⅱα)的组成比例,有助于改善肉品质。综上所述,L.edodes和P.eryngii对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具有高选择性,不仅改善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而且能提高瘤胃的发酵能力,最佳的发酵时间为21-28 d。通过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饲喂绵羊的动物试验,发现白腐真菌发酵有助于改善绵羊的生长性能,提高绵羊的的日粮营养物质消化,并改善其肉品质。
左飒飒[4](2019)在《白腐真菌降解玉米秸秆机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反刍动物饲料资源,但木质纤维素限制了瘤胃微生物对玉米秸秆的有效利用,导致其营养价值较低。白腐真菌预处理被认为是提高秸秆营养价 ·值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论文旨在筛选有效降解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白腐真菌,阐明所选白腐真菌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机理,通过菌种组合提高玉米秸秆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并探索非灭菌条件下白腐真菌处理玉米秸秆的新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七株白腐真菌对两种玉米秸秆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根据菌种生长速度及选择性值对白腐真菌进行筛选,并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了所选菌株对玉米秸秆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Irpexlacteus,Pleurotus ostreatus和Pleurotus cystidiosus在两种不同的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的玉米秸秆上的生长速度较快,选择性值较高。然而,三株白腐真菌单独处理的低ADL含量的玉米秸秆的体外产气量显着低于(P<0.05)未经处理玉米秸秆的体外产气量。经P.和P.cystidiosus处理的高ADL含量的玉米秸秆的体外产气量无显着变化(P>0.05),但经过I,lacteus处理的体外产气量显着升高(P<0.05)。2.研究了延长I.lacteus,P.ostreatus和P.cystidiosus的处理时间对ADL含量高的玉米秸秆的化学组分及体外产气量的影响,并通过木质纤维素酶活力以及结构分析,阐明三株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的机理。结果表明,延长只cystidiosus的处理时间,产气量无显着变化(P>0.05),但延长I.lacteus和P.ostreatus的处理时间,产气量显着升高(P<0.05);尤其是I.lacteus处理后期的纤维素酶活力较高,且增加了秸秆表面的孔洞数量,降解并修饰了玉米秸秆的无定形区域、减弱了与木质素相关的化学键的键强。3.研究了不同接种量的I.lacteu 在不同粒径上的玉米秸秆的生长情况和降解特性,以及I.lacteus和Aspergillus oryzae var.effusu 组合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接种4%的用小麦粒制作的I.lac eus菌种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较好,且经济可行;增大粒径能够提高I.lacteu 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并能够提高粗蛋白的含量,但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秸秆的体外产气量;与I.lacteus单独接种相比,两种真菌同时接种,处理28天,能够进一步提高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4.研究了在非灭菌条件下,添加不同乳酸菌及不同青贮时间后,接种I.lacteus对玉米秸秆的发酵品质、化学组成、体外产气量和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I.laacteus能够在青贮后的玉米秸秆上生长,尤其在添加Lactobacillus buchnneri和Lactobbaciluus planuram混合菌株青贮3天后的秸秆上快速生长,经过此处理,与玉米秸秆原料相比,ADL下降了 18%,体外产气量升高了 33.5%。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添加混合乳酸菌青贮后再经I.lactus处理28天的处理组中,I.lacteus占真菌总量的 99.5%,细菌则主要以 Lysinibacillus、Bacillus、Paenibacillus、Brevibacillus等芽孢杆菌属存在。在未添加乳酸菌青贮后再经I.lacteus处理28天的CK组中,存在大量的真菌和细菌,与其他组相比,丰度较高的真菌主要是Monascus,丰度较高的细菌主要是Nonomuraea和Glycomyces,结合I.lacteus在CK组中的生长情况和丰度,表明该类微生物是抑制I.lacteu 生长的主要因素。
张仲卿,张爱忠,姜宁[5](2018)在《白腐真菌处理稻草秸秆饲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畜牧行业的高速发展,饲粮短缺与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研究将农作物秸秆用于动物饲料。但未经加工的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较低,不能满足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将白腐真菌用于发酵稻草饲料的生产,解决了稻草饲料粗蛋白含量低、适口性差、消化率不高等缺点,为畜牧业饲粮不足以及人畜争粮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文章就稻草秸秆的利用现状、稻草秸秆的处理方法以及白腐真菌发酵稻草饲料的原理和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
刘红菊[6](2018)在《糙皮侧耳615(Pleurotus ostreatus)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及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Pleurotus ostreatus 615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以及饲喂经Pleurotus ostreatus 615发酵后的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为丰富小麦秸秆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和粗饲料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Pleurotus ostreatus 615发酵小麦秸秆30 d后菌群变化。小麦秸秆在实验室和羊场不同条件下发酵30 d后,分别命名为MJ.1和SYS.MJ。并提取这两份样品中总DN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这两份样品中菌种的变化。结果显示:1)MJ.1和SYS.MJ样品中获得有效序列数分别为92028和96252条,获得平均OTUs数分别为60和7个。2)在不同分类水平上,检测到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相对丰度均达到99%以上。Pleurotus ostreatus 615降解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的效果。液体培养Pleurotus ostreatus 615测定1~10 d产漆酶、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 P)活力变化,之后利用该菌株种子液发酵小麦秸秆,测定小麦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的含量变化;最后将发酵后的小麦秸秆电镜下扫描,观察其结构上的变化。结果显示:1)漆酶的活力从第1天至第4天一直上升,并在第4天达到了最大值,且为1428.00 U/L,从第5天开始下降,且在第10天下降到399.00 U/L;Mn P的活力从第1天至第5天一直上升,并在第5天出现最大值为15.45 U/L,从第6天开始下降,且在第10天下降到4.74 U/L。2)小麦秸秆经Pleurotus ostreatus 615菌株发酵后能够显着降低小麦秸秆中NDF含量(P<0.05),且比对照组降低4.23%,ADF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比对照组高4.19%;纤维素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且比对照组高37.17%;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9.87%、43.75%;同时,能够极显着提高CP的含量(P<0.01),比对照组提高4.14%。3)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小麦秸秆经Pleurotus ostreatus615菌株发酵后,其粗纤维可被降解。Pleurotus ostreatus 615发酵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将1.00%Ca O处理的小麦秸秆与发酵30 d后小麦秸秆相比较,测定二者营养物质含量变化。随机选取体重相近(62.12±6.87)kg、年龄相近(2±0.5)岁、健康状况良好的陶塞特种公羊10只,并把这10只公羊分成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天每只羊饲喂经1.00%Ca O处理后的小麦秸秆3.30 kg(湿重),试验组饲喂发酵后小麦秸秆3.30 kg(湿重)。接着进行为期28 d的绵羊饲喂试验(消化代谢),正式期为7 d。结果显示:(1)试验组干物质(Dry matter,DM)、NDF、ADF、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且分别降低2.38%、21.05%、16.55%、23.22%和28.11%;木质素、CP、钙(Calcium,Ca)和磷(Phosphorus,P)分别提高24.87%、15.28%、23.45%和25.00%;(2)在绵羊消化代谢试验中,饲喂发酵小麦秸秆降低了饲粮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量,摄入氮(Nitrogen,N)和P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的差异(P>0.05)。N沉积率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Ca的沉积率与P的沉积率均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Pleurotus ostreatus 615在发酵小麦秸秆过程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较高,不易受到环境中其它真菌污染。Pleurotus ostreatus 615可降低小麦秸秆中木质纤维素含量。饲喂发酵后小麦秸秆可提高绵羊对饲粮的采食量,但是无法提高DM、OM、CP、NDF、ADF、半纤维素、Ca、P以及GE的表观消化率。
潘春方,郑付华,任延铭,白兆鹏,孙奇[7](2017)在《真菌降解木质素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粮食集中区,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因此随之而来的农作物秸秆处理成为了东北地区农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利用真菌对秸秆木质素进行发酵降解使其作为反刍动物饲料,能够改善其营养价值、提高秸秆的消化率。为开发和利用东北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扩大反刍动物饲料来源,文章从木质素对秸秆饲料品质的影响、真菌降解木质素的优势及其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3方面进行综述。
金三俊,董佳琦,宋建楼,刁新平[8](2016)在《秸秆饲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畜牧业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作物秸秆作为粗饲料使用倍受人们关注。秸秆饲料具有高纤维的特点,因此,提高反刍动物对纤维物质的利用率是秸秆饲料利用的关键。文章主要阐述近年国内外作物秸秆作为粗饲料的研究现状。
刘延国[9](2013)在《侧耳菌紫外诱变选育及发酵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评定》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草食家畜逐年增加,但优质粗饲料短缺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黑龙江省秸秆产量大,来源丰富,可以成为主要粗饲料来源,但未经处理的秸秆其细胞壁中粗纤维特殊结构导致家畜采食量和消化率低,造成能源浪费。侧耳菌(Pleurotus ostreatus)俗称平菇是白腐真菌的一种,以其处理秸秆能降解木质素,打破这种特殊结构,提高消化率。但是,自然挑选的菌种处理效果良莠不齐,生长速度慢,产酶活性较低,而且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影响了菌丝的生长和产酶活性,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采用物理诱变方法,对已筛选出的侧耳菌菌种进行紫外诱变,通过测定生长速度、纤维降解率及酶活性筛选出纤维降解能力强、耐低温的优良菌种,从而为提高秸秆饲料营养价值,适合北方地区的秸秆处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比较不同品种平菇处理玉米秸秆效果,筛选出优秀菌种。以4种平菇处理秸秆,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常规营养成分变化及干物质(DM)0~72h体外降解率。结果表明:生长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平菇2号,109,平菇2003,农平15;平菇2号处理20、30d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低于其他各处理组,粗蛋白(CP)极显着高于109、平菇2003(P<0.01);平菇2号处理20d提高秸秆DM有效降解率42.96%,极显着高于平菇2003、农平15(P<0.01)。平菇2号为本试验筛选出生长速度快及纤维降解能力强的菌种。试验二:通过紫外诱变育种技术获得优秀纤维降解菌株开发秸秆资源。以侧耳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技术处理,比较纤维降解率及产酶活性筛选高效纤维降解菌株。结果表明:以紫外照射30s为最佳诱变剂量,连续诱变10批,共挑出萌发菌株194株,正突变为26株,正突变率为13.4%,其中菌株P89,木质素过氧化酶(LiP)、漆酶(Lac)分别为出发菌2.03倍、1.89倍,生长速度提高18.21%,木质素降解率提高51.77%。菌株P89为本研究诱变筛选获得的处理秸秆饲料优秀菌株。试验三:恒温与变温对诱变菌株发酵玉米秸秆的影响。分别以25℃恒温和室内自然温度(处理时间为9月2810月28日,室内温度为1223℃),培养侧耳菌秸秆发酵袋,比较菌丝长满袋天数、纤维降解率、干物质消失率。试验分组为:出发菌恒温组、诱变菌恒温组、诱变菌变温组。研究结果表明,出发菌长满袋时间为2223d,诱变菌株恒温组为1617d,诱变菌株变温组为1920天,诱变菌株能明显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处理20天发酵秸秆干物质48h消失率出发菌恒温与诱变菌变温处理组差异不显着(P>0.05),诱变菌恒温处理组极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1)。
游济豪[10](2013)在《利用CNCPS法评估白腐真菌降解秸秆效率的研究》文中认为农作物秸秆为反刍动物提供了丰富的粗饲料资源,但大部分农作物秸杆因其直接饲喂时难以被消化,故饲用价值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对其进行降解处理来提高其饲用价值,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秸秆饲料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白腐真菌对秸秆进行微生物处理上取得一些成果,并且有很多试验利用体外消化率和体外产气法评价被处理后的秸秆。而作为秸秆中主要的两种物质: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目前还没有研究关注其具体的组分变化情况。利用白腐真菌降解在未来将是一种有效提高秸秆消化率的方法,可以为反刍动物提供更多的饲料来源。在本试验中,通过使用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白腐真菌——糙皮侧耳对四种农作物秸秆进行不同时间的降解。然后测定不同时间点(0天、7天、14天、21天、28天)糙皮侧耳的酶活性、体外产气情况,最后利用康奈尔大学的净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体系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根据植物的组织情况与瘤胃中的消化情况分为几个部分,分析经过白腐真菌降解处理后的各蛋白质组分以及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变化情况。试验中发现,在蛋白质分析研究中,非蛋白氮和真蛋白中的中速降解蛋白变化差异显着(P<0.01)。在碳水化合物的研究中,糖类以及难溶解的碳水化合物变化差异显着(P<0.01)。结合体外产气法的产气曲线以及体外产气常数可以发现,这些可能都与体外产气量的增加有关。由此得出结论,白腐真菌通过分泌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不仅改变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更重要的是,在瘤胃消化的层面上,改变了部分瘤胃可利用的营养物质的比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菌种 |
| 1.1.2 培养基 |
| 1.1.3 发酵底物 |
| 1.2 试验设计 |
| 1.2.1 菌种的活化和制备 |
| 1.2.2 固态发酵 |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3.1 营养成分 |
| 1.3.2 CNPCS组分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白腐真菌发酵对青稞秸秆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见表1) |
| 2.2 白腐真菌发酵对青稞秸秆CNCPS蛋白质组分的影响(见表2) |
| 2.3 白腐真菌发酵对青稞秸秆CNCPS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影响(见表3) |
| 3 讨论 |
| 3.1 白腐真菌发酵对青稞秸秆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 3.2 白腐真菌发酵对青稞秸秆CNCPS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
| 3.3 白腐真菌发酵对青稞秸秆CNCPS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影响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非常规饲料资源 |
| 1.1 糟渣副产物类 |
| 1.2 林业副产品 |
| 1.3 农作物秸秆类 |
| 1.4 非常规饲料的常用处理方式 |
| 2 竹资源调查与应用研究 |
| 2.1 竹资源调查 |
| 2.2 竹纤维物理结构及化学分析 |
| 2.3 竹资源的应用 |
| 3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
| 3.1 CNCPS体系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
| 3.2 傅立叶红外交换光谱分析法 |
| 3.3 瘤胃降解率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 第一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品采集 |
| 1.2 培养基及试剂 |
| 1.3 菌种初筛 |
| 1.4 菌种复筛 |
| 1.5 生长曲线测定 |
| 1.6 酶活测定 |
| 1.7 优势菌株的分子鉴定 |
| 2 试验结果 |
| 2.1 纤维素降解菌的复筛结果 |
| 2.2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 2.3 酶活性的测定 |
| 2.4 优势菌株的鉴定结果 |
| 3 小结 |
| 第二章 不同处理对毛竹饲料营养成分及CNCPS指标的测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处理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饲料营养价值成分的影响 |
| 2.2 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饲料CNCPS成分的影响 |
| 2.3 扫描电镜结果 |
| 3 讨论 |
| 3.1 毛竹营养成分与常规饲料营养成分分析 |
| 3.2 不同处理毛竹饲料含氮化合物组分特点 |
| 3.3 不同处理毛竹饲料碳水化合物组分特点 |
| 3.4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 4 小结 |
| 第三章 毛竹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处理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影响 |
| 2.2 毛竹饲料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成分、CNCPS蛋白质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
| 2.3 毛竹饲料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碳水化合物成分、CNCPS碳水化合物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
| 3 讨论 |
| 3.1 毛竹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分析 |
| 3.2 毛竹饲料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 |
| 4 小结 |
| 第四章 毛竹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 毛竹饲料DM在瘤胃降解特性 |
| 2.2 毛竹饲料CP在瘤胃降解特性 |
| 2.3 毛竹饲料NDF在瘤胃降解特性 |
| 3 讨论 |
| 3.1 毛竹饲料DM降解参数率与有效降解率分析 |
| 3.2 毛竹饲料CP和NDF降解参数与有效降解率分析 |
| 3.3 毛竹饲料DM、NDF有效降解率与碳水化合物成分相关性分析 |
| 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 我国秸秆的利用现状 |
| 1.1 我国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现状 |
| 1.2 我国秸秆的种类及分布 |
| 1.3 秸秆资源的饲料化 |
| 2 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组成及营养价值 |
| 2.1 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组成 |
| 2.2 秸秆的营养价值 |
| 2.3 木质素降解措施 |
| 3 白腐真菌简介 |
| 3.1 白腐真菌资源及其营养价值 |
| 3.2 白腐真菌酶系组成 |
| 4 白腐真菌发酵秸秆 |
| 4.1 白腐真菌发酵机制 |
| 4.2 白腐真菌发酵秸秆的研究进展 |
| 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5.1 目的与意义 |
| 5.2 研究内容 |
| 5.3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种及培养基准备 |
| 1.2 基质准备 |
| 1.3 接种及发酵 |
| 1.4 采样 |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6 数据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的影响 |
| 2.2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营养成分的影响 |
| 2.3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木质纤维素选择性的影响 |
| 2.4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酶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3章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动物 |
| 1.3 人工瘤胃培养液 |
| 1.4 体外发酵试验 |
| 1.5 气体含量的测定 |
| 1.6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
| 1.7 计算公式 |
| 1.8 数据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发酵产物的影响 |
| 2.2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4章 饲喂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动物及设计 |
| 1.3 样品采集 |
| 1.4 指标测定 |
| 1.5 数据统计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营养消化率的影响 |
| 2.3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血液生化的影响 |
| 2.4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背最长肌和半膜肌肉品质的影响 |
| 2.5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背最长肌和半膜肌My H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不同白腐真菌对玉米秸秆处理效果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试验结果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I. lacteus, P. ostreatus和P.cystidiosus对玉米秸秆降解机理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3 试验结果 |
| 3.4 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I. lacteus和A. oryzae var. effusus复合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3 试验结果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非灭菌条件下I. lacteus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3 试验结果 |
| 5.4 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稻草秸秆的利用现状 |
| 2 稻草秸秆常规处理方法以及普通菌种发酵的不足 |
| 2.1 稻草秸秆的营养成分 |
| 2.2 稻草秸秆常规处理方法 |
| 2.2.1 物理处理法 |
| 2.2.2 化学处理法 |
| 2.2.3 普通微生物发酵处理法 |
| 3 白腐真菌发酵稻草秸秆饲料的原理 |
| 4 白腐真菌对发酵稻草饲料的影响 |
| 4.1 提高发酵稻草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 |
| 4.2 降低稻草饲料中粗纤维含量 |
| 4.3 提高稻草饲料中粗蛋白含量 |
| 5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木质纤维素 |
| 1.2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
| 1.3 真菌降解木质纤维 |
| 1.4 小麦秸秆化学成分及其被家畜利用效率 |
| 1.5 白腐真菌降解小麦秸秆的研究进展 |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 1.7 技术路线图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发酵后小麦秸秆菌群变化 |
| 2.2 Pleurotus ostreatus615 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效果的研究 |
| 2.3 发酵后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
| 第3章 结果 |
| 3.1 发酵后小麦秸秆菌群变化 |
| 3.2 Pleurotus ostreatus615 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效果的研究 |
| 3.3 发酵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
| 第4章 讨论 |
| 4.1 发酵后小麦秸秆菌群变化 |
| 4.2 Pleurotus ostreatus615 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效果的研究 |
| 4.3 发酵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2 木质素对秸秆饲料品质的影响 |
| 2.1 木质素 |
| 2.2 饲料中木质素的影响 |
| 3 真菌降解木质素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
| 3.1 真菌降解秸秆木质素作用机制 |
| 3.2 真菌筛选鉴定 |
| 3.3 影响白腐菌降解木质素的因素 |
| 4 真菌降解木质素在反刍动物饲料的应用 |
| 4.1 改善秸秆营养价值 |
| 4.2 提高适口性和消化率 |
| 5 展望 |
| 1 秸秆饲料 |
| 2 秸秆饲料使用的限制性因素 |
| 2.1 低质粗饲料的成分及可消化性 |
| 2.2 低质粗饲料的能量利用效率 |
| 3 秸秆饲料的加工方式 |
| 3.1 周公草饲草加工技术 |
| 3.2 秸秆的氨化 |
| 3.3 秸秆的微贮 |
| 3.3.1 酵母菌的使用 |
| 3.3.2 白腐真菌的使用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秸秆结构特点及其饲料化利用的限制因素 |
| 1.2 白腐真菌开发饲料资源的研究进展 |
| 1.2.1 白腐真菌的生物学特征 |
| 1.2.2 木质素降解酶系统及调控 |
| 1.2.3 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的机制 |
| 1.2.4 白腐真菌处理秸秆的应用 |
| 1.2.5 白腐真菌处理秸秆的影响因素 |
| 1.3 微生物常用的育种方法 |
| 1.3.1 物理诱变 |
| 1.3.2 化学诱变 |
| 1.3.3 复合诱变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白腐真菌优良菌种筛选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试验方法 |
| 2.1.4 取样方法 |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1.6 统计分析 |
| 2.2 侧耳菌紫外诱变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试验方法 |
|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2.4 统计分析 |
| 2.3 恒温与变温对诱变菌株发酵玉米秸秆的影响 |
| 2.3.1 试验材料 |
| 2.3.2 试验设计 |
| 2.3.3 试验方法 |
| 2.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3.5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白腐真菌优良菌种筛选 |
| 3.1.1 不同品种平菇菌丝生长情况 |
| 3.1.2 不同处理秸秆常规营养成分变化 |
| 3.1.3 不同处理秸秆干物质体外发酵动态降解率 |
| 3.2 侧耳菌紫外诱变 |
| 3.2.1 紫外诱变剂量确定 |
| 3.2.2 诱变菌株初选 |
| 3.2.3 诱变菌株复选 |
| 3.3 恒温与变温对诱变菌株发酵玉米秸秆的影响 |
| 3.3.1 不同处理对生长速度的影响 |
| 3.3.2 不同处理对 NDF 的影响 |
| 3.3.3 不同处理对 ADF 的影响 |
| 3.3.4 不同处理对 Hcel 的影响 |
| 3.3.5 不同处理对 Cel 的影响 |
| 3.3.6 不同处理对 ADL 的影响 |
| 3.3.7 不同处理对 DMD 48h 瘤胃消失率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白腐真菌优良菌株的筛选 |
| 4.1.1 侧耳菌对玉米秸秆常规成分的影响 |
| 4.1.2 侧耳菌对玉米秸秆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 |
| 4.2 侧耳菌紫外诱变 |
| 4.2.1 紫外诱变与初选 |
| 4.2.2 酶活性及纤维降解率 |
| 4.3 恒温与变温对诱变菌株发酵玉米秸秆的影响 |
| 4.3.1 恒温与变温对秸秆纤维成分的影响 |
| 4.3.2 恒温与变温对干物质 48h 瘤胃消失率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粗饲料降解利用进展 |
| 1.1 秸秆饲料降解方法 |
| 1.1.1 物理法 |
| 1.1.2 粉碎和揉碎 |
| 1.1.3 浸泡与蒸煮 |
| 1.1.4 热喷和喷爆 |
| 1.2 化学法 |
| 1.2.1 碱处理法 |
| 1.2.2 氨化法 |
| 1.2.3 酸处理法 |
| 1.3 生物处理法 |
| 1.4 白腐真菌 |
| 1.4.1 白腐真菌的木质素分解酶系 |
| 1.4.2 产生H_2O_2的氧化酶 |
| 1.4.3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
| 1.4.4 锰过氧化物酶 |
| 1.4.5 漆酶 |
| 1.5 利用白腐真菌处理秸秆的研究 |
| 1.6 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的影响因素 |
| 1.6.1 秸秆成分 |
| 1.6.2 温度 |
| 1.6.3 处理时间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
| 1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
| 2 饲料评定方法历史 |
| 3 体外产气法评价饲料 |
| 3.1 体外产气发发展历史 |
| 3.2 影响体外产气量的因素 |
| 4 CNCPS |
| 4.1 CNCPS概述 |
| 4.2 CNCPS对碳水化合物的划分 |
| 4.3 CNCPS对蛋白质的划分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 第三章 白腐真菌对不同秸秆降解过程中酶活力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和分析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用体外产气法评价白腐真菌降解后的秸秆饲料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和分析 |
| 2.1 体外产气曲线 |
| 2.2 体外产气动态参数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用CNCPS法评价白腐真菌降解后的秸秆饲料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试验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结论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